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最豐盈的靈魂都來了

2023-06-05 09:06劉肖瑤
南風窗 2023年11期
關鍵詞:郭沫若廣州魯迅

劉肖瑤

因為閏月,2023年的夏日被推遲,直到5月假期過去,暑熱才開始緩緩降臨廣州。較之以往更漫長的春季,讓“紅”和“綠”在這座城市的碰撞變得更柔緩了。

紅色和綠色,是百年前魯迅對廣州作出的評價:“倘說中國是一幅畫出的不類人間的圖,則各省的圖樣實無不同,差異的只在所用的顏色。黃河以北的幾省,是黃色和灰色畫的,江浙是淡墨和淡綠,廈門是淡紅和灰色,廣州是深綠和深紅?!?/p>

綠與紅,表現了某種矛盾性。它有鮮明的紅,但與同樣作為紅色基地的西南、西北不同,廣州的紅,是在熱烈、動蕩的革命氣息之中,又羼雜一份歷來穩陣的平靜和浪漫。

如今鮮有人記起,在千年商都之外,歷史上的廣州,曾是我國南方最重要的政治重鎮。

上個世紀20年代末的中國,“革命”可以說是最重要的關鍵詞。軍閥政府在鎮壓革命的同時還加強了文化圍剿,與此同時,在國際潮流的影響下,馬克思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世界范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此起彼伏。

彼時,諸多文化名人、作家詩人先后南下廣州。從郭沫若到魯迅,從成仿吾、郁達夫、王獨清等“創造社”主力,到后來的茅盾、巴金。他們在廣州短居或常住,留下了深嵌歷史的印跡,也受到了這片土地的終生影響。

百年后的今天,或許更值得追問:作為革命策源地的廣州,究竟靠著什么理念和力量吸引了魯、郭、茅等作家?他們在南方的實踐和思想,又對整個革命征程起到了怎樣長遠的影響?

遙望歷史,太多與民族命運有關的重大事件與廣州密不可分。從兩次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從北伐戰爭到廣州起義,雖然遠離政治中心,廣州長久以來開放自由的獨立精神,天下為公的平民精神,重商輕官的傳統,都在此地鑄就了一種獨特的政治人文風氣。

現代化以后的廣州,仍然保留著這股巋然的公民氣質。扎根民生的媒體不厭其煩地走街串巷,為一種荔枝的風味踏破鐵鞋;CBD對面的城中村藏著拍不完的電影;大街上隨處可見人字拖和頹T,原汁原味的方言自然流淌,也可以毫無障礙地切換成你熟悉的語言。

以人為本、為先的風氣不僅包裹著生活,也影響著政治。以人的長足幸福為第一旨意,同時堅守不可撼動的家國底線,這就是廣州歷久彌新的主人意識。

用今天的流行語來說,如果廣州是一個美人,于外,她將舉重若輕的“松弛感”演繹到極致,于內,則有著雷霆萬鈞的力量和雄風。

紅與綠的交輝

1927年1月18日,魯迅離開廈門大學,抵達廣州黃埔,直到9月底離開,正如天氣一樣,他的思想和生活,都經歷了一次由寒冬到暖秋的巨大變化。

按原計劃,魯迅赴粵原本打算做兩件事:一是“與創造社聯合起來,造一條戰線,更向舊社會進攻,我再勉勵寫些文字”;另一個,便是與許廣平團聚。

以人為本、為先的風氣不僅包裹著生活,也影響著政治。以人的長足幸福為第一旨意,同時堅守不可撼動的家國底線,這就是廣州歷久彌新的主人意識。

多年后,魯迅的孫子周令飛這么認為:在廣州的這200多天,“魯迅迎來了他一生中最柔軟的時期,也是最浪漫的時期”。

魯迅抵達廣州那天恰好是農歷的臘月十五,已有過年的氣氛,雖然魯迅自稱不過農歷新年,但年二十八那天,他還是沒經受住廣州花市的誘惑,和許廣平、孫伏園去逛了半天的花市。

不過,當時的魯迅,對于廣州的期待其實是比較復雜的。他剛在廈大經歷了學校里的派爭、難吃的食堂,很是煩郁,對南方的革命形勢也并不看好。

在1月25日的中山大學學生歡迎會上,魯迅先直言“廣東是舊的”,鼓動青年“有聲的發聲,有力的出力”,“最希望的是,中山大學從今年起,要有好的文藝運動出現”。

但緊接著,他又自稱“我并非一個斗爭者”,“站在后面叫幾聲,我是很愿意的,要我來開路,那實在無這種能力……現在,我只能幫幫忙,不能把全部責任放在我身上”。

對于自己矛盾迂回的心態,魯迅倒也坦誠:“我有兩種矛盾思想,一是要給社會上做點事,一是要自己玩玩。所以議論即如此灰色。折衷起來,是為社會上做點事而于自己也無害”。

廣州的確給了魯迅一次緩沖和沉淀的機會。那幾個月,他領著每月500大洋的薪水,有愛人好友伴身,一面游山玩水,田野郊郭,河畔茶樓,在南國漸入春夏的環境里調整自身,一面在形勢的變動下轉換自己的革命思想,看見了新的希望。

到廣州不到半年時間里,魯迅就產出了序文、譯文、札記、雜文、歷史小說等共56篇作品。有趣的是,他在日記中記錄下的外出食飯、品茗共有43次,在廣州期間創作的雜文數量,也恰好是43篇。

今天,要在廣州尋溯魯迅的蹤跡,除了曾為中山大學大鐘樓的魯迅紀念館,向南近珠江一公里左右的白云路西段,還藏著魯迅住過的另一棟公寓。那是一座低調的鵝黃色西式建筑,到今天也綠蔭環繞,環境清幽,走幾步路就有小橋流水。

由于希望將生活和工作分開來,在大鐘樓住了兩個月后,魯迅搬出校園,住進了白云樓公寓。在這里,他潛心完成了《朝花夕拾》和《野草》的編訂?!兑安荨返念}詞,或也可作為溯源魯迅那段時間的一種思想索引:“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p>

在廣州期間的魯迅,從未停止思考知識階級、文學命運與革命前途之間的復雜關系。

1927年3月,魯迅到嶺南大學演講,主題是紀念葬于市郊黃花崗的廣州起義先烈,于是有了一篇《黃花節雜感》,提醒大家要關注革命如何在廣州存續與發揚:

“我想,戀愛成功的時候,一個愛人死掉了,只能給生存的那一個以悲哀。然而革命成功的時候,革命家死掉了,卻能每年給生存的大家以熱鬧,甚而至于歡欣鼓舞。惟獨革命家,無論他生或死,都能給大家以幸福。同是愛,結果卻有這樣地不同,正無怪現在的青年,很有許多感到戀愛和革命的沖突的苦悶?!?blockquote>革新與創造,算是郭沫若在廣州期間的重要主題。正如他在一篇為“鑿死”自己原有“混沌”思想而作的序文里所說的,“這兒是新思想的出發點?!?/blockquote>

在廣州時期的魯迅,的確同時經歷著生活上的舒緩和思想上的動態修整。尤其是“四一五”白色恐怖過后,魯迅愈發看見了革命的反復性和繁復性,開始更獨立、辯證地思考現實議題。

雖然他也曾批評過廣州和中山大學,比如人浮于事的機關和部門,工友們的聒噪和粗俗,但總體而言,魯迅與廣州之間的邂逅短暫而深刻。1927年4月中,魯迅宣布辭職,中山大學卻給他將工資開到了5月底。

在致好友章廷謙的信中,魯迅作下這么一句評價:“廣東還有點蠻氣,較好?!?h3>文學與革命的聯姻

在魯迅來廣州之前,中山大學還叫“廣東大學”,是孫中山在廣州創辦的兩所重要革命學校之一(另一所是黃埔軍校)。

1926年7月9日,10萬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伐,彼時的廣大文科學長毅然辭去了每月薪俸360元的職位,投筆從戎,參與北伐。

這位文科學長就是郭沫若,那時,他才只在廣州工作了4個月。

4個月前,在瞿秋白的推薦下,郭沫若由上海南下,出任廣大文科學長。剛一上任,他就提出了一個“文科整頓計劃”,倡導學生自由選課,推行文科革新。

郭沫若頂著被刁難和排斥的壓力,“以校長為依歸,以學生為本位,以良心為指導,自信毫無恣肆”,最終推動了計劃的順利實施。

革新與創造,算是郭沫若在廣州期間的重要主題。正如他在一篇為“鑿死”自己原有“混沌”思想而作的序文里所說的,“這兒是新思想的出發點?!?/p>

站在歷史后臺往前看,廣州將郭沫若從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改造成了革命戰士。事實上,在赴粵前,他已經感受到了現實斗爭和理論戰線的感召,來廣州后,開始進一步接觸、學習馬克思主義,對國內社會革命的熱情,也隨著嶺南熱情的夏天蓬勃生長。

在廣大宿舍里,郭沫若寫下了《我來廣東的志望》:“總之我們要改造中國的局面,非國民革命的策源地廣東不能擔當;我們要革新中國的文化,也非在國民革命的空氣中所醞釀的珠江文化不能為力?!?/p>

不過,究竟何為“珠江文化”?

關于珠江流域鮮活生猛的野性,包容流動的積極風氣,歷來無需贅言。但每每談及人文與藝術,嶺南卻免不了受一遭“貧瘠”之類的評價。

若結合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歷史,就會發現這一誤解實在根固。

中國近代報業的發源地就是在廣州十三行,率先實現了用信息交流和公共表達推動社會發展,為城市留存記憶;現代的紅色文學,在廣東也有著深厚的思想和社會基礎。

早在20世紀初,朱執信、楊匏安等人就開始在廣東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1919年11月,與《新青年》發表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同時,太陽社發起人楊匏安也在《廣東中華新報》連載了長篇論文《馬克思主義》,這是華南地區最早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后來成立于30年代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里,廣東作家也以七分之一的占比,成為其中相當重要的一支力量。廣州“左聯”的誕生之地,就安靜坐落在今日的越秀區文德路上,一座安靜掩映在榕蔭中的紅磚壁樓。

如今講“革命文學”,廣義上得追溯到清末梁啟超、黃遵憲等人倡導的詩界、小說界革命,緊接著是五四時期的文學革命,但真正的紅色文藝實乃自廣州興起的。

廣州以實干的社會性格,溫潤內斂的城市氣質,讓革命與文學在此地碰撞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動能和火焰。

百年前大革命時期,熱火朝天的文人南下,都為當時的廣州注入了巨大的文化活力,也為今天的廣州渲染了一抹魯迅所說的“紅”。

還有學者指出,以郭沫若為代表的創造社核心成員集體南下,是革命與文學“由曖昧真正走向聯姻”的標志。 按照魯迅的說法,所謂“革命文學”,往往是革命在前,文學在后,“政治先行,文藝后變”。

1926年的廣州,先是舉辦了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接著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北京那邊,中共中央決議準備北伐,“三一八慘案”后,全國民眾對反帝反軍閥的熱情高漲。

就在郭沫若抵達廣州的3個月前,即1926年1月,茅盾(沈雁冰)也從上海南下赴粵,參加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在這期間,茅盾忙于處理宣傳部事務、主編《政治周報》,極少寫文學文章。但有一次,他被拉去給廣州全市中學生作演講,當聽到對自己的介紹是“文學家”時,茅盾一時起意,放棄了原本想講的“黨八股”,改從希臘神話談起。

他先講普羅米修斯從天上偷火種下來給人民,繼而闡述火為何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接著,他高聲道:“革命的三民主義,就是火?!币驗椴欢畯V東話,茅盾一邊講,陪他來演講的陳其瑗一邊聽,一邊替他翻譯,聽到最后,一邊翻譯一邊鼓掌?!瓣惼滂ニ臀一匦麄鞑繒r在汽車中對我說,有許多人對全市中學生講過話,都把聽眾催眠了。我這次效果這樣好,真是破天荒?!?/p>

廣州的文藝土壤并非沒有,只是需要挑撥、挖掘和激發。廣州以實干的社會性格,溫潤內斂的城市氣質,讓革命與文學在此地碰撞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動能和火焰。

在廣州期間,與郭沫若朝夕相處的周全平說他“漸漸變成現實的了”。從擇師運動到創造社的成立,再到后面的棄文從政,從南下前“有革命精神之文學作家”變成“革命名流”,郭沫若開始以“從事實際活動”來確認自己“日后的動向”。

以郭沫若為首的創造社廣東分部,亦承載著這種由理想到實際的動態轉向。

在如今熱鬧繁華的北京路商業區,沿著百年老街昌興街,還可以循小巷找到一棟刻有“42號”的住宅樓。紅色的老舊木門背后,隱隱可見一條陡狹的階梯,通往大門緊鎖的二樓。

這就是1926年春郭沫若為首創辦的創造社分部舊址,一代文學青年為廣州注入活力和生機的大本營。

在廣州之前,創造社已在東京和上海成立,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人擬下的初期宗旨,還是努力用文藝戰士的創造,使“火山之將噴裂,宇宙之將狂飆”。郁達夫為1923年創辦的日刊《創造日》撰寫宣言,表達了對文藝獨立、不受政治干擾的希冀:“我們想以純粹的學理和嚴正的言論來批評文藝政治經濟,我們更想以唯真唯美的精神來創作文學和介紹文學?,F代中國的腐敗的政治實際,與無聊的政黨偏見,是我們所不能言亦不屑言的?!?/p>

1925年的“五卅慘案”后,不少上海文藝界知識分子開始關心政治,文藝也隨之左轉,關注底層、要求自由和變革的進步思潮開始涌入時代舞臺。

魯迅、郭沫若一干左翼文學家在廣州的影響和改變,既促動了文學與革命、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有機融合,也應合著廣州延續至今的務實、寬容與人文本體意識。

從個人角度看,人生的種種轉變或在意料之外,但嶺南重自由、探索的天然氛圍,是南下文人們勇敢踏上變革之路不可或缺的土壤。

勇敢的與結實的

到了30年代,廣州已經是個頂熱鬧的城市了。至少在四川人巴金看來如此。

巴金一生中曾六七次到廣州,對這個“陽光常照的地方”感情頗深,他多次在文章里回味廣州的端午龍舟和飲茶、花市及粵劇,感受著城市文明與傳統氣息在這里的碰撞,熱情與溫情的動態融合。

百年前大革命時期,熱火朝天的文人南下,都為當時的廣州注入了巨大的文化活力,也為今天的廣州渲染了一抹魯迅所說的“紅”。

1933年2月15日,廣州第一座跨江大橋、全國最大的橋梁海珠橋開通后,巴金無限感慨,感覺原先被劃割成兩個世界的廣州此刻連起來了。他每日都要兩次經過海珠橋,目歷穿梭兩岸的工人、住在船上的疍民,晚上九、十點回來時,“人行道上坐滿了工人……夜晚好像是工人的節日”。

工人在廣州的確常是熱鬧的。那段時間,巴金住在珠江南岸機器總工會樓上,工會里也住著許多失業工人,一到晚上,樓下就人聲嘈雜,工人們時而開會,時而在娛樂場演出機工劇社的粵劇。

在民主革命策源地的百年歷史階程里,工人群體一度掌握重要話語權,甚至站上時代舞臺,掀起推動革命的進步風云。

第一、二、三次全國勞動大會都是在廣州召開的,中華全國總工會也是在廣州成立的。廣州還多次成為中國工人運動的指揮中心,從1920年10月至1921年3月,不到半年時間,就先后發動政治的或經濟的罷工達16次之多。1922年的香港海員大罷工、1925年為支持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的省港大罷工,都為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和社會秩序,包括后來的北伐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與廣州沙面隔涌相望的六二三路上,還矗立著一塊“沙基慘案烈士紀念碑”,碑上刻著“毋忘此日”的字樣,見證著這場世界工運史上時間最長的罷工。

民眾意志的活躍,保護著廣州一種生活化、平?;墓穹諊粌H為廣義的政治,更為全城乃至全國人民的福祉。

后來抗戰爆發,巴金還在廣州,并親眼看見“在這些(廣州)居民中間,人我的界線怎樣迅速地消失。許多人自動地將自己的家屋用具獻出作為一些老弱同胞的避難處,壯丁們也敢冒危險去挖掘炸毀的房屋,救出受傷的同胞”。

在寫于1938年的散文《廣州在轟炸中》里,巴金感慨道“:這里沒有勇敢,也沒有怯懦。這里的居民不愛死,但也不怕死;他們把‘死看得很平常。它來拜訪,就讓它進來。它走了,左鄰右舍也不因此驚擾。一個人死了,別的人仍舊照常工作。一幢屋毀了,別的房屋里還是有人居住。騎樓下的赤血剛剛洗凈,那個地方立刻又印上熙攘的行人的腳跡。一個人倒下,一個人流血,在這里成了自然的事。倒下去的被人埋葬,活著的更加努力從事工作。事情是做不完的,沒有人愿意放棄自己的責任;但是倘使輪到自己閉上眼睛,他也不會覺得有什么遺憾?!?p>

巴金看來,“死”的威脅甚至“增加了這里居民的團結,它把數十萬人的心變成一顆心,鼓舞他們向著同一個偉大的目標前進”。

這不僅僅是一種集體的愛國主義精神,更是一種啟自廣州千百年求真、求實主義的“結實”心態:“對于這種‘結實的人,敵機的威脅是完全無用的,沒有一種暴力能夠使他們屈服?!?/p>

在這樣的氛圍中,巴金自己也“學會鎮定,學會不怕死”。

城市的文化特征常常是由地理位置和歷史脈絡同時決定的。過于濃厚的商業與生活煙火氣,偶爾掩蓋廣州幾度作為政治重鎮的歷史地位,可但凡你住上一年半載就不難感受到—這座城市與生俱來的自由開放氣質,持續孕育著以人為本的根本氣度,從百年前敢為人先的革命精魂,到如今依然堅固的公民精神,從來不曾褪淡。

“在這些(廣州)居民中間,人我的界線怎樣迅速地消失。許多人自動地將自己的家屋用具獻出作為一些老弱同胞的避難處,壯丁們也敢冒危險去挖掘炸毀的房屋,救出受傷的同胞?!?/blockquote>

時至如今,廣州也是全國一線城市里將工人、農民群體放在城市主人地位的優等生。底層人民在廣州得到的尊重和關懷,滲透在城市角落。

1959年8月3日,羊城晚報“花地”版開始連載一部叫《三家巷》的長篇小說。作者歐陽山,一位曾于30年代參加過廣州“左聯”建設的作家,他以作為民主革命策源地的廣州為背景,在書中描寫了省港大罷工、廣州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卻并不是站在歷史概括者的高度去俯瞰,而是秉以廣東文人一貫的平民姿態,深入到市井人家,從小人物的生活情態里掀開歷史邊角。

莫言曾說,他在孩提時代對“廣州”形成的概念,就大多來自這本《三家巷》,用他的話來說,那種“舊廣州的水汽市聲”,就是將文學的人本性、藝術性與時代共振結合的“廣東味兒”,諸如廣州的二厘館、茶樓、伙計、艇家,“蛇有蛇路、鼠有鼠路”“拉埋天窗”,市井風情俯拾皆是。

生活化的細膩包裹,保護的都是長久生長在此地的自由種子。從大革命的策源,到文學與革命的有機融合,再到后來公民精神在廣州的延綿存續,生活的褶皺里,歷史仍然鮮活。

時至如今,恐怕沒人否定廣州是個藏龍臥虎的地方,也是個改造人、浸潤人的地方。擦肩而過的魯迅和郭沫若如是,后來的茅盾、巴金也是,任何一個在歷史不同階段與廣州相遇的普通人,都是。

這種慢慢浸潤人的動態特質,讓廣州亦成為一座現代與歷史和諧共處的城市。不論走到哪里,總有一些沉淀下來的東西提醒你慢下來,靜一靜,它們緩沖了這座商業都城的冷硬感,增添了燃薪者沉淀下來的深刻和柔軟。

生活氣質常在,生命之樹常青,熱情之火不滅,今天的廣州,仍在流動中,更在前行中。

猜你喜歡
郭沫若廣州魯迅
沒有叫停!廣州舊改,還在穩步推進……
郭沫若書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書法作品分享(一)
117平、4房、7飄窗,光大來驚艷廣州了!
9000萬平!超20家房企廝殺! 2020年上半年,廣州“舊改王”花落誰家?
魯迅,好可愛一爹
多彩廣州
郭沫若佚詩一首
魯迅《自嘲》句
反七步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