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年代初的臺?!胺垂ァ弊h題

2023-12-10 16:42馮琳
社會觀察 2023年10期
關鍵詞:反攻臺灣當局蔣介石

文/馮琳

關于1962年“反攻”議題的發酵,以往研究忽視美國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背離及其對臺灣方面有限的縱容,未能反映出美國對華政策的復雜性。挖掘歷史細節,可以看到,在美國支持國民黨當局對大陸進行侵擾與偵查時,在美方暗中縱容臺灣當局對大陸的挑釁行動時,他們不提“不以武力改變現狀”;但當中國大陸集結兵力、準備回應時,美國就強調“不以武力”。多年來,美國打著維持臺海和平、反對武力改變現狀的幌子介入臺海,實際上這只是單方面限制中國進行維護自身安全、謀求統一正義行動的工具。

蔣介石準備“反攻”的“被動性”因素

1958年,為使蔣介石不再以“好戰的”“內戰幸存者”的姿態出現,不給美國添麻煩,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要求蔣介石聲明不憑借武力返回大陸。在此前后,美國將臺灣打造為“中華文化守護者”的想法逐漸明確、成型?!笆刈o文化”與“不憑借武力返回大陸”的說法有異曲同工之效,就是讓蔣介石放棄在臺海發動熱戰的念頭,維持兩岸分離的狀態。

1960年前后,由于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浪潮,聯合國大會在中國代表權問題上的投票主導權不再掌握在美國手上。美國政府認為“緩議”策略已“用盡”,需謀改變,打算務實地保留臺灣當局在聯合國的席位,做好迎接聯合國內有關“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討論的準備,甚至有意在西方世界滲透推廣“臺灣有權獨立”的認識,為將來臺灣的可能“獨立”炮制輿論。

國民黨高層認為,美國政府“正在以犧牲他們為代價,尋找擺脫中國僵局的出路”。由于對“兩個中國”意涵的深惡痛絕,國民黨不愿意與美國討論“兩個中國”的方案,不管以任何方式。1961年夏,國家安全顧問彭岱向肯尼迪指出,國民黨對他們與美國的關系“比過去五年的任何時候都更加不安”。對他們來說,“美國態度變化的最微弱跡象似乎都是生死攸關的問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科默也意識到,“蔣介石對美國政策的持續擔憂在引領他考慮越來越多的賭博”。這是1962年蔣介石推動“反攻”計劃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此次國民黨掀起“反攻”高潮的“被動性”因素,是以往相關研究通常忽略的歷史背景。

“現在就做,否則將永不可能做”

1960年前后,中國經濟出現困難,中蘇關系面臨考驗,同時西部邊境也出現緊張局勢。蔣介石加緊軍事準備,并在1962年將箭搭于弦上。但是,臺灣當局要將“反攻”口號落實有很多困難,重要的一點是“反攻”需要先得到美國許可。早在1953年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表示要“解除臺灣中立化”之后,美政府擔心臺灣因此而躁動,要求臺灣當局“在計劃任何將根本改變現在空軍行動的模式和節奏的行動時,特別是包括攻擊性使用飛機時,必須提前咨詢美國”。當時的美國“駐臺大使”藍欽解釋說,臺灣方面對大陸的挑釁性行動將是“損害美國利益”的行動。美國以戰斗機的交付為籌碼施以壓力,臺灣當局被迫同意此項原則,并以書面材料方式做出保證。1954年,在臺美“共同防御條約”的談判中,美國對關鍵條款進行解釋與限制,不但要將臺灣方面以往對使用武力的保證法律化,還加上軍事部署亦需與美國商議這一要求。加上1958年“不憑藉武力”的臺美聯合聲明,美國掌握了臺灣當局“反攻”行動的決定權。

蔣介石不想受制于這些限制,他以實際行動證明著對美國的不滿。1962年,已是古稀之年的蔣介石認為這是自己最后的機會了。海外媒體聚焦于蔣介石急于發動“反攻”的心態。艾薩浦指出這種心情是“現在就做,否則將永不可能做”,即“反攻或死去”?!短K格蘭人報》報道,12年來,蔣介石迭次聲言“反攻”大陸,這次似已臨“劍拔弩張之地步”:蔣已74歲,中國大陸即將擁有核武,經濟困難也將緩解,目前的時機稍縱即逝。

1962年2月,臺灣“國防部”成立“戰地政務局”,籌劃“反攻大陸”后的政務與經濟重建業務。3月,“行政院”成立“經濟動員計劃委員會”,整合臺灣的經濟與人力資源,囤積物資。5月1日起臺灣當局開征“國防臨時特別捐”,在原有的“防衛捐”基礎上另外增加稅率和項目。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認為,蔣介石的“反攻”會導致在中國爆發一場美蘇大戰,美國也不太可能獲勝。一次失敗的嘗試只會進一步破壞臺灣當局的國際地位,并使美國“更難在臺灣問題上保持它作為一個獨立政府的地位”。若蘇聯介入,美國就“成功地再次推動北平和莫斯科走到一起”,實際上“推遲了共產主義世界的兩個巨人可能相互扼殺”的那一天。因此,美國派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哈里曼去說服蔣介石。

“被拴住的老虎”

蔣介石透過哈里曼,呼吁肯尼迪總統在大陸發生任何大規?!捌鹆x”的情況下,“預先允許”臺灣當局攻擊大陸。蔣介石推測如果大陸出現動蕩,國民黨趁勢行動,美國就不會受到國際輿論指責,也就不會阻止“反攻”。臺灣方面擬訂《對美試探反攻之綱要》,制訂就“反攻”問題與美交涉的策略:一、取消“協防條約”中對臺灣當局軍事行動“束縛性之附件”,使美方不受蘇聯指責。二、供給臺灣C-130型運輸機三架以上,策動大陸發生“暴動”,避免給美國造成主動挑釁的戰爭責任。三、美國只要提供武器,無需參與行動。但事實證明,蔣介石并未揣摩到美國的想法。

在此之前,美國國務院就進行過情報分析,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全國范圍內的“起義”以及大規模的地區“起義”都不太可能出現。國民黨當局對大陸事務的干預“不一定是有利的,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能是災難性的”。蘇聯幾乎肯定會對任何大規?!捌鹆x”做出十分強烈的反應,從而導致美蘇直接沖突。不成功的趁亂“反攻”很可能意味著國民黨當局失去最后一塊立足之地。

分析家并不認為國民黨有與中國大陸對抗的勝算。有人指出有一項因素常被忽視,那就是“這是過去一百年以來首次有一個中央政府有效地統治著整個中國”。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史蒂文森在國家安全會議上指出,蔣介石的“反攻”言論在聯合國總部被嘲笑,要求控制此類言論,以免給美國帶來尷尬?!吨ゼ痈缣枅蟆氛J為,一個人口約一千二百萬的省份,自然無法與擁有大約七億五千萬人口的大陸相抗衡。

自1959年到1962年,蔣介石與美國方面處于近乎絕望的斗爭中。蔣介石明白美國的態度,但仍執拗地認為:美國沒理由反對;國民黨“反攻”并不是一場新的戰爭,而是國共內戰的延續,這場戰爭在十幾年來并未停止過;國共內戰跟美國并沒有關系,美國只需根據臺美“共同防御條約” 協防臺澎即可。當然,美國并不相信若此事發生美國可以置身事外。

在臺海事務方面,美國對外不明確態度,對內往往也是模糊的。雖然美國國務院在1959年對于國民黨“反攻”有一個基本的判斷,但不斷有官員表達對臺灣“反攻”的支持之意。支持者包括美國中情局臺北站站長克萊恩、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彭岱,甚至是肯尼迪本人。

美方對臺灣方面某種支持的表態或是允諾也是一種拖延手段。根據克萊恩的說法,斷然拒絕可能引起蔣介石的強烈反應,導致反美示威或其他干擾美國在臺灣工作的情況,甚至發動對大陸的“絕望”襲擊,并將美國牽進戰爭。因而建議采取拖延政策,通過為空投提供飛機及相應設備和培訓為由,將“反攻”延遲6至12個月。這種“穩住”與“安撫”的策略,給蔣介石造成了受到鼓勵的錯覺,使他的表現猶如“被拴住的老虎”。

“倒下的多米諾骨牌”

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曾提出“倒下的多米諾骨牌”理論,認為如果對共產主義做出第一個讓步,就會有一連串的反應。多米諾骨牌理論成為日后美國強勢介入他國事務的依據。

1962年春,在克萊恩就國民黨“反攻”事宜與美方高層溝通后,美方曾承諾,在國民黨軍登陸時,美可提供非正式的后勤及財經援助。臺美雙方決定加強情報合作,用空中滲透、海上突擊、地面派遣的方法進行偵察與騷擾,并協商空投傘兵到大陸,空投成功后采取兩棲登陸的軍事行動。美方允諾提供兩架C-123型飛機,并裝上新式電子設備做空投之用。美國希望這一類臺美合作計劃不對外界做任何透露,而空投行動亦必須在極秘密方式下進行。

此時美國對華政策在調整之中。1961年10月,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委員會提出“門半開”政策,具體來說,“(A)門半開,以便與美國保持更令人滿意的關系;(B)平息中美之間的敵意;(C)將責任轉移到中共身上;(D)為中蘇集團在亞洲的擴張建立更有效的障礙”。為實現這樣的方針,美國需表現對中國人民的人道主義關懷,如著手解除對中國共產黨出口糧食和藥品的禁運;需消除對中國不必要的挑釁行為,應審查和停止美國和臺灣當局針對大陸的特別行動,阻止臺灣當局的“反攻”行動;與中國進行談判與溝通等?;趯θA傳達有限善意、避免極端敵意的政策基調,肯尼迪等人只能私下表達對蔣介石“反攻”某種程度的支持或理解,作為政府的意向表達是謹慎的,給人的印象是美國將反對并不愿參與此事。

1962年美國在美洲的古巴、東南亞的老撾和越南等地遭遇了一系列的失敗和危機,副國務卿鮑爾斯敦促美國明確參與東南亞事務的“連貫的總體政治目標”,指出如果不能超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原則來解釋美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目標,美國將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多地受制于國內外“后果不可預測的事件”。當然,美國在拉美與亞洲的麻煩并未直接影響到美國對國民黨“反攻”行動的反應,最直接有效讓美國“收緊韁繩”的是中國大陸的軍事動作和堅決表態。

“收緊松了的韁繩”

針對臺灣當局的軍事冒險企圖,中央軍委在1962年初就開始了一系列的部署,沿海各軍區進行應急戰備訓練、調運戰備物資、進行戰場建設等。中共中央于春夏之交開始向民眾揭露國民黨在東南沿海的圖謀。6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準備粉碎蔣匪幫進犯東南沿海地區”的指示,指出“人民解放軍要立即動員起來,完成一切戰斗準備”。6月18日,新華社準備好了“正式應戰”的新聞稿。作戰部隊源源不斷向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集結。同時,中國共產黨向世界展示著無所畏懼的勇氣和決心,并提醒著美國時隔不久的中國軍隊在解放戰爭和朝鮮戰爭中取得的偉大勝利。

美國注意到這一動向,6月22日,美國國務院情報與研究局指出,如果中國大陸的軍隊“在福建的集結導致再次轟炸金門或更高級別的攻擊,我們相信,北京的目標將既是防御性的,也是進攻性的”。北京決定“先發制人”,以阻止臺灣當局的“反攻”。

副國務卿鮑爾斯建議,嘗試通過蘇聯探知中國軍隊在福建調動的信息和動機,并傳遞消息:美國無意在現有情況下支持國民黨“反攻”,在未經美國充分協商和事先同意的情況下國民黨當局不會采取任何進攻的軍事動作。同時,透過英國向中國坦誠交換意見,確保中國共產黨不會在誤解美國意圖的情況下行事。美國準備再次表明:自1955年以來,美國在與中國共產黨人的會晤中,一直敦促雙方不要使用武力來改變現狀,美國會繼續堅持這一立場。

6月27日,肯尼迪召開新聞發布會,闡明美國的基本立場是“始終反對在這個地區使用武力”。他指出,前總統艾森豪威爾多次努力使中國共產黨同意相互放棄在臺灣地區使用武力,美國“仍然繼續堅持這一政策”。如果那里發生軍事行動,美國究竟采取什么行動取決于事態發展,但毫無疑問,1955年美國與臺灣當局在“共同防御條約”中明確規定,在共同考慮下,“不得使用武力”。整個條約的性質是“防御性的”。

美國也充分意識到不能強硬禁止國民黨的行動。他們意識到,此時對國民黨來說似乎是“絕佳的機會”,制止“反攻”,“無限期地凍結現狀”,將嚴重打擊臺灣當局的士氣?!霸趫陶闹袊酥虚g會有一種痛苦和反美的激烈情緒反應,伴隨著與美國關系的真正惡化,在政治、軍事和情報方面的合作面積將會嚴重減少”。最糟糕的是,如果蔣介石和他的盟友先前認為美國將以某種形式幫助他們攻擊大陸,因“幻想破滅”產生的憤怒會使士氣的損害更加嚴重。

結語

反觀歷史,國民黨退臺后歷次蠢動皆與美國的模糊政策有關。美國決策層有觀點認為如果“反攻”不成,不但大陸未得,還會失去美國事實上已經掌控的臺灣及“外島”。但模糊政策下,美方高官曾傳遞有條件地縱容“反攻”的信號,這個條件就是事先由美國決定。此種態度也有“穩住”蔣介石并拖延其“反攻”行動的效果。

美國與臺灣方面秘密進行著空投訓練,加強情報合作,并承諾提供大規??胀端璧娘w機及電子設備。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抱著“走著看”的心理,雖未承諾支持國民黨“反攻”,卻以實際行動推進著“反攻”的準備工作。1962年,在客觀條件展現出“稍縱即逝”的時機時,蔣介石如同“被拴住但韁繩已被放松的老虎”。

艾森豪威爾提出的“倒下的多米諾骨牌”理論影響著美國政要,對共產主義不能妥協讓步是他們的理念。中方兵力的集結是讓美國收斂的關鍵。然而,美國要顧及臺灣方面的士氣,維持與臺灣當局在軍事、情報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要顧及面子,要防止蔣介石“出走”,主要以拖延交付戰機等“柔性”手段使國民黨當局無法“反攻”,而不是強行禁止。這為后來蔣介石“反攻夢”的伺機復萌埋下了伏筆。

猜你喜歡
反攻臺灣當局蔣介石
智能大反攻
新中國初期的聯合國外交斗爭策略及適時調整
叢林大反攻
20世紀70年代初臺灣當局對海外保釣運動的“疏導”效果評析
化石大反攻
整人反攻計
本 期 導 讀
蔣介石為八路軍改名的真實目的何在?
葉劍英與蔣介石分道揚鑣
二十年代初蔣介石訪蘇紀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