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館藏古籍現場應急修復的技術與保障策略
——從北京大學圖書館修復實踐談起

2023-10-11 05:38呂曉芳周岳李長紅張艷霞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北京大學圖書館書皮古籍

□呂曉芳 周岳 李長紅 張艷霞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日益重視,社會各界的古籍利用熱情持續高漲,針對破損古籍開展修復的需求也愈來愈迫切。在古籍保護相關政策的持續推動之下,全國范圍內的古籍修復事業蓬勃發展,尤其是針對重度破損的珍貴古籍開展了一系列重點修復項目,促進了修復技藝的傳承和理論研究的進步。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日常提供利用服務的古籍中有相當比例屬于輕度破損,針對這部分古籍開展高效修復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古籍的安全利用。

鑒于此,一些典藏機構針對亟待利用的輕度破損古籍開展了有別于常規修復的探索,如首都圖書館對數字化等工作中遇到的輕度破損古籍采取了“簡修”的處理辦法[1],浙江圖書館在古籍數字加工間內開展了應急修復業務。但總體來看,行業內對于此類修復工作的重視程度非常不足,針對緊急利用的輕度破損古籍開展的修復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修復規模及相關經驗較為有限。

針對讀者閱覽、數字加工等古籍利用過程中遇到的大量輕度破損古籍,北京大學圖書館自2019年起嘗試開展現場應急修復,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現已建立了常態化工作機制,在保障古籍利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北京大學圖書館為例,探討了館藏古籍現場應急修復的技術措施和保障策略,旨在為其他典藏機構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一些借鑒與參考。

2 北京大學圖書館現場應急修復工作概況

所謂現場應急修復,是指在庫房、數字加工間、交接間、展廳等古籍保存或利用的現場,針對緊急利用的輕度破損古籍開展的快速修復工作。北京大學圖書館的現場應急修復空間設立在古籍交接間,這是位于古籍庫房和古籍閱覽室之間的、專門用于查看書品情況并完成清點交接的場所。讀者閱覽、數字加工、教學參考、陳列展示等待提供服務利用的古籍,均由典藏人員從庫房提至交接間并檢查品相,如有破損無法直接提供利用,則酌情由現場的修復人員進行處理?,F場應急修復提高了古籍修復效率,更有效地保障了古籍利用。

北京大學圖書館現場應急修復的對象包括讀者用書、數字加工用書、教學用書、展覽用書等,其中又以前兩類為主。讀者用書相對隨機、對于修復時限要求較高,而數字加工項目涉及的書目相對固定,并有相對確定的工期,對于修復時限的要求稍低,這兩項任務相結合確保了交接間有相對穩定、持續的修復需求,也使現場應急修復從臨時性任務轉為常態化工作成為可能。

2021年7月之前,北京大學圖書館僅有一名專職修復人員[2],需要兼顧現場應急修復、常規修復等業務,2019年現場應急修復古籍共計484冊,2020年修復325冊,2021年上半年修復376冊。2021年下半年開始,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修復隊伍陸續擴充,現有不同技術層次和專業特長的古籍修復人員7名,通過每周輪崗的方式,每天有1名修復人員在交接間開展修復工作。2022年交接間全年修復古籍2244冊,其中讀者用書927冊,數字加工用書1162冊,教學、展覽等用書155冊。待利用的輕度破損古籍的修復時間由原來的數周縮短為幾天甚至幾小時,有效提升了讀者滿意度,為數字加工等業務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區別于通常在修復室內開展的修復工作,現場應急修復的特點一是實施修復的場所相對簡易,二是修復處理要求迅速高效。也就是說,現場應急修復是在有限的硬件條件下,針對各類古籍不同的輕度破損問題,在最短時間內采用最合理的措施,進行最為必要且有效的處理。這對于修復人員的技術水平以及典藏機構的管理能力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3 現場應急修復的技術措施

訂線殘斷、書葉殘破、書葉卷折、書皮殘損、題簽包角破損等是古籍最常見的破損類型,也是現場應急修復處理的主要問題。據粗略統計,北京大學圖書館2022年開展的現場應急修復中,換線裝訂(含只裝訂和換皮裝訂)約占全部修復工作的50%左右,其次為修復書葉蟲蛀、開裂等局部殘破,約占25%,書葉分揭、平整、清潔等約占9%,修復書皮局部破損約占9%,其余如題簽、包角、浮簽、拖垂簽等部件破損的修復約占8%。針對各類破損問題,在遵循保持原貌、最小干預、可再處理等古籍修復基本原則的基礎之上,現場應急修復分別有不同的處理措施和技術方法。

3.1 訂線殘斷

訂線殘斷是最常見的一類破損,通常選擇與原線粗細、顏色相近的絲線進行更換。實際工作中,如一段時間內交接間待修復古籍數量較多,并不是所有的斷線都需要立即處理。如古籍無包角,斷線只發生在地腳或(和)天頭,其余部位訂線并未松散、強度尚可時,翻閱或數字加工過程中不會發生散葉或導致古籍進一步破損,可直接提供利用,暫不對斷線進行處理。

由于修復現場條件有限,在訂線選擇方面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如果一套古籍只有個別單冊需要換線,新線盡可能與原線相近,使之與其他單冊匹配。如整套更換訂線,對于新線的粗細、顏色等要求可稍放寬,與古籍本身協調適宜即可。有時遇到原線過粗,與較薄的書冊不匹配,或原線過細,容易對脆弱的書葉造成損傷時,亦可適當調整,不必與原線完全相同。此外還有一套古籍內多種訂線的情況,同樣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權衡和選擇。

訂線粗細、顏色可適當調整,但在現場應急修復中一般不輕易更改訂線位置、訂線形式(單線、雙線)等,即便原來的訂眼歪斜,只要不遮蓋字跡,仍以原眼訂回。遇和刻本、高麗本、民間文獻等特殊裝訂時,可先不拆除原線,用新線在斷線處進行局部加固,待利用結束后再移交修復室進行染線、補線等細致處理。

3.2 書葉局部缺損

蟲蛀、破損等書葉局部缺損現象也十分常見,這里以蟲蛀為例進行說明。

散落分布于書葉中間的圓孔狀、短線狀蟲蛀,在翻閱等利用過程中一般不會造成進一步破損,屬于穩定型破損,可暫不修復。而當網狀、片狀、花狀蟲蛀發生在書口、天頭、地腳或文字處時,利用過程中可能因相鄰書葉勾連拉扯,造成書葉進一步破損甚至字跡筆畫丟失,因此在提供閱覽、數字加工之前須進行修補加固。

針對蟲蛀破損,現場應急修復主要采用原位掏補法,即在不拆分書葉的前提下,將撕好形狀的補紙送入筒子葉背面進行修補,20年前國家圖書館修復《永樂大典》時已使用此法[3],近年陜西省圖書館在修復《古今圖書集成》等珍貴古籍時也采用了此方法[4]。北京大學圖書館在實踐中進一步改良,將紅色亞克力薄片放在筒子葉內以便于分辨破損位置,用水筆沿蟲蛀邊緣劃線后撕取補紙,在補紙上刷漿并撤潮后,再次借助紅色亞克力薄片承托補紙并送入合適位置,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掏補操作。關于掏補后書葉的平整問題,如蟲蛀較少、書葉不易抓皺,隨補隨壓即可;如蟲蛀較多、書葉容易抓皺,在蟲蛀全部修補完成后,用微潮的吸水紙輕輕摁壓補處進行潤潮,前后覆吸水紙合上書冊入板壓平。

快速選配補紙是現場應急修復的一大挑戰。常規修復中染色配紙往往需要較長時間,而現場應急修復無法染紙,通常不得不進行妥協。一般來說,選配補紙仍堅持寧淺勿深、寧薄勿厚、寧弱勿強的基本原則,但在具體程度方面稍放寬,如將配色的“淺一度”標準降為“淺兩度”等?;厩疤崾茄a紙物理性能的適宜性優先于顏色紋理的美觀性。若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補紙,可暫用薄皮紙加固,以保障古籍安全利用。

3.3 書葉局部脆弱

除蟲蛀等缺損外,書葉也常出現局部脆化、絮化、開裂等問題,需要對相應部位進行加固。加固時同樣采用上述掏補的方法,通常使用三椏皮紙、迎春紙等薄皮紙作為加固紙。但這類薄皮紙刷漿后再提起、定位時操作難度更大,因此也可視情況選擇較書葉薄軟的混料紙、竹紙進行加固。

當裂口等發生在天頭地腳邊緣處時,可將加固紙一邊撕為毛邊,一邊裁為直邊,直邊朝外,縮進書葉邊緣一線,此方法的好處是可以省去后續修剪余紙的步驟,同時補處不漏白邊,更為美觀。需要注意的是,當一冊書內天頭地腳處出現較普遍的開裂、磨損時,說明書葉邊緣已經發生比較嚴重的脆化或糟朽,此時如果只是局部加固,在利用過程中可能在未加固處發生新的裂損,嚴重者在修復過程中即可能發生新的裂損,因此需要移交修復室進行較為徹底的加固處理。

3.4 書口開裂磨損

書口開裂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書葉的強度,但就實際情況來看,在提供利用前對所有開裂書口進行加固是不現實的。一般只有當書口處發生較嚴重磨損或者出現橫向撕裂時,才會對書口進行原位加固。將紅色亞克力薄片承托刷好漿的溜口紙,放在書口下方,將兩側書葉對齊固定,待干后回折、潤潮、壓平。

現場應急修復中另一常見書口問題是書葉脫落導致的書口磨損,常見于不完整的筒子葉。有的書版左半葉無內容或只有幾行文字,刷印時為節省紙張,左半葉只留一小部分,由于未經紙捻和訂線固定,使用過程中這半葉容易發生脫落導致書口處磨損。遇此情況,可直接從書葉背面對書口處進行修補加固。同時,為避免書葉未來再次脫落,用稀漿將左半葉邊緣點粘固定在右半葉背面(選取右半葉無字的位置點漿)。如左半葉邊緣破損或邊緣有字,可用補紙補出一定寬度后再點漿固定。即使尚未脫落的不完整筒子葉,在提供閱覽、數字加工前也盡量預先固定,避免書葉未來發生損傷。

3.5 書葉內角翻折

書葉內角翻折是指裝訂時書背一側的書角不慎翻折(或朝正面或朝背面,或單層或雙層),隨之被紙捻或(和)訂線固定,導致部分文字內容被遮蓋。針對這種情況,一般采取兩種處理方法:一是拆線拆捻后將折葉打開再重新裝訂;一是不拆紙捻和訂線,將折角處縱向劃斷后打開。兩種方法各有利弊。

第一種拆線拆捻的方法不會對書葉造成太多干預,但需要拆解原裝訂結構,修復工作量相對更大,適用于無包角、折角較多的情況。

實際工作中更多采用后一種方法進行原位拆角,尤其當書冊有包角或裝訂較完整時,這種方法總體來說對于古籍的干預更小一些。具體操作是,用水筆緊靠訂線在折角處劃一縱向水印,沿水印用起子將折角處輕輕挑開,劃水印的目的是方便控制書葉挑開的方向和距離。將翻折處打開,書葉較脆時折痕處以薄皮紙加固,再將訂線及天頭(或地腳)處多余的部分回折。最后沿訂線在書葉內側涂一道稀漿,將書葉固定到筒子葉背面或相鄰書葉上。折角打開后如訂線和天頭(或地腳)處多余的部分僅幾毫米寬或書葉脆化不便回折,也可直接裁切。遇書根有字,回折或裁切邊緣時需較書腳縮回一線,以免遮擋字根。

3.6 書葉折皺卷曲

除裝訂時造成的內角翻折外,古籍在使用或保存過程中也會發生局部或整葉折皺、卷曲等變形問題,如嚴重到影響文字識別,就需要進行平整處理。平整的基本方法是潤潮、壓平,潤潮優先采用覆蓋潮濕吸水紙的方法,方便控制潤潮程度和范圍,如變形范圍較大,也可采用噴潮法。

具體來說,書葉狀況和變形程度不同,具體方法也有區別。書葉強度和韌性較好時,展平相對容易,對變形處輕微潤潮、壓平即可。而脆化書葉“彈性”較差,不易平整,以可識讀為第一目的,不必過度追求完全平整,同時脆化書葉局部折皺嚴重時容易開裂,需先用薄皮紙在書葉背面局部加固,除避免進一步破損外,也有利于打開折皺、方便展平。

3.7 書葉粘連黏結

古籍因水侵、受潮、污染等原因,相鄰書葉發生輕微粘連,用起子等工具輕輕干揭分離。除粘連外,還有兩種由裝訂導致的書葉局部黏結需要進行分揭。

一種是紙捻處粘貼范圍較大,導致書葉無法完全打開,文字被遮擋,以紙釘較為常見。紙釘背面未修剪的尖角較長,彎折回貼后甚至延伸至版框以內,尤其當缺少護葉時,紙釘直接粘在書葉上,不僅遮擋文字,同時由于紙釘尖部硬挺,翻閱時容易頂到書葉,進而造成書葉或書皮破損。處理時需要將紙釘與書葉分揭至紙釘根部,將紙釘旋轉至尖部朝下。如黏結牢固不易分揭,則揭至版框以內,將紙釘尖部剪斷。

另一種是主體內容結束在尾葉右半葉,左半葉只留一行卷末結束語“×××卷”,裝訂時將左半葉充當護葉,直接粘貼在書皮之上。由于數字加工時需要包含卷末結束語,就需要從書口黏結處將尾葉與書皮分離。這種情況多見于成書較經濟的古籍,書葉多薄軟,黏結處膠又厚,有時無法完整分離,則以保全文字為先,另一面待分揭后再補全。

3.8 書皮殘損

書皮殘損程度各不相同,有的書皮只是局部破損,常見如四周邊緣局部脆裂、缺損,其余部位強度尚可,使用掏補法對破損處進行局部修補加固即可。

有的書皮整體脆化,一打開即從翻折處縱向斷裂,嚴重者甚至四處開裂、邊緣掉渣,尤其常見于深栗色書皮和機制紙書皮。還有一種情況多見于粉蠟箋書皮,書皮整體強度尚可,但翻折處易斷裂。遇上述兩種情況,局部修補無法解決問題,只能將書皮拆下整體托補或更換新皮。是否換皮由典藏人員根據古籍價值和書皮特征決定,書皮有文字、簽章或為粉蠟箋等特殊質地時不能更換。無論托補舊皮還是染配新皮都需要移送修復室處理,一般需要5個工作日左右,如利用需求緊急,可以普通書皮臨時裝訂,待利用完成后再進行正式裝訂。

以上是現場應急修復中常見的八類破損及相應處理措施,此外還常遇到題簽折皺、包角起翹、浮簽脫落、拖垂簽磨損等問題,處理方法相對簡單,這里不再贅述。

4 現場應急修復的保障策略

北京大學圖書館開展現場應急修復的幾年間,除不斷總結并改進修復技術,在管理保障方面也經歷了從解決基本問題到建立館藏修復體系的發展過程?,F場應急修復開展初期,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硬件材料、日常安全等基本問題,之后基于實踐需求,規范業務流程成為工作重點,而隨著現場應急修復逐漸步入正軌,北京大學圖書館將各類修復工作通盤考量,建立了適應本館需求的館藏古籍修復體系,進一步明確了現場應急修復的業務范疇。

4.1 完善基礎保障

(1)硬件材料支持

古籍修復對于采光照明、溫濕度、通風、上下水以及設施設備等硬件方面有一些基本要求[5],但古籍交接間很難完全滿足需求,這正是開展現場應急修復的難點之一。即便如此還是應因地制宜,盡可能提供相對適宜和便利的條件,其中尤以采光照明最為重要。光照條件直接影響修復操作的實施以及選紙配色的效果,修復臺盡可能設在光照充足且柔和均勻的位置,自然采光不足時,可輔以顯色性好、紫外線少、亮度可調的人工照明。此外,由于修復過程中需要使用漿糊、水之類,最好在現場設置足夠尺寸的獨立修復臺,并與清點交接、數字加工等其他業務工作臺面保持一定距離,既便于厘清不同業務職責范圍,也避免忙亂中發生意外對古籍造成損傷。

紙張、訂線等材料對于修復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修復現場通??臻g有限,更不可能開展染色等復雜操作,因此需要提前染制盡可能多種類的紙張、絲線,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空間、合理收納存放,以便比對查找。以修復用紙為例,現場應急修復中紙張用量不大,但所需種類和顏色十分繁雜。北京大學圖書館交接間應急修復初期在現場配備了一套修復用紙,隨著修復工作的開展,逐漸將常規修復中染制或用剩的各類紙張也添加進去,尤其是用剩的“碎紙”越來越成為命中率更高的修復紙庫。訂線相比紙張來說要簡單一些,常用的是市售2號、3號、4號三種粗細的絲線,通過向廠家定制以及自行染色,將不同粗細的絲線分別染作5-10種常用顏色,同時常規修復中染制的特殊顏色或粗細的絲線也及時補充進來,基本可以滿足現場應急修復的需求。此外,書皮、護葉、紙捻等也按照常用規格提前染色、裁壓、搓制,以便隨時取用。

(2)日常安全管理

安全問題是所有古籍業務工作的重中之重。修復人員身處古籍交接間、數字加工間等修復現場,首先要嚴格遵守該場所安全制度,其中既包括古籍實體安全,也涉及古籍信息安全。如不得將古籍及任何附件帶離修復現場,離開前須交還全部在修古籍,由現場負責人員核查確認后方可離開;需短暫離開修復現場時,離開前和回來后須第一時間向現場負責人員報備;不得觸碰被交付修復以外的古籍;因工作需要拍攝在修古籍影像前須征得現場負責人員同意并登記等。

與此同時,由于修復工作是古籍交接間、數字加工間等場所的新增業務,修復人員還需要結合修復工作特點,主動協助典藏人員完善安全管理措施,規范修復操作細節,以切實保障古籍安全。如填寫修復記錄時只能使用鉛筆;壓板、壓石等用畢及時核查確認無古籍或書葉夾存,非使用狀態下保持豎立放置;水碗、漿碗、噴壺、水筆等含水工具不得出現在修復臺以外區域;水碗、漿碗內只存放足夠當天使用的少量漿、水;噴壺、水筆等確保始終關閉嚴實等。

4.2 規范業務流程

現場應急修復經手古籍數量較多,古籍破損情況又有著較大的隨機性,加之修復人員經常輪換,因此厘清工作思路、規范業務流程就顯得十分必要。北京大學圖書館根據本館實際情況,對修復對象的篩選標準以及修復檔案記錄的詳略等方面進行了多次調整。

(1)基本業務流程

北京大學圖書館交接間現場應急修復的基本流程是:典藏人員查看待提供服務利用古籍的品相;對于無法直接提供利用的破損古籍,由現場修復人員或修復主管判斷是否可以在現場完成修復,并告知大致修復時長;典藏人員根據利用緊急程度確認優先級,安排修復;修復人員實施修復并填寫修復記錄;古籍修復完成并提供利用后,由修復主管根據修復記錄不定時抽檢,確保修復質量。

數字加工項目有既定的書目清單和開展數字化工作的時間,一般由修復主管在項目初期集中查看或根據項目進度分批查看,篩選出適合在現場完成修復的古籍,同時修復人員在開展修復時也可根據具體情況再進行調整。讀者閱覽時提交的古籍,以及數字加工過程中臨時發現的個別破損古籍,由現場修復人員根據具體情況即時做出判斷。教學、展覽等利用過程中發現的破損古籍根據古籍數量和緊急程度參照上述實施。

(2)篩選修復對象

篩選修復對象即判斷破損古籍是否適宜在現場進行修復。如前所述,現場應急修復一般只處理輕度破損古籍,但同時還需要結合修復難度和修復周期進一步篩選。北京大學圖書館根據近年修復需求等情況,暫將修復時長標準設定在三個小時左右(約半個工作日),修復難度方面則由修復人員根據自身修復能力來判斷。即修復人員應能夠在三個小時之內完成修復并確保修復安全和修復效果,否則應將破損古籍移送至修復室內進行修復。

舉例來說,蟲蛀或邊緣脆裂較多的古籍,修復難度不大但較費時,在交接間現場修復失去了應急修復的意義,也會影響其他更為緊急的修復任務;個別絮化、粘連、字跡洇化等數量不多但修復難度較大的破損問題,在現場有限條件下可能無法保障修復安全和修復效果;而當遇到包背裝、剪貼拓本、稿抄本等珍貴或特殊古籍時,更不建議在現場開展修復。

(3)簡化修復檔案

修復檔案是古籍的“病歷”,記錄修復檔案現已成為古籍修復行業的基本要求。但現場應急修復節奏很快,按照常規修復記錄檔案不太現實,考慮到應急處理對于古籍的干預相對有限,將常規修復中較詳盡的表格式修復檔案進行了簡化,改為條目式的現場應急修復記錄。首先,只保留最必要的記錄內容,包括古籍基本信息(典藏號、題名、冊次)、修復任務概況(修復時間、修復數量、修復人員、任務來源)、修復技術措施(破損問題、修復方法、修復材料)等。其次,將修復前后影像改為非必填項,但遇古籍本體形制或破損問題較為特殊時,盡可能拍攝照片或視頻作為記錄。目前北京大學圖書館正在建設古籍保護管理系統,未來現場應急修復記錄也將同常規修復檔案一樣,作為“歷史事件”關聯至古籍的生命歷程。

4.3 健全修復體系

現場應急修復是館藏古籍修復體系的一環,與在修復室開展的其他修復工作互為補充,館藏修復體系的完善程度也直接關系到現場應急修復的開展方式和效率。北京大學圖書館目前形成了由現場應急修復、常規修復、專題修復構成的館藏古籍修復體系。如圖1所示,根據古籍利用需求和破損狀況,綜合考慮古籍價值、利用方式、修復難度等,選擇不同的修復方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修復質量和速度,平衡古籍保護與利用。

圖1 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修復體系

現場應急修復主要處理緊急利用、輕度破損,且修復難度低、修復周期短的古籍,對于不宜在交接間現場開展修復的古籍將移送至修復室進行常規修復。常規修復是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的主體,從技術層面又有原位修復、部分拆解修復、整本拆解修復等不同處理方式。其中,原位修復是在不拆分書葉的前提下對破損處進行修復;部分拆解修復是只將部分破損書葉拆下修復;整本拆解修復即按照一般修復流程,將全部書葉進行拆分,逐葉修復后再裝訂復原。

值得一提的是,原位修復和部分拆解修復是在修復室開展的相對快速的修復,單冊修復周期在幾天到半個月之內,也是現場應急修復的重要補充。前文提到的不適合在交接間現場進行修復的古籍,移送修復室后多采用原位修復或部分拆解修復。如蟲蛀較多的和刻本,考慮到其裝訂結構特殊、紙張強度較好,進行原位掏補是效率較高同時又可以避免過度干預的修復方式。再如古籍只是書皮、牌記或少量首尾書葉破損嚴重而其余書葉保存良好時,就可以采取部分拆解修復,只將破損書葉拆下,修復后再與其他書葉一同裝訂復原。

現場應急修復和常規修復主要針對讀者閱覽和數字加工等利用過程中發現的破損古籍,是為滿足當前利用需求開展的被動型修復,專題修復則是基于破損調查和中長期修復規劃開展的主動型修復。針對破損調查中發現的破損古籍,尤其出現酸化、霉變等發展型破損[6]的古籍,根據古籍類型、破損問題等進行分類,有計劃地開展專題修復。專題修復以項目形式開展,在常規修復業務流程基礎上,配合以更全面的分析檢測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并邀請業內保護和修復專家參與,從修復前方案評審、修復中技術指導到修復后質量檢查進行全過程督導,旨在確保修復質量并提升修復團隊業務能力。

5 結語

古籍修復的目的在于保障古籍合理利用。處于古籍利用服務的第一線,現場應急修復所處理的古籍數量是修復室常規修復的數倍甚至數十倍,這就要求修復人員在實踐工作中盡快總結經驗,形成一套適用于現場應急修復的技術方法。與此同時,現場應急修復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一項系統工程,硬件材料保障和日常安全管理是基礎,業務流程管理推進規范化發展,館藏修復體系則發揮著整體調控作用。只有技術與管理在各個層面同步前進、互相配合,現場應急修復才能真正實現科學高效,從而切實為古籍保護與利用提供助力。

致謝:本文是北京大學圖書館修復團隊以及前代修復人員共同實踐的成果,鄭艷麗、王秀敏、史筱陽、姚樂為文章撰寫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反饋,特此表示感謝。

猜你喜歡
北京大學圖書館書皮古籍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扎什倫布寺全圖》述略
中醫古籍“疒”部俗字考辨舉隅
關于版本學的問答——《古籍善本》修訂重版說明
書放久了,書皮邊為什么會卷起來?
森系布藝書皮
關于古籍保護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
四月新鮮事
包書皮
我是古籍修復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