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工科背景下提升紡織類專業本科生專業認同度①

2023-07-31 08:34徐芳張光先
關鍵詞:認同度工科紡織

徐芳, 張光先

1.北京工商大學 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北京 100048;2.西南大學 蠶桑紡織與生物質科學學院,重慶 400715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 我國對國際化、創新型、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給我國高等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為應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需求, 新工科建設應運而生[1].2017年以來教育部陸續出臺了多個文件推動新工科建設,《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等一系列與新工科建設相關的文件提出, 立足新的時代發展背景, 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方式,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以培養能夠順應時代發展和未來變化的復合型卓越人才[2].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強調產教融合, 適配現代產業和職業要求, 以滿足我國發展戰略的需求, 滿足我國工業發展和民族振興的需求[3].自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設指導意見以來, 全國各地高校均陸續開展了新工科的改革與實踐探索, 新興工科專業建設研究和現有工科專業教學與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新教學模式探索等工作紛紛開展, 以實現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4-6].

紡織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性產業, 也是重要的民生產業.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飛速進步的形勢下, 我國紡織業正經歷從建設世界紡織大國向建設現代化世界紡織強國的階段轉變[7].未來, 我國紡織業勢必在新工科理念的引領下, 一改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形象, 向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紡織產業具有“接地氣”的屬性, 在整個國家產業組成中起著支撐國計民生的重要作用, 紡織產業歷來對人才的實踐技能有很高的要求.紡織業整體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對紡織和染整行業人才的知識儲備、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高校作為培養紡織行業專業人才的搖籃, 必須結合現有的紡織產業背景, 從產業需求出發, 全方位構建新工科人才培養平臺, 深層次革新人才培養思路.近年來, 在“一帶一路”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性決策的引領下, 紡織行業快速發展, 而紡織類專業教育向新工科方向發展也已經成為必然趨勢.然而, 紡織類專業長期以來被貼上“冷門專業”的標簽, 專業認同度較低, 嚴重影響了新工科紡織人才的培養.

專業認同度是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熱愛程度和認同程度, 直接影響學生對專業學習的態度和從事本專業相關崗位的意愿[9-10].學生的專業認同度越高, 對專業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就越高, 對專業的投入越多, 學習效果會越好, 在本行業實現人生價值的可能性越高, 越容易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人才[11-13].專業認同感對于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建設和國家人才戰略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理應重視并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度.紡織行業是國民經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行業, 既可以滿足人類穿衣的需求, 又可以為其他產業提供原料[14].加強紡織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教育, 對滿足行業和產業的創新發展有著重要意義[15].本研究將分析紡織類專業認同度現狀, 探尋造成問題的原因, 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和對策, 以期對提升紡織類專業本科生的專業認同度有所裨益.

1 紡織類專業認同度現狀

1.1 招生情況

與其他專業相比, 紡織類專業長期以來招生難度較大.首先, 全國擁有紡織類專業的高校數量較少, 而擁有紡織類專業的“雙一流”高校則更少.相關專業在全國缺乏知名度, 導致社會對紡織類專業的了解不多, 甚至對紡織類專業存在一定的偏見.其次, 由于一些紡織企業的工作環境較差、生活條件艱苦、工資待遇不高, 一些學生和家長對紡織類專業抱有抵觸心態, 導致專業報考率低, 大部分學生為調劑生.這些調劑生對紡織類專業學習內容完全不了解, 也不了解專業的就業前景, 對專業沒有感情、認同度低, 學習缺乏熱情和主動性, 不愿意自主學習, 也不愿意從事本行業的工作.

1.2 培養情況

在培養過程中, 影響學生對紡織類專業認同度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 專業認知教育尚未形成制度化和規范化以及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在入學初期, 學生尚未了解專業情況, 而缺少切實可行的專業認知教育影響了學生對專業的深入了解, 也影響了學生了解專業情況的積極性, 甚至影響學生后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及畢業規劃.目前, 課程教學只是傳授專業知識, 沒有聯系行業現狀幫助學生建立對專業完整的認識, 而學生對行業的優劣勢、行業熱點、領軍人物等了解較少.并且,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激發學生對專業和學習的興趣方面仍有待加強,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影響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效果.大部分學生雖不會缺席專業課, 但是上課的積極性不高, 為自己制定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的學生比較少.另一方面, 學校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有待加強, 往往較為脫離實際.無法聯系實際的就業指導, 會影響學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所學專業的發展前景和就業情況, 造成大部分學生很難較早地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 積極主動地建立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 更談不上熱愛專業并為之奮斗.并且, 由于對專業的認同度低, 在校期間大部分學生會修第二專業, 主要選擇的是金融、會計、英語和建筑等熱門專業.獲得雙學位后, 學生在畢業時更愿意選擇從事第二專業的相關工作.

1.3 就業情況

紡織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尚可, 學生畢業后有許多紡織類企業可以選擇, 特別是福建、浙江、廣州等沿海地區, 就業崗位涵蓋產品研發、檢驗檢測、紡織貿易和市場營銷等方向.目前, 企業和社會對紡織類專業人才的需求仍然緊迫, 而各高校的紡織類專業畢業生也能夠較好地滿足紡織業發展的人才需求.但由于部分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度不高, 對本行業的工作缺乏興趣, 主動關注紡織行業發展動向和研究進展的本科生較少, 大部分學生轉行到金融、行政等行業, 真正服務于紡織行業的畢業生比例不高.

2 紡織類專業認同度低的原因

紡織類專業面臨的專業認同度低的問題, 究其原因主要是其社會認可度低.在現存的社會分工體系中, 紡織行業屬于基礎產業, 其社會認可度低的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工資待遇, 紡織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薪資與金融、工商、IT, 甚至建筑等行業相比沒有優勢; 二是工作和生活環境, 紡織企業通常都遠離城市中心, 郊區的繁榮程度、交通便捷程度、生活設施、學校醫院等相關配套設施與城市中心有較大的差距, 并且技術類崗位的工作地點主要是生產車間, 工作環境較為艱苦; 三是紡織類企業地域分布, 紡織業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 而中西部地區分布較少, 許多畢業生家鄉意識濃厚, 導致東部沿海地區對專業人才需求較大, 而在中西部地區的紡織類專業畢業生就業選擇較少.此外, 紡織行業高級技術人才通常需要一定的實踐經驗, 畢業生剛畢業通常還需要在基層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積累.

在學校層面, 紡織類專業的認同度低的原因有學生和家長對專業缺乏了解、專業宣傳不足和產學研教育課程銜接不緊密等.一方面, 招生宣傳不到位導致一志愿率低, 而報考一志愿的學生也大多因為分數限制, 很多學生入校后選擇轉專業.學生報考前、學習過程中都很難深入了解專業、行業情況, 許多招生宣傳、實習實踐因種種原因而不能充分開展, 流于形式.另一方面, 學生在專業學習中較難接觸到實際生產和科研實踐, 而傳統課程授課影響了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和熱情, 導致學生深入了解專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這些原因導致考生或學生對紡織類專業的重要性不了解, 對紡織類專業的研究熱點不了解, 嚴重影響了招生成效和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

3 提高紡織類專業認同度的建議

3.1 強化招生宣傳

多途徑加強和深化招生宣傳, 提高紡織類專業的社會認可度, 提高一志愿錄取率.可以充分利用高考結束至填報志愿前的空檔期, 組織師生到各地進行專業宣傳和招生宣講, 發放宣傳材料等, 加大學校和專業的推廣介紹.在宣傳過程中, 避免形式化, 例如以問題為導向,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 開闊學生的視野,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有趣的切入點引出專業介紹, 利用教學方法的刺激, 增強宣傳的獨特性和趣味性, 強化宣傳效果, 讓報考學生了解紡織類專業的專業特點、學習內容、行業熱點和發展方向等, 加深報考學生對紡織類專業的基本了解.

3.2 創新新生專業認知教育

學生對所選專業的正確認知是激發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主動性的重要條件.剛入學的新生對大學學習和生活都充滿強烈的好奇心, 此時應著重做好專業的思想教育工作, 建立專業認同感.可以在新生入學時開展各種專業思想教育、班主任見面會、專業認知講座和參觀實驗室等多種形式的活動, 進行專業認知教育.其中提高專業認同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對國計民生、科技進步和實現民族復興等的重大意義.紡織工業是我國傳統支柱產業, 是國民經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行業.應結合課程思政, 注重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 多途徑融入價值觀教育, 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理想, 強化專業認同和專業自信, 增強學生積極投入紡織行業發展的自信心、使命感和榮譽感.

可以邀請專業教師特別是高級職稱教師多與新生進行面對面溝通交流, 介紹專業建設特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行業發展現狀等, 結合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為學生的學習規劃和職業發展方向進行指導, 加深大一新生對專業的了解, 提升學習興趣和學習意愿.也可以利用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 通過“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典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開展講座, 與學生溝通交流, 讓學生更了解紡織類企業的發展模式、行業前景和各崗位的職能等.此外, 還可以利用紡織專業的優秀畢業生的案例發揮榜樣作用, 也可建立“朋輩輔導員”制度和高年級“傳幫帶”機制, 加強高年級學生的正面引導作用, 不斷樹立就業、考研、學習等方面的學生榜樣.樹立“好榜樣”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 具有喚醒、鼓舞和激勵的作用, 使學生更了解本專業的潛在價值和個人學業、職業發展方向, 增強學生實現自身價值的動力.在開展新生專業認知教育時應該多采用引導教育模式, 形式多樣化, 杜絕造成認知教育表面化、形式化.

3.3 實際導師制, 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

實行本科生導師制, 要求全體教師特別是高級職稱教師全程參與本科生的個性化培養和學業發展規劃.從大一入校開始, 結合師生雙方意愿分配, 對本科生的學業、就業、考研、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進行指導, 及時進行談心談話, 了解學習的難點.通過本科生導師制實現因材施教, 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積極跟蹤了解其學習情況, 解決其學業上的困難, 防止其成績掉隊; 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 鼓勵學生盡早參與各類學生工作、科研活動、科技或創業競賽, 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 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為了防止本科生導師制形式化, 以及導師與學生交流不夠, 還應加強過程化管理.應定期對學生進行調研, 及時了解導師與學生交流情況, 并且應將導師制工作計入教師工作量以提高教師的積極性.細化過程管理, 以最大化發揮本科生導師制的作用, 促進學生的專業成長.在因材施教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度, 提高學生在學校的培養質量.

3.4 走進課題組, 參與科研活動

除了在專業課程上了解科研過程和專業動向, 在培養過程中很多學生對科研活動感興趣, 希望通過參與科研項目提升自己的能力.科研實踐也是學生了解專業前沿、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參與科研項目, 能夠培養學生創新理念, 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提高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學院除了要積極推動教師和學生參加“大創”“挑戰杯”等科技項目和競賽, 還可以在大三時增設創新實驗課, 讓學生走進課題組, 為本科生盡早參與科研項目提供便利.創新實驗課可與畢業設計、本科生導師制結合, 讓學生在創新實驗課中完成一些科研任務, 課程結束后提交一篇科技小論文.這樣既可以為學生完成畢業設計做鋪墊, 讓想考研的學生有充分的準備時間, 也可以讓能力較強的學生有更多時間發表科技論文.老師在指導科研活動時, 課題選擇盡量結合教師科研實際、企業生產、技術開發, 以加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形成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多層次的培養, 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度.此外, 學院和導師可以資助在創新實驗課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參加學術會議, 起到標桿帶頭作用, 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3.5 推進課程改革, 提升專業認同度

教學實踐安排對紡織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影響非常大.國內大部分紡織類專業目前均偏重理論知識的傳授, 而忽視了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 而提高實踐能力是新工科背景下紡織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因此, 一方面要結合行業需求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 增設實踐類課程, 培養方案的制訂做到穩中有變, 提高實踐教學課時比例, 提升學生的工程素養; 另一方面各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轉型升級, 提升教學能力和優化教學效果, 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

首先, 應建立較為齊全的校內和校外實踐基地, 以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 構筑多層次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校內實踐基地的缺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特別是在遇到疫情等特殊情況時, 無法組織學生到校外進行實踐, 導致學生嚴重缺乏專業實踐經驗.健全校內實踐基地可以實現學生高質量完成專業認識和生產實習, 初步了解生產流程和生產方法, 并且可以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進一步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在新工科背景下, 紡織類專業應立足國家、地區經濟發展實際, 與企業共同建立產教融合平臺, 培養更多符合國家發展、滿足產業需求的新工科人才, 應積極與企業交流、合作, 建立覆蓋全行業的校外實踐基地.此外, 學校還可以加大力度開發并利用虛擬仿真系統, 如通過虛擬仿真系統完成面料小樣仿真設計、打樣和制作, 通過多種教學途徑滿足學生實驗教學和實訓教學要求, 使教學增效提質.通過“走出去”的方式, 盡早開展實習、實踐基地參觀, 使學生能夠更多地接觸行業現狀, 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與理論學習結合, 更直觀地了解自己的專業特點, 提升專業認知水平, 提高學生對專業的專業認同度.還可以建立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的雙導師制, 通過學校和企業聯合開設相關課程, 充分地利用企業先進設備、生產工藝以完成整個企業環節的學習實踐, 避免課堂教學與實際脫節.

此外, 教師在課堂上的授課和講解是提升學生專業認同度的重要途徑, 各理論課程應該進行教學改革, 建立“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首先, 授課教師應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充分備課, 一個具有過硬的知識儲備、豐富的實踐技能、形式多樣的授課方式能讓學生更信服、更有興趣學習專業課程.其次, 授課教師還應積極探索授課形式, 靈活選取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方法, 增強在課堂中與學生的互動、交流, 引導學生思考, 避免“填鴨式”教學.例如部分課程存在“挑戰性”不足的情況, 應及時進行教學模式改革, 創新課程內容和課程設計, 讓師生在課內外高度地投入, 也可采用小班授課的形式, 加強創新能力和挑戰精神的培養.還可將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 充分發揮校內外實踐基地的作用, 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做到“學中做, 做中學”.為了保證教學質量, 學院還可以建立集體備課制度, 以教學團隊為單位進行備課, 集思廣益不斷打磨課程, 以更好地達到課程目標, 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度和學生的培養質量.

3.6 加強職業生涯規劃輔導

當前, 學生的職業規劃較為多樣化, 而學生對紡織類專業的認同度低, 對紡織行業崗位的了解不夠深入, 導致跨行業就業的現象十分普遍, 使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目前, 雖然許多學校都開設了職業規劃的課程, 但課程單一、教學內容脫離實際, 有些授課教師沒有實踐經驗, 導致課程教學效果不佳.因此, 應加大力度對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進行輔導, 幫助學生了解專業前景和未來職業方向, 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效果.

首先, 學校應該重視職業規劃課程, 避免簡單地把課程交給青年教師.因為大部分青年教師直接從高校到高校, 缺乏行業實戰經驗, 對市場崗位需求知之甚少, 在職業規劃課程中往往很難以職業為導向、充分體現企業崗位的要求.職業規劃有關課程應由實踐經驗豐富、對行業熟悉的教師或授課團隊進行授課, 切實從行業實際出發, 讓學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行業的各個工作崗位, 樹立切合實際的職業規劃.其次, 職業生涯規劃輔導的設計應因材施教.可以通過展示案例、劃分興趣小組等方式, 分年級、分階段、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根據自身性格和興趣制定個性化的職業規劃, 使學生樹立更明確、更合適的目標.學生對本專業工作崗位的了解越深入、越全面, 越能提高本專業的就業率, 也能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度.

4 小結

長期以來, 紡織類專業的專業認同度較低, 嚴重影響了新工科背景下復合型紡織人才的培養.因此, 對傳統專業的紡織類專業進行改革提升勢在必行.結合紡織類專業的特點, 針對學校宣傳力度不夠、培養過程中“產學研”銜接不緊密等不足, 通過強化招生宣傳、開展多種形式的新生專業認知教育、建立導師制、讓學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優化課程體系、推進教學改革和加強職業生涯規劃輔導等多種方法入手, 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專業認知和專業意識, 提高學生和家長對專業的信心.這一系列的改革能夠使學生的培養更有針對性, 更加系統化, 實現以學生為主體, 達到全面提升紡織類專業本科生專業認同度的目的, 為國家培養和輸送更多綜合能力強的高素質紡織人才.

猜你喜歡
認同度工科紡織
澳洋紡織
87年工科“學霸”成都追夢記
當代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挑戰和提升路徑
——評《提升當代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度研究》
新工科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紡織屆的“兩優一先”
新工科背景下項目推動式教學模式的探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普通群眾中的認知與認同度研究
高考加分新政認同度的調查與分析
工科研究生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