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現代性的三個維度

2023-12-02 22:37胡盼盼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2023年3期
關鍵詞:權威現代性理性

[內容提要] 現代性是近年來學界研究的重要問題,然而學界對現代性的內涵卻沒有形成統一觀點。解讀現代性需要從現代性的歷史發展脈絡、現代性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以及現代性危機三個維度著手。其中歷史發展脈絡體現了現代性的理性取代傳統的權威并成為最高價值標準;對個人和社會層面的影響體現了現代性雖然促進了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但也使人與社會之間呈現不協調性;現代性危機則體現了現代性非理性的一面。只有深入理解現代性的三個維度,才能更好地把握現代性概念的內涵,從而更好地解決現代性危機并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

[關鍵詞] 現代性;傳統;權威;理性;價值

[作者簡介] 胡盼盼,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現代性是近現代西方哲學的重要議題,近年來國內學者對現代性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視?,F代性與現代社會密不可分,現代性奠定了現代社會的基本原則。因為現代性體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具有不同樣態,因此在解讀現代性這個概念時總會顯得難以把握,以至于目前國內外學界對于現代性的概念也很難形成一致的定義。要更好地研究現代性問題,我們首先要厘清現代性的概念,而波德萊爾剛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口。波德萊爾認為“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和偶然,就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變?!盵 1]波德萊爾對于現代性的這一定義被認為是最經典的定義,他對現代性的三個描述“過渡、短暫和偶然”分別對應現代性的縱向歷史維度、橫向的空間維度,以及現代性的非理性即現代性危機的問題??v向界定從歷史的角度通過對比現代社會和古代社會的特點來界定現代性的內涵。橫向上的界定著重現代性的體驗,現代社會中沒有什么是永恒不變的,一切都處在變動不居之中。而現代性的非理性或現代性危機則體現為現代性原則統治下社會與人之間的不協調。

一、現代性之過渡

現代性之過渡體現的是現代性的生成和發展脈絡,是現代之于傳統的比對。按照哈貝馬斯的觀點,現代性作為新世界即現代世界區別于舊世界的特征,是有時代意識的。[ 2]過渡體現的正是這種時代意識?,F代性的這種時代意識也體現在其詞源學考證上。從詞源學上來看,現代性(m o d e r n i t y)的英文詞根m o d e r n源于拉丁語m o d e r u s,最早出現于1 5 0 0年,有當下的、最近的、與過去相對的意思;動詞形式m o d e r n i z e出現于1 7 4 8年,有使某事物在品味、形式、用處等現代化、適應現代方式的意思;而m o d e r n i t y一詞直到1 6 4 0年還沒有出現。①從時間上也可以看出,從m o d e r n到m o d e r n i z e的發展跟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基本是一致的,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現代性與資本主義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因而現代性代表的現代世界可以認為理解為資本主義的新世界,舊世界也就是資本主義產生以前的世界———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及脫胎于古希臘古羅馬世界的基督教中世紀時代。由此,現代性可以初步理解為資本主義世界區別于資本主義世界之前的世界的特性。再結合一些哲學家對現代性的相關描述,可以得到關于現代性內涵的更確切信息。首先,根據吉登斯的觀點,“現代性指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大約十七世紀出現在歐洲,并且在后來的歲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圍內產生著影響”[ 3] 1,并且“在現代性背后,我以為,我們能夠觀察到一種嶄新的不同于過去的秩序之輪廓”[ 3] 3。其次,鮑曼也指出“對于社會的大多數成員而言,現代性的出現等于是秩序和安全的破壞”[ 4] 6 0。舍勒也認為“現代性是傳統‘價值秩序( w e r t a n g e o r d n u n g)的顛覆,現代的精神氣質體現了一種現代型的價值秩序的成形,改變了生活中的具體的價值評價”[ 5]。由此可知,現代性關涉的是新舊兩個世界關于社會秩序或組織模式的問題。而決定一個社會的秩序或組織模式的,是在這個社會里起決定作用的價值選擇?,F代性是對傳統的決裂,是不同于傳統價值秩序的、新的價值秩序的形成?,F代性之過渡也可以理解為新舊兩個世界在價值秩序問題上的因襲與破舊立新。因此要厘清現代性的概念,還要從新舊兩個世界的價值秩序問題說起。

無論是社會秩序還是價值選擇,都是為了人類社會的自由和解放而服務,都是人類為了自由、憑借自身的理性認識活動而作出的選擇。新舊兩個世界在價值選擇問題上的變化也反映了人類理性認識活動的發展過程。從泰勒斯的“水是萬物的本原”[ 6]到康德的“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7],人類都在用自己有限的理性去探索宇宙的無垠和人類社會自身的奧秘。古往今來幾千年,無數優秀的思想者接力試圖弄清楚人類作為存在者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作為存在者的人類自身,以及怎樣的發展才能實現人類的自由和解放?,F代性就是伴隨著理性的這種探索過程產生和發展的。中世紀及其之前的社會是以宗教神權和自然權威為主導的社會,而現代則是以人類主體理性為主導的社會。傳統追求的是權威和永恒,而現代追求的是個性和自由?,F代性之過渡體現的正是個性與自由取代權威和永恒、理性至上取代自然權威和宗教神權———自然正當。

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試圖憑借自身的力量來思考人類自身和所處的世界,以期找到通往自由的道路。人類憑借自身理性對世界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以泰勒斯為代表的米利都學派,他們是有記錄的、最早的、把自然作為理性思維對象的人,此時的理性認識活動并沒有嚴密的邏輯和高深的概念演繹。他們只憑對外界的知覺和好奇,便試圖窺探自然的奧秘,以便獲得更多關于人類生存環境的知識。這種理性活動在現在看來也許粗糙,卻標志著人類利用自身理性進行哲學思維活動的開始。到了蘇格拉底,哲學的研究對象從自然界轉向人類自身。蘇格拉底研究人類和人類社會,不斷追問什么是好的人和好的生活,以及怎樣才能過上好的生活,即蘇格拉底問題。即使是在達成古希臘哲學巔峰成就的希臘三賢身上,理性的概念還只是一種個人自覺的主體意識和思維能力,其作用也只是認識自然正義———自然規定的事物的秩序,并遵循這種秩序。此時的理性只是認識并使個人遵循外在自然權威的工具,因為人們相信自然規定了事物的天性,且只有遵守事物的天性才是符合正義的,才是善的。理性的作用就在于認識并遵循善的規則。人的善就是做有德性的人,過符合德性的生活。城邦的善就是要為生活于其中的人提供秩序和條件,使其能夠按照各自的天性展開活動,這樣的城邦才是善的城邦。這一時期自然權威是最高的價值標準,理性是服從于自然權威之下的,理性對于自然權威只是被動地去認識其給定的秩序并遵守之。

到了中世紀,基督教神權取代古希臘自然權威,成了理性的最高標準?;浇躺駲嗤ㄟ^教會和教義向世人宣告世間萬物的規則,理性要做的也只是去遵守它。在資本主義之前的社會,自然權威和基督教神權才是最高的善,具有最高的價值,而理性的作用僅僅在于認識自然權威和基督教神權。作為具有最高價值的自然權威和基督教神權,無疑為人類社會提供了關于普遍的善的規則。按照普遍的善的規則,社會秩序和社會組織模式也有一個最佳范本,人類在道德層面也有最高的標準和規范。人類理性需要做的就只是去認識這種善的規則,并使社會運行和個人活動與這種最高的善相符合。在這樣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章可循的,不管是對于社會還是對于個人,都存在一種穩定的、善的狀態。

然而隨著中世紀的衰落和人類理性探索經驗的累積,中世紀及其之前社會中的這種穩定狀態被現代性思想的出現打破了?,F代性思想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馬基雅維利認為君主對國家權力應該有絕對的控制權,并且君主不應受任何道德準則的束縛,只需考慮功利的效果,為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馬基雅維利的這種觀點是截然不同的。他用現實的人的權力取代了自然權威和基督教神權,也由此開啟了現代性的巨輪?,F代是從區別于舊的時代來說的。馬基雅維利以前的舊時代主要是古希臘文明和中世紀神權占主導的時代。正如上文所述,這些時代的特征都是理性屈居自然權威或宗教神權之下,理性的作用只在于認識并遵循被自然權威或宗教神權給定的秩序和規律。因為這些秩序和規律規定了事物的良好發展,并且遵循這些秩序和規律能夠使事物達到自身的善。應用到人類社會中就是,人要憑借自己的理性思維去認識這些秩序和規律,并遵照這些給定的秩序和規律來安排自身和社會。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對于個人還是對于人類社會來說,決定好或不好的只有一個標準,即是否符合自然權威或宗教神權的規定。而馬基雅維利卻用人(君主)取代了這種自然權威和宗教神權,為人賦予了決定社會發展的最高權力———對國家權力的絕對控制權??梢哉f正是在這一點上,馬基雅維利開啟了現代性的宏偉歷程。從馬基雅維利之后,人的權利逐漸取代自然權威和宗教神權,衡量人和人類社會善惡與否的標準也被人類自身的理性取代。馬基雅維利開創了一種信仰,即崇尚人的最高權威,并相信憑著自身的理性能力可以實現人類自身的良好發展,最終實現永恒的自由和解放。

自馬基雅維利提出人應該取代神權占據最高的權威地位之后,人的主體權利被賦予了更具體、更豐富的內涵?;舨妓雇ㄟ^分析自然狀態把生存權作為人天生就應該具有的最基本權利,并且為了保障生存權需要訂立契約讓渡其他權利。之后,洛克不但豐富了生存權的具體內容,還把財產問題納入生存權的考量之中。洛克認為,財產權作為與生存問題密不可分的因素,也是人天生就應該享有的權利。至此,現代西方文明的基礎構成元素,理性、契約精神、財產權,以及由生存自由擴展而來的更廣泛的自由,就都出現了。在以后的歷史發展中,這些由人類理性為自身賦予的元素成了構建現代西方社會的基本原則,并推動著現代性的宏偉歷程和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正如哈貝馬斯所說:“我們確認清了理性的本來面目,即理性被揭發為主體性,它既是征服者,又是臣服者?!盵 2] 4理性不再是單純認識普遍善的工具,而是取代了普遍的善———自然權威和宗教神權,成為了能夠決定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善的最高權威。自此,自由取代了永恒,對自由與個性的不懈追求也取代了對權威的服從?,F代性之過渡體現的正是從傳統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過程中,作為認識普遍善的工具的理性,到主體性的理性的變化。

二、現代性之短暫

如果說現代性之過渡是從歷史維度對現代性的生成及內涵的考察,那么現代性之短暫則是從現代社會的橫截面來考察現代性在社會和個人身上產生的影響。正如吉登斯所說:“現代性的出現首先是一種現代經濟秩序,即資本主義經濟秩序的創立?!盵 8] 7 1在資本主義的現代社會中,由于人的理性取代了自然權威和宗教神權,自由取代了永恒,社會和個人都不再處于一種由權威給定的穩定秩序中,一切都具有了瞬時性,一切都是短暫的。這種瞬時性對社會和個人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這種瞬時性的影響之下,社會具有了與以往傳統社會極其不同的特點,個人的生存體驗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社會層面,現代性的理性原則極大地促進了實證科學的發展,而科學的發展也為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動力?,F代性的自由思想也為形成統一、自由的經濟市場提供了有利條件。而實證科學的發展和自由市場的形成又促成了西方兩次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由此西方社會也完成了巨大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變革,并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由于資本主義逐利的特性,技術的更新迭代與傳統社會相比是非常迅速的,社會也是加速運轉。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一切都是面向未來的,當下很快就會被未來取代,一切都是短暫的,一切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過去,沒有什么是穩固的。傳統社會原有的根基———權威和價值秩序———都被摧毀了?!敖洕兴l生的事情在生活的許多其他領域中也發生:根基的破壞和重建,抑或使人擺脫與重新陷入其中的過程?!盵 8] 7 3現代性摧毀了傳統社會的價值秩序和組織模式,給了人類前所未有的、絕對的自由,但也使得人類不得不“直面一個較為開放的和問題棘手的未來”[ 8] 9 2。因為“現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們拋離了所有類型的社會秩序的軌道”[ 3] 4,人們不得不思考要選擇一種什么樣的社會秩序、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社會等問題。然而作為資本主義發展重要推力的科學“已經是全球化,公開化,并基本上是無法控制的了??茖W事業并非簡單地服從于心猿意馬的商業利益,沒有人知道科技創新將把我們引向何方”[ 8] 8 9。如此種種,人類被迫置于一種“風險社會”[ 8] 7 7之中。

在個人層面,現代社會也改變了個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存體驗。傳統社會中,不論是自然還是宗教,都能因其權威而為個人所依憑。個人活動是以自然或宗教規定的善的規則為導向的,是面向傳統的。個人的生存體驗也是由穩定的價值秩序主導的,是穩定的、安全的。一切的活動只需要遵循善的規則,活動結果的好惡也只是是否遵循了善的規則而已。生存于傳統社會中的人因權威的價值秩序而獲得了關于永恒的體驗,這種關于永恒的體驗使人們得以獲得一種穩定的內心狀態。然而到了現代社會,現代性以理性的權威取代了傳統社會的自然和宗教。永恒被打破了,人類失去了能給他們帶來穩定的權威。此時除了人類自己,再也沒有人或別的什么能為其作決策了。人類必須為自己負責?,F代性主導的社會中,人是自由的,也是無所依憑的。不同于傳統社會,在現代性主導的社會中,未來是向人敞開的,是有無限可能的,只不過任何一種可能都需要人類憑借自己的理性去探索。就這樣,人類在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中,面向未來、思考未來、并為未來做決策,自負盈虧。正如哈貝馬斯所述,“自我煎熬的現實性成了現代的起點”[ 2] 1 0。然而,這種自我煎熬的現實性不單單只是現代性的起點,還貫穿了現代性的發展過程,至今也還在持續著。

個人在現代性社會中的艱難處境,還可以通過吉登斯的觀點得到進一步佐證。在吉登斯看來,社會變革改變了人們思考問題的角度,相較于傳統社會人們傾向于從命運的角度考慮問題,現代社會中人們更傾向于從風險角度考慮問題。因為“我們越是就未來事件作出積極的決策,人們越是要從風險角度考慮問題,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 8] 7 7。吉登斯認為這種風險還體現在人們行為模式的變化上。在他看來,在傳統社會中人們的行為方式是按照固有的價值取向、有其固定模式的,是可以預期的;而在現代社會,印刷行業和電子通信的發展使現代社會成為信息社會,人們的活動越來越依賴于信息,人們的行為方式是不確定的,一切活動都是基于對信息的把握。吉登斯認為在這種環境中人的活動是一種“社會反射性”[ 8] 9 1。吉登斯的這種反射性概念也體現了人類在現代性社會中的被動狀態。另外他還指出,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是不確定的,這也加深了人們的不安,“信任從前的形式與傳統的承諾和道德形式關系大得多,比如對親屬的義務就是如此?,F在的信任所涉及的是較為直接的一種注重未來的關系,不論你所信任的是誰或者是什么”[ 8] 8 3。這種信任在吉登斯看來也是存在很大風險的。他還指出,在這樣的生存狀態中主體的人是缺場的,時間和空間也再像傳統社會中那樣,而是得到了重組,“在現代性條件下,地點逐漸變得捉摸不定:即是說,場所完全被遠離它們的社會影響所穿透并據其建構而成。建構場所的不單是在場發生的東西,場所的‘可見形式掩藏著那些遠距關系,而正是這些關系決定著場所的性質”[ 3] 1 6。根據吉登斯的觀點,在現代性條件下,人于場所來說是缺場的,是不具有現實性的,即在當下的活動中人的存在沒有得到彰顯,是被遮蔽的。隨場所而存在的也許只是哈貝馬斯所說的“自我煎熬的現實性”[ 2] 1 0。

吉登斯關于人在現代性條件下是缺場的觀點,也說明了現代性條件下人與社會的不協調。鮑曼在論述猶太人大屠殺問題時也提到了這種不協調性。他在分析猶太人的處境時指出“他們的社會位置之不協調性———處在國家和社會的虛空之中———恰當地反映在對社會和政治的分離做出的同等不調和的反應當中,而這種社會與政治的分離卻標志著現代性的來臨”[ 4] 6 7。鮑曼的觀點從更高的層面指出了現代性社會條件下,人與社會的不協調。如果說資本主義國家是按照現代性原則建構起來的,是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而服務的,那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卻是人受制于社會環境而處于不安、不穩定的狀態之中。鮑曼敏銳地看到了國家作為理想和社會現實之間的分離,并對這種分離狀態進行分析,從而揭示了現代性社會中人的不自由、不協調的生存狀態。而這種不自由狀態歸根結底,還是現代性的短暫特性造成的。

三、現代性之偶然

現代性之過渡呈現的是現代性的生成和發展,不同于傳統社會,現代性社會以理性為最高價值,并相信憑借人類自身理性可以實現人的自由發展?,F代性之短暫體現的則是現代性對社會和個人產生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個人與社會呈現出不協調的狀態,人處于自我煎熬之中。兩次世界大戰和猶太人大屠殺也說明現代性不僅沒能實現人的自由發展,反而使人陷入失序的社會狀態之中。也許正如鮑曼所說,“現代性的唯一意義跟它的承諾和普遍的期望相反,它并沒有能夠磨平人類共處的公認的粗糙邊緣,也沒有能夠實現其諾言?,F代性失敗了”[ 4] 1 1 9。暫且不論鮑曼關于現代性失敗的論述是否正確,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即現代性確實沒能兌現其諾言?,F代性本身就是一種人類憑借自身理性實現自由的愿望,倘若現代性不能實現這種愿望,那現代性也就不再是不可置疑的,現代性也就陷入了危機。而這危機的原因就是現代性之偶然,即理性的非理性。雖然理性至上是現代性的顯著特點,但是沒人知道現代性的巨輪會把人類社會帶向何方。決定現代性這艘巨輪航向的,并不是理性。

雖然現代性危機是在近代資本主義生產高度發展的時候才凸現出來的,但是在此之前就已經有思想敏銳的人意識到了現代性非理性的一面。盧梭早就看到現代性的理性原則會把社會帶入無序之中。盧梭在《論科學與藝術》中就意識到科學和藝術的發展會敗壞人的道德,并且會導致一個不道德的社會。在《社會契約論》中,盧梭更是認為社會無法予人自由。盧梭的這種觀點無疑是對馬基雅維利、霍布斯和洛克觀點的反抗,也是對按照這三人的構想建造出來的社會的隱憂。后來的康德對現代性的質疑更為徹底??档聫默F代性最開始的地方對其提出質疑,即人的理性能力問題。無論是馬基雅維利,還是霍布斯或者洛克,都是相信人有能力憑借自己的力量實現好的發展。這種被給予充分信任的能力也就是作為主體的人的理性思維能力。正是這種對人自身理性思維能力的信任開啟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由自然權威和宗教權威主導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但是對理性能力的這種信任在最開始的地方是沒有根據的??档驴吹搅诉@一點,于是著手考察人類的理性能力問題。在《純粹理性批判》中,通過對理性在認識發生各環節的分析研究,康德為理性的效力劃定了界限。他認為人的理性能力所進行的認識活動,只有在現象世界的領域內才是有效的,在本體世界中理性無法進行認識活動。然而他又認為本體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于是在康德這里就得出了理性無法認識真實的本體世界的結論。雖然他通過對上帝的預設與合目的的統一性,來解釋理性在現象世界中認識活動所能達到的真理性,但是這種解釋難免帶有一廂情愿的獨斷色彩,反而是他關于理性無法認識真實世界的論斷更有說服力??扇绻硇詿o法認識真實世界,也就是說理性無法獲得真實的知識———真理,那么對于無法認識的東西又怎么去實現呢?現代性要實現的是人的自由,然而按照康德的觀點,自由概念是屬于本體世界的,既然理性無法認識本體世界,那也就無法認識關于自由的知識,因而也就無法了解實現自由的方法。如此一來,相信人類理性能力可以實現自由與解放的現代性,就如同沒有根基的大廈,其傾覆也只在片刻之間。雖然康德的本意是為人類理性做論證,其結果確是將理性置于更大的危機之中。于是理性至上的現代性也隨之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在康德之后,黑格爾對哲學的任務做了新的注解,他認為哲學的任務在于解決意識和現實的矛盾,實現意識和現實的真理性統一[ 9],而作為哲學最高成就的康德哲學卻確證了理性和現實的分離[ 1 0],這與哲學的任務是背道而馳的。因此黑格爾著手彌合理性與現實。他通過龐大的體系論證創建了客觀精神的哲學。通過創立絕對精神的哲學,黑格爾使得現象世界與本質世界統一起來,從而解決了在康德看來理性無法認識自在之物的難題。另外黑格爾還區分了家庭、市民社會與國家,并把絕對精神的辯證運動過程貫徹到對社會現實的解釋上。他認為普魯士王國是國家概念在現實中的實現,是理性且自由的,現代性也在普魯士王國的現實中實現了自我確證。如此,理性和現實在黑格爾這里就實現了和諧統一。

然而馬克思并不認為黑格爾關于絕對精神辯證運動的哲學解決了理性和現實的矛盾問題,也不認為普魯士王國是理性與現實的統一。不同于黑格爾將現實世界作為精神的反映,馬克思通過對人類歷史的考察得出“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 1 1],從而顛倒了黑格爾辯證法中的精神和現實世界的關系。馬克思通過這種顛倒的手法對黑格爾的辯證法作了修改,并將之應用于對人類社會歷史的解釋上。馬克思認為以往的思辨哲學在解決理性和現實的矛盾問題上是無力的,要解決理性和現實的矛盾問題,必須得從生產的角度,采用實踐的而不是思辨的手段。馬克思雖然沒有明確關于現代性的表述,但是其整個哲學體系都離不開現代性這一主題。對于馬克思來說,現代性的危機在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下人們所受的壓迫剝削與人的自由解放理想之間的矛盾。因此,其對現代性的批判也是圍繞著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及其造成的壓迫和剝削的批判展開。借助于唯物辯證法,馬克思通過對人類歷史的研究分析,認為“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 1 2] 4 3,從而揭示了資本主義壓迫和剝削的根源———私有制。因此主張通過依靠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的共產主義運動來消滅資本主義的所有制———私有制,從而建立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正如《共產黨宣言》中講述的那樣,馬克思認為在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中是不存在階級對立的,而且“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前提”[ 1 2] 5 3。對于現代性關切的自由和解放問題,馬克思試圖給出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案,即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

帶著和馬克思同樣的對現實和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列奧·施特勞斯從現代性的發展脈絡著手,通過重審西方文明的基礎,試圖找到解決現代性危機的答案。在施特勞斯看來,“現代性是一種世俗化了的圣經信仰,……憑借純粹人類的手段在塵世上建立天堂”[ 1 3] 3 9,說到底還是一種理性主義。而現代性危機表現為“現代西方人再也不知道想要什么———他再也不相信自己能夠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 1 3] 3 8,即虛無主義。在施特勞斯看來,虛無主義是自然權利式微的結果,“當代對自然權利論的拒斥就導向了虛無主義———不,它就等同于虛無主義”[ 1 4] 5。對自然權利論的拒斥等于否定了自然存在的普遍規范,僅僅依靠人類的思想去認識關于人和事物的規范,即普遍的價值標準。然而人類思想本質上是有局限的,這種局限就是“它的局限性隨著歷史情景的變化而變化,而某一特定時代的思想所固有的局限性乃是任何人類的努力都無法克服的”[ 1 4] 2 2。另一方面,歷史關心的“都是特殊性的事物”[ 1 4] 3 1 3,歷史主義不可能提供具有普遍客觀性的知識,“歷史主義在其所有形式中都或明或暗地否認了那不可否認的歷史客觀性的可能性”[ 1 4] 3 4。因此僅僅依靠人類的理性能力是無法在歷史活動中獲得有關普遍性的知識的,自然也就無法獲得關于普遍的價值標準的知識。沒有普遍的價值標準,理性最終會陷入無法判斷的虛無主義之中,理性至上的現代性必將給人類帶來非理性的后果。這也是施特勞斯理解的現代性危機的根源。

正如鮑曼所述,“現代性是一個人為的秩序和宏大的社會設計的時代,是一個設計者、空想家以及———更一般而言———‘園丁的時代”[ 4] 1 4 9。不同于傳統社會,現代性主導的社會是人的時代?,F代性的理性至上體現的是人的至上。在現代性社會中,人們為自己的未來設計、為自己負責,憑借自身能力將人類社會從傳統社會推進到資本主義社會。然而現代性也是“一項未完成的設計”[ 2] 1,現代社會中人與社會的不協調也說明了現代性的設計并未完成。人類要想實現自由和解放,必須在解決現代性危機的基礎之上,對現代性方案進行調整和再設計。而這種再設計離不開對現代性的歷史發展、現代性在個人和社會層面的影響,以及現代性危機的三個維度的深入理解,只有全面把握現代性的這三個方面,才能更好地解決現代性危機,更好地實現現代性的光榮夢想。

參考文獻

[ 1] 波德萊爾.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M].郭宏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8: 4 3 9 - 4 4 0.

[ 2] 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M].曹衛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2 0 0 4.

[ 3] 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2 0 0 0.

[ 4] 鮑曼.現代性與大屠殺[M].楊渝東,史建華,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2 0 0 2.

[ 5]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 0 1 8: 1 6.

[ 6] 拉爾修.名哲言行錄[M].徐開來,溥林,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 0 1 0: 1 2.

[ 7]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 0 0 7: 1 6 9.

[ 8] 吉登斯,皮爾森.現代性———吉登斯訪談錄[M].尹宏毅,譯.北京:新華出版社, 2 0 0 0.

[ 9] 黑格爾.美學(第1卷) [M].朱光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 0 1 7: 7 9 - 8 1.

[ 1 0]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 [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 9 7 8: 3 1 0.

[ 1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5 2 4.

[ 1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 1 3] 施特勞斯.西方民主與文明危機[M].劉小楓,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2 0 1 8.

[ 1 4] 施特勞斯.自然權利與歷史[M].彭剛,譯.北京:三聯書店, 2 0 1 6.

(編輯:劉恩至)

猜你喜歡
權威現代性理性
復雜現代性與中國發展之道
各大權威媒體聚焦流翔高鈣
淺空間的現代性
由現代性與未來性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
跟蹤督察:工作干得實 權威立得起
權威發布
淺談夢窗詞之現代性
權威的影子
“本轉職”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歸
理性的回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