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職思政教學中落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踐研究

2023-08-15 13:18陳仁烈
廣西教育·B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研究教學改革

【摘要】本文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內涵和內容的分析,依據來賓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學生學情和來賓市少數民族文化的調研分析,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具體論述如何利用少數民族文化,在中職思政課程中落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中職思政課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踐研究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7-0040-05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貫穿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這是新時代開展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容,為落實中職思想政治課程“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指明了方向。為此,來賓職業教育中心學校(以下簡稱我校)積極鼓勵各專業教師充分挖掘本學科的思政教育元素,同時將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專業教學,積極探索本土化“大思政”教育體系,著力培養專業技能過硬、思想水平優良的綜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近年來,筆者通過深入來賓市各地進行民族文化調研,收集、整理、分析其中可用于中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內容,進行在中職思政教學中落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內涵和內容

鑄牢中職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賦予中職教育的新內容和新使命,是引導學生把握正確人生發展方向、走向幸福人生的關鍵所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內涵和內容主要包含如下五個方面:一是實現“一個目標”,即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二是達到“兩個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三是增強“三個意識”,即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四是增進“五個認同”,即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五是樹牢“五觀”,即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宗教觀。就中職教育而言,筆者認為,要落實中職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其內容設置不宜過全、過難,主要應該從家國情懷、民族團結、意識鑄牢三個方面展開,這既符合中職生的學習水平、學習需求,又符合中職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規律。

(一)家國情懷教育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優良民族精神,是深烙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家國天下”“天下一家親”等觀念,這些都是家國情懷的具體體現。加強各階段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不斷激發各族人民的家國意識、愛國情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牢基礎。尤其是中職思政教師,要深入挖掘現實生活和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結合中華民族的艱辛發展史、中國共產黨的艱苦奮斗史實施教學,引導學生透過政治、歷史事件,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增強學生對祖國、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鑄牢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民族團結教育

民族團結的核心是求同存異、共同繁榮。我國由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組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各個民族牢牢團結在一起,各族人民互相交融、齊心協力、共謀發展,為促進中華民族的發展而努力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終實現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奮斗目標。在此過程中,實現目標的關鍵是民族團結。加強各階段學生的民族團結教育,就是讓學生在學習、了解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激發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自信心,逐漸消除民族歧視和民族偏見,最終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起來,萬眾一心、榮辱與共、團結奮進,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職階段是樹立中職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關鍵階段,因此中職思政教師要積極滲透民族團結教育,從而不斷鑄牢中職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意識鑄牢教育

意識鑄牢教育是鑄牢中職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保證,它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多元化發展格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各項民族政策,而且可以引導學生自覺抵制民族分裂主義和西方不良思潮,從而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和愛國情感。同時,中職思政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搜集與少數民族文化、民族政策和多民族融合歷史等相關的資料,鼓勵學生有理有據地闡述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激發他們的自主學習積極性,鑄牢他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實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前期調研

我校地處來賓市,有約75.00%的學生來自少數民族,在吸收利用本地優秀民族文化實施教學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了有效落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我校首先組織教師開展了兩個方面的調研,一是關于學生學情的調研,二是關于來賓市民族文化的調研。

(一)關于我校學生學情的調研分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意愿、學習水平、民族文化了解程度等,筆者主要采取問卷調查和隨機采訪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調研。目前,我校有在校生6 390人,在調研過程中,筆者共發放調查問卷6 300份,覆蓋了學校所有專業,具有采樣調查研究的實際意義。最后,筆者回收問卷6 300份,其中有效問卷6 292份,具有調研分析的意義。在問卷設計中,筆者主要設計了“你對來賓市的民族文化有多少了解?你能列舉幾個你熟悉的嗎?”“如果學校在教學中融入少數民族文化,你覺得如何?”“你認為學習少數民族文化對自己的發展和今后的就業有什么積極意義?”等15道問題,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學生了解、學習少數民族文化的意愿,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從調研中,筆者發現學生存在學習意愿較低、學習能力較差兩個方面的問題。筆者這里所說的“學習能力較差”,是指學生進行民族文化調查研究的能力、了解和學習少數民族文化的能力均較差。

一方面是學生學習少數民族文化的意愿不高。在問卷調查和隨機采訪中,筆者發現約有86.00%的學生對本民族文化不了解,也沒多少興趣去了解和學習;約有10.00%的學生對本民族文化有一些了解,并表示可以嘗試去了解學習;僅有約4.00%的學生有較強的意愿去學習少數民族文化。通過分析可知,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當下的學生對新興文化或是網絡文化更感興趣,認為少數民族文化跟不上時代,甚至有些學生覺得少數民族文化“比較土”;二是學生自小所受的少數民族文化熏陶,主要是從一些傳統節日中獲得,對少數民族文化缺乏系統、科學的認識;三是各地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有厚和薄的區別,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保護、傳承和發揚的有效體系,未能在社會上營造濃厚的少數民族文化氛圍。

另一方面是學生在了解和學習少數民族文化方面的能力較差。在問卷調查和隨機采訪中,筆者發現約有91.00%的學生不知道如何去收集、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約有6.00%的學生表示可以通過網絡搜索少數民族文化的資料,僅有約3.00%的學生知道可以通過到本地的民族文化館、與家中長輩談心等途徑了解本民族文化。通過分析可知,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一是中職生學習能力普遍較弱,且主動接受新知識的意愿不高,多數學生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式方法;二是中職生沒有得到系統的學習訓練,很難開展調查研究、總結分析等較有深度的學習。因此,在實施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研究更加有效地教學方法,并對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學習方式訓練,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有效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二)關于來賓市少數民族文化的調研分析

來賓市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和睦聚居的城市,轄區內居住著漢族、壯族、瑤族、苗族、侗族、毛南族、回族、仫佬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多個民族的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族人民團結奮進、共同奮斗,各族文化互融共生,形成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共同構成了來賓市的民族文化體系。為了全面了解來賓市各民族的文化發展情況,以及對適合我校學生的少數民族文化教學元素進行科學分析,筆者主要采取走訪調研、資料收集的方法展開調查分析。在調研過程中,筆者以民族人口、文化體系、文化傳承程度等為依據,主要開展兩個方面的調研,一是關于壯族文化的調研,二是關于瑤族文化的調研。

一是關于壯族文化的調研。壯族是來賓市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約占全市總人口的72.00%。在兩千多年的民族發展史中,經過歷代壯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壯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農耕文化和節日文化等文化內容,如“壯族三月三”、“?;旯潯保ɑ蚍Q“牛王節”)、元宵歌會、歌圩等傳統節日。其中,壯族盤古文化是來賓市壯族的一種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盤古文化是以盤古廟為載體,以盤古神話、盤古信仰為核心的一種文化,具體包括盤古塑像、盤古鐘、盤古祭祀禮儀、盤古地名、唱頌盤古歌、演唱盤古戲等內容。每年的農歷春節或六月十八日為盤古的誕辰日,來賓市各村都舉行隆重的慶?;顒?,這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賓市轄區內至今仍保存著大量盤古廟,特別是武宣縣的東鄉河兩岸,幾乎村村都有盤古廟,地理上相連成片,數量之多、年代之久,為全國罕見。而且,當地壯族人民還把盤古兄妹躲過洪水劫難、再生人類的神話故事編成《水泡天門》戲劇,用壯話演唱,在當地流傳頗廣。

二是關于瑤族文化的調研。來賓市境內的瑤族有茶山瑤、盤瑤、花藍瑤、坳瑤、山子瑤與紅瑤等支系,全市瑤族人口約7.73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3.06%。來賓市瑤族主要聚居在金秀瑤族自治縣,金秀有瑤族人口5.25萬人,約占全市瑤族總人口的67.92%,有“世界瑤都”之稱。本次調研,筆者就以金秀為主要調研地,走訪了當地三角、忠良、長垌、羅香、大樟、六巷、三江等鄉鎮,與當地老者、非遺文化傳承人等進行了深入交流。經過調研,筆者發現來賓市瑤族各支系雖同為瑤族,但各支系既有相似的文化形態,又各有不同的文化因素。如嘗新節是瑤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但是各支系所定的時間和內容均有所不同,茶山瑤定的時間為農歷八月巳日,花藍瑤、坳瑤則選定農歷九月的一個吉日為過節日。節日內容大致為,在過節當日,每家從田中摘取嫩稻穗,將新米與舊米一起煮飯,家人共餐,而茶山瑤則還設有祭雷王、祭大圣神等節目。另外,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瑤族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瑤繡文化、銀飾文化、蘆笙文化、舞蹈文化。

其他如侗族、苗族、仫佬族等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也各具特色,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正是我??梢酝诰蚝屠玫慕逃Y源。通過收集、分類、整理,我校建成了少數民族文化教育資源庫,其中包括山歌、服飾、手工藝品、舞蹈、體育項目等多元化內容。為了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發揮少數民族文化的育人功能,我校除了開設相關專業、興趣社團,還要求各專業教師結合專業課程教學實際,將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專業教學全過程,從而在學生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利用中職思政課堂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策略

中職思想政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實施中職生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也是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途徑?!吨械嚷殬I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指出,思想政治課程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職業精神、法治意識、健全人格和公共參與)為主導,幫助中職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高職業道德素質、法治素養和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

目前,中職思政課程教學內容主要由基礎模塊、拓展模塊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基礎模塊是各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包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哲學與人生、職業道德與法治等四個內容;拓展模塊則為選修課程,主要包含對學生進行時事政策教育、國家發展形勢教育、法律與職業教育、國家安全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明禮儀教育等多方面內容。下面,筆者將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這一內容為例,具體論述如何利用少數民族文化,在中職思政課程中鑄牢中職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創設情境,引生入勝

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對教學內容本就比較枯燥的思政課而言,更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才能更好更快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首先利用少數民族文化教育資源庫的資源,制作了“壯、瑤民族節日”的微課視頻,在正式授課前給學生播放,創設了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觀看壯族、瑤族傳統節日的盛大場面,快速了解這兩個民族的節日文化。由于我校學生大多為來賓市本地學生,他們大都親身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很快便產生了學習興趣。接著,筆者提出“我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民族大家庭,除了視頻中介紹的這兩個民族的文化,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民族文化?”這一討論話題,將學生分為6—8人的若干學習小組,各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展開話題討論,并根據討論成果,選擇一種本組學生最感興趣的民族節日活動、體育活動,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介紹,討論和介紹的時長為5分鐘。

通過讓學生觀看微課視頻,以及進行話題討論和小組展示,學生很快了解到我國幅員遼闊、民族多樣,各民族都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緊接著,筆者又拋出“我國有那么多優秀的民族文化,你覺得我們是應該將它們統一起來呢,還是保留各自的獨特性并進行創新性傳承和發揚呢?”的討論話題,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

(二)開展活動,引發思辨

根據上一環節提出的討論話題,筆者首先通過投票選出五名裁判員、一名主持人,然后選出兩個由8名學生組成的辯論小組,一組學生作為壯族文化代言人(小組命名為“壯組”),另一組學生作為瑤族文化代言人(小組命名為“瑤組”),其余學生則作為觀眾,觀看辯論。完成分組后,筆者將事先打印好的資料分發給兩組學生,“壯組”學生拿到的是關于壯組節日、飲食、服飾、山歌等的介紹,“瑤組”學生拿到的是關于瑤繡、瑤族銀飾、蘆笙等方面的介紹。

首先,由兩個小組的學生閱讀各自拿到的資料,然后選擇其中一個本組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制作成思維導圖向對方做介紹。在介紹過程中,兩個小組的學生要試圖說服對方喜歡上本小組所介紹的節日或活動。其次,兩個小組完成各自介紹后,各小組要對對方小組介紹的內容進行匯總,并對兩個小組介紹的內容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中的相似處和不同處、有趣的地方和吸引人的地方,并繪制對比表格,向全班學生展示。接著,由裁判員組織“觀眾”對小組展示的內容做評選,選出最優小組。最后,兩個小組分別派代表就本組對比學習的結果做總結性分析,然后由筆者對兩組學生的討論成果做總結性評價。通過這樣一個辯論活動,學生很快認識到這樣的道理:每個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文化,我們既要將這些文化有效融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大體系,又要充分保持并發揚每一種文化的特殊性。

課堂辯論活動結束后,筆者出示課件,一方面 是為了向學生呈現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內涵和意義,另一方面是為了拋出討論話題“你覺得我們要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嗎?我們應該如何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為學生開展下一環節的學習做好鋪墊。

(三)深化拓展,發展意識

設置這一教學環節,目的在于通過對前兩個教學環節的深化拓展,使學生深刻理解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有效開展。

在本教學環節中,筆者首先給學生播放與“甲午中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等戰爭相關的紀錄片片段和專家講解視頻,然后給學生發放介紹戰爭發生背景、經過、結果等的文字資料。在學生觀看和閱讀資料后,筆者提出問題:觀看這些視頻,聽了專家講解,并且閱讀相關資料后,你覺得為什么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會失敗,而在“抗美援朝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會勝利?各學習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展開合作探究式學習,尋找問題的答案并繪制思維導圖,進行全班展示。在小組展示過程中,其他小組進行補充或提出質疑。最后,筆者對各小組的展示進行點評,并展示相關專家的研究成果。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筆者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讓學生討論學習,而是通過展示我國歷史上幾次影響重大的戰爭,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這些戰爭失敗或勝利背后的深刻原因。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深刻了解了我國近現代艱難的發展史,理解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還深刻理解了為何中國能在戰爭中取得勝利的原因——那是因為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軍人發揚前赴后繼、不畏犧牲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那是因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樣學生很快理解了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意義,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

(四)課后實踐,強化意識

過去的思政課教學中,往往存在這樣的問題:教師重視課堂教學,而忽略課后實踐。有不少思政課教師認為,只有專業課才需要進行課后實踐,思政課只需要在課堂完成相關理論講解即可。其實不然,筆者以為,思政課程設置課后實踐環節,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將課堂上形成的意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使學生更好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落實中職生思政教育。尤其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而言,這一教育內容的意識形態意味比較濃重,教育內容也相比其他課程更為形而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較少接觸。如果僅依靠課堂教學,不能有效開展課后實踐,那么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不牢固,教學效果也會相應地打折扣。

因此,完成“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一課的教學后,筆者在班級微信群布置了這樣一個課后實踐任務:學生自由組成4—6人的學習小組,通過網絡搜索資料、到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到來賓市博物館參觀等方式,了解某一種民族文化,然后通過拍攝視頻或照片、制作PPT、撰寫調研報告等方式呈現調研結果。學生接到任務后,很快組成了10個學習小組,并選出小組長,各小組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分工協作,通過不同途徑搜集相關資料,制作了精彩的PPT、撰寫了翔實的調研報告,并上傳至班級微信群,供其他學生觀看、點評,最后評選出最優學習成果和最優學習小組。在合作探究、深入挖掘的過程中,學生對我國各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加感受到我國各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從而更加強化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除了在思想政治課程中落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我校還利用傳統節日開展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如組織開展“民族一家親”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學生以繪畫、拍視頻等方式來展現少數民族文化,展現民族大融合、民族大團結的重要性。同時,我校通過與本地博物館、烈士陵園和非遺文化館等共建校內外實踐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這些場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另外,我校緊跟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步伐,利用微信、線上教學小程序、抖音等實施思政教育,向學生全方位滲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我校要求教師組建微信群,定期向學生推送中華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和鄉村振興等視頻或文章,讓學生了解多民族文化融合、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激勵學生學好職業技能、建設美好家鄉,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還可以搜集微博、抖音上的短視頻,利用短視頻向學生介紹黨的二十大盛會,帶領學生分析二十大報告,讓學生了解國家各項發展政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一系列有效的舉措,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全面融入我校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我校構建了“大思政”育人體系,取得了突出的教育教學效果。

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對中職教育而言既是歷史使命,又是一個新內容、新難點。目前,關于中職學校如何落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研究還不多,還沒有形成較為系統、全面的研究,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還比較少。因此,筆者認為,中職學校要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就必須深入研讀國家相關政策,著力挖掘本土教育資源,將國家政策和本土資源有效融入教育教學,從而探索出適合本校校情和學情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路徑。

參考文獻

[1]李晶,師英杰.思政課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0(12).

[2]黃雪萍,首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程建設研究[J].百色學院學報,2022(4).

[3]沈艾娥.新媒體語境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策略[J].民族學刊,2021(5).

[4]王多娜.淺談中職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途徑[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2(4).

[5]周鵬.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2.

[6]張雅琪,崔守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出場、內涵布展與實踐路向[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23(3).

[7]趙彩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廣西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J].現代商貿工業,2023(11).

注: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融入中職學校教育探究實踐——以來賓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為例”(GXZZJG2022A04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仁烈(1966— ),廣西來賓人,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校管理、傳統文化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等。

(責編 蒙秀溪)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研究教學改革
1912至1949年期間中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
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形塑與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研究
提高煤礦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實踐研究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高校公體課中的實踐研究
初中數學教學微課的實踐教學研究
文言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導向的高職單片機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