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企協同“浸入式”金融學專業建設研究

2023-05-30 22:08康藝之吳鐵雄
大學教育 2023年1期
關鍵詞:校企協同金融學專業建設

康藝之 吳鐵雄

[摘 要]近年來,廣東白云學院通過積極探索校企全程“共商、共建、共享”模式,強調應用型人才的“過程型”培育,改善了只注重“結果型”的傳統校企共建缺陷,通過明確“校企共建式”專業建設定位、形成“全程浸入式”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打造“校企共育式”師資隊伍、提升“產教融合式”專業辦學條件、優化“校企共商式”管理評價體系、完善“校企共創式”學生創新創業模式、開創“校企共享式”專業服務社會模式等具體實踐,在助推本校專業人才全程靶向培養的同時,也為其他專業建設開展人才培養校企共建、市場化改造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經驗借鑒。

[關鍵詞]校企協同;浸入式;金融學;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 F326.3;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1-0046-03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環境的日漸改善和網絡金融模式的快速發展,金融行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并以產業集群、金融滲透等各種方式,逐步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金融產業快速發展的背后,是金融專業化人才需求量的空前增長和對金融學專業建設的更高要求。然而,金融學專業建設現狀表明,除少部分金融專業院校構建了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外,多數院校特別是綜合類院校的金融學專業依然以理論和金融精算教育為主、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為輔。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整體呈現出專業分工不夠細化、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實踐環節不夠具體等問題,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的現象依然存在,優勢不突出、特色不明顯。

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功底且具有實踐技能的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希望為企業輸送其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這就要求應用型本科高校必須大力推進校企合作的進程,讓大學生盡量縮短踏入社會進入單位適應崗位的時間和過程[1]。因此,結合新時代金融行業發展需求,充分利用金融學專業已有的優勢和基礎,積極整合校企資源,探索金融學專業人才校企合作培養的新模式,大力推進政府、行業、學校、企業多方合作辦學,發揮學校的人才資源和教育資源優勢,利用企業實踐條件,推動產學研結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應用和以學校為主體的知識創新相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已成為未來金融學專業建設的方向和目標。

一、校企協同“浸入式”金融學專業建設模式

廣東白云學院(以下簡稱學院)作為國內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開展校企協同育人工作已經多年。近年來,推進校企深度合作已成為學院創新發展主流。創新發展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可以為學生營造較為良好的創新教育環境,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素養[2]。因此,學院金融學專業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需求,明確應用型金融學專業服務區域發展的建設定位,以“校企協同育人”為引領,大力推進政府、行業、學校、企業多方合作共建“浸入式”專業模式的構建。

學院積極與行業領軍企業展開合作,切實增強了學生的應用技術積累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以產業或專業(群)為紐帶,推動了專業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銜接、人才培養鏈和產業鏈相融合,設計了“全程浸入式”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學院確立了以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及校企共建專業、共建課程、共建教材為特色的金融學專業發展模式,專業入學教育、課堂教學、實習實踐、創新活動、畢業論文設計、科學研究等核心環節均由校企雙方共同設計、實施和考核,實現了金融學專門人才的靶向培養,帶動了學院其他專業開展校企共建、市場化改造,發揮了示范引領、輻射的作用。

二、校企協同“浸入式”金融學專業建設實踐

(一)明確“校企共建式”專業建設定位

按照發達國家應用技術大學的建設經驗,為了更加靈活地適應社會各個行業對高層次技能人才的需求,應用技術型大學要根據社會崗位需求方向、應用技術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制訂科學的治理目標[3]。因此,為切實提高專業建設質量,學院建立了金融學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形成了頂層設計定期磋商機制,并定期在廣東省內有計劃、有組織、有選擇地對社會行業、企業和應屆畢業生展開調研,進行專業社會需求分析,最終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求,明確校企共建、區域化、應用型的專業建設定位,為專業建設指明方向[4]。

第一,為深入了解經濟社會對金融學專業建設的需求,切實掌握區域背景下應用型金融學專業建設的新發展、新要求,切實提高專業建設質量,學院成立了金融學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對專業建設各項內容展開頂層設計和專門指導。金融學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由多名金融類企業的高管、省內外高校的金融學領域專家與學院金融學專業教師組成,定期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總體規劃,搞好頂層設計,定期就本專業在區域經濟建設中的新發展、新動向、新課題,針對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專業教學改革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有效推動了專業建設的設計和發展方向把控。

第二,定期在廣東省內有計劃、有組織、有選擇地對社會行業、企業和應屆畢業生展開調研,進行專業社會需求分析,積極了解廣東及周邊地區對金融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學校歷屆畢業生情況以及現有專業的調整改造情況,特別要注意“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5]等的實施使金融學專業建設及人才需求產生的新動向,以實現專業調研制度化、常態化。

(二)形成“全程浸入式”校企協同育人模式

應用技術型大學創新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機制,是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制高點[6]。如何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消除高?,F行人才培養的體系性障礙,是該類學校校企育人轉型的關鍵所在[7]。因此,在校企定期磋商機制的支撐下,學院明確了積極與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民生銀行等行業領軍企業展開合作的辦學方向,以切實增強學生的應用技術積累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以產業或專業(群)為紐帶,推動專業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銜接、人才培養鏈和產業鏈相融合,現已形成“全程浸入式”校企協同育人模式。

學院專業入學教育、課堂教學、實習實踐、創新活動、畢業論文設計、科學研究等關鍵核心環節均由校企雙方共同設計、實施和考核,實現了金融學專門人才的靶向培養,并形成了特色化的人才培養方案。為進一步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2020年,學院金融學專業與上海新高頓教育培訓有限公司聯合開設了CFA創新實驗班,以培育業界精英為目標,提升了應用型金融專業育人層次和國際化水平,實現了金融人才差異化培養。

(三)打造“校企共育式”的師資隊伍

學院金融學專業不斷優化現有師資隊伍,通過引進和培育高水平學科專業帶頭人,聘請行業、企業專家擔任學生實踐教學的兼職導師,建立學校和行業、企業協同的師資培養聯動機制,建設一支具有鮮明校企共建特色、適應應用型人才教育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不斷推動本專業的高水平建設。

第一,通過引進和培育高水平學科專業帶頭人、高學歷高職稱教師人才,積極提高師資隊伍質量,現已形成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緣結構合理且發展趨勢良好的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并在專業師資引進、培養方面確立了人才引進規劃和配套措施,形成了學校和行業、企業協同的師資培養聯動機制。教師團隊中,全部教師均具有在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一線工作、實踐的經歷,為展開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提供了堅實基礎。

第二,結合專業特點和建設目標,進一步加強金融學專業教師“雙師能力”的培養。專業建設堅持“引進來”(引進“雙師型”教師)和“走出去”(每年選派1~2名年輕教師到金融企業調研實踐,以加強專業教師“雙師能力”)相結合。同時,學院根據課程建設和論文指導需要,在銀行、證券、保險、理財四個方向的合作企業中,篩選出行業專家充實師資隊伍,為形成應用型金融學專業特色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實現了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建設目標。

(四)提升“產教融合式”專業辦學條件

金融學專業按照“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學交替”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推進校企協同育人專業核心課程、校內外實踐基地、創新創業訓練平臺、畢業論文設計等的建設與改革,以切實增強學生的應用技術積累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以產業或專業(群)為紐帶,推動專業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銜接、人才培養鏈和產業鏈相融合;按照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專業課程體系、教材、綜合訓練項目、實驗室、實踐教學基地、論文質量監控體系等的建設,形成內容豐富、實踐性強的教學體系,突出了金融學專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的特色;通過整合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將課堂教學與參加實際工作有機結合,有效改善了教學條件,并形成了系列課程、論文、專著、教材成果。

(五)優化“校企共商式”管理評價體系

學院在教學質量監控制度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套成熟和完善的本科教學管理體系,實現了全方位、全過程監控教學質量,從而全面提升學生培養質量,同時逐步形成了基礎扎實、工作踏實、作風樸實、實踐能力強的“校企協同育人”人才培養特色,建立了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質量標準—監控手段—反饋機制—調整措施這一良性循環的質量監控體系。

金融學專業結合學院有關畢業論文質量的文件要求,實行畢業論文“真題真做”,即把行業企業的一線需要作為論文設計選題來源,保證學生畢業論文課題來自企業的實際問題。學生在調研、選題、開題、撰寫和論文答辯全過程中,均接受了企業導師和校內論文導師的聯合指導。因此,學生在實習期間,能夠發現所在企業的實際問題,結合在校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出解決企業現實問題的對策,并在畢業論文寫作環節進一步培養與鍛煉了對現實問題的分析能力,從而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校企協同育人的根本目的。同時,為了提高金融學專業畢業論文質量、檢驗學生畢業論文水平,金融學專業實施了“學生抽簽、企業現場、校企專家共同答辯”的畢業論文答辯制度。

(六)完善“校企共創式”學生創新創業模式

金融學專業通過引進企業資源和強化行業、企業導師指導,鼓勵學生參與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專業競賽活動和創業活動;先后組織學生參與“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大學生金融建模大賽、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攀登計劃等多項省級以上賽事活動,并引導學生聯合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浙江民泰商業銀行共同舉辦模擬銀行大賽、投資理財大賽等第二課堂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與創業素質,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指導學生獲得了系列高水平獎項。由于金融學專業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畢業學生在工作崗位上手快、能力強,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為學院學生高質量就業、創業奠定了基礎。

(七)開創“校企共享式”專業服務社會模式

企業和學校的合作須建立在提高自身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上。應用技術型大學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與企業的合作難以完成[8]。為促進雙方可持續發展,金融學專業鼓勵教師通過各種途徑積極服務社會,將科研技術和科研成果積極轉化為生產力,先后為政府部門、企業機構等提供了大量的專業咨詢、調研和技術服務,形成了“社會服務型”的專業服務模式,有效提升了金融學專業的社會聲譽。金融學專業開展的對外服務內容包括為政府提供咨詢報告、與企業共同開發金融量化分析系統軟件、為企業提供量化分析建模等技術服務、為企業提供員工培訓課程等,對外服務的社會效果顯著,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評。

三、結語

學院通過校企協同“浸入式”金融學專業建設模式設計與實踐,形成了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成功消除了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現象,改善了培養人才模式單一、缺乏實踐應用培養等問題,并改變了應用型人才培養不系統、不全面、不深入的現狀。在此基礎上,學院構建了金融學專業教學企化改革資源平臺,完成了與職業周期相吻合、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教學資源設計與建設任務,為同類專業教學體系企化改革、工學結合提供了有效借鑒。未來一個時期,學院還將進一步加大優質企業資源的篩選和引進,特別就核心課程、教材改造、協同教學、實驗體系建設等專業建設重要環節與內容,與優質企業展開深度合作,加快推廣應用已建成的專業建設模式、網絡課程資源、社會化服務模式等,以提高專業的社會聲譽和行業影響水平,最終實現開放共贏的局面。

[ 參 考 文 獻 ]

[1] 方荃,黃文濤. 基于校企合作視角的商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大學教育,2021(6):14-17.

[2] 任艷,任勇,田宏偉.創新發展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探索與研究:以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工學院“凌志軟件班”為例[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9):103-104.

[3] 沈勝林.芬蘭應用技術大學治理:維度、特征及其啟示[J].中國高??萍?,2021(Z1):75-79.

[4] 付業勤,羅艷菊,張貝爾.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背景下旅游專業信息素養教育體系構建與提升策略研究[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2(1):112-124.

[5] 陳映雄.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動力與發展機制研究[J].改革與戰略,2020,36(1):110-117.

[6] 朱琳.應用技術型大學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山西青年,2018(19):108-109.

[7] 熊少巍.應用技術型大學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的研究及創新[J].智庫時代,2019(19):51-52.

[8] 鄧建青.應用技術大學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科學,2018(3):10-11.

[責任編輯:鐘 嵐]

猜你喜歡
校企協同金融學專業建設
淺述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在價值投資中的應用分析
淺析數學方法在金融學中的應用
中國金融學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前景
淺談職業技能大賽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作用
校企協同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機制
高職院校新開設無人機專業的探討
服務地鐵工學結合
校企協同視角下創新創業教育的分層培養體系探究
職教集團視域下校企協同機制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