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在民與廣東國民大學

2023-11-17 02:28吳士工
嶺南文史 2023年3期
關鍵詞:國民廣東大學

吳士工

“教敷嶺?!泵駠匣浗虊谝蝗?/h2>

吳在民是廣東開平人,名鼎新,字濟芳,號在民,清光緒二年(1876)九月六日誕生于開平縣樓岡鄉高岡里一個普通農家。他七歲就學,十六歲赴廣州就讀。光緒二十四年(1898),吳在民23歲,在肇慶府試中以案元(第一名)進庠。光緒二十九年(1903)考入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博物科。光緒三十二年(1906)畢業,列最優等,獎給舉人,內閣中書,加五品銜,調充廣西提學司實業科科長,參與創辦廣西最早的大學“廣西大學堂”。[1]辦學三年期滿,成績卓著,由學部奏準升級。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廣西宣布“獨立”,早已加入同盟會的吳在民即回廣東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1911年,廣東省議會成立,吳在民被選“代議士”,旋任省議會秘書長,兼任廣東高等師范學堂(廣東大學前身)教務長。同年6月,當選為廣東省教育總會會長。

一介書生的吳在民,對民國初年混沌不堪的政壇深感厭惡,兩年后(1913)他辭去省議會秘書長職,就任廣東省政務廳教育科科長,仍兼廣東高等師范學堂教授及教務長。民國4年(1915),國民政府教育部以辦理教育成績甚大,頒給他“一等嘉禾勛章”。民國6年(1917)廣東省政府呈奏大總統頒發“教敷嶺?!必翌~。獲此殊榮,堪稱民國南粵教壇第一人。

育英育才 造福鄉梓

“教敷嶺?!?,對于吳在民是實至名歸。他考進京師大學堂師范館時已28歲,已經娶妻育兒。寒假回樓岡鄉探親,他把握機會,與鄉紳父老倡議興辦新潮小學,利用家族祠堂為校園課堂。經過幾年努力,終于在1908年創辦起全縣第一所新式學?!⑿W。聘請剛從廣東高師(廣東大學、中山大學的前身)畢業的族中精英吳堅魯(名崇熾)為首任校長。這所地處僻鄉的學校很快成為當時開平全縣設置最齊備的鄉村現代小學,一百多年間為樓岡鄉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至今仍是開平名校。

吳在民多次奉廣東省政府令,率領教育考察團赴日本、菲律賓、美國、加拿大等國考察教育行政。他趁考察之便,以改變本邑教育落后為使命,一路上向美國、加拿大及中國港澳地區的四邑華僑同胞募集興學基金,全部用于籌建開平中小學。民國11年(1922),他果斷辭去省府高職,而專程赴美、加等國籌集建校教學資金。前后六年,抵600多個大小城市,遍訪各四邑華僑社團,甚至一家家上門拜訪募捐,行程萬里,含辛茹苦,共募得美元30多萬元(有說60多萬港元)。他一心為公,兩袖清風,賬目清晰,全部用于籌建開僑中學。曾經有人懷疑他“借機行私”。但他交給開僑董事會的捐款賬目,筆筆翔實,一清二楚,令人信服驚嘆!開僑中學現今矗立的“吳在民紀念銅像”,就是為了銘記這位鄉賢“教育大家”。

吳在民深謀遠慮,把集資建校余款在香港購置干諾道中 158 號和永樂街 46 號兩幢樓宇作為永久校產,收取租金用于辦學經費,“以樓養?!?,延續至今,為開僑中學立下百年堅固根基,成為全國唯一在香港擁有固定校產的僑校。開僑中學與開平中學(現開平一中),至今仍是江門市教育質量高的重點中學之一,首批省一級學校。

擔任“民大”校長 打造嶺南名校

吳在民生長于國家頹敗憂患之年,深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倍感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還在北京京師大學堂就學時,他就迫不及待回鄉創辦育英小學。身為民國政府教育官員,他利用公派外出考察教育之機,為家鄉創辦中學募捐,興學心切,為的是教育后人。

育英小學、開平中學、開僑中學的創立及發展,可說是吳在民“教敷嶺?!鄙牡膯⒑诫A段。就任廣東高等師范學堂教務長,參與創辦廣東國民大學,則是他在南粵大地“教敷嶺?!钡?“高光”輝煌階段。

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廣東大學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為南方最高學府,全國各地學子紛紛想入,而能入讀者則極少數。民國14年(1925),上海及廣州相繼發生“五卅慘案”“六二三慘案”,民族憤怒之火蔓延港穗,大罷工風潮后在上海及香港退學回粵的愛國學生甚眾,原有大學未能一一接收。時任國民政府要員的孫科、吳鐵城會同吳在民、張香譜等,商議為適應時勢,配合國家需要,決定創辦廣東國民大學。經數月籌備,歷經艱辛, 1925年10月10日,廣東國民大學在珠江河畔正式掛牌開學,舉行開學典禮。

廣東國民大學并非是國民黨辦的大學,而是一所反帝愛國的大學,創辦于省港大罷工之后。孫科是第一任董事長。首任校長陳其瑗,是國民黨左派知名人士,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內政部副部長。

民國16年(1927),德高望重的吳在民剛從北美募捐籌款歸來不久,正式就任廣東國民大學校長。此前,吳在民在廣東、廣西主持教育行政,兼任“廣東高師”教務長多年。吳在民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使匆匆上馬的廣東國民大學得以快速發展,數年之間即成為南粵著名學府。

廣東國民大學因是匆忙上馬,創辦第一年僅設中文、政治經濟、商學3個系,連附設的中學部學生僅數百人。但創辦之時正是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之際,學校名氣及教務亦隨之蓬勃發展。經過十年努力,到民國26年(1937)全面抗日戰爭前夕,“民大”已發展成為嶺南一間教師隊伍強大、設備較為齊全、學科配置較全面的著名學府。設置有文學、法學、工學三個學院,分設中文、外國語文、新聞、教育、政治、經濟、哲學、法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等11個系,并根據需要先后開設了英語、會計、無線電信、行政管理等專業培訓班,學生增至4800多人,其中大學生3500多人,成為一所綜合型大學。

“民大”創辦時間雖短,但教學質量卻不差。民國32年(1943),教育部舉辦全國??埔陨袭厴I生論文考試,參加的公立私立大學及??茖W院共98間,分文、工等8科系競試,結果文科第一名黃維,工科第一名葉銳雄,均是“民大”學生。全國獲冠軍的學生僅8名,“民大”畢業生占其二。特別是政法行業,當時在廣州擔任法官、律師等職務者,“民大法律系畢業生亦執牛耳”。

據曾任國民大學秘書長的祁士恭回憶:該校的文、法、工、商四個學院的11個學系中,以中國文學、教育、政治、法律、經濟、會計及土木工程7個學系成績最好,有其特色。其畢業生應各機關考試常以冠軍獲選。當1931年應考縣長者,第一名之李譽德,該校法學院畢業生也。1933年某部招考秘書,應考者3000余人,不乏老師宿儒,而取錄第一名之王樹,該校文學院畢業生也。此就廣東言之耳。1943年舉行全國??埔陨蠈W校畢業學生學業畢業論文競試,參加者公私立大學及獨立學院全國凡98間,分八類學院而取錄。文學院第一名之黃維、工學院第一名之葉銳雄,亦該校之畢業生也。統計獲選冠軍者,全國僅8名,而該大學畢業生占其二。(公立政治大學、公立四川大學亦各占2名)此就全國言之。在抗日戰爭期間,招考赴英留學取錄者有工學院生胡朝仰,獲得博士學位??荚嚫懊溃魧W航空)復試獲冠軍者又有工學院生徐耀燦。至當日在廣州市之業律師者,在省內外任法官者,人數之多,該校之法律系畢業生執牛耳。各中小學之教員及稅務機關之稅務員,該校之教育、經濟、會計系畢業生尤觸目皆是。當日論廣東人才之盛,說者多稱廣東國民大學云(見《廣州文史資料》第23輯) 。

八年抗戰九次遷徙 屹立最前線

正當吳在民掌舵的廣東國民大學乘風破浪全速前航之際,日本侵略的鐵蹄踏入廣東大地。面對險惡形勢,吳在民與數千名師生不屈不撓,在戰火中堅持辦學,九次播遷,直到抗戰勝利復員。這種為發展教育勇于犧牲的辦學精神,世間難得!

廣州淪陷前夕,國民大學倉促應變,從廣州分遷三地:一為吳在民的家鄉開平樓岡;一為香港;一為韶關。中學部則遷校于臺山縣。隨著戰事變化,為躲避戰火,各個分遷部分又多次遷徙轉移。民國30年(1941),大學部遷往曲江。民國33年,國民大學再遷羅定縣太平圩,后又遷羅定泗綸、上瀧、簕小等鄉。民國34年(1945)再遷至陽春縣春灣鎮。師生們在戰火紛飛中轉徙流離,條件艱苦,生活動蕩,教學亦極為困難。

其時,日軍兵力不足,交通不便,侵略魔爪止于江門、新會,開平大部分地區尚未波及。從廣州淪陷至抗戰勝利,“民大”遷址樓岡近七年時間,雖因日偽軍的屢次侵擾,“民大”校址曾多次向羅定、肇慶、韶關等地分散遷移,但樓岡校址基本沒變,這里距淪陷區僅80里。

抗戰期間,國民大學堪稱是全中國屹立最前線的大學。敵進我退,炮火轟轟,可謂在槍炮聲中講學授課。課堂雖難清靜,師生卻是始終弦歌不輟,直到勝利。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士大夫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百折不撓的衛道行道的精神,世間難得!

據時任國民大學副校長的張香譜回憶:吳校長所率領之一部分員生,在韶關設有分校。日軍進犯韶關時遷往茂名,借茂名師范校舍夜間上課。后謠傳日軍將犯南路,再遷往陽春縣之春灣圩。開平告急時,樓岡及張橋二地之同事恐戰場延及開平,逃往新興縣。不料日軍經張橋時過門不入,直趨新興,員生避禍得禍,走頭無路,至為狼狽,逼得逃往新興與陽春接壤處之木拱鄉。再由此赴春灣圩,得當地民大校友之助,在該圩附近之松柏鄉,借得祖祠兩大座,設立中學部。迄茂名大學部員生遷來,覓得向導,借得公共圖書館,以充大學部臨時校舍。至于韶校一小部分東江學生,由祁士恭秘書長率領,前赴龍川(見《廣東國民大學全球校友會刊》)。

這可歌可泣的記述,與其說是道盡當年師生逃難避危的生活,更是體現了不屈不撓的堅毅無畏氣節!“民大”師生東奔西遷如何教、如何學?朱慶堂校友在回憶文章《戰火中辦學之韶關分?!氛f:

民國29年(1940),吳校長在民先生以德望崇隆,膺選廣東省參議會參議長,駐節曲江,殷念復?!感R杂啪葒鵀槭姑?,弦歌不容中斷,乃遵照教育部戰時教育法令,商借韶關電信局附小校舍,先辦夜間專業訓練班,以次推廣大學部各學院科系,延聘師資,均屬一時碩彥。招生蕆事(意為事情辦理完成),既集束脩,核據審定預算,一切創校設備,均敷支應無缺。

專業訓練班,修業定期一年,期滿考試及格,呈報教育部驗印發給畢業證書。畢業同學可依其修習專門科技,分別就業;并可根據部令免試升入本校大學部相關科系二年級繼續進修,以廣植大學部基本多士,而樹立高年級同學輔導低年級同學之優良自修風氣。

訓練班所設各科,均與有關機關商訂儲訓就業專約,依其所需之專業人才,招考高中畢業生,分組設班,嚴格訓練,畢業后即可用其所學。莘莘學子,爭相負笈來游,從師力學,人才輩出,洵稱一時之盛;而青年出路與社會就業兩大問題,同時兼顧解決,亦戰時教育之一重要措施方針者也(節選自《廣東民國大學全球校友會刊》)。

他們為何在戰火中堅持辦學,艱苦上課?因為對日抗戰,消滅侵略者,需要文化知識,需要勇氣與智慧。這就是國民教育!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督學孟壽椿,曾親到國民大學視察,將這所前線大學的成就詳細報告教育部,被評為全國成績優良的五所大學中的第三名。第一名是中央大學,第二名是重慶大學,均為“國立”,而廣東國民大學則是“民辦私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何論國立或私立。

危急關頭投筆從戎 保國衛鄉

民國33年(1944)10月,日軍瘋狂進攻,桂林失守,柳州淪陷,南寧亦告失守。日軍沿黔桂路大舉進攻,激戰至12月2日,獨山棄守,貴陽震動。在抗戰面臨最危急的關頭,國民政府通電號召全國知識青年從軍。國民大學學生立即熱烈響應,韶關分校五天內便有女學生李荊、陳婉如、劉孟、胡襄等,男學生邱介森、周秉忠、吳浩杰、馬灼樞、陳當澤、黃培植、范濤之、陳德祥、潘少緯、陳學昭等66位應召報名從軍。連同樓岡正校大學部學生及高中學生、教師共120多人,響應“知識青年從軍”的愛國號召。國民大學后經政府評核列為全國大學最優異級之考績(見《廣東國民大學全球校友會刊》)。

國民大學留校讀書的學子,也是英勇殺敵的好漢。設在韶關的國民大學分校,校舍時常遭日機瘋狂轟炸。在校舍附近的山峰,均系高射炮陣地,經常緊急空襲,警報一響,便霎時炸彈聲與高射炮響個不停,而炮彈炸彈火光熊熊,震人心弦。附近山頭均有師生平時挖掘地道與防空壕,一遇空襲,便飛快而有秩序地從課室、實驗室等疏散到防空洞坑去。樓岡校區,距前線只有幾十華里,經常聽到前線的槍炮聲。全校大學生、高中生俱受軍訓,隨時可提槍上陣殺敵。

在四邑地區,敵偽曾多次進攻臺(山)開(平)的新昌、長沙、荻海等地。民國29年(1940)6月24日,敵偽乘數艘武裝汽艇黑夜從三埠、新昌、荻海沿潭江前進,向國民大學所在地樓岡鄉侵犯。國民大學注冊組主任吳夢江鎮定自若,指揮校警及曾受軍訓的學生與樓岡鄉的武裝自衛團隊,策應配合,結集在南陽里的高地。一部分人憑著校舍天臺壘筑的“沙包”作掩護,馬上從不同位置向企圖靠岸的敵偽汽艇開槍射擊,而敵偽也開機關槍還擊。一時槍聲大作,驚醒了樓岡鄉民,也紛紛攜械加入戰斗。喊聲與槍聲震天動地響成一片。敵偽賊船以為陷入重圍,心怯膽破,不敢戀戰,倉忙奔逃。經此戰役,一時遍傳:“國民大學師生英勇無比!”事后,當地軍事指揮部給“民大”校方下發褒揚獎狀。附近鄉民,更贈送多只燒豬慰勞英勇作戰、保衛桑梓的校警與師生。

吳在民身先士卒,帶頭宣傳抗日。在粵北、粵西山區艱難辦學育才之余,發表演講,發動師生百姓團結抗戰,奪取抗日勝利。民國29年(1940),在他年逾花甲之年(63歲)重返廣東省參議會,被推選為廣東省參議會參議長。

吳在民在議長任內發揮了個人所具的優良美德,不遺余力協助抗戰,謀求人民福利,深得民眾的愛戴與信賴。對政軍各方也能夠充分協調配合,共濟艱難。對議會同仁之間,更是一德一心合作無間。1964年1月,吳在民在香港病逝。李漢魂將軍書獻挽聯悼念這位同心同德的抗日戰友:“畢生作育英才化雨栽培樹人早立百年計,舉世沉淪正氣文星隕墜令我益傷萬里心?!?/p>

廣州市惠福路廣東國民大學校區大樓(今改為廣東省人民醫院惠福路院區)

廣東國民大學的紅色印記

據“民大”老教授朱勉躬憶述,創辦初正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民大”延聘了不少進步教師,有國民黨左派和中國共產黨人。被譽為共青團創辦人、時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的惲代英,曾應聘在“民大”講授政治學。惲代英后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任廣州蘇維埃政府秘書長。還有一些師生也參加了廣州起義。

廣東國民大學的進步力量強大。經濟學系主任兼教授譚秀峰(何干之),[2]是中共資深黨員。李大釗的同學于樹德,也在經濟系中開設經濟學課程。廣東國民大學在廣東高校首家開設俄語課程,特聘孫中山軍事顧問鮑羅庭夫人法尼婭·謝苗諾夫娜和兩位隨團女士當俄語老師(見《廣東文史資料》第13輯第43頁) 。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廣州市市長多年的朱光被毛澤東稱為“江南才子”。他從廣西玉林中學畢業后,慕名赴廣州考進廣東國民大學,時任共青團廣州市委委員,并參加了廣州起義。上海交通大學原黨委書記鄧旭初在國民大學高中畢業后奔赴延安參加革命。省委黨校原校長陳健也是國民大學畢業生。曾任《羊城晚報》副總編、暨南大學校長的何軍,是從秘魯返國考進廣東國民大學的華僑學生。

據謝仰虞《荔灣慘案》一文載,在1935年廣州學生抗日救亡運動中,中大與民大學生聯合組織斗爭活動:“各校學生于國民大學組成隊伍,在馮導先等人帶領下出發”(詳見《廣州文史資料》第35輯)?!懊翊蟆背蔀閷W生運動的中心之一,可見,身為“民大”校長的吳在民,當時起碼是默許甚至是支持學生愛國行動的。

民國37年(1948),“民大”學生中的中共地下黨員李煥林,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李父找到校長吳在民,請求他為自己兒子保釋。吳在民欣然提筆寫信,以國民黨元老身份和威望,通過社會上層關系,最終把李煥林保釋出獄。地下黨身份暴露后的李煥林出獄后,即奔赴解放區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科院昆明分院負責人。

2013年6月11日,中國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院士(左5)攜夫人到訪開平市開僑中學,并在吳在民銅像前合影

羊城晚報社還有傅振雄、許銘年、莫日芳等當年廣東國民大學“地下學聯”的離休干部。曾任天河區區長的劉國良、曾任天河區政協主席的蘇卓芬也是“民大”學生。他們熱忱組建“國民大學廣州校友會”,高峰時有逾千會員。校友們撰寫回憶文章,出版《民大校友會會刊》。1983年興辦“新民財經學?!?,向廣州市政府提交報告,呼吁制止拆毀“民大”校址教學樓計劃。后經廣州市人大批準,“民大”在荔灣校區的“北美華僑堂”、在惠福路第二校區的“南洋華僑樓”,均被廣州市政府確定為“廣州市歷史建筑”,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民大”在廣州的兩大遺址得以幸存。但建立“國民大學紀念館”的宏愿卻至今未能實現;復辦“民大”企望更是遙遙無期。

國民大學是廣東首家民辦華僑大學

著名僑領陳嘉庚于1921年創辦福建廈門大學。廣東國民大學是1925年創辦,兩者年歲相近,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華僑港澳臺同胞的募捐。其學生,也相當大部分來自港澳及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子弟。

私立廣東國民大學的創辦和發展,得力于海外僑胞的贊助。學校的校舍興建、校務開支、設備購置,以及國民大學第一校區在荔枝灣(后成為廣東省水利廳辦公地)、第二校區在惠福路(后成為廣東省人民醫院惠福院區),校區內華僑紀念堂、美洲華僑紀念堂、工學院水力試驗室等多幢大樓,均是用華僑港澳同胞的捐款建設的。

至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時,國民大學共設有三個完整學院:文學院分中文、外交、教育、新聞四個學系;工學院分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三學系;法學院分法律、經濟、政治三學系。商學院雖已裁撤,仍有商學、會計兩學系。大學生有3500多人。附設高、初中班各400多人;其他訓練班400多人,合計有4800多人。全校教職員工300多人。27年間,各院系畢業、結業、肄業的學生先后共有5萬多人,為社會培育造就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其中不乏政法、文教、科技各界的精英,遍布全球。曾在美國東西部、加拿大、澳大利亞、馬來西亞,以及中國臺灣、香港、廣州等地都曾成立過校友會,保持聯絡往來。

1951年,教育部決定全國高等院校調整合并,廣東國民大學先并入華南聯合大學,不久又按學系分別并入華工、華師、中大等院校,結束了27年光輝歷程。

1964年1月10日,擔任廣東國民大學23年校長的吳在民在香港因病辭世,終年八十九歲。他那為國育才的宏道精神,抱道自重、廉潔奉公、不辭勞苦的師者風范,值得后人銘記與敬仰。

猜你喜歡
國民廣東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中國民藏北宋宮廷用瓷鑒賞(4)
一直難忘
高地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大學求學的遺憾
不煲“仔”的廣東煲仔飯
國民健康 國家強盛
廣東輿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