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高校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視角下的武術教學探究

2023-04-20 02:20劉振良青島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
體育風尚 2023年24期
關鍵詞:弘揚武術民族

劉振良 青島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

在高校武術教學中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當前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靈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強大動力。當前,在高校武術教學中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要堅持正確方向,充分認識到高校武術教學對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探索高校武術教學中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充分發揮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的作用[1]。

一、中華民族精神和武術文化的內在聯系

(一)自強不息是武術文化的精神動力

《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國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學著作之一,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其“自強不息”的思想不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武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影響。武術界把“自強不息”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認為一個人如果缺乏“自強不息”精神,就會一事無成。而在武術實踐中,“自強不息”更是貫穿于武術文化之中。

(二)團結統一是武術文化的根基

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也是中國武術文化的根基。中華民族能夠歷經磨難而不斷發展壯大,一大原因變是其有一種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來自于各民族的團結與統一。武術文化植根于中華大地,與其他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

(三)愛好和平是武術文化的基本原則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熱愛和平,崇尚和諧,崇尚道德。中國武術的技擊功能也正是其以“和平”為基本原則的表現。中國武術不僅具有豐富的技擊功能,而且也具有豐富的道德內涵。技擊功能是武術的基礎,道德內涵則是武術的靈魂。中國武術注重德藝雙修,講究“武以立德,德以載道”,道德內涵是中國武術技擊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在這種重德思想的指導下,中國武術形成了“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范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道德準則。

(四)和諧統一是武術文化追求的終極目標

武術文化追求的和諧統一,是指在和諧統一的整體中,實現個體與整體、個人與社會、個體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武術文化認為,武術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也要重視武術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之間的融合和發展。武術文化追求的和諧統一,是建立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深刻理解之上的,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和為貴”、“和而不同”、“以和為美”等思想,同時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思想,在追求和諧統一這一點上,與中華民族精神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武術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

二、在高校武術教學中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一)大學生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

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肩負著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在實現社會共同富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如何培養一代又一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何使他們在現代社會中真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是我國教育事業面臨的重大課題。而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高校武術教學中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可以促進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大學生實現自身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2]。

(二)高校堅守先進文化陣地的需要

高校是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是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的場所,要堅守先進文化陣地,首先要做到不被各種社會思潮所沖擊。而民族精神則是先進文化的靈魂,是高校堅守先進文化陣地的內在要求和動力。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能夠有效地抵制西方價值觀和腐朽生活方式的滲透,抵制西方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在新形勢下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高校開展武術教學活動,以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為主題,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養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

(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也面臨著一些新問題、新矛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我們必須要進一步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他們不僅是科學文化知識的繼承者,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肩負著歷史賦予的重任。因此,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能否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命運、民族前途,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3]。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在新形勢下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使其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材。

三、基于高校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視角下的武術教學策略

(一)改革武術教學內容,融入民族精神

要將武術融入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就要改革武術教學內容,將民族精神與武術教學有機融合,使大學生在武術學習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內涵和價值。

首先,高校應該把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意識。例如,在開展套路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太極、太極拳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武術動作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套路的同時感受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其次,高校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將愛國主義精神與武術教學相融合。例如,在開展套路練習時可以通過播放愛國歌曲或者讓學生朗誦愛國詩歌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對民族精神的熱愛之情。

再次,高校還要把武術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通過組織學生觀看愛國影片、舉辦愛國主義演講比賽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對民族精神的熱愛之情。

(二)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民族精神

武術運動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將民族精神滲透到武術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團結一致、拼搏向上的精神。因此,教師在進行武術教學時,要從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

首先,教師要對武術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進行深入分析。教師可以通過觀看紀錄片等方式,使學生了解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的情感。

其次,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對武術動作要領有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觀看視頻中激發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注重理論教學,促進民族精神傳承

高校武術教學中,教師要將中國優秀的民族精神融入其中,將其融入到教學內容中,使學生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教師要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武術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等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和接受武術的文化內涵。例如,在教授“少林功夫”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相關影片或視頻來向學生介紹少林功夫的起源、發展、內容等[4]。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武術相結合,通過形象生動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優秀的民族精神,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內涵。

(四)弘揚民族精神,豐富武術文化內涵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其文化內涵豐富,既具有健身價值又具有競技價值。通過對武術文化內涵的挖掘,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民族文化,進而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在高校武術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弘揚民族精神:

第一,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源和基礎。在武術教學中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使大學生從中感悟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魅力。

第二,高校武術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第三,高校武術教學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對優秀武術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能夠使大學生在不斷學習和鍛煉中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五)加強武術文化宣傳,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在高校中,可以通過建設武術文化宣傳長廊等形式,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使學生能夠了解武術文化。此外,在高校中,還可以利用學校的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對武術文化進行宣傳。這些宣傳方式不僅能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還能夠弘揚民族精神。通過武術教學,使學生能夠了解和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與民族精神相融合,使其能夠從內心深處理解和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同時,在高校中還可以將武術教學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也是高校武術教學與民族精神培育的內在要求[5]。

(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自身素質

教師是教育事業的靈魂,高校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高校武術教學質量。因此,高校要積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通過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來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首先,高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專業技能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

其次,高校要加大對年輕教師的培養力度。教師是我國武術事業發展的基石,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對象。

因此,學校要加強對年輕教師的培養力度,組織教師進行學習交流活動,在老教師的幫助下促進年輕老師快速成長,積極鼓勵和支持年輕教師參與到武術教學中來。

(七)構建評價體系,注重學生全面發展

高校武術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提高學生對武術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評價中應充分運用“一把尺子、一個標準”,避免因個人喜好而導致評價結果的差異。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發展要求,結合武術運動規律和學生個性特點,合理制定考核內容和評分標準,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法,通過多樣化的考核手段,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四、結論

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激勵和凝聚各民族人民共同奮斗的強大力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靈魂。高校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其民族精神的培育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高校武術教學中,要將武術作為弘揚民族精神的一種載體,不僅能夠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而且能夠培養大學生對武術文化的熱愛之情。因此,高校武術教學要從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強化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著手,以培養學生優良品德和健康人格為宗旨,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民族精神與武術相融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猜你喜歡
弘揚武術民族
我們的民族
中華武術
近十年武術產業的回顧與瞻望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武術
弘揚雷鋒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弘揚“最美” 打造精神家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