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縣城為重要載體 推進城鎮化建設的三重邏輯

2023-06-01 00:02黃家敏莫赟
當代縣域經濟 2023年6期
關鍵詞:縣城城鎮化城鄉

□黃家敏 莫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馬克思城鄉融合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在遵循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更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協調城鄉關系以推進共同富裕的基本經驗總結,尤其是體現了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研究分析以縣城為載體推動城鎮化建設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現階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實意義,在行動上堅定以縣城為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為奮進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實的動力支撐。

理論邏輯: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協調城鄉關系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共同體要合理運用生產力消除階級對立,同時通過改造生產關系逐步消除舊的分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是調整社會生產關系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解放,有利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充分體現了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遵循。

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以解放生產力。生產力高度發展才能逐步消除城鄉對立,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共同體的首要條件之一,這個條件又取決于許多物質前提”,同時,消除城鄉對立單靠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要借助共同聯合體的力量,即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目前,我國城鄉產業發展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不僅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在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多個方面存在不平衡的現象。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是以人為核心,充分合理利用資源,兼顧生態自然,城鄉協調發展,逐步推進農村人口、產業、土地要素城鎮化,是現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充分挖掘縣城的發展潛力,發揮縣城的輻射作用,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助力鄉村經濟健康發展。通過縣城為重要載體帶動鄉村經濟發展,以人民為中心建設新型城鎮化,不斷解放生產力,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遵循。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這條道路是實踐證明了的正確道路,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現實確證,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踐行,更是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基本遵循。

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是調整生產關系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馬克思指出,城鄉對立的根源是一定社會生產力發展導致的社會分工。恩格斯則直接指出“社會第一次大分工”是城鄉的分離和對立,同時,馬克思強調“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圍內城鄉對立才能存在”,即私有制加劇了城鄉的對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積極調整生產關系是促進城鄉融合的有效手段。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出現了城鄉對立,其主要原因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社會分工模式尚未成熟,采取了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改革和農業統購統銷制度。改革開放后,我國明確了要朝著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促進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F階段,城鎮化建設重點改革建設用地、工業用地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為縣城建設提供政策保障,也為鄉村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對生產關系的調整,不斷地縮小城鄉差距,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這條道路是實踐證明了的正確道路,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現實確證,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踐行,更是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基本遵循。

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恩格斯指出:“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笨h城是連接鄉村與城市的樞紐,具有拉動鄉村經濟功能和承接農村人口轉移的功能。以縣城為載體推進城鎮化,通過培育縣城的特色優勢產業,發揮集聚效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效益,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從根本上將人從固化的分工及角色中解放出來,減少舊的分工所帶來的人的片面性,給了人民更多發展的機會。因此,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動城鎮化建設,本質在于解放人,使人的物質生活條件總體得到改善與提高,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以縣城為載體推進城鎮化實質上是將人民從鄉村眾多要素束縛之中解放出來,延展了人的活動范圍和活動空間,給人民更多的發展機會和選擇空間,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充分體現黨對于人民利益的維護,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結合。

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實際上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城鎮化,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從教育、就業和公共服務這三個方面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系,提升城鎮化的質量水平,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性。

歷史邏輯:中共百年農村經濟探索的經驗總結

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植根于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協調城鄉關系的經驗規律,有利于構建城鄉一體發展的新型城鎮關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壯大農村革命根據地,將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兼顧城鄉發展,改革開放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新時代構建城鄉融合發展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城鄉關系的覺醒: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重點發展農村經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科學分析革命形勢,為壯大農村革命根據地及時地把工作重點轉入鄉村,領導和組織農民進行革命斗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解決農民關心的“土地問題”,頒布《井岡山土地法》,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谷諔馉幤陂g,實行“減租減息”政策,推進開荒生產、農田水利建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農村為中心開展土地革命,壯大農村革命根據地,城鄉相互聯合最終奪取革命的勝利?!稗r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基于革命形勢、經濟狀況和階級現狀做出的科學決策,更是對廣大人民群眾力量的認同。

城鄉關系的初步探索:新中國成立初期兼顧城鄉發展。新中國成立前,為把我國從農業國過渡到工業國,基于社會生產力狀況,確立了工人階級領導下工農聯合的城鄉互助關系。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指出:“城鄉必須兼顧,必須使城市工作和農村工作,使工人和農民,使工業和農業,緊密地結合起來?!贝送?,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提出注重工農業、城鄉間相互協調發展的觀點,并指出“要注重農業、輕工業,使糧食和輕工業原料更多些,投到重工業方面的資金也會更多些”。兼顧城鄉發展的思想在建設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實,改變了過去城鄉隔絕的狀況,使城鄉之間經濟文化都得到了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基本確立了以加強工業建設為前提,以農業為基礎、城市為主導的工作方針,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業現代化,逐步構建起了城鄉互助關系,充分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有利于逐步構建社會主義制度。

城鄉關系的歷史性突破:改革開放后打破城鄉對立關系。改革開放前,為獲取農業農村剩余,實現“以農補工”,建立了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改革和農業統購統銷制度,我國呈現出城鄉二元結構固化的狀態,這嚴重影響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限制了農村人口的流動,導致長期平等的貧困。鄧小平同志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為改變貧窮落后的現狀,我國開始了改革開放,對城鄉關系進行重新調整,逐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束縛在農村的生產力,為打破城鄉對立提供物質保障。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逐步取消統購統銷政策以及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加速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或城鎮轉移的步伐,加快了城鄉人員交流、社會資源的自由配置,打破了城鄉二元結構固化。改革開放打破城鄉對立,帶領人民探索共同富裕道路,是對人發展性、全面性的肯定,遵循了社會發展規律,為推進城鎮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城鄉關系的創新性發展:新時代構建城鄉一體發展的新型城鎮關系。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著力推動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黨的十九大著眼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對近三十年來的統籌城鄉發展進行深刻總結,一方面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思想,另一方面指出要建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這將農業農村發展擺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力圖從根本上改變農業農村長期從屬于城市的地位,充分重視城鄉關系的創新性發展,通過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時代開啟的一系列城鄉關系的探索,為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

實踐邏輯:遵循自然、歷史和社會發展規律開展的科學實踐

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緊緊圍繞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這個中心,著眼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遵循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以現實為基礎辯證對待歷史文化,遵循社會發展規律以協調好人與社會關系。

堅持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是對自然發展規律的遵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社會發展取之于自然,社會進步受限于自然,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新時代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應有之義。

我國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既考慮當前的經濟效益又兼顧生態環境長遠利益。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要堅持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一方面,要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同時以科技為抓手,促進生態振興;另一方面,在發展城鄉經濟和推進部分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中要考慮城市承載力,循序漸進地改造。

以揚棄的態度傳承歷史文化,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肯定。歷史文化傳承是社會發展必須面臨的問題,更是我國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妥善處理的重要難題。傳承好優秀的歷史文化,使人在成長中得到文化的滋養,使人在奮斗過程中自身道德修養得到精神家園的滋潤,有利于使中華民族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堅定文化自信。厚植傳統文化底蘊,守住人民的精神家園,保護好人民的精神根基,傳承好優良的文化傳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現實要求。

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立足現實辯證對待歷史文化,從地區實際出發,保護好優秀的歷史文化,摒棄落后風俗習慣。一方面,對于優秀的物質類歷史文化,結合地區的歷史文化基礎,在保護文化建筑、歷史文化遺址和有特殊價值的地標基礎上,建立休閑文化公園或者歷史文化商業街等,使歷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價值。對于精神類文化遺產,根據地區實際可以利用教育手段加強對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此外,還可以根據地區特色打造本地區的名片,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業,既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又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在封建觀念行為根深蒂固的農村地區,大力開展去除陳規陋習宣傳,尤其強調通過教育手段、宣傳方式創新等舉措,大力改造和剔除阻礙人們發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

遵循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以人民為中心是黨帶領人民斗爭、革命、建設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及開啟新時代的重要經驗總結,是歷史證明了的正確發展道路。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實際上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城鎮化,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從教育、就業和公共服務這三個方面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系,提升城鎮化的質量水平,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性。

在教育方面,發展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構建好縣城的教育系統以實現教育公平,解決好村民轉化成為城鎮居民群體子女的教育問題,統籌本地區的中小學教育發展,提升鄉村基層教育水平,加大對鄉村基層教育在教育資源、教育媒體以及教師等方面的支持。在就業方面,穩定就業崗位,保證人民的實際收入。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針對人口從村民轉化為縣城市民,重視發展地區經濟保證市民的就業穩定,為農民的擇業就業提供更多的機會。此外,通過完善勞動法、豐富維權途徑和宣傳勞動法等方式,維護勞動者的權益。在公共服務方面,完善城鄉公共服務,提升人民總體生活質量。在推進縣城的公共服務建設的過程中,要根據地區人口情況實現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充分發揮城市對鄉村發展的帶動作用。以縣城為中樞完善城鄉公共服務,首先,政府逐步全面完善縣城的公共服務體系。其次,根據縣城的實際條件,保障好城鄉全體人民的衣、食、住、行、社保、醫療、養老等人民生存的基本問題,加快人民住房的建設,穩定房價,構建起完善高效的醫療服務系統,辦好人民放心的養老服務體系等等。提升人民總體生活質量水平,保證人民美好生活物質的供給。

猜你喜歡
縣城城鎮化城鄉
追趕超越的“基礎支撐”——數說陜西70年之“縣城經濟”
九寨溝縣城(外二首)
依綱扣本,返璞歸真
城鄉涌動創業潮
城鄉一體化要兩個下鄉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城鄉一體化走出的新路
堅持“三為主” 推進城鎮化
城鎮化
加快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