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時代下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目標重構

2023-08-04 09:33王志揚李鑫宇
當代美術家 2023年4期
關鍵詞:媒介技術數字時代人才培養

王志揚 李鑫宇

摘要:新興交叉思維為藝術、文化產業的變革提出新的方向,數字媒介技術介入藝術引發人才需求的時代之變,培養具備藝術傳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正得到學界重視。數字時代背景下,藝術傳播與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媒介技術結合得愈發緊密,在觀念、知識、能力、素養等層面對藝術傳播專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過分析數字時代背景下,數字媒介技術對藝術傳播的影響,論述藝術傳播人才培養呈現出的新特色,重構藝術傳播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從而為“新文科”背景下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的科學性與適配性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數字時代,媒介技術,藝術傳播,人才培養

Abstract: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has set off a new revolution of art and culture industries and the change in talent demand is now being triggered by the intervention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in art. The compound talents with the ability of artistic communication is getting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a. In the digital age, artistic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technologies represented by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 increasingly closely integrated, which brings about new requirements for artistic communication talents in terms of concept, knowledge, ability and literacy. By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on artistic communication in the digigal ag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artisitic commun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 for artistic communication talents. Thus, it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scientific and adaptive training of artistic communication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Keywords: digital age, media technology, artistic commun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數字時代的主要表征是“萬物皆媒”,在此基礎上數字媒介傳播呈現出交互性、瞬時性、靈活性等特點。大數據(BD)、人工智能(AI)以及虛擬現實(VR)等技術的快速迭代,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傳播方式。數字媒介技術跨越式變革為藝術的創作與傳播帶來了全新的變化,同時將藝術賦予新的靈韻。[1]特別是受新文科理念的影響,藝術學與傳播學之間的壁壘被逐漸打破,媒介技術在藝術傳播過程中的橋梁作用日益顯著。被數字媒介影響的藝術傳播已經悄然由傳統方式向“一切皆可藝術,藝術皆為媒介”的新趨勢轉變。未來,隨著數智技術(BD+AI)的深度介入,藝術傳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存。

藝術傳播的向度流變也將直接導致行業對人才需求的轉變。數字時代的到來,使藝術學、傳播學等專業學科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對藝術傳播的需求由“邊緣走向中心”。根據數字時代背景下數字媒介技術對藝術傳播的影響,探索數字技術對傳受關系、傳播場景及傳播效果的改變,由此提出,數字時代對藝術傳播人才在時代政治性、人文社會性、科學技術性、全面復合性等方面的特別需求,進而對數字時代背景下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目標提出重構,這將有助于在學科交叉視角下培養觀念、知識、能力及素養“四方皆通”的復合型藝術傳播人才,也將成為當前亟需回應的現實問題。

一、媒介技術賦能與藝術人才需求的時代之變

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中,數字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與方式,也對藝術的各個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藝術創作、藝術傳播與藝術消費賦予全新的勢能。關于數字技術賦能藝術的研究逐漸受到學界重視,特別是提到“數字藝術”總是會與藝術品、科技十足的互動裝置、虛擬數字展館及博物館等內容聯系在一起。如今,數字技術賦能下的藝術使受眾在獲得感官體驗的同時與藝術作品也產生了交互,為其更為直觀地帶來多元化、立體化的沉浸式體驗,也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思考。

回顧媒介技術介入藝術的歷史,可以歸納為“困局”“破局”再到“新局”的三個過程。早期藝術的“媒介”存在于材料與技藝中,[2]兩者關系即為一種混沌迷離之狀態,就猶如一群人圍在一起審視一幅藝術作品,藝術鑒賞因媒介的原因受困于空間的局限之中。這種困境直至工業革命時期才被新的媒介技術所打破,這一階段存在于材料中的媒介技藝被機械復制技術所替代,藝術鑒賞的空間局限被打破。沃爾夫·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為媒介技術賦能藝術奠定了學理基礎,在其著作《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出,雖然藝術的原真性可能消失,但新技術的出現無疑改變了空間局限。[3]“偉大的革新會改變藝術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將影響到藝術創作本身,最終或許還會導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變藝術概念本身?!保?]本雅明以此借喻技術對藝術的顛覆性影響。

20世紀60年代開始,以數字技術為手段和載體,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屢被提出,屏幕媒介到數字媒介的轉向使得藝術的空間由現實轉向虛擬,即實現了由“破局”到“新局”的突破。隨著數字媒介技術全面介入與融入,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5G、元宇宙的應用與實現,數字媒介技術改變了人們欣賞藝術的過程,特別是虛擬空間技術實現了從藝術鑒賞到藝術體驗的蝶變。數字賦能藝術的意義就是用數字來發現藝術、體現藝術。數字連接作品、連接彼此、連接先鋒的體驗、連接新的思考,全新的體驗方式讓藝術展演不再是單向的傳播,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作品給予的感受。[5]隨著數字媒介技術介入藝術的深入,也引起了學界對其創作與審美“泛化”的擔憂。有學者認為,藝術是人類特有的表達方式,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應理性看待人工智能技術,面對復雜紛繁的數字媒介技術新業態,應該引導人們對其重新認識。[6]

數字賦能藝術勢必對藝術行業人才產生深刻的影響,也為藝術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的藝術教育已經無法滿足數字時代背景下行業對藝術人才的實際需求,數字技術媒介賦能藝術背景下的藝術人才需要具備更先進、復合的創作、傳播能力與素養。這也引發了對藝術人才需求的時代之變。僅從數字媒介技術視角而言,新時代的藝術人才需不斷適應和掌握新技術,具備數字藝術產品生產與傳播思維,并時刻在數字時代的藝術創作和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水平。

二、數字時代下數字媒介技術對藝術傳播的影響

數字時代下數字媒介技術賦能藝術傳播,經過數字技術和網絡傳播等跨界融合后的藝術作品,通過交互參與的內容設計豐富了作品的欣賞層次,打破了傳播過程中場域和空間限制,增強了受眾的藝術體驗感與藝術效果呈現。這種影響直接體現在國內外層出不窮的數字藝術展出中,如北京時代美術館舉辦的“2022亞洲數字藝術展”、貴州省博物館開啟的“裂變:數字藝術的全球化浪潮”藝術展。前者圍繞地球生態探索展開數字藝術的想象,以沉浸式體驗、動態交互為觀眾呈現出數字藝術領域的精彩想象力。藝術作品展完美詮釋以數字媒介技術的藝術傳播形式正在拓寬新的藝術體驗邊界。后者從全球化數字藝術的觀念和方法入手,融學術性、公眾性和國際性于一身,打造涵蓋全球化數字影像和多媒體浪潮的大型展覽,并以古代、現代的跨時空對話方式,向觀眾展現藝術傳播的新形式。

數字時代下的藝術傳播將深厚的美學精神與中華傳統文化實現精準推送,賦予其新的文化意義和審美價值。數字媒介技術直接影響了藝術傳播,并使其在傳授關系、傳播場景、傳播效果等方面發生了劇變,并為未來藝術的再造與實踐提供了現實依據。

首先,數字媒介技術給藝術傳播的傳受關系帶來了顛覆性的轉化。傳統傳播方式因相對固化的傳播狀態與藝術傳播的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關系相對恒定。這種單線條傳播模式類似于早期傳播學中的“魔彈論”,而互聯網將藝術傳播帶入一種新的境界。原先的傳受關系因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數字媒介技術的推動下,生活與藝術的界限愈加模糊。藝術作品的受眾從之前的被動接收者,轉向為數字時代下的主動創造者,人們可以同時充當藝術的創造者、傳播者、受眾等多種角色。特別是藝術生產者在此階段所面臨被重新定義的新問題,人工智能甚至可以取代藝術家來進行藝術創作。數字媒介技術實現的交互性向著“數智”的趨勢演進,受眾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地通過交互技術參與到藝術傳播中,為藝術帶來大眾的參與和創作。

其次,數字媒介技術為藝術傳播的場景帶來了時空性的改觀。數字時代下藝術傳播的場景也發生了兩極化的轉變,傳統的現實場景被優化與革新,受眾在數字媒介的幫助下加深了對藝術作品的感官延伸。藝術場館中各類作品的技術加持使傳播方式變得豐富且獲得升級,這給在現實空間欣賞藝術作品的受眾帶來更具沖擊力的視聽體驗。另一方面,藝術的“媒介化”對傳統藝術傳播形式而言,實現了從現實場景到虛擬場景的時空轉變。在虛擬場景中,傳統藝術獲得新技術賦能,甚至被全新的媒介樣態顛覆與重構,將受眾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從以往的空間中剝離,賦予極具體驗感的藝術傳播語境。特別是非同質化通證(NFT)與文化元宇宙在藝術傳播領域引起相當廣泛的關注,這為藝術作品在虛擬空間的傳播與流通提供了現實可能,為傳統藝術傳播方式帶來了巨變。

最后,數字媒介技術為藝術傳播的效果研究帶來了質的變遷。在早期的藝術傳播過程中,對傳播效果的研究不僅不足,甚至缺位。數字時代下人工智能為受眾行為效果的搜集與統計帶來了跨時代的巨變,藝術傳播者可以快速、極簡地利用算法服務實現對受眾滿意度、行為態度等量化指標的“精準推送”。這使藝術內容的生產、分發、消費與反饋的流程具有快捷、擴域、立體的特點。而從人文科學的視角來看,數字時代下藝術媒介的變遷也直接影響了受眾的審美感知。[7]當下的藝術形態,無論是繪畫、雕塑、書法還是其他視覺藝術作品,其審美的實現需要面對數字時代藝術接受的改變和新一代人的審美心理,這亦是在社會層面上對傳播效果宏觀過程的分析。未來,對數字時代藝術傳播效果的研究將更加精準,并且向著中微觀與宏觀視角統合的趨勢發展。

三、數字時代下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的特色

根據數字媒介技術應用于藝術傳播的實際情況,提煉并發掘數字時代下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特色,通過提升時代政治性、培養人文社會性、賦能科學技術性、塑造全面復合性,為藝術傳播人才“塑其魂、育其基、增其力、提其界”,為重構數字時代下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的目標提供依據。

(一)藝術傳播人才的時代政治性是塑人之魂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傳播形式,數字時代下藝術傳播的人才培養特色應緊跟時代步伐,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和新聞觀為指導和根基,夯實并全力踐行藝術傳播人才的時代政治性。應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立場,[8]在藝術傳播人才培養中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養分,為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的時代政治特色提供豐富的素材與內涵。

隨著數字時代下媒介技術洪流的迅猛變遷,在藝術傳播的時代浪潮中難免泥沙俱下,這就要求藝術傳播人才充分起到“時代把關人”的作用。數字時代下藝術傳播人才只有充分掌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新聞觀,并在藝術傳播中踐行改革創新與堅守文化自信兩個關鍵,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為根本宗旨,才能在藝術創作與傳播中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由此可見,全面夯實并提升藝術傳播人才的時代政治性是人才培養中的首要目標、重中之重。

(二)藝術傳播人才的人文社會性是育人之基

根據新文科理念,藝術傳播人才培養應充分考慮藝術學與傳播學兩個學科的獨立與兼容。首先,在人才培養中要注意考慮藝術學作為人文學科的中微觀研究視域、以人為本的學科特征,注重對藝術傳播人才文化屬性與人文精神的打磨;其次,還應注意傳播學作為社會學科的科學、嚴謹與重視社會功能的學科特征,注重對于藝術傳播人才社會服務能力的培養;最后要意識到藝術傳播學作為學科交叉的產物具備的人文社會性,注重對于學科專業人才能力的培養。

數字時代下,藝術傳播人才應具備解決數字人文與數字社會中實際問題的核心競爭力,藝術傳播人才培養需根據人文社會性的特征,“理實并重”兼顧為數字中國建設服務的知識儲備與實踐素養。特別是在數字媒介技術大行其道的當下,藝術傳播人才要明確“技術是人身體的延伸”,以“技術為媒”服務于對人審美能力的提升、服務于藝術家的創作、服務于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偉大復興,服務于堅定文化自信、提升全民美育,以及中國文化藝術海外傳播等國家戰略。

(三)藝術傳播人才的科學技術性是增人之力

數字時代下,藝術以數字技術為媒進行傳播,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新媒介技術的變革為藝術傳播注入新勢能。新的科技浪潮下,藝術在傳播與接受中產生了技術流變。數字技術、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予藝術強大的社會影響力。[9]在此背景之下,應充分重視使用科技手段進行藝術傳播的實踐與應用能力,這是在藝術傳播人才培養中由理論走向實踐的關鍵,也是提升藝術傳播人才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一方面,要在藝術傳播人才培養中相應加入藝術科技的理論知識,作為新文科背景下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時代產物,藝術科技在藝術傳播中是關鍵;另一方面,要在藝術傳播人才培養中注重科技賦能學術研究,如采用社會科學中部分技術手段應用于藝術傳播研究中;最后,則務必要重視對藝術傳播人才在實踐應用中的技能培養,提升其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藝術在虛擬空間中運用VR/AR/XR等技術呈現并傳播的實際操作能力,這都是藝術傳播人才從“紙上”到“場景”中的重要動能。

(四)藝術傳播人才的全面復合性是提人之界

數字時代下的藝術傳播人才培養,以培養兼具理論與實踐素養的藝術傳播行業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根本目的。其中,全面性與復合性是藝術傳播人才在未來行業競爭中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一方面,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的全面性,強調教育過程中的全覆蓋性,從課堂教學到實踐中的“第二課堂”,囊括了全方位的教育過程與教學設計。另一方面,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的復合性,旨在強調藝術學與傳播學的交叉,以及與藝術科技、藝術心理等其他學科的跨學科交織,這也促生了由全覆蓋到全素養的雙向鏈接。

藝術傳播人才的全面復合性,既是在藝術傳播理論、實踐、技能三方面的全面復合,也是藝術傳播中國化、融合化,兼具國際視野的全面統合,還是藝術傳播服務于人、服務于社會發展、服務于國家戰略的全面整合。這就要求藝術傳播人才培養在理念、知識、能力、素養四個方面的全方位構建,以達到藝術傳播人才在行業中“技高一等”的最終目標。

四、數字時代下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的目標

根據數字時代背景下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特色,以行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為問題導向,通過對觀念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養目標的重塑,形成“德才兼備、理實并重”的藝術傳播人才培養新定位,積極落實“立德樹人”“全面育人”的時代重任,以全面完成數字時代下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的目標重構。

(一)以德為先:深化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的觀念目標

觀念是院校及專業在進行人才培養中所表達出的意識形態。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的改革與發展,由于受許多傳統因素的阻礙而形成了人才培養觀念陳舊的現象。這主要源于藝術傳播是兩者交叉形成中的新概念,缺乏理論基礎與應用借鑒是根本原因。隨著新文科建設的深化,關于藝術傳播的新的人才培養觀念正不斷形成,需要我們予以及時吸收并更新。將觀念目標作為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的第一要素,是藝術傳播專業人才培養時代與政治的需求,具體表現在思想觀念、道德觀念和對外觀念。

數字時代下應深化藝術傳播人才培養“以德為先”的觀念目標,首先要在人才培養中落實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新聞觀,使藝術傳播人才樹立鮮明的政治立場,把握正確的時代方向;其次要培養專業人才符合數字時代特點的職業道德觀,在數字媒介技術浪潮下,要具備良好的道德品格與職業精神,堅持文化自信,增強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使命感;最后要培養豐富國際文化傳播背景、開闊國際視野的藝術傳播專業人才,這既是中國藝術走向世界的關鍵,也是我國全球化傳播戰略的要求。

(二)美藝兼修:強化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的知識目標

知識學習是學生通過教育活動形成自己的認識、結構并解決相關問題的過程。藝術傳播人才在知識目標的學習中,由于學科交叉的時空限制,人才培養中的目標達成度往往或囿于一隅。新文科理念下的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知識目標應兼顧多學科理論知識的“廣度”與藝術傳播跨學科理論知識的“深度”。將知識目標“擺正”為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的重要根基,充分意識到其中樞作用,具體體現在基礎知識、專業知識與通識知識的提升與打造。

數字時代下應加強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美藝兼修”的知識目標,首先應充分意識到藝術傳播在數字時代下的轉向問題,形成以數字藝術傳播與傳統藝術傳播雙核心的全新理論基礎;其次要在專業知識中充分體現藝術傳播的跨學科性,注重藝術傳播與藝術科技、藝術管理、藝術心理等專業知識的再交叉,繼續解決人才培養的“深度”問題;最后,要在通識知識中發揮美育的能動作用,協助專業知識目標的達成,形成“全面精深、美藝兼修”的知識目標特色。

(三)知行合一:拓展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的能力目標

能力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也是掌握知識的前提。藝術傳播人才培養中的能力提升,尚需要由理論走向應用的發展過程。數字時代下,不僅需要掌握藝術傳播理論與技能的專業人才,更需要在藝術傳播場景中將上述理論與技能轉化為應用價值的復合型實踐人才。實現能力目標是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由理論走向實際的關鍵,也是藝術傳播人才培養需要的重要向度,這將先后體現在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三個階段。

數字時代下應擴展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知行合一”的能力目標,首先應通過教學中的實踐環節使藝術傳播理論與技能轉化為能力,以“做中學”落實數字媒體傳播中藝術的傳播能力;其次應始終不懈加強藝術傳播人才學習能力的提升,以應對復雜多元的數字媒介技術變革趨勢,使能力領跑于技術變革;最后則是注重對藝術傳播人才創新能力的拓展與提升,提升人才進行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自我創新的能力。

(四)數智為媒:落實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的素養目標

素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全面價值的最終展現,是知識、能力等功能屬性的多元綜合體現。[10]藝術傳播人才所需的素養應是對各類傳播媒介為主導的傳播時代中藝術傳播的深化與體現,還肩負著數字時代藝術傳播新形勢下各類目標的集成。落實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的素養目標,是其階段性成果的實際需求,是藝術傳播人才社會功能性的全面呈現。數字時代下藝術傳播人才培養的素養目標主要體現在由藝術素養目標到媒介素養目標的全過程。

一方面,數字時代中藝術傳播人才應全面認識并掌握數字藝術的特殊性,形成在數字化時代重新定義美、發現美、創造美的綜合性藝術素養,這既是當下數字時代藝術傳播人才的現實之需,亦或是書寫未來藝術史的重要節點。另一方面,數字時代中藝術傳播人才還應具備活用數字媒介技術的能力,形成在數字化社會中傳播美的全面性媒介素養。通過實現藝術素養目標到媒介素養目標,以數智技術為契機形成藝術傳播人才培養中素養目標的重塑。

五、結語

總之,數字時代下藝術傳播的人才培養,是根據數字媒介技術的變革及其對于藝術傳播的影響,在時代政治性、人文社會性、科學技術性、全面復合性等方面呈現出的藝術傳播人才培養新特點。值得注意的是,未來的藝術傳播還將隨著媒介技術的變革裂變出更多的方式與場景,藝術的創作與傳播的文化意義和審美價值將會更加豐富。因此,藝術傳播人才培養要緊跟時代步伐,特別是要重視媒介技術的變革與影響,在觀念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養目標中不斷自我修正與革新,使之可以時刻滿足數字時代下藝術傳播人才的新需求。為新文科理念下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的藝術傳播人才提供新思路,并為新階段藝術的再造與實踐提供現實依據。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數字媒介語境下的藝術傳播理論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2BA023)研究成果;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中心資助項目《澳門青年志愿服務文創活動與產品的創新擴散研究》(項目編號:2022ZYLX34)研究成果;2023年度吉林省高教學會高教科研課題“數智時代下藝術傳播人才培養路徑研究”(課題編號:JGJX2023D361)。

作者簡介:王志揚,吉林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講師,藝術學博士,研究方向:藝術傳播、數字文化。

李鑫宇,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文化產業研究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創意、數字傳播。

注釋:

[1] 徐望:《藝術“道”與“器”在生產科技迭代浪潮中的多維演化之思──以“工業4.0”和“元宇宙”進程為背景》,《藝術管理(中英文)》,2022年第2期,第29頁。

[2] 劉?。骸独斫馑囆g媒介:從“材料”到“傳播”》,《當代文壇》,2021年第6期,第124頁。

[3] 沃爾夫·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下的藝術作品》,譯者:王才勇,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

[4] 保羅·瓦萊利:《藝術片論集》 (Pièces surlart),巴黎版,第105頁。

[5] 鄭悅:《數字賦能藝術的意義是什么?》,《江南時報》,2022年4月14日。

[6] 陳青:《梁巖:理性看待人工智能,讓藝術積極擁抱科技》,《藝術教育》,2023第5期,第14頁。

[7] 周星:《數字時代:視覺藝術審美與媒介傳播如何共贏?》,《美術觀察》,2022年第10期,第14頁。

[8] 彭吉象:《關于首先構建新時代中國藝術學理論“三大體系”的幾點思考》,《藝術評論》,2022年第1期,第7頁。

[9] 徐望:《科技迭代進程中當代藝術的多維嬗變》,《藝術傳播研究》,2022年第1期,第21頁。

[10] 李天福:《課程思政視域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目標優化探析》,《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年第7期,第46頁。

猜你喜歡
媒介技術數字時代人才培養
展望泛媒體時代下媒介技術的進化趨勢
技術決定論:淺談對媒介環境學的認識
數字時代下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轉型
數字時代室內設計中繪畫作品的運用
檔案數字化管理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德里羅早期小說中的媒介技術再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