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新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堂的運用與融合研究

2023-07-07 20:25劉意
決策與信息 2023年7期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個性化教學課堂互動

劉意

[摘? ?要] 新媒體新技術與高校思政課堂融合發展已成為發展趨勢。高校思政課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已取得一定成效,具有代表性的方式有:開放式網絡課程、思政課VR實踐教學平臺、思政課移動智慧平臺、混合式教學互動、新媒體矩陣平臺等。然而,“掛網”現象、“觀光”情節、“技術”依賴、“考核”泛濫等,已成為新媒體新技術與高校思政課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當前高校思政課堂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的改革創新,需以引領學生需求為目標、以教學內容革新為動能的變革和以教學形式創新為抓手開展深刻變革。為此,亟須從“個性化設計”增強思政課吸引力、“魅力型教師”增強思政課引領力和“互動中交心”增強思政課感染力等三個方面,加強新媒體新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深度融合。

[關鍵詞] 新媒體新技術;高校思政課;個性化教學;課堂互動;交互式平臺;技術依賴

[中文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3)07-0090-07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課教師信息化能力素養,推動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2]。新時代,新媒體新技術突飛猛進,給高校思政課既帶來了機遇,也挑戰著其傳統優勢,亟須師生共同探索新媒體新技術與高校思政課的結合路徑,確保高校思政課堂真正“活起來”。

一、當前高校思政課堂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的基本方式

當下,新媒體新技術已經在高校思政課堂上頻繁運用,受到師生的廣泛關注,并迅速掀起高校思政課堂的變革。近年來,教育部等多個部門積極倡導相關智能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堂的運用,出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相關文件。目前高校思政課在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方面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是開設各種網絡課程。比較有代表性的當屬慕課,慕課能夠充分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優勢,集中優質教育資源開展教學活動,以學生學習興趣為導向,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靈活性和自主性。作為一種集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等于一體的全新教學模式,慕課具有規模效應,且提升了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信息化水平。此外,學生還可跨校選課,所得學分學校之間可以互認,學科專業實現跨校協作,實現共建共享。隨著慕課的興起,與之對應的微課也逐漸流行,特別有利于用碎片化時間抓住學生眼球。

二是構建思政課VR實踐教學平臺。VR技術與思政課融合,實現了過去由參觀、調研為主的體驗感較弱的教學形式向人機交互、角色扮演等體驗感較強的教學模式轉變,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會實地調研以觀察為主、操作為輔,甚至只觀察不操作的缺點。與此同時,教師還可創設不同的主題情景,烘托不同情景下的教育氛圍,使學生在非強制的狀態下,受到虛擬現實情景的感染與熏陶,從而達到教與學的目的。這方面較為成功的事例,如北京理工大學思政課堂運用VR技術開展“重走長征路”活動,讓學生“經歷”紅軍長征中的各種艱難險阻,身臨其境感受紅軍戰士堅定的理想信念,從而達到思想受熏陶、感情得升華的教學目的。

三是打造思政課移動智慧平臺。于2014年11月20日上線的藍墨云班課,是能夠提供思政課完整過程性管理和課堂教學大數據實證的云教學平臺[3]。2016年6月16日,由“學堂在線”和清華大學共同研發的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4],可直接通過手機訪問,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思考,尤其是其學習情況報告和排名功能可以有效激勵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四是建構混合式教學互動。2017 年,學者郭樹榮提出了“互聯網+對分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側重于對課前、課中和課后的任務目標進行設計構建,融合了互聯網與對分課堂的優點[5]?;旌鲜浇虒W越來越被高校思政課教師青睞,不少高校思政課在混合式教學探索上取得一定成效。如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根據桂西南紅色文化資源內容的可交互性,由學生挑選實踐方案,增加學生自主性。與此同時,根據平臺數據和學生實踐情況,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引導學生學習;教師也可以通過分析學生學習風格,調整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輔導。此外,在思政課中引入微課,十分契合網絡時代生長的“90后”“00后”學生群體的學習模式和認知習慣,能整合移動化、碎片化學習的網絡課程資源。

五是打造“思政味”的新媒體矩陣。北京Z大學“思想道德與法治”課通過引入網絡新媒體,搭建起由思政類微信公眾號、抖音、嗶哩嗶哩(bilibili)、騰訊視頻、優酷視頻等多個網絡新媒體平臺組成的“思想靜界”新媒體矩陣[6]。林明惠運用B站、視頻號、抖音等新媒體新技術開展思政課教學,獲得學生的情感認同等等。

總而言之,新媒體新技術改變了思政課教學的時空,重構了教學結構,連通著課堂內外,打造著動靜態結合的課堂,大大豐富了教學形式,產生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罢Z音—中心”講授格局與“繪聲繪色”的多維課堂相融合,隨著新媒體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還會產生更多具有創新性的課堂形式。隨著高校思政課教學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教師必須有機協調和靈活運用各種教學資源,并創新開發新的教學資源,同時也要克服新媒體新技術帶來的“本領恐慌”。

二、當前高校思政課堂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的主要問題

《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指出:“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解決好教與學模式創新的問題,杜絕信息技術應用的簡單化、形式化?!盵7]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邁向新的發展階段亟須處理好新媒體新技術與思政課的匹配與適應問題,要真正讓思政課與新媒體新技術融合,絕非二者簡單相加,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打磨,達到渾然一體、同頻共振的效果。但現實來看,新媒體新技術與高校思政課堂的融合卻不盡如人意。高校大學生在新媒體時代接受信息的途徑、習慣和方式與傳統思政課堂要求的理論性和嚴肅性有著突出矛盾,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的思政課堂面對泛娛樂化的信息傳播形勢也亟須找到出路,其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掛網”現象較為嚴重

新媒體新技術走進高校思政課堂以來,從數據結果看成效顯著,但實際情況卻不盡樂觀。1951年,英國著名統計學家E.H.辛普森(E.H.Simpson)提出了一個統計學現象:在某個條件下分別討論和整體合并討論會得出兩個截然相反的結論[8]。原因在于考慮的是單因素還是多因素。教師在平臺上得到的數據,僅僅源自最終結果這一個單因素,而沒有考慮學生的完成方式、完成狀態等多因素?,F實中,較常見的現象是學生“掛課”,即電腦、手機播放網課,而自己不認真觀看而去做其他事情,對網課小測則通過舞弊來應付。誠然,教師在平臺上得到了可觀的數據,但學生在線下學習的狀態卻難以管控、評估。也有不少教師利用平臺的一些限制,強制學生學習,但學生總能尋求更“高級”的手段破解。

(二)“觀光”情節較為突出

隨著“PBL+VR+小課堂線上教學模式”、VR思政等教學模式的大量使用,學生能在新媒體新技術中感到新奇,特別是在視覺上受到沖擊,但從現已建成的思政課VR實驗室運轉情況來看,目前仍處在圖片展示、小視頻播放等初級階段,這與用一般的多媒體播放并無實質上的區別,反而讓思政課泛娛樂化,使其僅僅成為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展示平臺。例如部分教師在自己的線下課增添了“雨課堂”的彈幕功能,學生都樂于參與這種新式互動,紛紛發表彈幕,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學生也抬頭了,但注意力不在教師授課內容上,而是背后的彈幕墻,完全背離了教學初衷。

(三)“技術”依賴較為普遍

一味地增加技術,使教師的教學重心發生偏移。對學生而言,學習過于依賴手機,每當遇到難題就在網上檢索答案,獨立思考的能力弱。甚至會讓“一些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局限于現代信息技術上塑造的技術景觀,難以穿越技術表象進行深入思考的境界”[9]。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應用,高校思政課課堂上出現大量視頻、圖片等,導致學生忽視理論思維的訓練,雖然過了“眼癮”“耳癮”,但理論收獲較小。再比如,應該整體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立場來為學生分析社會問題,闡釋時代發展趨勢,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而不是僅僅用圖片、視頻來佐證基本知識點和理論原理,避免技術手段喧賓奪主、教育目的舍本逐末。

(四)“考核”泛濫亟須警惕

對于新媒體新技術的運用,思政課教師要明確自身定位,避免淪為“技術員”“放映員”,注重思政課課堂教學實效,特別要在考核上動腦筋、下功夫。隨著各類教學平臺的出現,思政課的考核形式也變得多樣,如MOCC與SPOC考核、智慧樹考核、考易等琳瑯滿目。其共同點在于考核成績占比大,考核內容也基于教授對于課程的理解,測試考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這類考核模式的弊端在于答案標準化,無法客觀反映學生能力差異,只能體現學生對教師觀點的認同程度以及記憶程度。同時,一些平臺上的考核系統還存在漏洞,學生通過一些黑客軟件就可輕松破解,更有部分平臺內部人員販賣答案,以此牟利。這些惡習嚴重影響考核的公平性和客觀性。

誠然,高校思政課堂在運用新媒體新技術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癥狀”,反映了新媒體新技術與高校思政課堂融合度不夠的問題。但從深層次分析,高校思政課具有立德樹人、筑牢根基、指引前途方向的重要作用,而事實上沒有經過思想鍛造和洗禮的學生從需求層面上并未認識到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性,甚至一些思政課教師也未能完全認識到思政課的作用。當新媒體新技術融入高校思政課堂,教師和學生處于平等的信息開放環境之下,向學生傳遞信息中缺乏了權威,以至于當前新媒體新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堂運用中話語影響力被弱化。

三、當前高校思政課堂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的改革創新

唯有改革創新才是高校思政課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的著力點。改革創新絕非簡單地把新媒體新技術作為技術手段,而是要讓新媒體新技術融入到高校思政課堂之中,實現以引領學生需求為目標、以深耕教學內容為指南、以豐富教學形式為導向的深刻變革。

(一)以引領學生需求為目標的變革

在新媒體新技術時代,大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已經不局限于傳統教材、書本、課堂等,通過新媒體可以輕松獲得海量信息,可能讓其產生不聽講、不學習思政類課程,也能塑造符合社會發展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誤判。社會大變革年代,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下的學生邁入大學,特別是在高考選科和就業壓力的雙重影響下,學生更偏向于選擇學習他們所認可的“實用知識”。

通過正視高校大學生特別是理工科為主的學生需求,以引領學生需求為目標的變革十分重要。以醫學生為例,醫學生課業繁重、學習壓力大,如把思政課與醫學生考試月排在一起,無論新媒體新技術在思政課堂上如何靈活和豐富運用,大部分醫學生仍會忙于應付專業考試,難以集中精力參與思政課學習。此時,應該在滿足學生忙于復習考試需求的基礎上,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在課堂上設置環節,讓絕大部分學生參與進來,領悟統籌兼顧的重要意義,從而更好緩解考試焦慮,對此筆者通常在考試月的思政課堂播放醫學生自制的“微視頻”,以期引發學生的思考。

(二)以教學內容革新為動能的變革

在新媒體新技術在思政課堂廣泛運用后,不少思政課教師認為“輕車熟路”,甚至把教學內容以各種形式“轉讓”給學生來講,按照既定“模式”開展教學工作,殊不知深耕教學內容是至關重要的。每屆學生特點不同,教學時間點不同,隨著思政課教師自身知識儲備增多,必須要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否則,學生會誤以為大學思政課與初高中沒什么變化,只是課堂上多了一點新媒體新技術而已,一旦學生產生這種念頭,就很難讓他們對思政課“刮目相看”了。

即便新媒體新技術的資源內容涵蓋大千世界、古今中外,仍然需要思政課教師運用專業化特色的語言來轉化凝練,所以思政課教師首先要深耕教學內容,自身率先開展研究式學習,促使思政教育功能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實現。對于習慣做題的大學生們來說,教師講上千萬遍,不如提煉一個有價值的題目更來得實在。例如在講授共同富裕時,如果能設計一道“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選擇?”的開放式題目,讓學生從中分析利弊,暢談古今,審閱身邊案例,再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在課堂中展現出來,其價值和意義必定不凡。通常,筆者運用新媒體新技術讓學生把重要的路徑進行排序,再通過微課的形式進行展示,學生看到共同富裕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推演,從而明白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徑選擇。

(三)以教學形式創新為抓手的變革

新媒體新技術的出現,使得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不局限于教室、會議室等空間,而逐步轉向課堂內外、線上線下、情景結合的形式,也讓學生體驗了更高質量的網絡思政課,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輕松獲得國內外知名高校的高質量思政課資源。有的思政課教師擔心有了新媒體新技術后普通思政課教師是否面臨“下崗”的風險。持這種觀點是因為沒看到教育內容和教育對象結合會產生不同教學藝術,沒認清高校思政課堂博大精深之處在于創新,也不懂得新媒體新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堂的運用帶來的不是抄襲而更多的是激勵和包容。

即便同樣的教學形式,運用到不同思政課堂以及不同的學生,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以筆者組織開展的“一站到底”教學活動為例,在面向臨床等專業學生實施時,因為對細節、題目難度等要求頗高,同時競爭較大,為避免搶答環節出現差錯,因此教師在運用學習通組織“一站到底”時,采用以“題”服人、以“規則創新”吸引人和以競爭導向選拔人的辦法適應學生的特點。即便“一站到底”教學活動在運行一段時間稍微成熟后,再放到另一些專業學生中討論和運行,問題同樣層出不窮,需要借助學習通等新媒體新技術進行改進和完善??上攵?,豐富教學形式并非僅僅是不斷“變花樣”,更是在把握思政課堂教學規律的基礎之上不斷創新和發展。

四、新媒體新技術讓高校思政課堂“活起來”的路徑選擇

新媒體新技術為高校思政課堂“活起來”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谝苿踊ヂ摼W、新媒介、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高校思政課的革新大有可為。

(一)“個性化設計”增強思政課堂吸引力

據學生反映,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與中學政治學科相同。尤其是大部分理科學生在中學就已經形成思維定式,在大學看到相似的學科內容,自然也不會引起很大的興趣,而且新媒體新技術背景下思政課線上學習時間增加,“掛網”現象則更加普遍。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了解學生的喜好和知識盲點,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對高校思政課進行“個性化設計”,比如文科生和理科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內容存在差異,甚至進入大學后選擇不同專業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興趣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上切莫千篇一律,要有針對性地設計謀劃,發揮學生的長處,補齊學生短板,要在教學互動中激發學生的感悟和思考,進而使學習思政課成為學生的習慣養成。在定制內容上,首先利用預告式教學,將課程內容的重要內容分章節制作成短視頻,通知學生在學習平臺上觀看,教師則在后臺分析學生觀看時長、觀看次數,借以判斷學生是否對此內容感興趣,再有針對性地定制教學內容。但在分析數據時要注意“木桶效應”。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組織行為學相關理論也表明,組織中各個部分優劣不齊,可往往不是優勢部分決定組織的水平,相反是劣勢部分起到關鍵作用。因此,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并不是取決于學生對某章節的理解,而是取決于學生對整個思政課內容的領悟。所以教師定制教學內容的重點不在于觀看時長最長、觀看次數最多的章節,而是觀看時長最短、觀看次數最少的章節。觀看時長長、次數多,說明學生對此內容感興趣,也就能夠產生驅動力,并不需要過多督促提醒。而觀看時長短、次數少則是一個警告,警告教師需要改變教學方式,增加對內容的“深加工”,首先達到吸引目光的效果,再層層推進。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夠直觀地反映學生對知識的興趣點和枯燥點,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與期待的同時,補足學生缺乏的理性思維,實現由淺入深的教學延展,只有讓學生“享”學,才能使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

(二)“魅力型教師”增強思政課堂引領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盵10]現如今的思政課包含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價值觀點,對學生而言是純知識輸入,但不一定達到共情,這樣的課堂即便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意義效果也不佳。如果教師結合身邊發生的真實事件,從多個角度去剖析事件背后蘊含的積極意義,如為國犧牲、見義勇為等正能量的報道,就能拉近學生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距離,讓學生感到課本知識就在身邊;如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給予學生充分表達和交流的機會,教學效果則會更加顯著。當教師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從專業的角度去剖析,然后帶領學生從思想政治理論的角度去看待事件,這不僅讓學生感到新奇,更有助于引導學生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理論、判斷善惡、學習優秀精神、預防和改變不良行為。一堂優秀的思政課,“魅力型教師”最具有影響力,他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對學生思想進行塑形?!镑攘π徒處煛笔撬颊n堂的靈魂人物,不僅賦予課堂教學以生機活力,而且絕對是技術的掌控者,使新媒體新技術成為思政課堂的“武器”、學生抬頭的“牽引器”。為此,“魅力型教師”必須堅持“內容為王”,在優化內容供給上下功夫,實現“有趣”與“有味”相統一、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確保學生由“知不知”到“信不信”層面的提升。

(三)“互動中交心”增強思政課堂感染力

羅杰斯(Carl R. Rogers)曾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盵11]相較于其他學科,思政課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導師,還應是人生和情感價值的導師。學生進入大學校園,會產生不少困惑與不解,希望從思政課教師那里得到走出困惑與不解的辦法,因此思政課教師先要與學生建立感情,走到學生心里,才能幫助學生堅定共產主義信仰。首先,縮短教師與學生的距離,這包括物理距離與思想距離。大部分思政課上,前排都無人就座,這在物理上就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了一道屏障。進而導致教師的輸出與學生的接受不在同一頻率,教師無法與學生的思想達到共鳴,從而形成了思想屏障,倘若教師在上課前在教室游走一圈,觀察學生在上課前做的事情,嘗試加入學生的話題,抑或通過微信朋友圈的分享,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那么教師將不只是知識的輸出,而是思想的影響。相比于花費大量時間在課件制作上,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才是提高思政課抬頭率的重要因素。當線上學習任務、考核要求增多,而教師沒有注意到學生的訴求,那么思政課對學生的價值觀引領則會少之又少??梢娙魏涡旅襟w新技術的在思政課的運用,都需要關注思政課的兩大主體:教師和學生。

總而言之,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課,必將引發高校思政課的時代性變革,從而更加充分地實現高校思政課的功能與目標,新媒體新技術賦能的高校思政課將呈現出嶄新的姿態。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N].人民日報,2019-08-15.

[3]? 譚春蘭.基于藍墨云班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實踐 [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6).

[4]? 曾瑞鑫.學堂在線召開發布會宣布推出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J].亞太教育,2016,(24).

[5]? 郭樹榮.基于“互聯網+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

[6]? 張靜,邢鑫.網絡新媒體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于思考——以北京Z大學“思想靜界”思政課新媒體矩陣為例[J].決策與信息,2022,(9).

[7]? 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2019-10-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8]? Blyth,C.R.On Simpson's Paradox and the Sure Thing Principle[J].Journa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72,67.

[9]? 趙慶寺.現代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深度融合的異化及其超越[J].學術論壇,2018,(5).

[10]?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11]?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甘小梅]

猜你喜歡
高校思政課個性化教學課堂互動
“翻轉課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課中應用的可行性研究
網絡考試:高校思政課考試改革的新取向
淺析師生課堂互動學習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影響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組織高中英語課堂互動的四要點
高中體育特長生培養策略研究
簡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互動的藝術
淺談兒童音樂教育方法
創新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實施才情個性化教學
網絡環境下的商務英語課程資源庫的建設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