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小學古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2023-08-07 02:01胡文瑾
求知導刊 2023年15期
關鍵詞:古文教學情感教育小學語文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五維”教育逐漸成了教育工作者們關注的內容,而情感教育更是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文章立足于小學語文課程的古文教學,從兩個方面對情感教育的滲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文教學;情感教育

作者簡介:胡文瑾(1985—),女,蘇州大學教育學院。

所謂情感教育,通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體會社會情懷、人文精神并與學生保持良好師生關系的教育。小學語文教學處于課程教學的基礎層級,其中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古文內容。這些古文不但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知識、表達技法的理解與應用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和社會情感,具備開展情感滲透教育的“線條優勢”。據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對古文教學形成更為完備、高維的認識,將情感教育作為重要的支線任務來設計具體的課堂引導策略,以此來實現古文教學工作成果的鞏固、擴大和優化。

一、借助古文中的寫作元素滲透情感教育內容

古文是一種相對特殊的文學形式,其主要以文言文為呈現方式且對應的年代比較久遠,故而其中有一些有別于現代文的文學元素。立足于這一特點,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情感教育滲透活動時,應當先從古文中的寫作元素切入,重點圍繞“意象”“風格”“情感”三大主題來設計、執行系統性的策略,將情感教育與古文講解有機融合,以此來達成更為理想的目標。

(一)通過古文的意象解讀情感

意象可以說是我國古文作品當中“出鏡率”極高的一種元素。所謂意象,通常是指經過約定俗成的普遍認同而具有相應情感寄托和表達內涵的客觀事物,可被看作是具有人格化、情感化特征的客觀事物。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文在意象的選擇和表達上有了更為多元的特點,這些意象中所蘊含的情感也隨之變得更為豐富。在一篇高質量的古文當中,任何一種意象所體現的情感均源自作者以及古代文人集體的生活感知和人生思考,體現了這一群體的社會追求、人文理念和人生理解,并從不同的維度表達了其對大千世界的獨特感悟,是一座集中了幾乎全部社會情懷的“寶庫”。小學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對古文當中的諸多意象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提煉和精細品讀,從中歸納出符合作者及相關社會群體的思想、情感體系的自我認知成果,然后以此為基準帶領學生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情感方向的有機發散和高維內化[1]。

例如,對于《伯牙鼓琴》這篇古文的教學,教師在講述活動中可著重引導學生關注文中出現的“高山”和“流水”這兩種意象。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俞伯牙在彈奏時選擇體現“高山”和“流水”內涵的曲目的原因進行猜測;然后結合學生的猜想,對“高山”和“流水”在我國古典文化中所具有的自然、灑脫和自由的內涵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同時根據俞伯牙、鍾子期兩個主要角色的生平經歷,對這兩種意象所代表的情感進行代入式的闡述;最后引導學生聯系自己和父母去自然景區旅游的經歷對這種情感進行內化。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不僅能對古文中的意象形成更加清晰、準確的理解,而且還能以具體的形式來感知寄托于意象之中的豐沛情感,同時還能提升自身把握古文要義的水平,可謂一舉三得。

(二)通過古文的風格解讀情感

學生在學習中會明顯地感覺到,和白話文作品不同的是,古文在整體的表達風格上顯得更加含蓄內斂,不管蘊含怎樣的社會情懷,作者通常都會以若隱若現的筆觸來表現,而這也恰恰是古文的一種獨特魅力。這種寫作方式并不是為了吊讀者的胃口,它從本質上揭示了古人對社會和自我的一種情感態度——細心品讀、自然傾聽、靈動感悟。部分小學生之所以存在情感方面的缺失、淡薄問題,主要就是因為其缺少靜下心來感知外界情感的耐心和意識。立足于這兩方面的客觀事實,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引導學生開展古文學習活動時,有計劃、有目的地帶領他們去細心品讀、咀嚼這些文章在情感認知、表達方面緩如流水、細如發絲的風格,根據相應的詞、句、段等來感悟存在于其中的情感內容并把握這種情感的感知路徑,從而在更高層面上幫助學生把握感知、理解、內化社會情感的思路和方法[2]。

同樣是以《伯牙鼓琴》這篇古文的情感滲透教學為例,教師不妨先指導學生分析文中俞伯牙和鍾子期相處的內容,然后讓學生以這些內容為主干自己聯想還原出更多細節性的東西,或者將自己腦海中想象出的兩人撫琴聽曲、把酒暢談的場景簡單地畫下來并和小組同學交流,最后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從中感受到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懷或者自己在現實當中有沒有看到過、經歷過類似的場景。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有效解決小學生對古文表達風格“不耐受”的問題,同時也能引導學生以“代入品讀”的方式理解、內化古文中的細膩感情,這對于其情感認知維度的提升和能力的強化是大有裨益的。

(三)對古文的情感進行深入解讀

任何一篇高質量的文學作品都不只是辭藻的堆砌和對技法的機械運用,雋永的感情和深邃的思想往往才是這些作品成為經典的關鍵。就小學生所能接觸的古文而言,這些文章大多蘊含了作者一些常態屬性比較明顯的個人情懷。這些情懷的體現形式和角度各不相同,這恰好迎合了學生對情感具有不同認知路徑、態度的客觀事實,因此很適合被進一步開發出來成為情感滲透教育的主要材料。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古文教學的過程中,不應當以對文章具體情感內涵的分析為主要目標,應從更高維度出發引導學生借助這些具體的情感去深度感知其所體現的人文道德追求,協助他們搭建起更加完備的道德情懷體系,讓學生得以立足于此去深度了解傳統情感要素對自身精神、心靈的正向影響,從而讓學生形成更為全面且具體的傳統情懷認識[3]。

例如,對于《學弈》這篇古文的講解,教師不僅要明確指出文章所表達的“學貴于?!钡暮诵乃枷?,還要從“責任意識”這個角度出發,對“專心”這個主題進行深層次的解釋,并在這個過程中滲透“責任情懷”的概念要素,讓學生理解責任情懷對于人的成長發展乃至國家的建設的重要價值。此外,教師可補充一些彰顯責任情懷的事例并進行生動講述,用這種方式來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相關的正向社會情感。如此能使學生對古文內容和主題的理解更加深入,讓情感教育的滲透工作開展得更加順利。

二、借助古文內容元素滲透情感教育內容

古文的創作有著獨特的形式、工具和背景,這些獨特之處必然會反映到文章的內容當中,而對于內容的研究和教學是所有語文教育工作的核心所在?;谶@一認識,小學語文教師在滲透情感教育的過程中還應占領內容這一塊“高地”,重點從文章當中的典故和節日切入,挖掘、提煉其中所蘊含的社會情感,讓學生對情感的理解更加具體、多元、生動。

(一)通過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古文中的 ? 情感典故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出現過很多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這些人物的主要生平事跡被人們一代代地傳頌,從而形成了頗具文化內涵的典故體系,而這一體系的背后所代表的便是更為豐富的古典情懷系統。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古文講解時,需要圍繞有關作品中出現的典故內容進行深入的情感解讀,在確保常規教學效果的基礎上,以更為多元的形式引導學生了解典故的內容、誕生背景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以增加學生的古典知識和情感認知儲備,使學生對有關情感的價值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需要強調的是,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這一項工作時,要精準把控學生整體的理解能力,把握好有關成分講解的尺度,一來避免讓學生覺得有關內容過于晦澀深奧,二來也不會擠占太多的常規教學資源[4]。

以《伯牙鼓琴》這篇古文的教學為例,文章中先后出現了“高山流水”和“絕弦謝知音”這兩個典故,教師可以結合之前在意象教學和風格教學中取得的引導成果來進一步解析,并將重點放在對俞伯牙絕弦這一行為的初衷的理解上,讓學生從“絕弦”所體現的對友人的悼念、緬懷和感念的角度出發,體會二人之間真摯的友誼,并據此來體會實際生活中與自己的朋友之間的情誼,感受友誼的可貴。這樣的引導形式能讓學生對古文的獨特表現魅力有更全面的感知,能促進情感滲透教育的深度發展。

(二)通過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古文中傳統節日的情感內涵

我國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其中包括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而每一個傳統節日都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于自身、社會、自然的深刻感懷或美好祝愿,這些都是形成多元社會情感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古文的情感滲透教育工作時,要重視對有關傳統節日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這些節日所彰顯的人文情懷,同時選擇一些傳承至今的節日,讓學生結合自己所熟悉的節日活動去理解其存在意義,從而使情感滲透的形式更加豐富、內容更有魅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結合古文中所出現的傳統節日進行場景還原活動,組織他們按照古人的模式舉辦相應的節日活動或者將與節日相關的故事表演出來,從而讓他們在生成深度認識的同時體會到更多的樂趣[5]。

例如,在講解《西門豹治鄴》這篇課文時,教師不妨結合文章中的“祭神”場景來引入“七夕”這一同樣具有祭拜內涵的傳統節日,將這個節日所體現的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渴望美好情感的情懷闡釋出來,并結合現在人們度過七夕舉行的活動來對一些場景進行還原;還可以進一步補充“牛郎織女”的故事,對這個故事體現的追求自由、反抗強暴的樸素情感進行生動的解讀。這種教學方法為情感教育在古文講解中的滲透提供了更多的支點,也讓學生形成了更加多元的古文認知體系,進而實現了有關工作成果的鞏固、擴大和優化。

除了以上幾種主要策略,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古文的過程中,還可以從其中所包含的一些社會常識出發,對情感進行更為生動的展現和解讀,使學生得以對那些具有古典色彩和情感特點的知識信息形成更為深刻的印象。這樣一方面能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情感常識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協助學生從多元維度出發感受傳統情懷的獨特魅力。需要強調的是,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這一項工作時,不能因個人好惡而刻意加入古今對比的成分,要注意對片面懷古主義等思想進行防范和矯正。

三、總結

良好的情感是維系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構建個人健康價值理念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深刻認識并努力踐行這一認知,在古文教學工作中結合作品中的寫作元素和內容元素等設計、執行系統性的引導策略,積極帶領學生對蘊含于我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多元情感進行全面、深刻、詳細的解讀,同時引導他們感受其中所蘊含的獨特魅力,讓學生以此為基礎形成強大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肖少平,劉輝.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情感教育滲透思路和策略[J].文學摘要(小學教育),2021(1):22.

江尚云.以情引思路,以文融情:小學語文情感滲透教學[J].知識窗,2018(7):48.

何書真.文言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意義和方法[J].中國中小學教育,2020(3):30.

杜平書.淺談如何實現文言文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J].當代教育(小學版),2017(10):62.

胡玉枝,董生.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優化研究[J].當代教育(小學版),2020(12):87.

猜你喜歡
古文教學情感教育小學語文
小虛詞大學問重夯實促品味
初中語文古文教學的幾點方法
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對策探討
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研究
淺談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讓多媒體課件為閱讀教學助力
撥動情感之弦,讓語文課堂綻放精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