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國內立場及立場表達研究綜述

2023-04-22 12:18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代詞立場手段

劉 焱

(上海財經大學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上海 200434 )

近年來,立場(stance)及立場表達(stance-taking)理論越來越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相關研究如雨后春筍。本文擬對國內有關立場的研究進行梳理,以便為進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有關“立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六個方面。

一、國外立場研究的引介、總結與展望

引介類文獻的寫作模式一般是介紹—點評—展望。如王振華(2001)介紹了James Martin等的評價系統(產生的緣由、背景、理論框架及其運作),并對該理論的未來進行了展望[1]。姚雙云(2011)對Robert Englebretson主編的《話語中的立場表達:主觀性、評價與互動》論文集的文章進行了介紹和評價[2]。梁鳳娟(2011)介紹了Jaffe(2009)的專著《立場——社會語言學視角》等[3]。

總結類文章一般為下列模式:研究模式總結—發展方法總結—國內立場研究評價—研究前沿預測。如羅桂花(2014)總結了國外立場研究范式,并對立場概念的發展與研究模式的演變進行了梳理[4]。柳淑芬(2017)總結了話語立場研究的模式,也指出了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5]。梁鳳娟(2019)從立場表達的定義分類和主要理論視角評析了國內外立場表達研究的最新發展趨勢[6]。夏秸、陳新仁(2020)也介紹了立場研究的主要發展路徑、發展趨勢、研究方法,并對未來研究進行展望[7]。張若水(2021)對近十年國內言語立場研究進行了綜述[8]。周雅婷(2022)較為詳細地列舉了國外著名學者的研究內容,并總結了立場研究范式[9]。

上述引介性文獻為漢語立場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研究視野,國內研究的總結也為立場研究拓寬了研究方向和思路。

二、漢語立場表達及手段的系統研究

方梅、樂耀(2017)對立場進行了較為系統性的探索。該書第一章首先對立場表達進行了介紹和分析,介紹了立場的各種定義(包括相關概念)、研究范式、立場的形成原因-規約化和互動因素;第二章對漢語的立場表達的研究特點進行了總結和評價,同時通過對國外漢語表達立場的總結,指出了漢語立場表達分類研究存在的問題;第三章介紹了立場表達式的來源,包括詞匯和句法結構,指稱語,述謂語,構式與句式以及語音表達等多種途徑;第四章至第十一章則分言者意圖、言者態度、評價、傳信、言者立場等類型選取了若干典型表達形式進行專門分析;第十二章討論了負面評價表達的規約化程度與其句法分布和話語分布的關系。結語部分是對立場表達研究的展望,指出了漢語立場表達研究的走向。該書為漢語立場專題研究提供了研究模板和研究思路[10]。

與關于立場的全方位描寫不同,也有學者就立場的次范疇進行系統介紹的,如郝玲(2015)從詞匯的角度總結了漢語立場類型(態度立場、認識立場、風格)及表達手段(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11];楊云(2022)主要對漢語自然會話中認識立場標記的類別、分布、互動功能及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初步構建了漢語口語認識立場表達詞匯體系,歸納了認識立場表達常見模式[12]。

三、漢語立場表達手段個案研究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13](P156)漢語學界關于立場的研究主要涉及評價、認識、一致、情態和情感等立場,相關的語言表達手段也非常豐富。為了避免重復,這里主要根據立場表達手段的類型進行總結。

(一)詞匯表達手段

詞匯是表達立場的重要手段之一,學界關注頗多,研究對象涉及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嘆詞、助詞等多種詞類。

名詞方面。關于漢語名詞的研究相對較少。如郝玲(2015)指出名詞可以表達態度立場(如“誓言”等)和認識立場(如“想法”等)[11](P106)。姚雙云、呂海燕(2022)發現漢語名詞獨詞句具有表達立場的功能[14]。關于英語立場名詞研究相對較多。如姜峰(2016)探討外殼名詞(shell nouns)的立場建構與人際功能[15]。張毓、衛乃興(2019)分析了概指名詞(general nouns)的立場構建等話語功能[16]。雖然上述文獻是關于英語名詞的研究,但對漢語名詞立場研究也有啟發和借鑒作用。如寇鑫(2023)引入“外殼名詞”的概念,描寫了漢語外殼名詞的概述指稱、關聯上下文、表達立場功能[17]。

動詞方面。方梅(2005)對用于表達立場的認證義動詞做了系統研究,指出認證義動詞可以表達體驗、認識、知識、評價[18](P500)。馮軍偉(2023)指出“情愿”是典型的態度立場標記,“可以表達意愿情態”[19](P59)。

代詞方面。代詞立場表達研究包括三個方面: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人稱代詞主要關注其非特指(泛指、移指或虛指等)時的立場表達功能。如張伯江(2010)發現,人稱代詞表示了說話人“移情”的方向,即說話人把自己認同于該人稱代詞所代表的那個人的說話/認識立場[20](P195)。陳振宇、葉婧婷(2014)發現領屬結構“PR”可以表達立場,表達認同或負同盟關系[21](P166)。閆亞平(2018)指出:人稱代詞變指現象是立場建構的需要,說話人通過采用不同的立場站位形式來體現不同的立場[22]。史金生、王璐菲(2022)探討了虛擬對話中人稱代詞“你”在互動中的立場建構功能:其交際目的在于構建一致立場[23](P226)。關于指示代詞的立場表達研究相對較多。如鄭友階、羅耀華(2013)認為代詞“這”“那”具有標示主觀評價的話語功能[24]。疑問代詞的立場研究關注較少。劉丞(2021)指出:“哪兒”在表達否定評價的同時,具有顯化言者認識立場的作用[25]。

副詞方面。副詞立場表達的關注較多。如郝玲(2015)指出情態副詞(如“大肆”等)和語氣副詞(如“的確”等)可以表達立場[11](P106)。田婷(2017)認為自然會話中“其實”可以同時體現交互主觀性功能及言者知識立場功能[26](P93)。李宗江(2022)分析了“整天”類時間副詞的負面評價表達功能及評價義產生的原因——適度準則[27]。陶紅印、高華(2022)則發現了“反正”的認識立場功能以及一致立場功能[28](P68)。

嘆詞方面。嘆詞最重要的是情感立場表達功能。一些學者也注意到了實詞的嘆詞化功能。如李先銀(2013)指出,表達祈使的“去”在對話語境中發生嘆詞化,可表達對觀點的否定感嘆[29]。李先銀(2016)探討了自然口語中“嘁”的表達話語否定功能[30]。賀義宏、方緒軍(2019)指出否定詞“別”有嘆詞化傾向,其核心功能是凸顯說話人對交際對方某種言語或行為活動的祈使性否定意愿[31]??稆i飛、曹亞敏(2022)指出嘆詞“哎喲”具有表明態度、表達評價等人際功能[32]。

語氣詞方面。周士宏(2022)認為“吧”只是一種認識立場標記,標志“接近確定但又不飽和”的認識立場[33]。趙春利對語氣詞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如“吧”的一致立場功能(趙春利、孫麗,2015[34])、“嘛”的情感類型(趙春利、楊才英,2016[35])、“嘍”的傳知功能、意向類型、態度取向及情感傾向(趙春利、方甲珂,2017[36])。方迪(2023)指出語氣詞“嘛”是交際中認識立場調節和尋求一致性的一種手段,其核心互動功能在于構建共識立場[37]。

(二)語法手段(格式/構式)

某種格式或構式可以表達立場。如安國峰(2012)指出“你+啊(呀)+你”格式可附帶說話人不如意的主觀性評價[38]。姚雙云(2012)認為某些條件句具有評價功能、勸進功能和話輪終結等立場表達功能[39]。樂耀(2016)分析了讓步類同語式評價立場的表達形式及遵循原則[40]。姚雙云、喻薇(2018)指出類指句“一個+NP”可以表達話語立場,能夠起到擴大說話人論斷轄域并加強表達立場力度的作用[41]。石飛(2019)分析了讓步條件小句“再怎么說”表達事理立場的功能[42]。方迪(2019)指出“這話說的”具有負面評價立場表達功能[43]。彭利貞(2020)指出情態構式“非Vp不可”表達的三種情態:動力情態[必欲],道義情態[必要] 和認識情態[必然][44](P61)。

(三)話語標記/語用標記手段

李宗江(2011)[45]、祁峰(2011)[46]等把“X的是”(“問題是,重要的是”等)看作是表達主觀評價的語用標記。郭曉麟(2015)描寫了“真是的”的肯定應答功能、共鳴功能及負面評價功能[47]。張文賢、李先銀(2021)認為話語標記“我跟你說”在互動交際中可以彰顯知識權威與道義權威以及說話人期待引起聽話人的共情回應等功能[48](P73)。宗守云(2022)考察了斷言話語標記“不用說”的認識立場和協作關系[49]。

(四)話語手段

我們把疑問、否定、引述、話語套用、指稱調節等手段統稱為話語手段。這類話語手段可以表達立場功能。

疑問,包括反問、否定反問、回聲問等方式。反問句的立場功能關注較多。如劉亞瓊、陶紅印(2011)認為否定反問句具有表提醒、意外、反對和斥責等負面事理立場表達功能[50]。朱軍(2013[52]、2014[52])分別論證了反問格式“有什么X”“X什么X”的負面立場表達功能。張文賢、樂耀(2018)認為“反問句的使用與言談交際雙方的共同背景知識有關”,可以反應交際雙方的認識立場[53](P148)。方梅、謝心陽(2021)指出問句與認識立場有關,應從“交際雙方的認識地位”角度來對漢語對話中問句進行解讀[54](P29)。湯玲(2021)把“有什么V.頭”看作價值否定立場表達,產生原因是“交際雙方對共享知識或情景價值的知曉及認識存在差異”[55](P362)。

否定。彭飛(2012)描寫了“別”類祈使句的負面事理立場功能[55]。朱軍、盧蕓蓉(2017) 描寫了構式“不至于”因“懷疑立場態度”而引發程度否定的話語功能[56](P934)。聶小麗(2021)指出“又”字否定句可以表達言者的負面事理立場[57](P102)。Qian(2022)考察了“不”等否定在羨余否定時的評價功能和言語行為觸發標記功能[58]。

引述。方梅、樂耀(2017)指出引述傳信語“說什么”具有傳信功能,還可以表達“否定的負面態度”[10](P185)。方梅(2021)指出漢語中負面立場表達與引述具有關聯性,引述表達負面解讀具有高度的語境依賴,語境中只有他引才會誘發負面立場解讀。方文還描寫了具有負面表達立場的各種引述詞匯派生形式[59](P1)。

話語套用。套用與引述不同,引述引的是某人真實的話語,體現的是言據性;套用不是現成話語引而用之,是在原話語基礎上做了創造性發揮,言者通過話語套用方式表達認識評價。左乃文、陳一(2020)指出,言者可通過話語套用方式表達認識評價,設立言談立場,使話語具有雙重語力以增強表達的可信度和接受度[60](P232)。

其他可以表達立場的語言手段還包括回聲、指稱調節等。如朱軍(2020)指出回聲可以表明說話者對對方觀點或立場不同程度的“認同”,情感色彩上也有積極和消極之別[61](P91)。樂耀(2017)則發現會話交際中指稱調節(窄指和寬指)反應了言者的認識狀態,也反應了其認識立場[62](P36)。

相比語言表達手段研究而言,副語言立場表達手段與非語言立場表達手段研究相對較少,但也越來越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副語言表達手段包括韻律等語音手段,方梅、樂耀(2017)[10](P61-62)、陳玉東(2023)[63]等梳理了國內外互動語言韻律研究的成果,指出韻律調節可以構建和轉接話輪、實施社會行為、表達不同立場。限于篇幅和精力,這里不再進行概括。

四、不同語域立場研究

國內關于不同語域的立場表達研究成果較為多樣,包括法庭審訊(羅桂花2013[4]、2020[64]等)、學術論文(徐宏亮2007[65],劉芳芳2022[66]等)、電視訪談(冉永平、楊娜2017[67],張莉莉2019[68]等)、求職面試(郭麗葉2013等[69])、新聞、網絡、媒體(龔雙萍2014[70]、袁周敏2019[71]等)以及方言立場表達(陳振寧2018[72],周士宏2020[73],張耕2020[74],高順全、楊璐2021[75]等)的描寫與分析。其中法庭立場表達研究以羅桂花(2013)[4]為最。羅文以真實、自然的法庭審判話語為語料,重點分析法庭互動中評價立場、情感立場、認識立場和一致性立場的表達手段、語用功能、互動機制以及角色分布,總結了法庭互動中各方訴訟主體在交際目的導向下的不同立場表達的規律。方言立場表達研究也越來越引起學者的關注,出現了上述一系列論文。

五、立場表達的跨語言、跨學科對比研究

關于立場表達的跨語言、跨學科對比較多集中在我國的外語學界,以英語為二語學習為主。

跨語言方面。趙曉臨、衛乃興(2010)對比了中、英學生英語態度立場表達的差異:中國學生高頻使用顯性立場表達手段,而較少使用隱性立場表達手段[76]。徐昉(2015)通過對中國學習者英語學位論文與國際核6心期刊論文對比,發現中國學習者存在少用介入標記語、多用指令語標記等問題[77]。姜峰(2015)對比了中美學生論說文的立場名詞表達差異,發現中國學生存在顯著少用“事件”“言語”“認知”類立場名詞、過多添加評價性和自我提及修飾語等問題[78]。錢家駿、穆從軍(2017)則比較了中外期刊引言在立場表達強度和方式上的異同等[79]。

跨學科方面??桌?2015)對比分析了關涉言者態度的概念語義信息在英漢語中的實現方式及其在兩種語言中詞匯化、語用化的差異[80]。楊雨欣(2019)基于學術寫作作者立場標記分析框架,對比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工科和文科的作者立場標記使用方面的區別[81]。

六、立場二語教學研究

明確冠以“立場”的漢語二語教學研究相對較少。如金慧玲(2021)把否定立場表達分為有否定標記的立場表達和無否定標記的立場表達兩大類,并對具有高級水平的多國漢語學習者的否定立場表達進行了使用頻率及規律、使用策略、偏誤情況等分析[82]。朱嘉祺(2021)也描寫了現代漢語母語者不一致立場的表達模式、緩和策略;調查了漢語口語教材中不一致立場表達的編排情況;并通過實證考察了高級留學生不一致立場的表達特征與常見偏誤類型以及習得特點[83]。崔希亮(2022)把程度副詞分成表達言者的主觀立場和不表達言者的主觀立場兩類,并指出只有區分立場,“才能真正把程度副詞的搭配條件、主觀性特征和具體用法搞清楚”[84](P7)。

七、小結

立場是一個復雜的語言現象,涉及到“人類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相關領域”[85](P1),有復雜的表現形式和語法表現??傮w而言,國內外立場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達到了研究理論、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多樣化,呈現了這樣的研究規律:“立場表述的定義被慢慢具體化,研究的焦點逐漸由立場表述者單方面表達態度立場轉向在特定語境特定體裁的互動過程中多方話語參與者共同協商和建構立場,由關注立場表述與文本內容之間一對一的關系,轉向立場表述、語境、立場表述者的人際關系及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這一轉向與語言學研究的整體學科趨勢相一致?!盵6](P277)具體體現如下:(a)研究方法上,從脫離語境發展到結合話語語境和社會語境;(b)研究單位上,從詞匯擴展到話語序列;(c)切入角度上,從詞語的主觀意義考察推進到主體間的互動;(d)分析材料上,從書面語拓展到日常會話及機構話語[4](P46)。

但總體來說,立場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處。國外立場研究存在下列兩個問題:“第一,雖然個體的研究人員在他們自己的工作中界定立場,但一個學者與另一個學者所使用的定義和理解并不一定相同。因此,兩位作者可能都使用‘立場’來包含(encompass)兩種看似不同的現象類型。其次,反過來也是如此,看似在研究相似問題的研究人員實際上可能使用不同的術語來涵蓋看似相同類型的現象。例如,一位學者可能會用‘立場’來涵蓋其他學者所說的‘主觀性’,而其他語言研究人員可能更喜歡‘評價’這個詞,并可能希望完全避開‘立場’這個標簽?!盵85](P2)

漢語立場研究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是研究深度上,漢語立場及立場表達的系統尚須加強。由于立場的定義和界定標準等理論問題尚存在分歧,導致出現立場及立場表達手段、表達功能等定義或范圍過于封閉或無限擴大這種矛盾現象。同時,研究廣度上,多局限于漢語立場表達手段的個案研究,難以形成基于系統意義的概括性、規律性的結論。這其實是一個問題相輔相成的兩面。

二是研究內容不平衡。不平衡表現在幾個方面。語域方面,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漢語的書面語或自然口語上,其他語域如法庭、醫療等領域的立場研究比較欠缺。類別方面,學界關于評價立場、認識立場表達手段的討論較多,關于情感立場研究相對較少且多為詞匯表達手段研究。其他表達手段如構式、復句等研究較少。

三是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研究偏少??傮w來說,現代漢語立場的本體研究較多,影響立場表達手段選擇和理解的社會學因素關注相對較少。以影響因素為例,基于話語序列、韻律等角度的考察較多,而“從互動視角結合交際場景、交際者年齡、性別、職業、文化背景等社會變量對立場進行的研究相對較少”[86](P2)。

猜你喜歡
代詞立場手段
立場
復合不定代詞點撥
代詞(一)
代詞(二)
設計立場和手工生產關系的辯證認識
武術研究的立場
這樣將代詞考分收入囊中
創新執法手段,提升執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邏輯接續及其表達手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