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范專業認證背景下《教育測量與統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2023-09-01 05:52
關鍵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測量

張 宣

(西安文理學院 學前教育學院,西安 710065)

根據《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工作要求,為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提高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于2017年10月頒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1](以下簡稱《辦法》)。這標志著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的正式開啟,對我國教師教育質量監測評估制度的建立、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健全具有劃時代意義,是推動教師教育綜合改革、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重要舉措。

2021年,西安文理學院學前教育專業順利通過了師范專業二級認證,標志著本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質量達到了教育部對幼師培養的質量合格要求。在此背景下,《教育測量與統計》課程作為本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全程參與了師范專業二級認證,嚴格依據《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中的《學前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第二級)》(以下簡稱《標準》),精確對標“課程與教學”模塊中的具體要求,從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評價三個維度深度實施了教學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始于信: 師范專業認證理念的解讀

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核心理念的師范專業認證,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選擇課程資源,以產出導向設計課程方案,持續改進地實施教學活動,按照師范生的畢業要求評價人才培養質量,并及時反饋評價結果,從而改進教學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稑藴省访鞔_指出要從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四個方面出發,圍繞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與教學、合作與實踐、師資隊伍、支持條件、質量保障和學生發展8個一級指標以及38個二級指標,提升教師能力素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而為學前教育師范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奠定扎實基礎。[1]

對專業所開設的每門課程的要求,主要囊括在“課程與教學”一級指標中,該一級指標下設5個二級指標,尤其是在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評價3個二級指標中對課程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以下將對這3個指標結合《教育測量與統計》課程特點進行詳細解讀。

(一)課程內容

《標準》中指出,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應體現學前教育專業特色;在課程內容架構上,應注重基礎性、科學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在課程思政方面,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師德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在教學研究方面,應吸收學前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能夠結合師范生學習狀況及時更新、完善課程內容。[1]對于《教育測量與統計》課程來講,主要是厘清“產出導向”認證理念下課程內容設置的價值取向,具體包括如何在課程內容中體現學前教育專業特色;如何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師德倫理;如何在專業課程案例中引入最新的幼兒園課程改革成果和教學案例,并定期更新和持續完善。

(二)課程實施

《標準》明確提出,師范生的培養要重視課堂教學在培養過程中的基礎作用,嚴格依據畢業要求制定課程目標和教學大綱、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考核內容與考核方式應支持課程目標的達成;恰當運用案例教學、探究教學、現場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前教育師范生的學習效果。[1]本研究中課程實施的改革主要關注課程組織實施的具體方案,探究如何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中心”的認證理念,凝練出契合學前教育專業特色的《教育測量與統計》課程組織實施方案。

(三)課程評價

《標準》指出要定期評價課程目標的達成度,并能夠根據課程目標達成度的評價結果來修訂新一輪的課程目標。[1]基于此,《教育測量與統計》課程評價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在于如何圍繞課程目標的達成設置完備的全過程加全要素評價體系,并定期對目標達成度進行測評,為后續的改進打下堅實基礎。

二、 重于知:《教育測量與統計》課程教學現狀

《教育測量與統計》課程面向學前教育專業本科大三年級學生開設,是一門學前教育專業基礎課,開課至今已有14年之久,授課人數累計2 800余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基本的教育測量與統計知識,明確教育測量與統計在教育活動中的重要意義,熟練掌握基本的教育測量與統計方法,并能運用其指導學前教育教學實踐。[2]

(一)發展歷程

14年時間里,《教育測量與統計》課程經歷了以下四個主要的發展階段,從基本建設到快速發展、再到改革創新,砥礪深耕、屢踐致遠。

基本建設:在課程的起步階段,教學目標定位在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起數據分析的觀念,課程設置以理論教學為主。

快速發展:在課程的表現形式上不斷豐富,從單一的多媒體課件起步,到目前已建設完成的網絡課程、微課、電子教案、助學課件等,實現了課程的快速發展。

改革初探:連續兩年立項校級教學改革項目,在教改中突出以實踐技能培養為主線,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辦法改革為核心,構建了全新的課程教學體系。

師范認證背景下的改革深化:以師范專業認證提出的“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核心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選擇課程資源,以產出導向設計教學方案,持續改進地實施教學活動。

(二)存在問題

1.課程內容重理論輕實踐

傳統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但理論部分與實踐部分在內容設置上先理論后實踐、重理論輕實踐,直接導致理論與實踐互相脫節。同時,由于該課程涉及較多統計學原理和方法,數學公式冗雜,導致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困難,理論與實踐難以結合,學習興趣低下。以上問題均表明本課程內容設置偏離了“產出導向”的認證理念。

2.課程實施重教師輕學生

傳統《教育測量與統計》課程的實施,注重教師如何教授學生教育統計學原理和方法,忽視了如何指導學生利用所學去解決學前教育領域的實際問題、如何更好地與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要求相吻合,這種做法必然導致與“學生中心”認證理念相背離。

3.課程評價重結果輕過程

傳統的課程評價以閉卷形式進行考核,過分關注考核結果,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卻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發展和進步,同時評價方式較為單一,勢必阻礙教學改革的進程,從而導致認證理念中的“持續改進”停滯不前。

(三)改革重點

1.破傳統章節內容之舊

課程內容改革的重點體現在以“產出導向”為價值取向,以“科學知識、專業能力、綜合素質”為整體框架,圍繞本專業“崇善尚真,博學厚藝”的育人理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業特色,重新構建《教育測量與統計》課程內容框架,形成全新課程內容模塊。此外,將本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融于課堂教學,教學內容來源于實踐,經過與理論的結合再梳理、提升、凝練,反哺課堂、充實教學內容,讓課堂教學保持鮮活。

2.除單一知識授受之弊

在“學生中心”認證理念的引領下,課程實施的改革重在實現兩個重心轉移:一是從以“教師如何教”為重心向以“學生如何學”為重心的轉移;二是從以“傳授知識”為重心向以“解決問題”為重心的轉變。通過問題導入、情景創設、問題解決策略、評價反思等手段,改革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創建以“培育新型師資,培養應用人才”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從而促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效學習。

3.革單一結果評價之故

以“持續改進”為價值取向的課程評價機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環節:建立課程合理性及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機制,定期對課程合理性和課程目標達成情況進行評價,合理運用課程評價結果修訂課程體系。持續改進主要體現在這三個環節的循環往復,通過對本輪課程考核目標達成度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下一輪課程教學改革方案,如此循環往復,才能充分發揮課程評價的導向和調控作用(詳見表1)。

表1 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表

三、 達于行:《教育測量與統計》課程教學改革

在師范專業認證大背景下,以《辦法》中的“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基本理念,按照《標準》中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評價三項指標的要求,深入分析上述存在問題,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課程改革實踐,并總結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經驗。

(一)立理論與實踐融合主題之新

課程改革破除了傳統章節的內容設置,建立了以“產出導向”為核心的內容設置,實現了從“知識授受”型內容向“問題解決”型內容的轉變。同時,吸收學科前沿知識,引入教育研究最新成果,注重課程內容選擇的前瞻性、動態性。優化后的課程體系以如何開展學前教育領域的調查研究為產出導向,按照“研究方向的確立--研究數據的采集--研究數據的整理--研究數據的分析--形成研究報告”的路徑,以分階段實踐探索為載體,將理論知識有機融入解決實際問題中,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檢驗理論,從而打破原有教學體系理論與實踐割裂的局面,構建理論與實踐融合共進的五大教學模塊。具體內容如下:

主題一:研究方向的確定——《教育測量與統計》概述

主題二:研究數據的采集——教育測量篇

主題三:研究數據的整理——描述統計篇

主題四:研究數據的分析——推斷統計篇

主題五:研究報告的撰寫——綜合應用篇

(二)興“五主題、三階段、三形式”之利

在課程實施方面,將五大理論模塊(《教育測量與統計》概述模塊、教育測量模塊、描述統計模塊、推斷統計模塊、綜合應用模塊)與五大實踐模塊(研究方向的確立、研究數據的采集、研究數據的整理、研究數據的分析、研究報告的撰寫)整合起來,形成理論與實踐融合共進的五大主題,分為任務布置--任務實施--任務展示三個階段,采用“集中學習+小組合作+個人報告”三種教學形式,最終形成“一理論一實踐、集中學分組練”的“5+3+3”課程實施模式,實現了從“教”到“學”的轉變,充分體現了“學生中心”的認證理念。(詳見圖1)

圖1 《教育測量與統計》課程改革流程圖

(三)鼎增值性評價之新

改革后的課程評價以全要素橫向評價與全過程縱向評價相結合的理念為導向,以增值性評價為目標,進行學習效果的評價,并定期進行課程目標達成度的測量,并將測量結果作為下一步改進的依據和方向,為課程的持續性發展打好基礎,這充分體現了“持續改進”的認證理念。

全要素橫向評價:主要通過課堂師生交互、生生交互、小組合作、小組討論、小組階段性任務完成情況、平時作業等形式,從課程實施過程中涉及的全部要素來進行評價。

全過程縱向評價: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進行評價,課前評價包括預習資料的查閱和觀看微課的次數和時長等,課中評價主要是指參與課堂互動的次數、互動的積極性和團隊協作能力等,課后評價包括所提交作業和研究報告的質量等。

具體評分方式由課堂互動、平時作業、分組階段性任務、分組展示、期末研究報告五個環節構成,每部分的總分均為100分,按照相應的百分比計入課程總成績,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總成績=課堂表現成績×10%+課堂互動成績×10%+平時作業成績×10%+分組階段性任務×10%+分組展示×10%+期末考試成績×50%。

四、教改案例

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本課程改革的方案,下面以模塊三(研究數據的整理——描述統計篇)為例,分別從內容的選擇、組織實施、課后評價三個方面來闡釋。

(一)內容的選擇

為了體現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融合共進,下面著重介紹如何針對理論內容選取恰當的實踐內容。在理解了本課程的性質和核心理念,并厘清了教育測量與統計“是什么、學什么、怎么學”三個問題后,各小組通過課堂深入討論,并結合課后查閱相關文獻,分別選取了感興趣的學前領域問題為研究方向,后續理論模塊的學習將始終以該研究方向為實踐載體,貫穿本課程的始末。表2即為學生選題的典型實例。

表2 《教育測量與統計》課程分組實踐教學案例

(二)組織實施

課程組織實施以“五主題、三階段、三形式”的模式具體開展。首先,學生通過自由組合,4-6人為一組,小組長統一部署,各個成員分工合作,完成五個階段性(分別對應五個內容模塊:研究方向的確立、研究數據的采集、研究數據的整理、研究數據的分析、研究報告的撰寫)分組任務。其次,每個階段性任務均按照“任務的布置--任務的實施--任務的展示”三個環節進行。此外,每個環節分別以集中學習、小組合作、個人報告三種形式來進行。

以“幼兒使用電子設備的現狀調查”為例,首先,學生自己動手參與問卷的編制,把自己切實關心的問題體現在問卷中,并發放、回收問卷,完成數據的采集。其次,對問卷調查的數據利用教育測量與統計的原理和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最終,提出存在問題及解決策略。

(三)評價反思

活動結束后,由小組評議結合教師點評,分別從調研充分、特征量準確、圖表精美、結果可靠等方面提出進一步的修改意見。各小組結合存在問題,持續改進,為撰寫最終的課程考核研究報告打好基礎。

此外,為體現持續改進的評價理念,在教學活動結束后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學生對該輪實踐活動的看法和態度。調查結果顯示,73.6%的學生表示喜歡此類小組活動,這種活動形式使得枯燥的統計與測量方法不是僅停留于書本,而是變成了解決問題的工具,從而能極大地提升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也有部分學生表示該活動有一定的難度,實施起來有相當的困難,需要教師的帶動和其他同學的幫助才能完成。在后續教學中,課程團隊將針對如何降低實踐活動的難度,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為目的繼續開展教學改革研究。

五、結語

本次師范類專業認證大大地促進了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乃至整個陜西省學前教育事業的進步,為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幼兒教師隊伍做出了應有的貢獻。[3]此外,師范類專業認證的通過也標志著新一輪課程教學改革的開始。教育測量與統計課程團隊以師范類專業認證的結果為依據,對課程教學進行新一輪的診斷,依然發現存在下列問題。[4]例如,線上+線下混合模式課程的開發和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課程內容更新、動態調整執行情況輕微滯后于專業發展,課程評價范圍相對集中、評價方式單一、評價內容不夠全面,評價反饋信息的數量、準確性、有效性還有待提升。針對以上存在問題,本課程將建立持續改進機制,繼續優化課程體系,以真正實現“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強”目標。

猜你喜歡
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測量
基于“課程內容六要素”的繪本文本解讀路徑探析
國內外高中化學課程目標比較與啟示
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課程目標達成度分析
把握四個“三” 測量變簡單
滑動摩擦力的測量和計算
滑動摩擦力的測量與計算
測量
歷史課程目標及其分類的探索
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內容的構建
依標明辨 巧用萃取——談如何將文本內容萃取成課程內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