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近又推遠:文化自信視角下古詩詞教學的實踐探索

2023-09-11 10:20郭馨
黑龍江教育·小學 2023年4期
關鍵詞:文化自信

郭馨

摘要:依托古詩詞閱讀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意義重大,是古詩詞教學內涵式課改的需要,是學生精神成長和正向價值觀形成的需要,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谖幕孕盘剿鞴旁娫~教學需要一種“拉近又推遠”的方式,如在習俗上、對比處、立意上“拉近又推遠”,洞開學生的多重視域,豐富學生的言語和精神生命,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水平。

關鍵詞:文化自信;古詩詞閱讀;拉近又推遠

古詩詞的藝術與思想成就,曾令多少人產生強烈的文化自信。引領小學生從古詩詞中讀出自信,讀出見識與素養,使心靈“打下鮮明的文化烙印”,其精神底座的堅固就有了根基。不止步于表面句意,不拘囿于詩詞本身,通過一種“拉近又推遠”的方式,不僅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而且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水平。

一、在習俗上“拉近又推遠”

統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乞巧》一詩描寫七夕乞巧盛況。教學此詩,開頭時,很多教師抓住題眼“乞巧”進行“拉近”:“你知道七夕節嗎?你知道這個節日的來源嗎?我們還有哪些傳統節日?”結尾時,很多教師引領學生進行相關節日詩歌的拓展進行“推遠”,如王安石的《元日》與杜牧的《清明》等等。這樣的“拉近與推遠”統攝全詩,縱橫古今,對于學生視域的拓展有好處。但是,這樣的“拉近與推遠”卻與文化無關?!捌蚯晒潯笨此撇皇亲钪匾墓澣?,但悉心考察,卻關聯著深厚的、個性化的文化因子,不同的地方,蘊含著不一樣的文化意味。

教師可以事先通過推送相關網站或鏈接地址,引領學生搜尋、整理、思考,歸納為下列資料:

(1)北京、湖南等地區的乞巧方式幾乎一樣———看誰對月穿針的速度快、質量高———如果讓線從針孔又好又快地穿過,就叫得巧。

(2)陜甘寧一帶的姑娘們有別于北京,她們用豌豆在碗里“泡巧”,假以時日,長出敷寸的芽后用彩色絲綢扎住,以此乞巧。

(3)山西、河南、福建人則信奉牛郎織女的傳說,與八月十五的習俗有點相似,通過一定的貢品跪拜牛郎織女星,以此乞巧。

(4)-城、曹縣人則在“七”這個數字上做文章,七個閨蜜聚在一起聚餐,誰能吃到有銅錢、紅棗等在內的水餃,就意味著乞巧……

這樣的“推遠”中,學生發現了文化習俗中的多重意味,更深地理解到“家家乞巧望秋月”的含義。然而,僅僅停留在他人的“巧”的探索與欣賞中是不夠的。教師還應該引領學生進行更大的“推遠”:“古人的‘乞巧意蘊十足,全國各地的‘乞巧異彩紛呈。那么,新時代的少年兒童能否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巧呢?學習中、生活中、成長中,你們應該乞討什么樣的‘巧而演繹自己的精彩呢?”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學生紛紛“乞巧”:喜歡彈琴的學生向織女乞求一雙靈活的巧手,喜歡繪畫的學生向織女乞求一支能畫出世界萬物精氣神的神筆,喜歡武術的學生向織女乞求能擁有一把除暴安良的名劍……教師進一步地在道德層面引領學生“乞巧”,向織女乞求自己的爺爺奶奶身體健康,白衣天使的逆行平平安安,自己的家鄉以及祖國能夠從“高風險區”脫離出來……

這樣的“推遠”意義深遠,屬于文化關照下的拓展,是一種站在詩歌立場但鏈接古今的長遠眼光,足以成為學生踐行文化自信的典型示范。

二、在對比處“拉近又推遠”

優秀的古詩詞所包含的意象,能夠讓讀者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由此產生濃濃的文化自信。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中的《江南春》一詩,同樣值得師生通過“拉近與推遠”的方式去理解。首先針對《江南春》的“千里”“四百八十寺”等數量詞,拋出話題:“這些真的表示精確的數字嗎?”出示蘇軾《惠崇春江曉景》中的“竹外桃花三兩枝”,反復比較桃花的“少”和鶯的“多”,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細膩涵詠,學生意識到唐詩中的數量詞是一種虛指,用具體的數字,不僅不會破壞詩歌的朦朧美與意境美,而且通過寫實與寫虛的結合,更能體現其鮮明、生動、形象。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進一步“拉近又推遠”:“如果把‘千里改成‘十里行不行?”讓學生分成正反方進行辯論。贊成“十里”的從《江南春》前兩句是寫“眼前景”入手,分析運用“十里”的理由;贊成“千里”的從題目入手,分析運用“千里”的理由。關于“千里”與“十里”哪個更好,古人早有討論。教師出示兩段史料讓學生辨析:一是明代文學家楊慎在《升庵詩話》中的部分語句,大意是千里路上的鶯啼,作為游人,如何能聽得到?而十里之內,才能看到綠樹紅花與風中酒旗。二是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的部分語句,大意是江南何其之大,如果把“千里”改成“十里”,不足以表現其遼闊,不符合題目“江南”二字的范圍。通過比較,通過楊慎與何文煥觀點的對比,通過教師巧妙的點醒,學生意識到唐詩立意高,意境遠,如果換成“十里”一詞,其深遠的歷史感將不復存在,景物的特色及層次感也就蕩然無存。由此,學生的文化自信汩汩而出,唐詩的藝術成就真是太高了。

一首七言絕句,能展現出這樣一幅廣闊的畫卷,真可謂“尺幅千里”。如何“讓學生成為傳統文化的發現者與傳播者”[1],關鍵在于學生是否在深度涵詠中發現古詩詞的更多“尺幅千里”。引領學生從古詩詞的“尺幅千里”中洞開視域,體味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文化敏感性,進而達到學習上的“視野千里”,應該成為“文化自信”背景下古詩詞教學站在當下卻立足學生終生發展的教學策略。

三、在立意處“拉近又推遠”

《游園不值》是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中的課文,“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是因為無論其藝術特色還是思想境界,均達到了較高的程度。那么,如何理解一個“關”、一個“出”字的多重意蘊?如何視載千里,從更廣的層面進行由此及彼的探索?如何在層層深入中體味優秀古詩詞所蘊含的文化自信?且看以下“拉近又推遠”的設計及策略。

教師拋出問題:能否把“扣”換成“敲”?“扣”與前面的“小”字有聯系嗎?柴扉為何久久不開?一個“關”字,僅僅是針對“春色”嗎?一個“出”字僅僅是針對“紅杏”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扣”,教師給學生講解了唐朝賈島“推敲煉字”的故事。這樣的沿徑探源與披文入情,豐富了學生的言語生命。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關”與“出”,教師用換字的方式,通過詩句中關鍵詞語的細微分辨,學生意識到古人用詞之妙、之準、之深意,由此勃發出強烈的文化自信。

在此基礎上,教師依據題目的一個“值”字拋出問題:“作者興沖沖地去游園,卻沒有見到主人,有遺憾嗎?值得不值得呢?”仍然把學生分成兩派進行辯論,在盡心表達之后,教師并不立刻蓋棺定論,而是出示以下材料:

《雪夜訪戴不遇》:“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故事是教育教學的天然載體[2]。教師不妨興致勃勃地給學生講述王子猷雪夜去拜訪戴安道的故事。按照普通人的邏輯,深夜去拜訪朋友,到人家門前卻不進去,一定是深深的遺憾。然而,王子猷卻沒有這樣的遺憾,因為他充分地領略了雪景,路上的經歷與體驗已足夠,已盡興,所以發出了“何必見戴”的感嘆。聽完故事之后,教師追問:“王子猷不見戴安道不是一種遺憾,那么,回到我們今天學習的《游園不值》,詩人葉紹翁沒有見到園主人是一種遺憾嗎?盡管這首詩題目中‘不值二字是‘沒有遇到的意思,但當我們把它曲解為‘不值得時,詩人沒有見到園主人,真的是不值得嗎?”由此學生理解到,就像王子猷一樣,葉紹翁已經欣賞到“一枝紅杏”的美麗與精彩,又有什么遺憾的呢?無論是《游園不值》,還是《雪夜訪戴不遇》,都不愧為取景小而含意深的典范之作。教學后,學生為這樣的詩人自豪,為傳統文化的博大點贊。

進一步地,教師繼續由詩歌本身過渡到生活方面進行“推遠”:“同學們,在你的生活或成長經歷中,是否也存在著沒有達到最初目的但有額外收獲,以致于不虛此行的經歷?分享出來。如果你未曾有這樣的經歷,不妨上網查查資料來印證‘何必見戴或‘何必入園的多重意蘊?!边@樣的“推遠”屬于詩歌立意范疇的探討,是一種“生動循環”,更好地強化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還有更多“拉近又推遠”的方式,值得師生在古詩詞教學中大膽一試。拉近一些,再拉近一些,在細節深處反復涵詠,教學彈性更大,學生能夠展開溯源性探究;推遠一點,再推遠一點,“一隅”連著“一隅”,學生能夠見微知著,窺斑見豹,引發言語的敏感、精神的豐盈和文化自信的強化。但愿,不斷的“拉近又推遠”中,學生能夠完成傳統文化的價值確認、堅守與傳承。

參考文獻:

[1]陳志龍.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為例[J].小學語文教學,2020(26).

[2]江和平.用好古詩詞中的“故事”資源[J].基礎教育課程,2020(8).

課題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文化自信背景下依托統編教材拓展古詩詞課內外閱讀策略探究”(GS[2021]GHB0334)

編輯/趙卓然

猜你喜歡
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強國建設
文化自信,登高望遠
網絡文學 很有“文化自信”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