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蕪湖旅游景區語言景觀英譯策略探析

2023-12-29 03:55孫曉艷
校園英語·中旬 2023年8期
關鍵詞:英譯策略語言景觀生態翻譯學

摘 要:語言景觀是文化旅游融合介質中最主要的成分,能全方位詮釋語言文字與地方文化的空間互動關系,不僅是地方性語言文字符號資源的集中性呈現,也是實現地域傳統文化傳承延續的有效路徑。將語言景觀的研究置于生態翻譯學的視域,從“三維轉換”角度對蕪湖旅游景區語言景觀的翻譯現象及生態環境進行研究,旨在對語言景觀的語言規范提出可行性建議,發掘語言景觀背后折射的地方文化,豐富語言景觀研究的視角。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語言景觀;英譯策略

作者簡介:孫曉艷(1982.03-),女,安徽合肥人,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翻譯。

一、引言

公共路牌、廣告牌、街名、地名、商鋪招牌以及政府建筑的公共標識上的語言共同構成某個特定領域、地區或城市群的語言景觀。語言景觀,即有語言文字標記的景觀,是語言標識的一種形式。作為文化旅游融合介質最主要的成分,語言景觀能全方位地詮釋語言文字與地方文化的空間互動關系,是實現地域傳統文化傳承延續的有效路徑。在某種程度上,語言景觀對城市的國際形象建構具有重要的影響。

本文將蕪湖旅游景區語言景觀的研究置于生態翻譯學的視域,對蕪湖旅游景區語言景觀的翻譯現象以及翻譯的生態環境進行研究,并對提升蕪湖旅游景區語言景觀的語言規范性提出可行性建議,以期發掘生態翻譯理論對語言景觀翻譯研究的指導價值,豐富語言景觀研究的視角,推動蕪湖更迅速地融入長三角特色文旅城市的建設工作。

二、 生態翻譯學概述

生態翻譯學理論是我國學者胡庚申于2004年首次提出,是由翻譯適應選擇論發展而來的一種“翻譯即適應與選擇”的生態范式。該理論運用生態理性,從生態學視角對翻譯進行整體性研究。

生態翻譯學以多維度的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為翻譯原則,通過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三維”轉換,實現譯者適應與譯者選擇的交替循環過程。該理論的評譯標準為多維轉換程度、讀者反饋以及譯者素質,“整合適應選擇度” 越高表明譯文質量越佳。

三、蕪湖旅游景區語言景觀英譯之“三維轉換”與策略探析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趨勢、大推動、大融合背景下, 蕪湖市正在全力打造長三角特色文旅城市。一批跨界融合、要素協同的文旅新空間和示范項目正破繭而出、蓄勢待發。未來5年,還將實施文旅、商務、體育、宣傳等單位平臺融合和整合,集聚“歡樂蕪湖”文旅傳播聲勢,為積極促進城市建設水平、開放程度、文明素質和國際化水平的提高發揮其他產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馬仁奇峰作為蕪湖市唯一的省級森林公園,以奇峰異石、嘉木修竹、珍禽益鳥、古寺鳴泉而享譽皖南,素有皖南門戶之稱?!岸山谝淮笔鞘徍數赜忻募t色旅游基地,也是紅色文化的搖籃。這兩處的語言景觀都極具地方性和文化特色,是蕪湖市重點發展的文化旅游景點,因而本文選取兩處的語言景觀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蕪湖旅游景區語言景觀的英譯問題,響應語言規范的要求。筆者通過實地調研發現,馬仁奇峰和“渡江第一船”兩處旅游景區的語言景觀英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不規范現象,具體表現在大小寫不規范、中式英語、語法錯誤、用詞不當、信息遺漏、文化信息缺失、部分景區公示語英文譯介缺失等方面。下面從生態翻譯學的“三維轉換”視角來探討語言景觀的英譯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一)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與策略探析

翻譯是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轉換,成功的翻譯必須以語言為基礎,才能搭建源語讀者與目的語讀者之間溝通的橋梁,達到交流的目的。根據生態翻譯學理論,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首先要從語言的詞匯、語法、句法、語篇等方面了解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差異,深挖語言背后的深層次的含義,實現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

漢英兩種語言在語言表達形式上差異較大,因而在翻譯時需特別注意語言層面的問題。經實地調研發現,以馬仁奇峰和“渡江第一船”為代表的蕪湖旅游景區語言景觀存在較多語言層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大小寫不規范、中式英語、語法錯誤、用詞不當、信息遺漏等方面。例如,“黃公閣”的英文名“Huang Gong pavilion ”, “禁止吸煙”的譯文“no smoking”,“Huang Gong pavilion”作為專有名詞,“pavilion”應該大寫,“no smoking”作為警示語,首字母“no”也應該大寫。用詞不當的問題,“嚴禁煙火”翻譯成了“no fireworks”?!癴irework”在英文中指煙花,而此處的煙火指的是火和煙,所以可以翻譯成“Fire off, please”。景區語言景觀中,語法錯誤也很普遍,如古明塔的介紹牌上有這樣一段描述“這座六角形的古塔,始建于明萬歷戎申年,今現存兩級”,對應的英文為“The hexagonal pagoda, bulit during Ming Wan Li Years, now only remaining two levels”,譯文中出現兩個非謂語動詞“built”和“remaining”, 卻沒有謂語動詞,不符合英文句式規范,此外“現存兩級”是指現只有兩層保留下來,“remain”用作動詞表“遺留、剩余”時,為不及物動詞,其后不能接名詞,“樓層、塔層”的習慣表達是“floor”而不是“level”。因此根據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該句可以譯成“The hexagonal pagoda, built during Ming Wan Li Years, has only two floors left now.”。在另一處對千年古剎馬仁寺的介紹中,“馬仁寺始建于唐貞元十一年”一句翻譯成了“Ma Ren temple was built in the eleven year of Tang Zhen Yuan”,此處的“eleven”表達有誤,應改為“eleventh”。除此之外,逐字翻譯的中式英語現象也是比比皆是,如“收費標準5元每次”翻譯成了“charge standard 5 yuan/time”,“玻璃棧道全程停留時間不得超過8分鐘”譯文為“Glass plank full stay no longer than 8 minutes”,“禁止站立走動、嚴禁向外探身”譯文為“prohibit walk,prohibited outward leaning”等等。

由此可見,語言層面的正確性是翻譯的前提和基礎,譯文應嚴格遵守語言規范,避免以上各種語言問題的出現,才能達到譯語語言生態中適應并生存的目的。

(二)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與策略探析

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曲解原文含義。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特點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不同民族的價值觀、信念、宗教信仰、道德標準、風俗習慣等都能在語言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體現。在進行翻譯時,譯者需熟悉源語與譯語之間的文化差異,深挖語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并選擇適合譯語讀者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的譯文,才能有效實現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例如,在“渡江第一船”景區內的指示牌上,“渡江戰役紀念館”對應的英文翻譯是“The crossing campaign memorial”,“渡江廣場” 則翻譯成了“Crossing the square”。 對于中國游客來說,渡江戰役再熟悉不過了,它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百萬雄師過長江的戰略追擊戰役,這里的“江”特指“長江”。然而,在翻譯成英文時,如果省略了“長江”這個地點名詞的翻譯,譯語讀者是無法理解源語所傳遞的歷史文化信息的。譯文“The crossing campaign”容易讓譯語讀者曲解原文含義,導致文化誤解與缺失。因而,“渡江戰役紀念館”應翻譯為“The Crossing-the-Yangtze Campaign Memorial”,從而較為準確地表達語言背后所折射的歷史文化背景,讓譯語讀者一目了然。 此外,“渡江廣場”實則為“渡江戰役紀念館廣場”,譯文“Crossing the square”指的是穿越廣場,沒有遵循選擇適應性原則,與源語差距較大,從而造成譯語讀者理解上的困難。因 “渡江戰役紀念館”的英譯已在上面的指示牌中出現,在這里不妨將“渡江廣場”翻譯成 “The Memorial Square”,既簡潔明了,又能準確傳遞源語的文化意境。

綜上,在進行漢英兩種語言的文化維適應性轉化時,譯者需在滿足目的語讀者需求和習慣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保留中國文化元素,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

(三)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與策略探析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層面上,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譯者除了需關注語言和文化層面,還需從交際層面,關注譯文是否與源語交際意圖一致,能否實現源語的交際目的。

語言景觀的交際意圖為宣傳、告知、呼吁或警示等。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習慣、思維模式不同,在翻譯過程中如果忽視譯語讀者的語用習慣,將會導致交際障礙。翻譯也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交際活動,在翻譯時要充分考慮源語的交際功能,譯語的語言表達習慣,準確傳遞源語的交際意圖,最終實現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例如,語言景觀牌“您的言行 孩童榜樣”傳達的意思是“您的言行將為孩童樹立榜樣”,而譯文卻直譯成了 “Your words and deeds? Children's example”,無法傳遞語言景觀的告知、宣傳、呼吁交際意圖,因而建議將源語譯成 “Your words and deeds set a good example for your children”,準確再現源語的呼吁功能,達到交際目的。又如景區的警示牌“玻璃橋及玻璃棧道上嚴禁打傘”,翻譯成了“prohibited umbrella on glass and glass-plank bridge”,譯文的意思是“玻璃橋及玻璃棧道上被禁止的傘”,曲解了原文的意圖,無法達到警示、提醒的交際目的,容易讓人誤解。該句建議翻譯為“Don't hold up your umbrellas on glass and glass-plank bridge” ,以這種祈使句來表達,語氣上相對委婉,也更具人文關懷,符合英文公示語的特點。

四、結語

本文從生態翻譯學的視角探討了以馬仁奇峰和“渡江第一船”為代表的蕪湖旅游景區語言景觀的英譯情況以及翻譯的生態環境,并對提升語言景觀的語言規范提出了可行性建議,一方面窺探蕪湖的語言景觀面貌,有助于掌握城市語言使用的特征,了解語言景觀背后折射的蕪湖文化特色、民族風俗、社會文化等信息;另一方面,對蕪湖旅游景區語言景觀的語言規則分析可以對提升語言景觀的規范化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議,以期推動蕪湖市更迅速地融入長三角特色文旅城市建設工作中來。

基金項目:本文系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校級人文社科研究重點項目“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蕪湖旅游景區語言景觀實證研究”(項目編號:wzyrwzd20220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Bourhis R, Landry R.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J]. Journal of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16):23-49.

[2]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5-9,95.

[4]胡庚申.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5]束慧娟.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公示語翻譯:以上海世博會主題標語為例[J].上海翻譯,2010(2):39-42.

猜你喜歡
英譯策略語言景觀生態翻譯學
中國文化特色詞誤譯及其英譯策略探析
海洋文化語言景觀研究:視角與方法
民族旅游村寨語言景觀調查研究
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景點翻譯
生態翻譯學角度下的中日影視作品片名翻譯分析
漢語新詞英譯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