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課”視域下高職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探究

2023-08-11 09:10李雪蓮趙歡顏
區域治理 2023年17期
關鍵詞:大思政課大思動機

李雪蓮,趙歡顏

1.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一、前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將志愿服務制度化與可持續發展作為新時期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重要目標與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志愿者事業要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行。我國的志愿服務事業以2008 年奧運志愿服務和汶川地震救災志愿服務為契機,迎來了發展的熱潮。我國志愿組織中“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是當前我國最大,也是成立時間最早的組織。它是全國性的組織,在各大高校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在“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的倡議和領導下,眾多大中專的學生廣泛積極參與到社會服務當中。高職學生作為參與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參與人數和服務熱情,都值得稱道。參與社會服務對于高職學生個人的成長和職業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教育工作者對于高職志愿服務需要給予足夠關注,結合時代發展針對性展開研究。

二、高職志愿服務激勵及意義

(一)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涵

志愿服務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育人、服務育人目標的一致性,使得兩者在育人過程中相互融合,充分利用志愿服務平臺的有效載體,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及形式,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在全員育人、全程育人、開放育人的大思政視域下,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涵,開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

(二)培育志愿文化,弘揚志愿精神

通過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構建,激發大學生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熱情,營造友善互助的社會氛圍,培育志愿文化和公民責任,發揮價值引領作用,推動我國志愿服務的發展。

(三)打造志愿服務共同體,開創立德樹人新模式

打造由學校、社區、大學生三者構成的志愿服務共同體,揭示志愿服務共同體的動力機制。立足于利益相關者的需求與動機,充分利用大思政全程育人、全員育人、開放育人的平臺,實現高校在立德樹人育人工作中德育與智育相統一、學生認知與行動相統一、自我成長與奉獻社會相統一、社區志愿服務需求與供給相統一的多贏格局,探索服務育人、實踐育人的創新模式。

(四)完善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發展

完善中國特色的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整合資源,搭建高校志愿服務信息平臺,充分發揮志愿服務共同體的動力優勢,激發志愿服務主體的服務意識、推進志愿服務社會化、拓展志愿服務領域、有效地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和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

三、高職生志愿服務的動機與激勵

我國志愿服務起步較晚,相關制度仍在完善中,圍繞著如何弘揚志愿精神,整合資源,搭建多渠道服務平臺,激勵學生參與志愿者服務,建立健全高校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這些熱點問題主要集中在志愿服務動機、志愿服務激勵兩個方面。

關于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的研究,國外研究的主要理論依據是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和雙因素、多因素等理論。從“需要-動機-行為”角度出發,學者們認為志愿服務的目的是滿足某種或多種動機[1],而志愿服務動機則是激發個體參與志愿服務并維持志愿服務持續性的心理過程和行為動力。為測量志愿服務動機,志愿功能量表得以研發。為了揭示動機與行為的相互關系,志愿者的自主性、志愿組織承諾、志愿投入水平、持續服務意向、服務時間等因素得到考察。為了增加志愿服務動力,志愿者的招聘、志愿活動的流程設計、服務學習的共情參與等環節也受到關注。我國志愿者服務研究在吸收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特色,針對大學生志愿者取得不少研究成果。對動機的考察多始于對需求的探析,大學生志愿者除了物質獎勵和補貼以外,還有積累工作經驗、獲得培訓和技能提高,以及參與管理、儲備經驗等發展性需求。志愿服務的動機涉及面較廣,總體上被概括為功利性、被動性、快樂型、發展型和責任型等類型。盡管有學者試圖將動機按頻度高低排序[2],但更多的學者則認為大學生志愿者呈現出多元復合型的參與動機,同一時期內,可以存在多種動機,年齡不同動機也有所區別,不同層次的動機對志愿服務行為的驅動力也不一樣。

我國的志愿服務激勵研究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志愿服務的激勵方式:內部激勵包含志愿服務本身的吸引力、挑戰性等內部驅動因素,外部激勵包含為吸引參與和持續進行志愿服務采取的一系列鼓勵措施。近年來,經濟回報、物質激勵等功利性的目標因素也受到廣泛關注,被認為是有效的激勵方式。二是志愿服務的阻礙因素:政府行政動員為主的運作模式與“自愿”“志愿”的基本理念產生了矛盾,行政色彩的組織動員對建立在無償、自愿基礎上的志愿行動造成了負面影響。志愿活動的強迫參與會使內在動力逐漸消失,不利于激勵的長期維持和廣泛的社會參與。三是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首先,志愿者心中長期有效的內驅系統應予創建,進而建立志愿行動自身常態化、穩定化、制度化的發展機制;其次,大學生應將“學習者”與“責任公民”兩種社會需求在自己身上進行高度疊加;此外,國外“法律、計劃、激勵政策三位一體”的激勵體系也值得借鑒[3]。

四、“大思政課”視域下高職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思考

(一)“大思政課”視域下高職志愿服務共同體構建

當前國家大力推進實施“雙高”建設,高職院校要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完善多主體育人體系,統籌協同育人功能。志愿服務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育人、服務育人目標的一致性,使得兩者在育人過程中相互融合,充分利用志愿服務平臺的有效載體,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及形式,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在全員育人、全程育人、開放育人的大思政視域下,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涵,開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

構建“大思政課”視域下高職志愿服務共同體,是指由學校、高職學生志愿者、社區共同構成以弘揚“奉獻、友愛、助人”為宗旨,以弘揚志愿精神為共同的價值訴求,共同致力于志愿服務的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育人組織。其立足于利益相關者的需求與動機,充分利用“大思政”全程育人、全員育人、開放育人的平臺,實現高校在立德樹人育人工作中德育與智育相統一、學生認知與行動相統一、自我成長與奉獻社會相統一、社區志愿服務需求與供給相統一的多贏格局,探索服務育人、實踐育人的創新模式。

圖1 高職生志愿服務共同體

(二)“一線兩維”高職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構建

實現學校立德樹人、學生成長成才、社區志愿服務需要滿足的多贏格局,是高職教育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任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接班人的根本遵循,也是高職教育回應新時代發展,創新志愿服務模式的新要求。

“一線兩維”高職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構建,即“大思政課”視域下高職學生志愿服務圍繞動機與激勵相匹配的主線,由貫穿學生學業全周期的時間維度和校內各部門延伸至社區(政府企業等)的多主體參與、互惠共建、協同運作的空間維度構成的高職學生志愿服務常態化機制,其具體運作可如下:

首先,構建高職學生志愿服務動機與激勵相匹配為主線的激勵機制。

高職生志愿服務有“學習發展、提升責任、公民培養”等鮮明特點和需求,研究顯示,我國志愿服務者從事志愿活動時存在多元的動機?;谠颇细呗殞W生志愿服務動機的調研顯示從事志愿服務動機有79.6%的人認為幫助有需要的人,80%的人是做有益社會的事,70%的人是讓人生更有意義,68%的是增加工作和社會經驗,62%的人為讓自己的技能用于做好事,64%的人為想多結識更多的朋友。顯然,志愿服務者的參與動機是復合而多元的。我國志愿服務多為各級團委指導下開展,有其組織優勢,但部分志愿服務發揮學生群體的專業及組織優勢不足。具體表現為:其一,行政色彩較濃,考慮學生多樣性的成長需求和期待不夠,學生志愿服務內驅力不足。其二,將志愿服務等同于高尚的道德實踐,窄化了志愿服務的精神內涵。其三,需求與動機匹配的志愿激勵機制匱乏,志愿服務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因此,加強志愿服務支持與引導,建立完善的制度與激勵機制,充分運用各種云平臺著力于志愿服務文化的建設與營造,能夠激發高職學生志愿服務愿意,推動志愿服務可持續化發展。通過培育有利于高職生既能根據個人興趣、專業特長、可支配時間、滿足其成長等來等多樣化的需求,又能更好地以自己的專長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志愿服務項目,以實現志愿服務需求與動機匹配,推動志愿服務發展。

其次,構建時間維度的高職志愿管理機制。

調研顯示,一年級同學從事志愿服務時注重結識更多的朋友、更多地了解社會;二年級同學則傾向于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三年級同學更多關注點在于提升就業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谛枨髣訖C理論及學生成長周期的特點,要求在厘清高職學生志愿服務的真實動機,根據大學生的興趣、特長和年級特點,設計滿足社區需求的志愿服務項目,以完善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發展。

構建全生命成長周期的高職志愿者管理機制,在強調自主性激勵的過程中,實現激勵與動機相匹配,以激發高職生的志愿服務熱情。其由志愿者項目設計、需求評估、崗位描述、志愿服務招募、入職、培訓、督導、評估、認可、激勵等一套完善系統的構成。該系統能充分利用高職生的參與愿望,由志愿服務共同體中的專業教師根據不同層級、不同專業學生的成長需求與社區需求調研進行對接,設計志愿服務項目,進行崗位培訓與招募、督導與評估。尤其重視將志愿服務與高職志愿者技能的發展、能力的提升、未來職業興趣、求職機會統籌考慮,使學生在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同時,獲得鍛煉與發展機會,以滿足不同階段成長的自我需求,從而推動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大思政課”視域下,推動學校和社區黨建工作創新,構建空間維度的學校、社區共享共建協同育人機制,提供與社區需求相匹配的志愿服務能力培訓,并與社區聯合設計志愿服務項目,以服務性學習等方式為社區提供志愿服務,可有效實現共享共建,激發更多高職學生參與志愿服務,促進志愿服務常態化發展。

(三)構建“大思政課”視域下高職育人評價機制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高職院校唯有優化育人資源、完善多主體育人體系,統籌協同育人功,優化育人模式,構建科學的育人評價機制,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接班人,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育人目標。

打造由校內多方評價及校外第三方共同構成的多維評價體系,打造由校內教學督導、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互評、學生評價多層次教學評價體系,為進一步檢驗教學成果,引入校外第三方評價參評。通過實習及用人及學生參與駐地社區的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實踐的表現進行測評,以作為多維評價標準的補充??荚u結果作為教師年終考核、職稱評審、職稱晉升、評優的依據,激勵形成協同育人合力。

結語:教育部2023 年思政工作重點指出,“要立足知信行有機統一,深入開展‘小我融入大我 青春獻給祖國’社會實踐,推動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緊密聯動、師生共同參與,全方位構建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育人體系”。這為高職院校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構建高職“一體兩維度”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猜你喜歡
大思政課大思動機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同心協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學習《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對動機調控策略及動機行為的影響研究
走進社會大課堂,善用“大思政課”
正確把握善用“大思政課”的精神實質
“大思政課”的理論要義與實踐導向
高?!按笏颊n”格局下舞蹈課堂與思政內容融合的思考與探究
淺談大思政視域下有機化學課程“金課”打造
“大思政”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大思政”改革視角下的教學資源整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