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背景下福建省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匹配度研究

2023-06-11 11:13程智賓鐘文強
教育與職業(上) 2023年6期
關鍵詞: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專業建設

程智賓 鐘文強

[摘要]數字經濟正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福建省數字經濟規模占全省GDP比重近一半,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要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匹配,為產業發展提供足夠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以福建省為對象,從福建省產業結構布局和數字經濟發展情況入手,分析職業院校專業布局、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的匹配度,發現職業學校專業布局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區域產業發展需求,但在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專業人才培養規模與產業人才需求、中高職貫通培養等方面適應性不夠以及專業數字化升級偏慢。對此,福建省職業教育應立足現實基礎和優勢,推進專業數字化治理,建立專業與產業發展動態調整機制,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專業升級與數字化改造,進一步提升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的匹配度。

[關鍵詞]數字經濟;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產業發展;匹配度

[作者簡介]程智賓(1980- ),男,福建漳州人,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副教授,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在讀博士;鐘文強(1990- ),男,福建三明人,福建省教育廳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福建? 福州? 350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專項課題“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案研究”(項目編號:ZG202005)的子課題“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群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案例研究”(項目編號:Z-11,項目主持人:程智賓)和2019年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AI大數據分析賦能福建新高考改革支持系統運用的實證性研究”(項目編號:FJJKCGZ1--269,項目主持人:程智賓)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11-0050-07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主要包括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9.8%?!雹佟案=ㄊ底纸洕l展指數達73.4,數字經濟規模超2.3萬億元,占全省GDP比重超47%?!雹跒檫m應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職業,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新增、調整了大量專業。2022年5月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指出,要立足新發展階段,根據產業布局和行業發展需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等新興專業,支持高水平職業學校、專業建設,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技能人才。

一、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匹配度的內涵與分析框架

(一)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匹配度的內涵

職業教育是與產業結合最緊密的教育類型,具有“根”在地方、“特”在產業、“準”在對接產業發展需求的獨特優勢。職業教育資源與產業布局是否匹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是否滿足制造強國戰略,是衡量職業教育是否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數字經濟背景下,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之間的基本邏輯是:一方面,產業發展動向決定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規模、結構、類型;另一方面,職業教育通過專業建設發揮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技術研發與轉化、社會服務等功能,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二)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匹配度的分析框架

從產業發展需求入手分析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匹配的問題。根據產業結構演進理論和發展型式理論,產業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的變化會引起就業結構的變化,對勞動力的需求會隨之變化。良好的、與產業結構相匹配的就業結構也能夠對產業發展起到反向推動作用。同時,技術進步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只有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術才能夠真正轉化為生產力,而勞動者是實現從技術到生產力這一轉換過程的重要載體。技術的革新對勞動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產業技術的發展也成為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出發點。構建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匹配度的分析框架可從數量匹配和質量匹配兩個方面出發:一是數量匹配,包含布局、規模、層次三個維度。職業教育專業與產業布局的匹配度指的是由于自然資源、人口等條件的不同使不同區域擁有了不同的產業類別和規模結構,區域內職業教育專業設置類別是否與區域內產業類別匹配,反映了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規模匹配度是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供給的規模是否與產業發展中所需勞動力規模相匹配。層次匹配度是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與供給,要與產業轉型升級中所需勞動力層次需求相匹配。產業發展階段存在差異,不同區域產業的勞動力需求層次也存在差別。二是質量匹配,包含專業能力要求、通用能力要求兩個維度。專業能力要求匹配是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所習得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與產業技術的發展對勞動力提出的專業技能要求相匹配。通用能力要求匹配是指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其具備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能力、方法能力,與職業崗位提出的團結協作、溝通交流、組織管理、學習遷移等通用素質能力要求相匹配。通過五個維度的分析,可以綜合分析職業教育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及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的匹配程度。

二、福建省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一)福建省三次產業結構現狀

近年來,福建省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產業結構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據福建省統計局統計(見下頁表1),截至2021年末,福建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6.9%,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7.2%;產業結構增值比重由2015年的8.1∶50.9∶41.0調整為2021年的5.9∶46.9∶47.2。全國2021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3%,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9.4%,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3.3%;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9.0∶40.5∶50.5調整為2021年的7.3∶39.4∶53.3。從全國和福建省產業結構及變化趨勢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成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新發展引擎。2015—2021年,全國一、二、三產的調整幅度為-1.7、-1.1、2.8,福建省為-2.2、-4.0、6.2。2021年福建省的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比重高于全國7.5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比重低于全國6.1個百分點,說明福建產業結構優化速度高于全國水平,特別是第三產業增速明顯,第二產業增速放緩但比重仍然較大。

(二)福建省產業布局與數字經濟發展情況

福建省著力打造“六四五”產業新體系,即電子信息和數字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現代物流業等六大主導產業;特色現代農業與食品加工業、冶金產業、建材產業、文化產業四個優勢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生物與新醫藥產業、海洋高新產業五個新興產業。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和閩東北協同發展區為抓手,推進各設區市錯位競爭,推動區域產業特色發展。全省龍頭企業緊密對接產業新體系和總體經濟結構布局,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如電子信息和數字產業、先進制造業、新能源產業等。分析福建省和各地區的經濟規劃可知,電子信息和數字產業是福建省最為重要的產業,各地區均積極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經濟發展持續向好。

三、福建省職業教育結構現狀分析

(一)各地區職業院校分布情況

福建省現有職業教育本科院校1所、高職院校49所,在校生40.98萬人,占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3%;中職學校203所(含技校),中職在校生46.02萬人,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的41%。根據2022年高職招生計劃和2022年中職專業備案情況統計(開設中職專業的學校,包括部分高職院校和開放大學等,不含技校)(見表2),各地區均有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福州市的職業院校分布較為密集,中高職分別為46所和16所;其次為泉州,中高職分別為38所和12所;職業院校分布最少的是龍巖地區。從整體上看,福建省職業院校分布基本與區域經濟發展契合。

(二)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情況

2022年福建省的職業院校中,高職院校共設置覆蓋18個專業大類333個專業,布局2124個專業點;中職學校共設置涵蓋18個專業大類200個專業,布局1996個專業點,高職和中職均沒有開設公安司法大類專業。對各專業大類設置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一是從學校設置情況看,中職學校設置的專業大類排名前三的分別是電子與信息大類135所、財經商貿大類132所、教育與體育大類124所,后三位分別是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6所、資源與環境大類6所、水利大類2所;高職設置的專業大類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財經商貿大類42所、電子與信息大類41所、教育與體育大類40所,后三位分別是農林牧漁大類8所、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5所、水利大類2所。二是從專業布點來看,中職專業布點數排名前三的分別是電子與信息大類354個、財經商貿大類269個、裝備制造大類221個,排名后三的分別是資源與環境大類8個、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7個、水利大類2個;高職學校專業布點數排名前三的分別是電子與信息大類303個、財經商貿大類301個、文化藝術大類248個,排名后三的分別是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20個、生物與化工大類18個、水利大類9個??偠灾?,從2022年中職畢業生數和高職招生計劃數來看,排名前三的均為電子與信息大類、財經商貿大類和教育與體育大類。

四、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匹配度分析

(一)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匹配度

根據三次產業結構,對專業大類進行產業劃分,第一產業對應農林牧漁大類,第二產業對應資源環境與安全大類、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土木建筑大類、水利大類、裝備制造大類、生物與化工大類、輕工紡織大類和食品藥品與糧食大類,其他為第三產業。用專業—產業偏離度(Z-C)判定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度,公式為:Z-C偏離度=專業布點比率/產業GDP比率-1。Z-C偏離度>0,表明職業學校相關專業布點比率高于相應產業GDP比率;Z-C偏離度<0,則表明相關專業布點比率低于相應產業GDP比率。偏離度絕對值越小,說明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匹配度越高。

根據2022年中高職各專業大類布點情況和2021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情況進行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福建省專業結構和產業結構均呈現出“三二一”態勢,說明福建省職業學校專業布局整體順應區域產業發展的需求,但還不夠理想??傮w上看,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匹配度不高,存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相應專業設置偏少,而第三產業相應專業設置偏多的問題。

(二)專業規模與產業用人需求匹配度

據福建省勞動就業服務局發布的2021年職業供求狀況分析報告可知,2021年三次產業用人需求比重為7.71∶46.61∶45.68,中職和高職專業學生規模占比數據和上述專業大類對應產業劃分方法統計。用專業—用人偏離度(Z-Y)判定專業學生規模與產業用人需求的匹配度,公式為:Z-Y偏離度=專業規模占比/產業用人需求占比-1。Z-Y偏離度>0,表明職業學校相關專業學生規模高于相應產業用人需求;Z-Y偏離度<0,則表明相關專業學生規模小于相應產業用人需求。偏離度絕對值越小,說明專業規模與產業用人需求匹配度越高。由表4的數據可知,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對應專業類別學生培養規模偏小、人才供給不足,而第三產業對應專業類別學生培養規模偏大、相對過剩。

細分至各行業和專業領域,第二產業的相關崗位人才需求持續處于較高水平,特別是制造業領域的人才缺口最大;第三產業的營業人員、收銀員、秘書和辦公人員等職業,市場需求人數遠小于求職人數。以高等職業教育與福建省“六四五”產業新體系的匹配情況看,新能源、新材料、石油化工、現代農業、現代紡織服裝等領域人才供給最為緊缺,電子信息與數字產業、文化等領域人才供給大致匹配。部分非“六四五”產業新體系重點發展的產業,由于相關專業辦學成本低的原因,專業布點過多,人才供給過剩,如財經商貿類的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和物流管理等專業。開設學前教育專業的高職院校占比非常大,特別是無教育專業辦學背景的民辦院校熱衷于開設此類專業。傳統的計算機應用、護理等專業人才供過于求的現象也較為突出。

(三)中高職貫通培養的匹配度

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和產業治理現代化,驅動力由要素投入向技術創新轉變,急需更多掌握關鍵技術、高端技術的技能型人才。目前福建省中高職五年制貫通培養已實施多年,但是在依托中高、高本或中高本貫通長學制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方面的成效并不明顯。需要強化職業教育內部適應性,推進貫通式培養,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管理考核等方面加強銜接,使人才培養類型與產業升級同頻共振。貫通培養的邏輯起點在于專業結構,以專業大類為起點分析某專業大類中職畢業生數和高職招生數偏離度(Z-G)。分析中高職貫通培養的匹配度,公式如下:Z-G偏離度=中職專業大類畢業生數占比/高職專業大類招生數占比-1。Z-G偏離度>0,表明中職大類專業畢業生數占比高于高職大類專業招生數占比;Z-G偏離度<0,則表明中職大類專業畢業生數占比低于高職大類專業招生數占比。偏離度絕對值越小,代表中高職專業結構匹配度越高。由表5數據可知,福建省職業學校的中高職貫通培養Z-G偏離度在裝備制造、電子與信息領域數值較小且為正數,說明匹配度較高。這兩大類對應的行業崗位技術含量高、專業技能訓練周期長、熟練程度要求高,是福建省“十四五”期間重點產業發展急需的人才,具有較好的貫通培養基礎。部分專業大類偏離度數值較大且為負數,如資源環境與安全、食品藥品與糧食、能源動力與材料等類別,說明中職專業基礎不牢固,中高職專業結構匹配度不高,這些產業領域的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布局不合理。

(四)崗位專業能力要求與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匹配度

不同的產業、行業崗位要求的專業技能不同。通過對多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制訂過程進行調研發現,各學校在申報新專業、擬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過程總體規范。一般先通過網絡查詢和企業走訪等方式形成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報告,包括人才需求情況和崗位要求等內容,再根據國家專業教學標準擬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根據近三年福建省在人工智能領域??茖哟稳瞬耪衅感枨蠓治龅贸?,在“專業知識與技能”方面,主要要求學生具備C語言程序設計、Java語言、算法和數據分析與挖掘的能力。同時,對高職院校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分析發現,上述要求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基本涵蓋在專業課程中且實訓條件基本能滿足要求,整體匹配度較高。但是,對于一些傳統專業如財經商貿類專業而言,部分學生和用人單位認為學校開設的課程和教學內容偏陳舊,未將目前崗位所需的新技術和新規范融入教學。

(五)崗位通用能力要求與職業素養和能力培養匹配度

分析近三年福建省各領域??茖哟稳瞬耪衅感枨蟮贸?,企業對職業素養和通識能力方面有較高的要求,甚至比專業技能更重視。在“素養”方面,要求責任感強、樂于合作、積極主動;在“通識能力”方面,要求組織與管理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辦公軟件應用能力。針對職業素養和通識能力的培養,大部分高職院校比較重視,設有德育、美育等通識課程和勞動教育等素質課程,開展團學活動鍛煉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精神等,依托學生工作室、社團、創新創業基地等平臺以及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伴隨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滿足產業數字化要求,用人單位招聘時增加了數字素養和數字技能的要求。通過調研發現,福建省職業院校均開設了“信息技術”公共必修課程,但大部分學校是辦公軟件應用的教學,高科技技術應用與體驗明顯不足。有些專業雖然按照新版專業目錄要求更改了名稱,但在課程內容上未達到“數字化”升級改造的要求。

五、提高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匹配度的對策措施

(一)推進專業布局的數字化治理

提高職業教育的適應性,首先應調整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度,尤其在數字經濟時代,地方產業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發展,推進專業布局數字化治理、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成為職業教育適應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厘清職業教育專業與國民經濟行業的關系。相關教育部門應將職業教育專業依據三次產業和國民經濟行業進行劃分,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備案填報時標注屬于哪類國民經濟行業,學生就業統計時應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來統計,確保專業就業信息統計的規范性和準確性。二是建立“產業—就業—專業”服務平臺,利用信息技術,以業務應用為核心、數據要素為基礎,整合政府統計數據、行業統計數據、招聘平臺數據、教育與就業數據等,根據產業、職業、專業、崗位等分類,對未來幾年的產業人才需求和專業發展趨勢進行科學預測,為教育管理部門和職業院校提供專業設置決策依據。三是優化專業布局,對接地區發展戰略,發揮政府規劃和統籌管理作用。通過合理的招生規模、差異化的資金投入等方式指導職業院校緊盯產業鏈條需求,打造優勢特色專業,重點發展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有關的專業,優化專業布局。

(二)筑牢中高本貫通培養的基礎

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層次要與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要求相匹配。當前,各產業已步入中高端發展階段,特別是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各行業中越來越普遍,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既是產業轉型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更是提高職業教育社會地位的要求。一是建設中高本一體化人才培養銜接機制。從招生制度、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實施等環節構建中高本銜接的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探索出可操作、可落地、可持續的方案。修制訂招生制度,明確中高本專業銜接在招生、考試、升學等方面的要求,制訂中高本間學分與學習成果轉換機制和質量監管、評價機制。二是試點實施長學制人才培養模式。鼓勵中職學校、高職學校、職業本科學校,針對能源動力與材料、裝備制造等技術含量高、技能訓練周期長且社會急需的專業培養高技能人才,試點實施“3+2”“3+2+2”“3+4”等長學制人才培養模式,清晰界定各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定位,共同研制一體化核心課程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和崗位實習標準等。

(三)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要與產業崗位需求匹配,這是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前提。一是提升專業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度與貢獻度。根據福建省“六四五”產業體系和大力發展“四大經濟”的戰略部署,重點培育一批與數字化產業(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產業數字化(工業互聯網、智慧旅游等)等新興產業緊密對接的專業集群,對接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加強國家、省級高水平學校及專業(群)建設力度,實現專業與區域間融合發展。二是強化專業與行業企業之間融合發展。職業院校聯合產業園區行業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產教融合型企業和普通本科高校等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建立校企資源投入、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的合作育人機制,形成政府、行業、企業與學校四方協同的命運共同體。建立共同體人才供需信息平臺,動態展示企業用人需求、技術需求和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及科研服務情況,自動分析數量以及質量匹配度,實現產教兩端人才和技術供需的精準對接,推動人才、技術、資源、服務的全方位共享,實現互利共贏。三是校企共同推進“三教”改革。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制訂管理辦法,明確各方職責及考核制度。教師參與具體的生產、科研及管理環節,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優化師資結構,構建由企業工程師和校內教師組成的教師團隊,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并融入真實的企業項目;加強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教學方法與工作過程對接,實施項目化、模塊化教學,實現教學與生產之間融合發展。

(四)加強數字素養與技能培養培訓

加快傳統專業升級與數字化改造,培養職業院校教師和學生的數字素養與技能。一是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增加學生數字化、智能化、現代化素養培養目標,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刪減不合時宜的老舊課程,增設數字技術與產業融合的課程。二是落實教育部印發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建設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應用場景體驗中心,開設人工智能概論、元宇宙概論等課程,加強教師和學生數字素養和數字技能培訓。三是推動大數據、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加強網絡學習空間建設,推廣實時互動、翻轉課堂、移動學習等信息化教學模式,打破課堂邊界,促進自主學習,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注釋]

①國家統計局.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2022-02-28.

②福建經濟信息中心.福建省數字經濟發展指數評價報告(2022年)[Z].2022-08-08.

[參考文獻]

[1]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Z].2020-07-10.

[2]李玉江.區域人力資本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劉曉,錢鑒楠.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匹配邏輯與理論框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42-147.

[4]福建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福建調查總隊.2021年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2022-03-14.

[5]許世建,徐旦.伴生邏輯下職業教育的區域產業適應性——來自寧波的實踐證據[J].教育學術月刊,2022(9):68-74.

[6]張慧青.基于產業結構演進的高職專業結構調整研究——以山東省為例[D/OL].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2023-03-10].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7WN1SO36whLpCgh0R0Z-ifBI1L3ks338rpyhinzvy7DFZlvY702uQApiuYfBu5EKcHJNsbJUJTHlajTHCoszT&uniplatform=NZKPT.

[7]郭璇瑄,陶紅.數字經濟賦能職業教育適應性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65-74.

猜你喜歡
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專業建設
OECD國家數字經濟戰略的經驗和啟示
從數字經濟視角解讀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
景德鎮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探析
數字經濟對CFC規則的沖擊探究
淺談職業技能大賽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作用
高職院校新開設無人機專業的探討
服務地鐵工學結合
紅色旅游產業現狀分析及發展中管理問題研究
應對數字經濟下的BEPS現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