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融媒體時代黨報攝影如何守正創新

2023-06-28 09:41李健
記者觀察·中旬刊 2023年2期
關鍵詞:守正創新轉型發展新媒體時代

李健

摘要:在融媒體時代,如何守正和創新,是所有攝影記者所共同面對的問題。傳媒一體化背景下,傳統媒體的黨報攝影記者在技術上的專業化、對視點的平民化等職業道德的堅守,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快黨報攝影記者的轉型,提高職業技能和專業素養,學會熟練運用新媒體等技術手段;文章最后提出了融媒體時代,黨報攝影記者守正與創新的要求及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新聞攝影記者;守正創新;轉型發展

在全媒體時代來臨之際,傳統媒體的攝影工作者在數碼圖像與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沖擊下,逐漸陷入了迷茫的境地。而黨報作為地域性很強的傳統媒體,新聞攝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基于此,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增強黨報攝影記者的專業素養,是提高黨報輿論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傳播力的必經之路。因此,提高黨報攝影記者“四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黨報攝影記者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為人民做好服務,這對黨報攝影記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隨著社會大眾的閱讀習慣和網絡媒體的發展,新聞圖片的獲取變得越來越方便。近年來,黨報攝影記者在職業的專業度方面受到了嚴峻的考驗。新媒體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黨報攝影記者要想在新媒體中立足,必須不斷提升專業素養,轉型自己的發展道路。在新媒體的發展中,黨報攝影記者要抓住發展的契機,不斷更新自己的拍攝理念。

專業新聞攝影記者專業度要求越來越高,競爭環境形勢嚴峻

近幾年來,由于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得許多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大量的廣告客戶不斷流失,受眾群體不斷縮減。而在媒體融合時代,黨報新聞攝影記者也遇到了相同的情況。在目前的傳統媒介產業中,由于競爭日益加劇,傳統媒體人員縮減,尤其是對攝影記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比如在拍攝時會使用短視頻拍攝手段,能夠運用視頻剪輯軟件進行創作編輯等新媒體技術,在對競爭壓力的迫使下,很多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多年的記者都選擇了轉行,黨報作為地方主流媒體之一,攝影記者競爭環境越發地嚴峻。

黨報攝影記者面臨運用新媒體技術創作的難題

眾所周知,拍攝一組優秀的攝影作品或者一幅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一組好的新聞攝影作品也要讓攝影記者在整個拍攝過程中保持最佳狀態。而現在,傳統媒介需要與新媒體相匹配,尤其是在時效性方面,完全“等不起”,與此同時,攝影設備的更新也要有足夠的經費來支持。

一方面,攝影器材的好壞在新聞攝影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比如,在新聞事件報道中,相片的質量是由攝影器材決定的,攝影記者必須要有專業的攝像機,來拍攝一瞬間的畫面。另一方面,新聞攝影記者也需要經費。作為一名黨報攝影記者,如果能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就可以獲得比他人更多的第一手新聞素材和照片。但是,近年來,傳統媒體的經費越來越緊張,不得不加大廣告、版面設計、宣傳等方面的投入,因此,很多媒體都在縮減攝影部門的經費,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攝影記者無法及時趕到現場,錯過了最佳的新聞拍攝時機。

專業攝影記者與“全民攝影”的博弈

在《中國記者》的專訪中,新華社副主編、攝影部部長王瑤,就目前職業攝影記者的狀況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拍攝,那么職業攝影記者會走哪條路?”網絡、數字攝像機等電子設備的出現,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的出現,讓大家可以隨時拍攝照片,讓普通受眾與攝影記者之間的差距再也沒有了,從而使得攝影記者的專業身份也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在媒體融合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拍攝”,這樣一來,職業攝影記者就很難獲得獨家新聞照片。比如幾年前,一些突發事件的照片和一些在微博上快速傳播的照片,都是從社會大眾中傳播出來的。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黨報攝影記者的職業地位也在某種程度上被削弱。再者,現在的讀者對于新聞的需求,更多的是快餐式的、碎片化的,作為專業的攝影記者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去拍攝和篩選圖片,當然在時效性上會落后于新媒體平臺的傳播方式。

增加了對照片的需求,縮短了拍攝的時間

隨著互聯網的傳播越來越“多”、越來越“廣”,對新聞圖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重復、質量差等問題?,F在的讀者群體早已習慣了快餐式的閱讀,這也就意味著,傳統媒體的攝影記者要與讀者的閱讀同步,否則,隨著新聞的熱度過去,它的時效性就會下降。但是,新聞攝影是一種需要“耐性”的工作,高品質的攝影作品常常要求攝影記者對每個鏡頭都有足夠的把握,隨時做好拍攝的準備。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報紙和傳統媒體在面對突發事件時,都是因為缺少素材來源,才不得不轉載央視、新華社等大新聞機構的照片。這些國家級主流媒體,對于新聞和圖片的需求,有著很高的預見性,都會建立自己的圖片庫,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數據庫,他們才能在面對越來越多的新聞圖片的時候,進行有效的篩選;而面對快速閱讀、視覺化閱讀的時代,怎樣才能有效地提供優質的新聞圖片,這是職業攝影記者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新聞圖片呈現的渠道更加豐富、多樣化

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新聞圖像的表現形式日益豐富。目前,很多大的門戶網站,如鳳凰網、新浪、網易等,都已經開通了專業的圖片頻道。在新聞報道中,報紙的版面從“新聞配圖”轉變為“圖片專欄”。同時,在新聞圖片的傳播方式上,也呈現出一種媒體“融合”的傾向。未來,新聞圖片的傳播模式將由傳統的紙媒向廣播電視等媒體發展;結合了新媒體平臺的觀眾,可以利用專屬的 APP 客戶端進行新聞圖片的推送,避免了以前看大段文字報道的單調性、乏味感,同時還能給觀眾帶來更加專業的圖片信息。作為一名黨報攝影記者,我們應該注意到當前讀者的閱讀品味的改變。新媒體對新聞攝影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黨報攝影記者如何抓住這個時代的發展機遇,成為新聞行業轉型的契機。

融媒體背景下,黨報攝影記者需守正固本

在融媒體的語境中,輿論空間呈現出感性化、簡單化和極端化的特征,甚至帶有非理性的特征。但是,無論融媒體發展到何種程度,始終堅持報道事實,求真是黨報攝影記者的生存價值和意義。在融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受眾偏好、傳播方式等都在不斷地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各級黨報、黨刊都在積極、被動地推動著媒介的融合。通過網絡、APP、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全力打造全媒體矩陣,拓展了信息的傳播途徑。黨報記者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既有挑戰也有機遇,要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著力固根基、揚優勢、強弱項,努力成為一名適應融媒體時代發展的新聞記者。

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

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以拍攝為主要工作的攝影記者帶來了極大的便捷,例如,如果攝影記者拍攝的照片不夠好,拍攝角度不準確,或者是構圖出現了問題,那么就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進行修復和剪輯。但是一幅理想的新聞攝影作品是新聞價值、視覺價值、象征價值的結合。作為一名黨報攝影記者應牢牢把握拍攝作品的守正理念,“溫度”“尺度”“跨度”“使命”這四個關鍵詞是黨報攝影的重點。但是,這是在不違背新聞客觀、真實原則的前提下,可以運用剪輯軟件進行修圖。不過,如果過度依靠做圖軟件技術,不但使攝影記者在拍攝方位、構圖等方面的技術上有所欠缺,還容易出現與新聞真實原則相違背的失誤。

培養黨報攝影記者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素養

歷史的發展,歸根結底,并不在于技術,而在于技術的運用與普及,而攝影的主體就是攝影工作者,沒有一個職業攝影工作者可以離開社會和文化的背景;所以,即便是在新媒體時代,我們也不能忽略其人文精神。

新聞攝影作品首先要有溫度,溫度是指新聞作品要有感染力。一幅好的新聞攝影作品,往往是用瞬間的場面抓住人心,讓觀者融其暖意,這種溫度的感應來自作品的外在表現力和內在感染力。首先攝影記者要被打動,這樣拍攝的作品才有情感、有溫度,才能打動別人。攝影記者在深入現場之后,要迅速通過觀察、與拍攝對象溝通以達成雙方的“同頻共振”,去洞察人物的內心,這樣才能準確地捕捉到具有典型意義的瞬間及其蘊藏的思想感情。由于黨報攝影記者所拍的相片不僅要有良好的影像品質,而且要有足夠的權威性,拍攝的優勢并不在于影像的技術品質,而是影像的內容,這正是新聞文化的真實含義。因此,黨報攝影記者要有社會的責任和人文情懷,關心社會、關心民生、關心國家,在新聞工作中能夠正確把握事物,分析事物,運用自己的相機去捕捉社會熱點新聞,聚焦民眾。

堅守使命,用鏡頭傳遞正能量,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

攝影記者的“使命”就是把人物各自命運的敘述真實地用影像保留下來。拍攝的過程中,要在新聞大背景下,找到一個小切口。從一個方面入手,通過真實的圖片,來傳遞社會正能量。要讓自己的攝影作品成為精品,要始終堅持“守正、創新”的拍攝理念,走上專業化的道路。我們始終堅信,攝影記者要拍出一張好照片,要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還有長期的思考,時間的等待,更要勤奮。攝影作品跟攝影記者的觀點是相關的,攝影只是盡量去還原事實。每一張照片按快門的時候確實是主觀的,但這個主觀是你在客觀的情況下來表現你的主題,它并不是完全主觀。每一個攝影師拍攝時肯定帶有主觀色彩,但是他拍攝的是客觀的現場,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在拍攝時要盡量接近事實。

攝影記者應了解不同媒介的傳播特點

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已經不再局限于報紙、電視、廣播等媒介,人們更愿意通過手機 APP、手機短信等形式接收信息。網絡可以展示文字、聲音、圖片、視頻,內容多樣,種類豐富,信息量大,能夠對新聞進行深度的文本解讀;也可以用短視頻來引起人們的注意,也能完成一組完整的畫面。

圖片表達的信息是有局限的,攝影記者可以通過專題照片的時間流,盡可能多地賦予圖片信息量,讓讀者看到、“聽到”時間的流逝,領悟其寓意。所以,在新媒體時代,攝影記者必須熟悉各種新媒體平臺的特征,一組好的新聞攝影作品考驗著攝影記者的專業水平、精神境界和把控題材的能力。同時,影像表達也需要創新,形式也能創造內容,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傳播。此外,新媒體環境下,也使新聞傳播的模式發生了變化,從單向溝通轉變為雙向的交流;攝影記者要在思想上做好與觀眾的交流,并隨時根據觀眾的反映來調整報道的方法和內容。

目前,媒體融合已經成為媒介轉型的必然,面對新媒體環境的沖擊,傳統媒體的攝影記者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在新媒體時代,作為一名職業攝影記者,只有抓住了攝影發展的關鍵,才能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創造更好的未來。當前,受眾對新聞畫面的要求是內容和形式的高度融合,作為整個圖片產業鏈中的一個關鍵環節,新聞攝影記者必須具備向不同的媒介提供優質的攝影作品。作為一名黨報攝影記者,既要看到當前的發展狀況,又要認識到新媒體對新聞業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發展的思維做好新時代的攝影記者。在壓力面前,懂得從容,站穩自己的位置,攝影記者對攝影職業的堅守值得敬佩,在轉型的道路上又要懂得創新。

參考文獻:

[1]翟錚璇.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的發展與變化——專訪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新華社副總編輯兼攝影部主任王瑤[J].中國記者,2018(03):32.

[2]張穎.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的發展策略[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4(02).

[3]欒麗雅.新媒體時代給新聞攝影帶來的挑戰和機遇[J].科技傳播(下),2019(11).

[4]陸芳蔭.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記者的轉型[J].視聽,2021(07).

[5]張仁翔.藉著相機守望中國——訪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賀延光[J].傳媒觀察,2019(08).

[6]李賀.新媒體發展下新聞攝影發展趨勢以及應對策略[J].理論觀察,2021(06).

猜你喜歡
守正創新轉型發展新媒體時代
新時代國內廣播劇發展路徑
改革壓茬推進廣播事業守正創新、全面拓展
溫儒敏:在課程改革中“守正創新”
新媒體時代微寫作特征及對策研究
探析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網絡化轉型
大學本科高年級怠學現象調查與對策研究
淺談如何做好新時期煤炭企業職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態下鋼鐵企業的轉型發展以及建議
試論“央視新聞”公眾號的成功運行對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借鑒意義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