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時代下廣播人物訪談節目發展研究

2023-08-17 22:43范靜
記者觀察·下旬刊 2023年5期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創新發展

范靜

摘要:融媒體時代下,各種新興媒體及其融合給傳統廣播電視媒體帶來了沖擊和挑戰,特別是進入平穩發展期的廣播人物訪談節目更是日漸式微。本文以天津海河傳媒中心的媒體人物訪談節目的發展和創新為例,分析了融媒體時代下廣播人物訪談節目形式、受眾特征以及訪談內容和語言方面的發展演變與優化創新策略,緊扣融媒體媒介特征與受眾需求,進一步拓展了人物訪談作為語言文化產品的優化空間,拓寬了現實意義選題下的功能化定位,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廣播人物訪談;創新發展

隨著網絡平臺和自媒體制作的各類訪談節目大量涌現,融媒體時代下,如何制作出符合受眾需求的人物訪談節目,占據媒體市場,繼續引導主流價值觀,成為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的新課題。

融媒體時代傳統人物

訪談面臨的挑戰

廣播電視人物訪談節目的發展階段

在中國廣播電視訪談節目的發展歷程中,1996年開播的《實話實說》迅速引起觀眾和業界學者的關注。該節目短時間內迅速走紅,成為業界的一匹黑馬。此階段頗具影響力的訪談類節目大多強調節目的權威性,主要通過采訪人物提煉社會熱點話題進行討論,如新聞類型的《焦點訪談》等。

廣播電視人物訪談節目的發展高潮在21世紀初期。當時誕生了許多著名節目,例如《藝術人生》《楊瀾訪談錄》《魯豫有約》等。在訪談人物選擇上,既有名人政要,也有明星藝人,雅俗共賞。一方面讓普通受眾通過媒體接觸到國內外高層人士的思想觀點,另一方面滿足了人們對于“名人隱私”的好奇。在這一時期,傳統人物訪談節目,呈現欣欣向榮的態勢,正式邁入“高速發展期”,受眾群體不斷增長。節目本身以及主持人的品牌價值不斷體現,許多訪談類節目開始逐步走上市場化。

然而,此類節目過度依賴“名人效應”,節目形式基本是主持人和嘉賓一問一答的模式。當“名人資源”挖掘殆盡,節目吸引力則逐漸下降。因此,在新時代里探索訪談節目新方向突破口迫在眉睫。

2010年后,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手機移動端逐漸占據受眾更多的業余時間。來自網絡上的各種節目形式、自媒體的爆料,使得一些人對于“名人隱私”的窺探欲望可以通過更多信息渠道獲得。

這一階段,綜藝節目開始崛起,“真人秀”等綜藝節目開始占據市場。短視頻、碎片化信息傳播,讓受眾逐漸習慣短時間接收信息的方式。此外,明星們的各種八卦也在網絡中散發,受眾沒有足夠耐心再坐下來收聽或收看幾十分鐘的訪談節目。因此,形式單一的純訪談類節目在廣播電視、網絡媒體中均不再占據優勢。

融媒體時代人物訪談節目難以長時間吸引受眾注意力

在融媒體時代下,節目品類大幅增加,各種新型節目層出不窮,自媒體傳播信息繁雜且過剩,人物訪談節目本身占據的份額不斷被擠壓縮減。因此,受眾選擇范圍不斷擴大,對單一節目的注意力不斷減少。在此時代背景之下,缺乏新意的訪談節目,根本無從進入受眾視野,更談不上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首先,一些人物訪談節目雖然通過選取知名嘉賓的方式,借用了名人流量,但名人資源畢竟有限,節目的長久運行終歸是內容為王。此外,訪談節目還存在選題缺乏新意、形式單一、互動性欠缺等問題。其次,融媒體時代,受眾逐漸養成碎片化的收聽收看習慣,很難吸引受眾長時間準確接收某個節目的信息。最后,隨著受眾自主意識的增強,人們對于節目的互動要求逐漸提高,希望有更多的參與感。這對于傳統廣播電視節目來說是新的挑戰。

廣播人物訪談節目優勢

相比于電視、報紙等其他傳統媒體的受眾流失,廣播受眾相對穩定,忠誠度更高。在多年的發展中,許多節目擁有自身的品牌影響力,有一部分鐵桿粉絲存在,形成了多年收聽該節目的習慣。天津海河傳媒中心生活廣播的人物訪談節目《夜訪百家》收聽率報告分析中顯示:該節目主要收聽人群為高學歷人群,月收入1萬到12萬元之間。這也進一步說明,《夜訪百家》節目除了能夠吸引一部分普通受眾收聽群之外,還吸引—部分更具有消費能力的高收入小眾群體。

訪談類節目的定位,應該更注重思想深度。對于人物專題來說,網絡短視頻三五分鐘可能只講這個人物的集一個新聞瞬間,某—個側面,或是簡要梗概。但是人物訪談節目,可以讓聽眾看到被采訪者更多面的形象,以及更完整的思想、理念、性格和人生歷程。盡管在碎片化的信息時代,越來越多的受眾難以完整地、專心地聽一小時的節目,但是,作為主流媒體,不應該只迎合受眾,更應該承擔引導社會輿論的責任,守正創新,講好中國故事,樹立榜樣力量。

融媒體時代廣播人物

訪談節目創新發展

融媒體時代下,備類節目都在力求創新突破。人物訪談節目作為語言文化類節目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在積極謀求生存發展之路。人物訪談節目是最能直接表現人與人觀點傳遞、思想溝通的節目形式之一,在全民娛樂化的融媒體時代下,很容易出現曲高和寡。作為廣播媒體,要想制作出吸引更多受眾的人物訪談節目,必須不斷創新發展,才能保證市場占有量。

節目定位準確,注重垂直深度

融媒體時代,廣播人物訪談必須契合時代精神,“以人為本”,通過有價值、有干貨、有強烈化入感的節目內容,體現對受眾真正的人文關懷和價值引領。從而引導受眾與主持人、訪談嘉賓構建情感鏈接,滿足精神需求。

明確貼近現實生活的選題標準,深入挖掘思想內涵。通過更有垂直深度的訪談節目幫助受眾成長提高,提供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和思路,提高節目實用價值,增加聽眾黏性。

天津海河傳媒中心制作的廣播人物訪談節目《夜訪百家》,幾年前就開始轉型,摒棄了“追逐名人”的核心,轉而以“講好中國故事”“走轉改”為核心,把握時代脈搏,更加側重于本地化,來拓寬嘉賓來源。定位于更貼近本土化的新聞人物、時代先鋒、行業精英、英雄楷模、道德模范。這些嘉賓在所從事領域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他們的就業軌跡和成長歷程很有代表性和啟迪性。同時,采訪嘉賓還具有大眾性,不會讓受眾覺得類似明星藝人那般高不可攀,離自己生活很遠,只能仰視。這些嘉賓就像受眾身邊存在的比較優秀的某個親友,可以從他們身上找到與自己心理訴求呼應的部分,從心理上更窖易接近,更愿意在他們身上尋求經驗和防法。

尋找適合的訪談嘉賓,為嘉賓量身定制訪談議程

適合的嘉賓是人物訪談節目成功的一半,人物訪談節目的核心就是嘉賓。因此,能否持續尋找到優質的嘉賓,是人物訪談節目的最大難點。適合節目定位,人生經歷有足夠吸引人的故事,有話題性,有思想深度,還要擅長語言表達。

相比于網絡、電視等媒體,廣播人物訪談節目沒有圖像,因此只依靠聲音輸出吸引受眾的情況下,嘉賓是否善談,設置適合嘉賓的訪談議程尤為重要。例如,在采訪曲藝演員時,可以先與嘉賓訪談,講述到藝術經歷時可以加入開嗓練聲、現場演出的聲音,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在采訪奧運會運動員時,先去訓練場地錄制,加入奪冠時的現場聲音,用音響把受眾拉進特定情境當中,然后再邀請嘉賓走進訪談現場。因此,通過設置不同的訪談議程,運用不同的采訪形式,可以讓廣播人物訪談節目更具有可聽性。

抓住受眾好奇感心理需求

對于大多數受眾來說,當沒有足夠的條件去獲得對陌生領域的了解時,人們對于新事物和新發現,更容易產生好奇的探索欲望。所以,人物訪談節目在貼近受眾的同時,也要不斷為受眾提供新內容、新方向,從而達到吸引受眾的目的。

作為廣播訪談節目,天津海河傳媒中心《夜訪百家》節目通過甄選一些受眾相對不熟悉的嘉賓,帶領聽眾走進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滿足受眾的好奇心。例如,聽眾可能常常坐高鐵,但是高鐵的動力是哪里來的,卻不清楚。因此,該節目專訪了相關領域專家,滿足了受眾的好奇心,抓住了受眾的興趣點,讓節目更具吸引力。

滿足受眾“貼近性”需求,創新節目模式

在接觸信息時,受眾會根據所處的生活環境、工作領域、興趣愛好、性格偏好等綜合因素,自動選取符合自身喜好的、感興趣的信息,選擇更具有主流思潮的信息和觀點。因此,要根據受眾心理需求創新節目模式,加強與生活場景的聯系,強化受眾的心理映射。

《毛雪汪》是一檔主打真人秀的綜藝節目,但除去外包裝,節目內核還是嘉賓與主持人的人物訪談?!睹┩簟返墓澞恐鞒秩?,一位是脫口秀演員李雪琴,一位是歌手毛不易,以“毛雪汪之家”為主要拍攝場景。節目組提供一個看似家庭的房間,有客廳、沙發、餐桌,邀請的明星嘉賓們可以和主持人在餐桌旁邊吃邊聊,也可以隨意窩在沙發上,坐在地墊上,隨性地談話。主持人和嘉賓的衣著也不是正裝,基本是選擇舒適的休閑服飾。整個場景營造為幾個朋友在家中聚會,隨意聊天。一方面拉近了主持人和嘉賓之間的關系,讓嘉賓更快地放松下來,從而減少心理戒備,更窖易說出心里話。另一方面,讓觀眾很快沉浸到生活場景中,拉近普通受眾與明星嘉賓之間的心理距離。

大多數受眾在收聽、觀看人物訪談婁節目時,是帶著求知欲的。加強廣播人物訪談節目的前期策劃、預熱宣傳,更容易形成節目影響力。因此,在策劃訪談節目時,天津海河傳媒中心《夜訪百家》節目推出過“尋找天津地下黨——講述身邊的紅色故事”系列訪談、“天津籍歌唱家”系列訪談、“中國夢、愛國情”華僑系列訪談等內容,抓住受眾對特定領域的喜好,或是抓住受眾對成功人士崇拜的社會心理,提供—種模范式的人生方向和價值引領。

此外,廣播人物訪談節目在形式上也逐漸走出直播間,在醫院、農田、工廠車間、特警隊、航空航天車間等備行各業的工作現場,抓取嘉賓最有魅力的閃光點,滿足受眾心理需求。只有接地氣、貼近老百姓生活、觸動老百姓心靈的訪談節目才會受到歡迎。

打造主持人IP,使主持人的“人設”符號化

充分發揮“語言交際能力”,主持人不再只是提問者和傾聽者,而要和嘉賓你來我往地進行語言交鋒。易立競、姜思達等人在做訪談節目主持人時,他們的提問本身就蘊含著主持人的立場和思想觀點。

易立競個人受到巨大的關注,產生自己的個人IP,主要原因在于她獨特的訪問風格。作為網絡訪談節目《立場》的主持人,易立競嚴肅的神態、嚴格的表情管理、高冷的主持人形象以及對被采訪人直接鋒利的提問,成為受眾討論的熱點。這種給被采訪者“壓力”的采訪氛圍,名人被懟得啞口無言,慌亂無措的樣子,反而讓受眾看起來很有趣味,產生一種娛樂效應。

融媒體時代下,主持人擁有更明顯的“人設”,有類似于名人的IP,會為訪談節目帶來更多流量。

樹立“二次傳播”的融媒體意識

對于廣播電視媒體來說,節目形態經常是一次性播出。隨著新媒體的崛起,人們的收看收聽習慣發生巨大變化。因此,廣播電視媒體的訪談節目,需要建立二次傳播意識。

在設置某些訪談議題時,有意識地留出剪輯空間。面對融媒體時代的“高刷屏”式信息傳播方式,主持人采訪時要有留存節目片段“二次傳播”的意識,在某個議題中具備直戳痛點,設置懸念的采訪能力。人物訪談節目在廣播媒體播出后,通過剪輯在其他新媒體平臺上進行播出,從而為節目帶來更多關注和吸引力,打造節目品牌效應。

注重與新媒體結合,增強廣播訪談節目的互動性

在融媒體背景下,受眾不再只是信息的旁觀者,也成為參與者。廣播媒體經過幾年的探索,已經逐漸與新媒體進行了融合。例如,天津海河傳媒中心的相關節目會與天津廣播、天津生活廣播等微信公眾號進行聯動,重點報道、大型采訪可提前在微信公號上進行預熱宣傳。通過運用廣播“名主持人”“名記者”“名編輯”多年積累的品牌IP,不斷提高粉絲效應。訪談節目線上線下隨時與新媒體、津云等進行聯動,提高宣傳效應和熱度,從而互相借力增強聽眾的互動性。

例如,天津海河傳媒中心推出的“區長訪談”,在請區長做客廣播直播間采訪的同時,還會提前設計故事情節,引出區長回答,制作成短視頻在新媒體播出。2019年,天津廣播新媒體配合相關主題采訪報道,在微信公號上推出了音頻互動H5《歌唱祖國·我接力》、游戲闖關H5《尋找地下黨》等有趣好玩的互動形式,讓聽眾在收聽廣播節目的同時,也在新媒體中參與互動游戲。在融媒體時代下,“廣播人物訪談的深度采訪+新媒體互動”,二者臺力使得宣傳效果更強。

在新時代融媒體發展背景下,廣播人物訪談節目在不斷探索中與新媒體進行聯動,尋求創新與突破。有的采用了“訪談+互動”模式,引入現場聽眾熱線、微信語音、AI等方式互動,增加粉絲黏性,有的采用“紀錄片訪談模式”,走進被采訪者的生活和工作場景,深度記錄被訪者的故事,豐富訪談場景??v觀國內外人物訪談節目的發展歷程,經歷了開創期、迅猛發展期、瓶頸期,再進入新生期,呈現出周期性循環往復的規律。隨著媒介環境、社會思潮的不斷變化,人物訪談節目將在不斷改革創新中持續發展,憑借獨特的節目魅力,迎接新的輝煌。

(作者單位:天津海河傳媒中心)

猜你喜歡
融媒體時代創新發展
融媒體時代對編輯的能力要求
融媒體時代電臺文字編輯發展戰略研究
融媒體時代如何培養記者的創新意識
融媒體時代,廣播如何挖掘音樂節的聲音價值
融媒體時代電視畫面的剪輯研究
融媒體時代三網融合下電視新聞網建設的思考
創新發展背景下的高職本科人才培養對策
基于供給側改革理念的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策略研究
我國數據新聞的傳統因素及創新策略
群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