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大食物觀的傳統文化底蘊

2023-05-10 16:56田昭霖
關鍵詞:食物傳統農業

田昭霖

[內容提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边@一重要論述為我國未來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大食物觀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煥發著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光輝。大食物觀繼承民本思想的精神內核,強化以農為本的治國底色,堅持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路線,推進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新模式。從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視角探究大食物觀,不僅能夠在理論上厚植大食物觀的文化底蘊、豐富大食物觀的內涵,更能為踐行大食物觀提供重要的啟迪和參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的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的有效供應,缺了哪樣也不行。大食物觀是我國在面臨糧食安全的新形勢、農業生產的新狀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要求的背景下所提出的重要思想。大食物觀的提出是維持社會穩定,確保糧食安全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體現。一方面,國際局勢波譎云詭,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等使得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新冠肺炎疫情的負面影響仍在持續,對我國的糧食供應產生負面影響,食物的生產端與需求端出現“錯配”的問題,過去的“糧食觀”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新變化;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逐步實現了由“吃飽”到“吃好”的轉變,這就要求我國農業朝著食品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完善的方向發展。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蘊含著十分豐富的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而且對古代農業的發展問題有著許多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論述。我們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所指示的,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從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視角探究大食物觀,厚植大食物觀的文化底蘊、豐富大食物觀的內涵,為我們在實踐中踐行大食物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堅守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繼承民本思想的精神內核

我國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并且其精神內涵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在古代典籍《尚書·五子之歌》中就有記載:“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泵癖舅枷胱钤缈勺匪莸綀蛩从頃r期,形成于春秋,定型于戰國,在秦漢時期受社會轉型的影響進行了重整,成為了封建統治者維護自身統治最為重要的治國方略。民本思想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重民思想,“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的順民思想,“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1]的富民思想。民本思想重點強調了統治者始終要將“民”擺在治理國家、維護統治的重要位置,要關心百姓生活,勤政愛民,洞察民情,順應民意,要求統治者節制個人私欲,發展農業生產,輕徭薄賦,減輕農民的負擔,使民眾生活安康富足。民本思想隨著歷史的發展得到不斷的豐富和完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民本思想強調以民為本、以民生為重,將人民的利益和福祉置于首位。從根本上講,大食物觀的提出就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進人民福祉,民本思想的核心主張在大食物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首先,大食物觀提出的主旨在于“重民”?!爸孛瘛本褪侵匾暼嗣竦纳?關心百姓疾苦,其核心要義是統治者要關注人民的利益和福祉,要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施行善政,輕徭薄賦,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大食物觀錨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張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營養豐富的食物,以人民對健康飲食的需求為出發點,深刻地體現了民本思想中的“重農”主張。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在風云變幻、波譎云詭的國際局勢下,全球糧食供應鏈受到較大沖擊,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十分艱巨。與此同時,隨著我國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我國居民要求更加健康、綠色、多元的食品供給,人民飲食需求升級對我國的糧食供應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業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的食物需求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大食物觀緊緊圍繞著老百姓“吃”的問題,不僅僅滿足于幫助老百姓吃“飽”,更致力于讓老百姓吃“好”和吃的“健康”,這不僅是重要的國家戰略,更是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大民生問題,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密切聯系群眾,關心人民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食物觀的提出本身就是對以民為本、以民為重的“重民”思想的生動詮釋。

其次,大食物觀的價值追求在于“順民”?!绊樏瘛本褪琼槕嗣竦囊庠?滿足人民的所思所盼,強調統治者應當順應人民的意愿,傾聽人民的呼聲,并用實際行動回應人民的需求,這要求統治者應當在決策中重視民意,實行慎微之政。大食物觀及時響應人民需求的變化,對未來的農業發展和食品供應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城鄉居民基本生活消費支出增長較快,人均糧食消費量為136.8公斤,比上年減少7.8公斤,下降5.4%;人均肉類消費量為34.6公斤,增長5.0%,其中人均豬肉消費量增長6.7%,人均牛肉消費量增長2.9%;人均蛋類消費量為13.5公斤,增長2.4%。我國居民獲取食物的途徑進一步拓展,對肉、蛋、奶、果蔬、水產品等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僅要吃的多元更要吃的均衡和安全。大食物觀順應人民更高層次的食品需求,在優化居民膳食結構,提升居民食品質量安全等方面持續發力,從“供給導向”向“需求導向”轉變,將人民的需求作為未來農業發展的核心,圍繞人民需求打通食物全產業鏈,確保人民能夠獲得更安全,更優質的產品,深刻體現出“順民”的民本思想。

最后,大食物觀的實踐路徑在于“富民”?!案幻瘛本褪且l展農業生產、努力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要求統治者應當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食物觀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方針,依靠農業技術的研發、應用和普及,將農業科研成果更快的轉化成為生產力,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采用數字農業、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為農業生產賦能,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競爭力,讓農業發展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同時,要普及農業生產知識,培育新型農民,在為城市居民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食品同時拓寬農村居民的收入渠道,給農村居民提供更為牢靠的生活保障,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大食物觀堅持城鄉優勢互補,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致力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2],提升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的經濟收益,讓城鄉居民共享農村經濟、農業發展帶來的紅利,帶動農民實現共同富裕。

二、彰顯傳統文化的基本底色:強化以農為本的治國根基

“以農為本”的“農本”思想指導下的農耕文化奠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底色。重視農業生產,確保糧食安全既是封建統治者維護統治的長期國策,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進行闡發和論述的重要命題。這種重視農業的態度在古代社會中普遍存在,并在歷史長河的演進中形成了“農本”的思想,這種對農業的重視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還滲透到了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中。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孟子·告子下》中說:“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養老尊賢”?!豆茏印ぶ螄分杏?“粟也者,民之所歸也”,“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的論述,指明了農業發展在促進人口增長,增強國家實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韓非子則著重強調農業生產對于戰爭的重要影響,指出:“農民為不遷徙之民。古者寓兵于農,戰士即農民,是以耕戰之士皆不遷徙而謂之正戶?!痹凇稗r本”思想的影響下,歷代封建統治者基本都能做到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勸課農桑,儲糧備荒,屯田墾殖,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興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取得了十分豐碩的成果,實現了古代社會的繁榮興盛。

大食物觀和傳統“農本”思想有著天然自在、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從糧食安全這一重要命題的內在關聯上看,大食物觀在糧食安全問題上既強化了“農本”思想在追求糧食供應穩定、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的基本底色,同時結合新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方法實現了對傳統“農本”思想的創新與超越。

農業的健康發展和糧食安全是國民經濟的“壓艙石”,是維護國家安全與穩定的“承重墻”,因此我們要始終堅持“以農為本”的治國理念。大食物觀與傳統文化中的“農本”思想一脈相承,糧食安全是大食物觀和“農本”思想的共同目標,它們在農業和食品領域的不同層面上相互關聯,共同構建了保障糧食安全的理念和實踐。我國是一個農民占多數的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保障國家安全的核心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測算,2021年我國的糧食產量達到68284.75萬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遠遠超過聯合國糧農組織劃定的糧食安全警戒線。雖然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暫時并不突出,但從長期來看仍然處于“緊平衡”的狀態,特別是在國際局勢動蕩、世界經濟下行的綜合影響下,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農業生產的發展也面臨著供給與需求錯配,耕地潛力難以有效開發的問題。大食物觀立足于農業發展的現實情況和保障糧食安全的迫切需求進行規劃,涉及糧食的生產、儲存、流通和消費的各個方面,注重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加強農產品的質量監管,圍繞著新的糧食安全要求謀篇布局??梢哉f,在糧食安全這一“農本”思想的核心命題方面,大食物觀結合新的時代背景和理論框架實現了對傳統“農本”思想的延伸與發展。

當然,大食物觀結合新的時代背景實現了對傳統“農本”思想創新和超越,賦予其新的生機和活力。大食物觀對農業生產的重視不再僅僅局限于提高農業產品供給的“數量”上,而是更加注重提高農業產品供給的“質量”。大食物觀不僅僅關注“溫飽”問題,不局限在“糧食安全”領域,而是將其升級為更高層次的“食物安全”概念,它不僅要求保障人民的日常飲食需求,還注重開拓食物來源,豐富“糧食”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來確保新時期,新要求下糧食供應的穩定性、質量的安全性。同時大食物觀強調了營養健康的重要性,注重飲食結構和營養結構的均衡,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大食物觀還關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傳統“農本”思想指導下的農業發展往往忽視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大食物觀澤主張通過農業現代化生產,放眼整個國土資源,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依靠現代科技驅動,全方位開發耕地、森林、海洋資源,拓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食物來源,保障各類食物的高質量供給[3]。在大食物觀的指導下,我們不再把糧食片面的理解為稻米、小麥等主糧,而是“向森林湖海要食物”,將糧食安全問題放在整個“大食物”的視野下來考慮,拓寬居民食物來源,強調“主食”和“副食”都要均衡發展,注重主副搭配,減輕主糧壓力,分散主糧承擔的風險。大食物觀立足于我國居民的需求轉變,不再單純的以低質量的口糧安全作為衡量糧食安全的標準,而是緊緊依托農業技術的普及和農業集群化的發展,提供更高層次的農業產品,實現了對傳統重農思想的繼承與超越。

三、傳承傳統文化的農耕智慧:堅持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路線

因地制宜的“土宜”思想是我國先民農耕智慧的集中體現。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關于“土宜”思想的諸多論述?!兑葜軙ざ扔枴分杏涊d:“土宜天時,百物行治?!薄吨芏Y·地官·大司徒》中說:“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辈煌纳镉胁煌纳瞽h境,因此“土宜”本意是指根據各地不同的環境和土壤性質來辨別生物[4]。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土宜”思想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和豐富。所謂“土宜”,從廣義上看,就是指做事情、定政策應該合乎當地的實際情況,從實際的生產生活出發制定決策?!巴烈恕彼枷肷羁逃绊懥斯糯慕洕?、政治、軍事、外交、國家建設等多個方面,甚至對古代文學作品的內容與風格,社會風俗的教化與演變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因地制宜的“土宜”思想是我國先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十分寶貴的思想財富,使我國先民在生產條件較為落后的古代充分的發揮出各地區的土壤優勢,保證農產品供應的穩定。封建統治者受“土宜”思想的影響,對土地進行嚴格的清查和分類,制定相關的農業政策,敦風化俗,教化百姓,做到地盡其利,促進了農業社會的繁榮與發展。

大食物觀秉承了“土宜”思想因地制宜、多樣化的食物供應的核心理念,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以適應新時代對糧食安全和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充分發揮土壤優勢,實現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的優勢互補,大食物觀中所繼承的“土宜”思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大食物觀堅持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路線,強調根據地方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進行農業生產規劃。在過去,我國部分地區在農業發展和耕地保護方面存在著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特別是在“保經濟增長、保耕地紅線”的任務要求下,部分地方政府仍然存在著懶政的問題,不進行實地考察,在“非糧化”和“非食物化”之間的尺度拿捏不清,因擔心被問責而從嚴執行,在具體中操作采取“一刀切”的做法[5]。糧食安全保護標準不明確,對不同作物與不同土壤的特點認知不清晰,難以充分有效的發揮耕地潛力,造成了耕地資源的浪費,同時限制了糧食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導致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特新”農產品供給不足,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針對此類問題,大食物觀強調根據不同地區的耕地特點和環境資源稟賦,積極開發和利用耕地資源,不斷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大食物觀就是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大農業觀,在牢牢端穩飯碗基礎上,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6]。大食物觀要求根據耕地資源稟賦來選擇最適宜的作物種植,加快對永久基本農田向高標準田的改造,最大限度的發揮當地的優勢,形成品牌效應,發展特色農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促進農業生產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其次,大食物觀主張多樣化的食物供應,在實踐中繼承了土宜思想的核心理念,并將其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大食物觀錨定多樣化的食物供應這一基本點,提高人民群眾的營養水平、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堅持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我國廣袤的土地資源,根據各地的地方特色,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農業生產情況的優勢。多元的食物供應能夠提供了不同種類的營養物質,大食物觀指導下的農業發展向江河湖海、山川草原要食物,依靠其中的植物和微生物來滿足人們的多元營養需求,在提供更豐富營養的同時能夠減少對特定食物的依賴,提升糧食安全的穩定性。大食物觀結合各地特色發展精品農業、有機農業、特色農業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等,利用現代技術和管理方式,不斷提升產品品質的附加值,為人民提供更加豐富的農副產品。作為傳統文化農耕文化農耕智慧,“土宜”思想為大食物觀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啟發。

四、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的拓新:推進“天人合一”的農業發展新模式

“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我們提供了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獨特視角。道家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處在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狀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應當是統一的、協調的。我國先民主張從自然中把握規律,不強求改變自然環境和生態,在生產生活中要尊重自然規律,將自然界作為人根本的生存空間?!疤烊撕弦弧钡乃枷脒€要求我們對自然界采取系統性、整體性的觀點,考慮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協調統一,將整個自然界看作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整體,對自然界任何一個部分的破壞最終都會危及人類自身,因此我們要節制自身貪欲,尊重生態系統運行的速度和規律,在進行農業生產和開發環境資源時要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疤烊撕弦弧钡淖匀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深厚的根基和廣泛的影響。它不只是對自然界單純的認知和理解,更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追求。它深深的塑造了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生活方式,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和持續傳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大食物觀繼承了“天人合一”自然觀的精神內核,巧妙地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點與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相結合,同時超越了傳統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為我們重新思考食物的可持續性和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大食物觀對“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的拓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農業發展目標問題上,大食物觀既堅持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同時將這種自然觀與滿足人的需求緊密的結合。它既不允許人日益增長的需求破壞和影響自然,也僅僅一味地強調自然保護而忽視人的因素,而是巧妙地將人的發展與自然生態體系的可持續性結合在一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旨在滿足人的需求,環境的保護旨在為人創造更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具體體現在,大食物觀認識到農民不僅是農業生產的主體和中間力量,而且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參與者,農民應當在環境保護中受益,通過推動可持續的農業生產實踐,大食物觀在促進了農村土壤保護、水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為農村帶來了更多的投資機遇,鼓勵農民采用可持續的農業技術和創新,為農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通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大食物觀為農民創造了更加可持續和有益的農業環境,真正實現了農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在發展基礎問題上,大食物觀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變革和歷史進步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賦予了新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盵7]環境的保護歸根結底要依托生產力的進步,我們不能犧牲自然來追求短期的農業生產增長,但同樣地,以犧牲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為代價的環境保護也是不可取的。大食物觀積極探尋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直接的平衡,通過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等新的農業組織形式,可以減少對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在有限的土壤資源下,依靠農業生產力的提升,進而實現更高效、可持續的農業生產。

在發展動力問題上,大食物觀秉持“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農業環境保護的動力落腳在農業科技的研發和應用上,實現了傳統自然觀的與時俱進。大食物觀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堅持綠色、健康、協調的農業發展模式,以綠色為前提,利用新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推進綠色農業種植、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生產模式?,F代科技的應用能夠幫助農民更好地認識并利用自然規律,如使用遙感技術和氣象數據,可以監測和預測氣候變化、土壤水分狀況等因素,從而優化農作物的種植實踐和施肥量,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通過基因編輯和遺傳改良技術可以幫助培育適應更強的作物品種,提高抗病蟲害能力和產量的穩定性,從而降低對化學農藥的依賴。

五、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會報告中指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盵8]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為學習和研究大食物觀提供了新的視角,賦予了新的內涵。研究大食物觀的傳統文化底蘊既能夠從五千年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同時也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現代化路徑的必然要求。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繼續發掘大食物觀的理論內涵,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實現大食物觀與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期積極推進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食物生產力與生態系統資源承載力相平衡的大食物體系,為人民提供更高質量的農產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把握好大食物觀內涵的基礎上深入踐行大食物觀,讓中國的農業智慧走向世界。

猜你喜歡
食物傳統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搞笑:將食物穿身上
食物從哪里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