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記憶再生產:履行新時代文化使命的新維度*

2023-12-24 12:29谷佳媚
文化遺產 2023年4期
關鍵詞:記憶文化

趙 姍 谷佳媚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民日報》2023年6月3日第1版。文化記憶作為揭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有機生命體的深層記憶機理,是社會成員共有的對民族發展過往文化的認識、理解和把握的記憶集合體。文化記憶的再生產正是依托社會個體共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符號、內容、意義,借助其適應歷史文化發展變化的社會性、時代性、實踐性、傳播性、重塑性等特征,通過語言、文字、圖像、儀式、建筑物等載體,將蘊含著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等文化元素進行連續的代序傳承與揚棄建構,進而重塑中華民族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和文明旨歸??梢?,文化記憶的再生產就是運用過往的記憶信息、素材對歷史文化進行再建構的過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形態創造的重要形式,是履行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途徑。文化記憶再生產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密切相關,二者相互依存,文化記憶承載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傳承文化記憶。如何在新征程中充分發揮文化記憶再生產具備的鞏固政治認同、規范社會秩序、凝聚精神力量等功能與使命,需要堅持“兩個結合”,使文化記憶再生產全過程、全領域、全方位確保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場”,堅持履行“人民至上”的價值使命、“以史鑒今”的歷史使命和“守正創新”的時代使命,始終保持附著在文化記憶深層意蘊中的思想情感、價值立場和精神內涵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要求同向同行,在時代潮流中通過對文化遺產的被創造和再創造,映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蝶變與升華,在喚醒激發文化記憶的強大理論生命力、文化融合力和價值創造力中更好履行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一、文化記憶再生產是新時代文化使命的功能呈現

“文化記憶”理論由揚·阿斯曼最早提出,他認為文化記憶是“關于一個社會的全部知識的總概念,在特定的互動框架內,這些知識駕御著人們的行為和體驗,并需要人們一代一代反復了解和熟練掌握它們?!?2)揚·阿斯曼:《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8頁。自此關于文化記憶的研究以其獨特的時空屬性、文化張力和社會關懷在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綜合學科領域得到中西方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國內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記憶的概念分析、形成機制、建構路徑或是將其作為研究社會學、檔案學、傳播學等現實問題的分析視角,但從再生產維度剖析文化記憶的研究相對較少,更鮮有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形態或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視角探討文化記憶的再生產問題。然而,文化記憶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業征程中時刻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是一套可反復使用的文本系統、意象系統和儀式系統,它以客觀的物質文化符號為載體,以超越日常生活的距離為特征,其客觀化的制度性表征是社會身份固化和群體認同的重要來源”,(3)連連:《歷史變遷中的文化記憶》,《江海學刊》2012年第4期。在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發展的軌跡中無時不刻涉及對以人、事、物為主體元素的過往歷史記憶進行復活、利用、延續和建構的再生產問題。那么,面向新征程如何確保奔涌般的文化記憶之水客觀地從歷史走來,清澈地流經當下,而又昂揚地奔向未來,凝聚全體人民的磅礴力量和奮進偉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4)《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民日報》2023年6月3日第1版。因此,文化記憶再生產只要始終堅守“兩個結合”,時刻確保其形式多樣“不走樣”、內容鮮活“不變質”、意義深刻“不變味”,就能確保文化記憶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切實發揮新時代新的文化功能。

(一)對中華民族政治認同的建構功能

“我們保存著對自己生活的各個時期的記憶,這些記憶不停地再現;通過它們,就像是通過一種連續的關系,我們的認同感得以終生長存?!?5)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2頁。記憶與認同感有著與生俱來的內在關聯。作為展示文化記憶窗口和門面的多元化再生產形態,在歷史變遷中呈現為以檔案文本、遺跡遺產等為代表的物質形態,以傳統習俗、祭奠紀念等為代表的精神形態和以可視化、沉浸式展演為代表的網絡形態,每一種文化記憶形態的展演、刻畫、闡釋等再生產行為都是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發展歷史和文化縮影的再現或再造,蘊含著社會關系的生成和表達,承載著身份歸屬、思想理念和價值判斷等意識形態要素,以睹物思人和以物化人的方式實現身份確認、情感依附、行為引領的文化認同功能。隨著智媒技術的蓬勃發展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創新,文化記憶的再生產越來越彰顯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只有時刻保持文化記憶再生產的“理論行”本色、彰顯“政黨能”底色、突出“制度好”特色,才能發揮對社會思潮明辨是非的診斷功能,抵御過于崇尚個性潛在的新自由主義風險,消解過度追求多樣引發的歷史虛無主義危機,才能在連續客觀的記憶理論認知中喚醒社會成員的心理認同、在行之有效的記憶現代治理中筑牢社會成員的制度認同,在時空交互的記憶情景體驗中贏得社會成員的情感認同,在喜聞樂見的記憶意義詮釋中強化社會成員的價值認同。

(二)對社會發展運行系統的調節功能

文化記憶作為記載人類社會交往活動的精神產品,是社會文化“神經網絡”運行發展的存儲器。社會制度、社會交往、社會結構、文化變遷等為文化記憶再生產界定活動邊界,文化記憶再生產為社會運行系統的延續和更新提供精神動力。通過文化記憶形式、內容和意義的再生產,將社會歷史和現實有機融通,觸發社會心理的“神經末梢”,激活社會交往的“神經中樞”,煥發社會組織的生機活力,進而推動社會運行秩序的動態更新。況且,“記憶是斗爭的重要因素之一,誰控制了人們的記憶,誰就控制了人們行為的脈絡。因此,占有記憶,控制它,管理它,是生死攸關的?!?6)高萍:《社會記憶理論研究綜述》,《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文化記憶只有在正確指導思想引領下使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和要素發揮協同效應與凝聚功能,才能保持與社會運行系統功能同構、目標同向和價值同源,進而避免社會因失去精神或迷失靈魂陷入失衡無序、混亂不堪的困境。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兩個結合”,文化記憶再生產的行為、過程、結果就可以始終為社會結構運行機理、社會發展道路、社會現行制度提供多重證據參照體系,通過情感碰撞溝通實現價值共鳴,通過文化熏陶沁潤達到記憶傳遞,使社會成員通過中西互鑒、古今對比等方式,全方位、立體化地深刻理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最正確的選擇,是最適合中國國情、最具有優越性和先進性的,最值得我們時刻堅定“四個自信”,擁護“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

(三)對社會成員團結奮斗的激勵功能

“團結奮斗”一詞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高頻亮相,凸顯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將“團結奮斗”作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最顯著精神標識和創造歷史偉業必由之路的深刻洞見與高瞻遠矚。因此,面向新征程通過文化記憶再生產激勵人民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是牢牢把握“團結奮斗”時代要求的現實指向,是夯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必然要求。文化記憶再生產的激勵功能具體表現為:其一,文化記憶的形式再生產通過視覺美、參與美、人文美的形式審美飛躍和精準數據、高效算法的技術包裝賦能,將凝結著中華民族偉大團結精神和偉大奮斗精神的檔案文獻、文物遺跡等記憶原始形態,以富有感知活力的個性化再生成方式、富有情感張力的多元化再加工形式、富有時空包容力的現代化再呈現模式,為觀眾帶來善假于物、善假于事、善假于情、善假于境的感官盛宴,激勵中華兒女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情感共鳴。其二,文化記憶的內容再生產通過貼近客觀實際和受眾生活的記憶素材組織、富有精神能量和文化內涵的情節架構、飽含藝術價值和道德品格的表達技巧,將蘊含著家國情懷、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等精神血脈的中國故事,以“守正+創新”的新視角、新結構、新觀點、新策略進行記憶內容的全方位敘事優化,用心用情用力再造更多更好謳歌黨與人民、時代大團結大聯合的精品力作,激勵中華兒女堅守初心、統一思想的理論共識。其三,文化記憶的意義再生產通過“思想+藝術+技術”的傳播矩陣和“闡釋+傳承+創新”的思維革新,將浸潤在文化記憶“符號”中的“團結奮斗”價值隱喻和潛藏在文化記憶內容中的“同心同德”核心立意,以有筋骨、有情感、有道德、有是非、有溫度、有立場的意義再闡釋,激發全體人民“共善”價值規范的復興凝聚心態。比如,以非遺文化記憶的再生產為例,借助GPS、RFID、Bluetooth、WI-FI實現不同規模定位數據的收集,利用智媒平臺和技術對非遺展開“情感-知識-器物”等多維場景的實時動態智慧化融合,使非遺文化在新的全景再呈現空間中傳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中國精神、綻放中國式現代化文明新形態的奪目光彩,激勵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強大政治凝聚力和發展自信心,集聚起萬眾一心的磅礴力量。

二、文化記憶再生產:堅持履行“人民至上”的文化價值使命

文化記憶是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長河中長期積累的生產活動、生活經驗、交往互動等歷史記憶在頭腦中的主觀映現,再生產活動就是人民群眾通過對原初記憶的選擇、加工、建構賦予文化記憶新的意義的行為。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為文化記憶再生產框定價值邊界,人民群眾是文化記憶再生產活動的核心和根本力量,文化記憶再生產始終堅持履行“人民至上”的文化價值使命。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我們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使之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一)始終站穩人民立場

這是文化記憶再生產必須遵循的基本立場。記憶作為人特有的心理和精神現象,人類記憶的社會性和文化記憶的共享性是顯而易見的。從個體維度看,記憶是社會中的個體用各自方式通過大腦與外在世界互動的產物,文化記憶是絕大多數個體在趨同的記憶模式下形成的最大公約數記憶或共享的精神記憶,是以人為核心的文化遺產,承載著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從社會維度看,記憶是社會“公共可用的符號”,整個社會承擔著共同記憶生產、加工、交換、流通的媒介角色,個體通過互動交往、共建共享方式在社會平臺上進行記憶的精神傳遞與價值聚合,從中獲得身份認同。而社會“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的機體”(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頁。,社會的變化帶來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變化,所以“人類的記憶……在本質上是為了適應變化的環境而不是精確的存儲”(9)阿斯特莉特·埃爾:《文化記憶理論讀本》,余傳玲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53頁。。此外,人與對象世界的勞動是“生命活動”,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生產是全面的”“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2頁。此處的“全面”就包含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人自身的生產和一切社會關系的生產等主要方面?!罢麄€自然界”是人類“再生產”出的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整體客觀存在條件,即人類社會。這種人類社會“再生產”就是把生產者之生存的“客觀存在條件”及“生產者再生產出來”(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7頁。,即包含著社會條件和人的精神再生產??梢?,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文化記憶的生產與再生產就是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經驗教訓的精神性積累、實踐性驗證、選擇性傳承、系統性建構。

(二)尊重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群眾不僅是文化記憶真正的創作者、表現者、接受者,也是文化記憶再生產過程的參與者、成果的傳播者和評判者。從歷史長河的縱向維度看,在過去、現在、未來整個文化記憶再生產的歷史進程中,每一個歷史階段人民群眾都是主體性力量。從社會自身結構的橫向維度看,每一個社會領域、每一項社會活動的文化記憶再生產中,人民群眾還是主體性力量。因此,文化記憶再生產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創造和集中人民智慧,依靠人民創造性地將原初記憶轉化為符合時代特色、飽含人民情懷的“在場”文化記憶精品。

其一,從主體維度看,人民群眾是文化記憶生產和再生產環節的資源供給者、分配和再分配環節的執行監督者、交換和再交換環節的傳播推廣者、消費和再消費環節的建構利用者,為此文化記憶再生產需要激發人民的主體意識、激勵人民的主動精神,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積極投身文化記憶再生產的偉大事業中,推進全社會形成以史為鑒、勇創歷史偉業的良好氛圍。

其二,從客體維度看,人民群眾化身為文化記憶再生產客體的主體要素,無論是作為物質形態的記憶“符號”還是精神形態的記憶“意義”,時刻向后人生動展現著以人民群眾為核心的記憶元素參與歷史創造的所有脈絡軌跡,為此文化記憶再生產需要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挖掘人民元素、講好人民故事、傳播人民力量,以小視點和平民化的視角關注平凡中的偉大精神,發現小人物的巨大能量,闡釋小故事的宏大意義,揭示歸納和拔高升華來自人民群眾身邊的屬于“人民”的文化記憶“意義”,引導人民求真向美、向上向善。

其三,從中介維度看,人民群眾作為文化記憶再生產中介的創造和運用主體,發揮著橋梁和紐帶作用,無論是口頭相傳、儀式展演、文本記載等中介載體,還是家訓家風等文化載體,都履行著文化記憶的代際價值傳遞,為此文化記憶再生產要依靠人民開發智能化、現代化的記憶傳播平臺,開拓大眾化、時代化的記憶共享渠道,深化文化記憶跨時空的輻射廣度,提升附著在記憶深層的精神與價值的傳承力度。

(三)把握人民愿望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1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1版。文化記憶正是結合人的發展需要、時代條件的變化、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的根本要求等綜合要素在社會制度規定的框架內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地進行再生產,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堅持服務人民、代表人民利益,從而落實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其一,與時俱進代表人民愿望,貼近人民生活、傾聽人民心聲。及時關注人民對文化記憶再生產形式個性多樣、內容喜聞樂見、意義同頻共振的深切期待,真正了解人民對文化記憶資源共享共建的呼聲,高度重視人民對再生產活動發揮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創造性的愿望,切實把握人民對實現文化記憶穿越古今、時空對話、古典翻新的現代性建構和實踐性發掘訴求。時代轉型下的人們愈發感受到空間的焦慮、時間的錯位和記憶的碎片化,人民希望在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尋根懷舊,幫助他們在雙向性、回旋型、交流式的互動體驗中感悟文化記憶的精神魅力,進而在新的記憶之場提升文化自信。比如,當前非遺+文創、非遺+電商等新業態嵌入文旅產業,非遺工坊、非遺購物節、非遺特色小鎮、非遺文化街區等以場景式、情節化、沉浸式的“在場”體驗和“在線”感受贏得人民青睞,點燃了人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和使命。

其二,扎扎實實落實人民愿望,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貴州從江原生態侗族大歌節、湖南湘西苗藥康復理療和陜西安塞腰鼓表演體驗等項目在推進非遺文化大眾化、特色化的過程中,既踐行了“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新發展理念,又使廣大人民群眾充分感受到文化記憶現代傳承的品質感、沉浸感和互動感,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化和精品化文化體驗的精神需求。再比如,黨的十八大以來非遺保護和傳承被納入鄉村振興重大戰略,通過口述史、人物志、農村志、鄉村大舞臺、農民畫等集成形態的形式再生產,利用人工智能時代數字驅動、互聯互通、開放共享等高新技術優勢和全媒體時代跨界融合、智能傳播、沉浸體驗等媒介優勢,將來自于古代人民智慧又展現現代人民生活的文化遺產進行再創新、再傳播,全面呈現人民群眾熱火朝天的精神生活場面和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文明新形態在廣闊農村大地的生動實踐,為“物質和精神共同富?!钡闹袊浆F代化發展理念做出生動注腳。

三、文化記憶再生產:堅持履行 “以史鑒今”的歷史文化使命

“歷史記錄是‘現在’通向‘未來’的一扇‘門’,‘門’的后面是保存下來的歷史原貌,它應當是基于完整保存在人類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歷史記錄所蘊含的客觀事實,而不是人為選擇的結果?!?13)周林興、鄧晉芝:《錯位的價值判定應該被糾正——對檔案鑒定及銷毀的歷史視域考量》,《檔案學通訊》2015年第2期。歷史哺育了文化記憶,文化記憶反過來又滋養了歷史,文化記憶正是不斷在后世的回憶紀念、重拾再現中得以弘揚和重塑,從而生發出繼往開來的奮進偉力。文化記憶的傳承是否符合歷史客觀真實,能否發揮“以史鑒今”的功能,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縱深和文化根基。作為繼承與超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習近平“大歷史觀”,站在全景式、全方位、全過程的視域下,以長時間周期、大空間視野、整體性思維、系統化邏輯,將全部人類文明與世界總趨勢作為認知和改善文化記憶的思想體系,是解讀人類歷史、傳承文化記憶的最新理論指南,以博古通今、貫通中西、實事求是的核心價值為文化記憶再生產奠定了堅實思想基礎。

(一)錨定“大方向”,明確政治定位

文化記憶作為歷史長河中人民生產生活的精神積淀物,在表象上呈現為千姿百態、錯綜復雜的形態,但一個民族記憶或遺忘什么,究其根本是遵循著社會主流價值觀指引的方向,反映著社會的道德情感寄托對象。因為無論是國家或民族、群體或個體,無論其作為文化記憶的主體、客體還是載體,都是在擁有共同的文化、道德、宗教、信仰、風俗等政治基礎上進行文化記憶的生產和再生產,這就為文化記憶再生產錨定了政治方位和主流方向,既要利用文化記憶整合歷史資源、梳理社會文脈,也要傳承社會文化基因、賡續民族精神血脈。結合新時代新征程新的文化使命,文化記憶再生產要把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大方向”。

其一,堅持在歷史性與現實性相統一中把握文化記憶再生產的主流主線?!叭绻粡脑催h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14)《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民日報》2023年6月3日第1版。從民族大團結的視角看,中華兒女文化記憶賡續的過程就是中國人民命運與共、團結奮斗的記憶存儲器,寫滿了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正如習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15)《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民日報》2023年6月3日第1版。從民族復興的視角看,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復興史,近代以來的文化記憶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艱苦奮斗的記憶集合體,記憶中刻畫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中國故事,充滿了英勇斗爭、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記載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感人事跡,彰顯著天下為公、人民至上的格局風范,寫滿了復興之路的長期性與曲折性、前途與光明,這些都是文化記憶再生產要牢牢把握的本質和主流。

其二,堅持在歷史發展的物質性與精神性統一中把握文化記憶再生產的道德塑造使命。文化記憶再生產深入到了記憶的最深層次,通過探索“思想動機”“知識、人文、藝術形態”“道德信仰”等精神生產力量與社會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的良性互動,擔負起塑造大歷史觀、增強民族意識、凝聚社會共識、筑牢歷史根基的文化使命。比如,文化遺產的檔案文獻編纂作為文化記憶再生產的重要形式,既是承載、容納、拼接與縫合多元歷史場景的記憶之倉,也隨時隨地把各種文化基因的受眾帶入記憶活動的發生地點、記憶主體的內心深處,通過復活人物、場景還原、氛圍重現、情景喚醒等再生產行為,使現實中的人們一起見證前輩的輝煌榮光或屈辱教訓,在回憶和傳承記憶中獲得精神洗禮和品格錘煉。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紅色文化遺產,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種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物質與精神記憶的集合體,既時刻為后人訴說著我黨走過的輝煌歷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又高歌著我黨的遠大理想、不懈追求、情懷擔當和奉獻犧牲,激勵著后輩們通過本源性研究、價值性闡釋、時代化宣傳等記憶“再生產”活動傳承紅色血脈,賡續紅色基因。

(二)開拓“大視野”,延展多維“場域”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教育引導全黨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16)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1年第7期?!皻v史長河”標定了“大歷史觀”貫通古今的“大周期”,“時代大潮”體現了“大歷史觀”打破時空的“大視域”,“全球風云”凸顯了“大歷史觀”融匯中西的“大背景”,共同為文化記憶再生產開拓了新的活動“場域”。面對“兩個大局”,文化記憶再生產要開拓“大視野”,從人類歷史發展長程的長時段、從人類社會發展時空的廣覆蓋、從人類文明與制度中西競爭的寬視野,把握人類歷史的本質和主流。

其一,延伸歷史“視域”,在文化記憶的全局性把握中再生產。列寧強調:“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甚至連兒戲也不如?!?17)《列寧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64頁。文化記憶的科學認知是理性再生產的前提,要將文化記憶放入人類歷史大周期中審視,在統籌共時性和歷時性的全局把握中再生產。對重大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時段等文化記憶的再敘事或再闡釋,既要回歸歷史本身、依據歷史原貌客觀解讀,也要在歷史連續性、繼承性、縱深性的整體把握中給予科學評價,比如關于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敘事刻畫,必須堅持“兩個不能否定”的重要論斷,才能從整體面向、聯系發展、全面辯證的“大歷史觀”傳遞正確文化記憶。

其二,開闊時空“場域”,在文化記憶的開放性把握中再生產。網絡空間是文化記憶再生產的新場域,在虛擬與實體、動態與靜態、時間與空間、國內與國際“場域”交互穿梭中深刻改變著文化記憶的生成、呈現、傳播、儲存等建構模式。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履行新的文化使命,文化記憶再生產就要善于利用新征程人工智能和全媒體的融合優勢,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統一的觀點,發揮各種文化形式的多元化集成在意識形態傳達、精神共鳴和價值體驗等方面的復合效應,借助網絡空間場景式、情節化、沉浸式的形式創新轉化,促進再生產內容的時代化、生活化和國際化,提升再生產意義的具象化、浸潤化和有趣化,增強雙向性、回旋型、交流式的代際互動體驗,達到傳遞和建構文化記憶的更佳效果,推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呈現的高質量、開放型文化景觀。比如“嫦娥六號”“玉兔號”“祝融號”“天宮二號”等高科技航天技術研發打破了中國傳統文化“飛天攬月夢”的時空壁壘,使新時代的中國人民通過文化記憶的時空穿越,在古今對比和中西貫通的大“場域”中體悟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蘊含的豐富意蘊,在“第二個結合”的思想解放和實踐創新中堅定“四個自信”。

(三)塑造“大格局”,發揮聯動效應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社會再生產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這四個部分互相聯系,彼此之間的差別是一個有機統一體內部的差別。馬克思指出:“生產既支配著與其他要素相對而言的生產自身,也支配著其他要素。過程總是從生產重新開始?!?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6-37頁。生產環節側重供給,消費環節側重需求,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媒介包括分配環節與流通環節,全面的分配和交換以及充分的消費刺激著新一輪的再生產,各環節的有機合成和集成互動是社會再生產的運行機理。這一理論邏輯為文化記憶再生產提供了分析框架,因為“如果把‘過去’的再現看作一個生產的過程,它是需要資本、技術、原料和管理的……”(19)王漢生、劉亞秋:《社會記憶及其建構——一項關于知青集體記憶的研究》,《社會》2006年第3期。,文化記憶再生產可以作為社會再生產理論運用到記憶領域的新課題和新探點。

其一,生產環節,文化記憶再生產體現為由記憶個體凝聚而成的文化記憶共同體借助一定的思維、文本、建筑等記憶載體,在技術支持下對涵蓋文化、政治、生活等多領域紛繁復雜的記憶信息資源進行挖掘整理和各種形態呈現的產出活動。其二,分配和交換環節,文化記憶再生產是通過時空穿梭、代際傳承等交往方式和多元場域的傳播渠道對文化記憶生產產品進行的交流聚合、傳播分享活動。其三,消費環節,文化記憶再生產是對再現歷史“真相”和生活“實態”的記憶產品進行的感受體驗、控制管理和篩選利用活動,既表現為對昔日文化記憶再加工的闡釋性解構,也呈現為體化實踐、強化習慣的創造性建構,以此持續性刺激新的記憶需求誕生。

可見,文化記憶再生產活動呈現為一個系統化的“大格局”,其實質就是由各個體記憶點凝結、各民族力量凝聚形成完整有機的記憶共同體,在動態升級的記憶介質、不斷變遷的時代環境等復合性因素作用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有機循環將記憶形式、內容和意義統一在同一時空的“大格局”中,在各環節各要素的系統化聯動效應下共建共享文化記憶的來龍去脈和價值旨歸,使文化記憶的生命力得以螺旋式升華和時代性延續。

四、文化記憶再生產:堅持履行 “守正創新”的時代文化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20)《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民日報》2023年6月3日第1版?!笆卣齽撔隆奔仁鞘澜缬^,也是方法論,有力回答了“如何再生產文化記憶”的時代命題,蘊含著堅守正確原則、沿著準確方向、朝著明確目標、以充滿正能量的精神狀態、采取科學方式等一系列關系文化記憶再生產產品保質保量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由此,文化記憶再生產堅持履行“守正創新”的時代文化使命,體現為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以問題為導向對文化記憶展開自信自立的系統化創新。

(一)以“守正固本”確保公信力

文化記憶原材料的“保質”是再生產產品“質?!钡那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21)習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7月8日第2版。雖然文化記憶不是歷史本身,但確是聯系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真實歷史記憶的鮮活再現,是對“客觀歷史”進行“真實”又“忠實”的還原。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我們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2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1版。所謂“守正”,守的是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道,所謂“創新”,創的是把握規律基礎上的、體現能動性、主動性和時代性的新理論、新實踐。從這個意義上看,確保記憶“原料”“配料”“作料”的“守正”是文化記憶再生產的前提和根基。然而,現實生活中標榜“實事求是”的歷史虛無主義卻對文化記憶進行以假亂真、偷天換日的改造,企圖通過記憶“原料”再生產達到戲謔丑化杰出人物、歷史英雄,虛化黨的領導、人民力量和指導思想,弱化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中國道路的中國特色、中國制度的優越特性,否定中華民族大團結大聯合事實、分裂中華民族共同體等險惡目的。為此,文化記憶再生產需要堅持以“守正固本”確保公信力。

其一,尊重真實事實,堅決守護文化記憶資源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任何再生產行為都要通過對真實文化記憶的全面發掘和搜尋,系統地進行記憶的篩選和編碼,客觀地開展記憶的重組和重構,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對文化記憶資源進行有機再加工和再組織,借助記憶的客觀敘述和闡釋等活動,實現文化記憶的再現,確保文化記憶再生產有依可循、有據可查。

其二,發揚斗爭精神,筑牢對文化記憶守正固本的堤壩,要堅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對文化記憶的消解。任何對真實文化記憶的褻瀆就是對中華民族主權的侵犯、對中國歷史的詆毀、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的破壞,務必敢于亮劍,給予堅決反擊、強力打擊,唯有如此,才能確保文化記憶的公信力,繼而發揮其思想感召力和引領力。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著作權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時刻為非遺再生產的“事實-知識-權利”關系提供科學合理的法律邊界和道義保護。

(二)以“問題導向”提升生命力

直面問題進行創新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不竭動力。馬克思指出:“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頁。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24)《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民日報》2023年6月3日第1版。文化記憶作為人類和社會了解前世今生和把握當下未來的重要載體,在審美現代性、思想多元化、知識快餐化、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浪潮下,面臨著社會成員與時俱進的審美、內涵、價值、文化等現實訴求問題,需要在再生產過程中堅持“問題導向”,從文化記憶形式、內容和意義的現代化轉型和時代化創新方面給予精準回應和有效解答。

第一,直面文化記憶的審美嬗變問題,以多元化轉向創新文化記憶。面對人們當代瞬時化、場景化和互動化的審美轉型,文化記憶再生產過程中出現了借助迎合、鉆營、附會社會成員的感性化偏好、個性化圖譜、娛樂化訴求對文化記憶進行再包裝的功利主義思想和供給錯位問題。對此需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基礎上,從儀式與符號的數字媒介化融合方面加強對文化記憶對象審美感知的再創作,從意向與表象的智能化交互體驗方面強化對文化記憶內容審美感知的再編碼,從邏輯與隱喻的生活化傳受融合方面加大文化記憶意義審美感知的再建構,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刻寫在書籍里的檔案、傳頌在民間的故事都活起來。比如,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非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從李子柒的非遺短視頻到電影《璀璨薪火》和《天工蘇作》,還有從高清復刻到虛擬展廳再到游戲科技與敦煌學動畫互動的敦煌“數字藏經洞”等,都是直面時代變遷和審美嬗變問題,將技術、學術和藝術積淀全面碰撞和無限激活,帶領大眾身臨其境、潤物無聲般重溫文化記憶、品讀文物價值、感悟古人智慧、傳承傳統文化的再生產典范。

第二,直面文化記憶的代際變遷問題,以開拓型創新重塑文化記憶。人腦具有處理、存貯和遺忘符號信息的記憶機制,時代變遷使歷史記憶的時間在場性加速流逝,真實歷史與文化記憶的一體化在不同媒介和代際傳遞的修正重塑中遭遇沖突或偏差,致使文化記憶的傳承和保存面臨著殘缺斷片、模糊失真,甚至失憶或反記憶等現實問題。對此在文化記憶再生產過程中,一是面對文化記憶在代際“時空異質”方面存在的“主體缺場”問題,要從技術創新增強過程化、沉浸式體驗予以緩解,堅決抵制采取定制化、碎片化、虛無化手段再塑文化記憶。二是面對文化記憶在代際“表達演化”方面存在的“語言流變”問題,要立足現代化環境、適應時序化表達、融入大眾化話語展開敘事創新,堅決反對以文化記憶本體的片段或枝節取代整體和主流,以文化記憶的偶然性替代必然性進行文化記憶再編織。三是面對文化記憶在代際“意義傳遞”方面存在的“價值遞減或失真”問題,要立足更全面的視域、更深刻的洞察、更本質的邏輯創新多模態隱喻,堅決禁止利用失真、失當、失效的闡釋手法再詮釋文化記憶。

(三)以“自信自立”增強感染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25)《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民日報》2023年6月3日第1版。從實踐視角看,文化記憶再生產作為文化記憶的刻化活動,是一種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的統一體,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浩瀚的文化記憶進行集體精神力量建構的理論再提升與實踐再創造過程。貫穿人們生活全過程的文化記憶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有限引導與社會發展的無限精神需要的矛盾運動,是文化記憶再生產的實踐動力,而化解這種矛盾的立足點必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必須始終堅持“自信自立”。因此,文化記憶再生產的科學實踐要堅持遵循實踐規律、把握實踐精神,“以更加積極的歷史擔當和創造精神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新的貢獻,既不能刻舟求劍、封閉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2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1版。,以“自信自立”提升文化記憶的感染力。

文化記憶再生產的“自信自立”體現為堅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通過對記憶主體的主動開發、記憶內容的自主選擇、記憶情景的自覺塑造和意義闡釋策略的自信創新等多維視角系統化地建構文化記憶再生產體系,提升文化記憶形式的感官吸引力、內容的敘事感召力和意義的闡釋思想力,增強主流話語力量,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其一,記憶主體的主動開發要突破少數主體、以人為主的單一主體的專業化創作模式,走向“人+智媒+算法群+……”多元共同體智慧結晶的大眾化共建模式。其二,記憶內容的自主選擇要在開放包容的現代化思維理念下由供給側轉化為供需有機融合。其三,記憶情景的自覺塑造要改變傳授方在相對靜態、相對固定時間節點的常規設置方法,向傳受、古今、時空、虛實集成交互的動態數字化和沉浸式體驗全景呈現轉化。其四,意義闡釋策略的自信創新要借助VR、5G、ChatGPT技術開展教育基地建設、教育資源搭建、宣傳平臺開發、數字化制作等多維度“活化”方式,全面闡釋和全方位激活這些文化記憶“符號”承載的“價值隱喻”功能,讓文化記憶在網絡空間中“有生命”“會說話”,理解和詮釋這些文化記憶“符號”承載的集體主義、家國情懷、民族凝聚力等“投射和輻射功能”。

猜你喜歡
記憶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夏天的記憶
誰遠誰近?
記憶中的他們
端午記憶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