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FT藝術的概念、特征與傳播

2023-08-04 09:33湯筠冰陸江山
當代美術家 2023年4期

湯筠冰 陸江山

摘要:NFT藝術是在新一輪技術浪潮下催生出的藝術新載體與新形式。誕生于媒介融合中的NFT藝術,從技術層面上看,它是區塊鏈上獨一無二的身份代碼;從媒介層面看,它是藝術領域的新媒介載體;從心理層面上看,它是特定文化語境下的情感消費的產物。NFT藝術不僅是藝術媒介的迭代,更是一場藝術傳播的變革。其特征表現為去中心化的本質、無界多元的藝術形式和重估化的價值。其背后除了作為價值賦能的載體,帶來的是更深層藝術生態圈的變革。

關鍵詞:NFT藝術,新興媒介,藝術傳播,加密藝術

Abstract: In the new wave of technology, NFT art emerges as a new carrier and form of art. Born of media convergence, NFT art is, on a technical level, a code for a unique identity on a blockchain; on a media level, a new media carrier in the field of art; and on a psychological level, a product of emotional consumption under a specific cultural context. It is not only an iteration of art media, but also a transformation of artistic communication. NFT art is characterised by its decentralised nature, borderless and pluralistic art forms, and revalued value. Apart from being a carrier of value empowerment, NFT art brings about a deeper revolution of the art ecosystem.

Keywords: NFT art, emerging media, artistic communication, crypto art

NFT藝術并非是新概念。早在2017年,NFT藝術——電子貓養成游戲Crypto Kitties(迷戀貓)就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至2021年,美國數字視覺藝術家邁克·溫科爾曼(Beeple,真名為Mike Winkelmann)的NFT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有史以來成交價前三的價格售出?!癗FT”更是上升為《柯林斯詞典》公布的年度排名第一的熱詞。

關于NFT藝術的概念,有學者認為“NFT藝術只是一種數字藝術或數字化藝術品的存在形式”[1]。NFT藝術是以加密為特征的數字藝術,是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藝術媒介形態。雖然NFT藝術在本質上仍然屬于數字藝術,但是其所帶來的藝術震動是具有顛覆性和革新性的。如今,NFT藝術流通并不局限于藝術收藏圈,而是逐步走進了藝術界的各個領域,甚至是人們的日常生活。各大博物館相繼推出NFT藝術藏品,商業品牌也推出了各具風格的NFT限量作品,凸顯了其社交屬性與創意價值。數字化、虛擬化正成為藝術傳播越來越重要的傳播載體與發展趨勢。在全球社會發展、藝術自律性以及經濟環境要求等多種因素合力下,NFT藝術市場方興未艾。NFT藝術是科技與藝術結合在Web3.0(第三代互聯網)時代的新藝術形態,它不僅是藝術媒介的迭代,更是一場藝術傳播的變革。

一、區塊鏈與NFT:“獨特面孔的代幣”

NFT藝術與區塊鏈技術息息相關。正如Potts(2014)所述,新技術最近以多種方式塑造了文化產品的供應和消費。區塊鏈在這個意義上也不例外(世界經濟論壇,2018)。根據《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中的定義, 區塊鏈 (Blockchain) 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2]根據美國學者、區塊鏈科學研究所創始人梅蘭妮·斯萬(Melanie Swan)的觀點,區塊鏈可以被視為一個公開的賬本,具備全球性、去中心化的記錄潛力,能夠登記、注冊和轉讓各種資產,不僅限于資金,還包括投票、軟件、健康數據和知識產權等各類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區塊鏈技術使得線上與線下媒介的內容之間建立了信任機制,并實現了媒介內容以加密技術形式轉移。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與共識機制為不同媒介之間的內容搭建了一條信任通道。

區塊鏈構建了一個開放穩定的價值載體,并為數字化的價值流動及個體間的協作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3]在區塊鏈上,數字加密貨幣可以分為兩類:原生幣和代幣。原生幣擁有自己獨立的主鏈,在鏈上進行交易以維護賬本數據,例如比特幣和以太幣。代幣則依附于現有的區塊鏈,并利用智能合約記錄賬本信息。代幣又可分為兩種類型:同質化代幣(FT,Fungible Token,即可互相替代的代幣),例如貨幣、金銀和BTC等加密貨幣;非同質化代幣(NFT,Non-Fungible Token,每個都是獨一無二的代幣)。如游戲Crypto Kitties,每對貓還能繁殖后代,256個遺傳基因組合在一起有40億種不同的可能性,基于NFT的每只電子貓都是獨一無二的。

NFT(Non-Fungible Token),即非同質化代幣,它的每一枚代幣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不可代替和不可分割的特征。相較于FT, NFT的關鍵創新之處在于提供了一種標記原生數字資產所有權的方法,且該所有權可以存在于中心化服務或中心化庫之外。[4]NFT的運作方式并非隱藏目標信息,而是通過標記信息與鏈上其他信息的關系和價值來捕獲。此外,擁有NFT的所有權并不會阻止他人查看該信息。NFT提供了一種全新數字化的權利形式,不僅是版權,一切有價值的東西皆可上鏈,其形態就是NFT??梢哉f,NFT為構建Web3.0時代的數字社區以及數字經濟和資產提供著必不可少的技術基礎。NFT還為藝術的數字化生產與傳播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進而催生了“NFT藝術”,這一新藝術形態的誕生??梢哉f,NFT技術打造出具有獨一無二面孔的NFT藝術。

二、NFT藝術特征:身份代碼、物質性媒介與情感消費

加密藝術運動背后的時代精神可以追溯到非物質化藝術和拒絕藝術市場上的傳統動態和規則的概念[5]。加密藝術可以被視為“限量版數字藝術,用區塊鏈上的代幣加密注冊”[6]下面將從技術、媒介、心理三個視角來梳理和探究NFT藝術。具體說來,從技術層面上看,NFT藝術是區塊鏈上獨一無二身份的代碼;從媒介層面看,NFT藝術是藝術領域的新媒介載體;從心理層面上看,NFT藝術是特定文化語境下的情感消費的產物。

(一)技術層面:區塊鏈上有價值的身份代碼

贗品從古至今都是藝術收藏領域的難題,而在日益數字化的世界里,復制和盜版的成本更低,“驗明正身”是藝術品需要解決的問題。與NFT相關的加密藝術可以追溯到始于19世紀60年代的數碼藝術,雖然相關理論隨著技術與觀念革新在不斷發展,諸如納爾遜的超文本 (1965) 、勞雷爾的交互性幻想系統 (1986) 、考西的后有機表演 (1995) 、阿塞斯的遍歷文學 (1995) 、默里的數碼媒體美學 (1997) 、斯洛恩的數碼小說 (2000) 等[7]。在實際應用中,由于技術上的易于復制性,互聯網上的數碼作品很難確定其來源,并且其價值也難以評估。然而,NFT以巧妙的方式滿足了藝術界對身份驗證和來源追溯的需求,將數字文件與其創作者永久地關聯在一起。這種結合了NFT技術和數字藝術的創新催生了NFT數字加密藝術。

在此前,人們很難想象如何定價、交易和流通一張JPG、PNG格式的文件,而基于區塊鏈的數字化環境和開放空間,創作者可以在鏈上原生發行通證化的藝術品,一整套作品的產生、流通、定價、確權以及溯源防偽的流程都被確定,規避了之前模糊的灰色地帶。NFT的獨特之處在于其非同質化和不可拆分的特性,使其能夠與現實世界中的物品進行綁定。一旦綁定完成,該物品的身份就具有獨一無二和無法復制的特性。NFT 這一概念為獨一無二且可流通的藝術品賦予了數字稀缺性,這與藝術品“物以稀為貴”的價值內核相吻合。

從技術層面來看,NFT藝術品是在區塊鏈上擁有專屬ID(編碼)的數字資產。這既給藝術品標上了“身份證”,同時也使得它可以在公開透明的環境下溯源和流通。得益于NFT的天然收藏特性和易交易性,藝術家們能夠借助NFT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數字藝術品。通過NFT的身份標識,藝術品的真實性得到驗證,同時還能防止篡改,確立了數字內容的物權,從根本上解決了交易信任的基本問題。

(二)媒介層面:藝術領域的物質性載體

藝術的媒介特性體現在其創作、文本、傳播中的媒介身份,決定了藝術的傳播基因。[8]NFT的出現讓藝術從物質擴大到了非物質領域,這使得NFT在作為創作媒介、文本媒介、傳播媒介上呈現出新的藝術特征,從而也帶來相關主體角色與關系的變化。

創作媒介指的是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時借助的特定媒介,這是一種居于藝術家的思維和藝術作品之間的媒介。[9]從創作媒介來看,NFT藝術載體模糊了傳統的二元虛實觀念。在互聯網時代之前,藝術品的媒介基本是物質實體,可以是紙張、照片、影像、建筑、雕塑等媒材。而NFT技術下的藝術品,尤其是藝術家運用NFT創作的數字作品,打破了藝術品物質無形與有形的界限,將以往有形的媒介形態進一步擴大到無形抽象的領域,“非物質性”成為時代的縮影與發展趨向。

NFT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的關系是不沖突,也無法相互替代的,NFT藝術的創作并非是將繪畫從實體搬運到線上,而是運用數字化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在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將自己想表達的顯性的主觀思想情感“編碼”符號化到NFT藝術作品之中,更深層、隱性地體現了人工智能時代背景特征。也就是說,微觀上每個NFT藝術作品凝結了創作者的個性化表達,而宏觀整體來看這些NFT藝術品都烙上了中心化的特征。例如,蔡國強第三個NFT作品《你的白天煙花》將創作藝術的過程與沉浸體驗藝術深度結合,項目推出 7000 件 “煙花包”,收藏家在幾十天與項目深度互動中,自主燃放自己的虛擬數字白天煙花:通過“蔡日歷”,每 “天” 推出一款特別煙花,總計 90 種。項目網站TRLab每天公布當日的天氣條件,以及所在國家和其相應的安全距離等法規,這些國家都是蔡國強曾經創作爆破計劃的地方,對其有特別的意義。收藏家們可以考慮這些當地條件會如何影響白天煙花的燃放效果,據此決定燃放自己白天煙花的日期。在作品中,煙花綻放的瞬間被轉換成NFT記錄在區塊鏈上,正是瞬間與永恒共生并存概念的體現。

文本媒介指的是受眾理解藝術家思想情感和創作技能的中介,它直接以作品形式呈現。[10]從文本媒介來看,NFT不同于傳統藝術品的一個明顯區別在于其本身所有權是可以分割的,因此最終NFT藝術文本的形態在藝術家完成之后便獨立于藝術家的意志。NFT藝術品最后形態呈現的文本在算法、區塊鏈等技術的支持下,是動態與變化的。這種NFT藝術品文本媒介的呈現是受眾了解NFT世界的窗口和容器。

從傳播媒介來看,“藝術的本質是交往?!保?1]NFT藝術打破了空間地域的限制,可以直接在線上完成創作、傳播、交易、收藏的全流程。具有物質性屬性的傳播媒介,不僅改變了以往信息的承載方式,更深一步地改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形式??梢哉f數字技術改變了對人類意義的定義,物理存在與數字生存,虛擬身份與實體肉身之間的相對關系變得趨于分離。觀念變革與媒介的演進推動著藝術的前進發展。NFT這種新的藝術媒介載體,不僅是一種新的藝術創作材料和手段,創新了藝術的表達形式,更深層的是它編織了一套新的藝術創作語言與思想,更新了藝術的審美體系與想象空間,藝術的邊界不斷被拓寬與延伸。

(三)心理層面:文化語境下的情感消費

日本學者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中談到,新時代的消費理念已經發生了轉變,從崇尚時尚、奢侈品,經歷注重質量和舒適度,進而過渡到回歸內心的滿足感、平和的心態、地方的傳統特色、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上來。[12]一枚NFT藝術品,不同的人對于它的想象與價值估算是不同的,從某種意義來說NFT藝術品是一種文化語境下的情感消費產物。不同于貨真價實的商品的實用性考量,強烈的非理性情感因素在其中驅動著消費行為。前亞馬遜產品負責人尤金·衛(Eugene Wei)以加密貨幣來進行類比,指出社交網絡不僅是信息交易的市場,也是地位交易市場?!霸诤芏喾矫?,社交資本(social capital) 是金融資本的主要指標,因此社交資本的本質需要更多的審視。它不僅是一種良好的投資或商業實踐,而且通過分析社交資本動態,可以幫助解釋所有看似非理性的線上行為?!保?3]從這個角度可以理解由Larva Labs(幼蟲實驗室)在 2017 年開發的 NFT作品——一種稱為“CryptoPunks”(加密朋克) 的像素頭像——爆發的一波購買熱中社交資本在其中起到的重要性。NFT的社交資本更加直接地與金融資本聯系在一起。

大眾文化群體產生的認同感促進了群體身份的生產性建構,大眾文化迷和大眾文化癡迷行為才得以產生。[14]NFT藝術通過構建了身份認同感,在藝術家、作品以及粉絲之間形成閉環、產生共情。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數字化時代,區塊鏈玩家本身就具有一種社群屬性。在NFT社區中,NFT藝術的創作者和收藏者通過作品展示自我形象,建立了一個“我是誰”的身份。與此同時,社交媒體的視覺傳播營造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吸引了具有相似審美的人,并在互動交流中形成了特定圈層的“我們是誰”的話語表達方式,逐漸構建起關于NFT藝術群體的想象共同體。NFTChina首席顧問陳序提出“FT(non fungible)是共識,而NFT是共情,共情是NFT的價值核心?!保?5]共識是通過理解達成,而NFT藝術的核心價值“共情”傳播則是通過認同。這其中既包括社會認同、文化認同、身份認同,也包括心理認同,這在NFT市場中是非常顯性的存在。正如電影《失控玩家》《頭號玩家》里展現出的未來生活場景。真實和虛擬的邊界日益模糊,現實感已被養虛擬寵物、談虛擬戀愛所替代,元宇宙描繪的虛實交融的世界似乎就在不遠的將來。人們在數字化的世界中生存,在眾多虛擬體驗中獲得慰籍,人們樂于為感官體驗而買單,而NFT藝術正是現實世界在虛擬空間的一個映射。

三、NFT藝術傳播:拆掉藝術的門檻

學術界對NFT藝術有關藝術理念與美學,以及其所帶來的影響方面的探討也呈現出不同的看法與態度。郭春寧(2021)認為從更加宏觀的視角來看,NFT藝術不應僅僅局限在NFT單一技術框架內,而是元宇宙建構的一種創造性過程的體現。學者王小偉(2021)從反思的角度提出NFT藝術交易活動各環節的影響力或許高于藝術創作的本身,而NFT藝術的日?;磉_消解了藝術的嚴肅性,也讓藝術失去了情景化。有學者從技術層面,將NFT藝術品的特點歸納為唯一性、防篡改、流通高效、易于確權、可追溯性、追續權、所有權可分割。[16]從NFT藝術傳播層面以及各主體互動關系出發審視, NFT藝術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去中心化的本質、無界多元的藝術形式和重估化的價值。

(一)本質去中心化:人人皆可參與的自由創作

NFT的本質精神是“去中心化”,正如德國藝術家博伊斯倡導的“人人都是藝術家”一樣,NFT藝術代表了藝術領域的平權革命時代的到來。正如歷史長河中傳播技術的革新不斷打破階層的壁壘:紙張的發明打破了貴族對知識的壟斷,使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互聯網帶來的傳播技術的變革打破了精英的話語權壟斷。過往的藝術家可能同屬于藝術圈層,絕大多數是接受過專業學習和訓練的藝術家,原生藝術家僅是少數,藝術品的流通也只存在于藝術圈內。但是NFT的運用打破藝術創作與流通的壁壘,在NFT創作交易平臺上每個用戶都可以注冊、創作、出售自己的NFT藝術作品,這有助于那些年輕、非主流、個性化的藝術家作品進入到藝術市場之中。

NFT藝術重塑了藝術生態圈的關系,永久性地改變藝術家和作品之間的關系。以前藝術家創作一件藝術作品就出售掉了,而現在創作一枚NFT藝術作品之后,相當于是這枚作品的股東,以后作品在流轉過程中間它的升值都可以享受到收益,藝術家與作品的關系從“一次性買斷”轉變為“可持續性延續”。與Web2.0(第二代互聯網)時代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進行的傳統集中式內容分發不同,NFT可以幫助微小創作者接觸他們的忠實粉絲,從而獲得可觀的資金支持,實現Web3.0的去中心化愿景。創作者可以不再依賴于需要他們觸及廣大觀眾的中心化平臺廣告收入,而是通過銷售作品直接從粉絲處獲得收入。創作者可以最大化利潤,因為NFT沒有中介,且價格是逐一決定的、可以實現分級定價。

這種去中心化的創作關系,同時還改變了觀者在藝術創作關系的被動地位。過往更加強調觀眾面對藝術品的審美活動。一如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的“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的著名論點。在藝術傳播領域,藝術品的欣賞從面對書畫視覺上的“靜觀”,到電視電影等綜合藝術的“視聽觀感”,發展到VR等沉浸藝術的全身心“五感體驗”。而到了NFT時代,觀眾對于NFT藝術品不僅可以綜合之前的媒介體驗,更重要的是受眾作為購買者可以參與藝術創作之中,改變藝術效果的最終呈現?!禙irst Supper》(第一次晚餐)是由13位加密藝術家共同創作,22個圖層組成的可編程藝術品,畫面中的各種細節效果可變,購買者可以決定選擇哪一種效果,真正參與到藝術效果中來,據說所有效果總計313億種可能。NFT藝術在元宇宙虛擬空間中構建了收藏者主體性數字身份,增強了購買收藏者與NFT藝術作品之間的情感鏈接。從這個層面上來說,NFT藝術是一種開放性的參與式藝術。

(二)定義無界化:多元的藝術形式

媒介技術變革所引發的加速運動深刻改寫著文藝形態及其體驗。伴隨著機械復制藝術到新媒介文藝的范式轉換,人們對藝術的體驗從“瞬間震驚”轉向了“瞬間融合”,而且后者還逐漸占據了當代人媒介審美經驗的中心。[17]當代藝術的理念影響了NFT藝術中關于物質性的內核,并且讓其孕育出新芽。NFT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數字化的藝術表達方式,呈現出多元多變的藝術形式,這種表現方式的變化也帶來人們審美體驗和藝術觀念的變化,NFT藝術在某種程度上拓寬了傳統藝術的邊界。

就目前NFT藝術發展階段來說,NFT藝術可劃分為:不可繁殖藝術和可繁殖藝術。不可繁殖藝術,即為傳統藝術品數字化并映射上鏈,一般是由人類藝術家創作并上傳到區塊鏈與NFT綁定的作品??煞敝乘囆g也可稱為生成藝術,是通過某種算法來創建,再利用NFT的獨有ID作為“內核”生成藝術品。這類作品一般是基于公鏈的源生加密藝術,以數字貨幣(TOKEN)形態在鏈上進行首發,并通過公鏈配套的虛擬空間與交易平臺進行策展、發行和拍賣。每件可繁殖藝術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只與一個 NFT 綁定,同時完成這個作品需要藝術家提前創作各種 “碎片” 喂給算法,并告訴算法如何將這些碎片拼湊成一副完整的作品。這類生成藝術的結果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在突破人類想象力的邊界,在解構人類傳統的思維方式的同時,建構一種更加開放的視野,顛覆了過往的交互和視覺規則。例如,NFT 可繁殖藝術品HashMasks(哈希掩碼),它的種子(DNA)存儲在鏈上,圖像在鏈上生成并以去中心化方式存儲。目前引領這一熱潮項目的平臺Art Blocks自2020年成立以來已經促成超過1.1億美元的累計二級銷售。

對于藝術價值的評估有著不同的衡量標準。一種是歷史身份,它指的是藝術家從展覽、價格或制度中獲得的合法性。另一種是風格身份,是由“一套風格代碼來定義的,這套代碼在持續的創造性演變中描述了藝術家的作品”[18]。藝術的評價體系與情感和審美價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Pownall,2014),呈現出經濟邏輯與藝術邏輯競爭的特征。NFT藝術多元的表現形態是超現實與現實主義共存的矛盾體,基于區塊鏈和算法技術為底層邏輯的藝術形式為人們的藝術審美帶來新鮮的體驗,不僅為藝術家開放了前所未有的創作可能性和可編程分配機會,也給受眾帶來新的藝術審美體驗方式。

(三)價值重估化:自由開放的交易市場

NFT重構了藝術生態圈的互動關系,成為連接藝術家、拍賣行、博物館、畫廊等的新節點,讓原本相對封閉的場域流動起來,這種可持續性的生態循環正在改變著藝術交易市場的游戲規則,有關NFT藝術的價值衡量也正在形成新的價值評估體系。藝術品市場的一個特點是交易成本高,信息高度不對稱(Harris,2013)。儲存和運輸的成本加起來就是這樣(Buelens&Ginsburgh,1993)。NFT藝術與傳統藝術相比,其價值重估化從宏觀的藝術市場環境到微觀的藝術品所有權變化中皆有所體現。

從宏觀來看,傳統時代藝術品的市場交易是相對封閉的信息交換場域,頭部藝術家的藝術作品是拍賣市場矚目的焦點,名人“光暈效應”的表現更為明顯;而區塊鏈支持下的開放透明的交易平臺給予了市場中部和尾部知名度不高的藝術家更多的機會,也激發了NFT藝術品交易的長尾效應,藝術作品也會在更加廣闊的時空中流通。

從中觀層面看,由于NFT交易無需通過任何第三方機構卻擁有版權保障,作品銷售從此不再需要藝術機構參與,藝術家可以直接面對市場出售作品,與收藏者之間構成點對點的網狀交易結構,畫廊、美術館、策展人等一系列中間人的銷售屬性或將被瓦解。NFT藝術的每次交易信息透明地被記錄在公鏈這也使得藝術作品的價格更加透明化,打破了過去藝術機構和平臺的壟斷。

從微觀來看,NFT重新定義了所有權,將所有權分解為可追蹤和可細分。由于NFT有獨一無二的ID,包括所有權、創建者和價格在內的整個歷史都可以在區塊鏈上追蹤,而不需要中介參與。NFT使所有權細分成為可能,藝術品等物品可以分成許多部分,每個買家都可以擁有一小部分所有權,這帶來了藝術收藏的新的體驗與方式。

Async Art 就是一個以交易可編程藝術品而聞名的數字藝術品市場。許多藝術家在 Async 上出售由許多圖層組成的,并可以隨時間調整屬性的作品。在這些藝術品上,成套的、包含許多圖層的“主”備份,和另一些不成套的獨立圖層,可以分別被不同的人擁有。NTF技術下一群人可以集體擁有某個藝術品,所有者還可以各自管理作品的(某一層的)屬性。

NFT藝術拆掉了過往藝術圈高筑的藩籬,將藝術的創作權、收益權完全地放置到藝術家的手中。這與黑格爾等人提出的“藝術終結論”論點相似,藝術的終結并不是意味著藝術的消亡,而是藝術對于人的精神來說“跌落神壇”,不再有過去那種必需和崇高的地位的觀點不謀而合。

結語:NFT藝術的明天,泡沫還是浪潮?

NFT藝術是在新一輪技術浪潮下,催生出的藝術新載體與新形式,在技術和美學的背后是一種強烈時代性的體現。誕生于媒介融合中的NFT藝術,從技術層面上看,它是區塊鏈上獨一無二身份的代碼;從媒介層面看,它是藝術領域非物質性的新媒介載體,在創作媒介、文本媒介、傳播媒介上呈現出新的藝術特征,從而也帶來相關主體角色與關系的延伸;從心理層面上看,它是特定文化語境下的情感消費的產物??梢哉f,NFT藝術的誕生是數字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在NFT處于野蠻生長的現階段,仍然充斥著泡沫和恐懼,但這并不意味NFT藝術只是營銷和商業的噱頭,其背后除了作為價值賦能的載體,帶來的是更深層藝術生態圈的共振與變革。NFT藝術去中心化的本質與多元藝術表現形式,某種程度上也正在影響著藝術生態圈各節點從宏觀的藝術市場環境到微觀的藝術品所有權變化。

“NFT的價值實現指向元宇宙?!保?9]就目前來看,NFT藝術仍處于探索發展階段,NFT藝術價值承載以及最終形成樣態是浪潮還是泡沫仍有待時間的沉淀,這句話從側面印證NFT藝術是面向未來的。未來隨著NFT技術與藝術更深的融合,對于NFT藝術研究的路徑與視角也將會更加的多元與廣闊。

本文為上海市社科規劃年度課題《數字技術語境下的藝術傳播創新路徑研究》(編號:2021BWY001)階段性研究成果。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 《數字媒介語境下的藝術傳播理論體系研究》(編號:22BA023 )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湯筠冰,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藝術傳播。

陸江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注釋:

[1] 周瑋佳:《鏈上“新貴”的機會與風險——NFT與傳統藝術品之比較》,《中國美術》, 2021年第3期,第123頁。

[2] 工信部: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 [2016.10]. http://www.199it.com/archives/526865.html.

[3] 達鴻飛:解密NFT,進軍元宇宙,區塊鏈與價值實體將如何鏈接? [2021.06.28]. https://www.yicai.com/news/101094418.html.

[4] 周亮:基于區塊鏈的差異性數字資產NFT介紹 [2018.11.08]. http://www.elecfans.com/blockchain/810763.html.

[5] Franceschet, M., Colavizza, G., Smith, T., Finucane, B., Ostachowski, M. L., Scalet, S., … Hernández Sebástian. (2020). Crypto art: a decentralized view. Leonardo, 1-8.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162/leon_a_02003.

[6] Ibid..

[7] 黃鳴奮:《數碼藝術50年:理念、技術與創新》,《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第6期,第80頁。

[8] 王廷信:《媒介演進與藝術傳播》,《美育學刊》,2020年第6期,第52頁。

[9] 同上。

[10] 同[8],第53頁。

[11] 同[6],第85頁。

[12] [日] 三浦展:《第四消費時代——共享經濟的新型社會》,馬奈譯,上海:東方出版社,2014年,第142頁。

[13] Eugene Wei,Status-as-a-Service.https://www.eugenewei.com/blog/2019/2/19/status-as-a-service.

[14] [美]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王曉玨宋偉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第34頁。

[15] 騰訊研究院: NFT 大火的今天,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它? [2021.08]。https://mp.weixin.qq.com/s/erGTo0tj9cvm7VlGgm973w.

[16] 王功明:《NFT藝術品的價值分析和問題探討》,《中國美術》, 2021年第4期,第43頁。

[17] 別君華:《瞬間體驗的生產及其悖論——從機械復制藝術到新媒介文藝》,《山東社會科學》,2020年第12期,第55頁。

[18] AlessiaZorloni, The Economics of Contemporary Art: Markets, Strategies and Stardom, Springer EBooks, Berlin: Springer, 2013. .

[19] 同[3]。

參考文獻:

1. Nathalie Buelens& Victor Ginsburgh,“Revisiting Baumol's ‘art as floating crap gam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 37, Issue 7,1993, p.1351.

2. Franceschet, M., Colavizza, G., Smith, T., Finucane, B., Ostachowski, M. L., Scalet, S., … Hernández Sebástian. (2020). Crypto art: a decentralized view. Leonardo, 1-8.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162/leon_a_02003.

3. JonathanHarris, “Gatekeepers, Poachers and Pests in the Globalized Contemporary Art World System”, Third Text 27, 2013, pp.536 - 548.

4. Jason Potts, New Technologies and Cultural Consumption,Editor(s): Victor A. Ginsburgh, David Throsby,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Art and Culture,Elsevier,Vol. 2,2014, pp. 215-231.

5. Rachel Pownall, “Art Price Risk, Emotional and Aesthetic Value: Investing in Boutique Art Funds”, Chapter in Risk and Uncertainty in the Art Market, Edited by A. Dempster, London: Bloomsbury Press, 2014, pp. 165-186.

6. RuthTowse,? A Handbook of Cultural Economics, Second Editi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1.

7. LainRobertson,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Art Markets and Management, London: Routledge, 2005.

8.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8). Creative Disruption: The impac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on the creative economy. White Paper, in collaboration with McKinsey & Company. Retrievedfrom:http://www3.weforum.org/docs/39655_CREATIVEDISRUPTION.pdf.

9. AlessiaZorloni, The Economics of Contemporary Art: Markets, Strategies and Stardom, Springer EBooks, Berlin: Springer, 2013. .

10. 郭春寧:《元宇宙的藝術生成:追溯NFT藝術的源頭》,《中國美術》,2021年第4期,第14-19頁。

11. 王小偉:《盛世淘金熱中的冷思考:NFT藝術的建構與挑戰》,《中國美術》, 2021年第4期,第20-24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