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持續發展

2023-10-24 10:36馬軍鋒
課程教育研究 2023年9期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教學策略小學數學

馬軍鋒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素質教育教學的要求,意在鼓勵教師在教學的同時啟發學生智慧,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升學生學習、創新的能力,為培養能力型、復合型人才做準備。本文筆者通過“強化學生的興趣,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基礎;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成為一個會學習的人”等方法,努力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習慣,使學生成為會學習,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新時代小學生。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生? 可持續發展?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9-0043-03

在高速發展的新時代,按部就班地單純傳授知識的教育教學理念與方法,早已滿足不了新時代教育教學的需求,也滿足不了學生求知的多面性。在新時代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擺脫單純傳授知識的教育教學理念,要走出對學生只是概念上灌輸、方法上引導、案例中分析的局限性,要借助數學的邏輯性,培養學生認識世界、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方法,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積聚持續發展的能力,為自我發展式的成長奠定基礎,同時助力數學教學發展。

一、強化學生的興趣,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把學生引進數學世界,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這就需要教師,有的放矢,科學引導,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濃厚興趣,學習興趣有了,何愁沒有好成績。小學生年齡小,他們對于數學的認識還不深入,更認識不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所以靠學生自己發現數學學習興趣不太容易。作為新時代的數學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學習需要與心理,在數學教學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迎合他們,讓學生發現數學學習的無窮趣味,深深地喜歡上數學知識的學習,愿意花精力和時間鉆研數學知識,如此,就能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打好基礎,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一)運用信息化的教學技術,實現可視化課堂

信息時代,多媒體、交互式電子白板、電子書包、微視頻等,都成了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輔助手段??菰?、單一的數學知識,也可以隨時通過信息技術集文、圖、音、像、動畫等于一體的豐富展示模式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迎合小學生好奇、好玩,喜歡新鮮事物的特點,根據內容采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在不同的呈現方式與過程中發現數學的趣味性。

比如,“圖形運動(一)”中的“軸對稱圖形的認識”這一課時的教學,教師可以通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圖形,如蜻蜓、蝴蝶、樹葉、摩天輪、長方形等,讓學生觀察,看看這些圖形有什么不同。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特殊的筆在電子白板上把對稱圖形的軸線亮出來,學生就會發現這些圖形兩邊是一樣的、對等的。當學生對對稱有了初步的了解與認識后,教師再給他們講對軸圖形的概念、特點等,學生就一目了然,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對稱圖形。這樣的教學不但直觀、生動、有色、有像、有音,還能讓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觀,方便學生理解,更能讓學生發現數學圖形的魅力,激發他們的興趣,為學生深入學習奠定基礎,有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潛力的形成。

(二)動手觸摸“知識”,發現數學的魅力

研究表明,游戲與玩樂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兒童對世界的很多認知都是通過游戲獲得的。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迎合小學生玩樂的心理,要結合動手操作,讓學生觸摸數學知識,感知數學知識。這樣學生不但能發現數學的魅力,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比如,在“認識圖形(一)”的教學中,教師為了強化對圖形的認識,讓學生認識圖形從立體到平面的轉化,構建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上課的道具,圓、長方形、球體、正方體、三角形等,摸一摸、看一看,感受它們的不同。然后,再鼓勵學生用自己的彩色筆畫一畫這些圖形,看看它們從立體到平面的樣子。然后,教師結合學生對這些圖形的初步認識,讓他們說說在生活中見過的什么東西是圓形、什么東西是方形、什么東西是長方形、三角形等等。經過講授概念,動手觸摸感知,然后再加上這些圖形在生活中對應,學生就能掌握課堂知識,了解正方形、長方形、圓、三角形的不同特點,并能在生活中、學習中正確認識這幾種圖形。另一方面,動手摸一摸、畫一畫,然后把它們與生活中的圖形比一比等學習方法,是符合小學生心理的,容易喚起他們對數學的興趣,能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基礎

(一)用榜樣的故事,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小學生年齡小,在課堂上教師如果采用直來直去的、嚴肅的管理方式不但起不到作用,還有可能適得其反,小學生表面聽從,心里畏懼,甚至恐懼,反而影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教師要改變方式,采用一些數學家小時候如何在數學學習中、研究中嚴格要求自己的故事,還有身邊優秀的同學如何在學習中管理自己,如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如先學習、后玩耍等來影響學生、教育學生,喚醒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比如,面對難解的數學題本來想要放棄,可是想起了教師在課堂上講過的陳景潤的故事、華羅庚的故事,就自覺地打消了放棄的念頭,繼續鉆研,直到難題解決掉。再如,平時回家總是先玩再學習,現在學生放學回家,會自覺地翻翻當天上的新課,或者先把明天要學習的新課預習一遍,然后再看課外書或者做游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等等。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既減少了自己的學習負擔,提高了學習效率,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還能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做好做準備。

(二)設置獎勵機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生年齡的關系,教師在課堂上對他們的一句鼓勵、一種獎勵、一句表揚等在他們心里都非常重要。因此,好多小學教師抓住小學生的這種心理,尤其是對于低年級學生,就采用這種激勵式的獎勵、評價、表揚等來引導、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這看似一堂課的事兒,就是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并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其實久而久之,如果養成學生積極學習、專心聽講的學習品質,不僅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種促進,對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有力的推動。筆者認為,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也迎合小學生心理,采用這種激勵的方法設置獎勵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比如,學生在課堂上有出色的表現或者課后練習完成率又高又快又準確,教師就讓他們掛在進步墻上的名字往前提上一個臺階?;蛘咴趯W生作業批語里,寫上有針對的表揚性的話,給予他們肯定。教師可以結合這種短期的、即時性的獎勵,再設計長期的獎勵,如到一學期的中期或者期末進行一次評價,給學生發鼓勵性的獎品、獎狀,或者讓學生少寫一項假期作業作為獎勵,給學生多一些時間干自己喜歡的事情等。這些獎勵手段,用得恰當、合理,不但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為學生持續發展做準備,也能提升教學效率,營造你追我趕的良好學習氛圍。

(三)加強針對性的傳授,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

一堂課上有不同的學生,教師平時應該對學生多做調查、研究,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如他們的學習能力、對數學的興趣、學習習慣等,不斷加強傳授的針對性,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有所進步與收獲,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不同,開展因材施教,為學生制定不同的課堂教學目標,增強不同學生的目標性。另一方面,教師要結合不同的學生,創造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結合自己的教學藝術,讓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數學學習的興趣。

比如,教師縮短課堂上統一傳授知識的時間,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創造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讓他們在自己的基礎上提升。如,在“位置與方向(一)”的自主學習環節,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如有從地標圖上找到指定位置并標注方位;在地圖上找到指定的位置,并把它的方位描述出來等等,在學生自主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進行觀察,并及時有針對性地加強指導、點撥,幫助不同學生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增強學生的信心,為學生的可續持發展做好準備。

三、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成為一個會學習的人

(一)重視自主環節的學習,提升學習能力

除了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和積累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環境下更是學生積累學習經驗與方法的最好途徑。首先,預習環節。學生在獨立自主的預習環節,要根據教師的任務計劃完成預習作業。這個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既能提升他們自主學習與思考的能力,還能督促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自主學習的習慣、認真預習的習慣等等。另一方面,現在信息時代,在預習環節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會上網找解決的辦法,這就無形中養成了他們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習能力的意識,積累了學習方法,對于學生有促進作用;其次,復習環節。預習、課堂上聽講、課下復習,這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三個主要的環節,缺一不可。只有三個環節聯合起來,形成完美閉環,才能真正從了解知識到理解知識,再到運用知識,使學生從表面認識與接觸知識,到內在的消化與融會貫通的運用。所以,學生只要做到每節課后及時復習,并有計劃地反復復習,鞏固概念、熟悉題型,就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使學生做一個會學習、能學習,且能學好的,有思想、有目標、有計劃的新時代小學生。最后,整理知識環節。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有些小學生總會在新課后把一些概念知識整理在一個固定的本子上,把一些易錯題整理在另一個錯題本上,這個習慣,天長日久,對學生學習形成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這也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體現,也是學生會學習的一種表現。用最小的力量,積攢最大的能量、最豐富的知識,只有有心的學生才能做到。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環節拓展思維,多思、多想,并根據自己的短板積累一些方法,養成一些習慣,提高學習能力,才能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做好準備。

(二)加強重點知識的研究,提升學生理解能力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他們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以及數學在我們生活、工作以及科學發展中的價值,所以有些學生在學習中的投入總是淺嘗輒止,遇到難題就繞著走,導致學生探究精神、理解能力得不到提升。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潛力與能力,筆者認為就要培養學生對難點知識的研究意識與精神,要讓學生知道學習是一件嚴肅、認真,并需要刻苦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這樣堅持下去,不但能養成學生對重點深入研究的習慣,增強學生的探究欲,還能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比如,“圓柱與圓錐”的知識內容中,有些學生對“側面計算”這個難點總是不理解。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各種學習方法或者技術手段,去充分理解這個難點,解決這個學習困難。如,通過向教師請教,通過網絡上有關這個知識點的小視頻再學習,或者通過校園網上教師上課錄制成的相關視頻再學習等,都可以解決問題,也能培養學生加強重點知識研究的習慣,唯獨不能做的就是放棄,或者等、靠?!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傳授給學生學習方法,并培養學生的學習精神,才能真正讓學生認識學習,使學生做一個想學習、會學習的人,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也為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注入力量。

四、結語

總之,可持續發展是新時代教育教學的理念,對于學生潛在的能力與發展式能力的培養非常關鍵。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持續發展的方法,不僅僅局限于強化學生的興趣、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基礎,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成為一個會學習的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積極探究,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基礎上,研究數學學科特點,為學生設計精彩、簡練、有質量的教學內容,并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知識,并在學習中鍛煉數學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發展式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麗麗.讓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獲得持續發展[J].魅力中國,2015(28):290.

[2]葉靜.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6):71.

[3]陳招盛.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科學咨詢,2020(8):116.

[4]吳小容,譚文靜.淺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4):161-162.

猜你喜歡
可持續發展教學策略小學數學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