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第二個結合”看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

2023-05-10 16:56陳慧文
關鍵詞:黃河流域黃河中華民族

高 燕 陳慧文

[內容提要]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精神支撐,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是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的應然之舉?!暗诙€結合”是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表明我黨的文化自信達到新的歷史高度,以此為切入點探究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和具體路徑,意義重大。以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和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等舉措,使黃河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循序漸進地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進一步實現固本培元、凝心鑄魂,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黃河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發展座談會上深刻闡明“‘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1],明確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新的文化使命?!暗诙€結合”使黨的創新理論有了更廣闊的場域,凸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性,是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的理論根基,也是高校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線。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以“第二個結合”為指導,探索黃河文化和高校思政課之間極強的耦合性,使黃河文化資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富強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鑄魂的思想力量,并積極響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讓厚重的黃河文化煥發出嶄新的時代光彩,譜寫中華文明新的時代華章。

一、黃河文化的深刻內涵

黃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稘h書》中記載到:“中國川原以百數,莫著于四瀆,而河為宗?!弊詽h代起,黃河就被尊稱為“四瀆之宗”“百泉之首”[2]。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奔涌不息的黃河孕育出燦爛的中華文明,也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黃河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黃河文化內涵豐富,是集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精神訴求、行為方式以及風俗習慣、人文傳統于一體的文化集合體。從廣義上來講,黃河文化是指黃河全流域的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說,黃河文化是指整個黃河流域地區的精神文化活動[3]。黃河文化作為數千年綿延不斷的文化體系,始終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正確理解其內涵是增強文化自信自強和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要法寶。

二、黃河文化的豐富內容

(一)農耕文化是黃河文化的主脈

“世界上每一種文化的產生,都與它的地域條件息息相關”[4],黃河文化也是如此。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疆域廣闊的國家,黃河自西向東橫跨整個中原地區,又介于草原和長江之間,位置極佳。黃河中下游水系豐富,氣候適宜土壤肥沃,加上優勢的地理條件決定了黃河流域的旱地粟作文化比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和長江地區的稻魚文化更具有成熟性和先進性。從舊石器時期黃河流域孕育的藍田文化、丁村文化、許家窯文化再到進入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誕生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多彩的農業文明遺址顯示出黃河流域農耕文化具有極高穩定性和優越性。在歷史長河中,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經過華夏人民的不斷傳播、擴散,相繼融合了北方的游牧文明和南方的長江農業文明,進而成為中華農業文明的核心組成部分,是黃河文明長盛不衰的根基,也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奧秘所在。所以說,農耕文化是黃河文化的主脈。

(二)儒家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靈魂

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憑借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發達的經濟成為當時文化和思想較為活躍的地區,儒家文化便從這里誕生。魯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弟子大多活躍于齊魯地區,并將儒家文化進一步傳播發揚到全國各地。漢代《漢書·五行志》中記載:“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為儒者宗?!倍偈嫠菩械摹傲T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學文化發揚到極高地位,這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大變革,至此儒家思想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仁”“禮”“德治”等思想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滲透到中華民族的各個方面,成為影響中華兒女思想品格、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重要因素[5]。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思想學派,其以思想文化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產生著重大的影響。正是因為“孔子儒學”這一堅強的文化核心,黃河文化才能在此后漫長的歲月中保持獨尊的地位,儒家思想奠定了黃河文化的發展方向,并影響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

(三)“天人合一”的自然倫理觀是黃河文化的精髓

“天人合一”理念起源于周易,由孔子正式提出,是古代黃河流域的居民對于人和自然關系的初步探索[6]。黃河流域以旱地農耕生產方式為主,自然規律的變化對農業生產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長期生活在此的人們通過豐富的實踐生活和不斷發展的生產經驗,總結出“春耕秋收”,“尊敬自然、敬畏生命”之理,這便是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和諧共生”。千百年來,從敬畏自然到合理利用自然,黃河流域的人民一直秉承“人水和諧”的平衡自然觀,沿黃地區各種水利設施的修建就是最好的體現。進入新時代,我黨高度重視黃河流域地區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黃河保護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工作、持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修復和污染防治,致力于實現新時代的“天人合一”,推動黃河流域實現綠色發展,助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巴苿狱S河文化邁入新時代,打造“天人合一”和諧發展的新格局,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也是感恩黃河、回饋黃河的重大舉措和最佳時機?!盵7]

(四)自強不息、敢于斗爭的精神品格是黃河文化的特質

千百年來,黃河不僅哺育了世代中華兒女,更是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鑄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一部艱辛的治黃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的苦難史、奮斗史、治國史,更是中國人民與自然作斗爭,進而改造自然的生動寫照?!盵8]上古時的大禹、西漢的賈讓、東漢的王景、元代的賈魯在治理黃河方面都曾留下不朽佳話,古老的中華民族在治理黃河的征程中,凝結出自強不息、敢于斗爭的精神氣質,賡續綿延。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中華兒女在建設黃河的征程中取得了新成績。從毛澤東發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到今天習近平提出的“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斗”,中華兒女薪火相傳,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創造了黃河安瀾的歷史奇跡,實現了沿河百姓過安寧幸福生活的追求。千年黃河治理史中展現出中華兒女敢于斗爭、善于斗爭、自強不息的偉大品格,推動了我們民族精神、意志、力量的一次次升華。新征程,我們應繼續堅定奮斗意志、保有自強不息的精神狀態,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使命擔當,矢志守護好母親河,讓沿河流域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三、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

(一)實現文化自信自強的現實需要

以人為本,以文化人,文化是一個民族延續的精神血脈。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全面推進文化建設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的誕生地,造就了豐富多元的人文精神和文化遺產,是滋養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棲息地”。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中國最早的契刻符號,安陽殷墟發掘出中國最早的系統性文字體系——甲骨文,我國漢字文明的重要發展節點都出現在黃河流域[9];中國古代四大科技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也是沿黃地區誕生的輝煌成就;黃河文化自強不息、敢于斗爭的精神品格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精神追求、價值理念和道德準則的彰顯,是新時代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養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將黃河文化的豐富內容融入高校思政課,結合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建設社會文化強國提供人才支撐。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手段

對于每一個中華兒女來說,黃河是凝聚著各民族共同記憶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的生動表現。隨著中國古代大一統國家觀念的形成,中原地區逐漸成為古代中國的政治及經濟軸心區,黃河流域也以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融合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文化大熔爐。黃河流域誕生和集結的各種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在華夏文明的指引下,促進各民族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價值觀以及文化認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從“華夷之辯”再到“華夷一家”,黃河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以其強大的包容性加深了各民族的“大一統”觀念,筑牢了“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認同[10]。傳承升華黃河文化,發揮文化服務于人的本質作用,不斷地深化民族團結教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手段,更有利于增強各民族的文化認同,引導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環抱在一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奮斗!

(三)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必然要求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進入新時代以來,教育部出臺多項政策提升高校思政課教育質量,支持高校思政課建設?!案咝|h的建設要緊緊圍繞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個核心任務,為建設具有高素質教師隊伍、培養高質量大學生、創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大學提供堅強的思想、政治和組織保證?!盵11]黃河文化兼容并蓄,內涵豐富,是中國故事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將黃河文化帶進高校思政課堂,為學生講述黃河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民本思想以及新時代以來我黨治理黃河的重要經驗,激發大學生對黃河文化的厚愛和尊崇之情,喚起學生們的情感認同,能夠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育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推進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黃河安瀾、海晏河清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以來的偉大夢想,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的保護和發展狀況,曾多次進行實地考察,并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將黃河文化元素融入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是緊跟時代步伐眺望教育發展的創新改革,也是推進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以“大思政課”建設為抓手,積極借助高校的教育資源和科技平臺,以此來展開黃河文化專題研究,助力黃河生態發展大數據體系建設,并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提供科學理論指導。同時有利于進一步促進黃河文化的教育傳承,提升大學生自覺和主動保護黃河流域生態安全的理念和意識,進而把保護黃河轉化為青年學生乃至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五)落實“第二個結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兩個結合”重要理論觀點,不僅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內涵,也為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2023年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談“兩個結合”,強調“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盵12]習近平總書記還特別闡述了“第二個結合”,稱其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盵13]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中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僅僅是因為其本身所具有的科學性和先進性,也是由于其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滿足中國人民實踐的需要。將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基礎上,更深層次地挖掘和闡發中華文明,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時代目標,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現代化進程中,其重要意義在于:以黃河文化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文明的文化樣態,打破“西方中心主義”的思想禁錮,破除“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迷霧,持續推動我國文化繁榮,為進一步增進文化自信自強提供內生動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四、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現狀分析

(一)教學內容:黃河文化教學資源挖掘不充分,內容枯燥

當下高校思政課較少立足自身基礎理論,缺乏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形勢進行改革創新的意識,對黃河文化豐富的教學資源挖掘不充分,導致思政課教學中缺乏黃河文化的重要理論支撐,無法真正解決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面臨的理論與實踐難題。[14]目前大部分高校思政課課程教學內容僅限于教材,內容單一枯燥,難以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雖然思政課堂中涉及到部分有關黃河文化的內容,但是一般都是緊扣課本的常識性內容,大多數“黃河故事”都是老生常談,絲毫沒有新意,不能激發學生學習黃河文化的興趣,也不能把枯燥的知識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價值認同,造成了思政課教學實效較低的局面。

(二)師資隊伍:相關課題研究少,教師知識儲備不足

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及普通高校設立黃河文化課題研究是將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目前大部分院校開展的有關黃河文化的課題研究數量較少,黃河文化專項研究組或工作室更是屈指可數。除此之外,黃河文化博大精深,講好黃河故事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與知識儲備,并甄選適合的教學內容與思政課知識融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相得益彰,更好地發揮育人作用。但是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師對于黃河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不夠深刻,無法很好地承擔黃河文化融入思政課的重擔。在多種因素影響下,思政課教師面臨“不敢講、不想講、不會講”的難題,這就使思政課教師的理論優勢轉化為了劣勢,無法通過課堂有效地承擔傳播黃河文化的責任。

(三)方式方法:傳統教學模式僵化,學生興趣不高

現代科技的發展對于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模式、途徑和方法等都帶來巨大影響和明顯改觀,尤其新式智慧課堂的應用極大提升了思政教學實效性。但仍有部分思政課教師采用“灌輸式”教育和單純的“講授”模式,且大部分教師只將黃河文化的傳播局限于思政課堂之上,忽視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沒有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很難吸引學生學習興趣,造成了僵化的教學形式,難以有效發揮黃河文化在高校思政課上豐富的育人價值。

五、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路徑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思政課的本質在于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盵15]發掘黃河文化豐富的精神內容和歷史價值,使黃河文化在思政課上以更鮮活生動的方式展現,進而把思政課講深講活,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師的重要任務,也是當下高校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

(一)以“第二個結合”為理論指導,講好黃河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結合”理論尤其是“第二個結合”,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創新的過程中,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為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打開了創新空間。講好黃河故事,要精準把握時代大勢和現階段我國的具體國情和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在“兩個結合”的基礎上,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完成任務使命,為社會培養一批立場堅定、功底扎實、經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學者。重中之重在于堅持“第二個結合”,創作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要講清楚黃河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鮮明特色,找準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契合點,并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和黃河文化共同的文化基因,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激發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的生命力,豐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二)整合黃河文化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黃河文化的教育傳承屬于“大思政課”的一部分,講好“黃河故事”,就要深挖黃河文化蘊含的思政元素,將黃河文化教學資源進行系統整理,豐富教學內容。各大高校應該立足“大思政課”的教育目標,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臺體系,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整合高質量、多類型的黃河文化教育資源,實現優勢互補。通過自適應學習、學情智能診斷、智慧課堂評價等場景應用,改善教學方法,增強黃河文化在教學應用中的啟發性學習,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對黃河文化的實地調研和理論分析,與黃河生態研究中心進行合作,開展思政課題研究和業務拓展,完善課程供給,推進黃河文化與思政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的結合。

其次,要注重結合課程內容遴選合適的“黃河故事”。依據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找準黃河文化與思政課程的結合點,形成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教學內容體系,是實現黃河文化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程的重要途徑。例如,“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重點結合以開放包容、自強不息、尚實重質和大公無私等優秀品質為代表的的黃河精神,使黃河精神成為鼓舞學生的精神動力,同時培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可以大力結合黃河文化中以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為代表的勞動精神以及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激勵和鼓舞大學生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偉大實踐,在勞動中體現價值,用勞動托舉中華民族復興夢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內容,強化黃河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宣傳。

(三)增設相關研究課題,提高思政教師理論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盵16]思政課教師是講授黃河文化的主要力量,其理論素養和水平的高低是決定黃河文化融入思政課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因素。高校各部門可以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進行設計,側重于黃河文化傳承、黃河生態安全、黃河水資源保護、黃河資源利用和黃河科技創新等主題增加課題研究,鼓勵思政課教師積極參與課題學習,并聯合黃河文化專家研究隊伍加強交流研討,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專業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能力。其次,思政課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理論素養。思政課教師應自覺主動地參與課題研究、集體培訓和專家輔導,系統學習黃河文化最新研究成果,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更新知識儲備,以“新知識”拓寬思政課教學的“寬度”和“高度”,促進黃河文化與思政教學的有效融合。

(四)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

思政課決不是拿著教材照本宣科,簡單地宣講政策傳達信息,要突破課堂限制和書本框架,創新教學形式,讓思政課活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黃河文化具有豐富的實踐資源,要注重挖掘開發,善于利用黃河歷史遺址、名勝古跡、自然保護區等豐富的本土資源,有機融合課堂講授、情景再現、實地探索等方式,讓學生切身感受黃河文化的魅力,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習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盵17]高校要以青年人熟悉的方式,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結合,創新思政課教學形式,完善“大思政課”。引進來:邀請黃河文化“守藝人”走進課堂講述他們的守護故事,增強學生的認同感;開設專題講座邀請黃河文化研究者講授如何推進黃河非遺系統保護,實現黃河文化惠民利民。走出去:利用寒暑假開展黃河文化的旅游和研學活動,在旅途中親身感受黃河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組織游覽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和海洋特別保護區,使學生了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提高黃河生態保護意識。

六、結語

九曲黃河,奔涌不息,承載著無數中華兒女的情感寄托,凝聚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從“第二個結合”角度探尋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為實現新時代文化自信自強打開了新視角,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新實踐,更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高高校思政課實效和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新時代,要勇于承擔新的文化使命,以更大的歷史主動做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將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力量之源,讓中華民族在黃河文化精神的滋養中走向偉大復興。

猜你喜歡
黃河流域黃河中華民族
生態環境部啟動新一年度黃河流域“清廢行動”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多彩黃河
黃河寧,天下平
『黃河』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黃河流域燦爛的齊家文化——陶器
增強大局意識 提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發展水平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