?

新時期退役復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2023-04-18 17:18耿云霄曹金湘
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 2023年7期
關鍵詞:復學群體思政

耿云霄 曹金湘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更需要“精準滴灌”。退役復學大學生經歷了 “學生—軍人—學生”角色和身份的轉變,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思想認知都有屬于這個群體相對特殊的經驗感受,需要高校充分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精準培優理念,夯實“因材施教”的育人方針,有效提升高校教育教學質量。準確把握新時期退役復學大學生群體的思維模式、行為規律、群體歸屬感等脈絡,制定有差異性、互動性的教育內容,探索合理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是對高校教育管理者提出的必然要求,也對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新時期高職退役復學大學生的表征

兩年的部隊生活給退役復學大學生打上了鮮明的烙印,“換裝不換志,退役不褪色”成為許多退役復學大學生心底始終堅持的初心使命與責任擔當,使退役復學大學生的身上具有一些鮮明的表征。

1.1 代際文化造就了新時期退役復學大學生更積極的品質

新時期退役復學大學生思維更活躍、接受不同事物的能力更強。第一,代際自豪感。高起點的青年人,在國家改革紅利的滋養中,汲取了許多優秀的教育資源,這一代學生在個人眼界、生涯定位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自我肯定傾向,有明顯的自信心。第二,傳統習俗與國際視野良好兼容。從小就熟練使用手機等移動互聯網工具的“00后”青年人,其國際視野早就超越了“80后”“90后”,習慣了融入國際交際圈。同時,受益于部隊文化教育的影響,新時期退役復學大學生對傳統美德和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度很高,認為自己需要具備善良寬容、自信自強、誠實守信等多樣、全面的品德[1]。第三,對集體和國家的認同感很高。2020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針對14~35歲青少年進行調研,調查結果顯示“滿分10分,受訪青少年國家認同感得分高達9.44分”。超過九成的受訪者青少年認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表示“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認為“關心國家大事是青年的義務和責任”。這種現象在退役復學大學生群體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受調查者幾乎都表示“我會像做好自己的事那樣去做好對國家、人民有益的事”。

1.2 相嵌的角色期待催生新時期退役復學大學生的感受體驗復雜化

從部隊到校園,退役復學大學生的角色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客觀上有一個過渡時期,“學生—軍人—學生”兩次身份的轉變,使其身上同時存在軍人和學生兩種角色期待。正是由于這兩種相嵌的角色期待,對退役復學大學生群體校園人際關系適應的主體性、主動性以及策略性產生了巨大影響,進而使該群體校園人際關系適應呈現出群內同質性強、群外異質性強的非常態化特征[2]。由于入伍服役,退役復學大學生普遍比同年級學生大2~3歲,加之部隊生活習慣的影響和軍隊文化的涵養,使其在校園生活中普遍有“在場的疏離感”,主要表現為班級生活的“淺層融入”。價值觀念的差異會促使退役復學大學生依據自身的思維定式去對人際交往進行調節和選擇,容易形成異質群體人際關系的疏離和群際邊界的區隔。對于“陌生人”的角色認同和適應,會制造與他群產生互動的特殊形式,不僅影響了個體意識,而且影響了個體實踐行為。

2 退役復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

面對黨和國家立德樹人的要求,高校對退役復學大學生這個群體的成長與發展,從學業、心理、生活等多個方面都應給予高度的重視[3]。加強退役復學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成為高?!稗k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指標。

2.1 頂層設計者與時俱進的工作意識不強

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呈現動態變化趨勢,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觀念與方式必須與時俱進,貼近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退役復學大學生身上既有當代大學生共有的時代特點、思維方式,又有屬于他們這個群體的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目前頂層設計缺失致使大學生教育理念發展遲滯,學校頂層設計者觀念意識相對落后,管理要求大多停留在“只要學生不出事”的層面[4],不少高校對退役復學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系統性研究,集中教育、統一教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態,忽略了相關群體的發展訴求,未形成科學有效的教育體系,教育內容與形式趨同于普通學生群體[4]。

2.2 依托退役復學大學生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元素的意識和能力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备咝W鳛榍嗄昱嘤闹匾嚨?,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理應發揮重要作用。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引導學生從更高的視野理解個人成長與國家建設的意義、將個人理想同家國情懷相結合等方面缺乏有利的幫手,存在“說與做,知與行”脫節的問題。高校思政工作者尚未充分意識到退役復學大學生可以成為學校愛國主義教育最有活力和影響力的群體之一。退役復學大學生普遍具有扎實的政治理論知識與較高的政治素養,尤其在愛國主義精神方面具有強烈的認同感,有主動參與國家建設的自豪感和責任感。退役復學大學生鮮活的部隊生活經歷,可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案例,他們愿意用真誠熱烈的情感去影響更廣大的普通學生群體將愛國志化為愛國行,讓愛國主義教育在更廣大的學生群體中形成一種持久且強烈的內在情感力量。

3 退役復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面對退役復學大學生這個重要的群體,需要給予其科學的幫助與關懷,可以從對象化、認同感、互動化等方面探討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3.1 對象化——精準定位學生群體

精準定位應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培養合格的大學生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為基本點[5]。實現分眾化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了解新時期退役復學大學生的認知結構、心理發展水平和情感接納等特點,在共性和個性之間找尋教育規律,以學生的自我發展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為目標,牢牢把握學生的思想情感變化,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根本問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地氣、落實處。

3.2 認同感——夯實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以課程思政改革為切入點,著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真切了解退役復學大學生基于自我角色差異、成長經歷彌散、發展境域分殊而在同質化表層下呈現的個性化內質,以及由此形成的迥異需求和不同預期[6]。創新教學模式,以傳播軍旅優秀文化為目標,鼓勵學生參與課程建設,讓學生成為主角,增強理論學習的實效性和獲得感,進而強化思政育人效果,使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氛圍更加濃厚。通過網絡檢索發現,很多高校已經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為退役復學大學生提供一個“能體現自我價值”或者“回顧部隊學習生活”的學習環境,幫助其肯定參軍價值,避免“切割式”的退役生活造成心理落差。例如,阜陽師范大學、宿遷學院等高校通過建立“師生國防教育主題研討學會”,讓退役復學大學生擔任教學助手,使其獲得獨特的學習身份,強化自我認同感;安徽師范大學以優秀退役復學大學生為典型,創新形式宣講中國夢和強軍夢,開通網絡直播微課堂,講述優秀退役復學大學生士兵把青春夢融入強軍夢和中國夢的成長歷程。

3.3 互動化——完成“筑夢工程隊”角色轉換要求

“筑夢工程隊”主要由專任教師、輔導員、朋輩學生等人員構成,需要團隊成員具有主動進行換位思考的能力和將主流話語轉化為“生活化”話語的能力。針對新時期退役復學大學生的情感接納和認知結構特點,通過彼此分享構筑交互情境,以話語關系為依托,轉變理想信念教育的話語敘事方式,使平等參與成為交往常態,讓語義承載真實情感,使交融互動飽含溫度,圍繞雙方關心的話題進行互動交流,用人“話”最終得以“化”人,正是強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引領性的關鍵,用小故事講好大道理,拒絕“自說自話”。

4 退役復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路徑

“立德樹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標,因材施教、精準培優讓學生更加出彩,應是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新時期退役復學大學生深受網絡生活環境的影響,顯著的獨立意識和創新精神,使其對實現自我價值有更強烈的追求和動力。如何在信息化環境下正確地引導受教育者個性發展,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個性化的思想引導、心理疏導、道德示范等[7]。

4.1 基于數字校園打造學生信息化共享平臺

要做好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調研、分析、了解并掌握退役復學大學生的消費習慣、個人喜好、心理健康水平等相關信息,量身定制的教育活動可以讓這些信息得以量化和顯現,在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學生思想特點和實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對落實精準“滴灌”理念的有效性、精準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各高校普遍使用教育教學管理平臺,為構建跨部門的學生信息大數據共享平臺提供了可能性。例如,教務處可以提供學生學習成績信息,學生處有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校團委負責學生第二課堂活動軌跡的統計,心理健康咨詢中心有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評估報告等。在保證退役復學大學生個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慮通過定點、定群、定人的“用戶行為分析”方式粗線條勾勒出學生的行為邏輯,據此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消費水平、家庭狀況、心理狀況及其關注的熱點問題和思想動向,讓數據發聲[4]。

4.2 加強媒介素養教育,構建學生網絡思政工作平臺

網絡上流行的“佛系青年”“喪文化”等網絡亞文化對新時期退役復學大學生在價值觀培育、健康人格塑造等方面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構建網絡思政工作平臺刻不容緩。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強把關,因勢利導,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拓展思政工作寬度。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媒體工具形式多樣、內容繁多,其提供的海量信息資源可以覆蓋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轉變固有工作思路,做好信息傳播的“把關人”,加強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主動利用易班、微信等新媒體工具中的新聞定制與檢索、電子個性服務等功能,推送退役復學大學生感興趣的信息,滿足其個性化需求,增強對不良思潮的“免疫力”。

另一方面,加強校園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保證對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常態化、科學化和系統化,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退役復學大學生身處新媒體時代,面對海量信息,容易出現內容識別障礙。學校需要通過構建正規的課程體系,提高學生良好的信息識別和篩選能力,幫助其樹立正確和科學使用媒體的觀念。發揮學生主體意識,增強接受媒介及媒介信息知識的主動性,規范在網絡中的言語行為,有意識地抵制不良網絡信息等,讓媒介資源成為學生提升自我、發展自我的一種有效路徑。

4.3 以人為本營造學生人文關懷平臺

針對退役復學大學生群體面對的學習適應困難、家庭經濟困難、群體歸屬感弱等具體問題,思政工作者應秉持以人為本之心,從處于不同階段的學生實際需求出發,關注其生活方式、文化水平和價值取向,重視其人格的獨特性、排他性和相異性,積極組織有針對性的活動以滿足其差異化需求[8],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得到學生認可。有條件的高校要加強落實協同育人要求,由學生工作處牽頭,學生所在二級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學校保衛處等多部門聯合參與,針對退役復學大學生建立“一人一檔”管理與幫扶制度,為其“個人成長”提供精準幫扶。例如,積極利用朋輩群體的力量,構建“1+1+n”的“雙導師制”結對幫扶組織,即由一名思政工作者作為管理者和導師,主要負責制度建立、組織監督管理工作;再由一名優秀的退役復學大學生為骨干和實際團隊負責人,主要負責經營團隊日常運作,以及組織開展學習和生活交流沙龍等活動;若干名學生構成一個小團隊,該團隊成員間互幫互助,可以在生活、專業學習、心理建設等方面幫助學生盡快度過適應期。

從生活適應到學業提升,從個人成長到群體歸屬,新時期退役復學大學生在許多方面需要獲得更多的關注。學校和各級部門要積極為這一學生群體提供“被肯定”的社會場景和平臺,如國旗護衛儀式、軍訓后備連、突發事件志愿突擊隊等,激發其深度融入動力,在與其他普通學生群體的良性互動中獲取自信心和明確角色定位。通過顯性和隱性的教育管理活動,為各類亞文化群體創造一個平等交流和文化尊重的環境,增加群體間的交流和互動,消除彼此間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幫助退役復學大學生順利完成角色轉換,重新適應校園生活中的角色設定,建立與校園角色相匹配的行為模式。

5 結語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與時俱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深刻研究新時期退役復學大學生群體的發展需求,根據退役復學大學生具有的認知特點和接受習慣、自我表達的意愿等,積極思考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調動校園內外的多種元素實施協同育人,共建共享多層次的活動平臺,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性和能動性,將以教師、課程內容為教育中心的教育活動轉向“師生學習共同體建設”,靈活實踐分眾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提高思政育人和退役復學大學生思想動態的協調性、實效性。

猜你喜歡
復學群體思政
花開疫散復學日,少年逐夢正當時
——長春市赫行實驗學校小學部一至五年級師生重返校園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開心復學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王偉平書記對學院返校復學防疫工作進行全面檢查指導
嚴把“四關”唱復學大戲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