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大變局下美國對華戰略競爭邏輯和實踐

2023-07-04 14:33姚汝焜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23年2期
關鍵詞:中美關系

姚汝焜

摘?要

當前世界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期,和平與動蕩交織并存,國際社會正經歷罕見的多重風險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苯陙?,美國日益強調中美關系中的競爭性,對華戰略競爭趨勢逐步增強。其根本動因在于中國的崛起和近年來中國的外交政策實踐引起了美國霸權焦慮。隨著實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中國需要追求與自身實力相匹配的正當國家利益和國際地位,這與美國盡力維護自身霸權地位以實行強權政治的目的產生矛盾。霸權焦慮導致美國對華戰略判斷發生改變,轉而采取戰略競爭政策。特朗普時期的對華戰略競爭在拜登時期得到全面加強,通過聯盟戰略聚焦于經貿、科技創新、軍事與安全、全球治理等領域。

關鍵詞?百年大變局?中美關系?戰略競爭?霸權焦慮

當前世界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期,和平與動蕩交織并存,國際社會正經歷罕見的多重風險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绷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0.?國際形勢隨著這三個“變”不斷深化發展。中美作為世界大國,在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中起著關鍵作用,決定國際格局演變的發展方向,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上承擔著重要責任。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復雜且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攸關世界前途命運。近年來,美國日益強調中美關系中的競爭性,面對美國對華戰略競爭不斷加劇的趨勢,學術界和美國戰略界普遍對中美戰略關系的前景表示擔憂,“新冷戰”的觀點甚囂塵上,周波.?2022:中美關系的困局與變局[EB/OL].?(20220130)[20220210].?https://mp.weixin.qq.com/s/pxPGjtG60LVF2FOD1nFaQ;?Odd?Arne?Westad.?Has?a?New?Cold?War?Really?Begun?[EB/OL].(20180317)[20220210].?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china?/20180327/hasnewcold?warreallyBegun;趙明昊.?從“新冷戰論”看中美關系面臨的主要挑戰[J].?現代國際關系,?2018(6):1719.?甚至有人認為中美將走向沖突和對抗。張昱.?中美走向對抗的根本原因——國家利益的沖突[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6):92.?事實上,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根源在于中國的崛起和近年來中國的外交政策實踐引起了美國霸權焦慮。隨著實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中國需要追求與自身實力相匹配的正當國家利益和國際地位,這與美國盡力維護自身霸權地位和強權政治的目的產生矛盾。霸權焦慮導致美國對華戰略判斷發生改變,轉而采取戰略競爭政策,重點表現在經貿、科技、軍事與安全、全球治理等領域。

當下,中美進入以競爭為主的戰略博弈階段,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如何認識中國對國際環境和局勢的判斷?隨著中國崛起,中國對美外交政策立場和實踐對美國產生了什么影響?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根源何在?解答這些問題將有助于深化對美國對華戰略競爭邏輯的理解,判斷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背景和真實意圖,這無論是在學術創新、還是政策實踐方面都具有深刻意義。鑒于此,本文將在總結國內外學術界關于中美戰略關系前景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一個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系統分析框架,試析中國外交政策和實踐對美國霸權焦慮的影響,并分析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具體表現及動因。

一、既有研究與分析框架

(一)既有研究及其不足

目前,國內外關于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前景的相關研究大致包括以下三類觀點:

第一類觀點持積極態度,認為即使美國與中國開展全面競爭,也難以獲得成功。表面上看美國來勢洶洶,擺出一副要和中國以全政府、全社會的方式競爭到底的架勢,實則未必能實現其戰略意圖。原因在于:美國教條主義的外交思維、固有的傲慢思想越來越無法與當下時代發展的腳步相匹配,從中美現存實力對比也可以看出,美國無法快速、全面地取得壓倒性優勢;美國戰略精英層與工商業界對華態度分歧加深,矛盾激化,很難形成一套持久統一的對華政策;價值觀外交難有持續的效用。滕建群.?拜登政府對華戰略競爭的前景分析[J].?當代世界,?2021(7):6667.?也有學者認為,拜登政府對華戰略會以意識形態、經濟和軍事等領域的競爭為主要基調,是以競爭性共存為方向、以新平衡為目的的戰略。王帆.?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競爭性共存與新平衡[J].?和平與發展,?2021(4):25.雖然此戰略看似布局全面,來勢洶洶,但未必能實現最終目的。作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同世界經濟高度融合,與絕大多數國家在經濟上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系,影響持續加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中國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還有學者從世界百年大變局的角度出發,分析中美戰略博弈并預測雙方戰略關系前景。他們認為,中美劇烈對抗和全面競爭將成為新常態,但雙方均難以形成對對方的壓倒性戰略優勢,到203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屆時中美競爭最為激烈,矛盾更加突出,但同時雙方格局將由“美強中弱”逐漸向“中增美減”態勢演變。彭維學.?試論中美博弈戰略相持階段的國家統一新格局[J].?臺海研究,?2021(4):2.?有美國智庫認為,中美戰略關系可以從中俄新型大國關系中獲取經驗和借鑒,避免不必要的競爭和沖突。Paul?Mancinelli.?Conceptualizing?“New?Type?Great?Power?Relations:?The?SinoRussian?Model”[EB/OL].?(20140507)[20230219].https://jamestown.org/program/conceptualizingnewtypegreatpowerrelationsthesinorussianmodel/.?有美國學者認為,中美和平發展對亞太地區的穩定和構建新型大國關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obert?B?Zoellick.?The?Great?Powers?Relationship?Hinges?on?the?Pacific[EB/OL].?(20130604)[20230219].https://www.ft.com/content/257e5a50cc3811e2bb2200144feab7de.?中美過去不是冷戰敵對方,未來也不會是敵人。Stephen?J?Hadley.?USChina:?A?New?Model?of?Great?Power?Relations[EB/OL].?(20131011)[20230221].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blogs/newatlanticist/uschinaanewmodelofgreatpowerrelations/;?仇華飛.?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美國智庫和政治精英的觀點與視角[J].?美國問題研究,2016(2):10.

第二類觀點認為,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前景尚不確定,充滿變數。當前中美雙方的戰略思維截然不同,中國在推進民族復興的框架下思考處理中美關系,希望和平發展、和平再平衡;美國是在維持自身固有的“獨尊”地位的框架下思考處理美中關系,希望戰略競爭、無條件“再平衡”。兩種思維使得兩國戰略博弈的領域、矛盾沖突的領域、接觸交流的領域以及合作共贏的領域,一時充滿變數并成為模糊地帶。鄭劍.?中美戰略博弈的本質與國際關系體系的混沌階段[J].?中國評論,?2022(1):1920.?在安全戰略方面,2021年3月,美國白宮出臺《美國臨時國家安全戰略》,強調將“外交、發展和經濟政策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主導手段”,“使用武力應該是最后的手段,而不是第一手段”?;诖?,拜登政府在以下幾方面著力推進:美軍戰略轉型,確保美軍實力的絕對優勢地位;調整兵力部署,重點轉向印太地區;修復和加強同盟伙伴關系;基于中國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問題對中國周邊地緣環境施加壓力。這幾方面戰略看起來咄咄逼人,但美國封鎖中國周邊地緣環境的企圖成功與否尚未可知,其原因在于,一是拜登政府對華安全戰略沒有全面規劃、合理布局,二是中國對此有應對之策。因此,中美安全戰略關系前景存在著不確定性。張愿.?拜登政府對華安全戰略的動向與影響[J].?邊界與海洋研究,?2021(6):96.

第三類觀點對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前景持消極態度,認為美國將會進一步與中國展開全面競爭,甚至有可能滑向沖突和對抗。這類觀點認為,中美關系的性質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2015年,美國智庫對中美戰略關系形成初步共識,由合作轉為戰略競爭??傮w積極的美中關系接近臨界點,一些關鍵性的支持受到侵蝕。David?M?Lampton.?USChina?Relations?Are?at?a?Tipping?Point[EB/OL].?(20150506)[20221019].?http://cn3.uscnpm.org/model_item.html?action=view&table=video&id=70.?美國外交協會學者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學者指出,中國借助美國的接觸政策加強了自身實力,美國在未來應采取以競爭為主的新戰略,而不是合作。Robert?D?Blackwill,?Ashley?J?Tellis.?Revising?U.S.?Grand?Strategy?toward?China[R/OL].(20150308)[20221019].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files/TellisBlackwill.pdf.?在可預見的未來,中美戰略關系將會進入以分歧、對立為主,以局部有限接觸、交往和合作為輔的新的歷史時期。徐海娜,?楚樹龍.?美國對華戰略及中美關系的根本性變化[J].?美國研究,?2021(6):47.?美國對華政策將加強戰略競爭,特別是以大國競爭作為主旋律,具體領域聚焦于安全、經濟、科技和價值觀聯盟。中國自改革開放之后持續發展,實力和影響力不斷上升,對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構成“重大挑戰”,基于“修昔底德陷阱”邏輯,美國產生極度戰略焦慮。由于由來已久的“天定命運論”“美國例外論”“白人至上”等傲慢思想已充斥于美國國民心中,無論從理性上還是感性上其都無法接受擁有“異質文化”的東方國家有朝一日取代自身地位。因此,美國鷹派政治力量認為,當下是遏制中國發展的最后機會。在此競爭戰略思想作用下,美國建立制華“統一陣線”,聯合盟友對中國進行圍堵,與中國“脫鉤”以限制中國發展,維護自身世界霸主地位,這將是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美國的主要選擇。楊衛東.?拜登政府構建制華“統一陣線”:動因、路徑與前景[J].?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21(6):46.?美國加強對華競爭的根源在于,美國歷來以零和博弈思維作為認知主線,追求壓倒性的利益領先地位,陳佳.?拜登時代的中美關系:趨勢與應對[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1(5):54.?其政策特點是全政府協調、全社會動員、全領域競爭。雖然中美實力對比正處于有利于中國的軌道,但我們必須承認,中美實力還沒有發生根本性逆轉。李志永.?拜登政府對華“實力外交”:動因、內容與局限[J].?當代中國與世界,?2021(4):91.?中國當前在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技術創新實力上仍與美國有著不小的差距,全球新冠疫情也在持續對其貿易和投資產生影響,全球供應鏈、價值鏈面臨重組的風險,中美之間的緊張形勢將持續甚至可能加劇。迪爾瑪·羅塞芙.?大變局下的中美世紀博弈[J].?當代世界,?2022(1):34.?更有學者認為,當下中美戰略競爭具有特殊性,其烈度、廣度和深度是歷史上其他大國競爭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未來中美戰略競爭不僅會繼續加劇,而且依然會在大規模戰爭門檻之下。胡波,等.“中國海洋安全的現狀與前景展望”筆談[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4.?近年來,大多美國智庫對中美戰略關系前景持悲觀態度,鼓勵美國政府與中國加強戰略競爭,為美國政府建言獻策,認為美國需要實施整體性技術戰略,目的是在中美高新技術競爭中占得先機。CNAS.?National?Technology?Strategy[EB/OL].?(20210509)[20221220].?https://www.cnas.org/usnationaltechnologystrateg;?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Measure?Twice,?Cut?Once:?Assessing?Some?ChinaUS?Technology?Connections[EB/OL].?(20201117)[20221220].https://www.jhuapl.edu/assessinguschinatechnologyconnections/publications;?Martinjn?R,?Megan?L.?Taking?the?Helm:?A?National?Technology?Strategy?to?Meet?the?China?Challenge[EB/OL].?(20210113)[20221220].?https://www.cnas.org/publi?cations/reports/takingthehelmanationaltechnologystrategytomeetthechinachallenge;?唐璐,?張志強.?新美國安全中心“美國國家技術戰略”報告剖析及啟示[J].?圖書與情報,?2022(1):49.

通過以上簡要梳理,可以肯定的是,中美關系在過去幾年經歷了很大變化,再也回不到過去的平穩狀態。美國對華戰略短期內不會因為政府更迭而出現政策性轉變,中美關系將進入以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為主的階段。學術界和美國戰略界對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前景看法不一,這為我們分析美國對華戰略競爭邏輯提供了重要的觀察視角??上У氖?,這些觀點全部聚焦于美國對華競爭政策,忽視了外部環境即百年大變局和中國立場的影響。有些觀點考慮了外部環境,但僅僅關注了國際力量對比這一單一要素,近年來美國智庫研究多集中于中美高科技競爭領域,因此在美國對華戰略競爭領域的理解方面顯得單一、重復。鑒于此,本文認為,要想真正理解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脈絡,進而深刻剖析中美戰略關系的變化,就需要加入中國對外戰略判斷和對美政策實踐的分析。

(二)分析框架與理論依據

針對既有研究的不足,本文致力于解答前文提出的問題,著重探討百年大變局下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產生的邏輯和實踐。本文認為,在百年大變局這一背景下,當今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隨著中國實力和影響力上升,中國對美外交政策和實踐引起美國霸權焦慮。美國對華戰略判斷發生改變,轉而采取戰略競爭的策略,并在經貿、技術創新、軍事與安全以及全球治理等領域顯著體現。

基于上述分析框架,本文將在考察中國對外戰略判斷和對美政策實踐的基礎上,從霸權理論視角,分析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生成邏輯,探究對華戰略競爭的具體領域。

霸權(hegemony)一詞源于希臘語hegemonia,意為“一國在其他國家面前擁有支配性地位”。羅伯特·基歐漢則認為,一個統御全球的力量,必須擁有強大的軍隊和經濟實力,并且可以極大地左右別國和非國家行為體的行為,并影響國際秩序的正常運作,從中獲取收益。關于霸權的定義,可參見:Robert?Keohane.?After?Hegemony[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5:40;Immanuel?Wallerstein.?The?Politics?of?the?World?Economy:?The?States,the?Movement?and?the?Civilizations[M].?England:?Co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4:38;?Robert?Gilpin.?War?and?Change?in?World?Politics[M].?Cambridge:?Co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144;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292.?傳統霸權理論認為,霸權有盛就有衰。美國著名學者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提出了霸權周期論,將霸權周期分為霸權上升期、霸權全盛期、霸權成熟期和霸權衰落期四個階段。Immanuel?Maurice?Wallerstein.?The?Three?Instance?of?Hegemony?in?the?History?of?the?Capitalist?WorldEconomy[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arative?Sociology,?1983,24:100108.?“衰落”的含義多元而廣泛,可以表示自身絕對實力的下降,也可以表示與其他國家相比,自身相對實力的損失。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霸權衰落都表示霸權國在國際事務體系中塑造權、規則創制權以及話語主導權的下降。霸權衰落主要是因為域內其他大國興起及由此導致的權力轉移,霸權國則聚焦于與已經或正在興起大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并盡力維持或擴大實力差距,以此維持自身霸權地位或延緩霸權衰落的進程。陳翔.?霸權護持與美國的代理人戰略[J].?當代亞太,?2020(1):3031.?因此,當霸權國意識到自身與主要或潛在挑戰者實力差距不斷縮小而有可能喪失霸權地位時,自身就會變得焦慮不安,從而促使其為了維護自身霸權地位,按照霸權護持邏輯采取一系列行動與舉措。這些行動和舉措總體可分為兩類:一是增加自身實力,從而拉大與其他國家的實力差距;二是削弱主要或潛在挑戰者的實力,加大自身相對實力。霸權護持論認為,所謂霸權護持,就是“要保持霸權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權力距離,以期保持自身認為是安全和穩定的狀態?!鼻貋喦??霸權體系與國際沖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36.?作為國際秩序的主導者和既得利益者,歷史上沒有哪個霸權國愿意主動讓出體系主導地位和霸權利益,霸權護持是霸權國在整個霸權周期中的主要國家利益。秦亞青.?霸權體系與國際沖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56.?其核心目的是維護霸權國與體系內其他國家,特別是主要或潛在挑戰國的比較優勢,即護持霸權地位。蘇長和.?對外政策的國際根源——讀《霸權體系與國際沖突》[J].?美國研究,?2000(3):152.?自二戰結束以來,國際體系成為以霸權為主要特征、以美國為主導的系統結構。為了追求在國際上的絕對優勢,美國需要通過霸權護持維護自身霸權地位。其邏輯前提是,美國政治精英判斷優勢地位可能或已經受到威脅,從而采取相應策略阻止這一事實的發生。陳翔.?霸權護持與美國的代理人戰略[J].?當代亞太,?2020(1):42.

(三)本文的核心概念

一是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這對國際社會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大國在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中起著關鍵作用,在國際格局演變中決定發展方向,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上承擔重要責任。運籌好大國關系,推動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不僅是中國外交戰略的關鍵要素,更是習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時代中國外交的對外重點。習近平外交思想引領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開創新局面[EB/OL].?(20180625)[20230104].?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16408.?中國多次在重大場合闡釋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理念:促進大國協調和良性互動,推動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格局。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1;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EB/OL].(20230221)[20230221].http://www.gov.cn/xinwen/202302/21/content_5742481.htm.?中美是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關系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攸關世界前途命運。過去,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以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為核心特征,被當作中美解決崛起國和守成國矛盾的新方法。隨著時代和國際局勢的不斷發展,美國逐漸看重中美關系的競爭性,將中美之間視為惡性競爭,而不是良性互動。在國家間關系中,競爭實際上把國與國看作敵手的狀態,具有明顯的現實主義理論色彩。董春嶺.中國為何不以“競爭”來定義中美關系[N].?國防時報,?20211103(19).?從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把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到拜登政府多次將中國視為“頭號競爭對手”,“尋求競爭而不是沖突”,美國政府忽視或輕視了雙方存在廣泛的合作領域,事實上已將競爭作為現階段中美關系的基調,充斥著零和博弈思維。中國多次明確反對以“競爭”定義中美關系,歷來主張“合則兩利,斗則兩傷”,在雙方多次會晤中,中國已將中美新型大國關系賦予新的內涵:新時期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應該堅持三點原則,即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

二是戰略競爭。競爭是一種基本的國際關系表現形式,而戰略競爭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國家競爭。其特點表現為:區域性和全球性的國家戰略競爭;戰略競爭不僅體現在國家間實力的對比,更體現在國家在區域和國際體系中的位置比較;戰略競爭不僅僅是為了實現本國經濟和安全方面的利益,更是為了制度制定、意識形態塑造、話語主導和規則創制等;戰略競爭不僅僅影響競爭當事方,對當事方所在地區、周邊國家甚至全球格局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大國之間的戰略競爭通常通過兩種方式得以實現,一是通過利益互換,二是通過武力手段強行掠奪。吳心伯.?論中美戰略競爭[J].?世界經濟與政治,?2020(5):101;?楊原.?大國權力競爭的兩種演化路徑——基于春秋體系和二戰后體系的比較研究[J].?當代亞太,?2014(5):49.?中美關系發展到今天,隨著中國實力不斷增強,美國對華戰略競爭有其歷史必然性。我們應正視這一現實,樹立正確競爭認知,把握雙方戰略競爭的本質及根源,制定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將不利影響降至最低。

二、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生成邏輯

當今世界正經歷和平與動蕩交織并存的時期,一方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正日益成為人們的共識;另一方面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等行徑增多,為本就不平等的國際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地區安全和全球治理等問題依然突出。在此背景下,中美關系如何發展,對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的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一直以來希望中美關系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但近年來,美國充滿零和博弈思維、霸權主義的論調和做法,表明美國正朝著與中國戰略競爭的方向越走越遠,其根源來自中國崛起和其對美政策行為導致的美國霸權焦慮。

(一)百年大變局下中國對外戰略判斷

當前國際社會正經歷罕見的多重風險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薄笆澜缬忠淮握驹跉v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于各國人民的決策?!绷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0.?國際形勢隨著這三個“變”不斷深化發展。

世界之變,變的是國家間關系的競爭性增強,變的是科技革命深入發展。首先,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暫時形成以美國為主導的“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國家間相互聯系增多,雖偶有紛爭,但總體上合作趨勢不斷增強。近年來,大國博弈日趨激烈,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威脅增加,大國競爭、對抗的論調重回世界舞臺,零和博弈思維、現實主義思想回歸國際政治主線。其次,在當今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之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編輯、新材料、新能源為代表的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習近平.?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J].?求是,?2021(6):5.?科技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影響因素,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讓國家在未來大國競爭中爭得主動權。

時代之變,變的是與時代主題相背離的聲音的放大。地區安全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EB/OL].(20230221)[20230221].?http://www.gov.cn/xinwen/202302/21/content_5742481.htm.?嚴重影響國際秩序穩定和全球安全。自俄烏沖突以來,國際軍事力量體系逐步重塑,G7主要國家軍費開支和預算顯著增加,2022年G7主要國家軍費開支:美國7666億美元,同比增長0.9%;日本400億美元,決定2023年增長至500億美元;英國592億美元,同比增長0.5%,宣布2023年翻一番;德國528億美元;法國398億美元。數據來源:路透社、SIPRI、IISS。?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烏克蘭的持續軍援加劇了俄烏沖突,并可能進一步加劇大國對抗與世界分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一方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另一方面,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绷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0.?以俄烏沖突為代表的地區安全事件割裂了各國與世界的聯系,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力量上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與此同時,全球治理問題依然突出,新冠疫情、氣候變化以及地震災害等危機并沒能讓各國攜起手共同應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的制裁更是讓受災國家承受雙重打擊。

歷史之變,變的是國際力量的對比,變的是現代化道路的模式。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使國際格局由西方主導變為東西方相對均衡,“東升西降”態勢明顯。2022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總量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占比達到41.1%,同比增長0.2%,這一占比預計在未來五年將達到44%。IMF.?Regional?Economic?Outlook[EB/OL].(20221027)[20221227].?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REO.?此外,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創的中國式現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功,以走和平發展道路為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西方國家通過掠奪、戰爭實現的現代化,其打破了“現代化等于西方化”的唯一路徑,拓寬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為建設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嶄新篇章[EB/OL].(20220727)[20221227].?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7/27/c_1128869102.htm.

綜合來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深刻剖析了中國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關系,找尋了大國關系和國際秩序運行的規律,立足客觀現實,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當前國際形勢和新時代我國對外交往的正確方向進行了準確判斷。

(二)中國對美政策立場與實踐

一國根據本國國家利益、對外戰略、綜合國力和特定國際環境制定外交政策,美國擔心中國對美政策立場與實踐隨著實力增強有所改變。然而,中國多次主張對美政策始終保持高度確定性、穩定性以及連續性,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以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為原則,探尋中美正確相處之道,推動中美關系重回健康穩定的發展軌道。在外交實踐中,一方面,中國同美國加強戰略溝通,另一方面,當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戰略競爭態勢時,中國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等核心利益予以堅決斗爭。

面對美國對中國崛起可能挑戰自身的擔憂,中國對美政策立場上首先表明中美分歧不應成為兩國關系的阻礙。中美兩國具有不同的社會制度、民族種族、歷史文化以及現代化發展道路。中國一直致力于探索兩國不同制度和文明的和平共存之道。2022年3月,李克強總理答記者問時指出,中美兩國有分歧是難免的,但合作應當是主流,因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依賴于合作。李克強總理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EB/OL].?(20220311)[20230110].?http://www.gov.cn/premier/202203/11/content_5678618.htm#allContent.?同年9月19日,時任外長王毅出席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座談會時指出,中美兩國制度不同,是各自人民的選擇,中美誰也替代不了誰,誰也打倒不了誰。王毅談中國自身發展和對美政策的確定性[EB/OL].?(20220920)[20230110].?http://www.gov.cn/guowuyuan/202209/20/content_5710784.htm.?同年11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巴厘島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時指出,中美相處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承認這種不同,尊重這種不同,而不是強求一律,試圖去改變甚至顛覆對方的制度。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在巴厘島舉行會晤[EB/OL].?(20221115)[20230115].?http://www.cidca.gov.cn/202211/15/c_1211701191.htm.?其次,中國表示無意取代美國。中國多次強調無意改變現存國際秩序,無意挑戰美國國際地位。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謀求共同發展和繁榮,沒有稱霸世界的野心和對外擴張的欲望。英國教授馬丁·雅克表示,中華文明決定了中國不會稱霸,因為中國骨子里不存在稱霸的基因。Martin?Jacques.?When?China?Rules?the?World:?The?End?of?the?Western?World?and?the?Birth?of?a?New?Global?Order[M].?London:?Penguin?Press,?2012:93.?中國臺灣地區教授朱云漢也表示,中國擁有“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崛起后不會像英美一樣稱霸。朱云漢.?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M].?中信出版社,?2021:289.?最后,中國強調美國應摒棄冷戰思維,雙方應管控矛盾分歧,防止對抗沖突,推動新型大國關系發展。中美作為世界大國,雙方關系面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國際形勢不確定性顯著增加。中美關系不僅事關兩國的人民健康福祉,對世界的和平穩定同樣負有重要責任。在全球化深度發展融合之時,各國日益加深聯系之際,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楊潔篪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開場白中闡明中方有關立場[EB/OL].?(20210319)[20230110].?https://www.mfa.gov.cn/web/system/index_17321.shtml.?大國競爭不是時代主題,美國不應為了維護自身霸權地位,制造陣營對立和大國對抗,加劇世界動蕩與分裂。王毅回答中外記者提問[EB/OL].(20220307)[20230110].?http://www.gov.cn/zhuanti/2022qglhzb/live/20220307c647298153.html.?中美關系不應該是你輸我贏、你興我衰的零和博弈,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中美不沖突、不對抗,和平共處,這是兩國最基本的共同利益。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在巴厘島舉行會晤[EB/OL].?(20221115)[20230115].?http://www.cidca.gov.cn/202211/15/c_1211701191.htm.

面對美國對華全面戰略競爭態勢,中國在外交實踐上積極主動,保持戰略定力,總體呈現兩方面特征。一方面,中國因勢利導,與美國加強戰略溝通與協調。2022年1月,時任外長王毅向美方劃出三條“紅線”:美方應當停止干擾北京冬奧會,停止在臺灣問題上玩火打牌,停止打造各種反華遏華“小圈子”。王毅應約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通電話[EB/OL].?(20220127)[20230115].?https://www.mfa.gov.cn/web/wjdt_674879/wjbxw_674885/202201/t20220127_10634923.shtml.?此后,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進行多次會晤。2022年7月,時任外長王毅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巴厘島舉行會晤,表示雙方要建立落實兩國元首共識的渠道,協調各領域各部門的交往,妥善管控矛盾分歧,努力解決突出問題。其據此向美方提出四份清單:要求美糾正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的清單,中方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中方重點關切的美涉華法案清單,中美氣候變化、公共衛生、人文交流等八個領域的合作清單。同年9月在與美會晤中,王毅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國內政,以什么方式解決,美方無權干預。美方企圖破壞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阻撓中國的和平統一大業,中方希望美方端正對華認知,不要再試圖以實力地位同中國人打交道,不要動輒就搞單邊霸凌。?同年11月,中美元首在巴厘島會晤,習近平主席向拜登總統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要情況和重要成果,重申了中美關系三原則: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闡述了臺灣問題的由來及中方的原則立場,雙方同意外交團隊保持戰略溝通,開展經常性磋商。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在巴厘島舉行會晤[EB/OL].?(20221115)[20230115].?http://www.cidca.gov.cn/202211/15/c_1211701191.htm.?中方積極引導雙邊溝通與協調,既緩和了美國對華加強戰略競爭的緊張局面,也表明了愿同美國改善雙邊關系,加強兩國合作的意愿,更展現了中國的大國外交智慧。

另一方面,美國堅持單邊主義,搞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干涉中國內政,中國對此予以堅決斗爭與反擊。2022年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中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稱贊。但在比賽期間,美國對華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輿論戰,炮制虛假信息,以“人權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在國際輿論場廣泛散播謠言和政治偏見。對此,中國沉著應對,靈活借助主流媒體和自媒體,結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深入報道事實真相,破除謠言和偏見。此外,中國合理借用西方話語體系,以西方歷史文化、社會倫理等價值觀為切入點,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贏得了這場“外交輿論戰”。2022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臺,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嚴重影響中美關系。中方領導人、政府各級部門多次發表嚴正聲明,表示堅決反對和嚴厲譴責,并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展示了強烈反對“臺獨”和外部勢力干涉的決心。解放軍多次舉行大規?!碍h臺軍演”,多軍種協同配合,史無前例地對臺形成緊密包圍之勢。有關部門取消與美方的對話和溝通機制,暫停對臺貿易進出口。針對美國霸權行徑對國際秩序穩定造成的影響,2023年2月20日,中國外交部發布《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詳細揭露美國濫用政治軍事、經濟金融、科技文化霸權的種種惡行劣跡,讓國際社會進一步看清美方做法給世界和平穩定和各國民生福祉帶來的嚴重危害。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EB/OL].?(20230220)[202302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332392966888234&wfr=spider&for=pc.?2023年2月18日,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應美方請求,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進行非正式接觸,就所謂飛艇事件表明嚴正立場,如果美國執意借題發揮、炒作升級、擴大事態,中方必將奉陪到底,一切后果將由美方承擔。王毅同布林肯非正式接觸[EB/OL].?(20230220)[20230220].?https://www.mfa.gov.cn/web/wjdt_674879/fyrbt_674889/202302/t20230220_11027645.shtml.?中國對美國執意搞單邊主義和霸權行徑而展開的斗爭,捍衛了中國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維護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在美國對華戰略競爭中爭得了先機,贏得了主動。

(三)美國產生霸權焦慮

隨著中國實力和影響力的增強,中國對美外交政策實踐引起了美國的霸權焦慮。本文認為,這是美國主觀認知和客觀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

在主觀認知上,美國無法舍棄自身霸權地位,接受與中國平起平坐的變化。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冷戰結束,美國建立并維持了長達100多年的霸權地位。其在以絕對和相對優勢主導著全球秩序的同時,也享受著霸權帶來的利益和便利。

而資源的有限性及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在現存國際體系中,霸權國家有且僅有美國一個。其他想要追求正當權益和共同發展的崛起國都被美國視為霸權挑戰國。數千年來國家興衰更替的歷史經驗表明,一旦霸權國與崛起國地位轉換,利益喪失,霸權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甚至永遠無法翻身。因此,霸權國會不遺余力地維護霸權地位。依據霸權理論,當霸權國意識到主要或潛在挑戰國實力直逼自身并威脅到自身霸權地位時,霸權國會引起霸權焦慮并想方設法保持其相對優勢地位。就中美而言,近年來中國實力和影響力的增強,使其成為世界舞臺上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雖然中國多次表明立場和態度,無意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無意稱雄爭霸,致力于各國共同和平發展,但其依舊被美國視為“唯一一個既有意圖又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者,對美國安全構成最嚴重的地緣政治挑戰?!盩he?White?House.?National?Security?Strategy[EB/OL].?(20221012)[20230115].?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10/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0.2022.pdf.?“當你習慣了特權的時候,平等就成了一種壓迫?!比伺c人如此,國與國亦是如此。中國指出,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提倡相互尊重。這在以自我為中心、以唯我獨尊為標志的美國看來是不可接受的。一位歐洲學者參加慕尼黑安全會議時指出,無論中國怎么做,美國對中國的打壓態度都難以改變,因為讓美國焦慮的不是中國在做什么,而是中國的存在本身。傅瑩.?對2023年慕安會的三點印象[EB/OL].?(20230223)[202302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619638741731680&wfr=spider&for=pc.?因此,美國會通過削弱中國實力,增強自身相對實力,來維護其霸權優勢地位,從而降低對中國的霸權焦慮。

在客觀條件上,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加劇是出于其現實需要。從國際交往的角度看,各國之間的競爭、沖突和合作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的。競爭是最常見的一種國際交往方式,指主權國家間為了實現各自的目標和利益而進行的競賽,其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地位并努力超過對方。袁明.?國際關系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8;陳岳.?國際政治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45;?小約瑟夫·奈,?戴維·韋爾奇.?理解全球沖突與合作:理論與歷史[M].張小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68.?競爭、沖突與合作常常相互影響。從國際交往中看,行為主體在歷史中一直處于國際競爭、合作和沖突的交織中,很難找出單一方式,經常在以實現自身利益為前提的特定條件下轉化或同時并列。俞正梁.?當代國際關系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133.?在現實意義中,沖突指目標與利益的直接對峙與碰撞,以直接對抗為特征,多數建立在零和博弈邏輯上;競爭是一種比較、超越和追趕的狀況,在這種狀況下,兩個國家的實力可以保持一定差距,而不會牽扯到任何利益互動,一個國家的目的和行動也不會受到任何國家的干擾;合作更多的是一種協調行為,合作雙方在某一特定議題中有共同的興趣和目標,并進行政策協調,在此基礎上整體或部分實現彼此的利益。陳岳.?國際政治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46,?158159.?近年來,中美經濟實力差距逐漸縮小,美國認為中國實力增強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國在中美經貿、高科技等領域合作中賺取了“不正當”利益,致使美國利益受損,從而占據相對優勢。REUTERS.?Trump?Picks?‘Death?by?China?Author?for?Trade?Advisory?Role[EB/OL].?(20161222)[20230205].?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usatrumpnavarroidUSKBN14A27N.?美國政客慫恿民眾拒購中國產品,呼吁美國與中國經濟脫鉤,減少甚至停止在經貿領域和高科技領域的合作。在沖突方面,核威懾時代中美軍事沖突的可能性降低。中美都是擁核國家,直接的武力沖突和軍事對抗都存在發展為以全人類滅絕為代價的核戰爭的可能性,這是雙方都無法承受的后果。中美核威懾戰略是防止兩國發生軍事沖突和對抗的屏障。2022年1月3日,中、俄、美、英、法五大核武器國家發表《關于防止核戰爭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關于防止核戰爭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EB/OL].?(20220103)[202205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938744496864179&wfr=spider&for=pc.?這份聲明對于當今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復雜嚴峻的中美關系,對于維護地區甚至世界和平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美國認為繼續在關鍵領域合作會令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進一步增強,發生沖突又無法承受核戰爭的結局。中國現階段不至于完全推翻美國主導的現有國際秩序,但美國無法接受其要求平等的提議,認為如不加以制衡,其會對美國霸權產生必要威脅。因此,對華選擇戰略競爭成為美國維護霸權的必要且現實的手段。

(四)美國對華戰略判斷改變

新時期百年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實力與影響力的增強以及美國政治極化,導致美國對華戰略判斷由伙伴轉為敵對,對華政策由“接觸”逐漸轉為“戰略競爭”。

從觀念上講,美國對華認知存在固有的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理念,認為中國崛起必然謀求世界霸權。近年來,中國實力和影響力的增強引起世界的關注,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穩中向好,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軍事實力、科技創新能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2022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美國的72%。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s://data.stats.gov.cn。?中美之間經濟差距逐年縮小,中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這引起了美國的注意與警惕。在美國看來,國強必霸是繞不開的歷史鐵律。其存在的二元對立思維認為,隨著實力的增強,中國對外擴張的欲望會產生并擴大,進而威脅到現存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威脅到美國的霸權地位。事實上,國強必霸是美國霸權主義、歷史擴張與資本積累下的產物。?按照國際慣例和國際關系發展的規律,在近代歷史中,每當崛起國實力達到美國實力的60%至70%時,美國為了防止崛起國繼續發展,都會不遺余力地采取競爭戰略,從而穩固自身霸權地位。歷史上的崛起國無一例外都被其用多種手段與措施擊敗,包括英國、德國、蘇聯、日本等。在美國的戰略精英層看來,中國已經成為美國主導的現存國際秩序的強力改變者,是美國認定的下一個崛起國。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孫成昊認為,美國外交一以貫之的主線是維持霸權,穩固霸權地位的手段之一就是尋找和針對“外部敵人”。美國如何患上“失落焦慮癥”——解析美國對華強硬頑固立場的“思維幻象”[EB/OL].?(20210925)[202302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867150919849744&wfr=spider&for=pc.

從輿論上講,對華強硬、轉向對華戰略競爭,有助于美國緩和兩黨分歧,轉移國內矛盾。如果一個群體的內部問題相當嚴重,有分崩離析的可能,那么對外制造“敵人”可以將群體的內部矛盾轉換為與另一個群體的外部沖突,從而減輕內部矛盾,加強群體認同。張永紅.?美國新一輪所謂“中國威脅論”:特點、根源與應對[J].?人民論壇,?2022(3):87.?當下的美國受困于百年難遇的新冠疫情、社會分裂、政治極化和國家認同等問題,導致兩黨分歧和對抗加劇,影響了國家意志的統一及對外政策的穩定性,甚至影響了在現存國際秩序中的主導權。在此情況下,美國部分政客鼓吹“取代論”,夸大“中國威脅論”,以此轉移美國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凝聚兩黨之間的共識。美國前貿易顧問柯萊特·威廉姆斯表示,對中國強硬可以讓我們彼此團結。Choudhury?S?R.?Being?Tough?on?China?Is?What?Unifies?a?Polarized?U.S.[EB/OL].?(20210320)[20230222].?https://www.cnbc.com/2020/11/05/electionscletewillemsonuschina?relationsunderbiden.html.?不僅如此,自特朗普政府時期以來,國會兩黨對于涉華法案的動作空前密集,第115屆、116屆、117屆第一任期國會涉華提案數量分別為108項、313項、297項,從具體議題來看,包含影響力、經貿、軍事、科技等關鍵詞在內的立法提案數量均排名前列,表明對華戰略競爭成為兩黨少有的共識。張騰軍.?美國近三屆國會涉華立法議程變遷:特點、動因及前景[J].?當代美國評論,?2022(1):20.?美國總統拜登發表任內第二次國情咨文演講時指出,“面對債務上限危機,希望兩黨增進協調”,“贏得與中國的競爭應該讓我們所有人團結起來”。The?White?House.?Report?on?the?State?of?the?Union?Delivered?to?a?Joint?Session?of?Congress[R/OL].(20230207)[20230209].https://www.whitehouse.gov/stateoftheunion2023/.?在美國看來,政府指責中國奪走民眾就業機會,賺取本該屬于他們的錢,可以輕易轉移公眾情緒,在對華戰略競爭的道路上走得更遠的同時又能凝聚國內共識,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

從政策上講,美國明確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截至目前來看,該政策始于特朗普政府,盛于拜登政府。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發布《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宣布結束過去40年的對華接觸政策,將中國定義為“競爭對手”,突出中美關系中的競爭性。The?White?House.?National?Security?Strategy?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EB/OL].?(20171218)[20230222].?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17/12/NSSFinal121820170905.Pdf.?自此,特朗普以貿易戰為切入點,對華展開戰略競爭。2018年美國國會通過《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明確要求美國政府制定“全政府對華戰略”,“與中國長期戰略競爭是美國的首選任務”。?2020年5月,美國發布《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方針》,其中系統闡述了全政府對華戰略,強調美國認識到中美存在長期戰略競爭,將通過國會、州和地方政府、民間及學術界等全政府領域開展戰略競爭。U.S.Strategic?Approach?to?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Report[EB/OL].?(20200520)[20230222].?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0/05/U.S.StrategicApproachto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Report5.20.20.pdf.?不僅美國政府發布文件宣稱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美國其他主要領導人的演講也表明了類似態度。2019年10月,時任美國副總統彭斯在華盛頓威爾遜中心發表關于美中關系的演講,宣稱美國“養活”了中國,中國現在是美國的戰略和經濟對手,不再是伙伴。Vice?President?Pence?to?Deliver?Inaugural?Frederic?V.?Malek?Public?Service?Leadership?Lecture[EB/OL].?(20191018)[20230222].?https://www.wilsoncenter.org/article/vicepresidentpencetodeliverinauguralfredericvmalekpublicserviceleadershiplecture.?2020年7月,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尼克松圖書館發表題為《共產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的演講,將中國視為貿易、科技等領域的競爭對手,甚至將中國視為意識形態威脅,Michael?R?Pompeo.?Communist?China?and?the?Free?Worlds?Future[EB/OL].?(20200723)[20230222].?https://20172021.state.gov/communistchinaandthefreeworldsfuture2/index.html.?言辭充滿了偏執、傲慢與偏見。拜登政府延續了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對華戰略戰爭更為全面和成熟,并稱中國為“首要競爭對手”。拜登在競選時就曾表示,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中國。當選總統后進一步宣稱中國是美國最嚴峻的競爭對手,美國要在經濟、安全、外交、人權、知識產權、全球治理等領域與中國競爭。2021年3月3日,美國白宮公布《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指南》,明確稱美國“要贏得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中國“是唯一有能力組合其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對穩定和開放的國際體系發起持續挑戰的競爭對手”。?此后,拜登及白宮高級官員多次宣稱要加強和中國的戰略競爭。2021年1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高級協調員坎貝爾在《外交事務》發文,稱華盛頓面臨一段與北京深度戰略競爭的時期;同年3月,國務卿布林肯表示美國新世紀面對“最大的地緣政治檢驗”就是美中關系,在該競爭的時候競爭,可以合作的時候合作,必要的時候進行對抗;同年4月,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重點在與中國全球供應鏈和科學技術上開展全面競爭,是美國戰略界擬定對華戰略競爭的綱領性文件;同年11月,美國總統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講話中稱,美國將在經濟和技術等多個方面同中國進行有力競爭,并捍衛自身價值觀。2022年2月,美國國會通過《2022美國競爭法案》,旨在科技層面圍堵中國,同中國進行戰略競爭;同月,拜登政府出臺《印太戰略》,進一步指出同中國開展競爭的必要性。2022年10月,美國白宮發布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定義為“最大的地緣政治挑戰”,中國具備“越來越多的經濟、外交、軍事等力量來重塑國際秩序”,“美國必須在同中國的競爭中獲勝”。The?White?House.?National?Security?Strategy[EB/OL].?(20221012)[20230222].?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10/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0.2022.pdf.?隨后,美國國防部公布的《2022年美國防戰略》報告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其目的都是為了渲染大國競爭,充滿冷戰零和思維和霸權主義色彩。

總體來看,美國從戰略界到民間都對中國充滿了敵視,并在可預見的未來可能加劇對華戰略競爭。在競爭方式上,特朗普政府與拜登政府有著顯著區別。特朗普政府重點在打壓中國,遏制其發展,拜登政府則以提升本國競爭力為主要目標;特朗普政府決心要與中國競爭到底,拜登政府則尋求與中國在共有利益方面進行有限合作;特朗普政府以外交單邊主義為特征,拜登政府則擅長利用多邊外交、價值觀為紐帶的同盟體系對中國進行圍堵?,F階段,美國企圖將北約“印太化”,以打造“印太版北約”為目的,同時對中俄進行圍堵就是明顯的特征。2022年,拜登在《國家安全戰略》中指出,美國要進一步與在印太地區和歐洲的盟友加強聯系,特別是在貿易、技術和安全領域,這對于兩個地區而言至關重要。The?White?House.?National?Security?Strategy[EB/OL].?(20221012)[20230222].?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10/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0.2022.pdf.

三、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實踐

中國的綜合國力增強以及對美政策實踐引起美國的擔憂與焦慮。自特朗普政府發動對華貿易戰以來,“競爭性對華戰略”逐步形成。拜登政府上臺后,全面加強對華戰略競爭。與特朗普最大的區別是,拜登積極運用以西方“民主”價值觀為核心紐帶的聯盟戰略,拉攏盟友和伙伴,編織關系網絡,打造立體化、多元化的聯盟體系,一同對中國進行戰略競爭。拜登上任前就表示,要采取行動更新美國的聯盟與民主價值;上任伊始則表示,要重建美國與盟友間的伙伴關系,通過相互合作在國際機構和區域性組織發揮重要作用。?在2022年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拜登表示“美國重要的戰略財富就是世界范圍內的盟友和伙伴關系”。The?White?House.?National?Security?Strategy[EB/OL].?(20221012)[20230222].?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10/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0.2022.pdf.?在最新的《國情咨文》中,拜登強調“美國正面臨來自世界各地的挑戰,美國正在團結全世界,太平洋伙伴和大西洋伙伴之間正在建立‘橋梁,‘民主國家變得更強大?!盩he?White?House.?Report?on?the?State?of?the?Union?Delivered?to?a?Joint?Session?of?Congress[R/OL].(20230207)[20230209].https://www.whitehouse.gov/stateoftheunion2023/.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高級協調員坎貝爾早期曾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撰文表示,“美國應在經濟、政治、軍事以及全球治理等關鍵領域與中國建立對美國有利的共存關系,在確保美國利益的同時不至于滑向美蘇競爭的局面?!盞urt?M?Cambell,?Jake?Sullivan.?Competition?without?Catastrophe:How?America?Can?Both?Challenge?and?Coexist?with?China[J].?Foreign?Affairs,?2019(5):101.?結合美國現階段戰略重心,本文認為美國以遏制中國發展為目標,利用聯盟戰略,集中在經貿、科技創新、軍事與安全以及全球治理等領域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立體化戰略競爭。

(一)經貿領域對華競爭

經濟實力是一國獲取權力的主要來源。一直以來,美國能保持對世界貿易和投資規則的制定權和掌控權,主要依靠領先于世界各國的強大經濟實力以及美元霸權體系。百年大變局中的世界之變,以及中國近年來的經濟成就及發展方式,這在美國看來,將直接削弱甚至顛覆美國在世界的經濟霸權地位,因此需要通過各種手段對中國展開競爭,干預或限制中國經濟發展,破壞中國經濟發展動力,削弱中國經濟發展優勢,以保障美國經濟發展優勢地位。

自拜登政府上臺以來,對華經濟競爭在繼承了特朗普政府對華基本定位和路線的同時,調整了競爭手段和策略,試圖將競爭烈度納入自身可管控范圍內。為此,拜登政府對華經濟領域的競爭聚焦于兩點:對內注重振興國內經濟,努力使制造業回流,增加就業機會;對外在經貿領域繼續向中國施壓。美國經濟早先呈現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不平衡、制造業規模萎縮、中產階級不斷減少、貧富差距加大等問題。為此,拜登政府將重建中產階級作為核心任務,先后公布了萬億級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開始為期百天的對美國供應鏈脆弱之處的審查,實施“供應美國”計劃,企圖把關鍵供應鏈帶回美國。對華方面,雖然此前美國已豁免352項中國進口商品關稅,但也明確表示要在供應鏈、產業鏈方面與中國進行有針對性、可控的脫鉤2022年3月25日,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稱,“美國不會袖手旁觀,將以更積極的態度向中國施壓,要求其改變美國所謂‘扭曲市場貿易的做法”;3月30日,戴琪稱要拿出新辦法遏制中國“損害”美國利益的經濟行為,以新政策代替關稅在內的傳統貿易政策工具。參見:Reuters.?Not?“Sitting?on?Its?Hands”,?US.?to?Up?Pressure?on?China[EB/OL].(20220326)[20220402].?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notsittingitshandsusuppressurechinatradeczartaisays20220325/;?US.?Trade?Chief?Says?New?Focus?Needed?as?China?Hasnt?Changed[EB/OL].?(20220330)[20220402].?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0330/ustradechiefsaysitstimetoditcholdplaybookonchina?leadSource=uverify%20wall.?。此外,美國注重修復與盟友此前因關稅紛爭而弱化的經貿聯系,以達到拉攏盟友對付中國的目的。2021年10月,美國與歐盟經過多輪談判達成協議,持續三年的鋼鋁關稅糾紛平息;2022年2月,美國宣布免除日本鋼鐵部分加征關稅;2022年3月,美國與英國就鋼鋁關稅問題達成和解,結束了四年以來雙方因鋼鋁展開的關稅糾紛。每當與盟友達成協議時,美國常拋出集中精力對付中國的言論。參見:戴琪國會講話,透露出美國對華經貿政策哪些重大調整?[EB/OL].?(20220401)[202204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900706474705752&wfr=spider&for=pc.?同時,其還使用出口管制、投資限制、禁止涉疆產品進口等措施,為兩國企業正常經貿合作設限。

美國經濟此前受新冠疫情影響一度衰退,但是2021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較上年增加了5.7%,達到1984年以來的峰值。2022年3月初,拜登在國會大廈發表國情咨文演講時表示,美國正在贏得新世紀的經濟競爭。The?White?House.?Remarks?of?President?Joe?BidenState?of?the?Union?Address?as?Prepared?for?Delivery[EB/OL].?(20220301)[20220503].?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peechesremarks/2022/03/01/remarksofpresidentjoebidenstateoftheunionaddressasdelivered/.2022年3月28日,白宮公布2023財年預算方案,提出削減赤字、加強國內外安全保障以及促進美國境內投資等三項目標。The?White?House.?Budget?of?the?U.S.?Government?Fiscal?Year?2023[EB/OL].?(20220328)[20220508].?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03/budget_fy2023.pdf.?這份方案同其他報告一樣,多次提及中國,可以看出美國將同中國的戰略競爭作為重要動力。

(二)科技創新領域對華競爭

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中美之間的核心競爭領域,這是由當今大國戰略能力建設核心要素決定的。在全球核戰略平衡框架下,擁核國家發生直接武力沖突和軍事對抗或以全人類滅絕為代價,此種后果令彼此都難以承受。原有的支撐國際秩序的政治、軍事等傳統安全領域逐漸向科技、信息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發展。隨著新工業革命的到來,各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將發生質的變化。與傳統大國間競爭方式不同,中美之間的大國競爭將偏向于利用高新技術爭奪領導地位。Akinori?Kahata.?Beyond?U.S.China?Technology?Competition[EB/OL].?(20210415)[20220503].?https:?//www.?csis.org/blogs/strategictechnologiesblog/beyonduschinatechnologycompetition.

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迅速發展使美國倍感壓力。美國總統拜登認為,科技創新在美國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美國保持強大的核心優勢,他在競選期間曾宣布要把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加大研發投入作為總統的重要任務,以保證美國在科技方面的領先優勢。他特別強調,在美國與中國的競爭中,保證技術和產業的領先地位是其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關鍵。趙剛,?謝洋.?拜登政府科技政策及其對華科技競爭[J].?當代美國評論,?2021(3):60.?此后,拜登在多個場合重申美國需要加強對華科技競爭戰略。2021年3月,拜登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提出,美歐需要一起為技術創新投資,塑造主導技術發展的規則。同年7月,拜登指出中俄將對美國構成網絡安全方面的挑戰,美國必須保持科技創新能力領先優勢。?2021年6月,美國參議院通過《2021年創新和競爭法案》,旨在通過扶持美國半導體產業和制造業、投資科技研發、強化供應鏈、增加國內就業等舉措提升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力。2022年2月,美國眾議院通過《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The?White?House.?America?Competes?Act[EB/OL].?(20220204)[20220508].?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02/HR4521SAP.pdf.?顯然,該法案是對前者的補充,旨在保持美國未來幾代人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競爭優勢,并將投入1900億美元使美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同中國加劇競爭?!?022美國競爭法》誰與爭鋒?[EB/OL].?(20220406)[20220508].?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7476093.

拜登政府對華科技創新戰略實施的舉措包括:推行“小院高墻”戰略所謂“小院高墻”戰略,即美國要對與國家安全直接相關的特定技術和研究領域(“小院”)加大對華封鎖力度,在“小院”外的其他高科技領域,劃定適當的戰略邊界(“高墻”),可重新對華開放。?,限制科技企業來往;對中國前沿技術(如人工智能、5G、新材料、量子科學等)進行精準打擊;對中國具備科技創新領先優勢的高科技企業進行全面封鎖和打擊;如美國對華為公司的制裁:芯片封殺、技術封殺、政治“綁架”;美國對中興公司的芯片禁運;美國在美封禁TikTok;美國禁止本國承包商采購??低?、大華科技等公司的設備與技術,將多家機構和公司列入“實體清單”等。?聯合盟友構建“科技民主聯盟”;營造國際輿論聲勢,遏制中國科技創新發展。2021年9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稱,美國應組建一個“科技民主國家聯盟”,以七國集團、北約、亞洲盟友為班底,共同對付“像中國這樣的科技專制國家”。?除此之外,其舉措還涉及網絡、太空、極地、深海、新能源、基因工程、人工智能、核聚變等新興領域。李志永.?拜登政府對華“實力外交”:動因、內容與局限[J].?當代中國與世界,?2021(4):92.

(三)軍事與安全領域對華競爭

軍事與安全領域一直是中美關系的敏感區域,軍事與安全關系也是衡量雙方關系的重要標準。雙方軍事合作的“蜜月期”始于20世紀80年代,表現為雙方高層互訪、軍事院校交流、美國放寬對中國軍品出口限制等,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雙方軍事合作戛然而止,美國開始了對華軍事管控與挑釁。此后,雖然雙方在“9·11”后就反恐方面加強了合作,但總體無法回到20世紀80年代的合作水平。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中美軍事關系逐漸由“合作+競爭”轉向“競爭+有限合作”,但雙方都認識到預防沖突和避免對抗符合彼此共同利益,因此建立了多個危機預防和管理機制。在特朗普政府時期,中美軍事關系隨著雙方總體關系變化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轉向以“競爭+遏制”為導向。而早在特朗普之前,美國對中國就展開了有計劃的軍事轉型和競爭。2008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提出,需要應對“來自大國的傳統戰爭挑戰”;2010年和2014年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都將“在反介入環境中擊敗大國對手”作為主要軍事目標。2021年美國最新版《中國軍力報告》稱,中國在核武器、高音速導彈方面的研發速度加快,核彈頭增長速度遠超美國預期。?拜登政府發布的各類報告更是屢屢提及中國,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以遏制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為主要動力,以削弱中國的地區影響力為主要目標。2022年4月底,中美國防部長時隔21個月后首次通話,會后中方的新聞稿清晰釋放出積極、友善的信號,而美方報道篇幅較少,給人的印象似乎刻意簡單化處理,不愿表現出雙方交流,也不想表現明顯分歧。種種跡象表明,美國有意加強與中國的軍事與安全競爭。

為了加強同中國的軍事與安全競爭,美國近年來調整了軍事戰略部署,在中東、阿富汗等地逐步撤軍,實施戰略收縮,集中軍事力量部署亞太地區,以達到威懾、遏制中國軍力發展的目標?,F代化戰爭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陸、海、空協同作戰,而是發展到陸、海、空、天、電、網六位一體的作戰模式天、電、網指偵察衛星、互聯網基礎下的信息化技術以及雷達。?,真正實現成體系作戰的思維和理念。美國對華軍事戰略競爭將聚焦于三方面:針對中國在高超音速武器、中遠程彈道導彈、電磁軌道炮、定向能武器、反空間反衛星武器等美軍方認定正在趕超的領域,加速自身軍備更新,對中國施加壓力,使其形成局部的軍備競賽;將南海和臺海作為表現中國“戰略擴張”態勢的重要競爭平臺;將中國納入中、美、俄三邊軍備控制談判。北上.?拜登時代美國軍事轉型與對華軍事競爭導向[J].?坦克裝甲車輛,?2020,562(24):13.?為此,美國采取的措施及手段主要包括:提升軍費開支,加大高精尖武器的研發力度、加快研發速度,并加大采購規模;提升各兵種質量,朝著無人化、隱身化、智能化發展,成立太空軍,強化虛擬空間作戰能力;提高美軍艦和飛機在南海、臺海地區的抵近偵察頻率,用挑釁行動試探中國軍隊的態度;加強與盟友間軍事合作,出臺《印太戰略》,與澳日韓菲泰五國加強同盟關系,提高同盟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以對中國形成威懾力量;構建盟友關系網絡,提高聯合軍演頻次,通過跨區域、跨兵種聯合作戰,將軍事力量與其他國家力量相結合,提升整體作戰能力以威懾中國;將本國退出限制軍備條約的責任推給中國,給自身加強軍力找借口;在華間諜活動猖獗,發動輿論戰,造謠新疆“種族滅絕”,加大對臺軍售力度,重提《臺灣防衛法》。隨著美國對華軍事與安全領域戰略競爭的加劇,中美在亞太地區發生沖突及直接軍事對抗的可能性上升。但我們應當注意到,在遏制中國軍力和地區影響力發展的同時謹慎避免中美發生直接軍事摩擦,這也是拜登政府對華軍事戰略的重要基石和立足點。

(四)全球治理領域對華競爭

世界之變、時代之變和歷史之變推動了全球治理的變革。雖然中國多次明確表示無意挑戰現存國際秩序,無意取代美國在全球治理中的主導地位,提出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只為開辟一條解決當下全球性問題的新路徑,但是美國依然認為影響力增強的中國沖擊了由其主導的國際秩序和原有的全球治理模式,與中國展開了激烈的全球治理競爭,主要體現在全球治理理念、國際機制和國際話語權三個方面。

觀念是對事物的本質反映,是思想和洞察力的合理化。當一個國家的觀念在世界范圍內被公認,并成為全球性的共識時,就會形成一種對國家治理進程和效果有直接影響的國際觀念。胡文秀,?劉振霞.?全球治理視域下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J].?中州學刊,?2020(8):56.?中國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是發展與和平的理念,體現了國際社會走向民主平等、合作共贏新時代的發展方向,符合當今全球治理的趨勢。美國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目標是尋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優先考慮的是保證本國的全球優勢。國際機制作為一種相對固定的制度安排,以特定的規則和程序為依據,已經成為各國之間權力和利益競爭的最主要的平臺之一。孫吉勝.?當前全球治理與中國全球治理話語權提升[J].?外交評論,?2020(3):10.?在經貿領域,2021年的《美歐峰會聯合聲明》就是鮮明佐證。美國要求改變不合理的自由貿易秩序,改革WTO,以達到回歸貿易保護主義的目的。張曉通,?陳實.?百年變局下中美全球貿易治理的競爭與合作[J].?國際貿易,?2021(10):1415.?在氣候變化領域,美國要求建立基于市場競爭的減排制度,將低碳技術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依靠市場化機制,從中獲取巨額經濟利益??禃??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的制度競爭[J].?國際展望,?2018(2):100103.?國際話語權指國家在國際上表達國家意愿、展示國家形象、影響國際輿論、領導國際事務、維護國家利益的能力。王壽林.?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EB/OL].?(20211208)[20220105].?https://m.gmw.cn/baijia/202112/08/35366185.html.?具體表現在輿論影響、議程設置、制度制定和解釋以及理念貢獻等方面。當前,中美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和利益沖突,導致西方話語霸權從官方到民間,從官媒到自媒,無一不在扭曲當代中國價值觀,屏蔽真相,顛倒是非,混淆黑白。隨著中國實力和影響力的上升,增強國際傳播影響力、提升國際話語信服力、增強國際輿論引導力成為中國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話語霸權封鎖的重要任務。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執政理念以美國利益為先導,戰略決策以新孤立主義為主,將傳統的實用主義摒棄,其政府一系列的“退群毀約”行為導致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力與影響力大打折扣。金燦榮,?王赫奕.?當前國際秩序的“美國困境”[N].?北京日報,?20200330(19).?但為了重新主導全球治理領域的話語權,拜登政府上臺之后倡導回歸多邊主義,通過修復盟友關系來聯合盟友制衡中國在全球治理相關領域的影響力。與特朗普執政時以經濟民族主義和外交單邊主義為特征不同的是,拜登政府是美國建制派的代表,擅長“拉幫結派”,利用多邊外交、同盟體系、價值觀外交以及由美國領導的國際準則約束中國,從而使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受到損害。滕建群.?拜登政府對華戰略競爭的前景分析[J].?當代世界,?2021(7):63.?其手段包括推動美英澳三國同盟(AUKUS)、五眼聯盟(FVEY)、美日印澳四國機制(QUAD)、七國集團(G7)等發展。2022年4月,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表示,下一步的北約戰略將“首次將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納入考慮范圍”。Press?Conference[EB/OL].?(20220405)[20230222].?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opinions_194325.htm.?其他手段還包括通過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議、在七國集團峰會上提出針對“一帶一路”的“B3W”計劃、叫停退出世界衛生組織手續、提倡召開“全球民主峰會”等行為建設多元化聯盟體系以構建“反華包圍圈”,彭曉釗.?拜登政府“多邊主義”政策轉向下中美貿易摩擦走向[EB/OL].?(20210830)[20220213].?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270934.?收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政府組織(NGO)和媒體以“破壞環境”之名反對“一帶一路”?倡議。美國的這一系列行為旨在維護其對國際規則的定義權、解釋權和終極執行權,以保持其國際規范倡議者的角色。王瑋.?重返、重啟與重塑:后疫情時代美國的全球領導議程[EB/OL].?(20211130)[20220508].?http://iwep.cssn.cn/xsjl/xsjl_yth/202112/t20211202_5378871.shtml.

四、結語

美國對華戰略競爭依據其霸權護持邏輯而加劇,其主要國家利益是維護自身在國際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因此對外政策聚焦于應對已有或潛在的挑戰行為體。蘇長和.?對外政策的國際根源——讀《霸權體系與國際沖突》[J].?美國研究,?2000(3):153.?中國實力和影響力的增強已經引起美國的深度焦慮,其認為中國遲早會顛覆自身主導的現存國際秩序。但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中美在各方面均有聯系,利益交會,不應該回到冷戰時期,更不會發生全面對抗甚至軍事沖突的局面。同時,美國對華戰略競爭也不是一味打壓和遏制,這使得中美戰略競爭更為復雜多變。

對于這一趨勢和現實,我們要保持冷靜、理性,分析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內在特點:在事物發展上具有歷史必然性,國際競爭的存在是一種不受人為意志左右的客觀狀態。馬克思對商品生產條件下的競爭必然性及其功能進行了詳細論述:社會分工造成了各不相同的產品生產者之間的矛盾,他們只認可競爭的影響,認可相互利益所施加在其上的制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4.?美國在戰略考量上具有長期性和全面性,拜登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要為與中國進行一場長遠的戰略性較量而作好準備”的論調此后又多次稱,中國“是唯一有能力組合其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對穩定和開放的國際秩序發起持續挑戰的競爭對手”。參見:The?White?House.?Interim?National?Security?Strategic?Guidance?[R/OL].(20210219)[20220213].?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1/03/NSC1v2.pdf.?表明,美國對世界格局與地緣政治的判斷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全面超過俄羅斯,成為美國全球戰略的主要針對對象。戰術選擇具有兩面性,拜登政府處理對華關系的“三分法”不再將中國看作“伙伴”,也不會當作“敵人”,而是將中國戰略定位成“頭號競爭對手”。王文.?中美戰略新定位與中國對美博弈策略[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1(4):38.?一則美國在經貿、科技、軍事與安全、全球治理等領域繼續對中國采取強硬手段與措施,二則在氣候變化、全球公共衛生等領域不排斥與中國的合作,在具體的戰術執行層面作出了一些舉動,讓“與中國在可以合作的時候合作”這一論調成為現實。如中美達成共識,使孟晚舟得以平安回國。此外,拜登政府啟動“有針對性的關稅豁免程序”,以免除特朗普時期對中國價值3700億美元商品征收的額外關稅。2022年12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稱,原定于2022年年底到期的352項中國輸美產品關稅豁免再延期9個月。參見:Office?of?the?USTR.?USTR?Extends?Exclusisions?from?China?Section?301?Tariffs[EB/OL].(20221216)[20221228].?https://ustr.gov/aboutus/policyoffices/pressoffice/pressreleases/2022/december/ustrextendsexclusionschinasection301tariffs.?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雖然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加劇,但由于美國實力相對衰落,國內問題凸顯,其對華戰略競爭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中美面對當下關系,大體上保持了應有的克制與冷靜,使得中美關系滑向武力沖突和軍事對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第一,美國內部問題掣肘。在經濟方面,美國經濟溫和衰退不可避免。美國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0年來最高水平,但其無限印刷美元的行為在長期將使美元信用逐漸喪失。不僅如此,美國通貨膨脹率創下自1981年以來的新高,經濟衰退的風險不斷上升。在政治方面,2022年剛剛結束的中期選舉中,民主黨以微弱優勢戰勝共和黨,獲得了參議院控制權,而眾議院則被共和黨拿下。這既是美國政治極化加劇的表現,也為兩黨在今后兩年進一步斗爭埋下了伏筆,更加大了美國今后政策的不確定性。在外交方面,美國對外政策收效甚微。美軍從阿富汗倉皇撤退,導致阿富汗局勢混亂,拜登政府廣受批評。

第二,中國的作用與反擊。對中國而言,與拜登政府改善雙邊關系,加強溝通和合作符合彼此需求。美國在經貿和全球治理領域與中國有著合作的需求,對美國來說,中國的崛起應該是個合作共贏的機遇。?近年來,雖存在要與中國“全面經濟脫鉤”的論調,但美國并沒有削弱和中國在經濟方面的聯系與合作。2021年,中國對美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7.5%,中美貿易統計數據2021[EB/OL].?(20220115)[20220120].?http://www.customs.gov.cn/tjs/zwdt65/4122604/index.html.?美國對華商品出口較上年上升了21%。US?Export?Report?2022[R/OL].?(20220407)[20220512].?https://www.uschina.org/reports/usexportreport2022.?得益于中美兩國經濟結構的互補,中美經貿合作并沒有因兩國關系的劇烈波動而出現重大變化。此外,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后,中美兩國相互提供抗疫物資支持,合力應對疫情,體現了兩國維護全人類利益與福祉的決心。2020年3月18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記者會[EB/OL].?(20200318)[20220120].?https://www.mfa.gov.cn/fyrbt_673021/jzhsl_673025/202003/t20200318_5418735.shtml.?中美在技術領域有著相互依賴關系,新工業革命對中美關系來說可能是一個競爭點,但也可能成為中美之間技術合作的契機。2019年NeurlPS會議接受的論文作者中,曾接受中國大學教育的作者占總數的近三分之一,并且作者大多數就職于美國高校和企業。NeurlPS?2019[EB/OL].?(20191209)[20220512].?https://nips.cc/Conferences/2019.?美國硅谷從事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人員有近14%來自中國。從海外回到中國,并在人工智能領域發揮重大作用的人才中,近40%擁有美國工作經驗。The?Global?AI?Talent?Tracker[EB/OL].(20200609)[20220512].?https://macropolo.org/digitalprojects/theglobalaitalenttracker/.

面對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加劇態勢,中國需要適應現實,擺正心態,樹立正確戰略競爭認知,加強戰略競爭能力建設,根據美國實施的措施及手段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在經濟方面,中國歷來致力于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國際貿易體系。在地緣政治方面,中國進一步鞏固中俄關系,加強中歐、中日、中印聯系,打破美國對華構建統一陣線的封鎖。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國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致力于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之間的合作和對話,構建一個更為公平、平衡的新全球發展伙伴關系,為世界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耙粠б宦贰钡娜厥姑跡B/OL].?(20150711)[20220120].?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7/11/c_128009555_2.htm.??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成功確定幾個議程,使“生態文明”概念進入多個議程討論;在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中國與許多國家分享抗疫知識和寶貴經驗,并派出醫療專家組協助他國抗疫,展現了大國擔當。

第三,國際上的制約因素。作為國際秩序的主導者,美國要維持在全球的霸權地位,除中國外,其他國家的局勢和問題也是美國的關注重點,分散了美國相當一部分精力。當前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在國際上同樣有著制約因素,具體包括俄烏沖突背后的美俄博弈、朝鮮半島問題和伊核問題。冷戰結束后蘇聯解體,北約也面臨著解散的風險。為了維持北約的存在和自身霸權地位,美國需要為北約重新尋找敵手,繼承了蘇聯大多數遺產的俄羅斯就成了最佳目標。雖然多年來美俄之間偶有合作,但總體處于戰略博弈狀態,隨著美國在東歐逐步部署導彈系統,北約不斷東擴,嚴重威脅到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空間。此次俄烏沖突中,美國及其盟國對俄羅斯展開全方位制裁,為烏克蘭提供軍事裝備,而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被外界看作是對北約東擴的強勢阻擊,也是對美國霸權主義擴張的強勢反擊。在朝鮮半島問題上,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尤其是防止核武器擴散一直是美國對外戰略的核心關切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美國歷屆政府均以防止朝鮮獲得核武器為宗旨,對朝鮮的施壓、制裁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對此,朝鮮通過加速研發核武器、提高導彈試射頻率予以反擊。朝核六方會談自2009年朝鮮宣布退出后再未重啟,未來朝鮮半島問題如何解決對于美國來說也是關注重點之一。與之類似,伊核問題也是美國對外政策的關注重點之一。一方面,美國國內對于伊核問題存在明顯爭端與分歧,另一方面,美國對盟友能否在伊核問題上進行配合心存質疑,也因此導致伊核談判進展緩慢且艱難。

當今世界處于前所未有的動蕩期,“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給中國外交提出了新的課題。中國應充分抓住當前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決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隨著中國進一步崛起,美國出于霸權焦慮不斷加強對華戰略競爭,看似已成為美國的必要選擇,但國內國際制約因素也使得美國開展對華戰略競爭時保持謹慎。美國與中國在共同利益領域有合作的需求,這為防止中美之間滑向沖突與對抗埋下伏筆。面對新形勢下的中美關系,中美雙方應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是造福兩國人民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的期待。

參考文獻:

[1]曹鵬鵬.“延伸威懾”架構內美國的聯盟約束機制研究[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22(5).

[2]陳翔.?霸權護持與美國的代理人戰略[J].?當代亞太,?2020(1).

[3]陳岳.?國際政治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迪爾瑪·羅塞芙.?大變局下的中美世紀博弈[J].?當代世界,?2022(1).

[5]李志永.?拜登政府對華“實力外交”:動因、內容與局限[J].?當代中國與世界,?2021(4).

[6]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7]秦亞青.?霸權體系與國際沖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宋靜,司樂如.美國智庫因素影響下的拜登政府對華政策走向[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21(1).

[9]孫吉勝.?當前全球治理與中國全球治理話語權提升[J].?外交評論,?2020(3).

[10]滕建群.?拜登政府對華戰略競爭的前景分析[J].?當代世界,?2021(7).

[11]王帆.?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競爭性共存與新平衡[J].?和平與發展,?2021(4).

[12]王文.?中美戰略新定位與中國對美博弈策略[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1(4).

[13]吳心伯.?論中美戰略競爭[J].?世界經濟與政治,?2020(5).

[14]小約瑟夫·奈,?戴維·韋爾奇.?理解全球沖突與合作:理論與歷史[M].張小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5]徐海娜,?楚樹龍.?美國對華戰略及中美關系的根本性變化[J].?美國研究,?2021(6).

[16]張曉通,?陳實.?百年變局下中美全球貿易治理的競爭與合作[J].?國際貿易,?2021(10).

[17]張永紅.?美國新一輪所謂“中國威脅論”:特點、根源與應對[J].?人民論壇,?2022(3).

[18]張昱.?中美走向對抗的根本原因——國家利益的沖突[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6).

[19]趙剛,?謝洋.?拜登政府科技政策及其對華科技競爭[J].?當代美國評論,?2021(3).

[20]Cambell?K?M,?Sullivan?J.Competition?without?Catastrophe:How?America?Can?both?Challenge?and?Coexist?with?China[J].?Foreign?Affairs,?2019(5).

[21]Gilpin?R.War?and?Change?in?World?Politics[M].?Combridge:?Co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

[22]Hadley?S?J.USChina:?A?New?Model?of?Great?Power?Relations[J].?Atlantic?Council,?2013,?10(11).

[23]Jacques?M.When?China?Rules?the?World:?The?End?of?the?Western?World?and?the?Birth?of?a?New?Global?Order[M].?London:?Penguin?Press,?2012.

[24]Keohane?R.After?Hegemony[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5.

(責任編輯:李思慧)

猜你喜歡
中美關系
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下的中美關系走向
中美關系新起點
中美關系已不是說翻就翻的“小船”(觀察家)
中美關系向何處去
從積極推動到保守謹慎——美國國務院在中美關系緩和中的角色(1969—1972)
“冷戰與中美關系”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略論朝鮮戰爭時期的中美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