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道、商貿與演劇文化:以長治潞州區南垂村玉皇廟為中心*

2023-12-24 12:29車文明
文化遺產 2023年4期
關鍵詞:上黨戲臺古道

車文明 李 筠

長治潞州區,古稱“潞州”,居太行之巔,上黨盆地東側,有關山之險、四塞之固,自古為兵家所必爭,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垂崗戰役便發生在此。潞州,《禹貢》屬冀州,春秋時立潞子嬰兒國。秦漢屬上黨郡;北周宣政元年(578),置潞州,潞州之名由此始。(1)參見張淑渠、姚學瑛《乾隆潞安府志(一)》卷三“沿革”,《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3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第29-32頁。南垂村,位于潞州區東北10公里處,東依金粟山,西傍三垂崗,與潞城區接壤。據現存碑刻記載,至遲宋治平元年(1064),南垂村已有其名,后行政區劃幾經變換,但村名一直沿用至今。(2)參見鄭昕、武振宇《長治南垂宋代〈真如院重修佛殿功德記〉考釋》,《五臺山研究》2022年第1期?,F有居民1740戶,5700余人,主要姓氏為李、王、張等。作為長邯古道的必經驛站,明清兩朝南垂村民眾逐漸開始經商,南垂村漸漸發展成為商貿型古鎮。一些富商大賈積極參與廟宇建設和賽社演劇等活動,以祈求神靈的護佑。長邯古道見證了南垂村民眾生產生活的發展變遷,是溝通晉冀兩省的生命線。

南垂村古建遺存數量眾多、類型齊全,其中保存至今的玉皇廟及其戲臺在上黨地區玉皇廟中別具一格,其修建時間最晚為嘉慶年間,但此戲臺未被《中國戲曲志·山西卷》《中國戲曲文物志·戲臺卷》等書收錄。上述珍貴的文物遺存對我們進一步探析古道驛站、商貿活動與賽社演劇之間的內在關系具有重要意義,為鄉村的戲曲傳播及農村演劇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一、長邯古道與商貿古鎮的形成

太行山西側壺口關、東側滏口陘,即史稱“太行八陘”之一,由山西黎城壺口關過太行山進入河北邯鄲滏口陘,自古就是穿越太行山連接晉冀兩省長治與河北邯鄲的重要通道,歷代文獻均有記載?!蹲髠鳌贩Q“壺口”,《史記》《漢書》《三國志》《晉書》《北史》等文獻中稱其為“壺關”。

因晉冀兩地有便利的交通,唐代置昭義軍節度使,統領潞、澤、邢、洺、磁五州,治所在潞州。(3)劉昫等:《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390頁。嚴耕望先生具體考證了唐代“太行滏口壺關道”的詳細路徑(見彩圖1):“由潞州治所上黨縣東北行四十里至潞城縣,本漢潞縣,即春秋赤狄潞子國也。又東北八十里至黎城縣?!璩怯謻|北二十五里至吳兒谷,古壺關口也。又三十五里至涉縣?!缮婵h東南行一百六十里至磁州治所滏陽縣?!缮婵h東北行約百余里至武安縣。武安又東微南行至邯鄲縣?!?4)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5卷,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421-1439頁?!皦乜陉P—滏口陘”具有重要的交通、戰略地位,尤其是在南垂村附近的三垂崗發生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如《舊五代史》載:“五月辛未朔,晨霧晦暝,帝率親軍伏三垂崗下,詰旦,天復昏霧,進軍直抵夾城?!?5)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卷二十七“唐書三·莊宗紀第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69頁?!缎挛宕贰份d:“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還軍上黨,置酒三垂崗,伶人奏《百年歌》?!?6)歐陽修:《新五代史》卷五“唐本紀第五·莊宗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41頁?!短藉居钣洝份d:“前趙劉聰遣將喬琮攻晉上黨太守龐和于壺關,晉北將軍王廣、韓柔救之,聰將喬琮敗之于三垂?!?7)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五“河東道六·潞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940頁。

宋代河東路“隆德府”下轄上黨、屯留、襄垣、潞城、壺關、長子、涉、黎城八縣。(8)脫脫等:《宋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2132頁。金代河東南路“潞州”下轄上黨、壺關、屯留、長子、潞城、襄垣、黎城、涉八縣。(9)脫脫等:《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638頁。元代晉寧路“潞州”下轄上黨、壺關、長子、潞城、屯留、襄垣、黎城七縣,后將涉縣偏城等十三村歸入黎城縣。(10)宋濂等:《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1381頁??梢?,宋金元隨著區域行政管轄日趨完善,官道與驛傳體系得到發展,在這幾個歷史時期長邯古道一直發揮著交通驛道體系的政治、經濟功能。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古道的商貿功能得以急劇擴張,帶動了沿線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為潞商的發展壯大,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條件,滿足了晉冀較為便捷、安全的貨物運輸和人員往來的需求,潞安商幫更是成為一支活躍的群體。潞城中村申家是潞商的典型代表,其在長邯古道沿線開設了30余家當鋪、客棧,凡中村周邊村落的百姓均可免費在申家的店鋪免費居住,村中至今流傳一句俗語“出門不住旁人店”(11)孫宏波、高春平:《潞商文化探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9頁。。長邯古道對周邊地區的商貿流通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涉縣商幫受到潞安商幫的影響開始經商,據《嘉慶涉縣志》載:“西人善賈,涉民慕之,遠出逐什一之利,蘇、杭、關東無不至,然所鬻惟本地椒、柿之屬,或山右氈物,無他珍異?!?12)戚學標:《嘉慶涉縣志》卷一“疆域”,《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第62冊,上海:上海書店2006年,第522頁。隨著涉縣商幫、武安商幫等地方商幫的相繼崛起,區域之間的聯系也得以完善;便利的長邯古道,使得長治與邯鄲的溝通更加密切,成為兩地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交通要道。

“商路即戲路”,長邯古道也為兩地的迎神賽社、戲曲交流與融合提供了便利。長邯古道促進了晉東南和冀南兩地信仰儀式與迎神賽社活動的互學互鑒,其宗教祭祀活動、演出形式與劇目內容具有類同性。(13)黃竹三:《晉冀宗教祭祀戲劇的類同性》,《戲劇》2001年第3期。一些富商大賈在古道沿線修建了大量的神廟劇場,這為兩地戲曲的發展與傳播提供了生存空間。

長邯古道使兩地的戲曲班社溝通更加便利。清咸豐朝以來,上黨梆子進入鼎盛時期,上黨地區可以說基本上是上黨梆子“一統天下”,河北的涉縣等地已有上黨梆子班社的存在,涉縣天益班便是在晉東南和冀南兩地較為活躍的上黨梆子職業班社。(14)栗守田:《上黨梆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頁。清光緒三年,上黨地區大旱,上黨梆子藝人外出逃荒,將上黨梆子帶到河北涉縣、磁縣、武安、永年、邯鄲以及山東菏澤等地,長治三義班便是在這一時期,沿長邯古道,經潞城、黎城、涉縣沿途演出到達河北永年,在永年布商老宏的資助下,最終在永年扎根,藝人田書德、張魁成為活躍在河北永年一帶的上黨梆子著名演員。(15)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河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3年,第114頁。

長邯古道促進了兩地劇種、聲腔的交流與發展。清道光、咸豐年間,河北武安藝人喜順與山西黎城藝人李鎖柱合作,將武安落子傳入黎城,形成了黎城落子,在長治、潞城、壺關等地廣泛流傳,又稱上黨落子。(16)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河北卷》,第84頁。三義班演員田書德將河北的民歌小調糅進上黨梆子腔調中,使上黨梆子逐漸河北化,成為有別于上黨梆子的新劇種“河北西調”(17)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河北卷》,第114頁。。

長邯古道使得兩地藝人互相溝通學習更加方便。上黨梆子著名演員段二淼早年間曾在河北涉縣的上黨梆子職業班社天益班學藝。(18)栗守田:《上黨梆子》,第886頁。此外,在介休市秦村鄉興地村龍王廟現存有同治四年舞臺題記“廣平府磁州羊耳廟李九圈”字樣,栗守田先生推測或是河北人在山西住上黨落子戲班。(19)栗守田:《上黨梆子》,第1385頁。

長邯古道使兩地劇種的演出范圍不斷擴大,沿線都發現有兩地戲曲班社的演出題記。長治公義班、長子四三義班、屯留小樂意班等上黨梆子著名班社均沿古道至河北邯鄲一帶進行演出。長子四三義班的活動規律是“春天長子和潞安,秋后武安扎營盤”,四三義班春天在長子演出幾臺后,即順屯留、長治、潞城、黎城東下,秋天到達河北涉縣、武安、邯鄲等地,這一帶相較晉東南氣溫高,可以一直唱到農歷十一月。(20)栗守田:《上黨梆子》,第78頁。山西澤州府鳳臺縣全盛班光緒初年亦沿長邯古道,前往山東聊城的山陜會館演出上黨梆子和上黨皮黃的經典劇目。(21)栗守田:《上黨梆子》,第1385頁。1956年《河北省劇團、劇種、主演統計表》中也記載了黎城落子、武鄉秧歌等在邯鄲等地的演出情況,均是沿長邯古道到達邯鄲等地。(22)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河北卷》,第22頁。此外,在山西武鄉縣洪水鎮西溝村至今留存有清宣統三年(1911)“武安小落子在此一樂三天 大清宣統三年”(23)車文明:《中國戲曲文物志·舞臺題記卷》,太原:三晉出版社2015年,第88頁。的舞臺題記。長邯古道繁榮了兩地戲曲文化,兩地區域空間形成交互關系。

長邯古道西延至長臨古道一線,亦是一條重要的戲曲傳播路線。晉城的戲曲班社北上到長治,再從長治西行至安澤、臨汾、蒲縣、臨縣等地。蒲縣紅道鄉東岳廟咸豐三年舞臺題記、蒲縣河西村同治六年舞臺題記、隰縣下李鄉下均莊村山神廟同治六年舞臺題記、翼城縣二曲鄉霍家澗村民國十三年舞臺題記、臨縣岐道鄉府底村舞臺題記(24)栗守田:《上黨梆子》,第1383-1385頁。均是最直接的證據。

作為晉冀兩省的官道、貿易路線和移民通道,長期進行的商貿活動和人口遷徙促進了沿線村鎮的形成和演化。南垂村位于長邯古道沿線,從村南春秋閣進村,再從村北三義閣出村,村中南北大道是通往長治、長子等地官道的一部分,也是通往河北涉縣、武安、邯鄲、北京、山東等地的必經之路。南垂村屬于典型的商貿型古村鎮,明清以來,商貿繁榮,商鋪林立,村落規模漸漸擴大,發展成為南垂鎮,成為上黨地區為數不多的大鎮、古鎮。南垂集市成為明清時期潞城最大的糧食交易市場,發揮著調劑糧食余缺的作用。南垂村聚集的較大的商鋪有德大號、和順成、同和義、永順和、義美恒、廣成昌、旺興隆、栗記當鋪、太和堂藥局等。這些商鋪也在積極參與村落建設、廟宇維護和祭祀演劇等活動,以進一步加強在地方社會中的影響力。南垂村文物古跡豐富,當地流傳有“南垂街,三里長,一里一座觀音堂”的俗語,歷史上曾修建有關羽廟、正月寺、夫子閣、文昌閣、慈悲閣、春秋閣、三義閣、仰光閣、實圪臺閣等,以及現在保存較好的崔府君廟、真如寺、耕讀閣和若干明清民居、商鋪等,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南垂村戲曲底蘊深厚,賽社演劇的傳統與村中的崔府君廟戲臺、玉皇廟戲臺遺存便是具體的佐證。

二、南垂村玉皇信仰及建筑遺存

玉皇俗稱老天爺、天公,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在傳統民間信仰的神靈體系中,玉皇是至高無上的神祇,上掌36天,下握72地,一切人生鬼怪,均由其掌管。玉皇信仰在上黨地區歷史悠久、分布較廣,是影響最深的地方保護神。玉皇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相融,逐漸變得世俗化、大眾化、人格化。姚春敏《清代華北鄉村廟宇與社會組織》(25)參見姚春敏《清代華北鄉村廟宇與社會組織》,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寧俊偉和趙懿《關于玉皇信仰中立廟動機、堪輿及合祀的研究——以山西民間信仰石刻資料為中心》(26)參見寧俊偉、趙懿《關于玉皇信仰中立廟動機、堪輿及合祀的研究——以山西民間信仰石刻資料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6期。等,對山西晉城等地的玉皇信仰的歷史流變、廟宇分布、賽社演劇、民間習俗等進行詳細考證,茲不贅述。

晉東南一帶的玉皇廟多坐落于村社的中心位置,為村中的大廟或多個村社共同經營維護的社廟。作為村落的精神文化象征,玉皇廟在村落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發揮著關鍵作用,凡村中大小事務的處理、村規民約的商定等等,均在社廟中進行。明清以來,玉皇廟的規模一般都很大,多建有舞樓、看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神廟劇場。

長治市玉皇廟遺存情況學界尚未完全統計,目前調查統計的長治市現存明清時期玉皇廟劇場有20座:潞州區南垂村玉皇廟戲臺、上黨區長春村玉皇廟舞樓、上黨區北天河村玉皇廟山門舞樓、潞城區南舍村玉皇廟山門舞樓、潞城區辛安村玉皇廟山門舞樓、潞城區東天貢村玉皇廟、潞城區賈村玉皇廟、襄垣縣善福村玉皇廟東戲臺、襄垣縣善福村玉皇廟西戲臺、襄垣縣上豐村玉皇廟山門舞樓、襄垣縣上峪村玉皇廟過路戲臺、壺關縣南行頭村玉皇廟山門舞樓、壺關縣秦莊村玉皇廟戲臺、壺關縣趙村玉皇廟山門舞樓、壺關縣沙窟村玉皇廟戲臺、壺關縣北莊村玉皇廟戲臺、壺關縣長林村玉皇廟戲臺、壺關縣五集村玉皇廟戲臺、屯留縣石室村玉皇廟山門舞樓、長子縣慈林鎮布村玉皇廟山門舞樓??梢钥闯?,玉皇信仰及其演劇活動在當地十分興盛。

南垂村玉皇廟雖非本村社廟(27)長治市潞州區南垂村的社廟為崔府君廟,崔府君廟修建于高臺之上,是村中規模最大的廟宇,是春祈秋報、迎神賽社、民眾議事的公共空間。這與唐宋以來崔府君信仰在當地的流傳密不可分,崔府君在民眾的心中有較高的地位,民眾對崔府君有著極強的認同。,但因玉皇信仰歷史悠久,且玉皇是神仙譜系中至高無上的神靈,統管諸神,在民眾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民眾還建構了社神崔府君與玉皇大帝女兒的愛情故事。另據當地傳說(28)根據筆者訪談記錄整理。訪談對象:南垂村村民李雪峰;訪談時間:2020年7月22日;訪談地點: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南垂村玉皇廟內。,平順縣東峪溝村的民眾認為所祀神靈九天圣母是由南垂村玉皇廟的一棵大柳樹雕刻而成,因此將南垂村視為娘家。在九天圣母廟賽期間,先前往南垂村玉皇廟請娘家之神,東峪溝村每遇大旱之年,祈雨求霖,為表示心誠都要來玉皇廟請九天圣母,這也使得民眾更加重視玉皇廟的選址與修建。

玉皇廟(見彩圖2)位于村北,坐北朝南,一進四合院落布局,院落南北長18.24米,東西寬27.36米,自北向南中軸線上分布有正殿、獻殿、戲臺,東西兩側為配殿、側殿、社房,西社房為今人重修。2011年3月被定為長治市郊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8月被定為山西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玉皇廟始建于元代,清嘉慶六年(1801)開始重修?,F存清嘉慶八年《玉皇廟重修工程碑記》(見彩圖3)一通。南垂村玉皇廟因年代久遠,殿宇破敗,廊廡荒缺,又因其地勢低洼,每至夏日山洪暴發之時,玉皇廟神像被淹沒。村社眾人目睹心傷,合社公議,廣籌善金,決定重修玉皇廟?!队窕蕪R重修工程碑記》詳細記載了這次重修的情況:“庀五材,督百工,故者易而新之,缺者建而補之,甃石臺而崇其堦級,建正殿而高其闬閎,兩旁則配祠并列,前面則香亭增修?!对姟匪^實實枚枚、孔曼且碩者,洵可詠焉。繼而群廊并起,余屋皆成。爰是躋神臺、妝圣像,拜瞻而光彩如生;杇□壁、繪桷楹,環視而丹青并曜?!?29)清嘉慶八年(1803)《玉皇廟重修工程碑記》。此次玉皇廟重修歷時三年,正殿、配殿、側殿、戲臺全部采用琉璃瓦覆頂、青石砌基,共耗資三千余兩白銀,工程量巨大,造價不菲,是當地規模較大、規格較高的廟宇之一,同時亦可看出玉皇廟在民眾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玉皇廟正殿自清嘉慶年間重修后保存至今,正殿為硬山頂,面闊三間8.69米,明間3.06米,進深5.22米,通高6.53米,廊深0. .87米。檐柱圓木柱,石柱礎。柱頭承接額枋、平板枋,平板枋上承接斗栱七攢,其中柱頭科四,平身科三,斗栱皆為出一跳三踩單下昂,柱頭科耍頭為挑尖梁頭,平身科為螞蚱頭。斗栱上承接上層梁架。明間為六抹隔扇門,次間為窗戶。正殿內三面墻壁尚存有部分道教神仙懸塑,這些懸塑體量大小不一,色彩繽紛,形態各異,最近修繕時已將其保護起來。

獻殿(見彩圖4),即“香亭”,緊挨正殿。獻殿為卷棚硬山頂,黃藍綠琉璃瓦覆頂,青石砌屋基,明間前為七級垂帶踏跺。面闊三間9.01米,明間3.14米,進深3.32米,通高5.68米,基高1.06米,柱礎高0.63米。檐柱圓木柱,不規則須彌座柱礎。柱頭承接額枋、平板枋,平板枋上承接斗栱七攢,其中柱頭科四,平身科三,斗栱皆為出兩跳五踩,柱頭科為五踩雙下昂,平身科則做成龍身裝飾,柱頭科耍頭螞蚱頭,平身科皆為龍頭。平身科皆出斜栱兩縫,所有的橫栱皆進行了雕飾,栱眼壁板皆做成花草浮雕。斗栱上承接上層梁架,梁架結構為四架梁承接二架梁。檁采用檁帶枋結構。

配殿為硬山頂,筒瓦灰脊,綠琉璃方勝,屋頂裝飾完好。面闊三間8.31米,明間2.77米,進深3.59米,通高5.53米,廊深1.05米,基高1.17米。檐柱方形小抹角石柱,方形石柱礎。柱頭承接額枋、平板枋,雀替加以雕飾。平板枋上承接斗栱七攢,其中柱頭科四,平身科三,斗栱皆為出一跳三踩單下昂,柱頭科耍頭為挑尖梁頭,次間平身科為螞蚱頭,明間平身科出斜栱兩縫,耍頭為龍頭,所有的橫栱斜栱都進行雕飾。斗栱上承接上層梁架。明間原為板門,次間為坎窗。

側殿為硬山頂,筒瓦灰脊屋頂裝飾完好。面闊三間5.31米,明間1.81米,進深3.26米,通高4.42米,廊深0.94米,基高1.17米。檐柱圓木柱,石柱礎。柱頭承接平板枋。平板枋上承接斗栱七攢,其中柱頭科四,平身科三,柱頭科為一斗二升絞挑尖梁頭,平身科為一斗二升絞麻葉。斗栱上承接上層梁架。

玉皇廟正殿供奉玉皇大帝,正中有一大一小兩個玉皇大帝像,較大者為“坐殿”之玉皇爺,較小者為“行功”之玉皇爺,其余小童若干;東配殿為碧霞圣宮,祀碧霞元君;西配殿為廣胤神祠,祀九天圣母、生生老母、眼光奶奶、糠瘡奶奶;東側殿為祖師殿,祀神農、孔子;西側殿為馬王殿,祀馬王爺。玉皇廟中諸神雜糅,涉及道、儒神靈與民間俗神,所奉祀的神靈與民眾的農業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民眾的精神需求。

明清時期,上黨地區各村社均會舉行迎神賽社活動,以報天地生成之德、享豐年之慶。在賽社儀式中,至高無上的玉皇大帝在春祈秋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世紀80年代長治潞城區發現了大量的明清賽社禮儀抄本(30)長治市潞城區發現的大量明清賽社禮儀抄本主要有南舍村明萬歷二年(1574)《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清道光年間(1821-1850)抄本、民國十四年(1925)賽社用本;羌城村清咸豐十一年(1861)《轉賽書 選擇堂 張春選》、清咸豐十一年(1861)《賽書 德記》、清咸豐十一年(1861)《排神簿 諸神位列 選擇堂記》、清光緒宣統二年(1875-1910)《張景豐 選擇堂》、清光緒八年(1882)《排神部 張南院》《迎神賽社 禮倫堂 張南院》;西流村民國十六年《前后行講古論有十論》;北莊村民國十七年(1928)《樂次全部》《祭文簿全書》《祭文簿》、民國二十二年(1933)《祭文全本》;等等。,為研究區域迎神賽社儀式傳統提供了文獻支撐。南垂村與發現賽社抄本的賈村、南舍村、羌城村、北莊村距離較近,明清時期,同屬潞城縣管轄,其迎神賽社活動有著較大的相似性,蝗皇崗八大社迎神賽社文書記載了祭祀玉皇大帝的基本流程,《翟店村三月十八日轉賽》載:“維首跪門,執生掇玉皇牌,小駕前走,玉皇后入廟、升殿;維首興,隨后入廟;傘扇進廟,鑾駕不進廟。將傘二屏(柄)安在廟院當中,饌香鼓;每人接香一炷,打饌香一個畢。焚香,安神,三九禮,講酒文,分班,獻戲。恭(供)下馬三盞,參神,曲破,元揖畢?!?31)李天生:《上黨賽社古鈔本輯?!?,太原:三晉出版社2021年,第533頁。通過下請、迎神、安神、進香、祭祀、獻戲、送神等儀式,以祈求玉皇大帝庇護村社四季風調雨順、物阜民康。此外,清雍正四年(1726)《玉皇表》:“維大清雍正四年歲次丙午三月癸巳朔初六日戊戌之辰。南極賜壽星君表朝,昊天金闕玉皇上帝尊神御前曰:唯神,神人之主,造化之樞,福國庇民,古今永賴。弘恩莫報,至德難酬。茲值春祈享賽之辰,恪陳豆登之祀。恕愚誠之僭越,期右享以君歆。無任瞻仰,驚惶啟奏,謹表以聞?!?32)楊孟衡:《上黨古賽寫卷十四種箋注》,臺北: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0年,第86頁。民國十七年(1928)《昊天金闕玉皇上帝表文》:“玉闕司衡,權掌三十三天之中。承天宣化,位極萬法教主之尊。常垂好生之德,廣施普溥之仁。今值厶之節,恭逢圣誕之辰,虔備酒醴,敬獻謳歌。伏惟尚享?!?33)李天生:《上黨賽社古鈔本輯?!?,第541頁。這類玉皇表文,表達了民眾對神靈的祝賀,進一步強化了民眾對玉皇大帝的信仰。

三、玉皇廟戲臺及演劇文化

南垂村玉皇廟戲臺(見彩圖5)是明清神廟劇場中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劇場的創建,源自民眾酬神演劇的需要。每逢迎神賽社和一些重大事件,均會邀請班社在此演出,清嘉慶八年的《玉皇廟重修工程碑記》記載了重修廟宇后演劇的盛況:“大工粗畢,開光演戲,眾善來瞻”(34)清嘉慶八年(1803)《玉皇廟重修工程碑記》。。

玉皇廟戲臺坐南朝北,坐落于磚石砌臺基之上,硬山頂,但前檐檐角部位斜向外45°用角梁向上挑出,從而使得檐角起翹,因此從正面看戲臺呈歇山頂樣式,灰脊,前坡屋頂灰筒瓦,后坡屋頂則用板瓦,屋頂裝飾寶閣、鴟尾、垂獸等完好。面闊五間9.74米,明間4.67米,前臺進深5.52米,后臺面闊五間9.74米,進深0.76米。通高6.06米,臺口高2.61米,臺基高1.46米,柱礎高0.45米。戲臺前檐部位減柱造、移柱造并用,面闊五間用四柱,中間兩柱并非承接在明間或次間梁頭之下,而是置于明間、次間梁頭之間,從而使戲臺呈現出明三暗五的外觀布局。檐柱為方形小抹角石柱,收分明顯,不規則須彌座柱礎,柱礎上有精美的動物、花草浮雕。柱頭承接額枋,雀替連為一體,上有花草浮雕。額枋上安放斗栱十一攢,其中柱頭科二,平身科九,斗栱形制皆為出一跳三踩單翹,部分斗栱出斜栱,所有栱皆做成蟬肚狀,耍頭螞蚱頭,顯得繁縟華麗。斗栱上承接上層梁架,梁架底層為七架梁,七架梁上立瓜柱四根,中間兩根高度約為兩側瓜柱二倍,直接承接三架梁,兩側瓜柱則承接前后單步梁頭,前后單步梁后尾分別插入中間瓜柱中,從而省去了五架梁。檁則使用檁帶枋結構。

戲臺后墻東、西角柱位置的上端各有戲曲演出磚雕一塊,內容豐富,打坯與出細較為精美。兩處磚雕呈立式長方形,因年久風化,雖處于正中間位置的戲臺臺基花紋漫漶不清,但以此可分成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均為戲曲演出圖像,雕筑仿木結構戲臺,其中刻有飛椽、上面燈籠下面插有槍和青龍刀兵器缸的兩根檐柱、闌額上雕斗拱三朵;下半部分為朝向相反的檐角脊獸和下方的祥云臺基。東部可辨認為《裝瘋》,西部可辨認為《臨潼山》,均為“隋唐戲”的經典劇目?,F將其考述如下:

《裝瘋》(見彩圖6)又名《尉遲裝瘋》,故事見《大唐秦王詞話》(35)諸圣鄰:《大唐秦王詞話》,沈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88-394頁。,《上黨梆子》予以收錄。(36)栗守田:《上黨梆子》,第757頁。上黨昆曲傳統劇目。凈角重頭戲。講述唐初,開國大將尉遲恭因怒打李道宗,被貶歸田。不久,劉黑闥反,前方告急。李世民遂率徐茂功、程咬金等造府相邀。尉遲恭因前事不愿重掌帥印,故作瘋癲,徐茂功窺其原由,使程咬金作詐誘尉遲恭出戰,尉遲恭始出。磚雕左側尉遲恭頭戴羅帽,身穿束腰窄袖短衣,腳蹬靴,右手持長刀過頭,呈武打狀;右側徐茂公頭戴翎子,著寬袖長袍,右手執羽扇?!堆b瘋》于清末流傳于高平、晉城等地,栗守田《上黨梆子》共收錄4條相關演出題記。(37)栗守田:《上黨梆子》,第1178頁、第1233頁、第1234頁。

《臨潼山》(見彩圖7),故事見《隋唐演義》(38)褚人獲:《隋唐演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22-34頁。,《上黨梆子》予以收錄。(39)栗守田:《上黨梆子》,第706頁。上黨梆子傳統劇目。須生重頭戲。講述隋文帝時,太子楊廣與唐公李淵有隙。李淵懼禍,遂攜家眷返回太原。楊廣聽宇文述計,帶心腹軍校,扮作響馬,欲在臨潼山將李淵截殺。危急時刻,恰逢秦瓊押解犯人經過,見李淵為強資所困,拔刀相助,殺退楊廣。李淵得救,經詢才知此伙盜賊為太子所扮,急奔而去。磚雕左側李淵頭戴翎子,右手捋著髯口,左手直指前方,身著寬袖長袍坐于桌后,大腹便便,桌上擺有大??;右側秦瓊,頭戴羅帽,身穿窄袖束腰長衫,腳蹬靴,左手執長刀?!杜R潼山》于清末民國時期廣泛流傳于晉南、晉東南地區,栗守田《上黨梆子》共收錄8條演出題記。(40)栗守田:《上黨梆子》,第1158頁、第1168頁、第1273頁、第1302頁、第1383頁、第1384頁。

玉皇廟現存的戲曲磚雕雕刻精細,手法嫻熟,線條自然流暢,人物表情、服飾等細節處理得當,是難得的藝術作品。秦瓊與尉遲恭被當地民眾視作門神,民眾將與二人相關的戲曲演出雕刻嵌于戲臺山墻東西兩側,意在護佑廟宇、戲臺的平安,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戲曲文化深入人心。同時,該戲曲磚雕對研究“隋唐戲”等上黨梆子劇目的流變及其在鄉村社會的演劇情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隋唐戲”在上黨地區流傳甚廣,是上黨樂戶祀神演出的主要劇目。栗守田先生在《上黨梆子》一書中,共整理出20個在上黨地區演出過的“隋唐戲”劇目,分別為:《臨潼山》《四明山》《金亭關》《烏鴉山》《對松關》《南陽關》《戰洛陽》《奪帥印》《踏五營》《呼雷炮》《嚇蠻書》《裝瘋》《賣馬》《李淵跑宮》《牙狼關》《美良川》《越虎城》《八卦陣》《北平府》《三家店》。(41)參見栗守田《上黨梆子》。上黨地區是隋唐英雄單雄忠和單雄信兄弟的出生地,是許多隋唐重要歷史事件的發生地,隋唐英雄豪俠仗義、嫉惡如仇、體恤利民的優秀品質深得百姓擁戴,尤其是單雄忠、單雄信兄弟被民眾敬為“二賢”。隋唐歷史在上黨地區有著廣泛的認同基礎,通過民眾的加工,借助民間故事、戲曲、圖像、景觀、儀式行為等的敘事形式在民間廣泛流傳??梢?,對上黨地區流傳的各種形式的“隋唐演義”故事的關注,有助于進一步研究“隋唐戲”的流變和在上黨地區的演出情況。

明清兩代,南垂村與周圍村社會定期舉行祭祀崔府君、玉皇大帝和九天圣母的迎神賽社活動。在活動期間,還要舉辦社火表演,南垂社火植根于上黨地區,是民間傳統的狂歡活動,活動形式主要由旗牌隊、鑼鼓隊、秧歌隊、扛樁、彩杠、古銀樓、南垂八音會和車社火組成,其中最典型的活動是車社火。車社火,又稱故事樓,據傳為唐代軍旅征戰凱旋而歸的慶?;顒?。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七月十三日和十月初八日南垂村廟會白天會舉行祭祀活動和社火表演,夜晚會邀請戲曲班社來此演出,以上黨梆子演出最多,所演劇目多為歷史劇、公案劇。

明清以來南垂村民沿著長邯古道外出經商,將黨參、潞酒、潞綢、潞麻等地方特產運至華北、東北、江南等地,是潞商的典型代表。這些富商大賈經濟富足后,更加積極地參與本村的迎神賽社活動,以祈求神靈的護佑。目前已知清末南垂村的戲曲班社有三樂班與三義班,均為富商大賈投資組建。三樂班曾邀請上黨梆子旦角演員郭群益組班,其善演劇目有《敬德戰八將》《尉遲洗馬》《斬雄信》《趕楊林》《臨潼山》《珍珠塔》《洞房歸山》《打金枝》《觀花宿庵》《殺四門》等;三義班曾吸引上黨梆子旦角演員牛清云演出,其善演劇目有《美良川》《洗馬》《秦王》《九仙臺》《混冤案》《白鼠洞》《忠孝節》《雁門關》等,三義班以演唱三國戲、隋唐戲、楊家將戲著稱。三樂班與三義班也在長邯古道沿線的村社神廟舞臺進行演出,深受當地民眾喜愛。

綜上所述,長邯古道在溝通晉冀兩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發揮著獨特作用,更促進了沿線村鎮的形成和演化。作為典型的商貿型古村鎮,南垂村的民眾沿著長邯古道,進行商業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傳播了上黨賽社演劇文化?,F存的南垂村玉皇廟,在明清時期作為迎神賽社的活動場所之一,是當地民眾主要的信仰空間和娛樂活動空間,有著較高的文物價值與藝術價值,賽社演劇活動對繁榮當地的戲曲文化也具有助推作用。南垂玉皇廟的戲曲文物對我們進一步探析古道驛站、商貿活動與賽社演劇之間的內在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對探索戲曲傳播史、農村演劇史、神廟劇場史等問題留下了珍貴的文物資料。

【附碑記】

玉皇廟重修工程碑記

嘗思事功之建立,莫為之前,雖美而弗彰;莫為之后,雖盛而弗傳。前與后,誠有相需之理矣。仰惟玉皇上帝,統諸神而為神,冠群圣以稱圣,固權司四大、默馭三千者也。祈在建廟致享,亦區區報恩之意耳,豈同私創淫祠,期以惑世誣民哉。敝鎮居潞邑之南域,村北有帝廟遺焉。其創始也,原無碑碣可稽,傳文可考。但歷年已久,殿宇凋殘,廊廡荒缺,岌岌然有將傾之狀;兼以地處窪下,夏月間山水暴至,神像半入湮沒之中。鎮人目睹心傷,難以宴然,意欲修而葺之。奈社貲藐藐,工程累累,正未敢冒然以舉也。合社公議,邀積會貲,廣募□善金,于嘉慶辛酉年春之季,庀五材,督百工,故者易而新之,缺者建而補之,甃石臺而崇其堦級,建正殿而高其闬閎,兩旁則配祠并列,前面則香亭增修?!对姟匪^實實枚枚、孔曼且碩者,洵可詠焉。繼而群廊并起,余屋皆成。爰是躋神臺、妝圣像,拜瞻而光彩如生;杇□壁、繪桷楹,環視而丹青并曜?!对姟贰酢酢酢酢酢貘B革翚飛者,更可頌焉。歲未三周,大工粗畢,開光演戲,眾善來瞻,誠□事也。至于東筑高隄,導流□□□□□□□□□□。起訖約費貳仟玖佰余金。

噫!前人創始之志,至今益彰,后人續成□功,亦可傳揚奕世矣。然不□□□□□□□□□善。余故不辭誕妄,以紀其顛末云。

正北社維首等仝立

龍飛嘉慶八年歲次癸亥嘉平月中旬榖旦

(注:碑首高66厘米,碑身高156厘米,寬65厘米,側寬21厘米,方形,螭首,額刻“皇帝萬萬歲”五字,碑額篆書,正文楷書,斷碑,現存于玉皇廟西側殿前。)

猜你喜歡
上黨戲臺古道
雍和宮戲臺及其獻戲活動考略
走古道
茶馬古道的前世今生
戲臺送到家門口
上黨地區戰略地位嬗變之考述
貍貓戲臺
上黨梅花共五朵高平獨占“四朵半”
上黨棒子款款來 煙靄樓臺舞翠鬟
山西古戲臺掠影
訪茶馬古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