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馬克思到當代:歷史、邏輯與問題意識

2023-12-10 16:42仰海峰
社會觀察 2023年10期
關鍵詞:歷史性資本主義邏輯

文/仰海峰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的發展在兩個維度上展開:一是理論邏輯的維度,通過概念及理論邏輯的推演體現理性在哲學上的發展,或是對理性的反思與批判引發的關于個體存在與生命的思考;一是歷史性的維度,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從社會歷史存在的變遷中去看社會思想的變化,從而揭示思想與歷史的內在關聯與循環,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后給予我們的重要維度。本文主要立足于思想線索層面進行探討,以展現從馬克思走向當代時需要考慮的歷史與思想變遷,從而明確我們的問題意識,探索馬克思主義走向當代的理論路徑。

歷史性視野與馬克思哲學的開放性

恩格斯曾指出,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意味著,馬克思的哲學與思考保持著一種開放性。開放性作為馬克思哲學的根本特性,推動著馬克思哲學的發展,后人只有在新的歷史情境中發展了馬克思的哲學,才真正領會了其思想的真諦。

近代以來的哲學,在其邏輯建構上,存在著兩個特點:

第一,以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為自然社會?,F代社會生產的一個重要條件就在于,所有人必須是自由而平等的。商品交換的普遍化,只能在自由而平等的人之間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平等就被規定為人的自然本性。但事實上,這只是人的歷史性規定。馬克思指出,“價值表現的秘密……只有在人類平等概念已經成為國民的牢固的成見的時候,才能揭示出來”。這意味著,人的自由平等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同樣,與之相應的自然社會也是一個歷史性的存在。

第二,確立理性原則?!豆伯a黨宣言》中這樣寫道:“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痹谶@樣的社會情境和思想斷裂中,理性確立了自身至高無上的地位。近代以來的自然法存在著兩種思路:一是由人的自由而來的功利原則;一是由人的平等而來的契約正義。理性原則的確立,進一步確認了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合理的、進步的自然社會。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時指出:“經濟學家所以說現存的關系是天然的,是想以此說明……這些是應當永遠支配社會的永恒規律?!边@表明,一些社會主義者雖然對近代以來的社會與思想提出了批判,但他們并沒能真正跳出現有社會及其思想觀念,其理論實際上只是以另一種方式解釋了世界,這就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說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苯詠碚軐W的反思精神,囿于其歷史的視野并不能保證哲學的徹底開放性。在《致安年柯夫的信》與《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集中展現了自己哲學中的歷史性方法:

首先,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歷史性的存在?!霸谏a、交換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一定的社會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一句話,就會有一定的市民社會?!睕]有抽象的社會,只有具體的歷史的社會及其組織形式,因此資本主義社會同樣是一個歷史性的社會,這意味著不能將資本主義社會看作自然社會。近代思想站在資產階級社會基礎上,將這一社會永恒化、自然化,同時他們又以自然社會來確證資產階級社會的人性化、合理化,這實際上是一種循環論證。

其次,思想與觀念同樣具有歷史性規定。當人們把資產階級社會當作永恒的自然社會時,就會把這社會的運行方式以及產生于這一社會的思想、觀念看作是永恒的。實際上,“它們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哲學思想和觀念的發展,有其自身的邏輯,但也受到特定社會存在的影響和規定。只有思想與歷史之間的互為批判的循環,才能保證哲學思想的鮮活性、開放性與批判性。

再次,歷史性與哲學的批判性。歷史性意味著批判性,這種批判具有雙重維度:一是將所處的社會及其思想當作歷史性存在,從而對社會存在及其思想保持一種批判性。馬克思的批判指向一個超越當下社會的社會。二是在這種面向未來的維度中,馬克思哲學對自身保持一種反思性,不將自己的思考看作永恒真理的完成與實現,批判性與開放性在這里統一起來了。這意味著,今天面對馬克思,一方面需要不斷地回到馬克思,另一方面,更需要面對當代社會與思想的變遷,從馬克思走向當代,從而形成新的理論思考與理論建構。

社會發展與哲學思想變遷:一種歷史性的分析

從馬克思的方法出發,討論馬克思哲學的當代建構,一方面,我們需要分析現代社會的歷史進程,另一方面需要反思與這一進程相應的思想觀念及其邏輯變化。就生產方式的變遷和社會結構的變化而言,資本主義社會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不同的發展時期: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階段,組織化資本主義階段,全球資本主義階段,數字資本主義階段。本文試圖描繪這四個不同階段在生產方式上的變遷,一方面更好地理解資本主義社會變化所提出的問題,另一方面來考察資本主義社會變遷所帶來的思想變遷。

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階段,指文藝復興到1870年代,這是資本主義的上升時期,到馬克思生活的時代,這一時段的資本主義已經顯示出其自身的內在發展與極限,面臨著新的社會轉型。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對這一時段的有力分析。第一,從生產技術層面來看,資本主義社會正經歷從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大工業的過渡。第二,在社會管理模式上,強調自由競爭與契約精神。在政治管理模式上,由契約論建構的國家,同樣強調自由、平等、民主,以與經濟的運行相適應。第三,在精神與意識形態層面,自由、平等成為人的自然規定,這也是理性的根本內容。將人看作上帝的原型,體現了近代思想家對人與社會的信心。

19世紀30—40年代,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已經明顯,這種危機在社會結構層面通過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而表現出來。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揭示了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社會的難題:一是隨著機器大生產的形成,利潤率下降成為基本趨勢;二是機器大工業與私人占有的矛盾日益加??;三是這些矛盾最后通過階級矛盾表現出來。這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已經無法繼續按自由競爭的邏輯運行下去了,新技術的形成與運用,社會結構方式的改變,推動著資本主義社會進入第二階段,即組織化資本主義社會階段。

19世紀70年代開始,新技術的發展逐漸改變了資本主義生產模式。從生產方式的視角來看,一是生產的動力發生了變化。電力推動著機械化生產和超大企業的產生,形成了壟斷組織。二是管理模式發生變化。機械化與壟斷的出現,一方面使得分工日益細化,專業化日益明顯;另一方面,分工的專業化和企業的規模擴大,推動著科層制的發展和管理模式的改變。隨著國家與市民社會的相互滲透和日益結合,馬克思指出的私人占有與社會化生產之間的矛盾,在一定意義上得到緩和,生產與社會管理的組織化程序日益提升。

社會結構的變遷,直接影響到思想觀念的變化。第一是自信的理性哲學受到質疑與批判,實證主義開始興起。對于實證主義,許多哲學家都提出了批評,并由此強調技術思維對人的壓抑,這一思路構成了哲學思想的第二個重要方向。西方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哲學的社會批判與理性批判結合起來,并以之作為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維度。第三是對人的存在與生命的關注與探索。叔本華、尼采對人的情感、意志的強調,海德格爾對人的存在的討論,弗洛伊德對欲望與無意識的分析等等,這些不同的思考表明,自由競爭時代理性對個體的壓抑與否定引發了對個體生存境域的重新思考,而技術的進步在另一層面又激發了以技術理性為基礎的思想探索。

20世紀70年代之后,組織化資本主義生產一方面帶來了豐富的產品,另一方面這種標準化生產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新技術的發展,使得空間對資本的限制越來越弱,資本的全球布展日益可能,資本主義的企業呈現出“多中心”的狀態。隨著生產的全球化,雖然民族國家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跨國公司的運行有其相對獨立性,這在一定意義上進一步推動了全球的政治力量重組與較量。

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以資本邏輯為中心的全球化得以全面展開,后現代思潮登上舞臺。德波批判景觀社會、鮑德里亞批判消費社會時指出,消費社會中的主體只不過是在符號—物的系統中尋找一個對應的虛像。網絡社會的興起使得傳統本體相關的“真實”日益被“超真實”所取代,傳統的世界及其理論日益失去了確定性。在全球化時代,多中心的形成、技術的不斷發展與變革,這種確定性和世界的本質被打破,對理性與主體的批判,催生了后現代思潮。

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面臨著新的變化,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著資本主義社會的數字化轉向。雖然數字化在20世紀90年代就被提出,但其成為技術和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的根本規制則在新一輪的技術變革中才得以全面實現,也正是這個意義上,本文將之概括為數字化資本主義。新一輪技術的變革對社會存在的影響還處于轉變之中,其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影響,同樣也需要大家去理解、去建構,但不管怎么樣,它已經到來。

將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與思想觀念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并不是說這四個階段沒有內在的關聯。從社會存在視角來說,資本邏輯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基本特質;從觀念變遷的視角來說,不同階段思想之間的邏輯轉換,既合乎社會歷史的發展,也體現出思想之間邏輯轉變的內在規定性。這一區分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與思想觀念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思想變遷中的內在邏輯,從而保持一種開放性的視野,面向真實的歷史進程及其觀念變遷,從而厘清問題的框架。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邏輯與當代發展

與上述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與思想觀念的發展相對應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存在與發展,這一歷史邏輯既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反思,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邏輯建構。馬克思哲學的核心主題是如何在充分吸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成果的基礎上,解決資本主義社會提出的問題,共產主義社會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這是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矛盾尖銳化、激烈化狀態下的理論指向。

進入組織化資本主義社會,第二國際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從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出發,一是繼續了資本邏輯批判的思路,二是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在組織化階段的特點及其問題。在伯恩施坦看來,社會民主黨是要一種社會主義社會制度來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在考茨基看來,一個走向超帝國主義的社會,其矛盾在于工業對農業的侵蝕,這種侵蝕不限于本國,從而形成了資本的向外擴張。盧森堡從擴大再生產與資本積累出發,提出了帝國主義擴張中的內/外的辯證法。與這些學者不同,列寧將俄國置于帝國主義的鏈條之中,得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結論,成立了蘇維埃政權。

到20世紀20年代,西方馬克思主義面對組織化資本主義社會,以馬克思哲學的批判精神為基礎形成了社會批判理論。從盧卡奇的物化批判到法蘭克福學派的工具理性批判,他們自覺意識到在技術的結構化過程中個體與社會被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命運,并將之上溯為西方文明的根本特征。隨著電子媒介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開始了對全球化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與反思。列斐伏爾和德波對電子媒介與日常生活異化的關系進行了反思與批判,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批判對“真實”“主體”等傳統哲學的概念進行重新審視。到20世紀90年代,批判資本邏輯的新形態及其思想觀念,構成了全球化資本主義時代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議題。

面對正在展開的數字化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展開,需要處理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理解現代社會發展史和科技史。哲學的進展和問題意識雖然有其相對的獨立性,但問題本身的提出及其回答,卻受到日常生活的制約和影響。隨著數字化社會的展開,對這一新的社會存在的結構及其運行特征的分析與思考,是理解當代思想發展的前提,也是新的哲學理念建構的基礎。

第二,理解現代哲學與思潮,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歷程。馬克思思想的變革就是建立在對當時的哲學與思潮的整體性超越基礎上的,今天的哲學建構同樣需要這樣的理論基礎。在歷史發展和邏輯展開的坐標中,形成知識地圖,才能更為準確地定位問題,展開理論構架,形成對數字化資本主義時代的理論批判與邏輯建構。

第三,堅持馬克思哲學當代建構中規范性與批判性的統一。馬克思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其批判性。批判是為了更好地建構,對于今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來說,探索規范性內容已經是非常緊要的問題。從馬克思哲學的語境來看,更需要關注的是社會存在場域中人們的相互關系建構以及主體性的生成,在這樣的場域中去探討規范理論的生成空間。如何在資本批判中探索馬克思哲學的規范性內容,這是當前研究中需要展開的問題。

第四,回到中國語境,在反思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進程的基礎上,建構合乎中國社會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構架。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有自己的邏輯與構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吸納了當代思潮的許多合理內容,但其問題意識和邏輯探索與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問題有著相關性。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關注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與哲學思潮的同時,需要緊扣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前瞻性地從哲學基礎理論問題、概念與理論構架等層面展開理論探索,形成中國當代實踐的精神成果。

猜你喜歡
歷史性資本主義邏輯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刑事印證證明準確達成的邏輯反思
“美好生活”從主觀愿望到執政理念的歷史性提升
邏輯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創新的邏輯
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重大成就
40年,中國實現歷史性跨越
女人買買買的神邏輯
新謝潑德火箭:歷史性的垂直軟著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