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推進內蒙古自治區科普事業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2023-11-16 10:36陸鵬飛
中國集體經濟 2023年32期
關鍵詞:科學普及內蒙古自治區新時代

陸鵬飛

摘要:推動內蒙古自治區科普事業快速發展,是經濟后發展、欠發達的民族地區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力的現實需要。文章通過對“十三五”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科普事業發展狀況及前景進行分析,得出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一體兩翼”不平衡、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還不夠高,提高科普服務質量等將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科普工作新突破等結論,認為新時代下內蒙古自治區科普事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但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

關鍵詞:新時代;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普及;思路與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普及、科技創新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廣泛開展科普活動,形成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提高全民族科學素質”。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為人類在新時代鑄強科普之翼指明了前進方向、明確了關鍵路徑、提供了根本遵循??梢哉f,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競爭力的關鍵在于科技創新,而科學普及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必須大力推動科學普及,有效促進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全面融入“五個文明”建設,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科普事業發展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生動局面。從宏觀來看,基本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開放合作的協同工作體系,基本建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條例》為核心的政策法規體系。從數據著眼,2020年,全區科普人員規模、科普場館展廳面積、科普經費籌集規模分占全國的10.8%、36.6%、6.3%,多項指標已達到全國科普標桿城市水平。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3個城市的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0%,超過全區、全國比例,分別為11.5%、10.56%、10.1%。新時代需要新科普。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科普工作必須不斷適應時代特征,進一步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樹立大科普理念,政府、社會、市場等各方共同推進,努力構建新時代科普生態。

一、準確把握新時代科學普及的內涵與價值

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是公眾理解科學、宣傳科學、運用科學的一個整體,是知識、精神、思想、方法的集成,是過程與結果的有機銜接。

(一)新時代科學普及是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動力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是推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決定性因素。從石器時代到信息時代,每一次社會發展進步都是以科技變革為基礎的。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內外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成果碩果累累,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在中國迅速崛起,其中,正如有關專家指出,“大容量光纖、衛星通信等技術的綜合運用,將人們帶入一個嶄新的數字化生存新時代;‘人類基因組計劃’順利實施,揭開生命神秘的面紗,進而生發出來的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等”。

(二)新時代科學普及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

曾經有學者指出,“一個國家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推動力,而科學精神是指引科學技術走向正軌的指路明燈”?,F代科學于17世紀在歐洲誕生,是過去至今影響和改變國際力量對比的重要因素。從始至終,西方科學技術進步不是單一的技術進步,而是體現在科學內在質的進化,即科學合理性。從古希臘自然法的形成與演變,再到人類發展史的五次科學技術革命,真正掀起科技革命浪潮的,是其內在的科學精神。相較而言,16世紀前,科學技術發展水平遠超西方的中國,在16世紀后受封建專制制度影響逐漸趨于停滯狀態,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嚴重缺乏科學精神??茖W精神作為一種先進文化,在新時代實踐中追求真理與崇尚理性、合理懷疑與真實批判,為不同層次群體不斷堅定實事求是的信念、增強實事求是的本領奠定堅實基礎。

(三)科學普及是全民科學素質高水平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

作為國民素質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公眾科學素質水平一定程度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而科普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將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傳播到國家、社會、政府等多個層面,從而提高全民科學素質。通過推出更多高效優質的科普內容,不斷增強科普場館和科普活動的吸引力,切實提升公眾活動的參與度,將為更多的人積累必要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運用科學態度和工作方法、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判斷處理各種事務提供基礎支撐,進一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為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積蓄不竭動力。

二、“十三五”科普事業發展的基礎與成效

“十三五”以來,在科技部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確指導下,在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下,內蒙古自治區從完善機制、加大投入、整合資源、創新手段、壯大隊伍、搭建平臺、營造氛圍等方面加強分類指導和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優質科普資源要素加速集聚

據統計,“十四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科普人員、科普場館、科普經費、科普傳媒、科普活動數量和質量與“十三五”時期相比顯著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人員隊伍結構持續優化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內蒙古自治區科普人員規模195814人,其中科普專職人員6648人、科普兼職人員32362人、注冊科普志愿者156804人,比2015年分別增長17%、21.2%、349.9%。從專職人員結構看,中級職稱及以上或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3923人,比2015年增長5.2%,占科普專職人員的59%;科普創作人員346人,比2015年增長49.8%,占科普專職人員的5.2%;科普講解人員996人,比2015年增長64.4%。從兼職人員結構看,中級職稱及以上或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21659人,比2015年增長21.4%,占科普兼職人員的66.9%;農村科普人員11417人,比2015年增長36.38%,占科普專職人員的35.4%;科普講解人員6480人,比2015年增長31.54%。

2. 科普場地規模不斷拓展

截至2020年年底,全區建成科普場館90個(其中科技館47個、科學技術類博物館19個、青少年科技館站24個),總建筑面積2009901.36平方米,較2015年增長了42.2%,增長面積1684851.36平方米;建成非場館類科普基地304個,科普展廳總面積1257623平方米,當年參觀人次3109816人次,較2015年增長了12.2%,增長面積1107055平方米;建成公共場所科普宣傳設施4029個,其中城市社區科普(技)專用活動室1042個、農村科普(技)活動場地2360個、科普宣傳專用車513個、科普畫廊1114個,分別較2015年增加238個、1045個、297輛、543個;建成科普基地181個,其中國家級科普基地26個、省級科普基地155,分別較2015年增加13個、78個。

3. 科普經費投入整體平穩

“十三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科普經費籌集規模略有下降,2020年科普經費籌集規模17283.94萬元,比2015年減少4.7%。其中,政府撥款15575.85萬元、捐贈25.97萬元、自籌資金977萬元、其他收入705.12萬元。當年科普經費行政支出2937.86萬元,占科普經費使用額的14.6%,較2015年提高了8.1%;科普場館基建支出4996.5萬元,占科普經費使用額的11.1%,較2015年提高了5.4%;展品、設施支出2564.25萬元,占科普經費使用額的17.7%,較2015年提高了5.9%。

4. 科普傳媒陣地建設卓有成效

2020年,全區出版科普圖書653種,總冊數908800冊,與2015年相比,出版總數增加385種 ,總冊數增加 1170072冊;發行科普期刊58種,總冊數76100冊,與2015年相比,出版種數增加8種,出版冊數增加26105冊;發行科普(技)音像制品30種,光盤、錄音、錄像帶發行總量28628張(盒),與2015年相比,出版種數增加6種,發行增加7998張(盒);累計創辦科普網站3755個、科普類微博149個、科普類微信公眾號253個,與2015年相比,分別增加3577個、139個、250個。

5. 科普活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當年舉辦科普(技)講座、科普(技)展覽、科技活動周等各類科普活動29559次,參加人數1554.8644萬人次。其中,組織科普(技)講座17199次,吸引聽眾1141.4238萬人次;舉辦科普(技)專題展覽1244次,共有179.5823萬人次參觀;舉辦實用技術培訓7309次,培訓人數89.5757萬人次;成立青少年科技興趣小組1082個,136.4605萬人次參加;舉辦科技活動周科普專題活動1702次,參加人數1013.494萬人次;大學、科研機構通過組織科普活動向社會開放,單位個數達到130個,參觀人數7.5757萬人次。

(二)科普體制機制建設加速完善

伴隨著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全區科普工作科學把握新形勢下科技發展規律,創造性地開展科普活動,形成了科學普及新格局。

1. 積極開展統計調查工作

從2004年開始,歷經17年發展與積淀,科普統計調查數據已經納入國家統計局口徑,從科普人員、科普場地、科普經費、科普活動、科普傳媒及創新創業,共六大類109個指標對內蒙古自治區12個盟市103個旗縣的28個系統、部門進行統計調查,全區科普事業和產業發展的運行狀況得到有效監測,為各級行政部門制定科普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2. 全面完善工作運行機制

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對本級科普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和人員進行重新調整,全區科普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增加到29家,建立和強化目標責任制,進一步明確聯席會議的職責和任務。12個盟市也分別建立科普工作組織協調機構,推進共建機制,充分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共同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形成黨委、政府牽頭,部門聯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會化科普工作格局。

3. 全力打造科普品牌活動

通過打造“科普講解大賽”“科技活動周”“知識產權宣傳日”“科技法制宣傳日”“三下鄉”“科普作品評選”“社科普及活動周”“科普日”“糧食科技活動周”“氣象科普宣傳”“公安科技周”“環??破招麄鳌薄翱破招》株犆耸行小钡忍厣放苹顒?,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2016年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國家九部委在赤峰市舉辦了“科技列車赤峰行”活動,進一步豐富了科普活動形式和內容。

4. 持續推動科普資源共享

充分利用科普基地、博物館、科技館、大學、科研院所向公眾開放,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更大的發揮科普資源的作用,積極推進科普資源共享應用,全面提升科普公共服務效能,加速推進科普信息化,全力促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強自治區特色現代科技館等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科普支撐保障條件。組建和扶持200余個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農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科技中介機構和科技服務業行業協會,組織1000名左右院士、“草原英才”等高端人才,動員16000余名科技特派員、“三區”科技人才、科技工作者、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投身一線創業就業,為自治區科普事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5. 積極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在豐富活動內容的同時,積極發揮各類媒體宣傳和服務作用,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網站等媒介,深入基層農村牧區、社區開展各類形式的科普宣傳報道,隨時隨地呈現內蒙古自治區科普工作開展的成效,不斷致力于公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充分調動全社會積極參與科技的熱情,積極營造良好社會氛圍,進一步提升科普服務能力。

三、新時代內蒙古自治區科普事業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科普各項工作蹄疾步穩,有序推進,成效明顯,但仍存在公民科學素質不高、部門機構“各自為戰”、科普經費不足且使用效率低、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科普資源共享利用不足、科普人才短缺、科普工作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等問題,已不能很好地適應新時代下科普事業發展的需要。因此,今后要認清形勢、更新觀念、找準定位、發揮優勢,努力做好新時代科普工作,助力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主動協作,互相支持,凝聚科普工作合力

各地各部門要緊密結合各自實際,突出工作重點,加強對科普工作的組織領導,進一步完善科普工作協調制度,發揮好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作用,通力協作,構建“大聯合、大協作、大科普”格局。拓寬思路,善于借助“外腦”,結合自身實際,高質量編制科技創新領域專項規劃,沿著規劃做好年度計劃。進一步明確各方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堅持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加速完善科普事業的良性運行機制。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工作措施,為科普事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和政策保障。

(二)創新方法,講求實效,提高全民科學素養

創新工作方式方法,豐富活動內容,逐步向基層延伸,除了打造群眾性、基礎性、社會性科普品牌活動外,加強對農村牧區基層,特別是貧困地區、邊遠地區和民族地區農牧民群眾的科普服務能力,廣泛開展形式多樣、針對性強、務實有效、通俗易懂的培訓、講座、展覽、咨詢等交流活動。利用“互聯網+”形勢,依托“眾創空間”“星創天地”“三區”(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等開展項目路演、創業沙龍、技能大賽、政策宣講、典型報道等科普示范活動,激發公眾參與的熱情,促進公眾愛科學、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提高全民科學意識和科學素養。

(三)共享共建,開放創新,提高科普服務質量

扎實開展科普示范基地績效評價,對評價績效評價優秀的給予后補助支持。持續加大場館類、非場館類、傳播媒體類、研發創作類等科普示范基地扶持力度,不斷拓展科普場館建設途徑。結合科普工作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實際,優化資源配置,建立科普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將有限的科技場館、科普基地、科普人才等資源整合共享利用,組織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機構的科普資源、科研生產現場向社會開放。加快構建和完善地區特色突出、全國領先、西部一流的現代科技館體系,全力做好科技活動室、農村科普(技)場地、流動科技館、科普宣傳車等的建設、維護、巡展等工作,為偏遠地區群眾提供科學實踐的場所,解決資源不開放不交流不共享的難題。

(四)加大投入,培育隊伍,提高科普保障能力

各級各部門積極爭取科普經費的同時,廣泛吸納社會贊助,以“科普人才基金”“科普創新基金”或其他投融資渠道,籌集科普經費,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支持開展各類科普活動,加強各層面、各領域科普專業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加強科普工作隊伍建設,壯大科普志愿者隊伍,探索有效途徑,在教學與科普、科研與科普兩方面精準發力,打造一批具有科學傳播能力的優秀科普兼職隊伍,支持科普事業發展,為科普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五)創新手段,傾斜基層,提高宣傳普及成效

充分發揮各類多媒體的功能和作用,促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提升科普工作的宣傳力度和影響力。加大科普作品創作扶持力度,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優質服務,努力當好科普創作工作者的貼心人。開展全國和自治區優秀科普作品、微視頻和科普講解大賽評選和推介活動,推動優秀科普作品、微視頻和科普講解大賽等系列活動在基層的傳播和普及水平。

(六)著眼長遠,關注市場,促進科普產業發展

進一步提升對發展科普產業的認識水平,通過多元化投資和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在科普教育、科普展教品、科普出版、科普展覽、科普旅游、科普玩具、科普影視、科普網絡與信息化等領域持續發力,以推動科普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設立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普及資助項目,推動成立內蒙古自治區創作出版基金。持續做好優秀科普作品、優秀科普微視頻評選推薦工作,對被科技部評為優秀的給予一定獎勵或補助支持。鼓勵各地區各部門將科普作品納入科技獎勵范疇,建立健全獎勵制度。制定出臺相關科普產業發展政策措施,吸引社會各界力量形成科普產業多元化投資和多方面支持的格局。培育發展各類科普企業,注重打造品牌和商標,提供科普產品與服務,以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需求。

四、結語

科普是科技創新的土壤和基礎,科技發展必須做到“創新”與“普及”并舉。沒有科學普及,就不可能有持久的科技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科普工作放在與抓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內蒙古自治區一定要認真思考、深入實踐,緊抓機遇、勇擔使命,積極支持、投身和深耕科普,為促進科普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及社會治理深度融合,為提高自治區全民科學素質,凝心聚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內蒙古自治區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曹樂丁,周家筠,鄭久良.高??破辗盏默F狀、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學會,2022(03):52-57.

[2]高玉梅.簡析云南科普事業現狀與發展[J].云南科技管理,2021,34(04):45-48.

[3]李正風,武晨簫,胡賽全.關于新時代公民科學素質的再思考[J].科普研究,2021,16(02):18-23+107-108.

[4]何薇,張超,任磊,等.中國公民的科學素質及對科學技術的態度——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報告[J].科普研究,2021,16(02):5-17+107.

[5]龍琪,倪娟,李永發.青少年科學興趣的形成路徑與提升對策——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的實證研究[J].基礎教育,2020,17(05):13-21.

[6]方可人,喻國明.參與式科學傳播:公民科研的國際實踐——基于知識圖譜范式的分析[J].東南學術,2020(04):205-217+248.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戰略研究中心)

猜你喜歡
科學普及內蒙古自治區新時代
內蒙古自治區召開全區統戰部長會議
內蒙古自治區第六屆室內樂比賽成功舉辦
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征歌評選終評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廣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動效果調查研究
民國時期科普教育的開創與探索
利用大數據開展科普工作的設想①
高校教師參與科學普及工作的激勵策略研究
內蒙古自治區慶祝關工委成立25周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