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龍舟文化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現代文明價值*

2023-12-24 12:29
文化遺產 2023年4期
關鍵詞:龍舟屈原愛國主義

何 研

顧頡剛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一個中華民族整體的概念,即“中華民族是一個”。(1)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益世報·邊疆周刊》1939年2月13日第9期。20世紀80年代費孝通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觀點(2)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1頁。與顧頡剛的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觀念不謀而合,在后續的持續討論中這一觀念得以確立,并成為當下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整合共享多民族力量的政治資源,(3)陸海發:《民族國家視閾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研究》,《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依托國家政治話語闡釋其合理性和合法性,全球化背景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打造現代中國堅定的國家信仰和國家意志,而文化認同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4)嚴慶、平維彬:《“大一統”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年第5期。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認同是公民對國家文化主流和傳統價值的認可和接受。文化認同是根植于人們內心的深層次意識,是信仰和價值觀建構的堅實基礎,因此文化認同的本質就是從深層次意識中探索所屬文化集體,確認文化身份,進而建構認同意識。習總書記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根,是民族團結之根、和睦之魂。建構符合中華民族共同體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認同意識,完善豐富文化思想體系是當下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廣東地區尤其珠三角一帶水網密布,依托地緣和水緣優勢,龍舟文化成為其最具代表性的大眾文化,也是粵港澳大灣區人文交流、融合發展的重要文化符號。廣東龍舟文化以龍舟為紐帶,扎根于民眾思想意識的地方信俗、愛國主義思想及龍舟精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廣東龍舟文化中的民間信俗意義

明朝楊嗣昌在《武陵競渡略》中認為龍舟文化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認為龍舟文化早于追悼屈原且具有民俗性:龍舟競渡是民間一種驅逐鬼魅的儀式 。(5)楊嗣昌:《楊嗣昌集》,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第1468頁。聞一多先生認為龍舟競渡風俗是史前圖騰社會祭祀圖騰的遺俗,源于吳越民族對龍圖騰的崇拜。(6)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5冊“楚辭編·樂府詩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6頁。江紹源在《端午競渡本意考》提出龍舟競渡是驅災辟邪的公共衛生事業。(7)北京魯迅博物館編:《苦雨齋文叢·江紹原卷》,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1頁。黃石在《端午禮俗史》中也表明了同樣的觀點,認為龍舟競渡是南方水鄉的人們驅瘟逐疫禳災觀念的體現。(8)黃石:《端午禮俗史》,香港:泰興書局1963年,第215-216頁。。

廣東龍舟活動與老百姓祈福禳災的求吉心理和地方信俗觀念聯系密切,帶有較為濃厚的民俗色彩,這與當地地理環境和巫覡之風有關。舊時廣東地區巫風興盛,《漢書·郊祀志》載“粵人俗鬼,而其祀皆見鬼,數有效?!?9)班固:《漢書》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五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1241頁?!稄V東新語》載“至今越祠多淫,以鬼神方惑民災祥者,所在皆然?!?10)屈大鈞:《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08頁。廣東地處五嶺以南,濕氣過重,叢林密集,歷來被認為是瘴氣之地,“蒼梧、南海歲有暴風、瘴氣之害?!?11)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175頁?!皫X表山川郁結聚,不易疏泄,故多嵐霧作瘴。人感之多病,腹脹成蠱?!?12)劉恂、商壁、潘博校補:《嶺表錄異校補》,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2-23頁。由于廣東特殊的地理氣候,加之古時缺醫少藥,人們容易滋生瘴氣之病,很多人死于瘴癘,以致轉而求向方術,“俚俗有病必召巫覡而祭鬼神,士夫咸笑其信巫不信醫,愚謂此可憐惻而不可以笑也?!?13)張景岳:《景岳全書》,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第161頁。歷史上這種寄托于巫覡鬼神的求吉心理支配著人們的行為,并在具體的村落活動中得到體現。

廣東扒龍舟活動大多在農歷五月進行?!拔逶?,俗稱惡月,多禁?!?14)宗懔:《荊楚歲時記》,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43頁。五月五毒橫行易引發瘟疫,此時進行龍舟活動恰是寄寓了人們驅病去災、“以辟瘟氣”(15)宗懔:《荊楚歲時記》,第46頁。的民俗心理。端午前后,嶺南地區暖濕氣流活躍,端午水為龍舟活動提供了很好的水域條件,而龍舟水在廣東的百姓中被認為是大吉水,浸龍舟水成為流行于廣東的傳統習俗。人們企盼祛病消災、歲歲平安的端午浸龍舟水習俗在地方文獻中多有記載?!拔逶挛迦諡槎岁柟?,十五日為大端陽,此半月間,多競渡戲,近江處龍舟甚盛,鼓鑼爆竹喧闐聒耳,云避瘟疫?!?16)丁世良:《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下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年,第1000頁。潮汕地區“江滸競渡幾一月,奪標者咸以為榮,且有汲龍船水飲之者?!?17)丁世良:《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下冊,第782頁。佛山南海西樵山“每當政通人和,山中的龍船鼓聲便轟然敲響,山上人家也便邀朋延友,到山中來洗浴共樂?!?18)南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南??h志》,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158頁。廣東鶴山地區“在古老勞、沙坪、址山等一些水區,還舉行龍舟競渡,孩子則到江河中游泳,或汲井水沐浴,叫做洗龍舟水,有去污穢和防疫病之功?!?19)鶴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鶴山縣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17頁。肇慶市的“男子要洗龍船水,近江河的到江河,無江河的到池塘,洗了龍船水就能消除災禍?!?20)肇慶市志編纂委員會:《肇慶市志》(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17頁?!稗r歷五月初五,有人帶子女到江湖游泳,相傳有飲浴龍船水可免皮膚病,消災除害之說?!?21)高要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高要縣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66頁。黃埔、增城、東莞一帶在扒龍舟時,小孩追著龍舟下水嬉戲,甚至女孩子們也下到水里用龍船水洗臉,邊喝龍船水邊洗臉,據說洗、喝龍舟水可以祛病消災,人們樂此不疲。

浸泡龍舟水祈福禳災的習俗在廣東民間依然盛行,筆者于2022年訪談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獅中村的村民龍舟隊員洋叔,他在回憶他的成長經歷時提到了龍舟水的傳統信俗,浸泡龍舟水習俗活動在廣東農村地區普遍且有影響力。洋叔出生于20世紀40年代,七、八歲時就開始參加村里的扒龍舟活動,據他回憶,那時候的龍舟很大,一只龍舟能坐幾十個人,整個獅山圩的水質非常好,農歷五月節漲端午水,可以看到遠處的山頭但看不到陸地,載著幾十人的大龍船到獅山各村落巡游,紀念靈王。傳說靈王是獅山本地的地方神,與龍有關,被供奉在龍王廟。農歷五月獅山鎮的村民們在靈王誕辰日扒著龍船每個村落巡游一天,而農歷五月二十二這天是正誕,在獅山白藤村舉行。洋叔說:“那時候缺衣少藥,小孩經常生病,農村人沒有文化就信這些民間的東西,靈王誕這天很多人帶著小孩來參加扒龍舟活動,大家抱著小孩一起喝龍舟里面的水,還用龍舟水給小孩洗澡,人們相信這樣小孩就能快高長大,沒有疾病身體健康。所以每一年十里八鄉的人們都帶著孩子來參加扒龍舟活動,做完這些儀式之后,家長會在龍船上放一個紅包,以示對神靈的感謝,他們也認為只有這樣心里所求才能靈驗?!?22)根據筆者訪談記錄整理。訪談對象:獅中村村民鄧洋觀,80歲;訪談時間:2022年6月27日;訪談地點: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中村龍舟基地。改革開放后,農村的環境逐漸變好,村民也普遍接受教育,他們意識到龍舟水不衛生,不再給小孩喝龍舟水,也不再用龍舟水洗澡,但扒龍舟的活動依然盛行?;顒赢斕?,村里大大小小的村民們圍坐一起吃龍船飯,吃飯的時候相互之間說一些吉利的話,吃完飯后就能順順利利,孩子健康成長。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雖然扒龍舟活動形式有所改變,但人們對國富民安的美好祈愿心理一直沒變,根深蒂固的民間信俗支配著村民的思想和行動,每年各村落扒龍舟的習俗蔚然成風。歷屆村領導都會依照慣例每年農歷五月節舉辦扒龍舟活動,如此,全村的村民就能在一年中風調雨順,身體健康。如果有哪一年村里不搞扒龍舟活動,村里面或者村民在當年遇上不順心的事就會有所怪罪,他們會認為是因為沒有扒龍舟祈福導致的。因此,扒龍舟祈福禳災的地方風俗就這樣形成并一直傳下去。洋叔說:“反正年年搞呢就風調雨順,大家順順利利,但是如果不搞,如果有什么問題,就對不起人家,被人戳脊梁骨?!?23)根據筆者訪談記錄整理。訪談對象:獅中村村民鄧洋觀,80歲;訪談時間:2022年6月27日;訪談地點: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中村龍舟基地。

二、廣東龍舟文化中的愛國主義思想

廣東龍舟文化愛國主義思想與古越人龍神崇拜信仰有承繼關系。在歷史進程中人們對超自然力的信俗支配人們的日常行為,神格化信俗是人們求吉驅災的心理支柱。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盛行,怪力亂神思想在小說中得到體現,在當時動蕩的社會背景下,鬼神迷信神仙方術在社會中傳播,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百姓將其視為擺脫精神束縛的工具。將舟楫競渡與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聯系起來的早期文獻見于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競渡是其遺俗?!?24)宗懔:《荊楚歲時記》,第47頁。南朝梁志怪小說吳均的《續齊諧記》提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25)佚名:《五朝小說大觀》(據一九二六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影印)“志怪家·續齊諧記”,鄭州:中州古籍初版社1991年,第37頁。該書以小說的敘事形式講述五月初五端午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形象被神格化,并雜糅多種功能,扒龍舟活動也被塑造成為一種紀念屈原的方式?!端鍟窂娬{南方的荊州一帶尤其注重祠祀之事,愛國主義思想和紀念屈原的龍舟活動在南方民間建立了牢固的聯系:屈原于五月五日“赴汨羅,土人追至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櫂而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26)魏征:《隋書》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897頁。宋時《事務紀原》的競渡篇中提到唐朝的風俗志《歲華紀麗》載龍舟活動 “因勾踐以為成風,拯屈原而為俗也?!?27)高承:《事物紀原》,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435頁。唐時百越之地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龍舟活動已成為民間習俗。

由于扒龍舟活動的特殊價值,歷史上扒龍舟不僅在民間有大眾化傳播的基礎,歷朝歷代也多次以國家名義推動龍舟活動的發展,民間與官方的共同介入送瘟神功能逐漸趨弱,紀念屈原的儀式功能逐漸增強。南北朝時期,與屈原相關的龍舟競渡習俗形成,習俗以荊楚為中心向南移,在嶺南產生廣泛的影響,中唐后龍舟競渡活動已建構成熟的悼念屈原紀念儀式體系。愛國主義思想的建構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因素:文人推動和國家政策支持。

(一)文人的推動

蕭放分析南北朝時期端午龍舟競渡附會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意義時提到,“文人士大夫感于地位的淪落,政事的衰敗,將憂國憂民的孤憤情感投射到楚國忠臣鄉賢屈子身上,將悼念屈原與傳統的驅疫競渡結合,以屈原的傳說來解釋競渡民俗,從而賦予競渡以歷史的和倫理的意義?!?28)蕭放:《南北民俗的交融復合——端午節習俗的形態》,《文史知識》1999年第6期。由此可見,龍舟運動和悼念屈原習俗的形成并以荊楚地區為中心向南、北方擴展與文人墨客的推動、建構密切相關。屈原開創浪漫主義文學傳統的文學造詣以及他那寧死不屈的愛國精神深受歷代文人的認同和稱贊,尤其屈原的愛國風骨更是讓立志精忠報國施展抱負的朝臣敬仰,當有相同際遇時容易產生感同身受的同理心。知識分子的文學創作一定程度上為廣東扒龍舟乃至全國范圍的扒龍舟活動的緬懷屈原愛國主義思想的關系建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北宋時期廣東韶關的名臣余靖創作的端午詩作均會提及屈原,用屈原的愛國情反射自己竭智盡忠的抱負,如《端午日事》:“江上何人吊屈原,但聞風俗彩舟輕??正S無事同兒戲,學系朱絲辟五兵?!?29)殷耀:《時令時節時光》,北京:新華出版社2021年,第252頁。另一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家釀寄君須酩酊,古今嫌見獨醒人?!?30)李誠、熊良智主編:《楚辭評論集覽》,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7頁。南宋文天祥的《元夕》“茲南海觀元夕,茲游古未曾。人間大競渡,水上小燒燈。世事爭強弱,人情尚廢興。孤臣腔血滿,死不愧廬陵?!?31)文天祥:《文天祥全集》,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85年,第349頁。

從這些文人詩詞中我們發現,宋時廣東的扒龍舟活動與紀念屈原愛國主義思想的聯系已深入百姓生活,產生廣泛的文化認同。詩歌中描述的畫面呈現繁榮的市井氣息,龍舟活動帶動周邊經濟和生產的發展,百姓在獲得感得到滿足的同時愛國主義思想也得到強化。地方信俗在融入中華民族文化的大流中顯示出強勢的文化趨同性,驅瘟禳災的地方信俗雖依然存在,但官方在場的權力話語中愛國主義的國家信念明顯占據優勢。

(二)國家政策的支持

國家政策制度的推動是愛國主義思想形成最直接的原因。晚唐時,歷代皇帝設廟敕封屈原,國家層面提升了屈原的歷史社會地位,官方祭祀的背后讓我們看到了國家話語權對屈原愛國精神的推崇和強化?!杜f唐書·哀帝本傳》載“三閭大夫祠,先以澧朗觀察使雷滿奏,已封詔靈侯?!?32)劉昫等:《舊唐書》卷二十“本紀第二十下·哀帝”,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785頁。五代十國時期,屈原被敕封為威顯公。宋時被封為清烈公,“屈原廟在歸州者封清烈公?!?33)脫脫等:《宋史》卷一百五“禮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2561頁?!爸輺|五里,有清烈公祠,屈平廟也?!?34)范成大:《吳船錄》,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第36頁。元明清至今清烈公封號一直沿用?!扒辶摇狈从沉斯俜綄η仪骞澚移犯竦耐瞥?,在國家范圍內倡導竭忠盡智效忠報國的高尚節操,是國家政治倫理制度建設的產物,也是激勵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精神力量。

歷史上扒龍舟活動經歷了競、禁的此起彼伏,國家層面的推崇推動了龍舟的發展。北宋時期是龍舟體育競技在國家權力話語支持下發展興盛的時期,宋太宗到宋徽宗時期龍舟競渡熱鬧非凡,金明池便是當時盛況的印證;明朝時皇帝在中南海觀看龍舟比賽;清時是龍舟競渡發展的又一高峰,扒龍舟是宮廷中端午的傳統項目,順治、康熙、乾隆、嘉慶等帝王每年端午日都要乘坐龍舟,宮廷內也會舉辦盛大的扒龍舟活動,皇上親自率領王公將相們觀看。乾隆皇帝每年都會侍奉太后一起到蓬島瑤臺觀看龍舟競渡,他還寫下十三首觀看龍舟競渡場面的律詩。嘉慶帝喜歡在端午日和妃子們觀賞龍舟競渡表演。在上層制度的推動下,清時廣東扒龍舟悼念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已非常普遍,龍舟活動成為廣東遍布村街巷尾的大眾活動,參與之眾,蔚為壯觀?!冻グ拗殇洝酚涊d廣東民間悼念屈原的龍舟活動:“龍舟以吊大夫,鳳船以奉天后,皆于五日為盛會?!?35)檀萃著,楊偉群點校:《楚庭稗珠錄》,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3頁。民國時《清遠縣志》亦記述廣東端午期間民間百姓龍舟活動的盛況,“邑人好競渡,各鄉村皆然,裝為龍頭、龍尾,率以數十人扒之。每于端午節前后舉行,此本荊楚舊風也?!?36)朱汝珍:《民國清遠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第117頁。在每年持續反復的龍舟活動和儀式程序中,龍舟文化的愛國主義精神牢牢地根植于當地百姓的思想意識中。

縱觀歷朝歷代的龍舟競渡,扒龍舟不僅僅是競渡活動,以龍舟活動為契機發展了成熟的、體系化的商業體系和文化意識體系,種種跡象表明文化資源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可轉化為文化資本,在豐富物質精神生活的同時,也促進文化共同體中的人們生成文化認同意識。龍舟文化的地方信俗和愛國主義思想是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地方信俗是維系群眾文化認同的基礎,愛國主義思想是群眾價值觀的升華,而龍舟文化蘊含的愛國主義思想和龍舟精神是我們當下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現代文明建設具有推動作用。

三、廣東龍舟文化中的結誼精神

民間各村鎮間鄉民的友好情誼是維系基層社會良好社會秩序的基礎,基層是社會的細胞,是穩定鄉村治理的基礎,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37)“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11/content_5624201.htm,訪問日期:2023年6月30日。廣東歷史上的龍舟結誼文化為維系嶺南鄉村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較具特色的鹽步老龍和泮塘龍仔父子結契文化常為人津津樂道。鹽步村位于佛山市南海區東部,是嶺南典型的水鄉村落,村內河涌水網密布,橫亙廣佛水上交通要道,也是歷代商貿往來的集散地。富庶的經濟和縱橫的河涌為鹽步龍舟文化的興盛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早在明朝宣德年間,鹽步村就已建造出長36.8米,扒丁位68個,可容納80多人的龍舟。(38)李小艷:《佛山龍舟文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03頁。由于受宗族傳統的宗法觀念影響,龍舟競渡中因為本宗族爭光而引發的宗族械斗事件時有發生。順德《龍山鄉志》就有記載:“復舊后,以斗競為事,輒起爭端,遂成惡俗,殊可慮也?!?39)丁世良:《龍山鄉志·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年,第803頁。鹽步老龍在廣州、佛山一帶具有威望,當村與村之間因龍舟發生沖突時,鹽步老龍作為和事佬經常出頭為鄉民解決問題,成功化解沖突,維持著村莊間的和諧穩定。因此,鹽步老龍又有著友誼龍舟之稱,在廣東龍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明朝萬歷年間,佛山的鹽步老龍與廣州的泮塘龍舟結契認親,將傳統禮義道德文明傳承至今,在鄉村社會形成了維系鄉村和諧穩定秩序的禮俗制度。鹽步老龍和泮塘龍舟結緣于一次龍舟競渡,經過激烈的角逐后鹽步老龍和泮塘龍舟進入決賽并爭奪冠軍,鹽步龍舟即將奪冠之時,泮塘龍舟上站在龍頭的人跳進水中搶奪了錦標,最后泮塘龍舟奪冠并領取了獎品燒豬。消息傳開后,泮塘的鄉村父老認為泮塘龍舟在比賽時破壞了規則,不應該拿冠軍,于是將獎品和錦旗送回鹽步,然而鹽步鄉親也不愿意收下,最后以雙方結契作為和解。(40)中共佛山市南海區委宣傳部等:《南海龍獅》,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8頁。結契后的鹽步、泮塘兩地龍船一直保持著每年端午探親互訪的習俗,四百多年的結契歷史不僅是廣東龍舟文化的獨特寫照,也是廣東文明鄉風、村風的體現。

四、廣東龍舟文化中的現代文明價值

龍舟文化研究專家黃麗云認為龍舟是政權的符號,龍舟競渡象征王權與水權的支配。龍,被帝王視為圖騰,具有掌控政權的力量;船,代表上層社會的國家體制,象征帝王的化身;水,象征超能力的水神,又象征政權駕馭下的庶民。龍舟競渡含有驅疫禳災的實質功效,更是促進我們文化社會生活共同體中“和樂”與“道德”秩序的維持。(41)黃麗云:《龍、船、水與端午競渡:龍神信仰的文化符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3頁。從某種意義上講,龍舟文化不僅是基層群眾的大眾文化,也是象征國家權力的制度文化。由于龍舟文化兼具大眾文化和國家意志,在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的雙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中具有現代文明價值。近年來,廣東龍舟活動得到恢復和發展,龍舟文化也在民間得到承繼,廣東職業龍舟隊的創建開辟了村居龍舟與職業龍舟并存發展的局面,從國家到民間形成了文化共同體視域下的龍舟文化精神。

(一)廣東職業龍舟隊的發展和廣東龍舟精神

2011年賽龍舟成為第三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傳統龍舟非遺項目與體育賽事競技融合,是傳統體育類非遺項目活化傳承的主要路徑之一,龍舟活化傳承與龍舟文化精神強化認同形成互益共同體。1984年國家體委將龍舟運動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廣東龍舟專業體育競技隊與傳統農村龍舟隊有承續關系,職業隊由傳統龍舟隊發展而來,隊員也逐漸由農民隊員過渡到職業隊員,廣東龍舟隊于2012年左右完成轉型。2008年,廣東佛山市南海區成立全國第一家龍舟俱樂部——九江龍舟俱樂部,俱樂部的成立標志著龍舟體育事業正式走向職業化發展的體育競技道路。2010年廣州舉辦亞運會,龍舟項目首次進入亞運會比賽項目,廣東九江龍舟隊代表國家隊參加此次比賽。2011年,幾個曾在九江龍舟隊服役運動員退出九江龍舟隊,回到家鄉順德,組建了順德龍舟俱樂部。順德俱樂部早期隊員由當時從九江隊退役的隊員和一些扒龍舟技術較高的村民組成,后來陸陸續續吸收從國家隊、省隊、市隊退役的皮筏艇運動員,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順德俱樂部龍舟隊已全部是職業隊員,競技實力飛速增長,躍居成為國內實力強勁的龍舟競技隊。2018年順德龍舟隊代表國家在印尼雅加達舉辦的亞運會中斬獲金牌,這是我國龍舟隊在亞運會賽事上首次摘金。2022年11月,順德俱樂部龍舟隊去泰國參加世界龍舟錦標賽,團隊獲得了四金八銀的好成績。體育比賽有利于激發隊員昂揚拼搏的集體精神,尤其在國際賽事中獲取佳績時愛國感油然而生,廣東職業龍舟隊承繼了傳統龍舟文化,愛國主義思想在隊員中得到弘揚。泰國世錦賽期間正值我國疫情防控關鍵且復雜時期,國家的榮譽高于一切,隊員們立下保證書,承受巨大壓力出征泰國。俱樂部龍舟隊現任教練馮教練回憶當時的情景不無感慨地說:“龍舟給予我們一種為了國家和集體榮譽不計個人得失的拼搏精神。龍舟運動是團體運動,講究隊員之間的協調配合默契,我們在疫情防控最艱難的時期依然選擇參賽,就是為了讓世界看到中國的實力,展現龍舟人拼搏奮進的精神?!?42)根據筆者訪談記錄整理。訪談對象:順德龍舟俱樂部馮教練,30多歲;訪談時間:2022年12月10日;訪談地點: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順德龍舟俱樂部。國際龍舟聯合會主席張發強評價順德精神就是龍舟精神(43)王國強:《嶺南龍舟文化》,暨南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第93頁。,這是新時期龍舟精神文化內涵的最好詮釋。

(二)廣東龍舟精神的現代價值

習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龍舟文化在當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鄉村振興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塑造體育精神等方面發揮作用。

1.強化愛國主義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愛國主義教育更應該以多元化的方式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各民族人民凝聚在“中華民族一個”的多元一體格局中實踐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事件息息相關,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思想保障。

龍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五千年來深深扎根中國人民心中,形成了具有強大凝聚力的龍文化認同。無論龍舟競渡起源于龍圖騰崇拜還是紀念屈原,歸根結底歷朝歷代對龍舟競渡的推崇是對百姓進行愛國教育的體現,其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龍舟文化中。具有廣泛群眾基礎、每年重復舉辦的龍舟儀式活動是宣傳愛國主義教育、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方式之一,正如康納頓所說重復性的儀式活動必然意味著對過去的延續,而這種儀式對社群記憶的塑造和強化起著重大作用。(44)保羅·康納頓:《社會如何記憶》,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0頁。龍舟活動的受眾群體廣泛,有效地帶動了鄉村社會的社區參與,基層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龍舟文化傳遞的文化認同和愛國主義精神。隨著當代體育競技龍舟的快速發展,體育競技龍舟運動進一步拓展了龍舟活動的受中群體和傳播范圍,使更廣泛的群體通過龍舟比賽競技接觸、了解、認同龍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拼搏進取精神。

韓震強調要通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同,進一步將人民群眾區域性的歷史活動轉化為具有全球視野、與人類文明有機融合的力量。(45)“加強愛國教育 弘揚愛國精神”,人民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1/0712/c436975-32155152.html,訪問日期:2023年6月30日。龍舟運動早在2010年被列入亞運會比賽項目,廣東職業龍舟隊多次參加國際性的龍舟比賽,隨著龍舟體育賽事走向國際化,龍舟文化也從區域性文化轉變為具有全球視野的中華民族文化,它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傳統的精神根植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認同的一部分。

2.有利于鄉村治理和文明鄉風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保障,是促進城鄉融合,加快縣域振興的基礎。廣東省《關于進一步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到2025年建立基本健全的全省鄉風文明建設體制機制。鄉村治理依靠社區主體的共同參與,以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方式創新鄉村治理新格局。傳統文化蘊含的歷史智慧和精神是德治的重要手段,文化興則鄉村興,非遺的傳統文化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發揮強基固本鑄魂的作用。

龍舟活動是廣東鄉村地區百姓喜聞樂見的大眾活動,人們對龍舟文化有天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舉辦傳統龍舟活動和龍舟賽事符合大眾心愿,順民心聚民意。龍舟文化蘊含的團結進取精神、集體主義文化認同思想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處事態度,有效地化解村莊間的矛盾沖突,使基層社會形成有序、禮治、和諧、文明的社會秩序。同時,村居巷街的民眾龍舟活動和龍舟體育競技運動推動了基層社會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經濟反哺文化,進一步強化了人們的龍舟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建立鄉村治理新格局奠定基礎。

3.塑造體育精神

自我國創建職業龍舟隊以來,龍舟隊在國內外賽事中不斷取得良好成績,體現了我國龍舟運動競技的高超水平,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也強化了體育精神、愛國主義教育。龍舟項目有望成為下一屆奧運會的比賽項目,在西方體育運動占據主導地位的奧運會中,我們的傳統民族體育項目進入奧運比賽項目將對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有著極大促進作用。

首先,龍舟運動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佛山的村民龍舟隊員們表示,他們參加村里的龍舟隊,每天堅持訓練的動機是強身健體。村里很多曾經劃龍舟的老人都是高壽老人,生活作息規律,身體健康,年輕人為了鍛煉身體也加入到村里龍舟隊進行訓練。(46)根據筆者訪談記錄整理。訪談對象:獅中村村民阿榮,45歲;訪談時間:2022年6月27日;訪談地點: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中村龍舟基地。

其次,龍舟運動具有培養團結合作和競爭精神。龍舟體育運動強調隊員之間的團結協作,在鼓手的統一指揮下有節奏地統一方向統一力量劃槳,將個體融入集體中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潛能,達到整體和諧。無論是村民業余隊員,還是俱樂部的職業隊員,在訓練一段時間后總想著在比賽中檢驗實力,體育競技比賽能有效刺激隊員們拼搏團結的精神,在競爭中形塑集體主義的文化認同感。

再次,龍舟運動具有培養頑強拼搏的運動精神。體育運動中,任何一個參賽者都希望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面對強敵、面對困難能夠毫無畏懼勇往直前的精神能夠在一次次的賽事中激發和培養,形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個性和精神品質。

猜你喜歡
龍舟屈原愛國主義
屈原 端午 龍舟
在疫情大考中彰顯愛國主義力量
夢見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及其《離騷》(外三則)
龍舟
《金娃——龍舟》
屈原送米
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