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老人生活困境與破解之道

2023-07-13 23:33周偉
兵團黨校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養老問題人口老齡化鄉村振興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提升廣大農民生活質量的必然選擇。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重,農村老人的生活困境問題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由于農村老人社會適應能力不強、農村老人子女外出流失、農村養老模式單一、農村養老設施缺乏、農村老人關愛照料缺位等原因,當前農村老人生活困難重重,面臨數字生活不適、物質生活拮據、文化生活單調、精神生活空虛、健康問題突出、社交生活受限等困境。對此,應提升農村老人社會適應能力、化解農村老人留守問題、開發農村養老新模式、營造農村愛老孝老氛圍、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從而逐漸破解農村老人生活困境,不斷改善農村老人的生活條件,全面提升農村老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農村老人;生活困境;養老問題;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3.89?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3)03—0129—10

[作者簡介]周偉,男,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當代中國現實問題。

中國是一個有著尊老、敬老、愛老傳統的國度,讓老年人群擁有幸福晚年一直是政府和民眾奮斗的目標。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滿足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顯得更為迫切。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1]。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疾鞎r強調:“讓老年人老有所養、生活幸福、健康長壽是我們的共同愿望”,“要把政策落實到位,惠及更多老年人?!盵2]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盵3]老人生活需要的滿足與生活質量的高低,關系到民生福祉,影響著社會的繁榮穩定。而在現實生活中,老人的需求還未得到有效滿足,生活面臨諸多困境,這種現象在經濟社會發展較滯后的農村尤其突出。農村老人的生活困境問題不解決,將直接限制農村老人群體生活質量的提升,影響鄉村振興和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制約國家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因此,探討農村老人的生活困境、成因及破解之道,對有效提升農村老人生活質量、全面紓解農村養老難題具有重要現實價值。

一、農村老人生活困境是鄉村振興面臨的民生難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進而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滿足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隨著農村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人口老齡化逐漸成為農村發展面臨的棘手難題。日漸龐大的農村老人群體,極大地沖擊著農村現有的養老體系,影響著老有所養目標的實現。當前,處于農村弱勢和邊緣地位的農村老人,日常生活遭遇多種困境,生活質量較低,生活條件較差。破解農村老人的生活困境將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

(一)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要是鄉村振興的主要目標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契機,夯實了農村繁榮興旺的制度基礎,成為實現農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4]。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能夠很好地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問題,進而改善農村生活條件,讓廣大農民過上更舒適、更便利的生活。換言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農民,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為了解決“人”的生活問題,即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加快補齊農村發展和民生短板,讓億萬農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盵5]因此,為農民謀福利,滿足廣大農民美好生活需要是鄉村振興的主要目標和內在要求。

(二)數量俱增的農村老人是鄉村振興的難點痛點

人口老齡化使得我國有效勞動力不足的危機加劇,制約著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老人群體的數量增長迅猛,人口老齡化已成為當今中國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1]。據《中國統計年鑒2020》數據顯示,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達18.13%,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達12.57%[6]。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3.50%[7]。根據有關人口數據預測,中國正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未來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與老人數量將快速同步推進,預計2030年我國將進入超老齡社會,2050年左右將達到老齡化峰值。而在我國的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則更加嚴重,成為中國老齡化問題的重心和難點。據《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研究報告2021》顯示,農村全體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20.04%,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13.82%,完全達到“老齡化社會”的標準;而農村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比重達23.99%,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16.57%,已經超過“老齡社會”標準,距離“超老齡社會”的標準只差3.43%[8]。另據《2021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736萬人,占總人口的18.9%;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056萬人,占總人口的14.2%[9]??梢?,農村地區的老齡化程度和速度都遠超全國水平,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老齡化水平還將持續提高,老年人數量還將逐步攀升。將加劇農村勞動力隊伍素質不高、結構不優、分布失衡難題,制約農村家庭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影響鄉村振興的實現速度和實現質量。日益龐大的農村老年人群體因此成為鄉村振興的難點痛點。

(三)解決農村老人生活困境是鄉村振興的必然抉擇

農村人口老齡化不僅激化著農村社會的矛盾,削弱著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制約著農村振興發展的速度與成效,而且易引發系列老人生活問題的連鎖反應,極大挑戰農村養老體系的承受與容納能力,掣肘農村老有所養的實現,影響農村老人生活質量的改善。我國農村地區的很多老人生活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各項需求沒有得到有效滿足,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均處于較低的水平。農村老人生活困難重重,在養老、就醫、文娛、出行等方面面臨諸多困境。破解農村老人的生活困境,滿足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和基本前提。如果農村老人始終難以克服生活的困境,無法享有幸福晚年生活,即便鄉村其他方面發展得再好,那鄉村也談不上實現真正的振興。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解決農村老人生活困境是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在鄉村振興進程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二、農村老人生活困境的表現形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之后,我國農村各項事業得以迅速發展,經濟、社會、文化建設取得極大突破,現行標準下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廣大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發生顯著改善,幸福感、獲得感極大提升,物質生活日漸充裕富足,精神文化生活逐步現代化、多樣化。然而,農村老人這一被邊緣化的特殊群體,享受到的福利卻并不多,其在數字生活、物質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依舊存在著很多的困難和問題。

(一)數字生活不適

數字化的到來,極大便利了人類的生活,推動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發展變革。伴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生活的多樣性、趣味性、便利性空前提高,使得人們的網絡生活不斷豐富。數字生活是依托互聯網和一系列數字科技技術應用為基礎的一種生活方式。各種各樣的網絡活動,豐富多彩的網絡生活,日益融入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很多數字化、網絡化的活動應運而生,如線上業務因能夠提高工作速度和工作效率、節省人們的時間精力而深受喜愛,一些業務和功能有逐漸取代現場業務的趨勢。農業農村的數字時代也隨之到來。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城鎮網民規模為7.59億,農村網民規模為3.08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 61.9%,農村在線教育和互聯網醫療用戶分別占農村網民整體的31.8%和21.5%[10]。

一定的網絡參與、適宜的數字生活有利于改善老人的生活質量,提升老人生活的趣味性。但農村老人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學習、記憶和理解能力較差,融入數字化社會較為困難。部分農村老人受到數字技術的冷落甚至拋棄,成為數字化時代的棄嬰,難以享受網絡所帶來的便捷和樂趣。據《老齡藍皮書: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18》數據表明,全國平均“有5.0%的老年人經常上網,在城市老年人中這一比例為9.2%,農村老年人上網的比例為0.5%”[11]。另據學者調查發現,農村老人使用智能手機的占比僅為13.6%,使用老年機的占比達57.1%,直接不使用手機的比例有29.3%[12]。部分農村老人既不會使用支付寶、手機銀行等網絡支付,也不會使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更不會線上購物購票、預約出行和就醫掛號,難以享有方便的數字生活。在傳統支付方式和出行模式逐漸被數字化淘汰和替代的背景下,有的農村老人出行、就醫、購物等日?;顒泳艿较拗?。特別是在掃碼支付、掃碼點餐、網上購物、線上辦公常態化的情況下,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甚至連簡單的交通出行、就醫開藥都難以自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農村老人因不會填報健康碼、行程碼,被拒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進入公共場所的事情屢屢發生。在數字科技蓬勃發展的趨勢下,農村老人與數字化時代的鴻溝仍會繼續拉大,其與數字社會脫節將更加嚴重。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對有的農村老人而言不僅沒有帶來福利,相反卻帶來的是難以融入數字社會的心酸與無奈,以及面對數字生活時手足無措的無力和彷徨。

(二)物質生活拮據

一般來說,經濟收入越高、物質越充裕的老人,更有時間、精力和興趣享受生活,生活滿意度、幸福度會更高。在全國人均收入持續上升的同時,農村老人的經濟狀況卻不容樂觀。隨著農村老人日漸年老,身體素質下降,勞動能力會隨之減弱,農作物種植面積和收成大幅減少,勞動收入變得越來越微薄。特別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即使還參與農業生產,也很難通過農業勞動獲得能夠滿足個人生活需求的經濟收入。雖然國家會按時為農村老人發放養老金、高齡補貼、新農保等補助,但一般要到農村信用社、銀行才能領取。而有的農村老人或不會辦理取錢業務、或記不住密碼、或腿腳不便難以出行,導致要領取到這些補貼都存在一定的難度。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39251元,而農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僅14617元[13]。一般情況下,農村老人年可支配收入要遠遠低于農村居民的平均水準。

在經濟收入減少的同時,農村老人的花費支出卻沒有非常明顯的下降。農村老人除基本生活開銷外,還得承擔醫藥費、人情禮金等多項支出。在人情往來花費方面,淳樸而真摯的農村社會具有深厚的“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人情觀念和交往理念,農村老人對這種方式有著根深蒂固的認可和執行。面對名目繁多的人情禮金,有的農村老人雖已不堪重負但還得隨大流送禮,經濟負擔因此加重。在就醫花費方面,隨著身體體能的下降,很多農村老人疾病纏身,醫藥開銷急劇增加,甚至有的農村老人幾乎把多數錢都花在看病吃藥上。在代際支持花費方面,面對子女遭遇經濟困難或有殘疾無法自食其力的情況,農村老人反過來還要供養子輩乃至孫輩。有的農村老人長期飽受兒女“啃食”,一代人養兒孫兩代人的現象不在少數??傊?,伴隨身體機能衰退、勞動能力減弱,農村老人的經濟收入急劇下滑,再加上物價上漲、貨幣貶值、子女“啃食”、支出增加等多因素的影響,其收支容易失衡,物質生活可能變得更拮據。在遭遇特殊情況時有的農村老人只能省吃儉用甚至靠借貸生活,基本的生活花銷都有可能難以維系。

(三)文化生活單調

文化娛樂活動對于豐富農村老人的生活、提高農村老人的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但受經濟文化條件的限制,農村老人大多文化生活單調,文娛活動匱乏。雖然農村文體設施不斷健全,群眾性的文化活動日漸豐富,但農村老人很少能參與其中,甚至有的農村老人連電視都不看,手機也只用來接打電話。

深究起來,農村老人文化生活單調與農村公園、影院等文娛設施場所缺失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70.6%的鄉鎮有公園及休閑健身廣場,59.2%的村有體育健身場所,41.3%的村有農民業余文化組織,16.6%的鄉鎮有體育場館,11.9%的鄉鎮有劇場、影劇院[14]。文化娛樂設施場所相對匱乏,嚴重影響農村文體活動的舉辦。加之有的文體活動本身缺乏吸引力,更降低了農村老人參與的熱情,使多數農村老人不愿參與這些活動。更為嚴重的是,在日復一日的艱苦勞作中逐漸消磨了農村老人享受生活的閑情逸致,有的農村老人甚至連棋牌活動都不參與,空閑時間只能曬曬太陽、串串門打發時間。部分農村老人一到天黑就上床“睡覺”,過上“日落而息”的乏味生活。此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社會文化條件發生激烈變化,熟人社會逐漸轉變為半熟人社會,昔日熙熙攘攘的熱鬧村莊逐漸成為人煙稀少的空心村、留守村、老人村,以鄉街、集市、祠堂為代表的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日漸萎縮,酒吧、網吧、電影院、KTV等現代娛樂場所大量出現,快速搶占農村公共文化陣地,大大擠壓傳統的文化生活空間。使得農村老人喜愛的傳統文化資源日漸減少,農村老人文化生活變得更加單調乃至枯竭。

(四)精神生活空虛

人類生活不僅要有充裕的物質作為保障,也需要豐富的精神生活作為依托,且精神生活甚至比物質生活更重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盵15]在物質生活較拮據的同時,農村老人的精神生活也倍感空虛。一方面,部分農村老人很難得到子女長期的照顧與陪伴,難以享受到兒孫繞堂的天倫之樂。非常孝順、能夠經?;丶艺湛崔r村老人的子女只占少數,對農村老人群體的精神慰藉作用有限。有的農村老人在子女短暫陪伴后又再次陷入孤獨中,一般只能依靠同齡人“相依為命”式的陪伴照料與精神扶持。加之子女生活壓力較大,沒有時間和農村老人溝通,難以為其很好地分憂解難。農村老人與子女雖有電話溝通,但溝通的時間、次數和質量都不盡如人意。據學者調查表明,半數以上的外出子女每次平均和父母打電話“時間在3分鐘以內,且很少涉及雙方的內心煩惱和心事”[16]。一般子女不主動打電話回來,農村老人也很少給子女打電話。另一方面,落后而特殊的農村社會在養老方面上有著默許的重物質輕精神、重醫不重養的傾向,有的子女忽視父母的精神需求,只在農村老人生病時才看望和照料,平時則多由老人自我照料,使其沒有得到子女足夠的精神關懷和心理撫慰。有的農村家庭關系不和,子女間鉤心斗角、離心離德,為爭奪利益相互謾罵乃至大打出手。有的家人不會換位思考,不理解與老人的思想分歧,認為老人保守迂腐無用,有時竟對老人惡語相向、冷嘲熱諷。這些現實情況都對農村老人的精神狀態產生了極其消極的影響。

深受精神生活空虛孤寂的影響,部分農村老人生活滿意度低,生活態度消極,輕者悲觀厭世,重者抑郁自殺。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調查表明,我國農村老人回答“感到幸?!钡谋壤挥?3.1%[17]。部分農村留守老人、獨居老人有心理問題和抑郁癥傾向,而喪偶、失獨和失能老人精神問題更嚴重,自殺率較高。據《中國經濟時報》反映,近年來我國大陸老年人群體自殺率較高,且一直呈上升趨勢,自殺率達37.34/10萬人[18]。

(五)健康問題突出

隨著日漸年老體衰,身體抵抗力下降,加之年輕時過度勞作積勞成疾,農村老人到晚年時健康問題突出,以慢性病為主的各種疾病逐漸出現。導致多數農村老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健康問題,糖尿病、風濕病、胃病等成為農村老人群體的常見病。據學者調查顯示,“8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有慢性病,30%以上的老年人有嚴重疾病,有曾經住院治療的經歷”[19]。農村老人群體面臨著疾病的威脅,飽受病痛的摧殘與折磨,但其卻難以得到最有效的治療。

一方面,農村醫療技術有限,制約著農村老人疾病的治療?!稗r村醫療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人手不足、技術手段和基礎設施落后、醫療系統不周和體制機制不健全等諸多難題”[20]。有的村醫水平有限,胡亂診治、亂開藥方,不會對癥下藥,難以為農村老人解決實質性的病痛。雖然城市醫院醫療水平較高,但子女大多忙于工作,除非病情嚴重,不然一般不會送農村老人進城看病。而如果是極其危重病情,由于最佳治療時間被耽誤,送到城市醫院也有可能無力回天。另一方面,農村老人外出就醫存在困難。有的農村老人行動不便,連到村、鎮衛生院都費勁。而在衛生院有時也需要排隊很長時間,非常耽誤老人疾病及時的治療。農村老人單獨到城市就醫更不可能,生于農村、長于農村的老人來到城市極有可能“分不清東南西北”,連乘車認路都成問題,更別提辦理繁瑣就醫手續。因此,農村老人群體普遍存在“大病拖、小病扛”的狀況,不去積極尋求治療,反而聽天由命、能拖就拖。導致有的農村老人健康問題非常突出,長期遭受病痛的折磨至失能乃至死亡的情況時有發生。

(六)社交生活受限

當今世界發展日新月異,智能技術的出現極大拓寬人類的社交范圍,滿足了人類多方面、多層次的社交需求。特別是視頻通話的發展,使人們即便相距千里,也可以在手機、電腦上通過聊天軟件實現“面對面”的交流。但在社交如此便利化、智能化的背景下,農村老人群體卻存在各種各樣的社交障礙,和他人的有效溝通相對不足。

其一,在科技飛速發展、線上交流常態化的背景下,很多人已經習慣并依賴上了線上交流,而農村老人群體卻熱衷于傳統交流方式遲遲不愿更新社交模式、實現從線下社交到線上社交的轉變。伴隨傳統交流模式的日漸式微,部分農村老人的社交空間被嚴重壓縮,社交范圍大為減小。其二,由于思想觀念無法與年輕人保持同頻共振,部分年輕人認為農村老人已經過時,因此逐漸疏遠農村老人,不愿積極和農村老人交流,使農村老人正常的社交空間受到割裂。其三,農村老人群體普遍缺乏積極融入社會的心態,不去多方開拓社交領域,反倒將社交局限、封閉起來,沒有盡最大努力主動和外界交流,沒有積極參加集體性的活動擴大“朋友圈”。部分農村老人僅僅偶爾和子女、親人通通電話,沒有實現見面交談,溝通交流的頻率、深度深受影響,降低了溝通交流的效果。

一般而言,很多農村老人的社交范圍一般局限于本村、本社,每天交流對象固定化,聊天內容同質化,社交主題同一化,尬聊、詞窮、冷場的現象經常發生。老伴健在的農村老人還有溝通的對象,生活還不至于太無聊孤寂。而如果是喪偶老人,則失去傾訴情感和交流的伴侶,社交會更局限,情感更難以得到釋放,消極情緒更加普遍,生活的幸福度更低。

三、農村老人生活困境的具體成因

正如上文所述,處境堪憂的農村老人生活面臨著多重困境,其生活壓力之大,精神之空虛,幸福指數之低,健康問題之嚴重,引人深思。農村老人生活困境問題的產生有其特定而復雜的社會、歷史和現實根源,進一步分析它的成因,有助于全面系統認識農村老人生活困境問題,促進農村老人生活困境問題的破解。

(一)根本因素:農村老人社會適應能力不強

內因是決定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農村老人生活遭遇的種種困境,不能直接撇開老人自身從其他方面找尋原因,反而要先從老人入手追根溯源??陀^來說,農村老人社會適應能力不強,難以融入迅猛發展的社會才是導致其生活困境的根本原因。受我國特殊歷史和社會現實的影響,農村老人群體文化程度、學習能力普遍偏低,加之年齡增長引發理解力下降,使之融入社會的難度持續加大。

其一,受經濟條件的限制,農村老人文盲率整體較高。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鄉村15歲及以上文盲人口數量為24403541人,占15歲及以上全部人口的比例為5.93%[21],而農村的文盲人口絕大多數是老人群體,當前農村老人能識字者還只占較小比例。加之農村老人大都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牲畜喂養等體力勞動,缺乏充足的腦力鍛煉,使其學習、理解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操作手機、電腦等現代設備尤為吃力。據學者研究表明,農村老人在智能手機操作上比較不熟練比例為54.2%,不熟練比例為25%,比較熟練比例僅為12.5%,完全熟練的比例竟為0%[12]。部分農村老人在智能設備操作方面存在障礙,不能享受數字化所帶來的種種福利,最終只能淪為數字化時代的“看客”。其二,農村老人群體存在觀念守舊、思維固化的問題,缺乏積極學習的態度和意識。在學者關于農村老人智能手機使用意愿的調查中,30.5%的人表示不愿意,29.2%的人比較不愿意,僅7.8%的人表示愿意[12]。面對瞬息萬變的當今社會,部分農村老人卻沒有積極調整心態、更新觀念的意識,不設法提升自身技能素養,使其非但難以適應和融入社會,反倒與社會逐漸脫軌,被迫成為社會邊緣群體。

當然,人是社會化的動物,農村老人社會適應能力不強、技能素養偏弱、難以融入社會潮流中,也不能完全歸罪于老人本身。農村老人作為社會化的“產物”,成長必然無法脫離特定的時代背景,也無法選擇生活的時代,其技能素養不足是特定的歷史環境、社會背景等交互作用的結果。但無論如何,從當今社會現實來看,農村老人社會適應能力有待提升確實是個無可辯駁的事實。

(二)主要因素:農村老人子女外出流失

在城鄉二元鴻溝難以彌合的背景之下,農民進城就業謀生是不可避免的歷史過程。在農村勞動力過剩的推力和城鎮對勞動力需求旺盛的拉力共同作用下,農民進城務工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越來越多的農民“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留在農村的人口日漸減少,農村空心化問題不斷加劇。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562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190萬人、本地農民工12372萬人[22]。大量農村中青年勞動力外出就業,農村老人的子女不斷流失,留守老人數量逐漸增多。

子女對父母生活的照料必定要以空間距離接近為前提和基礎,而中青年勞動力的外出務工導致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分離。伴隨子女逐漸外出打工、相繼流失,部分農村老人也就喪失了得到子女悉心照顧的可能性。外出務工子女即便能給予農村老人經濟供養,但無論如何也無法給予其必要的精神陪伴和生活幫助。子女的離家外出使得溫馨的親情氛圍被削弱,農村老人獲得親情慰藉和精神供養的機會大大減少,有的農村老人因此陷入無助無奈的狀態中。另外,大批農民進城務工也使農村社會風貌急劇改變,守望相助、鄰里團結、尊老愛幼的鄉村傳統美德受到一定程度的銷蝕,鄉村社會基礎和文化秩序被極大動搖。甚至有的農村老人連說話的人都沒有。如此物是人非的鄉村景觀讓具有深厚的鄉土情懷和家庭觀念的農村老人陷入無限的孤寂和傷感之中。

(三)關鍵因素:農村養老模式單一

農村落后單一的養老模式是導致老人晚年生活困苦的關鍵因素。當前,部分農村的養老模式并沒有快速更新,養老體系嚴重脫節于時代,無法應對愈發凸顯的養老危機、日益加重老齡化所帶來的沖擊。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在農村依舊根深蒂固,家庭贍養的模式在農村養老中還占據著主流地位?;ブB老、機構養老等類型的養老模式發展相對遲滯,部分農村地區還未建立以社區為依托的養老服務模式,敬老院、養老院等并未得到普遍的認同和充分的使用。如此“孤注一擲”式的家庭養老在今天實用性不足、功能作用弱化,已經難以適應農村的具體情況。一旦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農村老人就會走投無路、無法生活,而在農村子女不贍養父母的情況時有發生。如果家庭養老作用失效,農村老人不僅會經濟上失去支持,精神也會受到沖擊,陷入物質困難、精神絕望的困境。有的農村老人將有可能囊中羞澀,就醫、溫飽、出行等基本活動都會受到限制。

(四)核心因素:農村養老設施缺乏

從某種層面來看,城鄉差距仍在繼續拉大,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依然嚴重滯后于城市。就養老而言,城市養老設施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帶動下已日益完善,城市老人的生活質量也極大提高。而農村養老設施建設起色不大,養老設施還落后缺乏,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村老人的養老需求。

其一,在醫療實施方面,城鄉醫療資源分布嚴重不均衡,廣大農村醫療診所設施落后,醫護專業人才普遍缺乏,基層社區和偏遠農村地區的農村老人看病就醫的便利性存在較大問題。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我國81.9%的村有衛生室,54.9%的村有執業(助理)醫師[15]。其二,在文化實施方面,農村文化活動場所有所缺乏,文化設施還不夠健全,適合農村老人開展文娛活動的場地還不多。截至2018年,全國廣大農村僅有鄉鎮文化站33858個[23]。特別指出的是,有些農村地區建設文化設施時設計不走心,并未考慮老人多樣化需求,部分文化設施建設流于形式、不接地氣。有的農村老年活動中心形同虛設,根本沒有老人去開展相應活動,只能荒廢為村莊停車場或私人雜物堆放地。其三,在養老機構方面,部分農村敬老院設施簡陋破舊,沒有專業醫療人員,服務質量低下,難以發揮應有的養老作用。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表明,我國66.8%的鄉鎮有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56.4%的鄉鎮有本級政府創辦的敬老院[15]。并且農村敬老院多數是“黑戶”,未取得合法身份,部分養老院床位利用率較低,床位長期閑置、無人使用。加之有的農村老人并不適應養老院的養老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選擇在家中養老。但隨著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及子女的外出務工,有的農村老人不得不過上艱難的自我照料的獨居生活。

(五)重要因素:農村老人關愛照料缺位

整體來看,農村老人生活困境與整體社會環境密不可分。在功利化價值觀日趨蔓延的背景下,社會上老年歧視現象越發普遍。農村老人易被貼上“無用之人”的標簽,易被污名化和邊緣化,難以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關注。

一方面,社會關愛照料缺位。伴隨傳統秩序的逐漸解體,孝老愛親、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日漸式微,社會公眾的尊老意識有所淡化。有的農村地區把老人置于次要地位,不根據老人需要去建立養老體制、發展養老事業,也不關心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的民眾不但不尊老愛老,反倒輕蔑老年人,遇到老人使用手機、電腦“笨手笨腳”的情況,不僅不主動幫忙反而致以嘲笑。有的公共場所未開辟老人通道,在老人購物、乘車時以不收現金為由,將不會手機支付的他們拒于門外。另一方面,家庭關愛照料缺位。隨著日漸年歲增長、體能衰退,農村老人不可能再進行大量的體力勞作,特別是空巢老人逐步從農耕生產中脫離出來[24]。在缺乏農業收入的情況下,部分農村老人難以自食其力,開始依賴子女的經濟供養。但經濟地位的衰退會隨之帶來家庭地位的下降,有的農村老人的家庭話語權逐步喪失。加之鄉村利己主義有所抬頭,親情鄉情被利益損消[25],代際重心逐漸下移,子女對老人的關注度下降。部分農村老人逐漸被包括子女在內的家庭成員所忽視,甚至被無情謾罵和虐待。據相關學者研究表明,超過50%的子女對待老人的態度較為麻木[26]。尤其是當子女家庭面臨債務危機、經濟壓力時,農村老人往往被置于家庭資源分配的最末端,甚至會出現子女不僅不養老人,反而把老人的低保、養老金和高齡補貼占為己有的情況。即使有的農村老人還能得到家庭的照常供養,但子女易把贍養和經濟扶持相等同,也會讓老人缺乏精神關懷。因為有的子女并未懂得老人不僅需要經濟的幫助,更需要精神的關懷和情感的關照。

四、農村老人生活困境的破解之道

在農村人口持續外流的背景下,農村老人是農業勞動力的主體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如果農村老人的生活困境問題不加以解決,將勢必制約農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掣肘鄉村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老齡事業和養老產業發展?!盵27]破解農村老人的生活困境問題是推動鄉村蓬勃發展、實現鄉村繁榮興盛的重要前提,是消弭城鄉二元結構、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現實訴求。

(一)提升農村老人社會適應能力

破解農村老人的生活困境,首先應以農村老人為主體,提升農村老人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激情。政府、社會和家庭共同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不斷提升農村老人社會適應能力,逐步消除農村老人與社會之間的隔膜,進而從源頭上解決農村老人的生活困境問題,進一步推動農村老人融入社會。

首先,充分激發農村老人適應社會的內生動力。引導農村老人化被動為主動,切實認清社會變化情況,主動學習新技能、新知識,嘗試運用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鼓勵農村老人積極調整心態,以飽滿的精神狀態了解社會、適應社會,保持與時代同向同行同步,防止被社會邊緣化。支持社會公眾、社區群眾和家庭成員積極與農村老人溝通交流,多為農村老人科普知識、傳授技能,鍛造農村老人接受新思想新觀念、適應社會變化的本領。其次,大力開展農村老人教育專項活動,發展識字掃盲、職業技術、科學技術等多形式、立體多元的老人教育,舉辦有針對性、重點突出的老人專業化培訓。組織成立農村老人學習小組、學習協會,使農村老人之間能夠溝通交流,共同學習和分享經驗技術。這不僅能夠讓農村老人相互陪伴,減輕其無聊、孤寂的消極情緒,而且能夠讓農村老人在潛移默化交談中獲取新知識、得到新技能。

(二)化解農村老人留守難題

受到農業生產過程中付出與收獲長期失衡的刺激,農村居民群體不約而同地支持與認可“種地沒前途、農村無出路”的觀點。大批農村居民持續外出務工,使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人口基礎、經濟基礎被逐步瓦解,導致農村老人的幸福感日漸降低。如果子女不外出務工,農村老人經常與子女見面、獲得子女經濟幫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機會會更多,生活滿意度自然會更高。因此,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減少農村人口外流是化解農村老人留守難題的有效方式,是改善農村老人生活困境的必然之策。

一方面,政府應加大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扶持力度,資金、人才、技術要向農村尤其是偏遠農村傾斜。建立健全農村投入保障制度,創新農村投融資機制,“給予農村強有力的建設資金支持”[28]。加強農村招商引資工作,吸引社會企業扎根農村發展,進而有效刺激農村經濟發展,不斷壯大農村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引導農村地區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發展本地種植業、養殖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規?;?,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推動鄉村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發展。并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實現農業多增收、農村有奔頭。只有充分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縮小城鄉經濟發展差距,讓廣大農民認可“農村有甜頭、農業有賺頭”,才有可能讓更多的農村人口留在農村。更多的子女留在農村才能夠讓農村老人得到更明顯的陪伴照顧,其生活質量才會隨之提升。

(三)開發農村養老新模式

當前,我國養老模式、養老理念不斷更新、朝著多元化、多樣化方向逐步發展。我國養老已經呈現出“9073”的格局,即約90%左右的老人居家養老,7%左右老人依托社區養老,3%的老人入住機構養老[29]。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互助養老等多種養老方式并行不悖,有效促進我國養老難題、老齡化危機的化解。我國農村地區的家庭養老模式還占據著絕對優勢地位,但隨著農村社會流動性的加快、農村家庭的穩定性降低,家庭養老的適用性大大減弱。因此,農村應逐步打破單一養老模式的限制,積極探索和運用新型養老模式,發展多樣化、多渠道的養老方式,不斷優化農村現有養老格局。

首先,大力發展和運用機構養老、互助養老等模式?!按迩f中不是親就是鄰,相互之間熟悉,有社會的支持與互助”[30],具有機構養老、互助養老奠定的社會基礎。嘗試在農村發展機構養老、互助養老等養老模式,具體由村委會負責將農村老人組織起來,按照特定人數成立老年協會、老人興趣小組、老人活動小組,進而讓農村老人在養老團體中互幫互助、相互陪伴。同時統一把農村失獨或獨居老人動員到特定的養老機構中進行養老。其次,積極探索社會型養老、社區型養老模式。引導農村地區充分利用本地社會資源,不斷健全社會共同參與養老的體制機制,發揮有關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吸引社會公益性組織和志愿隊伍下鄉為農村老人特別是孤寡高齡、失獨失能老人提供養老服務,達到壯大農村養老服務隊伍、提高農村養老服務質量的目的。

(四)營造農村愛老孝老氛圍

鄉村的振興不僅要有協調發展的經濟、充足的物質基礎,更要有興盛的文化、濃郁的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當前,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相對滯后,部分農民道德素養不高,有的農村地區孝道文化、愛老敬老傳統有所衰弱,在某種程度上加劇著農村老人生活困境危機。只有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營造敬老愛老孝老的濃厚氛圍,才能從根本上促進農村老人生活困境問題的破解。

一方面,充分繼承和弘揚鄉村孝道文化。加大農村地區孝道文化宣傳和教育的力度,積極開展標語、墻繪、比賽等多形式的孝文化宣教活動。在村莊舉辦“孝心兒女”評比活動,對孝老愛親表現優秀者給予物質性或者精神性質的獎勵。有針對性地加強農家書屋、文化展覽館等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動員農民主動學習孝文化知識,不斷強化農村的孝道觀念。引導子女履行贍養義務,給予父母更多的支持和幫助,讓農村老人過上更寬裕的生活,擁有享受生活的資本和心情。另一方面,大力整治農村的不孝行為。發揮威懾警告的作用,對不盡贍養義務者進行嚴重懲戒和道德譴責。通過懲“逆”揚孝,營造農村濃厚的孝文化氛圍,鼓勵引導農村居民自覺承擔贍養責任,進而將養兒防老落實落細。

(五)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建設高質量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是克服農村老人生活困境的內在要求。目前農村斷裂的養老服務體系,無法充分利用農村養老資源,難以應對農村日趨嚴峻的養老危機,無法滿足農村老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通過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讓農村老人過上更舒適便捷的生活。

一是推進農村健康老齡化事業發展。加強農村醫療體系建設發展,強化農村醫療設施建設,加強村醫技能培訓,提高村醫選用標準。完善新農合制度,降低重大疾病起報點,提高重大疾病的報銷比例,解決農村老人的就醫難題。二是及時關注農村老人的精神需求。加強農村老人文體娛樂設施建設,為農村老人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引導農村老人走出家門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和良好的人際關系。三是建立健全農村老人關愛服務體系。推進智能技術適老化,在醫院、車站、超市等公共場所開辟老人綠色通道,設置志愿者專門為老人提供便捷服務。推動智能化服務適應老人需求,不要讓數字技術給老人生活造成障礙。建立農村老人養老專職負責人制度,組織設置工作人員觀察、記錄、上報村莊老人基本情況,并為其提供就醫引導、心理疏導等生活服務。

五、結語

農村老人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不可忽視的群體,其生活狀況直接反映出社會文明程度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準。隨著農村人口的外出流失,農村經濟社會結構、代際關系格局深度調整,“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觀念發生動搖,家庭養老功能的人口、經濟、社會基礎趨于瓦解,養兒防老的農村養老理念和養老模式深受沖擊,尊老敬老的傳統孝道逐漸淡化、衰落。加之受農村養老設施缺乏和養老模式單一等多重因素影響,農村老人生活面臨多重困境,生活的幸福度、滿意度令人堪憂。雖然近年來政府高度關注農村老人群體,給予養老金、高齡補貼等經濟支持,很大程度上改善著農村老人的生活質量。但中國地域遼闊,農村各地實際情況千差萬別,農村老人群體數量多、組成復雜,其生活困境問題注定一時難以得到完全解決,農村地區依舊是我國解決養老問題的重點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在于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有效增進農民福祉,持續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破解農村老人生活困境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通過提升農村老人社會適應能力,化解農村老人留守問題,開發農村養老新模式,營造農村愛老孝老氛圍,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進而切實幫助農村老人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實現農村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使農村老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有效滿足,更好地應對農村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更有力地推進鄉村的發展振興和繁榮興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 推動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N].人民日報,2016-05-29(1).

[2]習近平.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信心和決心 加快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N].人民日報,2018-11-08(1).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9.

[4]習近平.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 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N].人民日報,2018-07-06(1).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62.

[6]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2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37.

[7]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9.

[8]中國新聞網.社科院報告: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嚴峻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20%[EB/OL].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2/05-06/9747923.shtml,2022-05-06.

[9]衛生健康委.2021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6/content_5721786.htm,2022-10-26.

[10]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s://cnnic.cn/NMediaFile/2023/0322/MAIN16794576367190GBA2HA1KQ.pdf,2023-03-22.

[11]黨俊武.老齡藍皮書: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1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12]王震.農村老年人數字化生活適應與支持對策研究[D].江南大學,2021.

[13]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人民日報,2023-03-01.

[14]國家統計局.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sj/pcsj/nypc/202302/U020230223531273769774.pdf.

[15]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8.

[16]李春艷,賀聰志.農村留守老人的政府支持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13-120.

[17]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簡報(2015年)[EB/OL].http://www.crca.cn/index.php/19-life/27-2015.html,2021-04-25.

[18]張孔娟,孫瑩瑩.空巢不空心——關注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問題[N].中國經濟時報,2017-12-28(8).

[19]徐京波.農村勞動力外流背景下的家庭離散與老人自殺問題透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66-72.

[20]周偉,王欣瑞.重大疫情危機下農村醫療發展困境與對策探討[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20(11):40-44.

[21]國家統計局.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EB/OL].http://www.stats.gov.cn/sj/pcsj/rkpc/7rp/zk/indexch.htm.

[22]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2023-02-28.

[23]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308.

[24]葉敬忠,賀聰志.基于小農戶生產的扶貧實踐與理論探索——以“巢狀市場小農扶貧試驗”為例[J].中國社會科學,2019(2):137-158+207.

[25]周偉.鄉村振興視閾下農民精神貧困問題及化解路徑[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3-42.

[26]畢競悅.中國四十年社會變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195.

[27]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23-03-15.

[28]周偉,顧霜.惲代英農民觀及其當代價值[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20(6):12-17.

[29]中國居家養老發展趨勢白皮書[EB/OL].https://new.qq.com/rain/a/20230311A00QQI00.

[30]賀雪峰.大國之基:中國鄉村振興諸問題[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9:130.

責任編輯:彭銀春

猜你喜歡
養老問題人口老齡化鄉村振興
世界人口老齡化之住房問題
技術創新視角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技術創新視角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現代社會養老問題的全新演繹
社會支持理論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研究
關于老齡社會中養老問題的幾點思考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
呂梁地區農村養老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