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數字化賦能高等教育現代化

2023-12-30 07:50劉寶存商潤澤
教育文化論壇 2023年6期
關鍵詞:教育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數字化轉型

劉寶存 商潤澤

摘 要: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內容,其深深植根于數智時代的土壤中。在這一語境下,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內部優勢主要體現為在線教育建設夯實了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基礎、數字校園建設賦能數字化生態生成、教育理論研究明確了數字化轉型方略,但同時仍面臨傳統高等教育教學體系致使數字化轉型陷入路徑偏差、高校教師數字素養及其培養缺位以及學分、學位管理體系不適應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需求等現實劣勢?,F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既要依托數字經濟發展、新型文化體系構建、數字新基建打造等時代機遇,亦要應對數字鴻溝擴大、知識碎片化、信息管理風險等外部挑戰。我國在深入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需秉持強化優勢、科學發展、開拓進取、戰略規避的原則,具體應遵循以下路徑:以教育數字化理論研究引領高等教育制度創新發展;依托國家在線教育平臺系統性規劃知識教學框架;借力數字經濟發展助推數字校園建設;統籌建構數據智能基座,重點加強數據安全治理。

關鍵詞:高等教育數字化;教育現代化;數智時代;數字化轉型;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23)06-0001-10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6.001

教育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1],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前進路向與戰略遵循。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深深植根于數智時代的土壤中。一方面,數智時代的技術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優化與轉型賦能,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成為驅動高等教育第四次革命的關鍵性要素[2];另一方面,數智技術在現實世界全領域的融入、融合,亦在不斷沖擊高等教育基本形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面臨新的制約與挑戰。由此,本文應用SWOT分析法①,對數智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內部優勢、劣勢以及面對的機遇與挑戰加以分析,以期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提供策略參考。

一、數智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優勢

數智時代對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我國政府及各高校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數據為驅動力,以智能化應用為核心,不斷推進教育信息化與數字化建設,這是現階段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可以依托的優勢。應準確把握優勢,穩步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

(一)在線教育建設夯實數字化轉型基礎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出臺,將“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3]置于國家教育發展的重點位置。以此為目標,近年來我國各高校共計上線慕課6萬余門,學習人數達近10億人次,“慕課西行”工作開展卓有成效[4]。在此基礎上,2022年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以學科專業、高校、平臺、專題、一流課程、熱門課程、最新課程等多個路徑實現“一站搜索全網好課”,為學習者提供更加友好的個性化體驗與服務,推進新常態下的在線教學建、用、學、管全過程智慧化治理[5]。數據是數字化的基礎,有效的數字化需要兩個關鍵條件:一是數據,二是對數據進行加工、存儲、傳送等數字技術[6]。我國政府規?;ㄔO慕課、微課等數字資源,為高校數字化教學的實現提供了豐富的數據基礎,而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則為數字資源的傳播與普及提供了有效支撐,高水平金課與教材獲得渠道的拓寬、課程體系一體化管理的推進、網絡教學中國范式的形成等在線教育建設方面的創新與進展,不斷夯實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基礎。

(二)數字校園建設賦能數字化生態生成

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其本質在于重構高等教育生態,對物理空間進行重塑是其中的關鍵環節。物理空間是教育活動發生的基本場所,是不同教育要素相互關聯的物質基礎。學校以校園、教室等空間中的基礎設施為教學實踐的發生提供物質依托[7]?!兑巹澗V要》提出,“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和先進技術,創新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現有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3],對高校信息化建設作出明確要求。以此為目標,各高校紛紛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一方面建設基于統一標準、各類信息充分共享和流通的統一數字平臺[8],另一方面逐漸將交互式白板、智能傳感器、3D打印機等數字設備嵌入教學實踐場景。數字校園建設,為高等教育數字化生態的形成提供了完備的承載空間與實現路徑。在信息管理平臺與數字設施的基礎上,高??梢越柚朴嬎?、物聯網以及移動應用技術等新興技術手段促進不同信息要素間的深度融合。例如:依托已有數字教學設施聯通學生信息管理平臺,打造多樣化、個性化培養方案,依托線上課程與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營造虛擬現實環境等。構建以“線上系統-線下設施互聯”為核心的高等教育數字生態,助力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

(三)教育理論研究明確數字化轉型方略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應系統籌劃相應的戰略路徑與政策措施,形成共識。2022年,我國發布《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指數》(以下簡稱《發展指數》),使用國際前沿的多維評價技術對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水平加以直觀呈現。同時,還發布首個《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以下簡稱《發展報告》)。該報告立足國際視野,全面搜集梳理了五大洲50個國家與26個國際組織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戰略舉措、主要經驗成就與發展趨勢,開創性地提出了“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轉化、轉型、智慧”三階段論,并就未來10至15年教育數字化發展形成綜合性倡議,契合當前數字化浪潮下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的大勢[9]?!栋l展指數》與《發展報告》的發布,對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具有重要價值。政府及高??梢远聪じ叩冉逃龜底只l展規律,考察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現狀,明確我國現階段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不足、可以借鑒的優勢經驗、可以依托的現實資源以及轉型深入推進的發力點等,進而因校制宜,制定具體的未來發展策略,為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提供方略指導。

二、數智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劣勢

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已取得一定成就,與此同時,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亦存在一定劣勢,制約了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

(一)傳統高等教育教學體系致使數字化轉型陷入路徑偏差

互聯網與物聯網的興起是數智社會的關鍵特征,高等教育由此突破空間局限,實現與全球高等教育資源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聯通。由此可見,數智時代的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并非簡單的教學模式改革,而體現為對現代大學教學體系與存在形態的重塑。一方面,高校應與社會全要素之間互通互聯,在師資、課程、設施、服務等多方面形成資源共享,最大程度利用社會資源實施教學;另一方面,互聯網拓寬了全球溝通的渠道,高校應借此聯通全球,打破高校間的壁壘,實現資源互通,共同塑造未來高等教育教學體系[10]。

反觀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教學實踐現狀,部分相關政策制定者與高校管理者缺乏對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科學認識,難以跳出傳統教育的視域局限,多依賴傳統經驗進行決策,高等教育教學的數字化轉型多被錯誤嵌套至已有教學體系中,致使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陷入路徑偏差,主要表現為:一是以高等教育信息化促進教學改革仍舊是在既有框架中進行微調。教育信息化的本質在于技術對學校形態的重塑與教學范式的改變[11]。但現階段我國部分高校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卻仍舊固守在傳統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中,僅通過數字技術在傳統模式框架下進行要素優化,而非將教學改革置于數字化社會變革的大視野下加以重塑,將數智時代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文化間的新型關系排除在教學之外。二是數字技術“工具理性”對于高等教育教學活動本質的異化??v觀現階段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改革,多是以“技術工具論”為主導,盲目地認為技術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單純依賴數字工具賦能改革,將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完全依托于純技術因素,并未意識到這種唯工具、唯技術論其實是西方工業文明本身的弊端,是“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的體現[12]。在這一觀念的鉗制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所指向的技術輔助教學,提升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方法的應有之義被遮蔽,異化為“為技術而技術”的實然之態,這是制約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突出劣勢。

(二)高校教師數字素養及其培養缺位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實施高質量教育的根本力量[13]。數智時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變革了教育教學方式,也對教師數字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4]。推進數字技術融入高等教育教學創新實踐、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既是培養數字化教學人才的必然要求,亦是通過數字化教學滿足新時代學生需求,更好實現育人目標的關鍵舉措[15]。

對于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教師應具備怎樣的數字素養,世界主要國家及國際組織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對教師數字素養提出較高要求。2016年,美國發布《預備未來的學習:重塑技術在教育中的角色》(Future Ready Learning:Reimagin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16],對教師所需具備的數字素養與技能做出明確規定,要求教師能夠通過知識與技巧豐富教學環境,同時利用技術優化教學環境,反思教學過程[17]。歐盟則通過《數字信息教育行動綱領(2021—2027)》[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2021-2027)],要求教師利用數字技術有效輔助教育實踐,同時不斷思考“數字技術應如何與教學全過程更好地融合”[18]。我國亦于2021年發布《教育部關于實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圍繞信息技術賦能教師隊伍建設,助推教師信息化教學的有效開展提出多項工作要點[16]。但實際上,我國高校教師對數字技術推動教育教學創新的重要價值缺乏正確認識、抗拒課堂教學數字化變革,同時存在數字技術專業知識匱乏、數字技術應用形式化、借助數字技術創新教學能力薄弱等問題。此外,在教師數字素養培訓方面,我國部分高校培訓形式單一、浮于表面,時間短、內容少,且多側重對相關理論知識的講授,并未將教師數字素養培訓引入教師發展的全過程??梢?,作為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執行主體,現階段我國高校教師數字素養及其培養顯著缺位,這是制約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另一突出劣勢。

(三)學分、學位管理體系不適應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需求

依托數智時代互聯網的廣泛普及,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根本目標就是要打破學科專業的層層壁壘,使高等教育真正融入社會,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若學生能夠獲得學習的自主權,則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與需要靈活地選擇不同學科、類型的課程進行多元化整合,進而形成解決綜合復雜問題的能力[10]。對此,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協會(EDUCAUSE)發布《2021年地平線報告:教與學版》(2021 EDUCAUSE Horizon Re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19],提出“學位模塊化的分解與組合”是高等教育變革的重要趨勢,并指出“學分微認證”勢必成為未來高等教育教學的關鍵技術環節[20]。

但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學分、學位管理體系則面臨不適應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需求的困境。一方面,雖然現階段我國已將“學分銀行”作為基本思路對高等教育學分制度進行了改革,部分高校間實現了學分互認、課程互選以及資源共享,但仍舊存在學分認證框架標準模糊、主體不明確、學科間學分轉換障礙明顯等問題[21]。在具體實踐中,學生跨學科學習依舊是以主修學科為主,其他學科課程則多為公共選修的形式。除此之外,長期以來學科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學位授予的基本單元與依據,高校則是我國高等教育學位授予的唯一主體,高等教育學位管理表現出學科性強、權力高度集中的特點[22]。而數智時代高等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則以“去中心化”為核心理念,要求打破橫亙于學科專業、高校、社會、國家間的重重壁壘,強調對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顯然,我國高?,F行的以單一學科專業為主的學分、學位管理體系與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對學生培養的實際需求不相適應,這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生態形成的障礙。

三、數智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機遇

隨著數智時代的來臨,數字經濟萌生并飛速發展,在線協作工具、社交媒體平臺等數字技術的出現,促使全球范圍內的知識聯盟與共享成為現實。在此變局之下,世界各國紛紛出臺變革戰略以應對,而這些變化與應對亦深刻影響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帶來諸多機遇。

(一)數字經濟發展助力高等教育數字化新基建打造

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在全球范圍內全面推進,以數據要素與數字技術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數字經濟時代已然到來[23]。數字經濟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通過互聯網與其他數字化平臺進行交流、交易以及價值創造,其由數字化的商業模式、創新的技術應用、數據驅動的決策以及數字化的就業形態四方面組成,表現出數據支撐、融合創新、開放共享等關鍵特征,逐漸成為改造傳統經濟體系、構建現代化社會生態的重要引擎。而隨著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其亦帶動高等教育在數智時代找到升級的突破口。

其一,數字經濟發展離不開數字化人才的支撐,這就要求高校形成規范化、專業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從而推動高等教育育人理念、教學方式以及教育形態等逐漸與數智時代的經濟社會生態相契合。其二,以數字經濟為依托,高?;A設施得以完善升級,例如互聯網絡、云計算平臺、數據中心等,這些基礎設施能夠提供高速穩定的網絡連接,具備大規模數據存儲與處理能力,深刻促進了高校管理服務系統的智能化,為高校數字化轉型的推進奠定了物質基礎。其三,數字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教育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在線學習平臺、虛擬教室、遠程教學工具等數字技術極大地豐富了教師教學手段、推動教師教學模式創新,亦為學生個性化學習、自主學習以及在線實時評估等創造了條件。智能化改造與數字化轉型是高等教育新基建的重要內容,數字經濟發展帶動高等教育基本模式與教學、學習方式的數字化轉型,高校管理服務系統趨向智能化發展,為數智時代高等教育新基建的打造提供了有效助力。

(二)知識聯盟與知識共享奠基數智時代高等教育文化體系

知識聯盟,即組織在追求創新的過程中,為促進知識流動、共享知識資源與創造新知識,與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其他知識生產主體間通過各種契約形式而結成的優勢互補、風險共擔的網絡組織[24]。知識共享則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的聯結更加有序、緊密的交互學習機制[25]。數智時代,社交媒體平臺、實時通信工具、視頻會議平臺、多語言翻譯工具以及在線學習平臺等數字技術的出現,促使國際溝通與協作渠道得到了極大地拓寬,人們可以更加方便地進行實時通信、視頻會議、遠程協作、學術交流等,亦為全球范圍內高等學校間的知識聯盟與共享提供了基礎平臺與技術手段支持。

在此契機下,高校間的信息共享、合作研究、技術交流、協作開發等工作將日益密切。這有助于促進知識的生產與傳播,避免資源重復浪費與知識壟斷造成的不公平現象,還有助于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深入推進,建立跨國跨區跨校的高等教育數字化組織,實現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建、用、學的跨國跨區跨校溝通協作,為數智時代以開放、共享、包容、公平、協作、服務、創新、合作為特征的高等教育新型文化體系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26]。

(三)數字中國建設引領高校數字化轉型策略制定實施

建設數字中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戰略決策,教育數字化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7]。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數字化建設,在《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將教育作為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的重點領域,提出“大力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完善國家智慧教育平臺”[28],并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中作出“加強數字教材建設與管理”“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創新數字資源供給模式,豐富數字教育資源和服務供給”“探索智慧教室和智慧課堂建設,深化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評價方式”“強化數據挖掘和分析,構建基于數據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健全教育信息化標準規范體系,推進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工作。建立教育信息化產品和服務進校園審核制度”[29]的具體規劃??梢哉f,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計劃為我國高校數字化轉型提供了一個包括課程、教材、實驗、教研、圖書文獻、教學資源庫、教師培訓、學生培養等高等教育全要素在內的指導框架,明確了高等院校數字化轉型的目標與重點領域,為其制定并實施相關策略提供了豐厚的資金支持與堅實的政策保障。此外,數字中國建設鼓勵高等學校、研究機構、企業等主體的協同參與,深入研究數字化前沿技術與創新應用,為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數字技術與教學育人的深度融合指明了前進路向。

四、數智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挑戰

數智時代的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與高校內部、外部的多元主體密切相關,其在為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創造機遇的同時,亦裹挾著諸多挑戰。例如數字技術飛速發展帶來的數字鴻溝、互聯網普及帶來的知識碎片化、信息管理風險等。這些威脅致使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面臨新的不利環境,阻礙轉型的深入推進。

(一)數字鴻溝進一步擴大了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等

數字化變革在為高等教育創新提供有效助力的同時,亦持續放大了不同國家、區域及群體間的不平等現象,其中最突出的體現便是數字鴻溝。數字鴻溝,即數字化時代由于信息技術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人們在數字技術的訪問、使用以及受益方面的差異化現象[30]。數字鴻溝存在于國與國、地區與地區、產業與產業、社會階層與社會階層之間,已然滲透至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成為困擾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突出問題。

具體而言,現階段阻礙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的數字鴻溝不單體現為一種數字技術鴻溝,更是一種數字素養鴻溝[31]。一方面,隨著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深入開展,我國欠發達地區高校數字化水平與發達地區高校間的差距正在不斷彌合,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一流院校與一般院校間的數字鴻溝仍舊顯著,學校發展受制于所掌握的發展資源,一般院校在數字化方面追趕難度進一步擴大,進而導致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馬太效應”[32]。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基石在于數字技術基礎設施的迭代升級,但在轉型過程中亦需要系統化的數字視野、理念、框架、理論以及政策工具與技術匹配,這便要求高校管理者與教師擁有較高的數字素養、具備數字化思維、能夠有效運用先進的數字工具。但現實是不同發展水平地區、不同實力層次的高校管理者與教師的數字素養水平存在差異,這便導致部分欠發達地區高?;蛞话愀咝8叩冉逃龜底只D型浮于表面,數字基礎設施形同虛設,數字技術被阻隔于高等教育之外。由此,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學校與學校間的差距可能逐漸拉大,導致高等教育中不平等現象愈加突出。

(二)數據安全風險時刻存在

隨著信息化、智能化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以數據為依托,從數據源頭到數據使用的閉環清晰可見,完成了數據價值的升級與賦能。隨著數據價值的釋放,與之而來的數據安全風險不可忽視。數據價值越高,潛在的安全風險越大[33]。目前高校數據安全風險主要指向三個主要問題:一是數據泄露問題,即高校在采集、存儲與處理師生個人信息過程中由于數據泄露而導致的師生個人信息被濫用、身份被盜竊等;二是網絡攻擊與數據系統安全問題,智慧校園建設是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環節,但在建設過程中,其依托于數據互聯與網絡通信的基本特性,極易面臨來自內部與外部的網絡攻擊風險,導致數據系統被破壞,師生信息安全受損;三是數據共享的保障問題,數據的共享與合作是數智時代產生的新興事物,我國高校目前在數據隱私保護、數據處理的透明性、合規性審查與風險評估等方面的意識仍舊相對薄弱,措施相對匱乏,導致在與社會第三方合作過程中數據泄露或濫用問題頻發??傮w而言,數字化社會數據安全風險時刻存在,這是數智時代給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帶來的一項巨大挑戰。

(三)信息過載與知識碎片化致使學生學習陷入選擇困境

互聯網與數字技術使得海量信息資源得以匯聚,在幫助學生打破學習時空限制的同時,知識量的過載與知識表現方式的碎片化易使學生學習陷入選擇困境。易言之,數字時代的海量知識以零散與無序的方式存在于不斷生成的知識網絡之中,具有去中心化與非結構性的特征[10]。學生與教師在面對互聯網上的大量信息時不知道如何篩選及評估其可靠性,這給數字時代深度學習效果的達成帶來了巨大挑戰。學生難以利用數字資源有效完成自主學習,影響其深度思考與解決綜合問題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名不副實”。

五、數智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推進路徑

秉持強化優勢、科學發展、開拓進取、戰略規避的原則,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應遵循以下路徑。

(一)強化優勢:以教育數字化理論研究引領高等教育制度創新發展

就現階段而言,高校對傳統教學體系的固守、教師素養教育的缺位以及學分、學位管理辦法的不適宜,顯著阻礙了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面向數智時代需求,高等教育制度應如何創新變革與發展?從戰略視角來看,應當發揮我國高等教育已有的內部優勢,以我國關于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豐富研究為引領,通過對世界數字化轉型趨勢與需求的研究,推動教育政策與規范的變革,幫助高校教師明確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工具促進教學與研究創新。同時,基于對教育技術、在線學習、智能教育系統等高等教育數字化關鍵要素的理論研究,推進教育智能化[34]及高校管理者觀念的轉變,助力高校傳統教學體系的數字化轉型。

(二)科學發展:依托國家在線教育平臺系統規劃知識教學框架

目前,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是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的有力保障。其能夠為學習者提供更加友好的個性化體驗與服務,推進新常態下的在線教學建、用、學、管全過程智慧化治理能效,較好解決了現階段“信息過載與知識碎片化致使學生學習陷入選擇困境”的問題。政府應以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為依托,對互聯網的碎片化知識資源加以統籌規劃,依據學生興趣導向、認知水平等進行系統分類,依據知識的難易程度與上下位關系形成分層級的知識框架,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方向性保障。

(三)開拓進?。航枇底纸洕l展助推數字校園建設

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不僅要基于現實優勢與機遇,降低外部威脅,更應緊抓戰略機遇與優勢,乘勢而上、做優做強,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立場上去認識構建高質量教育發展體系的重要性[35]。我國高??梢越枇底纸洕罨l展這一時代機遇,擴大發揮自身在數字校園建設方面的優勢,推動數字經濟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為高等教育數字化生態的構建奠定堅實物質基礎。一方面,高校需要引導元宇宙、區塊鏈、云計算等領域的尖端數字企業參與數字校園建設,借助數字技術手段打通線上線下混合、虛擬現實融合的學習場景[36];另一方面,企業需要面向高校,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需求,利用技術優勢與高校合作打造智能化、專門化育人平臺,建設企業課堂,實現數字經濟發展與高校教育平臺間的供需對接[37]。

(四)戰略規避:統籌建構數據智能基座,重點加強數據安全治理

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亦離不開對威脅的合理規避?,F階段而言,最亟待實施的舉措是統籌建構數據智能基座,重點加強數據安全治理。具體而言,需明確數據治理的目標與原則,制定數據治理的規范與策略,建立高校專屬的數據中心與數據倉庫,加強數據的收集、管理及分析工作。同時面向高校師生進行數據安全意識教育,實施用戶權限管理、數據加密、網絡隔離等數據訪問控制措施,保護數據隱私,并建立數據備份與恢復機制,防范數據丟失。此外,高校還需建立專業化的數據安全治理監督與評估機制,定期進行數據安全風險評估與審查。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張志華,孫嘉寶,季凱.“變”與“不變”:高等教育數智化轉型的趨向、風險與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6):23-31+5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3-09-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字化賦能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EB/OL].(2022-12-18)[2023-06-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212/t20221219_1034999.html.

[5]靳曉燕.四平臺齊上線 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N].光明日報,2022-04-06(8).

[6]肖廣德,王者鶴.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領域、內容結構及實踐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2(11):45-52.

[7]王興宇.數字化轉型對教育空間的塑造邏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3):108-113.

[8]胡欽太,鄭凱,林南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轉型: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J].中國電化教育,2014(1):35-39.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數字化工作進展情況[EB/OL].(2023-02-09)[2023-06-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606/2023/cfh_0209/cailiao/202302/t20230209_1043112.html.

[10]李銘,韓錫斌,李夢,等.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的愿景、挑戰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22(7):23-30.

[11]鮑婷婷.我國近十年未來學校研究熱點——基于CNKI期刊文獻的可視化分析與內容分析[J].開放學習研究,2021,26(2):54-62.

[12]李芒.對教育技術“工具理性”的批判[J].教育研究,2008(5):56-61.

[13]趙婀娜.全面推進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N].人民日報,2022-04-25(5).

[14]孔令帥,王楠楠.如何發展教師數字素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路徑與啟示[J].中國遠程教育,2023,43(6):56-63.

[15]張冉妮.教育數字化視野下教師數字素養的內涵特征及發展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23(8):46-51.

[16]胡小勇,李婉怡,周妍妮.教師數字素養培養研究:國際政策、焦點問題與發展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4):47-56.

[17]Department of Education,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Future Ready Learning Reimag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EB/OL].(2015-12-16)[2023-06-24].https://tech.ed.gov/files/2015/12/NETP16.pdf.

[18]European Commission.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2021—2027)[EB/OL].(2020-09-30)[2023-06-24].https://education.ec.europa.eu/focus-topics/digital-education/action-plan.

[19]司凱航,吳剛.微證書課程與高等教育領域知識生產間的邏輯矛盾及現實對策[J].現代大學教育,2022,38(1):104-110.

[20]EDUCAUSE.2021 EDUCAUSE Horizon Re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EB/OL].(2021-04-26)[2023-06-26].extension://bfdogplmndidlpjfhoijckpakkdjkkil/pdf/viewer.html?file=https%3A%2F%2Flibrary.educause.edu%2F-%2Fmedia%2Ffiles%2Flibrary%2F2021%2F4%2F2021hrteachinglearning.pdf%3Fla%3Den%26hash%3DC9DEC12398593F297CC634409DFF4B8C5A60B36E.

[21]張靜,袁芳逸,袁博.我國學分銀行實踐的典型模式、困境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23(6):73-78.

[22]吳葉林,崔延強.知識生產新模式下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制度變革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1(1):21-27.

[23]徐翔,孫寶文,李濤.基于“技術—經濟”分析框架的數字經濟生產函數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2(5):38-48.

[24]孫麗霞.隱性知識視角下高校圖書館三維知識創新機制研究[J].情報科學,2010,28(12):1816-1818+1823.

[25]李久平,顧新.知識聯盟組織之間知識共享研究[J].情報雜志,2007(7):91-93.

[26]楊宗凱.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內涵、階段與實施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3(2):16-20.

[27]本刊編輯部.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新理念新思路新進展[J].人民教育,2022(Z3):27.

[28]武法提,田浩,高姝睿.教育數字化轉型下的智慧教育形態:關鍵特征與生成途徑[J].中國基礎教育,2023(1):33-37.

[2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2(5):11-21.

[30]劉亮.彌合數字鴻溝 把握數字化機遇——英美遠程高等教育之比較[J].現代大學教育,2007(1):74-77.

[31]UNESCO.Reimagining Our Future Together: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EB/OL].(2021-11-10)[2023-09-01].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9707.

[32]王興宇.數字化轉型與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耦合邏輯與實現路徑[J].社會科學戰線,2023(1):236-244.

[33]李庭晏,何海濤,楊現民,等.如何筑牢高校數據安全防護墻,織密數據安全保護網?[EB/OL].(2022-12-07)[2023-06-29].https://mp.weixin.qq.com/s/leaOPTBdZAMzieUC4VuJVA.

[34]彭紹東.AIGC時代基于雙向賦能的人工智能教育創新框架[J].教育文化論壇,2023,15(4):12-26.

[35]劉旭東.論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的教育高質量發展[J].教育文化論壇,2023,15(3):1-12.

[36]許艷麗,余敏.新智造時代技術技能人才發展定位與教育應對[J].中國電化教育,2021(8):9-15.

[37]曹渡帆,朱德全.數字經濟如何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J].現代教育技術,2023,33(5):5-14.

Empower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Digitalization: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LIU Baocun1, SHANG Runze2

Abstract: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 key component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which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soil of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In this context, the internal advantages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re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setting up online education has strengthen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onstructing digital campuses has empowered the generation of digital ecosystems, and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theories has clarified the strategie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owever, at same time, this transformation still faces the following disadvantag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leads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o the path of bias,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 lack digital literacy and relevant education, and the credit and degree management systems cannot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ransformation yet. At this stag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re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ultural system, the creation of new digital 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opportunities of the times, but also need to cope with external challenges such as the widening digital gap, the fragment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risk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n further? deepen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hina needs to uphold the principles of strengthening advantage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ioneering and strategic avoidance, by the following ways: lead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ith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education digitization; systematically planning the knowledge teaching framework based on the national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ampuses by leve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constructing the data intelligence base in a coordinated manner, and particularly strengthening the data security governance.

Key words:digi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責任編輯:梁昱坤 郭 蕓)

收稿日期:?? 2023-07-09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的國際比較與中國行動研究”(23JJD880001)。

作者簡介:劉寶存,男,山東菏澤人,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國際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商潤澤,男,山東汶上人,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① 亦稱發展戰略分析,主要是從內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與外部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四個視角對研究對象的發展態勢進行系統分析,其中S、W是內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猜你喜歡
教育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數字化轉型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智慧教育平臺助推大連教育現代化
試論融合創新思想對新時期圖書策劃和營銷的指導作用
《華盛頓郵報》轉型的實踐與借鑒
我國出版上市公司數字化轉型的困境與對策
傳統雜志的數字化轉型與融合發展
鄧小平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貢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