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當下農村留守兒童道德生長的實踐研究

2023-07-17 09:25丁曉芹
新教育·科研 2023年7期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實踐研究

丁曉芹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培養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這對農村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文章通過分析當下農村留守兒童道德生長的現狀,探究優化農村留守兒童道德生長的主要策略。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道德生長;實踐研究

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他們在祖國大地這塊沃土上競展嬌顏。然而在農村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個體—留守兒童,雖然生長于瓦礫石縫間,但也渴望生長,也想綻放出自己的美麗??墒撬麄兊母改搁L年外出打工,與孩子聚少離多,缺乏交流溝通,導致孩子的道德教育出現了真空期,道德生長也出現了停滯,為其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長埋下了隱患。

兒童時期正是人性格養成、道德生長的關鍵時期,正確的引導,榜樣的示范,對兒童的道德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不足的情況下,作為老師,應該及時發現和填補這些缺失,從兒童立場出發,了解兒童道德生長的需求,關注他們道德發展的過程,幫助他們找到道德生長的落腳點。

一、當下農村留守兒童道德生長的現狀

在鄉村小學的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經常發現有一部分孩子,他們或驕縱自滿以個人為中心,認為自己是家中、班級的小霸王;或膽小羞澀,羞于表達,充當班級的灰色兒童;或懶惰拖延,遇到困難就產生畏難情緒,缺少堅持的韌勁,缺乏自己動手創作的勇氣和信心。調查發現他們絕大多數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留守兒童。

他們的身份是時代的產物,因為當下的農村在城鄉一體化經濟發展的新格局下,已經擺脫了貧困,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對生活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年輕的父母已經不甘于固守原地。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量的年輕父母踏上了追夢的征途,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這就無法避免地讓孩子成了留守兒童。

當下農村留守兒童生活上是富足的,家長也是有求必應,唯一遺憾的是成長過程中的缺乏陪伴和關注。雖然父母也經常通過電話、視頻交流,但對孩子的教育卻鞭長莫及。有的家中甚至爺爺也外出打工,只剩奶奶留守。這個年齡階段的奶奶,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較低,只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忽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發展。奶奶的溺愛、偏袒、包辦形成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偏頗,導致了部分孩子精神貧困,道德缺失,舉手投足不文明,遇到困難就產生畏難情緒,缺乏自己動手創作的勇氣和信心,驕縱、自我、懶惰、自卑等性格也彰顯無遺,這些現象確實令人擔憂。

近日民政部、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意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生活,設立專門的兒童主任,保護留守兒童的安全[1],這不僅僅是關注兒童的身體安全,更多的是一種精神慰藉、心理疏導,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也開始受到了關注。我們應該努力讓留守兒童追尋這一束光源,成為這束光,散發這束光,在課堂上過有道德的生活,在生活中做有道德的人。這樣,他們的身上所折射出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育人功能,填補家庭教育空白,探索一條以留守兒童道德生長為突破口的教育新路子,引領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是當下農村學校所面臨的新挑戰,也是我們一線老師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二、優化當下農村留守兒童道德生長的主要策略

成尚榮先生說,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道德[2]。兒童的道德成長離不開道德教育,教師是道德教育的倡導者、實施者,如何抓住每一個教育的契機,預設教育環境,讓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更清晰的世界,從教育中汲取力量,內心產生尚美尚善的需求并外化成具體道德行動,便是當下教師需要踐行的方向和目標。在充分調查了解留守兒童的心靈期盼、生活困惑、人生追求、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發現其存在的問題,通過探求解決的方法,采取有效的路徑,正面引導,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和道德生長,使每一位留守兒童都能在家長的努力、學校的關心、社會的關懷中,其道德素養向著健康、文明、正確的方向生長,是我們實踐研究的最終目的。

1.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筑建牢固的道德生長基地

學校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要生活區域,肩負著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教師在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后,創造一切契機,廣泛利用教育資源,為孩子筑建道德生長的基地,充分挖掘道德生長因子,助力孩子的道德生長。

(1)用故事喚醒留守兒童道德生長的認知。孩子天生喜歡聽故事,他們渴望聽著故事長大。兒童可以從故事中汲取道德的智慧,故事中的美德也會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兒童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故事里的生活與兒童的生活相融,故事的情感與兒童的心靈相撞,故事里的角色與兒童的身份相換,心靈的滋養,就是道德的生長。

故事把孩子帶到了一個遙遠卻又近在咫尺的世界,從故事中他們認識了各種各樣的人,真善美、假惡丑,在故事情境中正視自己的判斷和認知,形成正確的行為準則和標準,從而促進兒童的道德認知、情感體驗和價值判斷,塑造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筆者曾經在給小朋友講《牛良織女》這個民間故事時,出現了一段小插曲。當大家都對王母娘娘恨得牙癢癢,沉浸在牛郎織女的凄美愛情故事中,為能有一年一次的鵲橋相會而欣喜不已時,戲劇的一幕出現了,小祺同學不滿意了,他覺得這樣的結局不合理:對于牛郎來說是不公平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對于織女來說,可以天天看到牛郎,可是牛郎一年卻只能看到織女一次,也太煎熬了。喜鵲天天都要來搭橋,工作量太大了。大家一聽都覺得有道理,都用質疑的眼光看著筆者,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用自己智慧的大腦創造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體會牛郎織女通過自己的努力,沖破種種束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學生受到勤勞、能干、善良、吃苦耐勞的品德教育。此時道德的種子已經萌芽,大家都喜歡牛郎,自己儼然就是牛郎的代言人,開始為牛郎抱怨叫屈了。

于是筆者對孩子說:“月若無缺,何來世人對圓的期盼,對月的構想?牛郎正是在這種期待憧憬中,保留了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每天認真地生活,踏實的工作,只為七夕那天以更好的自己與織女相遇,鵲橋相會從此才變成了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蓖ㄟ^引導讓孩子知道大團圓固然讓人高興,缺失也是一種美。人無完人,結局亦如此,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就是最棒的。喜鵲盡自己的綿薄之力讓有情人得以相聚,雖苦猶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把助人為樂的種子根植于孩子的心中,讓道德之光照亮課堂,道德意義之水在課堂里流淌,讓學生的心田生長出道德的綠芽,過有道德的生活。潤物無聲,教育無痕,這就是故事的魅力。

最好的教育,莫過于讓孩子在德育故事里不斷熏陶,汲取古人的營養與力量,增長智慧,培養德行。所謂見賢思齊,榜樣的示范,引領著孩子向著正確的、健康的方向發展。小小的故事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孩子在故事的浸潤下陶冶情操,培育健康心靈。

(2)用問題驅動留守兒童道德生長的意識。留守兒童的特點是習慣性接受、自卑、喜歡逃避、缺少主動思考或不會思考。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笨梢娞岢鲆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孩子的道德生長亦如此,沒有疑問,何來生成。什么是兒童該做的?什么行為是有道德的行為?什么樣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教會孩子每天這樣的問問自己,相信也會為他們筑起道德的高地,促進道德的長足進步。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始終緊扣一個“疑”字,以孩子的好奇心為探究的基點,已有的學習經驗為載體,鼓勵學生敢于發問,大膽質疑,刨根問底。

如在執教一節道德與法治課“我能行”中,本課聚焦的是自信心的呵護和培育,然而有些敏感的小朋友會發現盡管自己很努力,但依然很難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不敢輕易嘗試,總覺得自己這里不行,那里不對,出現了習得性無力感和輕微的厭學情緒,情緒也變得異常暴躁。因此在這堂課就拋出這樣的問題“我什么能行?我為什么行?我還有什么不行?我怎樣才能行”一連串的問題,引發孩子深思,激發情感,啟迪智慧,問題驅動,螺旋上升,引導學生在不斷地提問中樹立自信心,學生由疑而解,形成生動的思想,良好的品質,正確的行為,讓孩子明白,你在這點行,我在那點行。樹立今天還不行,明天可能行的發展觀。良好的心育,才能夯實道德生長的意識,才能促進學生健康的成長。

(3)用活動課程踐行留守兒童道德生長的行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班本課、心理健康課等都是培養留守兒童道德生長的主陣地,更是小學德育實施的主要途徑。它們的學科意識強,尤其是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德行,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從兒童視角出發,讓孩子在這片沃土上吸收營養,打造心靈驛站,養德潤心。當孩子對正確的道德行為還處于懵懂期時,這些課程的主題性會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學會關心、學會愛,學會負責任,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其道德生長打下基礎。

如執教“我是未來科學家”這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孩子對“科學家精神”這個名詞比較陌生,通過講述、傾聽、觀看等多種途徑,具體了解鄧稼先的成長歷程和感人事跡,深度剖析鄧稼先身上所具備的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等科學家精神。生動的文字、鏗鏘的誓言、感人的畫面,多種形式的活動帶領學生入情入境,近距離感受科學家高尚的家國情懷和敢為人先的社會擔當,使抽象深邃的思想形態變得可感可知,科學家精神深植于學生心中并生根萌芽開花,引領他們走上科學報國、科學強國的道路。道德意識在生長,道德行為在養成。

2.以家校聯動為紐帶,形成道德生長的合力

學校教育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占主導地位,然而家校聯動才是最佳路徑。目前家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形成了一種誤區,就是覺得孩子教育純屬學校的范疇,家長不聞不問理所當然。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道德生長。孩子是敏感的、聰慧的,即使家長不在身邊,可是他們的態度、行為、語言隔著屏幕、電話,孩子也能體會,繼而效仿。家庭教育的水平是留守兒童道德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家校溝通,才能實現留守兒童的雙向成長。

我們所面對的家長,有一部分還是獨一代,他們當中有些也是在父母的寵溺下長大的,以自我為中心,常年在外,對孩子關心甚少,教育孩子的事情就落到爺爺奶奶身上。因此,班主任要加強與爺爺奶奶的溝通,讓他們在已有帶娃的經驗基礎上,融入現代科學教育的方法,互通共融,最大限度避免隔代教育的弊端。學校為留守兒童建檔立卡,設立專人專項開展特別關愛??梢远ㄆ谡匍_家長會,開設家長課堂,定期對家長宣講科學教娃的知識和講座,為家長指明育兒的正確方向,及時矯正家長的傳統觀念;班主任老師要充分利用微信群、釘釘群等網絡媒介,宣傳家校共育的積極性、重要性,及時互動溝通交流孩子的境況,思想動態,心理變化,建立統一教育戰線。適時家訪,每學期都要對學困兒童、留守兒童進行家訪,實地了解孩子的居家生活環境、居家學習情況,有針對性與家長探討孩子道德健康發展的策略和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正確的道德行為,培養美好的道德情感。讓家長和留守兒童在感受學校大家庭關心和溫暖的同時,積極努力地自我成長。

3.以社區實踐為支點,撬動道德生長的原點

良好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留守兒童在社區這個大熔爐里錘煉,對其道德的生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留守兒童在社區實踐為支點,撬動其道德的生長的原點。如組建志愿者服務隊,幫扶特殊兒童。跟特殊兒童一起玩耍、游戲,播撒愛心、同情心,增強逆境成才的自信心,同時感受健康的可貴,更加珍惜自己當下幸福的時光。

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廣闊的土地,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帶領孩子們到大自然收集落葉、采摘桂花、觀察樹木,摸一摸,踩一踩,體驗感悟生命的律動,勞動的快樂,培養勞動的品質,有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一些留守兒童由于長期是爺爺奶奶撫養,養成了懶惰、孤僻、敏感等性格,通過在勞動的過程中獲取滿足感和充實感,可以緩解這種情緒。大家在田野里,你種豆,他栽苗,我挑水,互相配合,揮灑汗水,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合作的愉快,在勞動實踐中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和品質,實現全面育人。

加強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優化留守兒童道德生長的策略,有利于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規范的道德行為,鍛煉孩子堅強的意志,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助于家庭的和諧,地區的穩定,社會的進步。

總之,道德的生長關乎著孩子的一生,關乎鄉村的振新。作為鄉村教師的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努力創設促進留守兒童道德生長的條件,佑護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周家玉.農村留守兒童語言溝通能力障礙分析及小學語文教學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4(16).

[2]張燕.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對策探析[J].基礎教育參考,2022(04).

猜你喜歡
農村留守兒童實踐研究
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關注
淺析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高中生物實驗拓展式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提高煤礦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實踐研究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高校公體課中的實踐研究
初中數學教學微課的實踐教學研究
基于“項目導向”的稅法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真誠激勵,關愛相隨
文言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