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創新研究

2023-10-07 15:18王敬雅
河南農業·教育版 2023年9期
關鍵詞:培訓模式鄉村振興創新

摘要:鄉村振興背景下,培訓模式關乎到高素質農民的素質提升程度,培訓模式的創新尤為重要。目前,傳統職業農民的培訓模式仍存在培訓質量參差不齊、培訓課程設置不夠實用、培訓師資力量不足、培訓缺乏行業標準、財政投入不足等問題。進一步創新高素質農民的培訓模式,采用多元化的培訓方式,設置實用性強的課程,引進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建立行業標準和認證制度,加大財政投入等,對于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創新

隨著我國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鄉村振興戰略已成為國家的戰略方向,而高素質農民的培養與發展也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高素質農民不僅需要具備傳統農業生產技能,還需要具備現代化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創新創業等能力,以適應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求。然而傳統的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求,存在諸多問題,如,課程設置不夠實用、師資力量不足、缺乏行業標準等。因此,創新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一、高素質農民培養與發展的必要性

高素質農民的培養和發展與鄉村振興密切相關,鄉村振興的核心是農業農村現代化,而高素質農民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支撐。高素質農民不僅要具備傳統農民的耕種技能和農業知識,還要具備現代農業生產、管理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識。他們可以發揮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理念的優勢,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同時,高素質農民還可以發揮引領作用,帶動其他農民向現代農業生產和農村產業發展方向轉型升級,促進鄉村經濟結構優化和提質增效。因此,培養和發展高素質農民不僅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在。

二、傳統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 培訓中缺少現代管理和市場營銷等內容

傳統的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注重的是農業生產技術的培訓,缺乏對現代管理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培訓,難以滿足當前鄉村振興的需求。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識,包括現代管理、市場營銷、金融、法律等,以適應市場需求和政策變化。而傳統的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缺乏這些方面的培訓,使得農民在面對市場需求和政策變化時無從下手。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的創新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 傳統模式的培訓形式單一,缺乏實踐性

在當前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高素質農民需要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和經驗,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和現代農業的發展。傳統的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往往忽視市場需求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培養出來的農民無法適應市場需求,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要求。傳統的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較為理論化,缺乏實踐性,很難為學員提供實踐經驗,使得學員無法真正掌握農業生產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

(三) 培訓的課程設置不夠實用

當前一些高素質農民培訓機構或項目存在的問題之一是課程設置不夠實用,即一些課程過于理論化,缺少實用性,無法滿足農民實際需要。一些高素質農民培訓機構或項目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操作的訓練,導致學員學完課程后無法應用于實際生產和經營中。此外,一些課程設置還缺乏與市場需求的結合。在當前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高素質農民需要具備市場營銷能力,而一些高素質農民培訓機構或項目卻未將市場營銷相關的課程納入培訓計劃中。這樣的課程設置會導致高素質農民缺乏對市場營銷的理解和應對能力,從而影響其經營和收入。

(四) 培訓的師資力量不足

高素質農民培訓需要專業的師資力量,他們不僅需要有豐富的農業實踐經驗,還需要具備現代管理、市場營銷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然而,農村的師資力量相對不足是高素質農民培訓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首先,由于農村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很多教師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他們可能對現代農業生產、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了解不足,難以為農民提供實用性的教育培訓。其次,一些專業知識和技能相對較高的師資力量也不愿意到農村從事教育工作,他們更傾向于到城市或其他地區發展。這導致了高素質農民培訓師資隊伍的缺失,難以保證培訓質量和效果。

(五) 培訓的財政投入不足

高素質農民培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包括場地、設備、師資、材料等方面。但目前國家對高素質農民培訓的財政投入還不足,一些培訓機構和項目只能依靠企業和個人的捐贈、自籌和自費來維持,導致培訓規模和質量受到限制。財政投入不足不僅制約了高素質農民培訓的發展,也限制了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些農民因為經濟困難或缺乏時間,無法參加培訓,影響了他們的職業發展和生計。同時,財政投入不足還會導致培訓機構和項目的師資、設備、材料等條件不足,無法提供高質量的培訓服務,影響了培訓的效果和質量[2]。

(六) 培訓缺乏行業標準

高素質農民培訓中,缺乏行業標準和認證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高素質農民這個職業相對較新,尚未建立完善的行業標準和認證機制。首先,缺乏行業標準會導致培訓內容不夠系統和規范,難以保證培訓質量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在沒有標準的情況下,各個培訓機構和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經驗制定培訓計劃和課程,培訓內容和質量參差不齊。其次,缺乏行業認證會導致培訓結果難以得到社會認可。由于缺乏行業標準,職業培訓機構和個人無法向學員提供認證證書。最后,缺乏行業標準和認證還會對高素質農民的職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在沒有標準和認證的情況下,高素質農民很難衡量自己的職業水平和職業發展前景,這也會讓他們的職業發展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三、培訓模式的創新途徑

(一) 加強對現代管理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培訓

現代農業管理和市場營銷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符合現代農業管理和市場營銷需求的課程體系,提升高素質農民的現代管理和市場營銷能力,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首先,需要了解現代農業管理和市場營銷的要求和趨勢,設計合適的課程結構和內容,包括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等,以滿足高素質農民的需求。其次,需要制定教學大綱和教材。根據課程結構和內容,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包括理論教材、實驗教材、案例教材等,以滿足高素質農民的學習需要。最后,還需要建立教學團隊,完善教學設施。建立現代農業管理和市場營銷的教學團隊,包括教授和輔導人員等,同時完善符合教學要求的教學設施,如實驗室、講堂、實習基地等,以提供學生實踐和體驗機會。

(二) 強化實踐教學并引入案例教學

對于高素質農民,強化實踐教學和引入案例教學可以使其在培訓中更好地掌握實踐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技能水平。在實踐環節中,學員可以通過實地教學、現場觀摩和實際操作等方式,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場景中,加深理解并掌握技能。同時,可以引入案例教學,將實際案例融入到培訓中,讓學員通過案例學習和分析,更好地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為了更好地搭建實踐平臺,可以為高素質農民提供實驗室、培訓基地、示范農場等實踐場所。這些場所不僅可以讓學員進行實踐操作,還能提供更加真實的學習場景和環境,讓學員更好地融入實踐中。此外,邀請行業專家和成功農民到培訓現場進行實踐講解和經驗分享,也可以讓學員受益于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從而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

(三) 引進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理念

對于提高高素質農民素質并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引進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理念是重要措施。通過與當地企業和農業合作社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實際生產和市場需求,從而制定更加貼近實際的培訓內容。同時,引進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理念,可以幫助高素質農民掌握新技術和新理念,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3]。培訓中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增加培訓的實踐性和互動性。如,案例教學可以通過講解具體案例,讓高素質農民更好地了解實際問題和解決方法;講座可以邀請專業人士進行理論講解和技術指導,幫助高素質農民深入了解相關知識和技術。同時,在培訓期間安排實習、實訓等實踐環節,讓高素質農民親身參與到實際生產中。通過實際操作和體驗,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在實踐環節中,高素質農民還可以與其他農民進行交流和學習,互相分享經驗和技術,進一步提高綜合素質。

(四) 增加師資培訓計劃

在培訓中,需要制定對農村教育工作者和行業專家的師資培訓計劃,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和行業實踐經驗,使他們更適合擔任高素質農民培訓教師。一是通過招聘更多有經驗的農業技術專家和行業從業者擔任高素質農民培訓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和實踐經驗。二是建立一個高素質農民培訓師資儲備庫,定期更新和擴充,以滿足高素質農民培訓教師的需求。儲備庫可以包括從業者、學者和行業專家等,同時可以為儲備庫的成員提供定期的培訓和提高教學技能的機會。三是推動行業與教育資源共享,政府可以促進農業行業和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共享資源和教師,使得農民能夠從更多的資源和專業知識中受益。

(五) 提高政府投入

首先,政府可以通過增加資金投入,提高補貼力度,鼓勵培訓機構和農民的積極參與。同時,政府還可以加強社會力量的支持,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建立公益性、非營利性的高素質農民培訓機構,為培訓提供更加穩定的資金來源。除此之外,政府還可以推廣科技服務,引導高素質農民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從而增加收入和獲得感,促進高素質農民培訓的發展。其次,可以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建立農產品流通網絡,促進農產品市場化,提高高素質農民的收入,從而帶動高素質農民培訓的發展。同時,政府還可以引導農民轉型升級,鼓勵高素質農民加強自身素質提升,向生產、加工、服務、管理等方面延伸,實現農業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從而提高高素質農民的綜合素質和市場競爭力。最后,政府還需要加強對高素質農民培訓的政策支持,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的創新發展,提高高素質農民的綜合素質和市場競爭力,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持。

(六) 建立行業標準和認證體系

政府可以組織相關專家和企業代表,制定符合國家和地方實際情況的高素質農民培訓行業標準和認證體系,確保培訓內容的標準化和質量可控。一是政府可以加大對高素質農民培訓機構的管理和監督力度,加強對培訓機構的評估和考核,對不符合標準的培訓機構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二是政府可以與相關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加強對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實際需求調研,提供更加實用和切合實際的培訓內容和模式。三是政府可以建立高素質農民培訓信息公示平臺,公開培訓機構的資質和業績,方便群眾選擇合適的培訓機構,提高培訓機構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四是政府可以加大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宣傳和推廣力度,提高公眾對高素質農民培訓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增加政府和社會對高素質農民培訓的重視程度[4]。

本研究旨在探討面向鄉村振興需求的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通過分析傳統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應該注重培養學員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市場應用能力,加強對現代管理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培訓,增強學員的綜合素質。同時,應該建立行業標準和認證機制,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周濤.面向鄉村振興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創新研究[J].

繼續教育研究,2022(11):57-61.

[2]沈霞.“農民荒”背景下新生代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模式創新研究[J].

農業經濟,2020(03):87-88.

[3]袁麗偉,張維志,王慧賢.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

訓體系建構探析[J].南方農業,2022,16(14):184-186.

[4]余金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創新實踐分析[J].南方農業,2021,

15(03):192-193.

基金項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中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及體系構建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SJGLX835。

作者簡介:王敬雅(1994-),女,河南鄭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責任編輯 李赫蠻)

猜你喜歡
培訓模式鄉村振興創新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 推動我國農業健康有序發展
師徒幫帶退役士兵“333”培訓模式探索與創新實踐
新常態下教師進修學校語文教師培訓模式的分析
高職院?;た偪毓ぜ寄艽筚惖呐嘤柲J脚c對策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