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縣道情的傳承發展狀況與對策研究

2023-10-11 20:22
戲友 2023年1期
關鍵詞:道情臨縣劇種

杜 蓉

道情藝術的歷史悠久,最初是道教音樂的一種,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經韻”,以講唱道教故事為內容,達到宣傳出世思想和捐募化緣的目的。唐代宮廷中盛行法曲道情,主要為帝妃和官僚服務,這時的伴奏樂器中便已出現了漁鼓和簡板。法曲道情隨著唐宋王朝的衰落而衰微,逐漸被俗曲道情所取代。俗曲道情,顧名思義是法曲與民間小調結合形成的藝術形式。武藝民在其著作《中國道情藝術概論》中將俗曲道情的發展過程分為“一經、二詞、三道情”?!耙唤洝敝钢v唱道教經典,類似于佛教的“俗講”;“二詞”指將道教之外的一些得道升天的故事編成唱詞,在居士聚集地進行講唱,其中糅合了當時民間流行的各種小調小曲,豐富了道情的內容,形成了“新經韻”;“三道情”指“新經韻”向唱白相間的曲藝形式道情鼓子詞轉化,以及道情鼓子詞向敘事道情的演變,道情鼓子詞不像“新經韻”只在居士間講唱,而是可以在公開場合表演。至此,俗曲道情完成了其三個階段的轉化。

隨著俗曲道情在山西的流播,逐漸形成了包括晉北道情、晉西道情、洪洞道情、陽城道情、長子道情、太原道情等道情劇種的北路系統?!斑@一系統的共同特點,是在音樂上基本還保持有原道情鼓子詞的結構特征,唱腔以詞曲為主,但他們受北曲的影響,其音樂體制向聯曲體轉化。其藝術形式多數由說唱直接向戲曲轉化?!雹倨渲械臅x西道情主要流傳于黃河東岸的臨縣、方山、離石、中陽、柳林一代,受到當地方言土語的影響,其唱腔音調具有晉西的地方特色。近百年來,晉西道情的活動中心在臨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臨縣建立了國營劇團,所以,百姓將晉西道情稱為臨縣道情。

臨縣,位于黃河中游的晉西黃土高原之上,屬于黃土丘陵溝壑區,地勢呈東北高西南低走向,隸屬于山西省呂梁市,東面隔呂梁山與方山相接,西面隔黃河與陜西的佳縣、吳堡縣隔河相望,北面靠著興縣,南面與離石、柳林接壤。臨縣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當地民眾的生活一直都較為貧苦,微薄的收入使得百姓的娛樂活動貧乏,加之交通阻塞,外來文化較少傳入,因此,道情戲就成為了當地百姓少有的娛樂活動之一。當地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炒雞蛋、烙烙餅,彈起弦子唱道情。寧看道情《小姑賢》,不去方山做巡監?!睆倪@里可以看出,百姓將道情戲看得比做官還重要,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臨縣的氣候是春季干旱多風少雨,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較為溫涼濕潤,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四季分明的氣候,讓世世代代的百姓依靠農耕繁衍生息。每年春種秋收之后,勞碌了一年的百姓便通過走親訪友、搭臺唱戲來犒勞自己,尤其逢年過節,民俗活動更加多樣。如當地流行的傘頭秧歌、道情戲等都是節慶活動中的重頭戲,每每上演,十里八鄉的百姓都爭相前往、匯聚一處“鬧紅火”,場面十分壯觀。除了農閑節慶,廟會祭祀、迎神賽社等活動都為戲曲搭建了傳播發展的平臺,“(1940 年以前)臨縣1000 多個村莊幾乎村村有神廟,有廟的大都有戲臺,因此人們祈求風調雨順、消災免難、人口興旺等,都要拜神唱愿戲?!雹凇坝捎诘狼閼虻膫鹘y劇目內容多為神仙圣杰之事,更無淫穢不潔之詞,當然只有道情戲才有資格用于酬神還愿。這樣,道情戲也就進一步成為群眾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支柱。大概是由于這種原因,大的村鎮長期以來都保持有道情班社以及季節性演唱活動,并由此形成一種世代傳承的民俗?!雹?/p>

道情,這一具有濃郁宗教品格的戲劇樣式得以在晉西發展壯大,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地道教活動的興盛。臨縣西側與道教的發源地陜西終南山隔河相望,東側是方山縣的北武當山,屬于北方道教圣地。尤其是北武當山上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真武廟”的道觀,朝拜者眾多、香火極盛。清末民初,該道觀的主持李積成就是一位道情戲的熱衷者,他曾在北武當山下的橫泉村舉辦過一屆道情戲娃娃班,培養出了劉玉江等道情名角,足見道情戲在晉西一代的盛行。

道教活動在臨縣的蓬勃發展,為當地保存了眾多道教文物和建筑,故有“十三觀寺九廈院”之說。因此,臨縣道情的傳統劇目中保留了大量宗教題材作品,如《韓門道情》等;在音樂方面,也吸收了道歌中的“藍關腔”“皂羅袍”等曲牌,這都反映出臨縣道情與道教之間的緊密聯系?!熬忘S河流域的道情戲而言,宗教文化色彩的血液始終流淌在道情戲的多個側面,在其傳統劇目中這一點尤為明顯,它從對自然的敬畏、對死亡的懼怕、對人生幸福的希冀而祈求神靈保護的‘宗教神話劇’開始,構筑了遠離死亡、苦難和煩惱的神仙世界,搭建了現實世界通往神仙世界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將道情戲推向了‘神戲’的地位,讓人頂禮膜拜。同時宗教又借助戲曲的力量,宣揚了世俗的觀點,既迎合了世俗百姓的審美情趣,又借助神仙人物還百姓世俗之愿。在宗教文化與戲曲藝術的交織中,道情戲得以發展延續?!雹?/p>

關于臨縣道情的形成時間,根據《中國戲曲志·山西卷》中所述,臨縣前小峪村道情戲老藝人郝順德說,他的上三代師傅雒思福曾是道光年間的著名道情藝人,可見清代初年臨縣道情基本形成,道光年間已相當成熟。到了清末民初,臨縣道情的演出相當繁榮,光臨縣當地就有120 多個道情戲班,誕生了大批知名藝人,如被稱為“道情八大名角”的郝維藩、劉斌儉、郝永華、劉全新、秦芝田、趙新宏、劉恒艾、劉榮成等人。這時期,臨縣道情戲班以三交鎮的李春喜班最為著名,班主李春喜工小旦,其表演細膩傳神、嗓音清亮悅耳,在觀眾中廣受贊譽。有人編了句順口溜:“猴(小的意思)春喜,滿家喜,羨的栓栓打早起,一天不看道情戲,急得栓栓要斷氣?!鄙鷦有蜗蟮胤从沉死畲合脖硌菟囆g的精彩程度。

臨縣道情戲班不僅在當地有深厚的觀眾基礎,在方山、柳林、中陽、離石,以及陜北的榆林、延安等地區都有其活動的足跡?!芭R縣的村鎮道情戲,主要集中在秋水河流域和東部山區,這些農村多數都有道情‘教坊’和業余班社,例如前小峪、后小峪、前劉家莊、后劉家莊、大峪溝、后大峪、佛堂峪、曹家山、車趕、下樊家山、姚家山、下樹家山、三交鎮和杜家圪凹等村的班社均較有名……方山、離石、柳林等縣的村鎮道情班,則集中在北川河與三川河流域以及境內的東部山區,例如方山縣的橫泉、馬坊、開府等村,離石縣的大武、金羅以及柳林縣的軍渡、陳家灣等村均有道情班社,其活動亦頗頻繁?!雹?/p>

隨著中路梆子在晉西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擠壓了臨縣道情的演出空間,其季節性班社尚存,但常年班社逐漸減少,這就迫使道情藝人開始學唱中路梆子,并以“風攪雪”的方式在其他班社搭班唱戲。這種“兩下鍋”或“三下鍋”的形式,不僅使道情戲及其藝人可以更加靈活地延續劇種生命和藝人生計,更催化了臨縣道情藝術的成熟。在這種“風攪雪”形式中,梆子腔的形成較早、影響較大、藝術形式也比道情戲更加完備,因此處于主導地位,更多地影響道情戲的發展。因此,不同劇種藝人間的長期交流合作,為臨縣道情這一地方小戲豐富了劇目的數量和種類、改革了原始粗糙的音樂唱腔、規范了演員的表演程式,全方位提升了道情戲的藝術品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歷了多年的戰亂與停滯,臨縣道情和當時的其他戲曲劇種一樣,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1959 年臨縣道情培訓班開始招生,籌建臨縣道情劇團的任務提上日程。1960 年,臨縣道情劇團正式成立,郭丕承任團長,演職人員有40 多人,經費為財政全額負擔,其中曹愛英、武奴林、王香蓮、劉繼連、康云祥、李乃鎖、王士如等較為優秀。國營劇團的成立激發了大家的創作熱情,在陸續恢復演出傳統戲的同時,積極移植改編現代戲,改革音樂唱腔,一系列舉措的實施使臨縣道情這一地方小戲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但好景不長,1965 年,臨縣道情劇團因經營慘淡,被劃歸縣里的藥材公司。1966 年“文革”爆發,極端政治勢力的裹挾使臨縣道情這一極具民俗風情的劇種瀕臨絕跡。直到1968 年,臨縣道情劇團與臨縣晉劇團合并,道情劇團被撤銷,原道情戲演員也紛紛改唱晉劇,臨縣道情戲的發展陷入停頓。

經過了十幾年的停滯,1983 年山西省臨縣道情劇團掛牌成立,這一劇種又逢生機。相較于之前財政全額負擔的情況,這次成立的劇團基本是自負盈虧。同年,在成立劇團的同時,還招收了一批道情戲學員,并培養出多位優秀藝術人才,如渠全明、高俊娥、賀桂芳、李冬梅、張建平、武曉燕、任林林、陳桂梅、劉玉平等,還有著名晉劇演員金小毅、劉建平,歌唱家陳友平、馬海峰等。當時,劇團在面對道情戲市場的緊縮和外來藝術樣式的沖擊等情況下,不得不在道情戲演出中加入晉劇表演或歌舞,才能基本維持劇團的整體開銷,這種“風攪雪”的情況一直延續到現在?!帮L攪雪”的演出形式倒逼道情戲演員學唱晉劇和歌舞,在一定程度上為臨縣道情爭取了一定的生存空間;但另一方面,一些條件優秀的演員往往被大院團招走,造成人才的流失,這也是臨縣道情一直以來面臨的困境。

20 世紀90 年代初,渠全明擔任臨縣道情劇團團長。1998 年,“呂梁市民間藝術團”的牌子授予了臨縣道情劇團,臨縣政府每年給予其經費支持,該團成為一套班子、兩個牌子的團體。為適應市場需要,劇團開始招收學員學習道情戲,同時學晉劇、歌舞等藝術門類,全面拉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路子。但即便如此,劇團的生存狀況依舊嚴峻?!盀榱私萄莘奖?,渠全明帶領民間藝術團移師太原,劇團駐扎在太原市小馬村村委附近,創造了校團合一和異地辦團的發展模式。2001 年,臨縣道情劇團一分為二,一部分留守臨縣演出晉劇,一年走50 個臺口,演出350 場戲;一部分到省城太原演出歌舞?!雹蕖懊磕陮嶋H上劇團所演出的道情戲不超過五場,多是在縣里的晚會上作為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一個小段,而田間地頭、鄉鎮村落的演出幾乎徹底停止。從2003年到2006 年,在四年當中,劇團根本沒有機會演出道情戲?!雹邚闹锌闯?,民間藝術團的發展重心是晉劇和歌舞,反而把臨縣道情放在了次要位置。臨縣道情的尷尬處境也折射出當下地方小戲不容樂觀的生存境況,在生存尚且艱難的局面下,更何談劇種藝術的精進和后備人才的培養。

2006 年,臨縣道情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這一瀕危劇種爭取到國家的政策扶持與經費資助,對劇種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2013 年“臨縣道情戲研究中心”成立。國家的扶持為臨縣道情解決了一部分經費問題,但還遠遠不夠,道情戲演員依然需要兼唱晉劇或歌舞來維持生計。這期間,劇團排演了幾部新戲,如《保姆》《磧口古鎮》《呂梁護工》《大河古鎮》等,新創劇目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喚起了道情戲在觀眾心中的鄉音鄉情。但就目前情況看,依舊無法挽回劇種式微的慘淡,這不禁引人深思,臨縣道情發展陷入瓶頸的原因。

一個劇種發展的好壞,無疑是內外因綜合影響的結果,對臨縣道情而言,戲劇行業整體不景氣的大氣候給劇種帶來了不小影響。首先,多元化娛樂方式的出現打破了戲曲獨領風騷的局面,廣播、電視、電影以及互聯網鋪天蓋地席卷而來,擠占了戲曲在觀眾心中的位置。這些豐富多彩、廣泛迅捷的娛樂方式與當下群眾快節奏的生活、碎片化的娛樂時間不謀而合,相對而言,節奏緩慢、篇幅冗長、樸素單調的戲曲藝術逐漸被人冷落。其次,扎根于農村的道情戲具有濃厚的鄉土社會印記,在農村迎神賽社、宗教祭祀等民俗活動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百姓民俗心理的寄托。但隨著社會快速發展,道情戲賴以生存的鄉土社會秩序逐漸瓦解,農村人口流失、村落空置衰敗、民俗活動銳減等等,都直接導致道情戲的生存發展陷入危機。最后,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國家為減輕財政負擔提倡自主經營,拉開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大幕,過去“吃財政”的國營劇團被推向社會,自負盈虧的經營模式顯然無法維持劇團人員的生活和藝術創作活動,于是演員被迫改行轉業、劇團被迫兼并重組,致使臨縣道情的發展幾近停滯。

外部環境的擠壓給臨縣道情造成了不小困擾,但究其根本,劇種的衰落還得從其自身找原因。首先,大量傳統劇目的流失造成臨縣道情劇目的嚴重匱乏,主要原因有以下兩方面:第一,劇目傳承主要依靠藝人間的口傳心授,隨著老藝人的逐漸離世,后繼無人,劇目損失嚴重。據統計,臨縣道情傳統劇目有一百多部,目前能上演的只有不到十部。第二,從道教演變而來的道情戲中有不少神仙道化題材的劇目,帶有一定封建迷信色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幾次戲曲改革浪潮中,這類題材劇目多被禁演,鄉土社會中百姓祈福酬神時唱“神戲”的愿望無法滿足,也加劇了臨縣道情的衰落。其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誕生于晉西的道情戲本身具有濃郁的本土特色,以擅演家長里短的“二小戲”“三小戲”為觀眾所喜聞樂見,但在戲曲現代化進程中,作為地方小戲的臨縣道情在音樂唱腔、劇目表演、舞臺美術等方面多向大劇種看齊,盲目地學習借鑒淡化了劇種自身的風格特色,正因如此,喪失了大批喜愛原汁原味道情戲的觀眾,導致演出市場萎縮、經營慘淡的現狀。最后,人才流失、傳承無繼也使臨縣道情雪上加霜。臨縣道情劇團幾次裁撤、合并風波讓從業人員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再加上經營狀況不佳,演職人員的基本生活無法保障,所以,大批道情戲演員轉行轉業自謀出路。同時,老藝人的相繼離世,勢必導致道情戲人才的匱乏。另外,從目前尚且從事臨縣道情戲演出的演員來看,為維持生計不得不身兼數職,兼演晉劇或歌舞,高強度的工作自然無暇顧及道情戲藝術功力的積累與藝術水準的提升,更遑論守正創新的藝術追求,如此,臨縣道情出現人才斷層的狀況也就不足為怪了。

新世紀以來臨縣道情戲的衰落是內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面對這樣的狀況,作為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我們更需要深入研究臨縣道情的發展規律、努力探尋適合道情戲發展的道路,讓古老的道情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以下筆者將從幾方面論述保護建議。

(一)政府扶持

在對瀕危劇種的傳承保護方面,政府依然起著主導作用。當前臨縣道情面臨的首要難題是資金不足、經費困難問題,這已經成為其發展桎梏,經費緊缺勢必無法保障從業人員的基本生活水平。反過來,演員溫飽尚且困難更何談藝術的發展與進步,這便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到劇種的生存發展。針對這點,筆者認為政府應首先給予一定的搶救性資金扶持,使劇團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員工待遇,讓從業人員去除后顧之憂。在此基礎上,政府應加大創作經費的扶持力度,主要用于改編創作觀眾喜聞樂見的家庭生活小戲,而非重金打造大戲。這樣做是基于市場導向的原則,家庭生活小戲資金投入較少、改編創作難度較小、受觀眾歡迎程度較高、票房收益較好,這種以市場為導向的扶持方向可以提升劇種自身的造血功能,讓道情戲的發展更加接地氣、聚人氣、有生氣。除了經費扶持,政府還應在政策方面給予傾斜,針對這類瀕危劇種,應改變以往以評獎獲獎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的衡量辦法,通過演出數量、觀眾反響和區域內影響力等方面綜合考量劇種發展情況,逐漸扭轉唯評獎論政績的行業弊端,給道情戲創造輕松自在的外部環境。

(二)擴大宣傳

臨縣道情起初是道士用以宣傳道家思想的工具,后來演變成娛神娛人的一種方式,是百姓在紅白喜事、廟會祭祀時的主要演出形式。隨著社會發展,道情戲在農村的影響力逐漸減弱?,F在的年輕人娛樂方式多樣,獲取資訊的手段多樣,但有些人甚至沒有看過道情戲演出,不了解道情這一古老劇種。針對這種情況,加大對臨縣道情的宣傳力度勢在必行。首先,可以在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上開設道情戲頻率、頻道或專題節目,演播道情劇目、介紹道情藝人,讓觀眾領略道情戲的風采。另外,可以利用網絡,開設專門的抖音賬號、微信公眾號等,通過文字、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宣傳道情藝術,增加道情戲的流量與關注度。其次,可以借助文旅融合發展的快車,與旅游景區深度合作,排演類似《又見平遙》之類的劇目,讓游客在游覽景區風景名勝的同時感受當地原汁原味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在這方面,臨縣道情做出過有益嘗試,如2009 年創作的臨縣道情《磧口古鎮》就借助當地旅游資源擴大道情戲的影響力,同時,文化業態的加入也提升了景區整體的文化品格,成為當地一張知名的文化名片。最后,晉西地區廣袤的農村是臨縣道情生存發展的沃土,當地政府應積極組織各類民間文藝活動,在廟會祭祀、節慶活動中宣傳道情藝術,突出道情戲的民俗屬性、民間特質,讓道情戲真正落地生根,重新融入百姓生活,觀眾的認可和口碑無疑是對臨縣道情最好的宣傳。

(三)完善自身

臨縣道情的發展在外部環境助推的前提下,歸根到底還需從自身建設做起。第一,在劇目建設方面,先從民間小戲入手,重新編創一批觀眾喜聞樂見的家庭生活類劇目,以適應民間婚喪嫁娶、祈神祝壽等民俗活動,通過小戲演出帶來的經濟收入進行藝術創作,以市場為導向來創排原創大戲,形成良性循環。第二,在音樂唱腔方面,充分借鑒兄弟劇種和民間小調的音樂元素來改革自身音樂唱腔,但需在借鑒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化為己有,切記不能盲目借鑒,以喪失自身藝術風格來迎合當下流行的曲調。第三,在傳承發展方面,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通過非遺傳承人以老帶新的“傳幫帶”精神,培養一批道情戲的藝術骨干。同時,通過校企合作、規培代培、隨團培養等方式,有計劃地培養道情戲新人,讓臨縣道情后繼有人。此外,還應舉辦演員、編劇、作曲、舞美等各類人才的多種類型培訓班,提升從業人員的文化素養與專業素質,打造一支素質過硬、能文能武的專業人才隊伍。第四,針對道情戲資料遺失的現狀,應積極組織多方力量搜集劇本、曲譜、老照片、老唱片等各類文字及音視頻資料,完善臨縣道情的資料庫。各級各類舉措多措并舉,綜合應用,勢必會提振臨縣道情的整體發展面貌,讓古老劇種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注釋:

①武藝民《中國道情藝術概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年版,第129 頁。

②王洪廷主編《臨縣鄉土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03 頁。

③武藝民《中國道情藝術概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年版,第221 頁。

④楊志敏《黃河流域道情戲研究》,福建師范大學2017 年博士畢業論文,第268 頁。

⑤武藝民《中國道情藝術概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年版,第221~222 頁。

⑥楊志敏《黃河流域道情戲研究》,福建師范大學2017 年博士畢業論文,第117 頁。

⑦穆玥《臨縣道情劇團的現狀與前景研究》,新疆藝術學院2022 年碩士畢業論文,第17 頁。

猜你喜歡
道情臨縣劇種
義烏道情文化傳承與發展探究
“秧歌”的戲劇化與“劇種”定型
《中國戲曲劇種劇種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山西臨縣舉辦電商峰會助力鄉村振興
歷史回音壁
——藍田上許村道情演唱
擎起健康扶貧旗 共筑百姓幸福夢 山西科技志愿服務健康科普活動在呂梁臨縣成功舉辦
走村入戶送溫暖 扶貧慰問暖民心 山西省種子站赴臨縣開展幫扶慰問活動
“道情窩”里的演唱家
——陜北道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白明理訪談錄
亂譚小劇種
《中國小劇種的搶救與研究》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