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難點與對策

2023-12-04 09:07吳偉彬許標文
臺灣農業探索 2023年3期
關鍵詞:返鄉創業青年鄉村振興

吳偉彬 許標文

摘 要: 【目的/意義】通過正確認識青年返鄉創業對鄉村振興產生的影響效應,補充完善青年返鄉創業的理論研究,為助推鄉村振興順利實施提供建議?!痉椒?過程】闡述青年返鄉創業的現實意義,總結出青年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分析青年返鄉創業可能存在的現實難點,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窘Y果/結論】青年返鄉創業是鄉村振興的內生性力量,從加快三產融合、增強制度供給、厚植鄉村文化及構建鄉村秩序等方面總結了有效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并就青年返鄉創業存在自身不足、外部環境制約的現實問題,提出構建價值鄉村空間、返鄉青年交流渠道及鄉村多元治理機制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 青年;返鄉創業;鄉村振興;效應研究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3?5617 ( 2023 ) 03?0030?06

Realization Path,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Youth Returning Home to

Start Businesses to Help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WU Wei-bin XU Biao-wen

(1.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Scientific Information,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Meaning】By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youth returning home to start businesses on the ruralrevitalizatio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youth returning home to start businesses was supplemented and improved, in order toprovide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Methods/Procedures】The practicalsignificance of youth returning home to start businesses was expounde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youth returning home to startbusinesses to help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was summarized, and the possibl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youth returning home to startbusinesses were analyzed. Then,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Results/Conclusions】The youthreturning home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was the endogenous force of rural vitaliz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effectivelyhelp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was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acceler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strengthening thesystem supply, cultivating the rural culture and building the rural order. 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youth returning home to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such as their own shortcomings and the constraint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some policy suggestions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constructing the value rural space,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for returning youth and the rural multigovernancemechanism.

Key words: youth;returning home to start businesses;rural revitalization;effect research

青年作為社會上最富有活力、創造力和生命力的群體,肩負著建設祖國和復興民族的歷史重任。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了專門部署,提出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總體要求和具體安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鄉村天地廣闊,青年大有可為[1],迫切需要青年憑借其視野廣、思路活、見識多的優勢投身其中,返鄉青年理當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力軍。據農業農村部2022 年數據顯示,全國返鄉創業人員總數超過1120 萬人,且平均每個創業主體帶動6.5 個當地農民就業,青年返鄉創業對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返鄉青年創業回流彌補了農村人才的外流和缺失,帶動了資本要素和生產要素向鄉村聚集[2]。各地區通過基礎設施聯通作用、高新科技通暢導入等措施積極吸引青年返鄉,返鄉青年通過創業就業、鄉村公益、服務基層組織等各種方式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诖?,本文將返鄉創業青年定義為從村莊出去工作,并且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然后回到鄉村的創業人員;或者是農村大學畢業后帶著自己的視野,為村莊謀福利、促發展的青年人才;還指與村莊有某種聯系,帶著資金、技術、人脈等資源積極返鄉創業的青年人才。返鄉青年所創之業不僅指狹義上的商業創業行為,還包括諸如參與鄉村治理等行為。

關于青年返鄉創業的研究,已有學者基于微觀主體意識,認為通過對創業者本人教育培訓、價值回饋、責任意識的呼喚可以促進青年返鄉創新創業、參與村莊政治[3]?,F實來看,返鄉青年回流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鄉村振興的時代機遇整合現有農村發展要素,實現村民富裕和村莊發展,其具體動機可分為經濟利益、政治收益、發展家鄉的情懷和自我社會價值的實現等。另有學者則是認為通過金融支持、降費減稅、用地優惠等政策工具可有效促進青年返鄉創業[4]。此類研究關注到青年返鄉創業主要受返鄉青年的個人主觀因素和創業大環境客觀因素的影響,這對青年返鄉創業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但上述文獻更多的是針對如何促進青年返鄉創業從破解青年返鄉創業存在的動力問題出發,少有文獻從青年返鄉創業行為對鄉村振興的影響進行回應。青年返鄉創業是村莊內外聯結的過程,也是他們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的結果。因此,本研究從青年返鄉創業對鄉村振興的現實意義出發,以青年返鄉創業對鄉村振興的影響為落腳點,正確認識這一過程及結果,以補充與完善青年返鄉創業的理論研究,借此助推鄉村振興更加順暢實施。

1 青年返鄉創業的現實意義

1.1 鄉村發展增進青年返鄉創業的動力

青年返鄉創業行為動機是綜合多樣的。較多學者推崇的是勞動力遷移的推拉理論,并根據流入地與流出地之間的遷移因素劃分為“推力”和“拉力”。當前,城市交通擁堵、自然環境稀缺、就業壓力大、教育成本高等問題不斷顯現。城市人才、產品市場飽和度高、競爭大,創業成本高、發展前景渺茫,生活成本高、壓力大等因素,導致部分青年群體城市社會歸屬感降低,成為了促使青年返鄉創業的推力。在大城市工作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獲得更高的收入,共享更好的基礎設施,但由于返鄉青年多重社會資本的機會動因、自我價值實現的成就需要和故鄉不在遠方的“鄉土”情節[5],這些逐漸成為了青年返鄉創業的拉力。

1.2 鄉村資源匯聚加強青年返鄉創業的意愿

盡管推拉理論解釋了青年返鄉的流動性現象,但對創業行為意愿卻缺乏全面的理論解釋。返鄉創業青年行為是經過多重思考的,結合價值系統理論以及計劃行為認知理論,可知青年返鄉創業意愿主要由價值信念、主觀規范、行為態度、感知行為控制等組成。當返鄉青年根據其所掌握的技能、行業知識,積累務工的經驗等,覺得自己能力、資源等所擁有的因素在家鄉施展的機會大,其回鄉創業的意愿就越強烈。也就是當個人所掌握的機會和資源越多,所預期阻礙越少,則對行為的感知控制能力越強。一般而言,青年返鄉創業的主觀規范和行為態度主要會受到生存需求、成就需求、責任需求及外界支持與否的影響。通常,青年返鄉創業態度越積極,得到諸如家人朋友、政府政策支持越多,青年返鄉創業感知行為控制就越強,促使返鄉青年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就越高。

1.3 鄉村建設需要青年返鄉創業的積極參與

進一步地,有學者將鄉村建設與青年返鄉行為聯系起來。無論是溫鐵軍等[6] 以村社為基本單位的多元合作發展主張,還是李昌平[7] 以集體為基本單元的“進取”型發展思路,抑或是賀雪峰[8] 基于個體家庭的“保底”型發展倡導,都指向鄉村建設迫切需要青年群體的積極參與。返鄉青年在城市熏陶下積累了一定的商業理念、社會經驗及發展視野,比鄉村居民對鄉村現實和問題了解得更加透徹,更加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的生態理念,也更容易通過媒體、法律、管理等手段反饋鄉村訴求、發展鄉村經濟、保護鄉村遺產、提升鄉村治理,在促進鄉村建設中具有吸引社會資本、組織協調、橋梁紐帶、行為示范的理論優勢和實踐可行性[9],可實現鄉村內生動力的可持續發展。依托“嵌入性—公共性”方案[10],不同返鄉青年可有效促進鄉村發展、改進鄉村治理和推進鄉村建設。

因此,返鄉青年作為一種重要的內生性社會力量,應成為參與鄉村建設重要力量的補充。傳統鄉村發展模式由于小農式的農民自我積累、輸血式的政府資源輸入及外源式的外部資本下鄉等原因,存在積累發展緩慢、國家資源投向與農民需求脫節、外來資本下鄉排斥性強等缺陷[11]。返鄉青年以創業形式參與鄉村建設能夠有效克服這些缺陷,充當鄉村振興行動的領導者與帶頭人的角色。

2 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

2.1 加快三產融合,引領綠色發展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是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產業振興的關鍵是以現代產業先進技術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推動農業一二三全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引領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85% 以上的青年返鄉創業是農業產業融合類項目,廣泛涵蓋特色生態種養、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等業態。返鄉青年結合他們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帶動小農戶發展,并與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挖掘鄉村特色與文化,穩固種養產業、發展加工鏈條和提升文化價值,實現了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一定程度上有效規避了農業的弱質性,從而提高了農業發展的可操作性。返鄉創業青年經營管理方式、綠色發展理念潛移默化地在當地傳播,促進了當地創業就業、合作共贏氛圍的形成,引領了當地產業綠色發展。如在安徽巢湖經濟開發區,“三瓜公社”吸引了大量返鄉青年,根據地方特色選擇了本土化、可操作性強的實施項目,通過農文商旅融合發展模式策劃了集民俗文化、電子商務、貿易物流、休閑農業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青年創業園。各青年創業主體按照“一村一品”和“一戶一特”的思路,搭建種養基地、民俗文化、電商物流等就業平臺,以生態發展帶動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提高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實現了農民就業增收、農業提質增效、生態持續發展等目標。

2.2 增強制度供給,催生內生動力

強化鄉村振興的制度性供給是促進鄉村振興的先手棋。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制度性供給主要經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農產品市場化改革、農村稅費改革、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統領全局等4 個階段。當前形勢下,制度供給不僅應從宏觀層面對涉農法律法規和政策進行精細化、體系性安排,不同地區的農村基層更應在國家制度和政策框架下進行創新調適協同互動,從農民身份、宅基地、農村公共服務等微觀層面進行創新以催生農村內生發展動力。青年返鄉創業在本質上是一種市場行為,理應在符合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創業活動開展,從而激發創業自主性和持續性的發展。返鄉青年創業者普遍能避免就近區域的創業項目同質化,善用“在地化的鄉土知識”去解決自身在鄉村面臨的新問題、新情況[12],可帶動與轉變村民就業方向[13]。在強化返鄉青年服務鄉村同時,也改變了就業村民對鄉村的責任意識,兩者作為受益人可高度介入鄉村振興決策與行動[14]。但要認識到,村民是鄉村建設的主體、政治的主體,返鄉青年在身份上與現有法律框架是有差異的。這就需要對農民身份認同制定供給的微創新。如位于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的龍潭村,這個曾經的省級扶貧重點開發村,如今變為新型鄉村社區、網紅打卡村,“新村民”制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龍潭村沿溪兩岸構建院落、阡陌縱橫、雞犬相聞,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藝術家和文藝青年入駐。如何讓這些返鄉青年與村民優勢互補,共同建設鄉村成為龍潭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發放返鄉創業青年“新村民”居住證的探索,不僅使得“新村民”有資格參與村民代表選舉,同時還使其也能享受醫療、教育、社保等村民待遇。此外,為“新村民”增設副主任專崗和代表席位,積極鼓勵引導“新村民”與老村民深度融合,進一步增強了“新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和長期駐留生活創業的意愿,對實現新老村民的融合共建、發展共享、共同致富具有積極意義。

2.3 厚植鄉村文化,賦能鄉村空間鄉村空間

既是農民生產生活行為的功能區域,亦是鄉村文化的空間載體。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為從空間與文化的雙重視域審視鄉村文化空間提供了理論基礎。當前,我國鄉村空間正在發生劇烈重構[15],農民對鄉村文化普遍缺乏自信,且鄉村文化生態正處于從農耕向工商的內在性轉變,文化價值選擇也逐漸向更加理性化轉變[16],使得更加多元化的鄉村空間面臨發展主體、文化傳承等異化問題。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底色和靈魂,鄉村空間生產轉向必須與文化振興形成一種內在互嵌機理[17],即通過把鄉村文化作為治理對象、同時又作為治理策略統一賦能于空間生產之中,以此尋求鄉村文化治理的空間轉向。鄉村文化治理本質是以文化因素構建起來的軟性治理模式[18],通過文化表達可以突破物理空間、整合多元要素,恰好可以解決多元主體空間生產的異化問題[19]。青年群體作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的中堅力量,其群體文化創新了傳統文化內涵價值、表現形式和消費業態,賦予了傳統文化創發展的新動能[20],返鄉青年在弘揚與創新鄉村文化上也同樣有著重要的擔當與作用。返鄉青年通過短視頻更容易反映與滿足都市青年的“文化鄉愁”[21],呈現出文化反哺轉向,為挖掘鄉村內生力、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助力。如位于湖南省衡陽市祁東縣的沙井村,整體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有一定歷史文化,于2014 年被評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但其整體發展落后,面臨著產業單一、人口流失、文化衰落、配套滯后等問題,亟須尋找解決途徑[22]。該村通過挖掘特色資源,保護與傳承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并以此發展以家族文化為主的多元文化融合體系。根據多元文化主體制定文化治理框架,使得各相關主體在同一文化治理框架下合作發展。同時,當地根據文化資源在村落分布情況制定出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管控規則,保護傳統建筑、保護山水要素,加強土地治理、提升耕地價值,使得鄉村空間生產向著融合發展、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轉型。

2.4 構建鄉村秩序,改善鄉村治理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鄉村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統籌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是實現農民富裕、農業發達、農村繁榮的制度基礎。習近平在2022 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改善鄉村治理是組織秩序和自主秩序互洽的動態結果,也是政府、村民和市場在鄉村協作共贏的有效方式的社會管理過程。當前,村民的法治意識淡漠、道德失序,基層政府在鄉村社會治理中失位,鄉村治理體系正面臨主體多元化、機制民主化及手段多樣化等變化趨勢[23],鄉風文明建設存在短板。但只有維護好農民的根本利益、激發農民的主體性動力并促進共同富裕,鄉村治理才能發揮內在動力。鄉村治理需要人才,返鄉青年則是人才的核心。通過鄉賢文化培育現代精英恢復鄉村的權威與秩序[24],返鄉青年將鄉村建設的各種參與主體連接在一起,整合鄉村和社會資源,不僅塑造了鄉村振興的外形,也鑄就了鄉村振興的靈魂,有助于實現村美、民富、精神富。如位于魯中平原的D 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莊[25],產業以小麥和玉米種植為主,村集體收益主要來自于對外承包費用。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不僅D 村村莊精英流向城市,且越來越多的村民外出打工,導致村治囿于力治方式、鄉建缺乏更新與改善。隨著鄉村振興推進,越來越多村莊青年返鄉創業或者參與村莊政治,成為村莊經濟的帶頭人或者成為村莊治理的一把手。在D 村中,傳統村干部是長期在村莊場域的村莊精英,其村莊治理過程中主要遵循的治理方式是力治,表現為法理型權威。青年返鄉創業型精英作為鄉村治理服務型精英,遵循力治、倡導柔治,表現為“魅力+法理”型權威。他們積極與村民交流,為村莊種糧大戶爭取保險金、多渠道籌集村莊公共設施資金、發展村莊集體產業,并策劃生成民眾所需的項目與產業。村莊作為熟人社會,他們深諳村莊治理需要情理兼顧、重情輕理和輕情重理三種策略的熟練運用,表現出“外交官、經營者、動員者”角色,有利于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3 青年返鄉創業的現實難點與政策建議

3.1 青年返鄉創業的現實難點

但不容忽視的是,僅帶有先進技術、商業模式和運營理念的返鄉青年在現實中都面臨著“內憂外患”。

3.1.1 內憂:返鄉青年自身面臨的不足 對于從事商業行為的返鄉青年而言,尤其是剛從大學畢業的返鄉青年,由于農村宅基地、廠房用地流動性不足,難以滿足銀行貸款條件,導致創業時候可能面臨的創業資金不足;抑或由于知識或經驗儲備不足,不僅缺乏在農業、經濟、管理方面相應的基礎專業知識,而且對農村的風土人情更是缺乏了解,存在認知不全面、應變能力不足,有可能出現錯誤的決策,導致整體創業難度增加。對于從事鄉村服務的返鄉青年而言,需要處理好與本村老村干以及社區居民的關系。但往往返鄉青年難以在關系博弈和身份轉化的過程中認清自我[26],可能處在鄉村社會的邊緣,參與鄉村發展范圍狹窄,導致其工作執行與鄉村環境不符合,使得青年干部參與農村基層社會管理的能力受阻。

3.1.2 外患:返鄉青年創業外部環境的制約 一方面,創業政策環境不通暢。盡管政府鼓勵返鄉青年創業,但部分地方政府苦于受自身財政收入等限制,并無法保障創業在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金融保險等方面與城市就業之間的無縫銜接,普遍存在著政策落地困難、落實督察欠缺等多種問題,更有地方政府部門在服務返鄉創業時手續繁瑣、過程卡殼。而創業任一環節的暫時性滯留都可能讓返鄉青年面臨經營鏈條斷裂的風險。另一方面,存在用工難、合作意識有待提高的問題。目前,農村有文化、有技術的青壯年人群流失嚴重,幾乎僅留下50 歲以上的農民,且用工成本高。同時,本地村民日常通常忙于家庭再生產或村莊內部人情世故。這使得返鄉青年在家鄉的風土人情面前,其創辦企業的生產效率讓位于人情倫理、員工獎懲,被困于熟人社會圈[27],導致企業部分規則制度難以執行。此外,返鄉青年普遍缺乏創新意識,而返鄉青年干部由于過多的行政化任務會弱化了村莊發展內部需求的職能屬性[28],返鄉創業企業多位于產業鏈低端,面臨著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組織管理、政治成長等問題,極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3.2 青年返鄉創業的政策建議

鄉村并非完全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產物,其是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前提并指向以村民為中心的生產生活空間。當前,我國鄉村振興處于鄉村建設的關鍵階段,返鄉青年可利用自身優勢、社會網絡及血緣關系,充當鄉村振興行動的領導者與帶頭人的角色,為鄉村振興注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應該充分認識到,返鄉青年參與鄉村振興事業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的工程[29],如何解決該時期返鄉青年的現實困境,繼而維系鄉村產業發展、制度創新及鄉村治理的協同合作,持續吸引并新生一批“青年”參與鄉村建設,將會是未來推進返鄉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研究的重要課題。為解決青年返鄉創業的現實困境,本文建議應從政策制度上給予傾斜支持。

3.2.1 加強文化培育,構建具有價值創造的鄉村空間 返鄉青年為鄉賢文化注入了文化觸媒,有效動員社會各方主體組織和培育鄉村力量和個體創新能力,也有利于培育地方鄉村精英、重構鄉村現代規則和增強鄉村治理內在能力。因此,要把鄉賢文化建設納入到村莊文化建設的整體框架,讓鄉村回歸與賦能鄉村作為生存、生產與生活的空間屬性。

3.2.2 強化返鄉動力,構建返鄉青年交流渠道 采取有效措施強化青年的返鄉動力,并從商業、公共管理、項目等方面加強對返鄉青年群體的指導和扶持,鼓勵返鄉青年參與鄉村建設行動。積極通過高校、企業、政府培養新時代的返鄉服務型青年群體,不斷激活鄉村的創新發展活力,堅定不移地走創新驅動的鄉村振興發展之路[30]。

3.2.3 完善治理方式,構建鄉村多元治理機制 建立返鄉青年與基層政府和村莊之間的溝通渠道,既要推動基層群眾自治,確保村民參與村治居于主導的地位,又要強調返鄉青年智力與內化動力賦能,加快形成返鄉精英、普通村民、村社內部以及國家下沉力量多元共建合力[31],推動村莊治理實現法治、德治相結合,探索更多更好的村莊治理方式。

參考文獻:

[1]梁偉,陳鋒. 青年職業農民的鄉土嵌入機制與村莊再造?基于D鎮返鄉創業大學生的案例研究[J]. 中國青年研究,2022(5):111?118,110.

[ 2]宋秋英. 農村創業青年引導機制的構建與完善策略[J]. 農業經濟,2021(12):82?83.

[ 3 ]林龍飛,陳傳波. 返鄉創業青年的特征分析及政策支持構建?基于全國24省75縣區995名返鄉創業者的實地調查[J]. 中國青年研究,2018(9):53?61,10.

[4 ]周國紅,張艷. 浙江沿海地區農村青年創業現狀與思考?基于寧波市鄞州區的問卷調查與分析[J]. 華東經濟管理,2008(11):8?12.

[ 5 ] 費孝通. 鄉土中國[M]. 成都:天地出版社,2019.

[6]溫鐵軍,董筱丹. 村社理性:破解“三農”與“三治”困境的一個新視角[J].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0,14(4):20?23.

[7]李昌平. 中國鄉村復興的背景、意義與方法?來自行動者的思考和實踐[J]. 探索與爭鳴,2017(12):63?70.

[8 ]賀雪峰. 誰的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前提[J]. 探索與爭鳴,2017(12):71?76.

[ 9 ]傅才武,李延婷. 公共文化建設為什么不能強化供給側財政投入方式:一個解釋框架[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7(2):50?64.

[ 10]鐘楚原,李華胤. 青年人才何以助力鄉村振興?基于“嵌入性—公共性”框架的分析[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1):50?60.

[11]李群峰,侯宏偉. 返鄉創業精英如何引領鄉村振興:緣起、機理分析與隱憂[J]. 世界農業,2019(8):11?16.

[12]董怡琳. 場域關聯與關系再生產:返鄉創業青年的雇工邏輯?基于魯西南Z村電子廠的個案研究[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2,21(1):111?119.

[13]馬士良.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青年創業素質培育現狀及提升策略[J]. 農業經濟,2020(8):109?111.

[14]袁媛. 青年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J]. 人民論壇,2020(15):92?93.

[15]王丹,劉祖云. 國外鄉村空間研究的進展與啟示[J]. 地理科學進展,2019,38(12):1991?2002.

[16]張曉剛,劉芳惠. 新時代鄉村文化的審視與展望:現代轉型、現實挑戰和振興進路[J]. 寧夏社會科學,2022(5):120?128.

[17]范穎,周波,唐柳. 基于文化空間生產的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路徑[J]. 規劃師,2019,35(13):62?69.

[18]袁君剛,李佳琦. 走向文化治理:鄉村治理的新轉向[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3):42?49.

[19]孟祥林. 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解構與建構[J].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35?44.

[20] 李少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轉化:以青年文化為中心的視角轉向[J]. 理論月刊,2023(1):103?110.

[21]胡小武. 市場理性與文化鄉愁: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青年鏡像與群體心態[J]. 中國青年研究,2019(9):5?10,17.

[22]曾燦,劉沛林,左裕林,等. 聚落“雙修”視角下鄉村振興路徑?以祁東縣沙井村為例[J]. 自然資源學報,2022,37(8):2018?2032.

[23]崔占峰,崔宏瑜,王澤光. 鄉村社會治理中的有效參與:青年參與的動力系統研究[J]. 當代青年研究,2022(1):34?41.

[24]李寧. 鄉賢文化和精英治理在現代鄉村社會權威和秩序重構中的作用[J]. 學術界,2017(11):74?81,325?326.

[25]李雪萍,呂明月. 青年返鄉服務型精英:鄉村治理權威結構的新變化[J]. 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20,38(1):24?30.

[26]張鴻,袁涓文. 村治中鄉村精英的作用及面臨的困境研究[J]. 農業經濟,2021(10):67?69.

[27]朱云. 返鄉青年治村的機制、困境及出路?基于江蘇楊村的案例分析[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2,21(5):610?617.

[28]王彥青. 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實踐困境及其政策與理論反思[J]. 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20,22(4):81?85.

[29]朱亞坤. 缺位、補位與就位: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相關問題探究[J].青年探索,2022(1):40?48.

[30]王小兵. 開展農村青年創業教育的思路與對策[J]. 繼續教育研究,2011(11):21?22.

[31]朱冬亮,洪利華. “寡頭”還是“鄉賢”:返鄉精英村治參與反思[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49?57.

猜你喜歡
返鄉創業青年鄉村振興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現狀、困境及對策研究
農民工返鄉創業金融支持體系研究綜述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弘揚雷鋒精神與轉型期高校校園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返鄉創業障礙性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
“返鄉創業”,北京邁出扎實一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