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促進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對策思考

2023-08-15 00:42江黎明
湖北畜牧獸醫 2023年8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村民農民

張 璨,江黎明

(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65)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1]。文化是一個國家最深遠、最持久的力量,社會主義文化能夠聚民心、集民力、匯民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離不開文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藍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無論是從物質上還是精神上農村仍然面臨著困難,新時代滿足農村地區對精神生活的需要,促進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必然的,也是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

1 促進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意義

由于地區之間的差異,農村在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與城市之間都存在差距,在新時代條件下,實現共同富裕離不開農村地區的富裕,這里的富裕不僅包括經濟方面的富裕,還包括精神方面的富裕。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道路上,消除地區之間的差異,更有助于共同發展,進一步促進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1.1 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本質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形成屬于本國特色的優秀文化,是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和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農村地區由于經濟不發達,人們的思想與城市存在偏差。加強和改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能夠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筑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根據2021 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鄉村居住人口為50 979 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36.11%,農村地區人口數量較多。一方面,加強農村地區精神文明建設更體現了國家對農村的重視,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創造農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促進其個人發展。另一方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吸收特色文化,大多數農村地區因為地勢等先天優勢有著不同特色形成了區域性的文化。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挖掘不同地區的時代內涵,有助于地域文化展現出新的時代魅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建設精神文明高地就要不斷創新優秀文化,人民的精神生活富足了,中華民族也就有了精神支撐,中華文化的大廈才能巍然聳立。

1.2 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在條件

農村地區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進一步推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2021 年8 月17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保?],要通過多種方式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注重精神又注重共同,通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出多樣化的文化產品,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需要。共同指全體人民共同的精神富裕,不是指一小部分人,更注重全體性。在實現精神共同富裕過程中最困難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021 年中國已經消除了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們的基本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農村地區人們的基本生活已經得到解決,但還存在精神層面的需求亟待進一步解決。當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時,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標也將實現。

1.3 加快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動力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其中文化振興就是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文明鄉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4]。農村地區的人們對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也逐漸增多,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從農民的需求出發,提供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夠很大程度滿足農民的需求。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農民文化知識儲備豐厚就能利用自身的知識和技術幫助當地產業的發展,創新出具有當地特色的農產品,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素質,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后備人才。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要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精神方面的滿足,解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步已經落實,走實第二步和第三步離不開文化的推動,促進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通過文化引領將鄉村振興貫穿于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多角度,使鄉村實現從物質到精神的全面振興,從而加快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2 新時代促進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臨的挑戰

中共十八大以來,新時代中國對文化方面的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都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農村地區由于先天在地理位置上處于劣勢,加上各種因素的影響,其精神文明的建設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

2.1 形式單一,精神文化產品多而不精

隨著國家越來越注重文化方面的發展,各地區也都開展了相應的行動,開始注重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而忽視“好不好”的問題。農村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優秀的教育文化資源和先進的文化成果則較為匱乏,精神文化財富較為分散,思想觀念還較為落后,文化娛樂手段也較為單一[5]。一方面,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村里的老年人居多,他們大多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較少能利用現代化手段來了解文化,大多是通過簡單的村民大會口頭傳授政府會議精神,或是通過張貼標語等行動宣傳文化精神,更深層次的解讀與形式較少。還有部分村民的防范意識不夠,一些不法分子將假冒偽劣、盜版產品專門售賣給村民,導致部分低俗、庸俗、媚俗的內容大量充斥市場,擾亂社會風氣,影響精神文明的建設。另一方面,部分文化產品受眾較小。農村經濟發展較慢,水平較低,資源較少。據統計,2020 年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地區差異較大,全國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為0.84 冊,其中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最高的是上海市(3.25 本),最低的是河南?。?.41 冊)[6]??梢娋裎幕l展仍然不平衡,一些高品質文化產品由于費用較高,很難走進農村,更無法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而內容形式單一的文化產品不能滿足農村地區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傮w看來,文化產品的供給不夠全面,不能只注重精神產品“量的積累”而忽視“質的提升”,要根據實際情況生產“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自身”的文化產品。

2.2 環境復雜,精神文明思想意識薄弱

網絡的快速發展,人們處在一個“人人都是傳播者、接收者”的環境中,社會中存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至上等非主流社會思潮,給人們的思想觀念、精神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文化消費主義思潮推崇以自我欲望滿足為核心的利己主義價值觀,帶有濃厚的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色彩[7]。受多重環境的影響,部分農民的思想觀念、道德素質以及價值觀都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集體經營變為現在的個體經營,導致部分農民堅持個人主義,做事情只注重個人的利益,忽視集體利益;部分農民依舊固步自封,“等、靠、要”的思想盛行。在這種環境下,精神文明的建設面臨困難,在網絡新媒介情境下,潛在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問題包括網絡民族主義思潮和國際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兩個方面[8]。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歷史文化背景不同,部分群體不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甚至產生誤解。由于環境復雜,農民群眾長期受到影響,意識形態較薄弱,其思想觀念與主流觀念存在差距,對進一步提升精神生活造成阻礙。

2.3 資源不足,公共基礎配套設施滯后

受地理因素和前期政策的影響,中西部地區以及農村地區發展較落后,在各階段經濟因素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據各省統計年鑒,東部地區平均共同富裕指數為0.739,中部地區平均共同富裕指數為0.553,西部地區平均共同富裕指數為0.492,其中寧夏、西藏、貴州等地的富裕指數較低[9]。區域之間發展仍然存在差距,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離不開教育、文化和娛樂方面的活動。根據2021 年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7 412 元,人均消費支出為30 307 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 931 元,人均消費支出為15 916元,其中城鎮居民教育文化娛樂的支出遠高于農村居民。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的意義闡釋和內涵建設相對滯后、內容結構供需失衡,人們實際文化參與度和精神生活體驗感尚待提升,公益文化事業參與度不高、文化產業發展壟斷、人的時間成本增加、精神文化產品的高附加值等[5],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得不到回應,弱化了群眾精神生活的參與感、滿足感與安全感。對于文化基礎設施,農村地區大多缺乏規范的文化娛樂場所,配套的硬件設施也局限于圖書、廣播和報紙,現代化的設施較少。由于農村地區的條件較為落后,存在相關人員不專業,管理不到位的情況,對于相關配套設施的熟悉程度不夠或是不能及時更新實時圖書、報紙,導致文化服務隊伍不穩定、專業性不強、文化服務水平低等問題。物質資源投入少,導致文化資源方面供給不足、文化設施方面落后、文化服務方面效能低下等問題,使城鄉之間文化發展產生差距,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臨困境。

3 新時代促進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徑選擇

3.1 夯實根基,利用精神產品滿足農村群眾的需求感

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要解決農村地區群眾對文化多樣性需求與實際供給不符的矛盾就要提升文化產品的質量,滿足農民的需求。一是精神產品要貼合實際。深入實際,了解農民的真正需求,可以先深入調查農民的實際需求和喜好,對不同需求的農民制定出不同的產品,擴大產品的受眾面,增強富有農趣農味的產品供給。二是精神產品要有高品質。高品質不僅是指外部包裝還包括優質的內容,要滿足農民的需求就需要生產優質文化產品,在生產文化產品時防止用劣質材料,確保產品的優質內容,帶給農民更舒適的體驗。三是產品要富有時代感。隨著中國進入數據化時代,產品也要不斷推陳出新。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風格、形式、層次進行創新,在精神產品中融入時代精神,在農民享用文化產品的過程中,將時代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優秀的精神品格是豐富精神生活的養料。根據村民自身的興趣愛好等個性化特征,設立奮斗目標,培養責任意識,使其在勞動中創造價值,追求幸福生活。在這種精神的影響下,農民的精神世界更加多姿多彩,有助于營造更和諧的鄉風文明。

3.2 共建共享,活用文化資源調動農村群眾的參與感

更新載體形式能夠進一步擴大活動的影響力,增強活動的實際效果。要最大程度調動農民的參與性,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在開展文化活動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精神文明活動中,生動形象地展示內容,讓村民在參加活動時能夠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如通過舞臺劇、舞蹈等形式融入核心內容,升華主旨,利用作品幫助村民明辨是非,端正村民的價值導向,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助力村民精神脫貧,清除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的障礙。其次,通過數字技術助力資源升級。中國已經進入5G 時代,在數字背景下文化活動方式也越來越充滿科技性,如數字圖書館、“數字圖書館+實體場景”等。圖書館是獲取知識、吸收文化資源的重要場所,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使文獻資源逐步向數字化資源轉變。智慧化更有助于文化的傳承、精髓的延續,如農村地區特有的歷史古跡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展現過去的故事,將其中的優秀文化繼續發揚。在大數據時代,利用數字技術創新活動載體,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使村民體會到具有科技感的服務,從而激發村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最后,利用當地優秀文化資源。將當地的優秀文化融入到精神活動中,開展鄉村特色活動,激發農民的主體性。一方面能夠幫助當地村民加深對家鄉故事的了解,根植故鄉情結;另一方面能夠弘揚優秀文化精神,當地的文化優勢還能幫助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增加村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的提高。

3.3 扎實推進,落實底線保障維護農村群眾的安全感

落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環節,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落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能夠滿足村民的需求,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一是政策向薄弱地區下沉。 中、西部地區以及農村地區發展較薄弱,可通過外界支持加大對薄弱地區的幫扶制度,制定相關政策實現資源的跨地區流動,促進資源的均衡發展。重視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實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將資金投入到文化設施建設中,實現資源的充分涌流。加上內部發展,發揮地區優勢,通過當地文旅結合為農民提供幫助,將旅游業作為農村發展的優勢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將資金繼續投入文化發展,豐富文化設施內容,健全文化服務體系,形成良性循環。二是提供專業人才服務??赏ㄟ^專業化培訓提高人員的專業素養,發揮帶頭作用,積極動員群眾調動積極性;繼續實施“三下鄉”“特崗計劃”等專項計劃,吸引青年人才加入,增添內部活力。建設一支專業性強、素質高的人才隊伍,帶領農村地區精神生活的發展,從而提升村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三是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是新農村建設的推動者,基層工作人員在思想方面要帶頭破除不良風俗,對農民運用灌輸加引導的方式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在行動方面,帶頭示范積極參加文化活動,學習文化知識。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聯系政府與村民的橋梁要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以細“治”入微的服務提升基層治理的“溫度”,保障村民的利益,帶動村民配合相關政策。

在當前推進共同富裕階段,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其內在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本質要求,在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階段,著眼于農村地區精神生活的發展是必然的??陀^認識在促進農村地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過程中產品、環境、服務體系等方面的不足,從多方面發力實現精神生活方面的富裕,使文化沁潤人心、凝聚人心、滋養人心,建設和諧美麗幸福的鄉村。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村民農民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定點幫扶讓村民過上美好生活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張存海: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饸饹面“貸”富農民
能人選出來 村民富起來
蔣虛村村民為何沒有獲益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