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扁平化綜合體下的鋼構記憶

2023-06-06 12:08劉益如周銘迪
建筑技藝 2023年2期
關鍵詞:扁平化廠房空間

劉益如 周銘迪

位于吳淞工業區的寶武鋼鐵不銹鋼廠房始建于1986年,30年來一直是中國鋼鐵生產的主力軍。2016年廠房被指定為上海美術學院吳淞校區主址,并將成為吳淞國際藝術城的核心區。改造后項目建筑面積約為22萬m2,新藝術學院包含各類重要教學設施、工作室、公共論壇空間、圖書館、體育設施、博物館和其他展覽空間,600名教師和4 000名學生將會在這里交流學習[1]。

項目保留了廠房原有的工業特色結構和頂部的連續氣樓,構建了長約860m的“時間通廊”。長廊四周被玻璃和金屬網包裹,引入自然光線,讓人們沉浸在工業文化記憶的同時,與當代自然和社會相連。

1 建筑調性改造

改造前,廠房整體色調偏暗沉,立面為灰色老舊窗墻面,沿街界面多被植物遮擋,建筑與外界處于相對隔絕的狀態。設計將舊廠房進行通透化處理,用玻璃幕墻代替窗墻,將破損部分拆除,同時打通山墻面,強化空間的連貫性。用拉伸金屬網作為外表皮主要材質,并在氣樓內植入反光板,利用材質的金屬光澤和反射特性為建筑“鍍光”。建筑周圍有序種植低矮植被,留出廣場和下沉庭院作為公共空間節點。

從封閉到開放,從暗灰到金屬白,從窗墻到玻璃幕墻,從隔斷到連通,更新設計塑造出全新的建筑性格,強化了“開放、共享、自由”的主旨。舊廠房空間內部被打通,表皮被點亮,熱情地接納來自四面八方的人群[2]。在功能和環境氛圍上,這座藝術教育中心完美詮釋了文化共融的理念。

2 原結構應答式空間塑造

項目室內空間保留了連續多跨支撐鋼結構,延續了工業廠房強有力的秩序感。屋頂鋼結構桁架層疊排布,賦予新的藝術空間以舊廠房的工業化質感,將鋼廠背景與藝術文化融為一體。復雜的架構增加了屋頂二維表面的“厚度”,從而創造出三維體量。室內中庭公區的大臺階、下沉空間、空中連廊、各式“懸掛式”空間,在不同的空間層面上,為人們創造出與這座巨大金屬“異爪”[3],形成視覺和心靈互動的平臺。

漫步于貫通廊道,前后是無限延伸、錯落有致的鋼結構桁架,頭頂是基于破損屋頂修繕而成的玻璃天井,為中庭提供自然天光。作為鋼廠的重要標志,廠房頂端的通風氣樓被完整地保留,原構造中的尖頂“掏洞”設計讓自然光經過氣樓和鋼桁架的過濾形成了獨特的光影。

共享中庭在原有鋼構陣列圍合的空間基礎上,增加了矩形陣列框架以圍合成多功能空間,例如地面的狹長廊道、懸掛在半空的“方盒子”房間等。這些由老廠房元素構成的空間不僅是對舊址廠房宏偉尺度印象的傳承,也表現出設計師對于陣列元素應用的人性化理解。層疊陣列的桁架、氣樓、柱子、“方盒子”支撐、大臺階、廊道相互配合,織成一張錯綜復雜的“網絡”,人們在不同的高度和位置,看到的光影、結構交錯方式、陣列疏密、空間布局都在不斷變化。

在對于原結構的處理方面,伯納德·屈米的法國弗雷斯諾國家當代藝術中心(Le Fresnoy)與鋼廠改造的手法類似。屈米在頂部運用新型材料和當代技法打造了一個巨大“頂棚”下的半室外空間。鋼廠改造巧妙地引入“應答式空間”理念,利用現代結構的復雜度和材質的科技質感營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由于屋頂設置了通風管道、鋼鐵桁架、支撐柱網等較為復雜的系統,所有結構均暴露在外,觀賞者可以窺探到許多不一樣的空間。懸空的座椅、架空的藍色走道和維修樓梯、錯綜復雜的結構網會在某個視角上忽然出現或消失。這些豐富的空間元素是人們捕捉共鳴印象的重要來源,就像奧羅索夫在《洛杉磯時報》中寫下的一句經典玩笑,“在這里,你可以發揮‘偷窺癖’,去盯著鄰居家的花園,或者輕易逃離老師同學們的視線范圍。[3]”

美國建筑評論家西爾維婭·萊文曾這樣評價屈米的法國弗雷斯諾國家當代藝術中心,“它的表面不再是一個概念的薄膜,或者說精神客體,而是視覺層面的精巧增量器,一個將其內部產生的無限影像物質進行疊加存儲的容器。[4]”這樣的空間營造法則同樣適用于寶武鋼鐵廠改造設計,除卻支撐作用,設計對于結構和材料的手法化處理,使建筑空間轉化為一座疊合鋼廠歷史文化和當代藝術創作的匯聚型容器,設計通過對原結構的再利用和活化,塑造出宏大且趣味十足的應答式空間。

3 超扁平化設計傾向

日本建筑師妹島和世的作品以“超扁平化”聞名,通過透明表皮的大量運用顯示輕盈感;通過沒有層級之分的混沌空間元素,強調形式和功能的多種可能。

金澤21世紀當代藝術館是非常典型的“超級平面”,這座沒有主次入口的藝術館具有扁平化的整體功能布局,各式各樣的展廳、商店、回廊、圖書館等功能全部在平面上鋪就開來,沒有高聳的塔樓結構。透明的建筑立面彰顯了輕盈的自由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建筑室內外的界限[5]。戶外草地上散布著豐富的藝術展品,將藝術氛圍從館內延伸至館外,與周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展館方形的展廳與整體弧形玻璃幕墻同時也是公共活動區域的邊界,整體空間富有流動性和偶然性,“方角”為邂逅鋪墊神秘感,曲面玻璃和方形庭院為觀賞者創造共鳴體驗。

寶武鋼廠改造項目在表皮和功能組織設計上具有類似的超扁平化特征。原廠房立面被改造為玻璃幕墻立面,人們可以透過立面觀察到藝術中心“微型世界”的運作過程,并通過通透墻體和廣場景觀將空間氛圍延續至城市中[6]。作為匯聚藝術資源的核心場所,透明邊界強調一種自由化的感性氛圍,彰顯了開放共融的理念。整座建筑分為上下兩個層次——屋頂構架和3層通高玻璃體,玻璃體“展柜”面向城市全方位展示豐富的內容,同時“吸收”周圍城市的景觀資源,二者互為風景。

1 時間回廊概念

2 原基地現狀

3 美術學院一層平面圖

4 西南側日景鳥瞰

5 美術學院內部共享中庭

6 廠房屋脊上的氣樓

7 法國弗雷斯諾國家當代藝術中心

在空間設計與功能組織方面,貫通東西的中庭整體呈現出3層通高的寬敞空間,高低錯落的局部平臺、大臺階、走廊、地景、花園、共享辦公、讀書空間等功能體塊平鋪開來。在平面上沒有明顯的隔斷和分區,不同功能區由人行步道劃分,流線有序通暢;在剖面上以通高大空間為主,沒有明確的樓層概念。參觀者漫步在這座輕盈明亮的長廊中,時不時可以看見懸在半空的多功能“盒子”、空中交錯的飛橋和大臺階功能性呼應的銜接平臺,下沉廣場等活動場所塑造出多層次空間,仿佛這些空間自身也是玻璃體中的展品——懸浮、游離、自在[7]。

這樣的多層次開敞式布局,結合屋頂上由鋼構序列組成的“視覺增量器”,巧妙地展現出20世紀富有秩序感、物質化的工業歷史記憶,與21世紀充滿感性的當代精神空間塑造的敘事游園之間所擦出的戲劇性火花。

4 結語

巨大的屋頂是整個建筑的邊界,它守候著一處充盈著如藤蔓般不斷生長、不斷雜糅的認知、想象、沖動與情緒的“異托邦”[8],舊時鋼鐵構架的秩序感與現代扁平化設計的混沌感在時空交錯中共融,這樣類似的情況,在多個城市更新案例中可以看到。

吳淞寶武鋼鐵廠改造項目在保留工業特色結構的同時,全方位強化整體建筑的自由度,呼應了社會自由開放的發展趨勢。應答式空間和超扁平空間的建筑設計手法也為當代城市更新設計實踐提供了積極的引導。

9 圖文中心主入口

10 圖書館

圖片來源

1,3,4,8 gmp 建筑師事務所提供

2,5,9,10 Willmore CG 提供

6 CreatAR Images 提供

7 Le Fresnoy National Studio 提供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吳淞院區)項目

業主:寶山區政府聯合寶武集團、上實集團

建設地點:上海市吳淞工業區

建筑設計:gmp·馮·格康,瑪格及合伙人建筑師事務所

總建筑面積:約22萬m2

基地面積:12萬m2

設計時間:2021

猜你喜歡
扁平化廠房空間
工業廠房給排水與消防系統創新設計分析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讓老廠房變文創新地標
扁平化設計在手機界面中的發展趨勢
舊廠房改造之庭院微氣候創建
扁平化的球星Ⅱ
扁平化的球星
扁平化的球星
電子廠房多種接地連接方式的探討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