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北薅草鑼鼓音樂形態探析與傳承考辯

2023-08-07 16:54王藝霖陳蒞菡
樂器 2023年8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王藝霖 陳蒞菡

摘要:流傳于四川省青川縣一帶的田歌①“薅草鑼鼓”,是在薅二道包谷草②的勞作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邊打鑼鼓、邊歌唱的民間音樂形式。2006年5月,“薅草鑼鼓”首批入選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③。其音樂形態最大的特點在于將節奏元素“鑼牌子”④與薅草過程中所念唱的唱詞文本有機地契合在一起,并配以代代歌郎口頭相傳的三種“套詞旋律”。本文在田野工作基礎上,結合文獻記載與傳承人口述,探索挖掘其以上音樂形態特點,進而思考其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傳承路徑的可行性與價值體現,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和傳承路徑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川北薅草鑼鼓 ?非物質文化遺產 ?音樂形態 ?傳承

四川省青川縣一帶,流傳著一種傳統的音樂形式——川北薅草鑼鼓。在已經出版的《四川戲劇》《藝術評鑒》等期刊著作里,都能看到有關川北薅草鑼鼓的介紹。在各類文章與著作中表明川北薅草鑼鼓映射青川人民熱愛勞動的傳統美德和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其作為“非遺”文化是社會文化整體性保護的對象,具有社會文化發展所存在的基本規律,即隨著時代發展活態流動變化,青川縣新一代年輕人外出務工成為了新趨勢,川北薅草鑼鼓已很少實地使用,川北薅草鑼鼓瀕臨滅絕的危險。

一、薅草鑼鼓的起源傳說

薅草鑼鼓究竟源于何時,歷史文獻中沒有明確的記載,近年來,源自學者探討與民間傳說有以下觀點。

(1)《周禮地官·鼓人》云:

“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田正役?!钡任墨I載文認為薅草鑼鼓起源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巴人時期,其目的為驅趕山神二擊鼓吆喝,繼而逐漸演變為勞動山歌。

(2)《山海經·大荒東經》云: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山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為夔?;实鄣弥?,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鼓,聲聞百里,以威天下?!北姸嗌裨捁适掠浭鲨尮呐c喊唱,通過敲鑼打鼓或喊唱來嚇唬野獸,從側面反映原始村民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樸素觀念。

(3)青川縣川北薅草鑼鼓國家級傳承人王紹興陳述道:“從清末和民國時期保存下來的民間手抄本和老藝人口授心傳唱本中的記述為川北薅草鑼鼓源于秦代,興于元末明初?!?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我國實行農村農業大集體勞動,使這種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廣泛盛行與發展。

二、川北薅草鑼鼓山歌音樂形態

“喲呵呵,上坡薅草啰?!贝ū鼻啻h民間薅草鑼鼓表演形式十分講究。在整個薅草勞動中有一套固定的形制程序流程。過程中參加勞動的人數在30~50人不等,其中一歌郎邊敲鑼邊歌唱,另一人打鼓伴奏。

(一)固定的形制程序

薅草鑼鼓的說唱內容與勞動過程可分為以下七個部分:①由村落有威望的人以命令式口吻吆喝的出工“牽線子”;②薅草勞動人聽到鑼鼓一聲響一字排開開始鋤草,稱為“扎蓋子”;③工前“拜五方”:青川鄉鎮農民相信南、北、東、西、中五方,安拜五方,祈禱豐收。④占絕大部分時間的是開工“說正文”,就是薅草鑼鼓活動說唱的正文主題,有吟物頌事、講典說詩等多種多樣的形式;⑤在下午勞動者最疲乏的時候進行逗樂“耍歌子”,妙趣橫生。有唱山歌、情歌對唱、對唱或接唱的猜謎語形式,無不樂在其中,是一天最精彩的部分;⑥在整個薅草勞動中最能體現歌郎文采歌韻能力的是貫穿始終的“辦交接”,例如:有人偷懶掉隊,這時歌郎會對其敲鑼打鼓繼而即興編創鞭策勞動者的唱段;⑦最后,鑼鼓由慢而快的漸強,鑼鼓聲、吆喝聲戛然而止,不知不覺悄然而生。

(二)節奏多樣的鑼牌子

在鑼鼓節奏方面,鑼鼓音落高腔開場,在整個薅草鑼鼓過程中鑼鼓齊鳴與歌唱交錯進行。作為川北薅草鑼鼓伴奏樂器的鑼與鼓,在經過世代勞動人民的創造與改編后所形成的口口相傳、約定俗成的鑼鼓牌子。固定的鑼鼓牌子節奏并沒有文本記載,都以歌郎之間口頭相傳。筆者在青川各鄉鎮進行民間采風、田野調查,將川北薅草鑼鼓省級傳承人李開俊的表演加以記載。

(1)鑼牌子“一條槍”

“一條槍”的鑼鼓節奏為“起歌頭”“扎蓋子”(薅草鑼鼓第二程序,薅草勞動人聽到鑼鼓一聲響一字排開、開始鋤草)的伴奏型。鑼鼓齊鳴后,充當歌郎的掌鑼人首先起歌頭,此時所唱的歌頭相當于“引子”,又叫“開場白”,一般會這樣喊唱“一錘鑼告天嘞, 二錘鼓告地,三錘鑼和鼓喂,告你們客們啞靜啞靜,聽我歌郎說個起令起令咯!”

(2)鑼牌子“九鑼錘”

“九鑼錘”的鑼鼓節奏為“說正文”(薅草鑼鼓第四程序,就是薅草鑼鼓活動說唱的正文主題)的伴奏型,在一天的薅草勞動中,占據絕大部分時間?!罢f正文”的唱詞內容存在于古代流傳下來的手抄唱本、民間口頭流傳的七字文或十字文形式中:

說三國來道三國,說起三國了不得。

漢朝有個張仕平,他送兵鐵一千斤。

(3)鑼牌子“反五錘”

“反五錘”的鑼鼓節奏為“耍歌子”(薅草鑼鼓第五程序,在薅草勞動過程中用于解除勞乏的“取笑堂歌”),歌郎為了讓勞動群眾在“耍歌子”環節中參與其中,編創設計“擇字歌”(猜謎語)、“怕字歌”等精彩段子。

人王面前一雙瓜,一顆珍珠在王家。

二十三天下大雨,和尚口里圖泥巴。

金玉滿堂四個字,客們看看是不是。

(三)七字文的“變形”套詞旋律

在歌唱旋律方面,從古至今的川北薅草鑼鼓歌郎主要以口頭相傳為主,沒有歌唱旋律的文本信息記載。筆者曾于2021~2022年兩次赴青川縣進行實地考察,共掌握并記錄30首川北薅草鑼鼓曲調,并對其進行旋律分析。

首先從音樂形態上看最主要的音樂特征在于套詞旋律的多樣性,以“七字文”為例,以七字為一句的唱詞,有三種不同的套詞旋律。

旋律一:

旋律二:

旋律三:

從音樂形態學層面來看,這三種旋律在顯性聲表層顯現出某種變化差異,具有變異的特點;旋律一中D對G具有明顯的支撐作用,曲調可以判定為徴調式,D上行純四度的G與下行純四度的A相對應;旋律二調式為D宮六聲(加變宮);旋律三調式為A羽六聲(加變宮)。該旋律音調核心音列是5-6-1-2在隱性的深層,又具有固定音列的模式特征。

不同的套詞旋律在川北薅草鑼鼓傳播和傳承過程中,各地的歌郎結合自己的演奏習慣和當地人的審美要求,就會對其旋律進行適當的變化選擇,正如楊民康先生在闡述變體與模式的關系時認為:“盡管在每一次歌舞表演活動中都存在著一定的即興創作因素,但這種即興創作完全是建立在許多代人完成的無數次即興性歌舞表演經驗的基礎之上。本次表演中創作因素,僅只是在前人建立的樓房上添磚加瓦而已?!雹茛?/p>

三、現代社會中川北薅草鑼鼓傳承發展與價值體現途徑考辯

在人類社會發展所經歷的社會形態中,農耕時代是一個孕育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關鍵階段。自給自足性是農耕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川北薅草鑼鼓正是擁有這一特征的顯性產物,其一切都是為勞動服務的,至于娛樂性則是一種附產品。但在當今時代,人們對精神享受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民間音樂的精神拯救能力也越來越突出,民間音樂作為一種零散的象征,與當代生活融為一體,是一種從勞動生活需要到精神世界的表現。筆者通過田野調查、采訪青川縣文化館以及川北薅草鑼鼓藝術團等相關組織及人員,探索現階段各層面對于川北薅草鑼鼓的保護發展措施,旨在為川北薅草鑼鼓補充一手的數據和資料,助力川北薅草鑼鼓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

(一)非遺文化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與旅游業相融合——經濟價值體現

非遺精神以非遺產品和非遺文化作為載體傳播。目前青川薅草鑼鼓非遺文化的旅游開發以及非遺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潛力和空間相當大。2017年,青川縣共接待國內外游客618.4萬人次,比2016年增長23.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7.8億元,增長26.9%。⑦2021年9月15日,省文化和旅游廳公示了四川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推薦人選名單。青川非遺傳承群體的認可將進一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傳承,多元化的載體成為活態旅游業的動力與支撐。

例如:川北薅草鑼鼓作為以口頭形式為主的無形“非遺”在文化形態上更具有脆弱性和易消逝性,筆者認為,開展川北薅草鑼鼓原生體驗館,口頭形式為主的“非遺”文化首先要保證其原滋原味的特點加以保存,其后將川北薅草鑼鼓的發展方式可以通過對旅游業商品精品品牌化包裝為青川縣青溪古鎮對外宣傳的靚麗名片,促進薅草鑼鼓的持續發展。

(二)編創薅草鑼鼓元素音樂劇——審美價值體現

“薅草鑼鼓”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的真實素材,可將其為內容進行編創音樂劇,它有著將“鑼鼓喊唱”與“音樂劇”相融合、“真實生活”與“藝術編創”相交匯等特點。大量可用于編創的鄉村田間薅草故事素材,例如“王村第八大隊村民齊心協力把草薅”“阿哥阿妹田間薅草的情愫暗生”等以人物為中心,以事件為紐帶,以情感為依托的故事情節元素為音樂劇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與源泉。這類音樂劇既保留非遺文化元素、反映時代地方特色,更具現場的真實體驗感和舞臺的戲劇效果。薅草鑼鼓通過音樂劇在舞臺上呈現,劇中鑼鼓喊唱的特色音樂感染力與舞蹈的肢體表現力使這薅草鑼鼓音樂形式比其他藝術形式顯得更為豐富多彩與活潑生動,更靠近當代大眾審美需求。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模式開辟了一條充滿影響力的渠道。

(三)當地中小學安排非遺特色課程——社會價值體現

以川北薅草鑼鼓代表性地域青川縣為例,通過實地調查對數據進行分析,掌握學生對川北薅草鑼鼓音樂文化的了解程度及保護意識,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對策。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共發放問卷100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898份。其中小學生49%,初中生 32.80%,高中生18.2%;其中學生對川北薅草鑼鼓文化的認知顯示:68.2%的學生聽說過川北薅草鑼鼓,25.1%的學生聽過川北薅草鑼鼓,9.83%的學生了解川北薅草鑼鼓并哼唱一二。問卷結果表明當地中小學生對于川北薅草鑼鼓音樂文化了解面不夠廣、程度不夠深入?!胺沁z進校園”活動能夠有效借助校園,借助學生教育進行非遺傳承傳播,助力非遺保護。

中小學是我國“育才”的搖籃,是傳承非遺音樂文化的重要陣地。在筆者的實地調查中發現,由于當地中小學學校重視程度不夠,青川縣當地中小學暫無開設“薅草鑼鼓”課程措施。根據國家教育“雙減”政策,可以具體落實在當地中小學的課后服務的興趣特色課程上。通過對薅草鑼鼓歷史沿革的學習、相關視頻的賞析了解、實地田野采風、傳承人的到堂講授等方式進行非遺精神文化的傳播,在校園中以屆展開薅草鑼鼓唱詞編創大賽,提升青少年、兒童關注度,使得當地非遺文化更加富有生機。

總結

在川北薅草鑼鼓的探究過程中,關于青川方言在川北薅草鑼鼓歌唱的字腔音調關系,筆者曾在《川北薅草鑼鼓中的“正字”關系》文章中有所論述。本文主要從音樂形態角度對川北薅草鑼鼓進行記譜留存以及微觀探究,希望通過這一記載能初步探索川北地區薅草鑼鼓古文化特有的風貌和音樂特征。由于歷史脈絡不清晰的原因,川北薅草鑼鼓的發展也沒有其固有的記載形式存在。青川整個旅游項目可以作為修復“非遺”文化傳承斷層的中流砥柱,通過當地中小學課堂授課、新時代下新媒體的傳播等豐富“非遺”文化傳承的方式,形成同輩群體的橫向傳承和長幼之間的縱向傳承相交織的傳承形態。以保留薅草鑼鼓內容為基點,豐富薅草鑼鼓音樂形式為目的推出受眾面廣的經典音樂劇等方式途徑,共同促進“非遺”文化的有效傳承。

注釋:

①田歌指長江、珠江流域廣大稻農插秧、除草、車水、挖地時傳唱的一種傳統民歌。

②包谷草指生長在玉米林中的雜草,為了減少雜草在生長過程中吸取農作物玉米的養分,勞動者在薅一道包谷草過程中去除雜草幼苗,勞動時間較短;兩個月后,勞動者進行薅二道包谷草工作,因薅草工作量大,故此編創薅草鑼鼓鼓舞干勁、減輕疲勞。

③湖北長陽民族地區圖書館的調查(是否引用:否)覃遠菊, 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圖書館,443500;《湖北省圖書館學會2012年年會》;2012-12-21

④鑼鼓二類樂器依曲詞伴奏形成不同節奏的節奏模式統稱。

⑤臧藝兵.試論音樂學知識體系重構[J].中國音樂,2020(05):5-16+36.

⑥楊民康:《中國民間歌舞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9年,第77頁

⑦青川縣統計局關于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青川縣人民政府。

參考文獻:

[1]賀佳貝.鄉村文化振興中“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利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9(19):30-31.

[2]王藝霖,陳蒞菡.川北薅草鑼鼓《二面麻柳葉》中的“正字”關系[J].音樂生活,2022(07):88-90.

[3]梁敏杰.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霍童線獅的保護與傳承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分會,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武術),全國學校體育聯盟(中華武術).保護·研究·傳承——2021年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會議書面交流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21:263.

[4]程芙蓉.現代社會語境下民間藝術傳承發展的悖論與反思[J].民族藝術研究,2021,34(04):87-92.

[5]熊曉輝.薅草鑼鼓:土家族歌樂到說唱的過渡形態[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4(06):15-22.

[6]左尚鴻著. 薅草鑼鼓.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02.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