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弦上的夢想
—— 讀楊寶智教授口述史《夢想之路:中國小提琴民族化創作》有感

2023-12-25 09:38鄒向平
音樂探索 2023年4期
關鍵詞:民族化小提琴創作

鄒向平

2023 年的新春剛過,四川音樂學院西南音樂研究中心的馬毅老師送來一本新墨之書——《夢想之路:中國小提琴民族化創作》①馬毅、楊寶智:《夢想之路:中國小提琴民族化創作》,四川大學出版社,2022。(后文簡稱《夢想之路》)。我讀完之后即刻感到,這是川音近年來難得的一本口述史書籍。

楊寶智老師的藝術生涯和生活經歷本身就是一本好書。他自幼學習音樂,經歷鋼琴、小提琴的專業學習,而后致力于演奏、創作,為小提琴改編樂曲,走上小提琴的創作之路,且一生追求提倡民族化演奏風格的夢想。自20 世紀40 年代起,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嬗變、中西文化交匯的時期和節點中(如1950、1957、1978、1987、1990、2002 和2019年等),他都把自己投入時代風云的碰撞中。書中那些故事雖已過半個世紀,依舊令人感到歷久彌新。它不僅從個人命運的角度栩栩如生地講述了一個藝術家的故事,反映了中國小提琴藝術民族化進程的坎坷歷史,也從側面映射出中國音樂家在當代音樂發展中的宏偉篇章,這一點從楊寶智老師在“中國小提琴民族化創作、演奏和技術發展”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中可見一斑。近一個世紀的歷程,幾代音樂群體的佼佼者們充滿了個人情懷和整體訴求,他們所譜寫的不只是顫動于琴弦上的音符,更是震動著同時代人們心靈的華彩樂章。

幾天之后,我收到馬毅老師為推薦此書撰文的約請,因擔心難負此任,便又仔細閱讀了該書兩三遍。雖自感在小提琴專業技術方面知識不足,但仍然十分愿意推薦這本既有學術價值,又滿載歷史印記和人文情懷的好書給大家,遂成此文。該書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以口述為主體,問答式切入,將個人經歷講述與學術觀念闡述融為一體。前三章以時間為序,后三章以提問創作觀念、學術思想、演奏技藝的創新、引載評論的方式為邏輯線,使本書在學術層次上與其他口述史書籍拉開了距離,并更勝一籌。提問方式與組織內容反映出作者馬毅老師的慧眼所在。當你翻開頁面,那些引人入勝的故事帶著征服性的力量直入人心。

其二,閱讀時引發我們思考幾個問題:1.小提琴這一來自西方的樂器,如何面對中國聽眾,使其既充滿東方韻味,又兼具音樂家的個人特色?2.小提琴樂曲的創作和演奏實踐“二體合一”的鍛造過程及其成功經驗與所遇問題的解決辦法有哪些?3.中國民族化小提琴樂曲在返回西方樂壇時能夠獨樹一幟的關鍵何在?音樂既需要感人,滿足人的感官享受,也需要提升人的理性思考和智性思考,那么以此作為兩個互為并重的條件是否是當代音樂區別于過去音樂的特性?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具有思辨性,無須強求一致。第三個問題的答案自在這本書里。如何在艱辛的條件下不斷突破個體局限,將觸角伸展到更廣闊的領域,以實現自身最大的創造可能性,這至今仍是一個普遍存在于藝術家成長過程中的十分重要的問題。

其三,藝術家生逢其時,不斷地為心儀的藝術創造美輪美奐的藝術形式,為實現夢想而持之以恒地、樂觀積極地豐滿人生。

楊寶智老師的音樂發萌于他彈鋼琴的母親。在抗戰時期,他經歷了在香港和兩廣地區艱難生活的階段。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于1952 年報考中央音樂學院,拜在馬思聰先生門下,隨后輾轉于天津、北京、重慶、上海,成都、廣州、香港等我國重要音樂院校和藝術團體所在的大城市,兼顧學習和工作,在具有中國南北地域文化差異的滋養中一邊演奏、一邊釀就他心儀的作品。而無論是原創之作,還是將民族民間音樂進行改寫和編曲,其初衷都是讓小提琴這件西方弦樂器奏出中國風格的音樂。音樂無國界,無論中國人或外國人,能聽到不同于西方樂壇的小提琴音樂,將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新鮮和悅的事情。這樣的要求過去是這樣,現在依然如此。

我第一次認識楊老師大概是在20 世紀90 年年代初,當時楊老師正在中央音樂學院從事小提琴教材的編寫工作。在作曲系教學樓門口,由郭文景老師介紹我認識了他。楊老師即刻提道,在1956 年“第一屆全國音樂周”就認識了我父親鄒魯,他們一同參加了那次音樂周的座談會,也聽過我父親在留蘇第一年學習中所創作的管弦樂作品。當時我才六歲,對曾發生的我父親曾經參與的歷史事件自然產生親切感。后來他調到川音,還虛心地向我了解我的獲獎作品《侗鄉鼓樓》的手法與技術問題。2019 — 2021 年間,楊老師與丁芷諾先生一道主編《中國小提琴優秀作品曲選》①丁芷諾、楊寶智主編《中國小提琴優秀作品曲選》,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21。,楊老師提出將我父親的兩首小提琴獨奏曲輯入曲選,同時又請他的弟子之一、非常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王微致先生來完成我父親20 世紀50 年代留蘇時創作的兩首小提琴曲《回憶》和《歡樂的牧野》的演奏錄音。這是錄音效果最好的一次。從此以后,楊老師與我已有忘年之契的感覺,至今還時常通過微信進行交流。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通過《夢想之路》一書梳理楊寶智老師的藝術生涯背景、藝脈傳承關系,對于了解藝術家歷史性的成型軌跡十分有益。楊老師師從一代大師馬思聰先生,這使他終身的藝術之路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國內首屈一指的音樂院校的教育環境中,他的小提琴專業的學習,以及作曲、音樂學、史學、演出實踐等相關科目的學習都在名師和優秀教師團隊的指導下,這也使他的藝術思想、修養、觀念和技術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這個優越條件和時代機遇是促成一個藝術家成長的良好土壤和氣候。我試圖勾勒出它的輪廓,以一個圖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圖1)。這其中包括楊老師的主科與相關學科的師承、同窗、研究項目同事、伯樂提攜和傳承弟子等諸類關系,或遠或近、或親或友,回溯時間的河流,或許可以印證楊寶智老師那一代人追夢的心路和步履。

圖1 楊寶智師從馬思聰及其藝術人脈與傳承弟子名單示意圖① 此圖是依據《夢想之路》中的線索整理歸納而成,在咨詢了楊寶智老師后又做了調整和補充,馬思聰大師和其他對楊老師有過重要影響的人物用下劃線標識。其中,也有具有雙重關系的人名如司徒華城和鄭小瑛等,特此說明。

圖1 一百多名音樂界人士的名字中,既不乏一批中國音樂界具有影響力的、著名的前輩專家和人士,也有楊老師音樂實踐演出中的朋友群和弟子群,還有民族音樂專業的學者和演奏家,這是他在探討和研究小提琴民族化的底蘊所在。由于他為人熱情、誠懇,教學嚴謹,思路廣闊,他的弟子自然會是無愧于前輩名聲的群體,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心系中國小提琴民族化創作與演奏的藝術事業發展一直是《夢想之路》一書的主線。楊寶智老師作曲和編曲的小提琴相關作品有一百三十多首①見馬毅、楊寶智:《夢想之路:中國小提琴民族化創作》,第199 頁,附錄一“楊寶智小提琴民族化創作成果目錄”。,其形式涉及小提琴獨奏,小提琴重奏(二重奏、小提琴與其他樂器重奏、小提琴與民族樂器的混合重奏),小提琴三部和四部的合奏、齊奏,小提琴協奏,室內樂(鋼琴三重奏、弦樂四重奏、鋼琴五重奏等),管弦樂組曲等;所用體裁包含歌劇、舞劇、戲曲、漢族及各少數民族民歌和歌舞音樂,音樂風格涵蓋古曲、流行歌曲等;此外,還有許多經典外國民歌、名曲(包括交響樂、歌劇、舞?。┑母木帢非?。其中不少作品已出版,并有錄音和音像制品。就其以中國民歌為素材進行改編創作的小提琴曲的數量和質量,便超過了許多中國作曲家。這些樂曲在國內外受到演奏家和聽眾的廣泛喜愛。以《喜相逢》這首膾炙人口的小提琴曲來說,其前驅意義超過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吩谑褂妹褡迕耖g音樂資源中開拓小提琴民族化創作道路的意義,不僅僅是因為《梁?!纷髑抑坏暮握己赖脑u論(何笑稱楊老師為這方面的“祖師爺”)。實際上,楊老師于1956 年創作的這部作品直接傳承了馬思聰先生在20 世紀30、40 年代的創作思路,即“從民歌出發”,把中國傳統器樂曲與20 世紀現代樂派,包括印象主義之后的各種流派的作曲手法整合起來,運用于開創小提琴音樂中國民族化的道路。50 年代初期,他和許多中國音樂家有著相同的經歷,受到蘇聯現代民族學派的影響,以積極的姿態汲取外來因素建立和發展中國音樂的民族化道路。一部作品的上演次數往往是衡量它是否成功的標志之一?!断蚕喾辍窡o疑是以先聲奪人的征服性效果展現在中國音樂舞臺上,并受到大眾的歡迎和專業領域人士的肯定。

小提琴協奏曲《川江》是楊老師耕耘了三十多年的大作,其過程不僅是楊老師不斷升華自己對第二故鄉——嘉陵江邊重慶的生活感受,也是他著力于以較大題材,較大幅度體現地方音調、川江號子和長江文化的一部深度寫意的作品。他通過小提琴的民族化演奏技巧,把嘉陵江的滄桑與個人的坎坷經歷和情感表達出來。這部作品最近的一次演出是在2019 年的“上海之春”音樂會上,由他的得意弟子王微致為聽眾呈現了十分精彩的演奏。

在書中,楊老師著重介紹了他的創作經歷與思考過程,結合我所聽過的作品,可以發現其中一些堪稱經典的作品體現了楊寶智老師學術上的造詣。如《西皮散板與賦格(無伴奏)》,這首小提琴無伴奏樂曲運用了三音音調(工、上、尺)動機貫穿全曲,在發揮音色、音域,體現京劇風格等方面做到了極致,于小提琴上以二至四個聲部的復調聲部布局中呈現主題,非常絕妙!而同樣絕妙的還有以河南墜子音調風格寫作的小提琴與三弦的二重奏《引子與賦格》。這兩部作品都是20 世紀80 年代所寫,其中《引子與賦格》最近一次演出是2023 年3 月5 日,在廈門“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專場音樂會中。他的小提琴與管弦樂隊作品《十面埋伏》、管弦樂組曲《大涼山印象》等,以復調音樂的寫作風格把中國小提琴的演奏技術和音色技巧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涉及小提琴教材類的出版物更是楊老師具有突出貢獻意義的成果。由他主編的,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丁芷諾等參與合編的教材、曲選,從入門到提高、由簡易到高深的經典練習曲、演奏曲集達11 部,其中《小提琴入門與提高——林耀基、楊寶智教學核心課程》②楊寶智編《小提琴入門與提高——林耀基、楊寶智教學核心課程》,藍天出版社,2012。初版類是上、中、下3 冊,再版擴展內容到6 冊;《中國小提琴優秀作品曲選》為雙冊(“為青少年”版和“為獨奏者”版);他與張蓓荔合著的《弦樂藝術史》①張蓓荔、楊寶智:《弦樂藝術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更是覆蓋音樂學、弦樂史和配器知識領域,在我國高等音樂院校應歸屬于權威性的專著。

中國小提琴演奏家中涉獵音樂學領域的人并不多見,楊老師是有顯著成就和極高造詣的一位。他豐富的學習經歷跨越了作曲、音樂學和教育學多個學科領域,這使他在20 世紀70 年代后期,以至80 年代后期,在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教學和民族化改革探索的潮流中成為兩大院校爭搶的寵兒?!秹粝胫贰芬粫珍浟藯罾蠋熣務撝形飨覙菲鞯臏Y源關系、東西弦樂律制、樂器聲學、小提琴音響特質在中國小提琴樂曲創作、風格建立與演奏技術開發等方面的論文,具有極大的教學價值。在描述近百年西方音樂文化融入中國的大格局,“中國小提琴樂派”建立并作為其中一部分時,他講述了小提琴第一次進入中國的生動故事——造船專家司徒夢巖(司徒華城之父)如何真正地引入小提琴并植入中國土地,生根、發芽、開花,其過程脈絡清晰,史證充盈。除此之外,作為“馬思聰研究會”的研究員之一,楊老師還專門寫過論述馬思聰作品和演奏風格的有關小提琴藝術的文章4 篇;論述同出于馬思聰門下的同窗好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先生教學法和藝術貢獻的文章6 篇;紀念章彥先生的文章1 篇。當然,他與馬思聰的師徒關系是最引人注目的篇章。

楊老師還創作有鋼琴曲。就在兩年前,他發給我幾首鋼琴小曲的初稿征求我的意見,有四川民歌《黃楊扁擔》《尖尖山》等,我為他執著地從民間音樂攝取創作滋養的精神而感動。

與楊老師一同奮斗的前輩音樂家們跨越了一個時代,新的路程或許不會停留在過去的目標中。印象主義的繪畫和音樂不囿于歐洲傳統的藝術,把目光投向歐洲之外的異域風情,如亞洲的印尼調式等,使他們的藝術風格由此發生了非本土化的改變,從而有別于德奧體系的新音樂藝術表達方式和技術,在藝術史上獨樹一幟。與此相似,在經歷了現代派、無調性主義、新古典主義、新印象派、新民族樂派、后現代主義等音樂意識流派、理論創新、審美觀念與相應技術手段的迸發之后,新生代的音樂創作已經不停滯于“越民族的就越世界的”的觀念上。中國音樂的河流是處在沖出夔門之前還是正在過著“十二女峰”?是“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為湍,觸之為旋”之時,還是處在“江出峽始漫為平流”之時?

楊老師對人生目標的追求既具體且有高度,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人的一生過得很快,我們似乎還是給世界樂壇留下點有意思的東西?!蹦杲叛?,他仍然鍥而不舍地求索著,每日做著他兒時所夢寐以求的事。其狀況并非如他的斷言:“自1979 年春節,在重慶人民劇場舉行了兩場‘楊寶智小提琴獨奏音樂會’之后,我的小提琴演奏生涯到此似乎也就結束了!”其實他一直都沒有放棄過拉琴,也沒有放棄過正式或非正式音樂場合的表演和再創作的機會。這正是藝術家生命不息的永恒定律。

猜你喜歡
民族化小提琴創作
動畫片《葫蘆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延河晨曉(小提琴獨奏)
Hey Diddle, Diddle
多元文化視域中的油畫民族化創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與現代性之間——以《云中記》為例
《一墻之隔》創作談
創作隨筆
小提琴與鋼琴奏鳴
創作心得
八十年代電影創作的民族化趨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