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的反生態性批判及當代啟示

2023-12-18 23:39
攀登 2023年3期
關鍵詞:邏輯馬克思資本

李 垣 楊 婷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6)

如今全球生態安全形勢愈加嚴峻,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問題已成為現代人類亟待解決的重要難題。恩格斯曾指出:“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全部現代社會體系所圍繞旋轉的軸心?!盵1]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現代性,正是資本邏輯不斷展開、不斷社會化的產物,并持續圍繞著資本邏輯運轉”[2]。因此,人類目前面臨的各種生態困境也必定與資本邏輯休戚相關。陳學明教授在其專著《誰是罪魁禍首:追尋生態危機的根源》一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人類正在面臨空前的生態危機,而造成這一危機最主要的‘罪魁禍首’無疑是資本邏輯?!盵3]因此,唯有從資本邏輯這個范疇出發,才能真正厘清當下生態問題的發生機理,從而為解決生態問題提供基本遵循。馬克思資本邏輯批判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維度,自然成為當下學術界研究生態問題的重要理論切入點。

一、資本邏輯反生態性的本質內涵

馬克思認為:“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后者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獨特的社會性質?!盵4]也就是說,資本在本質上體現為一種生產關系,它以生產要素為物質載體,通過勞動和市場交換的運行發揮其功能。資本的本性,即增殖自身,進而獲得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而這一目的的實現是通過把現實生活中一切可能成為生產要素的東西統統納入其生產體系之中來完成的。自然作為一種無償的生產要素,必然成為資本謀利的主要對象,馬克思曾對此作過具體闡釋:“上衣、麻布等等使用價值,簡言之,種種商品體,是自然物質和勞動這兩種要素的結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在各種不同的有用勞動的總和除外,總還剩有一種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質基礎?!盵5]而人與自然日益緊張的關系將資本邏輯的反生態性暴露得淋漓盡致。

“資本邏輯乃是作為物化的生產關系的資本自身運動的矛盾規律”[6],是資本為實現價值增殖而形成的巨大物質力量及其發展規律。資本邏輯作為社會發展的統治原則,唯利是圖,將資本增殖作為判定一切對象有用性的最高圭臬,這就導致在社會生產發展過程中,資本家將追求剩余價值作為唯一目的,而對其帶來的其他后果則淡然置之。究其本質,資本擴張的過程就是使資源不斷資本化,尤其是建立在對自然的索取和利用上,導致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無限的資本擴張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

(一)資本邏輯的雙重效應

馬克思認為,資本邏輯的雙重效應體現在其既會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肯定力量,又會成為阻礙現代文明發展的否定力量。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這個曾經仿佛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盵7]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來看,資本的誕生的確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它打破了封建社會“勞動終身”的人身依附關系,使人實現了形式上的自由,加速了世界歷史的形成,創造了一個以資本邏輯為統治原則的全新世界。馬克思還曾對此進行過熱情歌頌:“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8]但資本邏輯的正效應并不能掩蓋其負效應,它在無限擴張的同時,也滋長了摧毀現存生產關系的潛在力量。

由于資本邏輯將經濟利益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在其效用原則的主導下,它僅僅把自然看作生產的對象和來源,使得自然資源無法得到合理利用。在資本邏輯的統治下,勞動也變成了生存與謀生的手段,人被異化了,人不再是人本身,變為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所謂的“單向度的人”,成為資本增殖的工具,人類自身的生存家園也被推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對此,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引用了托·約·鄧寧(To Jo Dunning)的闡釋:“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它就保證被到處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盵9]

資本邏輯是資本實現持續增殖的“內驅力”,它將自然單純視為等待被加工的原材料,將自然資源以生產資料的形式消融于工業生產中。生態問題并非自然界的固有存在,它是人與自然關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資本邏輯所選擇的工業發展模式無法避免的痼疾。工業社會一開始就與資本邏輯相聯系,它在帶來生產力巨大發展、創造巨額社會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最終引發一系列生態問題的出現。

(二)資本邏輯反生態的歷史性

在前資本主義時代,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類缺乏主觀能動性,對自然的應用程度相當有限,因此,自然因素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那時,人類對自然有著天然的敬畏與崇拜,人與自然的和諧實際上是天人和諧。資本的誕生,使得人們運用自然力的能力大幅提升,因此,資本邏輯實際上就是人類對于自然的反抗與征服。馬克思曾指出,資本“創造了這樣一個社會階段,與這個社會階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會階段都只表現為人類的地方性發展和對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對象,真正的有用物”[10]。然而,當資本邏輯成為社會主導原則后,便開始暴露其反生態性的一面。

隨著生產力水平以及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在資本邏輯的主導下,人類開始利用自然資源,自然被降低為可供使用的“有用物 ”,原本受制于自然的人類開始有意或無意的違背自然規律,片面追求短期利益,不斷掠奪、利用生態資源?!皩Y本來說,任何一個對象本身所能具有的唯一的有用性,只能是使資本保存和增大”[11]。因此,在資本邏輯的支配下,人與自然關系的裂變就成為必然后果。但資本邏輯的目的是快速、持久獲利,并非有意為了破壞自然而進行破壞,并且剩余價值的生產也需要一定的自然力基礎,如若突破自然的極限,資本邏輯的反生態性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消失。馬克思曾經就提到過“資本的歷史使命”,即“資本的偉大的歷史方面就是創造這種剩余勞動,……人不再從事那種可以讓物來替人從事的勞動,一旦到了那樣的時候,資本的歷史使命就完成了”[12]。也就是說,資本的出現和消失都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它確實擁有將勞動、資源等生產要素快速積聚起來創造財富的能力,但其物質變換形式是不可持續的,這也就決定了它只能是階段性的歷史產物。

(三)資本邏輯反生態的必然性

資本的本性就在于增殖自身,其要實現自我增殖,就必須經過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這一系列的運作。在這一過程中,由于資本主義私人占有性,以及資本所有者對勞動的支配和所有權,自然界和社會勞動力就會被單純視為其謀求利潤增長的單向度工具和手段,異化了的人試圖控制自然,因而,資本邏輯的反生態性就成為一種必然。在資本邏輯效用法則和增殖法則的主導下,人則變成被資本控制和奴役的對象,自然對人類的審美、科研等多重未以貨幣形式體現的價值被資本抹殺,成為社會生產的一個元素,其結果必然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勞動者也并非表面上所看到的自由、平等的人,而是深受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

由于資本的逐利性,資本家為了使資本增殖,會不斷占有勞動者的剩余勞動,工人成為資本家眼中的可以帶來價值的“機器”,人的勞動被異化了,人們不能運用他們的創造力、巧思和才能去應對不同的挑戰和環境,而且是以一種重復、單一的方式進行生產。正如馬克思所言:“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更生的自由?!盵13]為了使資本能無限增殖,資本家利用勞動者試圖依靠消費填充和補償自己付出并體驗自由的心理,想盡一切辦法人為制造需求?!百Y本家不顧一切‘虔誠的’的詞句,卻是尋求一切辦法刺激工人的消費,使自己的商品具有新的誘惑力,強使工人有新的需求等等”[14]。這種盲目擴大的消費會迫使人們加大對自然的開發利用,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的負擔,在資本邏輯的支配下,自然變成了與人相對立的力量。

二、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的反生態性批判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邏輯之所以成為當今生態問題的罪魁禍首,其根源在于其效用原則和增殖原則的主導,即把一切都當作有用物加以使用,以及以利益為先、為獲得利益不擇手段的原則,這兩者均內含著反生態性并廣泛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兩大原則的助推下,資本邏輯視利潤為生產的唯一指標,“使自然界的一切領域都服從于生產”[15],以消耗大量自然資源為代價去實現自身的增殖,向自然追繳利潤,這與自然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就會日益加劇?;诖?馬克思主要從資本生產擴張邏輯、資本消費強制邏輯、資本全球擴張邏輯三個方面對資本邏輯所具有的反生態性進行了深刻批判。

(一)資本生產擴張邏輯的反生態性

馬克思認為,資本生產擴張邏輯具有反生態性。資本的本性就是實現價值增殖,資本如果停止增殖,就會即刻失去活力。也就是說,“作為資本的貨幣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為只有在這個不斷更新的運動中才有價值的增殖。因此,資本的運動是沒有限度的”[16]。為保持經濟不斷增長,資本必然會不惜一切代價強制生產,擴大運作空間。為了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擴張,資本不得不把生產體系之外的自然資源納入自身擴張體系中,對資源和環境的消耗便是資本增殖的代價,并且,資本在實現了增殖之后,絕不會就此作罷,因為它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為保證自身持續增殖,它會將新增的剩余價值作為資本再次投入下一個生產過程中,即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使得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而生產規模的擴大又意味著需要消耗更多的原材料,這就需要加大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力度,從而滿足不斷擴大的生產需求。

約翰·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曾指出:“資本主義呈幾何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原材料迅速消耗使環境問題日益惡化。這便是世界觀察研究所在《1999年世界狀況》中稱之為‘歷史加速度’背后的真正現實,其含義正是日益加速的地球環境惡化和生態環境破壞?!盵17]因此,追求反復增殖的資本邏輯和一定時期內自然生態要素存量的限額之間存在著難解的矛盾,人與自然關系的裂變就成為無法規避的后果。

資本邏輯在追求剩余價值的過程中,除了要對純粹自然力進行壟斷,還會對社會勞動自然力進行剝削。為了追逐利益,資本邏輯會不斷促使資本家想方設法降低生產成本,盡可能減少必要勞動時間,增加剩余勞動時間,而這必然要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上下功夫。對于資本而言,技術的大面積應用可以減少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資本家獲取更多的高額利潤。馬克思指出:“只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學為直接的生產過程服務,同時,生產的發展反過來又為從理論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茖W獲得的使命是: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成為致富的手段?!盵18]

所以,資本家在生產中會不斷推進技術革新,資本主義的大量生產就是依靠技術不斷進步而得以實現的,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進一步加速了資本的積累和擴張,使得被過度開采的自然界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傊?資本無限增殖的內在驅動力將必然耗盡有限的自然資源。資本邏輯使盈利嬗變為一切活動的終極目的,技術毋庸置疑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工具,變成資本剝削效力的“傀儡”,資本邏輯控制下的技術進步必然會加重生態環境的破壞。

可見,逐利是資本的本性,這似乎成為資本主義生產不言自明的邏輯規則。在這種狀況下,為資本增殖服務的社會生產活動將逐漸失去對自然的敬畏與崇拜,無節制的開采必將使得大自然滿目瘡痍。技術的進步在生產財富的同時,也成為資本家為盈利而不惜破壞自然環境的“幫兇”,資本對自然的破壞就變得無法逆轉。因此,以逐利為目的資本生產擴張邏輯在本質上是反生態的, 對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日益凸顯的生態問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資本消費強制邏輯的反生態性

馬克思認為,資本消費強制邏輯具有反生態性。在馬克思的視域中,異化勞動是異化消費的起點。勞動原本是人類的能力,勞動應該使人感到快樂和幸福,而不是痛苦和不幸。但在資本邏輯影響下,勞動卻淪為資本增殖的手段,“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他能夠占有的對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產品即資本的統治”[19]?!敖Y果是,人(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生殖,至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在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動物。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20]。在此情況下,“異化消費”應運而生。 所謂“異化消費” 就是指,“人們為補償自己的那種單調乏味的、非創造性的, 且常常是報酬不足的勞動而致力于獲得商品的一種現象”[21]。至此,消費取代生產成為社會的主導,整個社會進入以消費引領的異化強制階段。

消費是資本運行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環節,資本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增殖,直接取決于交換價值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實現。按照馬克思的理解,對資本和消費而言,“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實現才創造對方;每一方是把自己當作對方創造出來”[22]。也就是說,資本增殖的秘密就內置于“G-W-G”這一運動過程之中,即商品能否順利被消費出去。因此,刺激消費、拉動消費就成為實現資本增殖的主要手段。

馬克思曾談到擴大消費的三大途徑:“第一,要求擴大現有的消費量;第二,要求把現有的消費量推廣到更大的范圍,以便造成新的需要;第三,要求生產出新的需要,發現和創造出新的使用價值?!盵23]于是,為了達成使資本增殖的目的,資本家必定會絞盡腦汁在商品生產環節推陳出新, 動用各種宣傳途徑大肆鼓吹和煽動消費, 刺激社會成員的消費意欲,打造高消耗的社會模式。在意識形態方面引導人們進行消費,創造出愿意接受這種高消耗的群體,從而使整個社會的物質需求不斷膨脹,刺激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芭c眾不同的特征是, 它所要滿足的不是需要, 而是欲求, 欲求超過了生理本能, 進入心理層次, 因而它是無限的要求”[24]。這種永無止境的欲求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消費者人格的喪失,催生出“人的相對貧困”。馬克思認為:“資本作為孜孜不倦地追求財富的一般形式的欲望,驅使勞動超過自己自然需要的界限,來為發展豐富的個性創造出物質要素,這種個性無論在生產上和消費上都是全面的,因而個性的勞動也不再表現為勞動,而表現為活動本身的充分發展,而在這種發展狀況下,直接形式的自然必然性消失了,這是因為一種歷史地形成的需要代替了自然的需要?!盵25]“人的相對貧困”的結果就是“自然的絕對貧困”。

一方面,消費主義的出現和蔓延改變了人們對自然的認知,迫使人們僅僅關注自然的交換價值。但像土壤、水等自然資源都是公共財富而不具有交換價值的屬性,只有把它們進行包裝,使其體現出稀缺性,才能換回相應的價值。因此,自然的生態價值被淹沒在商品價值中,自然在現代社會中失去了它自身的價值,而被開發成各種商品來供人們消費,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自然資源被更猖獗地掠奪,導致生態危機向縱深發展。另一方面,人們無節制的消費和不斷擴張的工業生產必定致使大量工業廢棄物、生活垃圾返還自然,碰觸自然凈化能力的紅線,從而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斷裂。

可見,資本的本性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只是追逐交換價值的過程,是以新的消費熱點為目的的生產過程。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于是,就要探索整個自然界,以便發現物的新的有用屬性;普遍地交換各種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產品和各種不同國家的產品;采用新的方式(人工的)以便賦予它們以新的使用價值?!獜囊磺蟹矫嫒ヌ剿鞯厍?以便發現新的有用物體和原有物體的新的使用屬性,如原有物體作為原料等等的新的屬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學發展到它的最高點;同樣要發現、創造和滿足由社會本身產生的新的需要?!盵26]這會造成人們以更多的方式占用自然資源,一些掠奪式開發和利用會打破自然生態平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異化消費加劇了生態問題的嚴重性。

(三)資本全球擴張邏輯的反生態性

馬克思認為,資本全球擴張邏輯具有反生態性。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與社會分工不發達,各民族基本處于相互隔絕的狀態。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巨大發展,現代工業文明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由于資本增殖的迫切需要,它開始不斷地將觸角伸向世界各地,以尋求原材料產地和商品的銷售市場,交往范圍隨之不斷擴大與加深,交往從“民族性”擴展到“世界性”。正如馬克思所說:“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物質的生活是如此,精神的生活也是如此?!盵27]世界歷史的深入發展、全球化的縱深推進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福音,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國際地位并不平等,發達國家憑借其經濟優勢成為國際交往的主導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奉利益為生產發展的最高圭臬,從而無視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給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災難。

一方面,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打著“對外援助”的口號,以跨國公司的形式將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轉移至他國,使生態成本外溢,在免去環境治理費用的同時,還能以低廉的價格占用別國豐富的優質資源,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擴大銷售市場,加速資本周轉??此频葍r交換的公平交易卻給他國帶來了極大的損害,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等生態問題接踵而至。另一方面,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不公平的貿易政策限制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打著“保護環境”的旗號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產品征收重稅,形成貿易壁壘。馬克思曾抨擊英格蘭的殖民者說:“英格蘭間接輸出愛爾蘭的土地……可是連單純補償土地各種成分的資料都沒有給愛爾蘭的農民?!盵28]發達國家為維護自己良好的生態形象不惜以他國的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為代價。被殖民國家由于經濟壓力,有時不得不以犧牲本國的珍稀資源為代價換取發達國家的經濟與技術支持。殖民國家利字當頭,認為可以肆無忌憚地享用被殖民國家的自然資源,卻不知全球生態系統本是一個整體,內部具有極強的蝴蝶效應和連鎖反應,某一個地區、某一個國家的生態問題可能會引發全球的生態災難。

從這個意義上講,資本的全球擴張過程也就是生態問題的全球化過程。資本是空間生產的內在力量,資本的全球擴張是資本超越一國范圍而在世界范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對此,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資本一方面具有創造越來越多剩余勞動的趨勢,同樣,它也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交換地點的補充趨勢;……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推廣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或與資本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盵29]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空間生產的狹隘性,資本家為了不斷地開辟資本增殖的途徑和擴大產品的銷路而奔走于世界各地??梢?資本邏輯為使其不斷增殖的本性得到滿足,會竭力在全球尋求生長空間,迫使一切民族國家納入其統攝下并將其資本化,日益形成一個以資本邏輯為主宰的全球統治體系。在此過程中,不發達國家和地區也會成為環境災難直接、慘重的受害者。

三、馬克思對資本邏輯反生態性批判的當代啟示

在人類歷史初期,自然條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正如馬克思所說的:“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盵30]也就是說,人類在尚未找到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時,才努力尋找某種異己的存在物,才試圖尋找某種神秘力量去超越自然邏輯,而這恰恰成為被資本邏輯利用的切入點。人類依仗資本邏輯過度運用自然力,反而出現了與預期相反的后果,造成資本邏輯反生態現象的出現。資本主義生產發展雖然在極大程度上為人類破解了運用自然力的難題,但其無法避免自身在全面滲透于經濟、政治、生態等各方面時出現的“并發癥”。所以,我們需要重新尋找一種綠色生態的方式來運用自然力,而不是被資本邏輯所控制和奴役。中國的綠色發展也必須結合健全的生態環境治理體制,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 “依法規范和引導我國資本健康發展,發揮資本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31]。而資本邏輯反生態性的最現實解決路徑就是將其關進制度的“籠子”,遏制其肆無忌憚的擴張行徑,使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一)辯證審度資本邏輯的雙重效應

當今全球生態現狀表明,生態問題已經不是某個地區或者某個國家的個性問題,資本邏輯的擴張性和共通性使其成為全球必須共同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資本邏輯具有反生態性的一面已是不爭的事實,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它的短視性和盲目性又加劇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但僅僅關注資本邏輯的破壞性是片面的,它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思曾經指出:“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同一條道路?!盵32]所以,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資本邏輯的雙重作用。

資本邏輯不僅極大地開拓了人們的交往和活動空間,而且有力地推動了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世界歷史和全球化正是在資本邏輯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梢哉f,資本邏輯對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尤其是中國現在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任務仍然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所以,現在依然需要利用資本市場大力發展經濟。資本邏輯具有雙重效應是客觀事實,短期內消滅資本邏輯尚不可能也并非明智之舉,關鍵問題在于如何運用資本邏輯,將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引導資本邏輯由消極本質向積極本質轉化,利用資本邏輯的積極作用實現高質量發展。因此,我們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應樹立清晰的資本邊界意識,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優勢,在利用和駕馭資本間實現平衡。要充分發揮國家的主體作用去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約資本邏輯盲目發展,維護好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速推動生產模式的綠色轉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色,其中之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盵33]資本邏輯雖充分開發了人與自然的生產潛力, 推動了生產力的高速發展, 但其對自然的盲目擴張和壓榨使得人與自然處于異化狀態?!爸袊浆F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34]。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新飛躍,也是對資本邏輯反生態性的有力掣肘。資本主義制度及其生產方式是造成生態問題的根源已是不爭的事實,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主義國家雖有制度優勢,其發展仍離不開資本,也無法避免資本邏輯的支配,因此,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承認資本邏輯的存在,但也必須對資本加以限制和引導。

我們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利用綠色新興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將資源環境消耗降低在最低限度?!靶纬扇伺c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新貢獻”[35]是綠色發展主要旨趣。在生產發展中,我們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殖,摒棄追求“交換價值”的生產邏輯,在遵循生態原則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運用科技力量,“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36]。以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污染物總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科技及其創新的價值目標,突出綠色技術創新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推動作用,在恢復綠水青山的基礎上創造金山銀山。

(三)激發建設生態文明的內生動力

資本邏輯的逐利本性致使資本邏輯漠視任何界限的存在,所以,其不會僅僅滿足于對本國無產階級以及自然資源的剝削和壓榨。正如馬克思所說:“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盵37]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經濟優勢將高污染、高能耗的產品生產轉移至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迫于經濟壓力,不得不接受發達國家提出的不公平交易,繼而加大對本國自然資源的開采。并且,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實力本就捉襟見肘,如果再將部分國民生產總值投入生態治理,將更無盈余實現可持續發展,因而走上了“先發展后治理”的歧路。當今全球生態問題此起彼伏,究其本質,便是個別國家缺乏自覺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內生動力。殊不知,全球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內部具有極強的蝴蝶效應和連鎖反應,單個國家的生態困境并非一國一隅之事,而是關涉人類生命安全的重大議題。

馬克思指出,只有“社會上的一部分人靠犧牲另一部分人來強制和壟斷社會發展(包括這種發展的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現象將會消滅”[38],人類與自然界才能達成新和諧。因此,面對生態問題考驗,全人類應該持有同一個綠色夢想,并為之付諸實踐。應“以全球視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把綠色發展轉化為新的綜合國力、綜合影響力和國際競爭新優勢”[39],以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經濟彎道超車的新動能,為全球生態安全奉獻力量。面對全球生態災難頻發、歷史方位變化和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需求凸顯等因素,中國也頻繁在國際社會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努力促進全球生態合作,力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方面,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積極倡導全球行動,呼吁各國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綠色治理體系,共同應對全球生態挑戰,進一步彰顯了其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為全球生態復蘇注入了新動力;另一方面,中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內化為人民的綠色需求,把贏得民心民意奉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內生動力,有力推動了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縱深發展的關鍵一環,“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0]。這已經內化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民族智慧,成為激發全國人民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在動力。未來,中國也將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指導下,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在一切可能范圍內使生態問題得以根本解決,并不斷發揮其全球示范效應。

四、結語

當前,資本邏輯不斷挑戰著生態紅線,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在現階段,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我們急需解決的重大難題。資本邏輯雖具有反生態性,但其反生態性的顯現需要具備一定條件。新時代的中國仍需利用資本邏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但必須樹立資本邊界意識和實踐自覺,克服資本邏輯反生態的一面,避免對自然的持續破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中指出的:“要深入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對待資本和處理資本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理論研究,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促進各類資本良性發展、共同富裕,發揮其發展生產力、創造社會財富、增進人民福祉的作用?!盵41]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我們要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亮底色,“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42],努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猜你喜歡
邏輯馬克思資本
刑事印證證明準確達成的邏輯反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邏輯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創新的邏輯
資本策局變
女人買買買的神邏輯
第一資本觀
VR 資本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