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頓鋼琴曲創作的藝術特征及演奏要點分析

2023-12-22 08:56
保山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海頓大調奏鳴曲

連 宇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學前教育系,福建福州 350000)

海頓是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海頓在其音樂創作的早期、中期到晚期,逐步完善創作特點及演奏技法,海頓晚期的音樂創作極具自身的個性和特征。海頓被稱為“交響樂之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海頓的音樂創作把弦樂四重奏、交響樂、鋼琴奏鳴曲等這些題材與古典主義風格范式相融合了起來,促進了古典主義風格范式的高度發展,在這一領域為后人奠定了基礎[1]。海頓的音樂創作涉獵的體裁非常廣泛,他除了108首交響樂、68首四重奏、62首鋼琴奏鳴曲外,還創作了14 首彌撒曲、26 部歌劇、175 首古低音提琴曲等等。仔細欣賞海頓的作品就會發現,海頓的音樂創作中有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特征的萌芽,也能夠發現“狂飆突進運動”的影子。

從海頓的音樂創作中,觀者可以感受到鋼琴奏鳴曲、交響樂等題材的發展趨于成熟,也可以感受到他的音樂風格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海頓的鋼琴奏鳴曲最能體現海頓音樂風格的變化,對后世鋼琴音樂作品的發展影響巨大。海頓晚期的作品最具獨創性也最為成熟,并且融合了多個時期的音樂特點?!禖大調奏鳴曲》作為海頓晚期的五首鋼琴奏鳴曲之一,有著海頓晚期音樂的風格?;诖?,通過了解《C 大調奏鳴曲》的創作背景和曲式結構,探究其藝術特征及演奏要點,為鋼琴學習者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借鑒指導。

一、海頓鋼琴曲創作概述

(一)海頓鋼琴曲創作的三個時期

海頓的音樂是18 世紀音樂發展重要推力,他的音樂創作被分為幾個不同的時期:早期是巴洛克后期的維也納風格,中期是古典主義風格、后期的音樂創作則帶有浪漫主義音樂的前兆。

海頓在早期音樂創作階段(1766 年之前),正值巴洛克到古典主義的過渡時期,那時的音樂風格有多種,有洛可可風格、華麗風格等。由于當時的鋼琴奏鳴曲形式與篇幅比較簡單,且多受二段體組曲的影響,因此當時的鋼琴奏鳴曲又被稱為“嬉游曲”。海頓在早期音樂創作階段時還在為宮廷貴族服務,他的生活受到了宮廷文化的影響,音樂作品也受到了當時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的影響,所以他的作品毫無例外地會有宮廷華麗的外表且帶有娛樂性和親切感,例如《G 小調鋼琴奏鳴曲》。

海頓創作的中期(1767-1784 年間)受到“狂飆運動”及“情感風格”的影響,其在音樂創作上更注重情感的表達,例如C、E 等小調作品,情感中歡快卻帶有悲憤等復雜情緒。到了1774 年到1784 年間,海頓鋼琴奏鳴曲的風格又開始偏向了抒情、裝飾。海頓作品的曲式結構又增加了回旋曲、變奏曲、小步舞曲等多種結構。在海頓的音樂創作中期可以看出他是樂忠于音樂實驗的,他的多首作品與莫扎特的作品一樣運用了開頭樂章快速、之后樂章慢板的表達方式。

海頓音樂創作晚期是1789年到1794年之間,期間他創作了最后五首作品,即第58首到62首鋼琴奏鳴曲。這五首作品是海頓最為成熟的作品,體現了海頓音樂創作的獨創性。這五首作品與海頓之前的作品相比,更為自由,更有海頓自身的個性特征,當時音樂創作的曲式、布局、音樂表現力等方面都到達了他創作的頂峰。在此時期,海頓還受到了莫扎特的影響。海頓的鋼琴奏鳴曲大多數兩個主題的對比較小,第二主題比較像從第一主題變遷過來的,不像是兩個獨立的主題,并且奏鳴曲的展開部也比較簡短。海頓借鑒了莫扎特的創作手法,增強了同一樂章中兩個主題的對比。海頓還運用展開性的寫法,把樂章中的展開部進行擴大演奏[2]。在音樂風格上,海頓晚期的鋼琴奏鳴曲增加了柔和抒情的旋律及細膩的情感,這些可以從晚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可以看出。

(二)《C大調奏鳴曲》的創作背景

《C 大調奏鳴曲》又稱《英國奏鳴曲》,這首作品創作于1794-1795 年之間。之所以稱這個作品為《英國奏鳴曲》,是因為這時的海頓已經脫離了宮廷的約束,結束了對埃斯特哈澤家族的服務。這時的他兩次訪問英國倫敦,受到時新的音樂創作影響,在其已然成熟的作曲技巧和嚴謹的結構下,為作品增加了歡快、輕松的因素。以《C 大調奏鳴曲》為例,來分析海頓晚期鋼琴奏鳴曲的藝術特征,是因為該作品在曲式、旋律、節奏、和聲這幾個方面能夠突出代表海頓晚期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特征。海頓為了《C大調奏鳴曲》在古典的形式上達到平衡,增加音型的緊張感,使用了主題貫穿的手法。相較于海頓早期的作品,《C大調奏鳴曲》的主題更加錯綜復雜,例如《C大調奏鳴曲》的第一樂章是交響樂型,表達振奮情緒,而最后一個樂章則變換成了小步舞曲的風格。

(三)《C大調奏鳴曲》的曲式結構

與海頓早期、中期鋼琴奏鳴曲不同,在曲式結構上,《C 大調奏鳴曲》這時的奏鳴曲式已經完全成熟,并且這時海頓的奏鳴曲基本為3 個樂章(除了第58 號與第61 號作品除外),作品的篇幅也比其他時期的音樂作品要長。

《C 大調奏鳴曲》共有三個樂章,在曲式結構上分別是C 大調奏鳴曲式、三部曲式、單二部曲式[3]。第一樂章共有150 個小節,四四拍,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如圖1 所示,速度為快板(Allegro),為C大調奏鳴曲式。

圖1 《C大調奏鳴曲》第一樂章曲式結構

《C 大調奏鳴曲》第一樂章的呈示部從C 大調進入,第1 到6 小節是主題,單主題的進行在這個樂章出現了多次,出現多次的主題海頓將其變化發展,給予了不同的創作手法。展開部為第54 到101 小節為止,展開部是第一主題的再發展。再現部為第102 到150 小節為止,在演奏中加以變奏使之有跳躍性。

第二樂章共有63小節,F大調,三四拍,速度為柔版(Adagio),此樂章為三部曲式,如圖2所示。

圖2 《C大調奏鳴曲》第二樂章曲式結構

第二樂章為柔版(Adagio),分為三部分,分別為A、B、A',第一部分是第二樂章的第1 到第23小節,其中由F 大調轉到C 大調;第二部分是第二樂章的第24 小節到第33 小節,整個部分在g 小調中進行;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為第二樂章的第34 到63 小節,調性轉到了主調F 大調,緊接著轉到了同名大小調f小調,最后又轉回到了F大調上。

第三樂章共有184 個小節,為三四拍,速度上是非??斓目彀?,C 大調,曲式結構為并列單二部曲式,如圖3所示。

圖3 《C大調奏鳴曲》第三樂章曲式結構

第三樂章分為A、B兩個部分,A部分是第1小節到第48小節,其中又分為a與a'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都在C大調中進行,B部分是第49小節到第184小節為止,也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b和b',調性從C大調轉到了它的同名大小調c小調上,最后又回到了第三樂章主調C大調上。

二、《C大調奏鳴曲》的藝術特征

(一)打破規整樂句結構,增強情緒張力

自18世紀中葉開始,音樂不再是宮廷獨有,音樂在市民階級中受到追捧,人們通過音樂來表達自身的情緒,將喜悅、痛苦等情緒通過主觀方式在音樂中表達。當時的主調音樂已經取代了復調音樂,所以音樂作品更加著重于旋律的寫作。由上文《C大調奏鳴曲》的曲式結構可知,海頓著力于打破規整的樂句結構,將不對稱的樂句代替了對稱的樂句結構。海頓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的動機變化是連續不斷的,而其晚期作品的旋律更加具有主題的性質,在《C大調奏鳴曲》中,主題旋律與樂句構成了周期性的結構,樂章中的主題之間的對比更加強烈而不是巴洛克的單一主題的模進。他這一手法突破了當時模式化、機械化的音樂寫作手法,非但沒有破壞音樂進行的邏輯,而且使音樂的表達更加細微、更富有人性,增加了情緒張力,因此受到市民階層的喜愛[4]。

節奏是音樂創作中的重要基礎之一,它作為樂句中的組織性因素,如果運用得巧妙,它能使整個音樂作品表現得惟妙惟肖?!禖 大調奏鳴曲》在創作時具有三個較為明顯的節奏特征:第一,十六分、三十六分音符在作品中出現的次數較多,這些音符經過時流暢準確,具有虛實變化;第二,《C 大調奏鳴曲》中還出現了十六分、三十六分的休止符;第三,在作品中還出現了附點音符,這樣便增加了旋律的張力,在一些作品中顯得振奮人心。由此可見,海頓創作的節奏是有機的,他音樂作品的律動感是通過音樂內在的本質,而不是機械地運動。通過不規則樂句結構以及富有張力的節奏,增強了奏鳴曲整體的情緒張力,促進觀者的共情。

(二)增強及分解旋律,突出幽默特征

一方面,海頓為了使音樂作品更有喜劇性和張力,他會在音樂中運用延長和休止這些手法來增強旋律的語氣。18 世紀時期的音樂創作不再是巴洛克式的展開,這個時期與之前比較,旋律的句法越來越清晰。海頓在創作晚期對巴洛克時期的復調進行了創造性的轉變。由《C 大調奏鳴曲》可知,海頓不僅保持了華麗風格的旋律樣式,他還恢復了復調的技巧。在《C 大調奏鳴曲》中,他用自由對位的方式,將復調以音型化的方式來呈現。他將對位手法運用到了主題的發展。

另一方面,海頓還大量使用了分解旋律,分解旋律一般使用于宗教作品中,是歐洲中世紀一種特殊的寫作手法,即運用休止符將一條完整的旋律分割成幾個音符,甚至是一個音符組成的單位[5]。然后在不同聲部分布這些單位,使旋律在不同聲部中穿梭,以達到一種時斷時續的音響效果。通過分析可知,《C大調奏鳴曲》中有兩種不同的分解旋律。第一種,在第一樂章開頭的分解旋律。開頭以分解和弦的形式作為旋律出現,低音部分不斷地出現主音穿插并且在節奏上產生變化,使人有種停頓的感覺,在風格上保持了海頓歡快、幽默、活潑的特征。第二種,分解旋律運用于連接(如圖4 所示)。圖4 中的前兩小節的下方聲部與上方聲部中十六分音符的交叉出現使得兩個聲部相互呼應。

圖4 《c大調奏鳴曲》旋律分解示意圖

(三)多元運用和聲素材,音樂收束感強

在和聲方面,相較于海頓早中時期音樂創作時多用的多聲部復調對位,在晚期的《C 大調奏鳴曲》中,終止式在段落或樂章中愈加明顯。海頓不僅繼承了前輩們的手法,還在和聲的基礎上加以復調,不斷豐富了和聲語匯,因此,才形成了對位化和聲。另外,海頓還通過展開部中的調性變換來顯出旋律的線條感,使其作品具有海頓獨有的特點。

在《C 大調奏鳴曲》中,海頓大量運用了三度關系疊置、三和弦或七和弦這些基本的和聲素材,使用了主調音樂的寫作方法,突出了和聲的縱向音樂結構,音樂收束感強[6]。為了豐富作品中的和聲,海頓還在其作品中使用了豐富的增三和弦,除此之外,還增加了適量的大大七、小大七、增大七與小小七和弦。海頓在自己音樂作品的和聲語匯上通常會運用主-下屬-屬-主、主-下屬-主、主-屬-主的進行。為了更加地肯定其作品的調式調性,海頓在《C 大調奏鳴曲》的結構內部及終止式中都增強了音樂的收束感,在保持幽默風格的基礎上收斂了部分情緒,體現出浪漫主義的藝術特征。

三、《C大調奏鳴曲》的演奏要點

(一)踏板的靈活轉換運用

由于海頓所處的時代因素,海頓的鋼琴奏鳴曲基本上都是用那時較為流行的古鋼琴演奏。古鋼琴沒有踏板,所以在他鋼琴奏鳴曲譜中沒有踏板的標記。但如今正是由于時代原因,演奏者才更應該對當時踏板的使用進行更為仔細的研究,利用現代鋼琴踏板的靈活轉換,對奏鳴曲加以表現。對踏板的使用,應注意譜面的記號,比如說,在第一樂章的第73 小節到第123 小節中的標記表示不要更換踏板,這種演奏效果是當時的英式鋼琴才有的。在《C 大調奏鳴曲》中經常會使用“節奏踏板”或“半踏板”,音后踏板則很少使用[7]。右踏板在海頓鋼琴奏鳴曲中給其音樂更多的音色和共鳴,特別是在慢板中可以使聲音變得柔軟,不至于發硬。在用現代鋼琴來演奏《C 大調奏鳴曲》時,句與句之間要干凈,織體要清晰、伴奏的旋律要清楚。該作品中會出現一些分解和弦和快速音,這時的踏板不能過多使用,使用的時候注意腳腕只能輕輕地抖動踏板,用“點”的方式使用踏板,通過這種方式的碰撞踏板,既能使聲音保持清晰度,又能表達出音樂的輕巧[8]。

(二)飾音及跳音演奏要點

海頓的鋼琴音樂作品以幽默風格著稱,即便帶有悲憤和其他復雜情緒的鋼琴作品,例如C、E小調等系列作品,幽默、歡快仍舊是其鋼琴創作的主要情緒?;诤nD鋼琴創作時幽默明朗的藝術風格,海頓在作品中多運用跳音、連音等手法。例如《C大調奏鳴曲》的第二樂章,是對主題的第二次重復陳述,第二樂章中出現部分具有“顆粒感”的跳音,甚至在結尾也是一個具有活力的樂句結尾。在演奏跳音時,演奏者要注意整體手臂和手指的放松狀態,在快板高速演奏時保持清脆的顆粒感,以突出作品的歡快主題?!禖大調奏鳴曲》的最后結束是以一個“弱”來結尾,給這個復雜、強烈的作品一個不同的尾聲[9]。海頓在晚期作品創作中雖以情緒外放等形式貼近市民階層的音樂喜好,但受到早期洛可可風格的影響,其在創作中仍舊帶有部分裝飾音還體現華麗效果。在回音、顫音等裝飾音的演奏上要注意避免過慢,通過短平快的飾音演奏來豐富旋律節奏而不影響整體效果。

(三)速度與力度處理要點

一方面,在力度方面。海頓在《C大調奏鳴曲》的手稿中很少標記力度記號,在他其他作品中有標注“p-f”之間的。但是在現代鋼琴演奏起來,海頓作品中的“f”相當于“mf”,最弱的回到“pp”。另一方面,在速度方面。海頓在《C 大調奏鳴曲》中雖然沒有標記過有關于節拍器的速度記號,但在現代鋼琴練習及演奏中,必須掌握其速度。以《C 大調奏鳴曲》為例,海頓晚期鋼琴創作的Allegro(快板)一般在120-126 的速度之內,他的Adagio(柔版)的速度一般在48-50 之間[10]。例如在《C 大調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的速度標記是Allegro,應以132 左右的速度來彈奏。除此之外,在連接處理方面,在《C 大調奏鳴曲》中經常會出現連續的十六分音符與連續的三十二分音符,在彈奏這些音時應該要仔細考慮分析樂句的走向,它的開始與結束,鋼琴學習者在用現代鋼琴演奏這些作品時,盡量確保作品音樂旋律的進行感。同時,也要理解樂句的內涵和樂句與樂句的關系,不能將它們彈奏成一句句的小句子,在彈奏時,應該賦予其層次感和強弱感。通過這些來體現這首作品的樂思和風格。

四、結語

海頓在音樂創作時期使用的古鋼琴與現代鋼琴不同,所以作品的表達方式及演奏方式要還原作品的本身有很大的困難。通過了解奏鳴曲與奏鳴曲式的歷史發展,結合當時的思想文化來多方面分析海頓晚期鋼琴奏鳴曲的藝術特征,把握出海頓鋼琴作品中踏板、跳音、裝飾音及速度力度等演奏要點,為鋼琴學習者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參考。

猜你喜歡
海頓大調奏鳴曲
貝多芬降E大調奏鳴曲Op.81a“告別”第一樂章三個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較
恰到好處的溫柔和真誠
恰到好處的溫柔和真誠
恰到好處的溫柔和真誠
手機上的奏鳴曲
G大調隨想曲
演說藝術在海頓鋼琴奏鳴曲中的演奏運用
春天的奏鳴曲
饑餓奏鳴曲
演奏莫扎特《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KV216》的預先準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