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庚與羅復堪交游考略

2023-12-20 09:03鄧志瑞
大學書法 2023年6期
關鍵詞:交游題跋羅氏

⊙ 鄧志瑞

引言

容庚(1894—1983),原名肇庚,字希白,號容齋、頌齋,廣東東莞人。1922 年入北京大學讀研究生,1941—1945 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52 年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是近現代著名的金石家、書法家和收藏家。其生前主要往返于京、廣兩地,交友眾多,與文人學者、職業畫家及達官貴族均有來往,生平事跡見于《容庚北平日記》(后簡稱《日記》)。

容氏撰有《頌齋書畫小記》,書中對藏品的作者、尺寸、名稱、內容、收藏時間,均作詳細記錄。容庚能有如此豐富的收藏,首先源自其家族傳承:“先外祖父鄧蓉鏡先生以同治十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時與賞鑒家游,獲閱諸論,見有名人遺跡,適愜于心者輒購藏之?!盵1]可見容庚祖上就有收藏古書字畫的習慣,加之容氏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才使得他有能力進行收藏。第二是容庚遇到一個收藏的好時機,“光緒時,有拳禍,上自天府琳瑯,故家舊物,皆頗散出”[2]。民國時期因社會動蕩,宮廷貴族的藏品散落于世,書畫交易頻繁,而容庚留居的北京、廣東正是文物與藏家的薈萃之地。

羅復堪(1872—1955),原名羅惇?,號敷庵、復庵,別署悉檀居士,廣東順德人,與寶熙、張伯英、邵章并稱中華民國時期北京“四大書家”。民國四年(1915)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秘書,后又出任財務部秘書與禮制館職員。民國二十九年(1940)受聘于北京藝術??茖W校,任教員一職。[3]著有《三山簃詩存》《書法論略》等。下文即就筆者所查文獻與圖像,盡量還原容、羅二人的交游細節,以聊補所缺。

一、交游之始

據現有文獻可知,羅復堪與容庚的交往最早始于民國廿一年(1932),但兩人之間的淵源早在羅復堪就讀廣雅書院時就已產生。光緒十九年(1893),羅復堪于廣雅書院求學,時任山長的鄧蓉鏡極為器重羅氏,而此人正是容庚之先外祖父。羅復堪于書院苦讀十年,期間容庚正處幼年,雖未必結識羅氏,但極有可能從先外祖父口中聽聞此弟子名聲。隨后二人交游之始,見于1932 年《日記》:

五月二十二日 星期日

八時許與錫永、海波往訪羅敷盦,留飯。二時去。[4]

由此獲悉,1932 年羅、容二人已有交游。而后羅復堪南下金陵任職,因此二人交游有所停滯。直至民國廿五年(1936),羅復堪從南京返回北京,見是年《日記》:

九月二十一日 星期一

與李勁廠訪羅復廠。至老館晚飯。[5]

十月十六日 星期五

訪羅敷廠,取回張穆《馬》卷。九時回家,并帶回《三希堂法帖》。[6]

經筆者統計,是年9 月至10 月兩個月間,容庚共訪羅復堪4 次。10 月16 日,容氏從羅復堪處帶回明代張穆《馬》卷與《三希堂法帖》拓本,可證明羅、容二人之間的交游不再僅限于單純的文人拜訪,而是涉及藏品之間的相互鑒賞。羅復堪為表對容庚借賞藏品的謝意,特作章草七言聯贈容庚,作品款識:“何日聯鑣向金谷,西風散發棹扁舟。希白仁兄法家雅正。丙子羅惇??!盵7]此時羅復堪與容庚的交游不但有文人間的相互拜訪,還包括私密藏品的借閱與書畫雅正,可見二人同氣相求。

民國廿六年(1937),羅復堪65 歲,容庚43 歲。二人并未因為年齡的差距而產生代溝,反而更接近亦師亦友的狀態。1937 年冬,羅復堪作《秋山圖》立軸著色紙本贈容庚,作品款識:“希白吾兄方家雅鑒。丁丑冬羅惇?復堪畫?!盵8]此圖條目收錄于《頌齋書畫小記》,可見《秋山圖》為容庚之舊藏。此圖雖稱不上大幅之作,但紙長近一米的山水畫對年過花甲的羅復堪而言,自然不再輕松。羅復堪作《秋山圖》贈予容庚雅鑒,可見二人之關系親密??上ё髌啡ハ颥F不得而知,實為一憾。12 月,容庚將篋中之寶《迦音閣贄詩圖》(后簡稱《贄詩圖》)示羅復堪,羅氏奉命屬題,題識茲錄如下:

宣統初元,余從兄癭公賃居半塘故宅,平日好客,亦喜游山。雖主人外出而座客常滿,余嫂佩珊夫人則款待備至,客極稱其賢。時余遠在雞林佐簡,始中丞幕,嘗語余曰:“聞之京師朋交,咸目癭公所居為名士窟?!鄙w謂此也。余嫂為梁夔甫先生女孫。先生吾粵大儒,學業淵長,行為士表。嫂少習詩禮,舉止有法度,宜諸公所稱譽。余兄既得賢助,且竊喜之,及《贄詩圖》作,諸公以其不為怪也,尤欣忭有加焉,一時師友題詠,已成佳話。甲子秋,兄嫂相繼下世,書物散失殆盡。此卷不知何時流入海城于氏。希白吾兄,多方以古劍易得。今出視屬題,余甫展卷,輒用泫然,既而思物貴得所,希白之不寶其劍而寶此,余轉幸其將藉以不沒,因書數語以歸之。丁丑十二月,惇?復堪識。[9]

容庚 行書跋林紓《迦音閣贄詩圖卷》 選自文物出版社《容庚捐贈書畫特集·繪畫卷》

此卷為畫家林紓宣統三年(1911)所作。林氏根據趙熙撰寫的《贄詩圖記》創作該畫后,將其贈予了羅復堪的從兄羅癭公。該圖后附十五人題跋,其中黃節、倫明、顧隨、程硯秋、羅復堪、譚祖任、黃賓虹為容庚征求題詠者。

將《贄詩圖》置于民國鑒藏史中查此圖之遞藏,從程硯秋與容庚題跋可知一二,茲錄二人部分題跋如下:

此軸遺失將十年后,有粵人麥君孝宣者,忽于琉璃廠肆中購得之,攜以示予。程硯秋跋。[10]

壬申除夕,見此于友人海城于省吾許,爰以越王劍易之,為吾粵藝林留一佳話。容庚跋。[11]

綜合兩則題跋可知,《贄詩圖》自羅癭公民國十三年(1924)去世后,曾散落坊間數年,在此期間,程硯秋曾于粵人麥君孝宣處觀賞此作。而后《贄詩圖》流入遼寧海城于省吾之手。民國廿一年(1932),壬申除夕,容庚會見于氏,有幸觀賞《贄詩圖》。容氏向于氏表達了愿意以春秋越王劍交換《贄詩圖》的想法,于氏考慮再三后,最終達其所愿,將《贄詩圖》易于容庚。于省吾(1896—1984),字思泊,遼寧海城人。著名收藏家,歷任輔仁大學、北京大學教授。[12]容庚與于省吾交換藏品之時,因于氏在京任教,還未返回東北,所以容庚才有機會與《贄詩圖》相遇。

《贄詩圖》的遞藏可謂一波三折,側面反映出民國書畫鑒藏環境的復雜多變與容庚對《贄詩圖》的重視與喜愛。羅復堪題跋時間為民國廿六年(1937),此時距容庚收藏之時相隔5 年。羅氏此時題跋該圖,可視為與容庚關系的一次提升。容庚能將篋中之寶出示索題,證明其對長輩羅復堪的敬重之情。而羅氏見此情形后,也回應了后輩對他的尊重,以題跋長文的形式突顯本人對此事的重視。

二、邀跋互題

迄至民國廿七年(1938),羅、容二人之間的交游繼續進行,其中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是年九月,容庚購得《〈蘭亭〉八十種》拓本。見《日記》:

九月十日 星期六

九時半至文奎堂,閱《〈蘭亭〉八十種》,佳甚……還價千六百五十元,有允意。[13]

九月十一日 星期天

屬文奎堂送《蘭亭敘》至琉璃廠,同往請羅復廠審定。復廠極言其佳。[14]

由此可知,容庚在購買文奎堂《〈蘭亭〉八十種》時,能第一時間請求羅復堪與其一同前往審定藏品,足見容庚對前輩羅氏鑒定能力的信任與肯定。

是年,羅復堪臨《趙孟 〈急就章〉寫本》,作品款識:“希白吾兄屬臨。戊寅夏羅惇??!盵15]《頌齋書畫小記》注:“此乃臨趙孟 寫本,故宮博物院影印,亦見《三希堂法帖》中?!盵16]據此可得,此臨本為羅復堪觀賞《三希堂法帖》后為容氏所臨。筆者推測,容庚將藏品借閱羅氏,一有關系親密,樂于分享之緣由;二有托書法家羅氏臨摹藏品,借此豐富自身所藏之意。在民國文人交游的大環境下,借助此種良性交游模式,容庚助羅復堪開拓鑒賞眼界;反過來羅復堪獻藝為容庚擴充書畫收藏。

容庚在《頌齋書畫小記·羅惇?篇》中說:“一九三九年,與余同談藝雅集□七八年,月一二會?!盵17]羅、容二人自民國廿八年(1939)后,開始一同參加各類雅集,與其他文人墨客談藝論詩。雖然《容庚北平日記》中未記載二人見面的頻率達到“月一二會”,但經過筆者鉤稽《日記》,統計到1939年容庚共記錄二人會面4 次,另附加容庚寄信羅復堪,請其題跋剌鼎一次。[18]這五次交往中,并未包括文人雅集活動,所以容易在會面次數上與篇中所記形成偏差。在鉤沉文獻時,筆者檢索到一條羅、容二人書畫交游的隱性信息,茲錄如下:

一九三九年

八月廿一日 星期一

八時進城,訪羅敷廠,留午飯。[19]

八月廿三日 星期三

臨宋比玉《江亭秋暮》卷。[20]

八月廿四日 星期四

臨宋比玉《江亭秋暮》卷完。[21]

八月廿七日 星期日

臨宋比玉《江亭秋暮》卷。[22]

九月三日 星期日

訪羅復庵、孫海波、周懷民、李棪,并來午飯。[23]

綜上可知,容庚于八月底數次臨摹明宋玨《江亭秋暮圖》。查是年初秋,羅復堪也曾臨摹該圖并附題跋,題識:

謝蘭生《山水圖冊》選自文物出版社《容庚捐贈書畫特集·繪畫卷》

右臨宋比玉《江亭秋暮卷》,比玉,名玨,莆田人,與程孟陽為昆弟交。生萬歷丙子,以崇禎壬申終于山塘通貴橋周敏仲之廳廡。為人志意高廣,畫不名一家,能詩善書,一生落以至客死。此卷為鄧氏風雨樓所藏,聞得于南海江君家,后歸李木公。蕭疏簡遠,極文人畫之能事。己卯初秋對臨一通,精神為之一爽?!奥洹弊窒旅撘弧巴亍弊?。褐蒙老人羅惇?復堪。[24]

筆者翻閱日歷獲悉,1939 年新歷8 月24 日,正值二十四節氣處暑,時間恰好與羅氏題款處的初秋時段相對應。容庚于臨摹前后拜訪羅復堪,不免讓人猜測《江亭秋暮圖》為羅復堪假借其進行臨摹。查《頌齋書畫小記》,其中并無宋比玉篇,可斷定《江亭秋暮圖》并非容庚所藏。容氏此次臨《江亭秋暮圖》的經過,借助《日記》內容可推測為1939 年8 月21 日,容氏會羅復堪,觀賞《江亭秋暮圖》,并請求借閱進行臨習。容氏臨摹完畢后,于1939年9月3日訪羅復堪,歸還《江亭秋暮圖》。

羅復堪在自臨畫卷題跋中有言:“此卷為鄧氏風雨樓所藏,聞得于南海江君家,后歸李木公?!贝颂幍摹袄钅竟?,為李經羲長子李國松。李國松(1877—約1949),初名國楨,字木公。安徽咨議局局長。賞戴頭品頂戴,誥授光祿大夫。[25]民國時期收藏家,藏書數萬卷,另有多幅傅山真跡。1940年前后,家道中落,靠賤賣古書字畫度日。羅復堪臨摹《江亭秋暮圖》的時間,正處在1940 年前后。所以,該畫卷有可能在李家中落之際,從滬上流入北京,而后留置羅復堪之手。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 年9 月,廣東精誠所至拍賣主辦的《高山仰止——容庚先生學術回顧展》中,《容庚臨〈江亭秋暮圖〉》在其家屬的友情提供下得以面世。作品附題簽:

容庚仿宋玨《江亭秋暮卷》,羅惇?題詩,一九七三年裝。

劉向讀書求極博,子云識字更多奇。文人筆下無塵想,刻意荒寒便可知。奉題希白仁兄臨宋比玉《江亭秋暮卷》。己卯秋七月,羅惇?復翁。(羅復堪題跋)

宋比玉《江亭秋暮卷》,蕭疏淡遠,愛不能釋,戲臨一過,愧無一分之合。廿八年秋,容庚記。(容庚題款)

綜上可得,此圖并非題簽中所述為“容庚仿宋玨《江亭秋暮卷》”,而是容庚臨作。但容庚在1939年9 月13 日的日記中確有提及曾仿《江亭秋暮卷》[26],所以容易使后人產生混淆。再查羅復堪在題詩中寫到“文人筆下無塵想,刻意荒寒便可知”,這顯然是對容庚筆下那份自然安逸和淡然悠遠的肯定。而此幅臨作也間接坐實,羅復堪與容庚的書畫交往絕非《日記》中那寥寥數次,仍存在諸多細節未被記錄在案。

三、牽念訣別

民國廿九年(1940)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間,《日記》中記載容氏拜訪羅復堪的文獻并不多見,筆者一共檢索到1940 年2 條,1941 年1 條。分析拜訪次數銳減的原因,客觀因素為,1942 年《日記》缺失,無法進行統計;主觀原因是,羅復堪自1940 年起就職于北平藝專與北京大學文學院[27],教學事務繁忙,難有閑暇時間論詩談藝。容庚雖于1941 年任北京大學教授[28],并與羅復堪于1942 年在北京大學共事,但因1942 年《北平日記》遺失的原因,使得這段交游很難被還原。

民國三十二年(1943),羅復堪突發中風,致左臂殘廢。[29]容庚錯聽鄉人傳言,誤以為重病在身的羅復堪駕鶴仙去,心急如焚,馳書寄之羅氏家中,詢問狀況。羅復堪得此消息,十分感動,特作章草《詩冊》贈予容庚[30],內容為:

鄉人有誤傳余死者,容君希白馳書示之,聞而感賦:

昔聞宋丁諷,人誤以死傳。子瞻在儋耳,訛言彼沉泉。二公曠代才,名高謗在旃。而我無一可,毀譽何由宣。念我久病渴,生理殊難全?!踔邢⒏?,言者當無愆。容侯乍聞之,亟辨謂非然。厚愛誠足感,無乃枉繒箋。我達生死理,萬慮早迸蠲。人生況勞瘁,為蠶作繭纏。世事復紛更,蟻蠓隨磨旋。亂離靡所騁,何為果長眠。不然便逸我,福我終余年。寫呈希白仁兄一笑。戊寅春羅惇?復堪書于須曼那室。[31]

從羅復堪贈容庚的詩文中不難看出,羅氏十分感謝容庚對他的關心與掛念。但詩文后半段羅復堪表現出的豁然曠達也提醒容庚,在當下復雜多變、混亂動蕩的社會中,應該以平和、超然的心態面對生活,這樣才能多一份自在與幸福。是年,羅復堪因左臂殘廢,辭去教師一職,放棄了教書育人的工作。由于擺脫了工作的束縛,羅復堪有更多時間來經營自己的生活,因此與容庚交往的次數也不斷增加?!度沼洝分杏涊d,1943 年1 月至4 月容庚拜訪羅復堪7 次,羅復堪來容庚處1 次。其中1 次涉及書畫借閱:

四月十一日 星期日

訪羅惇?,取回江韜與謝蘭生畫。[32]

由此獲悉,容庚曾將江韜與謝蘭生的畫作借予羅復堪進行觀摩。筆者查閱廣州藝術博物館館藏藏品圖錄,可知容庚生前確有將謝蘭生山水冊捐贈給該館,并委托其收藏。巧合的是此山水畫冊恰有羅復堪題跋一則,跋曰:

里甫自通籍后隱于鄉,余事寄意于書畫,山水清逸自然,石鼎而后無能與之抗手,詩遜于石鼎而書畫似或過之。此冊生紙澀筆,尚能蒼秀若此。宜希白道兄寶之也。順德羅惇?于須曼那室晨窗題記。[33]

題跋中雖未注明時間,但結合1943 年《日記》可推斷,羅氏正是借助此次觀摩契機,才有幸于是年題跋該《山水畫冊》。之后數月里,羅復堪與容庚交游不斷。一年后,即民國三十三年(1944)五月廿六日,二人再次進行藏品交易,見《日記》:

綜上可知,羅復堪分別以2700 元和400 元的價格將4 件銅器與明沈顥《山水》畫冊10 頁售于容庚。容氏能如此大手筆地從羅復堪處購買藏品,一是因為容庚擁有豐厚的財力與強烈的收藏熱情,二是因為民國時期青銅器大量出土,市場易手頻繁,才給予其收藏以客觀條件。反觀羅復堪此時為何大量出售:首先,與羅氏辭去職務無工資收入,僅靠鬻書為生有關;其次,當時正處抗戰時期,社會局勢動蕩,羅氏以出售藏品的方式換取資金作為生活保障。

民國三十四年(1945),是容庚離開北京的前一年。是年,《日記》中僅記錄容庚訪羅復堪1 次,時間為10 月30 日。[35]隨后,容庚返回廣東,于嶺南大學中文系就職。[36]至此羅、容二人身處異處,交游暫時中止。直到1953 年6 月,容庚至北京草廠頭條拜訪羅復堪,二人才再次相遇。而此次相見也是二人最后一次會面,羅復堪自知命不久矣,只得作《歲暮懷人雜詠軸》贈予容庚,詩軸文曰:

斯文將欲墜,絕學誰肯為。容侯誠存古,壯歲特振奇。圖籍寶吉金,寰宇訪荒碑。子云識奇字,鴻都得盡窺。著作早等身,博覽輒忘疲。殷契與漢簡,審釋靡有遺。插架滿書史,陳幾皆鼎彝。衣襦任破敝,昕夕為覃思。威武不能屈,寵辱寧可移。顧我同臭味,論議無差池。為我作小傳,溢美恐多私。一別經數歲,再見未有期。憑將磁石鐵,真契兩心知。戊子歲暮懷人雜奉懷。希白吾兄廣州越五年,癸巳重晤北京,欣然書此,八十老人羅惇?復堪。[37]

查閱該詩文,能明顯感受到羅氏對容庚的喜愛之情。詩中羅復堪不僅對容庚的學術成果進行了高度評價,還將他與自己比作一類人,可見對容庚的尊重與肯定。結尾兩句,深刻且清晰地表達了兩人之間這段忘年交的深厚感情,羅復堪將二者之心比作互相吸引的磁鐵,其中情感不言而喻。

兩年后的1955 年,羅復堪于北京下世,筆者未見羅復堪與容庚之間的交游資料。羅復堪去世28 年后,容庚謝世,兩人皆為耄耋之歲,也算是一種巧合。

結語

民國期間,古書字畫市場規模宏大,文人題跋作為古書字畫鑒賞的重要標準,成為時人效仿的風尚。從一系列的線索和資料可以看出,容庚與羅復堪的交往正是基于書畫鑒賞與題跋,正如馮春術所言:“書畫鑒賞、題款作跋作為文人士夫交游的一種特殊方式,根植于他們在文化和思想上的同步,亦是一種智識和品格上的相互砥礪和贊賞?!盵38]所以,筆者意在通過考察羅復堪與容庚之間的書畫鑒賞與題跋,窺探二人情感上的惺惺相惜、思想文化上的趣味相投以及民國時期收藏家與書法家之間交游的常規模式。

猜你喜歡
交游題跋羅氏
羅氏沼蝦越冬養殖試驗
成功率超70%!一張冬棚賺40萬~50萬元,羅氏沼蝦今年將有多火?
羅氏診斷新品(上海)有限公司
羅氏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
款、印、題跋對古書畫的鑒定作用
鄭巢與僧人交游詩歌考
姜宸英《選詩類鈔》題跋續考
傅以禮《華延年室題跋》校補
湯顯祖與明代理學家交游考略
周樂清戲曲活動及交游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