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媒體傳播策略研究
——以侗族大歌微信公眾號傳播為例

2023-08-31 05:33馬棟梁
關鍵詞:大歌侗族文化遺產

馬棟梁

廣西藝術學院 人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方面[1],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工作[2]。面向社會性的數字化傳播越來越便捷,提供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載體及其群體化、專業性和生存空間[3],提高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效率,從內容生產到傳播都克服了傳統媒體“單向度”的缺陷[4]。然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可能具有“雙刃劍”效應:雖然傳播是傳承的先前條件和實踐之一,但傳承需要比傳播更完整、更長期的循環實踐[5],傳播可能不太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傳統音樂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性和原生態(即文化多樣性)的傳承[6]90-92。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文化多樣性對人類社會具有重要價值?!妒澜缥幕鄻有孕浴分刑岢?“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種多樣性的具體表現是構成人類的各群體和各社會的特性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多樣化。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盵7]在紀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通過10周年之際,由各國代表共同達成的《成都展望》中進一步指出:“人類文化的演進,是與人的整體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以人為本的社會,必然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情感的充分表達,是人類非凡創造力的生動寫照,是文化多樣性的具體體現,是密切人際關系、進行文化交流和增進彼此了解的重要媒介,是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盵8]《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也指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庇纱丝梢?保護和保持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傳播應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多樣性。

“侗族大歌”項目入選了傳統音樂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無伴奏、無指揮的侗族民間多聲部民歌的總稱;“眾低獨高”是其傳統的聲部組合原則,優美和諧是其鮮明的藝術品格,歌師教歌、歌班唱歌是其全民性的傳承方式;其所承載和傳遞的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人倫禮俗、智慧精髓等至關重要的文化多樣性信息[9],但其音樂多樣性在文化資源旅游開發等情境下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10]69-77。截至2023年2月1日,與“侗歌”相關的微信公眾號有近40個,大多以視頻的方式傳播關于侗族大歌的內容。本文以侗族大歌的微信公眾號為例,探討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媒體傳播的問題和策略,其有待探討的核心問題是,侗族大歌等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音樂多樣性如何進行更好的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傳播。

一、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特征及其價值

侗族大歌具有音樂多樣性的文化特征,其音樂多樣性包括了歌曲種類、歌唱的場景(場地)、歌唱內容、歌唱形式、歌唱風格、音樂風格等諸多方面,與此同時這些多樣性因素之間又形成了各自的多樣性特點,如侗族大歌種類包括鼓樓大歌、聲音大歌、敘事大歌、禮俗大歌、童聲大歌、戲曲大歌六個種類[11]2-3。在歌唱形式方面,有集體無指揮多聲部對唱、集體有伴奏無指揮多聲部對唱(1)在貴州省從江縣小黃、岜扒等村寨,男聲大歌隊有侗族琵琶伴奏。、集體無指揮多聲部單獨演唱等的區分。在歌唱風格方面,有的是舒緩滑行的“微分音”風格,有的是高亢嘹亮的風格,有的是交匯與融合的風格。在音樂風格方面,不同侗寨“安賽久”等具體歌曲之間客觀存在差異性[10]72-73。這意味著:大量個性鮮明的侗族大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標識作用;這一系列具有地域文化差異性的歌曲形式、歌唱風格和音樂風格的共同呈現,構成了侗族大歌豐富多彩的音樂多樣性版圖,是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表現;不僅如此,其在文化傳承、文化交流和文旅應用上均具有重要價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侗族大歌等傳統音樂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像是文化發展的“母體”。

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具有文化傳承的價值。侗族大歌音樂文化多樣性源于侗族文化的地域性傳承。遷徙說是侗族歷史來源的一個說法,其根據是流傳于貴州省黎平縣、從江縣“六洞”“九洞”“二千九”一帶的《祖公之歌》記載:侗族為躲避戰亂,從福建省經由吉安府(今江西省吉安市)遷徙至梧州府(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后按照不同姓氏、血緣、家族定居于現都柳江流域[12],形成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款”的社會文化結構,即“六洞”“九洞”“十洞”“四角?!薄扒Ф薄扒薄扒濉薄扒摺薄岸Ь拧钡染艂€區域的“款”[11]66-67。在各區域的侗族村寨,其方言、婚嫁、鼓樓對歌競技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點,具有社會文化功能的侗族大歌也隨之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特點的歌唱風格和音樂風格。在侗族大歌流傳的核心區域,每個侗寨都有代表各自特色的侗族大歌,形成了單一歌種細分種類的豐富而獨特的文化現象,這與其他周邊民族僅使用同一個曲調進行對歌的方式形成了顯著差異??梢?侗族大歌客觀存在多樣性音樂、文化、地域的信息,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在現代教育沒有普及的年代,侗族大歌的歌班是學習、訓練侗族大歌的歌隊,也是對年輕人進行歷史、文化、生產、為人處世等方面類似百科全書式傳承教育的場所——歌班相當于學校,侗族大歌相當于課本,歌師則相當于教師。然而,隨著現代教育普及、城鎮化進程等影響,侗族大歌原有的社會文化功能逐漸被替代,其傳承在許多地區特別是城鎮地區已出現了斷層,其音樂多樣性的傳播和傳承危機逐漸顯現[10]72。不少侗族年輕人不再像他們父輩那樣精通侗族大歌,許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曲目瀕臨失傳,這導致侗族大歌獨具地域特色的音樂多樣性逐漸弱化。保證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信息的傳播,對文化完整性和真實性的傳承具有重要價值。

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具有文化交流的價值。在中國音樂走向國際化的道路上,侗族大歌以其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多聲部合唱形式在20世紀50年代一經發現,便引起了世界轟動——侗族大歌多聲部的音樂結構,打破了長期以來歐洲學者認為的“除歐洲外不存在多聲部音樂”的認知。自1986年9月侗族大歌應法國第15屆巴黎秋季藝術節組委會的邀請參加演出[11]32以來,侗族大歌代表中國多次出訪世界各國。1988年7月26日至9月8日,以6名黎平縣侗族大歌歌唱演員組成的“中國貴州民間藝術團”出訪意大利、匈牙利、奧地利等國家,共演出54場[13]220;此后,“中國貴州民間藝術團”多次受邀登上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舞臺,甚至跟隨中國國家領導人出訪他國[13]222,侗族大歌成為重要文化外交活動的節目之一。2009年侗族大歌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委認為,侗族大歌是“一個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14]。侗族大歌不僅是中國侗族音樂的重要代表,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藝術瑰寶。保證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信息的傳播具有重要的文化交流的價值。

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具有文旅應用的價值。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發展給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傳承和應用帶來機遇,充滿地域色彩且藝術觀賞價值較高的侗族大歌,為打造區域文化品牌、建立特色文旅產業等方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支持以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為龍頭組建民間演唱團隊進行有償表演,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可增加群眾收入[15]。但是,目前部分文旅項目的開發尚未充分重視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的特征,以致部分文旅項目之間出現同質化問題,造成了不必要的內耗甚至惡性競爭。因此,保證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信息的傳播,使其在傳播中得以完整呈現,傳達其音樂、歷史和社會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對文旅產業的特色化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二、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的微信公眾號傳播現狀

當下,微信作為一種自媒體已客觀上成為大眾傳播平臺[16]48。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較2018年12月提升16個百分點;其中,手機上網的網民占網民整體的99.8%,農村網民規模雖僅占網民整體的28.9%,但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較2018年12月提升23.5個百分點,增長比城鎮地區更快;農村地區信息溝通及視頻娛樂類應用普及率與城鎮地區網民基本持平,農村網民群體短視頻使用率已超過城鎮網民0.3個百分點,即時通信使用率與城鎮地區網民差距僅為2.5個百分點[17]。這說明,近年來微信等自媒體傳播方式在農村地區普及發展更快。

微信自媒體的傳播方式具有過程簡化、內容精化,傳播微化、效果升化,傳者眾化、影響泛化的特點[18]105-107,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生存空間的農村社會文化傳播和發展會產生重要影響?!白悦襟w誕生以前,公眾缺乏旅游消費層面以上的對文化遺產的價值體認,甚至遺產地的公眾都無法清楚表述自身對于遺產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但自媒體傳播模式的誕生,使文化遺產保護第一次有了進入‘公眾參與時代’的可能性?!盵19]這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擁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微信自媒體進行侗族大歌傳播也成為大山深處侗族大歌向外傳播的重要媒介,或有助于重新構建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傳播體系,推動其傳承發展。但是,微信自媒體傳播可能也存在著“‘意見領袖’過度引導輿論影響受眾選擇”[20]、信息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對受眾價值認知的影響,以及淺閱讀、營養少、出版碎片化、娛樂化、商業化、跟風扎堆[18]107-108、疊加、同質化[16]48-51等問題,而本研究特別關注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微信公眾號傳播中音樂多樣性是否得以傳播的問題。

(一)微信公眾號中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傳播情況調查

借鑒已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傳播力因素的研究[21],本文也將平臺建設、內容生產、傳播影響力等方面作為分析微信公眾號傳播的角度,于2021年6月19至28日通過微信搜索引擎搜索“侗族”“侗族大歌”“侗歌”等關鍵詞搜索到大量的微信公眾號,從中選擇了閱讀量最高的前三個公眾號——“微侗家”“侗族大歌”“侗歌窩”,對其2021年3月19日至6月26日之間關于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傳播的情況進行統計調查;其中,平臺建設包括認證主體身份及描述、建立時間和平臺所屬地域,內容生產主要統計公眾號傳播的侗族大歌的音樂多樣性,包括總推文數、歌隊、歌名、歌詞、種類、歌唱形式等,傳播影響力包括總閱讀量以及不同閱讀量段的推文數等(詳見表1)。通過對比,我們便可基本還原某一首侗族大歌的音樂多樣性信息樣貌,還可以通過類比觀察到不同侗族大歌的音樂差異性,感知到其音樂多樣性的藝術魅力,客觀上對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保護和傳承起到積極作用。

表1 在調研時間段中總閱讀量最高的三個微信公眾號傳播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情況

在所有關于侗族大歌傳播的微信公眾號中,“微侗家”在調研時間段中的總閱讀量最多。雖然“微侗家”不是最早開始運營的微信公眾號,但其在研究統計時間內總閱讀量達132 857次,獲得高閱讀量的推文數最多;總推文數最多達84條,均為視頻形式,其中,注明侗族大歌歌隊來源的有59條、注明侗族大歌歌名的有14條、配備歌詞的有10條(均為轉載電視臺節目)、注明侗族大歌種類的有2條,視頻中為傳統鼓樓對歌形式的只有3條,其他大多數為單一侗族大歌歌隊的單獨表演或文化活動表演性質的舞臺演出。

“侗族大歌”在調研時間段中的總閱讀量第二多,達106 418次;標題中涉及侗族大歌的推文共計61條,均為視頻形式,其中,注明侗族大歌歌隊來源的有44條、注明侗族大歌歌名的有21條、配備歌詞的有8條(均為轉載電視臺節目)、注明侗族大歌種類的有2條,視頻中為傳統鼓樓對歌形式的只有1條,其他大多數為單一侗族大歌歌隊的單獨表演或文化活動表演性質的舞臺演出。其配備歌詞的推文數高于“微侗家”。

“侗歌窩”在調研時間中的總閱讀量第三多,但遠少于前兩者,僅達22 796次;標題中涉及侗族大歌的推文共計51條,均為視頻形式,其中,注明侗族大歌歌隊來源的有22條、注明侗族大歌歌名的有26條、配備歌詞的有16條(均為轉載電視臺節目)、注明侗族大歌種類的有1條,視頻中為傳統鼓樓對歌形式的只有2條,其他大多數為單一侗族大歌歌隊的單獨表演或文化活動表演性質的舞臺演出。其在注明侗族大歌歌名、配備歌詞方面均比“微侗家”更規范。

整體來看,這三個微信自媒體傳播視頻形式的侗族大歌,均獲得了較高的閱讀量,但是從視頻傳播的信息內容來看,都不太注重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特征的信息內容,如有關視頻中侗族大歌種類、歌詞的內容極少,對相對容易獲知的侗族大歌歌隊來源的信息也僅占到總推文數的一半左右;對傳統鼓樓對歌這種很經典的侗族大歌歌唱形式的傳播很少,其他歌唱形式的分布更非傳統侗族村寨生產生活場景中侗族大歌的時空分布;這些視頻信息的傳播模式均類似于單一的“報幕員”模式(2)“報幕員”模式指傳統晚會演出時,主持人介紹節目名稱、演出人員名稱的簡單模式。,屬于碎片性的脫離其傳承場景的節目,難以滿足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特征的信息傳播需求,也難以滿足通過傳播提高受眾對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文化價值認知的需求。

(二)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信息微信傳播效力分析

有別于一般的新媒體傳播力研究(3)如參考文獻[21]的研究。,本文提出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信息在微信自媒體中傳播效力不足,并非指自媒體信息傳播效力的問題,而是指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目的,微信自媒體在傳播侗族大歌時忽視了音樂多樣性信息的重要性、完整性與真實性,進而難以通過微信自媒體的傳播優勢服務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的價值實現。一般意義而言,文化多樣性意味著文化信息內容的復雜性,與同向度文化類別間形態存在差異性等內容。就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所涉及的文化信息而言,主要包括侗族大歌的歌種、歌名、歌詞、歌隊名稱或者來源地、歌師(傳承人)、文化活動等多方面的信息內容。但涉及具體信息傳播的操作層面,則更為復雜,一首侗族大歌所需要傳播的信息有許多具體而豐富的文化細節。比如:不同侗族大歌的種類會涉及不同的文化功能、音樂風格、應用場景,不同地域流傳的侗族大歌種類和民間稱謂也各不相同;在歌名與歌詞方面,由于侗族大歌客觀存在長期的傳播流變,不同侗寨中大歌歌名相同但歌詞不同,或者歌詞相同歌名不同的情況時有發生;在歌曲或者歌隊來源地方面,不同地域甚至相鄰侗寨之間整體音樂風格和同一歌種之間存在著不同歌曲的差異,甚至在同一侗寨中,不同歌師訓練的歌隊之間在音樂形態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

從以上調研統計結果來看,“微侗家”“侗族大歌”“侗歌窩”這三個微信自媒體的推文量和閱讀量所反映的社會傳播效果已經可圈可點,甚至比許多政府部門管理運營的同類微信公眾號更具社會影響力。然而,從現有傳播情況看,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信息并未有所體現,無論目的為文化傳播、學術研究還是音樂欣賞、價值認同,其都有信息的損失。對想要了解、傳承、保護和發展侗族大歌的受眾來說,特別是對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了解較少的年輕一代人,以及想要通過參與發展侗族大歌文化產業來保護和傳承侗族大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來說,目前這些自媒體所提供的視頻材料都過于單一,若不加闡釋和分析地學習和傳承,則容易習得同質化、非連續、無文化多樣性內涵的泛文化現象[6]92,難以習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脈絡。

進一步地,從自媒體傳播機制的角度來分析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傳播效力不足、信息缺失的原因,主要有自媒體運營者對侗族大歌的音樂多樣性價值認識不足,自媒體傳播方式的隨意性較大,對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研究和傳承的受眾不夠多也不夠專業等。從傳統媒體(如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等)到自媒體傳播,信息已從中心化的放射性傳播模式轉為去中心化的網狀傳播模式。就微信公眾號這一自媒體來說,無論是公眾號運營者,還是受眾,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參與者,因為受眾還可以通過轉發朋友圈等方式進一步傳播信息。在互聯網普及率快速提高的時代,這種自媒體的去中心化的網狀傳播模式,可大幅度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速度、頻度、廣度、深度、豐富度和精度,且更具文化傳承、文化交流和文旅應用的價值。然而,若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樣性信息傳播上達到更好的傳播效力,則需對自媒體運營者意識、傳播規范和受眾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自媒體運營者對侗族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多樣性信息的跨界傳播意識有待提高。這三個微信公眾號均為農村地區的普通侗族大歌愛好者自發建立和維護,既沒有專業傳播人員持續指導,也沒有專業設備和資金支持。他們僅憑自發的侗族大歌愛好者網絡就獲得了比許多政府部門管理運營的同類微信公眾號更大的閱讀量和社會影響力,既說明了侗族大歌傳承的社會土壤豐厚,又反映出自媒體的“自我”特征??赡苓@些公眾號運營者覺得好聽或特別,就發布和傳播了某一首侗族大歌,但其未考慮互聯網另一端的受眾可能存在較大的物理和文化距離,難有充分的地域文化背景知識來理解這首侗族大歌,更未從更客觀、更全面的文化傳承、文化交流、文旅特色應用等價值需求來設置公眾號推文的信息內容及其結構,還處于“圈內分享”自娛自樂的傳播階段,尚未有跨界傳播的意識。如其有跨界傳播的意識,上文提及的各種信息的標注是不難的事情,例如通過簡單的詢問歌師就可以解決侗族大歌種類、歌名、歌隊背景,甚至歌詞等信息問題。當然,通過自媒體傳播完全反映侗族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多樣性的再生成和傳承場景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但若公眾號運營者有意識地配合時間并鏈接有關空間場景的信息,則能大幅度提升自媒體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傳承場景之間的聯系,提升其傳播信息的連續性和文化多樣性。此外,以上調查統計還反映了一個現象,即配備歌詞的推文均為轉載電視臺節目,這一方面顯示了自媒體傳播將傳統傳播方式的節目轉載到去中心的傳播網絡中,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范圍,但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自媒體轉載“搬運”的版權風險問題。對于后者的版權風險問題,目前在民法典的“通知—刪除”規則約束下自媒體平臺代為管理和規范,但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多樣性信息跨界傳播的過程中,自媒體運營者的版權意識也需逐步提高。

其次是自媒體傳播需有更多信息標注的規范。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信息要素有所規定,或提供傳播模板,在運營者上傳音頻、視頻、圖片等資料時,格式化地提示其填入種類、歌名、歌隊、地域、歌詞、源流等文化多樣性信息,則能大幅度提升侗族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多樣性信息的傳播效力。

最后是自媒體受眾對侗族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樣性的傳承素質有待提高。在當下的自媒體傳播階段,信息的傳播對人的價值認知、認同具有重要影響。交流和共享信息的過程中,可能會形成、創造出新的思想[22],其中就包括信息受眾對于信息內容的認知建構。如果受眾在評論互動或再傳播時,將侗族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多樣性信息進行補充或鏈接,其文化多樣性信息的傳播效力也會得到提升。因此,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提出“以傳承為中心”的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媒體傳播策略。

三、“以傳承為中心”的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媒體傳播策略

侗族大歌等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客觀上存在音樂多樣性,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文化交流價值和文旅應用價值。微信等自媒體對提高侗族大歌傳播廣度、擴大其社會影響力、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但是,就目前微信公眾號傳播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信息的調研統計情況(如表1)來看,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音樂多樣性特征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其文化傳承價值、文化交流價值和文旅應用價值未得到有效實現,尚不是“以傳承為中心”或推動傳承的傳播。

針對上述提到的自媒體運營者對侗族大歌的音樂多樣性價值認識不足,自媒體傳播方式的隨意性較大,對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研究和傳承的受眾不夠多也不夠專業等問題,本研究提出以下兩個方面的“以傳承為中心”的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媒體傳播策略。

第一,以政府購買社會文化服務的形式支持社會影響力較大的傳播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媒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首先是一項公共事業,且因其產業化應用周期長、風險大,難以短時間盈利,產業化也可能會帶來傳承的偏頗,一般的民營企業或民間非營利組織很難通過市場化運營的模式進行開發和維持(4)在實踐中,除了政府財政資金直接補助支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項目,較大、較成功的產業化項目主要是由國有控股企業負責開發和經營,如廣西旅游發展集團開發和經營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大型侗族音樂表演“坐妹”和程陽八寨景區,貴州黎平肇興文化旅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開發和經營的貴州省侗族特色文化旅游項目肇興侗寨景區。。目前,國家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政府購買社會服務體系,如果地方政府設置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預算,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定向支持這些已經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傳播自媒體的經費,這些自媒體運營者的文化多樣性信息跨界傳播意識、傳播規范意識、版權意識等素養可能就會得到更快的提高,自媒體的文化多樣性傳播效力也有望提升。

第二,由政府主導,建立“政府—學界—自媒體”長期合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機制。自媒體的傳播擴大了影響力,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傳承、文化交流和文旅應用價值的實現來說不夠專業,所以當下急需一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多樣性相配套的具備高素養的專業化團隊作為支撐,以服務于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多樣性的健康傳播之需,其關鍵是加深對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多樣性的研究,以識別文化多樣性傳播所需要的各個要素(如歌隊或地域源流、歌名、歌詞等)。然而,僅從目前學界對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研究來看,不僅政府和學界,而且傳承人、傳承村寨、受眾、產業經營者等自媒體潛在相關者均需平等合作、共同研究,才能真正地識別出所需的傳播要素。具體來說,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通過專業人才團隊建設,開展諸如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等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多樣性的系統性研究,建立體系化的專業信息庫,以此為基礎建立信息傳播規范。如在傳播的內容中明確侗族大歌的歌種、歌名、歌詞、來源侗寨、演唱歌隊、活動名稱等文化多樣性傳播要素,確保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多樣性信息傳播的完整性。二是加強傳播信息的完整性與真實性的監督。對于政府已經購買的社會文化服務,需安排專業的侗族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團隊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定期對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進行跟蹤指導,包括所傳播侗族大歌的歌名、歌詞、種類、相關人文特色信息鏈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多樣性信息要素,確保其完整性和真實性,以免誤導研究人員和社會大眾的客觀認知,誤導傳承進程。三是加強傳播內容的跨界應用。當下互聯網時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跨界傳播是擴大其文化傳承、文化交流和文旅應用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但要實現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對侗族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達到與其愛好者或傳承人那樣感同身受的傳播,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專業團隊長期研究與實踐。如若一旦厘清基礎性的文化多樣性生成要素及其價值認知的機制,可能將極大促進侗族大歌音樂多樣性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多樣性的跨界傳播。四是確立自媒體運營者的固定工作范圍和相對工作范圍。固定工作范圍指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運營者對地方政府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參與或者主持的有關侗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校、旅游景區中,進行有關侗族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傳播活動;相對工作范圍是指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運營者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方便轉載、采錄有關侗族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者其他相關文化的內容進行傳播。確定這兩種工作范圍可確保更好為侗族大歌等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多樣化傳承與應用服務,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傳承人、文旅應用方等的互動,擴大其社會影響力。

結 語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文明財富,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中重要的項目。侗族大歌等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其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了豐富的音樂多樣性,表現出旺盛的文化生命活力,在文化傳承、文化交流和文旅應用中具有重要的價值。雖然從目前來看,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對侗族大歌等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多樣性信息的傳播并不完整,但相信在國家的重視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類人類文明的瑰寶會得到進一步健康傳承發展。

猜你喜歡
大歌侗族文化遺產
唱支侗族大歌獻給黨
與文化遺產相遇
侗族大歌傳承的結構
——基于從江縣侗族大歌傳承實踐的分析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快樂童年——榕江侗族兒童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民間音樂類】 侗族大歌
侗族建筑博物館——大利村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侗族養生防病抗衰老經驗薈萃
廣西民族音畫《八桂大歌》劇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