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鄉建實踐中的參與式美育研究

2023-08-31 05:33王明美
關鍵詞:讀本美育村民

王明美,袁 頔

1.西安美術學院 實驗藝術系,陜西 西安 710075;2.浙江大學 藝術與考古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8

隨著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化,藝術鄉建成為近年來的文化熱點。近二十多年來,大量的藝術工作者通過美育、文化傳承或鄉村振興等參與鄉村建設實踐,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深入挖掘鄉村特有的文化、經濟等方面特色。這類藝術鄉建的實踐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較為典型的案例有藍田計劃、許村計劃、陜西關中忙罷藝術節、烏鎮國際當代藝術展等。國外也有大量的現當代藝術家與鄉村建設發生聯系的案例,例如韓國的釜山市甘川洞文化村、日本的佐渡版畫村、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和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

通過對以藝術家為主導的相關鄉村美育實踐案例研究,發現兩個方面問題。一方面,鄉村地理空間的獨特性決定了藝術鄉建的策略選擇,加大了與之相關的美育實踐的難度;另一方面,鄉村美育對實踐成果的評價標準往往采用城市中的教育教學標準進行評判,對美育理解和實踐存在局限,使得藝術鄉建美育工作出現阻礙。鑒于此,筆者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基礎上,對藝術鄉建參與式美育實踐進行初步討論,就典型的實踐案例進行分析,進而對理論及個案方面的資料和信息進行系統總結,并針對案例特色、效果等展開全方位、多角度探究,得出各個實踐案例的特性和共性問題。

一、藝術鄉建中的美育與參與式美育

21世紀“三農”問題成為中國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全面部署,藝術鄉建也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主體多元化、媒介復雜化、內容事件化、實踐形態項目化等特點。藝術鄉建已成為當代中國鄉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分支領域。

(一)藝術鄉建中的美育

藝術鄉建作為特指名詞見于2014年渠巖《藝術鄉建:許村家園重塑記》一文中[1]。此前,我國藝術設計領域學者提出過“藝術參與鄉村建設”“藝術介入鄉村建設”構想,如《公共藝術與鄉村空間的拓展》[2]、《當代公共藝術在鄉村公共空間中的應用》[3]等。近年來,以藝術介入鄉村的相關實踐產生較大影響,藝術鄉建的命名也從“藝術介入鄉村”的不確定性跨入了“藝術鄉建”的確定性[4]。藝術鄉建的發展也從早期以藝術家個體為主的“獨舞”工作方式,轉變為藝術家與志愿者組織、媒體、游客、高校、政府和學者等不同群體相互學習的新局面,“鄉村”則成為新的文化陣地,展現出一種參與的、合作的性質。

早期藝術家的主要工作方式是通過藝術方式對鄉村環境空間進行改變,助力發展農村的旅游業、住宿業、農業等產業,同時挖掘節日、鄉村歷史、人文故事等鄉村文化遺產,以達到促進鄉村發展的目的。近年來,隨著藝術鄉建的進一步深入,人們將目光轉移到了鄉村建設的主體——人,于是藝術鄉建開始重視鄉村教育和社區文化的建設,注重人的發展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搭建,呈現出更多的帶有參與、合作性質的工作方式。在藝術鄉建的實踐過程中,美育行為貫穿始終,主要表現為兩種:一種是直接的形式,即藝術家直接介入鄉村學校中,這種方式會對觀看的客體產生直接的影響;另一種則是藝術家投入鄉村生活,通過其作品創作、生活行為、工作方式對鄉村的生產生活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藝術鄉建中的參與式美育

參與式美育是美育的一種形式,與廣義美育的內涵和目標一致,都是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目的是對“完整的人”的塑造,只是參與式美育更突出教育過程中的參與性。

“參與式”在漢語中有很多組合詞,如參與式教育、參與式設計、參與式行為等。該詞所涉及的內容強調了一種更為平等的狀態,并非傳統的一對一的教授模式,而是多方面的對話,表現出一種平等、合作、參與的友好關系。這里的參與主體通常指在參與之中的人,是由不同專業、領域、身份構成,其合作方式是多主體之間的協商和對話,以相互之間的理性開放的溝通為核心。概括來說,參與式美育的教學組織方式是溫和平等的,是在深度了解在地資源及在地知識系統的前提下,融合多主體的參與,以藝術活動或美學課堂等多樣化的形式激發社區活力,喚醒鄉村文化根基。

參與式的工作方法多用于社會學和人類學,較少使用在美育研究領域,它的探索和實踐需要更多社會工作者、教育學家、藝術工作者甚至更多綜合學科專家的互助。參與式美育由美育演變而來,但更側重參與性,呈現一種合作、參與的友好關系,而這種注重教育過程中參與者主體性的特點正與藝術鄉建發展方向相契合。緱夢媛等在《誰的藝術鄉建?》中對此進行了思考:藝術鄉建需增強村民在鄉村建設中的主體意識與自治經營能力,強調地方政府、村委會、村民與藝術家協同合作對項目實施及可持續開展的重要性[5]。而王孟圖的《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再思考——基于福建屏南古村落發展實踐的啟示》一文認為,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宗旨不在于審美建設,而在于人心建設,在于村民主體之人心建設,在于“鄉村建設多主體”之人心建設,在于對“主體性”及“主體間性”的綜合性把握[6]。鄉鎮建設實踐是由一些綜合的跨領域文化工作者,通過空間的、文化的以及產品的生產等形式,加以綜合利用并建立混雜的文化經濟模式,其能使鄉鎮成為集文化、生產與消費于一體的綜合物質集合,更好地保護鄉村的自然生態和社區文脈,傳承鄉土文化[7]。因此,藝術鄉建中的美育工作其實也是一個復雜的“鄉村”命題。

藝術鄉建發展過程中村民的主體意識日益受到重視,村民逐漸從藝術的被表達者轉變為表達者,這也反映了參與式美育契合藝術鄉建的發展方向。參與式美育在藝術鄉建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授課模式,組織者更加重視課堂與鄉野空間的聯系,人與自然的聯系,人與人的聯系,人與在地文化的聯系。在藝術家和各種藝術組織的不斷努力下,參與式美育的活動或計劃不斷開展,如“青田計劃”“1000個美育計劃”“中國鄉村美育行動計劃”等。要深入挖掘當地文化,建立起村民的情感聯系從而更好地實施美育教育,駐地是一種常見的形式。由此可見,在很多學者的研究和實踐中,或多或少使用了參與式美育的理念,但缺乏針對性的整理、總結和比較,也沒有提出特別明確的概念,因此,筆者希望通過對參與式美育在藝術鄉建中的方式方法、實踐特色的系統梳理,探索鄉村美育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發展思路。

二、參與式美育在藝術鄉建中的具體案例

文化藝術猶如一條堅固的紐帶,能夠將不同社會群體對鄉村價值觀的理解與欣賞聯結,進而成為社會再建構的重要抓手。長期以來,藝術家多從“人群之外的觀察者、創作者”的角度觀察生活,而當下部分藝術家的工作方式已具有參與性。對鄉村來說,藝術家身體力行的工作方式及其最終作品的呈現,都會對鄉村產生深刻影響。本部分重點梳理美學讀本、美育社區、美育文化節三類藝術鄉建中最常見的參與式美育案例,每個案例均選自筆者參與或調研的項目。

(一)美學讀本——修武家鄉美學讀本項目

修武家鄉美學駐留項目于2020年9月由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BCAF)和左靖工作室共同發起,與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教育體育局聯合主辦,通過向全社會征集鄉土美育課本創作方案的方式招募編輯人員,為當地學校編撰以修武本地生活、風景、物產、習俗為主要素材,能體現現代美學標準,并有機融合鄉村美學調研的美學讀本。筆者和另外6位藝術家及鄉村工作者,共同擔任此項目編輯,負責鄉土美育課本的編輯工作,駐地時長為20天。通過在地調研觀察、課堂介入和參與互動等方式制定課本內容,經一年多的發展,該項目成果定名為“修武家鄉美學讀本”,并印制5 000冊發給當地在校的學生。從教學理念上看,修武家鄉美學讀本是藝術美育服務鄉村的一次嘗試,面對鄉村相對匱乏的教學資源現狀,項目編輯團隊希望能探索鄉村美育的本土根基,思考課本如何連接鄉村生活、文化、生產、環境等,呈現出綜合的、跨專業的、在地的美學內容特點和多元化的美學教育方式,從而讓學生在閱讀和體驗中得到價值引導,培養學生對在地生活生產及文化的好奇心及情感,促進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及人格的發展。在具體內容上,風物、民俗、歷史等這些在修武本地隨處可見的素材則是讀本最佳的資源,通過對當地歷史文脈的追溯和自然資源的探索,項目編輯團隊以自然節氣與民俗活動為主線,構建了讀本的核心內容。借助對美育讀本編制和美育課堂的創新實現對教學方法的改變。在讀本“事實性信息”傳達引導的基礎上,輔以手工活動、涂鴉繪畫、設計工作坊、藝術節等參與式的教學法,增加教學的有趣性和豐富度,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作為學期開始的“秋天”是本地農忙后懷梆戲的開演時間,因此,“秋天”部分以懷梆戲作為主題,并選取了懷梆名劇《轅門斬子》,以游戲卡片的方式對戲曲人物與樂隊進行了通識介紹。在介紹戲曲人物與樂器的事實類信息的同時,適當地引入服裝設計、面具設計、舞臺設計、實驗聲音、療愈劇場等當代藝術議題,讓學生從讀本了解到親身實踐,從戲劇中提升對設計、戲劇、藝術、音樂的認識,并掌握相關技能?!岸臁辈糠謩t以冰菊為題材。冰菊是在修武地區植物培育新技術發展過程中實現的生物科學成果,在懷菊的基礎上改良而成,在修武地區形成了相關的產業鏈,如冰菊種植基地、冰菊化妝品加工、冰菊酒,等等。將冰菊加入美學讀本是期望學生可以了解整個區域的產業鏈的形成,還在互動環節設計了鮮花肥皂小活動等來增加讀本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在動手實踐環節中增加學生對當地冰菊產業的理解,這些手工制品最終流向二手交換集市或者以物易物集市,讓學生看到動手創作的價值并調動他們了解在地文化和產業的熱情,讓他們意識到這是“成果”而不僅僅是“作業”?!按禾臁辈糠忠栽婆_山為參考樣板,從自然資源中提取設計元素,如峰林、峰叢、孤峰、石巖、張家界、丹霞地貌等自然地貌景觀,涉及云、山、風、石、動物等自然意象,最終指向未來云臺山的人居環境設計。其教學方式結合露營和探險等主題活動,引發學生對自然的感知和環境的探索?!跋奶臁辈糠质钦麄€學年的終點,該章內容以絞胎瓷為主題,介紹國內的傳統手工藝制作方法和世界上的絞胎瓷工藝技術,將傳統手工制作和世界相關工藝設計進行對比學習,再結合學生的能力創新設計方案,核心目的是讓學生制作出系統的設計方案。

以上每個篇章可以進行自由組合,各章節之間相互聯動,互為設計元素和設計內容。如將懷梆戲章節的元素引入冰菊章節進行聯動,設計出帶有懷梆戲特色的產品包裝等設計環節,或將懷梆戲章節引入絞胎瓷章節的設計環節。與此同時,每一個篇章都可以自行調整學習難度,每個學校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篇章進行深入實踐,形成本地特色教學。由此,藝術家們通過讀本的方式搭建了一個塊莖理論方式即“任意兩點之間皆可連接……不斷地在符號鏈、權力組織,以及關涉藝術、科學和社會斗爭的狀況之間建立起連接”[8]。從此案例效果上看,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得到大大增強。一是在以節氣和意象為主線的設置上避免單一的事實性信息傳遞,而是加強互動,如“秋天”部分針對“懷梆戲”在介紹戲曲人物與樂器的同時,適當地引入面具設計、服裝設計、舞臺設計等美學互動內容。二是繪本設置了輔線,其不同于主線相對明確的“事實性信息”和“美學互動”,而具備更多的延展性。輔線內容以特殊的形式穿插在課本中,并以“美麗心靈”“詩與哲思”“生命教育”為主題,讓學生可以進行不同的解讀,去感受美和發現美,而不再是依賴老師的“權威性解讀”。三是讓學生成為讀本的共建者,讀本采用活頁圈裝,即允許有不同的頁面編排方式。此外,課本用盒子收納,多余的收納空間放置個人物品和工具包,用來輔助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藝術創作。工具包通過打孔和主線頁面裝訂在一起,工具包材料包括塑封袋子、透明草圖紙、五線譜紙、格子紙、彩色透明紙等,這讓美育讀本成為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讀本,達到一種“人人都是課本的共建者”的狀態[9],極大地實現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

通過此案例可知,以美學讀本為媒介的參與式美育優點顯而易見。一是美學讀本的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創新能緩解鄉村美育在優質教師資源短缺方面的問題。首先,編制團隊均來源于藝術專業,具有良好的藝術高校教育背景,具備人文、藝術、設計、心理等多方面的知識,他們重新梳理修武地方性知識,讓讀本教學內容及方法貼近學生美育教育實際,間接提升了鄉村美育的質量;其次,美育課本在設計上獨具巧思,可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讓其參與進來,共同搭建屬于自己的個性化讀本。二是美學讀本是在地文化及美育教育傳達的工具,也是師生對話交流的有效媒介。讀本運用修武縣的地方資源,以當代藝術理念與當地的風物為題材,在教學組織上跳出傳統教室空間本身,延伸到戶外和當地自然環境、產業空間中,在內容上橫跨春夏秋冬,傳達自然、在地文化及產業意象,使讀本知識得以與真實的生活體驗相連接,共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索力、觀察力和創造力,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讀本及課堂外的實踐加強與學生的對話,共同發掘美和創造美。三是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鄉村,了解如何用鄉村的在地資源和文化稟賦進行生產和創造,繼而助力鄉村的未來發展。

但是,該項目的局限或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在讀本內容創作的深度上,由于參與者的駐地時間太短,僅20天,難以進一步挖掘修武縣的獨特資源魅力,當地教學資源未能及時匹配也使得讀本內容更新迭代成為難題。其次,資金不足成為另外一個困難點,故讀本不分年級,只有一本,在實際操作層面可能對鄉鎮教師是一種挑戰,美育讀本有可能難以實現最初設計的效果。這提醒我們僅僅依靠一本教材的更新就解決鄉村問題是不現實的,還要依賴人才、資金、資源的同步匹配。但“修武家鄉美學讀本”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它對美育的探索和實踐,既是普通大眾對教材改變的一種期待,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對學校美育教材優化的回應。

(二)美育社區——鄉野藝校項目

鄉野藝校項目位于福建省屏南縣屏城鄉前汾溪村,該項目團隊曾受邀參加2020年“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心連心”活動,并于同年啟動了“在前汾溪村的1000個美育計劃”。鄉野藝校項目創辦人毛華磊和王潤家在2019年因為畢業創作的原因,機緣巧合地來到了前汾溪村,后來產生了以文教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愿望,便留在了鄉村。鄉野藝校團隊在鄉村以服務社區的形式進行實踐活動,以社會美育實現藝術知識再生產。該團隊在實踐過程中發現了不同層面的教育問題,為此他們調整策略開啟了一系列美育活動。

鄉野藝校團隊以“美育實現藝術生活”為教學宗旨,維系“文教建設社區”的美好愿望,通過丈量、整理、想象、建設的工作方法,推動鄉村美育發展?;诖?該團隊開展了藝術教學、節日重塑、社區活動策劃、藝術展覽等一系列公益性美育活動。其中美育教學與社區活動是兩大主要抓手。在美育教學方面,鄉野藝校團隊的“鄉村美育課堂”及研學旅行教育關注課程題材與當地的集合,團隊堅信鄉村空間是學習、探索并踐行的開放領域。同時秉承著“興趣是最好的導師”的理念,鄉野藝校團隊通過大量的調研來了解學生的興趣,再從繁雜的形式(比如裝置、影像等)里挑選出課程實踐的主題或素材,目前已進行了178次課程實踐,包括“孩子的黏土世界”“服·潮”“水上添花”“聆聽風聲”“破壞與重建”“身體劇場”“扎染行動”等。

鄉野藝校團隊不僅僅限于兒童、學生的美育教育,也同時關注廣大成年村民,通過籌辦各種社區活動,如繪畫、工藝制作、組織電影觀影、音樂會、畫展、制作紀錄片、攝影等,讓村民參與其中,從而實現美育目標。社區活動多為節日、生日、農業、美食等,主題貼近村民的日常。目前已舉辦的有“你的人生果實是什么”“世界糧食日——從一塊荒地,到一片稻田”“水稻在稻田上熟成了米飯”“國慶假期能有多好玩”“升國旗唱國歌活動”等。

鄉野藝校團隊在設置活動及課程時注重成人、兒童的參與度和體驗感,題材貼近當地文化、村民日常生活及鄉村產業,以一種“接地氣”的方式構建一個富有活力的鄉村社區關系??上驳氖?經過兩年的持續努力,前汾溪村已經開始有了特別明顯的變化。鄉野藝校團隊從孩子的視角進入這個村莊,通過大地藝術、繪畫等教學內容豐富的鄉村美育課堂,拉近與孩子、與成人村民的距離并取得一定成果:在藝術教學方面,團隊通過與當地小學開設公益美育課程讓孩子們產生對美的認知,激發其興趣和創造力,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部分村民已經開始愿意讓孩子回來讀書了,最明顯的是幼兒園,從2020年的3個學生增加到2021年的8個學生。案例實施后期,我們對部分孩子的監護人進行了訪談。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為了解決村里孩子沉迷手機游戲的問題,該團隊還組織全村的孩子每天進行晨跑、夜跑、打乒乓球、登山或者搞創作,在特定的時間點組織活動,鼓勵孩子形成自律的生活方式。參與式美育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讓鄉村的孩子理解知識、拓寬認知、培育科學價值觀,使其共享美好、共生自信。在社區建設方面,鄉野藝校團隊秉持“從事社會美育,嘗試為社區做些善良事情”的理念,美育活動也初見成效。在筆者與項目創辦人毛華磊交談時,他說:“剛來這個社區的時候,是一種非常沉寂的狀態,整個村莊是沒有生機的。他們開始是排斥外來人的,通過這兩年的工作,社區的人也更加的開朗,整個村莊都擁有自信的笑容,開始愿意相互交流?!眻F隊與村民之間形成了信任和認同感,團隊與孩子家長也建立起密切聯系,家長、學校、孩子和團隊之間建立了穩固的情感連接,在活動過程中,形成良性互動。

鄉野藝校團隊的案例是以社區活動作為載體的參與式美育樣本。社區承載人們社交的功能,該團隊通過社區營造和美育教學兩種途徑雙向結合,營造良好的美育氛圍,最終達到構建人文社區的目的。鄉野藝校團隊的美育活動堅持以人為本,努力營造出一個優質的鄉村環境。該團隊駐扎在前汾溪村,深入了解在地文化,通過組織村民參與節日活動策劃、共同行動,激發村民共同參與傳統習俗再生與節日打造,促進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覺,凝聚建設共識,構筑積極生活圖景。

(三)美育文化節——關中忙罷藝術節項目

關中忙罷藝術節項目是西安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師生與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石井鎮蔡家坡村合作的藝術鄉建案例。其中“忙罷”指的是關中地區一種農耕民俗,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初一至農歷七月底,是農民的閑暇之日,在此期間農民們會在家招待客人。這個節日在關中地區歷史悠久,是極具地域性的風俗文化,是聯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節日。西安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團隊將蔡家坡地區的各方力量進行整合,結合鄉村的傳統“忙罷節”創建了“關中忙罷藝術節”,突出在地性、生態化、實用性,將本地鄉村的傳統生活方式、價值認同、規范秩序與現代文明、創新文化和品質生活相結合,構建藝術與生活相互成就、相互融通的有機關系,來豐富本地社會文化生態,推動本地鄉村旅游,振興本地鄉村文化。

從緣起上來看,關中忙罷藝術節是一次在關中地區鄉村情境下開展的藝術實踐,其目的不在于創作一個藝術作品或開展一個活動本身,而是承載對環境、文化的覺察及美育功能。在美育實踐理念方面,西安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團隊遵循因地制宜和因勢利導的原則,開展在地性創作。選擇創作材料時,麥田藝術展以終南山與麥田的自然環境為背景,用農村情境為載體,運用當地可再生資源或生態環保材料,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持鄉村生態環境和諧,避免對原本的鄉村空間產生破壞,避免打擾村民日常的生活秩序。此外,這些作品的創作力圖減少符號化、個性化等個人藝術作品特質,藝術工作者不再掌握絕對的話語權,村民不再只是“被表達”“被參與”,項目試圖打破城市與鄉村、藝術院校師生或藝術家與村民的二元對立關系,強調參與式美育的作用,作品在廣闊的關中鄉村土壤上,與當地的人、傳統文化和生活空間有了內在關聯,進一步讓學生、村民對蔡家坡村環境、鄉村生活及文化產生價值認同,同時也為西安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團隊帶來新的體悟,深思當地真實處境和問題以及藝術鄉建的多種可能性。

在實踐過程中,關中忙罷藝術節活動將社區、民俗文化甚至未來暢想集中于“鄉村”這一語境下。西安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團隊與鄉村小學學生共同開展繪畫實踐、音樂創作,命題圍繞“夢想”“生活”“玩?!钡群⒆雨P注的話題來展開,從而提升孩子們的審美能力、藝術表達能力。此外,在不影響村民日常生產生活的基礎上,該團隊在日常社區空間、生產空間、信仰空間開展美育實踐,如麥田等務農區域、房屋內及周邊等生活區域等都可以作為“陳列空間”,還將日常生活用品作為展覽的元素,將家變成美術館,希望用藝術喚醒村民對日常生活的感知,構建日常生活風景。

還有一點頗具新意的是,藝術工作者們在活動推進過程中并沒有新造一個藝術空間或美育課堂,而是模糊教學空間,并模糊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以村民及當地學生為主體,與他們進行深度的合作與對話,讓作品融入村民及學生日常生活場景中,最終的形式有裝置、行為、影像、攝影、先鋒實驗劇、環境再造等。如青年藝術家崔凱敏邀請蔡家坡小學的十幾位學生共同創作裝置作品《藍天快遞》,學生把自己的夢想涂抹在一面旗幟上,再由藝術家進行藝術再創作,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孩子們的愿望。該作品表現“理想”試圖從鏈接著大地“生命線”的狀態中掙脫出來,從大地中騰起沖上云霄?!豆穭觥纷髌肥怯伤囆g家危佳樂在蔡家坡小學任教實習一周(18節美術課)時,與蔡家坡小學的學生共同開創的以“玩”為主題的課程,內容包括作品分享、紙材料練習、電影放映、肢體語言表演、紙飛機比賽、警示牌制作、合唱練習、表演等。他們一同創作了“公路劇場”劇本,共同設計了舞臺裝,隨后危佳樂為孩子們化妝,他們到馬路上進行表演,表演完成后還舉辦了草地聚餐。這些行為表演和影像創作的方式讓孩子們可以為自己發聲。

除少年群體外,村民作為蔡家坡村生活和文化最重要的參與主體,是藝術工作者合作的重要對象。與村民的共創,包含村民對生活的真實體驗和關注,讓我們看到了參與式美育的更多可能性,它是生活的、流動的,而不是靜態的。2018年5月,藝術家劉琴對蔡家坡村進行了在地調研,最終選定了9戶人家進行合作創作,開展了一項題為《坐客·家庭記憶館》的藝術項目,這個項目是“行為+裝置”的藝術形式。首先,以勞動的方式交換村民家中帶有生活記憶的小板凳,再將這些板凳裝進玻璃展柜,制作成“家庭記憶博物館”送還到村民家中進行展覽。劉琴的作品以在地性的方式與當地村民進行合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記憶博物館”在村民家中得到了重塑,村民又展覽了其他物品,可能是碗筷、玻璃瓶、字畫或者是零食。這些作品具有時間上的流動性和創作上的可持續性。

在本次藝術節活動中,藝術工作者不再只是以藝術家的身份參與創作,鄉村學生和村民不再是觀摩者,他們成了關中忙罷藝術節項目的參與者和創作者。相較于傳統藝術作品創作和展覽,此次以院校教學實踐方式實施的關中忙罷藝術節項目實踐可謂一次較典型的參與式美育實踐。

三、由藝術鄉建案例看參與式美育的特點

通過對以上不同案例的梳理探討以及對當下美育概念的分析,筆者認為在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參與式美育的表現尤為突出。社會各界在參與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有一些項目運用了參與式美育的方式方法,故在此基礎之上,探究參與式美育的宏觀意義、具體內容、參與主體便成為可能,進而亦可討論主體間相互關系及其如何在參與式美育中呈現并運作。

現階段藝術鄉建活動案例中的參與式美育方法所具有的美育特性相較傳統美育有了一些明顯的變化,但也有相同之處,根據以美育為主題的一般活動和文中的案例將傳統美育與參與式美育進行比較,具體內容如下(見表1)。

表1 傳統美育與參與式美育的比較

由表1可以看出,傳統美育和參與式美育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目標在廣義上都是貫穿生命始終的,以追求完美人格為終極目標,但策劃內容、對象范圍、發生場地和活動目標等方面有所不同。而這些不同點,就是參與式美育的主要特點,其中突出的有:一是注重參與者的主體性。教育不以傳授技藝為主要目的,更應注重學生的體驗感,以學生為主體,使其通過參加活動獲得共情力和情感力。參與式美育是一個療愈的過程,側重點在于引導,在于學生主體的參與,通過撥動思考的心弦來激發創造力。二是注重教學內容的在地性。了解地方的人、物、歷史、自然環境和經濟面貌等方面,連接在地社群,建立在地知識系統。通過藝術形式重現在地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三是注重師生合作的共創性。這主要體現在“去身份合作”,教師針對具體環境提出方案策劃、設計,邀請在地社群,老師不僅僅是專家,更多的是組織策劃者,在過程中起到連接、策劃和激發的作用。這種教學組織的轉變,更容易讓學生參與課程的體驗。以下具體予以闡釋。

(一)注重參與者的主體性

參與式美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學生即最主要的參與者。在參與式美育的路徑和結果上,其重視學生作為參與主體的體驗感、收獲感,讓學生在過程中實現生命療愈,產生對生活、生命、環境、社會、藝術及文化等的共情力。

在修武家鄉美學讀本案例中,讀本知識結合不同季節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對周圍環境的感知能力,加深對在地文化的深刻理解,增加知識儲備,不同梯度的課程設計內容逐步加強學生對音樂、繪畫、戲劇等藝術形式的理解及能力獲取。這是一本可以隨著學生心智成長進行升級更新的教材,便于發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參與主體性。鄉野藝校團隊針對學生的美育課程,關注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體驗感,針對村民的美育,以生活在鄉村中的人為根本出發點,始終圍繞著村民進行更新,在他們的視頻鏡頭里訴說著鄉村孩子們在田間的歡樂和鄉村老人對生活的熱愛。他們打造的是前汾溪村的日常生活狀態,而不是作為策劃團隊自己,他們為鄉村帶來生氣與生機。關中忙罷藝術節案例中的西安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團隊通過田野調研與村民、學生進行互動,就地取材,激發參與者的藝術創作力。無論是繪畫還是展覽等各類形式,村民均具備高度的創作參與性,通過引導其用藝術的方式觀察和感受生活,增強其對在地生活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學生作為參與者的主體性具體體現在學生通過學習后是否熱愛所處的環境,如何認識所處環境,是否增加了本地知識系統的儲備,是否增強了對生活的感受,是否學會親近他人、他物和生命中的本然肌理,是否能與大家共同成長,等等。參與式美育重視人性的體驗和感受,而不是“畫得像不像”“正不正確”或“形準不準”這類美術技術層面的問題。

(二)注重教學內容的在地性

修武家鄉美學讀本案例結合了修武縣當地的懷梆戲、當地的科學成果和云臺山自然景觀,從自然資源中提取設計元素,如峰林、峰叢、孤峰、石巖、丹霞地貌等自然地貌景觀,還涉及云、山、風、石、動物以及當地的絞胎瓷等知識點和元素,形成了一本集在地諸多元素于一體的綜合性美育作品。該讀本還兼具開本重組功能,讀者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理解將元素重組,生成新的藝術組合。鄉野藝校團隊以生活在鄉村中的人為根本出發點,始終圍繞著村民進行活動更新。關中忙罷藝術節通過挖掘鄉村人民情感和村民的身邊之物進行藝術創作,例如“公路牌”“小板凳”等。

參與式美育綜合了以上案例特點,結合在地性與參與性,對鄉村文化進行深耕,以鄉村的合作藝術創作為抓手,將文化植根于基層生活。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避免藝術家獨挑大梁,避免剝奪村民話語權的傾向,從而增強當地民眾的歸屬感和認同感[10],對所處的生態環境和人際關系產生深刻的情感力。

(三)注重師生合作的共創性

師生通過全程參與項目,使各自的技術、知識、認知等得到全面完善,形成互補互助的關系,是在同一空間/社區產生的互動、參與、對抗和沖擊下進行的情感經驗共享與重構。在實踐形式上,不論是對話、合作還是實踐的其他方式,都具有合作的性質。與之不同的是,傳統教學仍以教授技術作為主要目的,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仍是教與學的關系,或者傳統的上下級關系,或者是一種近乎對立的狀態。而參與式美育中提倡的師生共創性指的是:破除原有的二元對立的角色(如老師和學生、教授者和受教者、演員和觀眾),去除身份差異,展開平等對話,將學生從被動的觀看者轉變為參與者,再轉變成為實踐的共同發起者和行動者,共同參與到社區實踐中。

修武家鄉美學讀本案例中,師生共創的特點表現在使用讀本時,讀者的身份兼具編輯者的角色。該讀本從內容設計上引導使用者(學生、老師、家長)積極地參與外界(企業、學校)合作。其以修武地方特色為核心,引導讀者將生活中所學知識帶入讀本的實踐內容之中,搭建修武在地的知識系統。鄉野藝校團隊則根據當地的風景、文化,通過教授孩子美育課程、組織村民做社區活動等方式,引導孩子和村民學習和了解在地知識系統。該團隊以身體力行的實際活動帶領前汾溪村的孩子和村民共同學習,是一種學校、村民、孩子和策劃者共同參與的社區合作方式。關中忙罷藝術節案例中,西安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團隊通過調研,與鄉村居民合作創作,結合在地鄉村元素進行融合創新。該藝術節的參與者眾多,以跨專業的參與交流為核心,呈現多元的作品內容,為藝術鄉建的文化落地實踐邁出了關鍵一步。因此,要堅持藝術為人民服務、藝術來源于人民的思路,積極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激發鄉村群眾的參與熱情。

結 論

藝術鄉建本質上是一種外來推動力量,它必然要深耕地域文化,挖掘與保護鄉土文化,承載村民現代化生產生活需求,其中的美育課程的實踐與改革要傳承鄉土文化的“文脈”,反映其精神內涵,要通過在地的、參與式的鄉村美育方式喚醒其中的內生動力。

我們深知,孩子是鄉村的未來,村民則是鄉村文明的見證者和參與者,這些內生力量需要強化對本土文化的情感力和體驗性,從而轉變為美育實踐的主動建構者和改革者,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力量。參與式美育的出現,正是為了探索更多鄉村美育的可能性,通過對參與式美育的探索和實踐,實現更多成功案例的復制推廣,培養更多的鄉村優秀教師,并利用豐富的鄉村在地知識系統來破除“非專業學科教學”的壁壘,與在校生一起合作建立創新互動學習,通過參與式美育的方法將非專業的教師鍛煉成為更適合鄉村的“鄉村教師”。

同時,通過參與式美育的推進,能夠更好地突出鄉村和村民的主體性,加強固有知識系統與在地化知識的融合,從而產生新的感受,讓人們更加理解鄉村生活中留存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總結更符合本地社區的生活方式,探索另一種不同于資本景觀化的現代生產、生活方式和情景場域,尋找多元生命共生的鄉土性,將村民從美育的接受者轉變為創造者,成為在地知識及文化的傳承者。

近年來,藝術鄉建的實踐案例層出不窮,我們已經從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但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筆者希望明確參與式美育概念,推廣參與式美育的方式方法,將在地村民、學生作為美育主體,將鄉村風土、文化、環境等在地特色作為美育的重要內容,反思藝術鄉建過程中存在的生搬硬套、缺乏創新的問題,重視藝術鄉建實踐中的參與式美育作用,更好地讓藝術服務于鄉村建設。

猜你喜歡
讀本美育村民
雛燕
定點幫扶讓村民過上美好生活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散文詩小型張讀本
新時代機關黨建簡明讀本
張存海: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
能人選出來 村民富起來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中華家教》親子讀本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