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三姐”文化:從嶺南民間文化符號到中華文化符號的情感紐帶

2023-04-25 02:46任旭彬
關鍵詞:劉三姐交融嶺南

任旭彬

廣西社會科學院 文化研究所,廣西 南寧 530022

一、研究緣起

“劉三姐”是我國嶺南著名的民間傳說,隨著人類活動與文化語境的變化,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文化主體和文化力量的互動與交融,使“劉三姐”的文化意義隨之變化,但作為核心要素的山歌象征意義始終不變,嶺南多民族千百年來共同擁戴的“劉三姐”就演變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劉三姐”文化不斷進行重構,民間傳統“劉三姐”文化、“劉三姐”精英文化、“劉三姐”大眾文化、中華民族的“劉三姐”共享文化交相輝映,氣象萬千。充滿活力的“劉三姐”文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多民族文化共同發展與繁榮的特征。

嶺南各民族長期不同程度的交錯雜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交融關系。從語言學區域角度看,嶺南傳統劉三姐文化圈可以分為廣西的桂柳方言區、桂西以壯語為主的方言區和廣東的客家方言區、廣府方言區。嶺南各民族受語言文化的影響,各地“劉三姐”歌謠的差別較大,但是作為聯結各民族共同情感的“劉三姐”,通過山歌充分發揮其文化紐帶的作用,體現出嶺南多樣性文化交融共生而具有共享性的內在邏輯,彰顯了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意義?!扒楦惺前讶藗兟撓翟谝黄鸬摹ず蟿?可生成對廣義的社會與文化的承諾?!盵1]情感是人性的組成部分,具有個體性和社會性的雙重性質。情感性是文學審美活動的基本特征,“劉三姐”故事以情感為紐帶構建起多層次的文化符號,這一形塑社會情感交流和傳遞多種意義空間的紐帶,把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體驗、行為、組織與情感表達聯結起來,以情求同,凝聚共識,形成集體記憶。

關于“劉三姐”文化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開始全面繁榮。學者們從民族學、民俗學、美學、傳播學、社會學、旅游學等多種學科來研究“劉三姐”文化,拓展了研究視角,涉及眾多專業。1991年潘其旭在《壯族歌圩研究》中研究了歌圩的起源、發展、性質以及歌圩在壯族歷史文化中的作用,認為“我們之所以說‘歌仙劉三姐’的產生是‘歌圩’形成的標志,正是因為古代的群體歌唱活動已從原始祭祀儀式分化出來,開始形成以對歌娛人為主體的文化活動形式”[2]。2008年韋蘇文、周燕屏的《千年流韻:中國壯族歌圩》推介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的歌圩文化并作價值評估,提出歌圩的搶救性保護、利用與發展勢在必行[3]。2008年潘琦主編的《劉三姐文化研究》論文集主要討論“劉三姐”與廣西地方文化、地方經濟的關系,涉及建設“劉三姐”文化品牌與民族文化品牌研究的若干問題[4]。黃桂秋通過整理壯族古籍并分析文獻,認為“劉三姐”的原型“僚(嘹)三妹”是壯族原始宗教中的“造愛情神”[5]。綜觀現有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區域的差別性,研究地方“劉三姐”文化的價值、功能與意義,而共同性研究只局限于“劉三姐”傳歌或創造歌圩(俗)的共同點,對“劉三姐”傳歌深層次的文化共享性討論不足。

大量事實證明,以歌唱為核心的“劉三姐”文化,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功能與具體事象,涵蓋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社會行為。歸根到底,“劉三姐”文化是精神生活領域里的文化現象,既是一種歷史發展過程的文化積累,也是現實生活中以歌為載體來傳播、溝通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它深入人們情感世界的深處,又跨越各種文化邊界,融通雅俗文化的區隔而具有永久的魅力。

嶺南地區多民族雜居,雖然語言多樣,但區域內各民族都共享“劉三姐”文化。其根源在于“劉三姐”文化是嶺南地區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共生體。嶺南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互動,使南嶺走廊各民族不斷交融。嶺南“劉三姐”文化習俗的產生和形成就是來源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大眾性和傳承性的民間文化傳播現象。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盵6]通過研究“劉三姐”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框架下互鑒融通與各族人民情感上相互親近的關聯,探討“劉三姐”從嶺南地方民間文化符號上升為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國家文化符號所蘊含的內源動力,對拓展“劉三姐”文化研究的范疇、講好中國故事、推動“劉三姐”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充分發揮其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中華民族兼容并包的文化傳統,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歌圩場景中的情感交流生成嶺南歌圩習俗

盡管各地民間“劉三姐”傳說種類多樣,但其共同點都包含“劉三姐”“善歌”“傳歌”“升仙”等部分?!皠⑷恪?、歌圩、山歌是構成“劉三姐”傳說的基本元素。在文化傳播中,象征符號內化為一種意義共享過程,成為某種具有共同文化體系人群使用的符號密碼,他們只有掌握了這種符號的意義,才能有效地進行情感交流和形成共鳴[7]?!皠⑷恪眰髡f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感性經驗的符號化敘事,吸引具有情感需求與交流的人進入歌圩,通過歌圩的場景引導,使他們感受到歌圩帶來的情感共鳴。進入歌圩場景,人們通過歌聲傳情達意,很容易引起在場行為主體產生一種“即景生情”的召喚,將個人生活經驗延伸到歌圩場景。在歌圩場景中,“劉三姐”傳說所蘊藏的精神和品質通過傳唱傳遞給不同人群,將個體的情感體驗與行動目標鎖定在“劉三姐”傳說所蘊含的價值觀,個人與群體以此重建特定的生活方式與情感結構。歌圩與“劉三姐”所引起的群體性共鳴,能使人們有效地理解歌圩的內涵和意蘊。個人與群體產生心靈的“同頻共振”,每個個體都自發性地在歌圩場景中產生一種歸屬感并開展相同的活動,以生成歌圩中群體的情感共鳴。所以,歌圩場景具有塑造群體行為的能力。

情感的共鳴消融了歌圩中個體之間的界限,讓參與的個體獲得共同的體驗。這種集體體驗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表演或儀式?!皠⑷恪痹诟枸字衅鸬降淖饔镁褪沁B接人與場景、人與群體并激發集體情感共鳴的載體?!皠⑷恪笔侨藗兊那楦芯酆?更多地表現為集體想象。歌圩對人們的吸附力取決于情感的支撐以及“劉三姐”凝聚力所具有的“黏性”,并能夠激發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構造出一種文化生活方式。情感能“表征一種特定的生活感受或者說難以言表的經驗”[8]。歌圩中的群體在一種動態的交往、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情感,可以喚醒個體記憶中的不同片段以及生活經驗,由此把人們帶入由他們自己營造出來的想象域中,并生成一種相似的情感,創造出具有同質化精神內涵的整體情境,喚起人們的集體記憶。通過在歌圩中傳唱“劉三姐”,將個體契合于群體之中,推動每一個行動主體通過不斷地消除分歧、達成意向一致來謀求共識,使歌圩中的群體在情感歸屬上表現一致。

“劉三姐”作為歌圩的“集體想象”,能夠激活民眾共同的集體記憶。歌圩是參與者在情感上進行有效交流的場域。個體聚集到同一場所,通過身體在場的相互影響,分享共同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情感分享不但成為個體表達自我的工具,也是經個體互動再到與群體互通形成一種情感上的共鳴。情感共鳴使個體之間被相互視為“圈內人”,極大地促進了民眾的參與。情感在歌圩中得到持續轉化與不斷加強,群體互動不斷推動了情感發展。人、歌圩、“劉三姐”文化各要素間相互作用,形成行為主體的內生需求動力和外部推力,在微觀內部需求和宏觀外部調控的綜合作用下,產生一種情感動力。情感動力喚醒歌圩參與者的情感,在達成情感共識后,個體情感相互感染并實現情感共鳴,逐漸凝聚為群體情感而生成集體認同,在產生認同的過程中,建立起更為廣泛的身份認同,產生集體的歸屬感。不斷增強的認同感使人們逐漸凝聚成身份共同體,構建起集體認同,極大地提升了個體的集體體驗并在進一步互動過程中生成想象的共同體。歌圩中的人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者,搭建出符合各種歌圩意義和價值的共同文化場景。

“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表現在人的頭腦中,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為感覺、思想、動機、意志,總之,成為‘理想的意圖’并且以這種形態變成‘理想的力量’?!盵9]“理想的力量”是知、情、意緊密結合起來的,包含有認識的、理性的成分,也包括情感的、意志的非理性成分?!爸钡囊蛩厥侵钙渲械恼J識、知識、觀念等因素?!扒椤钡囊蛩厥峭ㄟ^情感增進溝通認知、調動人們的主觀能動性,施展出主體在實踐過程中的潛能和價值?!耙狻钡囊蛩厥抢硐爰ぐl主體實踐活動的熱情并維持主體的信心和毅力的堅定意志。情感動力是基于認知基礎上的精神動力,是聯結“知”與“意”的樞紐,內化為人的精神力量,推動人們的認識活動與行為活動向著一定的目標和方向前進。情感動力體現出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能動作用。

“劉三姐”是歌圩中一個以情感為依托的文化感知與集體經驗的虛擬形象,反映了嶺南各民族的情感體驗,再現了集體記憶。人們通過情感認同、精神認同來追求一種精神形象上的認同?!皠⑷恪弊鳛楦枸椎南笳鞣?促進了人們的情感交融,勾起人們親身體驗和感受過的人與文化空間的共生、共在、共享的意義和價值。作為“劉三姐”傳說中的基本節點,“善歌”“傳歌”“禁歌”“抗爭”“升仙”這些部分反映了堅韌勇敢、樂觀積極的民族精神,在傳唱過程中,通過層層釋義,根據當代對原生的源碼進行選擇與取舍,從文化傳播到文化共同體再到文化共享,建立了新的情感結構和身份認同。所以,當前嶺南不少地方依托“劉三姐”的傳說為文化內涵建設文化旅游景區,打造現代文化旅游節。

三、嶺南歌圩習俗現代發展形塑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紐帶

“劉三姐”文化是嶺南多民族共享的傳統習俗,包括以歌圩為主的故事傳說、歌謠、民俗、文藝作品和傳承人等內容。世居嶺南的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多個民族共同創造了嶺南“劉三姐”文化圈?!皠⑷恪蔽幕浞煮w現了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情感共通、文化共享的文化共生性。廣西、廣東民間很多地方至今仍然對“劉三姐”民族身份和籍貫等問題爭論不休,這反映了不同地方的文化主體對于“劉三姐”文化記憶的共同性與差異性,而深層次原因則是嶺南多民族對“劉三姐”文化的認同。民俗傳播中的接受者根據本地社會環境將外來民俗文化加以改造,使之與當地歷史文化傳統相融合并為本地社會所認知與接受,由此形成了跨民族的區域文化共性。例如,廣西、廣東多地依據本地“劉三姐”傳說認為自己是“劉三姐家鄉”,可見,民俗文化傳播是一個創造、修改和轉變的文化共享過程。

“民俗事象之所以能夠被一代代繼承下來,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民俗作為原生態文化同樣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社會財富,是保證人類能夠延續下去的一種規矩和機制。這種規矩和機制來源于民眾群體的認同?!盵10]民俗通過在群體內部相沿成習而形成約定俗成的禮俗、準則、規矩制度或者社會慣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與滿足個人的需求?!霸诼L的傳承被積淀的民俗生活,由于循環往復的傳播過程,對民眾反復的刺激,往往潛藏著很強的心理意識,隨著歷史的變更,這種意識被接受,被擴散,從而被繼承,便形成一種民族的或地域的民俗心理定勢?!盵11]民俗蘊含著人們的群體認同和文化認同,不僅集中反映了不同地域民眾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還體現了人們的情感交流、精神訴求和深層的心理積淀,增強了情感維系而產生地域文化認同。

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既獨立生成又相互融合,民俗文化在傳播過程中,通過情感交流互動、文化分享與積累知識經驗,產生新的集體意識、集體規范和集體價值。如在傳播過程中,“劉三姐”傳說在各地都敘述同樣的主題,這是各地“劉三姐”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也是民間文化流轉與傳播的力量。通過“劉三姐”的號召力,加強群體的內向凝聚,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歌圩習俗。

嶺南的“劉三姐家鄉”把“劉三姐”的傳說與當地歷史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劉三姐”傳說在當地具有了歷史真實感,成為當地記憶的一部分?!皠⑷恪眰髡f通過與每個當地的個體記憶產生聯結,形成了當地的民俗文化,既體現了地方文脈,又成為地方情感的重要寄托,被群眾接受和認可。

“劉三姐”是嶺南多民族傳統歌唱民俗文化的整合?!皠⑷恪笔菈炎逶汲绨葜械膼凵衽c歌神演化而來的[12],具有娛神娛人的功能?!皠⑷恪眰髡f首先在壯族語境中產生,隨著嶺南多民族交往的增多,這一傳說逐漸流傳到漢族等民族之中,成為嶺南民間最為熟悉的文化記憶之一。歌圩是壯族傳統倚歌擇偶的婚俗,“劉三姐”作為壯族歌圩創始人,一定程度上也是壯族婚姻制度的象征符號。移居嶺南的漢族把“劉三姐”文化吸納到漢族的民間廟會文化中,反映了對壯族歌圩習俗的接受與適調,“劉三姐”隨之成為嶺南各民族共尊、共享的文化符號?!皠⑷恪蔽幕菐X南多民族深度和諧互動的結果,不僅具有共生性、整體性和連續性,而且具有多樣性、差異性和互補性。嶺南各民族的交往主要以漢語為共同的傳播語言,“劉三姐”文化跨民族跨語際傳播就具備了聯結嶺南多民族的天然條件?!皠⑷恪惫适略诿褡褰煌涣鹘蝗诘幕A上,延伸到文獻記載、歌謠、戲曲等文學藝術的描述而強化了人們的集體記憶,完成了“劉三姐”文化記憶的創新和傳遞,產生了較強的區域文化認同。各民族文化在保持本民族特色中不斷相互交融,逐漸形成了多民族的文化交融現象?!皠⑷恪备柚{的跨民族、跨語際傳唱與各民族的歌唱習俗交融在一起,相同歌唱習俗中不斷積聚文化共性,實現了多民族文化資源的共享與發展,既符合個人情感需要,又加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歸屬感。嶺南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互動和共享,集中表現在山歌文化藝術的共享,“劉三姐”的形象就被集體認同為歌唱習俗的象征符號。

“劉三姐”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衍生出多種門類的“劉三姐”系列文本。1960年的廣西《劉三姐》文藝會演,觀眾達到1 200萬人次。同年7月起,歌舞劇《劉三姐》到北京匯報演出持續了4個月。隨后應邀到全國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4個城市進行了長達1年的巡回演出,觀眾達60多萬人次。1961年,根據彩調劇《劉三姐》改編的電影《劉三姐》在全國公映,引發了“劉三姐”熱潮。全國各地掀起了《劉三姐》創作、演出的熱潮。從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有89個專業劇團,彩調劇、京劇、昆曲、黃梅戲等29個劇種進行了排演[13]。上海、江蘇、陜西、云南等省市結合本地傳統藝術形式對《劉三姐》進行改編,產生了本地版的歌舞劇《劉三姐》。進入21世紀,廣西出現了“劉三姐”山水實景演出、交響音樂套曲、木偶歌舞劇、音樂劇、雜技、舞劇等數十個劇種或演出形式。層出不窮的“劉三姐”山歌、音樂、舞蹈、戲劇、影視、工藝美術、圖書、服裝、郵票、建筑、民族節慶、山水實景演出等文化藝術作品,表現和使用“劉三姐”的內容、元素與形象,通過多種藝術樣式的改編與再創作,形成了一個多重體裁、版本的《劉三姐》文本。

多重改編和多種語境再生產中的“劉三姐”系列文本凸顯了《劉三姐》已經成為雅俗共賞的全國性共享文藝盛宴。這是“劉三姐”故事的全民書寫,不同的“劉三姐”文本都是眾多創作者參與的集體創作,主題內涵十分豐富。不同話語和類型的文本相互參照、復制、詮釋、借用以及改寫前人的文本并生成出新的意義?!皠⑷恪惫适略趦热萆暇哂姓?、文學、經濟、宗教、歷史、習俗、風土人情等多樣性文化形態,包容了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結。多重文化交匯中生成的多義性“劉三姐”故事,推動各民族之間文化的兼收并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盵6]隨著民間、文人、學界、官方等多重主體的合力建構,《劉三姐》在改寫與會演、移植與巡演、改編與出版、宣傳與推廣等傳播過程中,嶺南民間的“劉三姐”已經上升為各民族共享的“劉三姐”。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老藝術家黃婉秋的回信中指出:“您主演的電影《劉三姐》家喻戶曉,讓無數觀眾領略到了‘劉三姐歌謠’文化的魅力。電影《劉三姐》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廣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民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14]?!皠⑷恪惫适碌恼嫔泼?是自然美與文化美的交融。在傳說中,劉三姐是勇敢、智慧和美麗的化身,滿懷對自由生命、純真愛情與美好生活的追求,帶領群眾為正義、平等、自由而抗爭。故事中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山歌之美,彰顯了中華文化的開放、包容與交融。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多姿多彩的民俗景觀以情景交融的唯美表達在人與自然主體間性意義上建構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情感交流。這種審美愉悅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差異和歷史時空的限制,經歷了60多年的時間考驗依然魅力不減。電影《劉三姐》已經先后在50多個國家上映,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

從歷史的維度看,全民共同書寫的“劉三姐”傳說,具有中華民族文化史上以群體記憶或社會記憶的形式呈現的集體記憶。集體記憶所詮釋的歷史資源、文化記憶是維系共同體的重要心理紐帶,激發與培育共同的情感?!皠⑷恪备鞣N文本承載了中國各民族文化交融的記憶,它以共同的歷史情感和共同的精神文化,彰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溫度、歷史底蘊與文化精神。情感是人類的自然屬性,對于人類來說也具有文化屬性。以情感性的文化傳播為紐帶,聯結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的互動,強化中華民族各成員對共同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進不同文化的交流,促進各民族的融合,推進共同體成員的情感歸屬與利益共享結合。情感凝聚著個體體驗,當一種大多數社會成員贊同性情感形成的時候,就會構成社會心態的情感認同,成為聯結人與人、組織和社會的紐帶。情感認同內化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之間的親和力,是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基礎和強大的精神力量,這種中華文化的情感維系,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各民族文化水乳交融,共同熔鑄在同一個文化大家庭中,中華文化也因此呈現出同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發展格局。

歷經千百年的“劉三姐”文化超越了時空界限、民族邊界、語言阻隔,形塑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紐帶。蘊含在“劉三姐”傳說背后的文化體驗就是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皠⑷恪毕盗形谋境掷m不斷地演繹,使“劉三姐”的象征意義得到強化,展現了中華民族共享文化的新表征?!爸腥A民族共同體產生于中國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史和兩千多年的大一統國家實踐,它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共同體,也是一個文化共同體?!盵15]經歷全民書寫的《劉三姐》成為中國故事的經典,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諸多象征意義。創作者以音樂、詩詞、影視、繪畫、雕塑、小說、戲劇等各種藝術文本創造了一個個多姿多彩的“劉三姐”傳說,塑造了眾多的“劉三姐”形象?!皠⑷恪彼囆g形象的跨界聯結,文學文本與社會歷史文本之間的界限淡化,在注入新的文化內涵中實現了對各種民族文化資源的重新整合。同時,“劉三姐”形象在中國社會中以景觀化符號意象對人們的審美、體驗和認同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使“劉三姐”文化的重構更多地表現為多民族文化交織的共享文化。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巨大的藝術魅力引發人們對“劉三姐”的熱愛,產生了超時空、跨民族的情感共鳴?!皠⑷恪币呀洺搅俗陨淼姆秶?形成了內涵豐厚、影響深遠的文化表意系統,成為表征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符號。

中華民族共享文化是歷史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晶。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其基礎是族際多維互動機制的建構,各民族展示不同的文化符號,并將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生產實踐中形成共享的文化符號,進而在多民族共享傳統文化符號象征體系的探索中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在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進程中,同源文化的符號化表達極為多樣。這些共享文化符號見證了多民族文化同一性及各民族在獨立發展中的關聯性,也激發了多民族基于共享中華文化符號的民族認同?!皠⑷恪惫适伦鳛楦髅褡褰煌涣鹘蝗跉v史的情境映射,在特定節慶、禮儀、場域等符號元素的社會展演中,使中華民族抽象的記憶得以具象化,構建起中華民族文化交融、國家認同的文化形象圖譜?!皠⑷恪毙蜗笙到y的感官共鳴,構建了具有中華民族高度凝聚力的象征文本體系,喚醒中華民族成員對共享文化的歷史記憶。隨著社會的發展,“劉三姐”符號不斷被注入時代文化元素,其文化符號也不斷被賦予新的意義,并通過文字或者其他符號形式形成歷史記憶的傳遞?!皠⑷恪眱群逆幼?不僅僅是藝術形象本身的一種演進與變化,更是中華文化的開放性、融合性在“劉三姐”意象上的投射。

四、嶺南民間文化創新性發展生成的中華文化符號

“在文化屬性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以中華兒女共同認可和遵循的中華文化為紐帶構建起來的文化共同體?!盵16]8在中國歷史上,文化認同始終是聚合中華民族的核心紐帶?!皬拿褡褰Y構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由文化共性和文化個性有機結合的共同體?!盵16]8各種《劉三姐》的文本都在“劉三姐——壯族——中華民族”的不同層級符號系統中表達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結構?!皠⑷恪毕笳鞣柡蜌v史記憶的再詮釋,使單一民族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形成互構關系,促使“劉三姐”得以成為國家象征文化的共享符號體系,并被大多數人認可。這個互構關系的符號系統表述了各民族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共生共榮的關系。作為壯族文化表征的“劉三姐”文化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實現了中華文化認同的整合。當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一次為“劉三姐”文化嵌入中華民族認同敘事當中提供了新的機遇,展現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共有的文化認同。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消費文化的語境下,“劉三姐”文化在廣西盛行和重新塑造。進入21世紀以后,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印象·劉三姐”、“壯族三月三”等節慶活動的不斷推動下,“劉三姐”文化具有的現代性和國際性更為突出,成為廣西、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梁。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斷走向民間,許多與“劉三姐”文化相關的歌謠和歌唱習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劉三姐”文化獲得更為廣泛的集體認同。通過歷史、地緣和文化的表述,展現出“劉三姐”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延續和重構??梢哉J為,“劉三姐”故事的一系列敘事與歌謠文本,體現了多民族的文化融合?!皠⑷恪弊鳛閴炎甯枸椎摹笆甲妗?被嶺南各民族擁戴,各民族通過傳承歌唱習俗,使“劉三姐”成為共享的文化符號,雖然存在一定地域性的區別,但其“歌圩始祖”的核心卻是相對一致的?!皠⑷恪备柘梢庀蟮姆栕V系既是多元互涉的,又是多民族共創與共享的。不論是文獻記載,還是現實生活,“劉三姐”故事所反映的歌唱習俗共享機制,彰顯了歷史上嶺南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互相吸納文化因子,各民族歷時性發展與共時性交融產生的多樣性?!皠⑷恪蔽幕宫F了中華民族精神,具有極強的生命力?!皠⑷恪辈粌H以典型的符號形象記載人們的生活習俗、審美理念和思想感情,體現著民族藝術的文化精神與特色,還以可視、可感的物質外化的符號形象,體現了中國傳統審美文化體系的歷史延續,使“劉三姐”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識性符號,向世界推廣?!皠⑷恪彼囆g也成了代表中國的文化符號向世界推廣。多年來,“劉三姐”都是廣西對外文化交流的項目之一,肩負講述“中國故事”的使命,展示中國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這不僅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而且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還不斷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猜你喜歡
劉三姐交融嶺南
憶嶺南
向往劉三姐的故鄉
真美
雨嶺南
不辭長作嶺南人
根雕與古錢幣的完美交融
中外藝術精品展覽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尋找劉三姐(外一首)
黃四姐牽手劉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夢
交融的獨特優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