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中國式教育投資改革之路

2023-12-30 07:50張萬朋王宜凡
教育文化論壇 2023年6期

張萬朋 王宜凡

摘 要:教育經費是推進所有教育改革的基礎物質保障,對于教育投資問題的研究則是教育經濟學的核心研究內容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教育經濟學者以國家教育改革和社會發展需要為研究導向,綜合運用教育經濟學的經典理論和方法,對這一關鍵問題進行了持續研究和探索。本文從教育投資研究的本質問題、核心問題、時代性和本土性問題以及測算方法等多方面梳理了多年來國內學者們的代表性成果,提煉總結了以往研究的學術價值,以期對新時代深化教育投資的學術研究和實踐工作提供可供參考的方向與啟示。

關鍵詞:教育投資研究;教育經濟學;研究貢獻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23)06-0034-09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6.004

一、引言

歐美教育經濟學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經過70年代和80年代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相對成熟的學科。在我國,教育經濟學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引進、移植、改造和創新,中國教育經濟學得到快速發展。隨著教育經濟學的形成和人力資本理論思想的興起與發展,教育在國家經濟增長和個人經濟收入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日益凸顯。加大對教育的投資、提高各級教育的入學率、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已經成為各國政府的共識和全球性趨勢。同時,教育社會經濟價值的實現與教育系統內部的運行密切相關,只有高效運行的教育系統才能生產更多更好的教育產品(如高質量的畢業生、科技成果等)來服務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如何科學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稀缺的教育資源、如何考量教育投入與產出等問題隨著教育投資的不斷增加備受關注,關于教育投資及其效率問題的研究隨之興起。國內外教育經濟學學科體系均把教育投資、教育資源利用效率、教育社會經濟效益作為主體結構和核心問題,并成為教育經濟學學科的基本內容。由此可見,教育投資及其效率研究在教育經濟學學科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個優秀并被傳承的學術研究,一定是融合了經典性與前沿性的研究。所謂經典性,是指該研究抓住了該學科領域中最基礎、最核心、最關鍵,也是爭議較多的問題,并且隨著時代變化,該話題雖然常談常新,但始終是該學科領域當中的核心問題,具有很多代表性的觀點、研究范式以及研究方法;所謂前沿性,是指該研究圍繞國家甚至全球性的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最具有影響力、最關鍵的環節展開,具有強烈的時代價值和政策價值,對于特定時期內的教育改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身處經濟全球化、世界信息技術革命以及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等多重時代背景下的中國教育經濟學,從其產生之時就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顯著的時代特征。它在關注經典的教育經濟問題在中國的體現和運用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研究教育與經濟發展實踐在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前沿問題。教育投資及其效率問題顯然就是這樣一個融合了經典與前沿的話題,通過梳理回顧國內教育經濟學者的研究,探索中國式教育投資改革之路,不僅有助于總結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和經驗,也為中國教育經濟學今后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二、對于教育投資及其效率本質問題的把握和闡釋,奠定了教育投資研究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

對教育投資及其效率本質問題的準確把握與深入闡釋,是開展教育投資研究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我國教育經濟學者通過對前人研究觀點的歸納和總結,綜合運用西方人力資本理論、馬克思教育經濟思想等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準確把握、深刻闡述和補充完善了教育投資及其效率問題中屬性實質(區分生產性與消費性投資)、內涵目標(兼顧效率與公平)等基本理論問題,運用教育經濟學經典理論剖析國內教育改革前沿問題,為教育投資研究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

在20世紀30年代,國外就已將投資的概念引進了教育領域。在我國,20世紀50年代,教育投資被廣泛地看作是一種純粹的消費性投資,甚至有人將其看作是福利性投資,鮮少有人使用教育投資這一概念[1]。20世紀70年代后期,由于人們對教育的觀點發生了變化,教育投資這一提法開始被使用,但對于其性質,各國學者的看法不同,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消費性、生產性和消費生產兩重性。第一種是把教育投資歸為消費性投資的觀點,該觀點曾盛行于我國。20世紀70年代以前,國內的學者基本都持這種觀點。其原因是:教育用于非物質生產部門或上層建筑領域人才培養的費用是非生產性開支;教育投入自然科學方面的費用是生產性投資,在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投入費用則是一種消費性投資;教育經費在國民收入再分配過程中主要來源于消費資金范疇,其來源應屬于消費性投資;教育費用在教育領域被消耗后不能補償,所以被視為消費性投資[2]146。第二種是把教育投資歸為生產性投資的觀點,該觀點受到西方學者的贊同和支持,特別是以舒爾茨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理論的倡導者。其原因是:教育助力提升勞動力質量、改變勞動力形態和提高人的勞動能力;教育促進科學技術生產力的生產與再生產,從而使科技創造轉化為生產技術,成為真實、直接的社會生產力;教育加快勞動生產資料的更新換代,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勞動對象和范圍通過教育擴大,勞動資源也會被拓展[2]146-147。韓宗禮指出:教育投資是一種在非物質生產領域中的生產性投資,能夠推動物質生產,其成果能給物質生產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3]。林榮日認為:教育投資不應該被看作是“雙重性”或“消費性”的,而是純粹的投資行為[4]。第三種觀點強調教育投資的性質應從多層次、多角度來分析,其具有消費性投資和生產性投資雙重性[2]147。靳希斌[5]144、范先佐[6]、劉寶超[7]等都認同這一觀點。王善邁認為:在現代化的生產和教育條件下,教育支出是一種生產性的投資,但是并沒有否認教育支出具有消費性,從教育過程本身來看,它僅僅是對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一種消耗,教育支出具有消費性質[8]79。

在教育投資目標方面,靳希斌強調教育投資應兼顧公平與效率,從而在教育層面上達到對合理公平、長遠及整體效率的追求。在教育領域中,對于公平與效率的爭論伴隨著市場經濟對教育的影響、社會公平與效率關系的探討而進行[9],且將關注點集中在教育資源配置方面。教育投資及其資源配置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條件,而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教育投資應堅持公平、合理原則。首先,國家公共財政職能要求政府投入足夠的教育經費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其次,在教育投資的分配與管理過程中,需要關注教育經費在各層次教育中的合理比例和結構,從而不斷縮小地區間、城鄉間和校際間差距。此外,教育投資還應關注教育社會經濟價值的實現,即教育投資所帶來的經濟或非經濟收益,也指教育投資的目標或效率原則。效率指輸出和輸入之比、產出和投入之比,原是經濟學概念,教育投資利用效率、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等概念在其被引入教育領域后產生。宏觀視角上教育經濟效率即為教育資源利用效率,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為獲得相同教育結果,人們對教育資源的占用與消耗程度。微觀視角上教育經濟效率即為教育投資利用效率(某個學?;蚪逃龁挝坏慕逃聵I經費和教育基本建設投資的利用效率),指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資所能夠培養的學生數量[5]238-240。具體來說,教育投資效率的內容包括教育人力資源利用效率、教育物力資源利用效率和教育財力資源利用效率等[9]。

三、對于教育投資及其效率核心問題的研究和探索,明確了教育投資研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各國或地區政府在制定絕大多數重大教育改革政策時,都必須關注和考慮教育投資問題,這也是國際教育經濟學界長期以來持續進行探討研究的重要經典議題。20世紀80年代,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產生了明顯改變。商品經濟不斷擴張并逐漸滲透至教育領域,同時教育投資體制也從最初的單一化逐漸向多元化拓展[10]。盡管長期以來,政府一直是教育投資的主要推動力量,但是因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資金限制,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長時間存在。作為發展中大國,在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以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更合理地投資教育,如何明確投資總量和比例并確保其穩定增長,成為當時國內教育經濟學的熱門課題與研究前沿。在這一社會發展轉型的過程中,我國教育經濟學者借鑒國際經典研究成果,借助教育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對以上問題展開了系統研究與不斷探索,逐步明晰了教育投資及其效率研究的基本框架與主要內容。

教育投資比例指的是教育投資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它是教育投資中的一個核心內容。具體來說,教育投資的比例分為外部比例和內部比例,外部比例反映國家對教育投資的規模、教育與國民經濟之間的關系以及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被認為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教育投資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內部比例反映教育的投資結構與資源配置情況,被認為是教育投資在各級各類教育中的分配比例[2]150。我國教育經濟學者就教育投資比例指標的構建、確定教育投資總量與比例的原則和方法等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探索。教育投資比例指標是指教育投資與國民經濟間的關系所體現出的數量指標及計算范圍,可分為靜態和動態或硬性和軟性。從動、靜的角度來分析:靜態指標包含教育投資占社會總產值的比例、教育投資占國民收入的比例、教育投資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等。動態指標包括教育投資增長的比例(速度)與社會總產值增長比例(速度)的比較(百分比)、教育投資增長的比例與國民收入增長的比例比較、教育投資增長的比例與財政總支出增長的比例比較等[5]159-160。從軟、硬角度來分析:硬性指標是衡量教育投資量和教育投資水平的指標,包含教育投資占國民生產總產值的比重、教育投資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教育投資占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人均教育經費等。軟性指標則包括政府為鼓勵社會對教育投資或參與教育活動而制定的各種教育法規、政策等[2]150。不論是動靜指標還是軟硬指標,均需綜合起來整體考量,才能更好地反映政府對教育財政的努力程度。

上述指標從不同角度與層面反映了教育投資和國民經濟發展變化間的關系。但是究竟什么樣的比例是合理的,依據又是什么,應當遵循哪些原則?學者們為此進行了大量研究。關于教育投資占國民經濟的合理比例問題,王善邁認為有三種判斷教育投資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合理性的客觀標準:第一,教育投資能否與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相匹配;第二,教育培養出的勞動和專門人才能否滿足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第三,國民經濟比例是否合理[8]112-115。靳希斌[5]160、楊葆焜與范先佐[11]133等學者則指出,要科學運用教育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支出比例的方法,評估我國教育投資比例的合理性。具體來說,以教育投資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作為衡量標準,這既與國際通行做法及我國國情相一致,也便于與其他經濟發展程度不同而經濟規模相近的國家進行比較。但在運用該指標時,有兩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注意:一方面是要統一教育投資計算口徑[5]161;另一方面是要結合實情衡量某一區域教育發展水平,而非直接套用教育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來評估[11]134。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從國際視角對教育投資比例做了一些比較,例如張鐵明[12]、厲以寧[13]、曲恒昌和曾曉東[14]等。這些學者指出,雖然各國經濟狀況差異較大,但都處于技術競爭與工業轉型的大背景中,且都對基礎的教育與技術發展投資負責。因此,教育投資具有可比性,比較標準為教育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支出的比例等。

教育投資在國家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和對教育投資需求的衡量,取決于多種因素,主要包括人為因素、科學技術因素、經濟發展因素和政治文化因素等。教育投資比例確定的具體常用方法,包括規劃法、比較法和曲線法[2]152-156。在確定教育投資總量原則方面,學者們指出其基本原則有上限與下限、規模與速度、經濟政策與物價水平和收益與能力原則等[2]151-152;而確定教育投資比例應遵循增長、超前增長、減緩與穩定和彈性系數原則[2]152??傊?,加大對各級教育的投資力度,是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的一個重要物質保證。為了確定教育投資的合理比例,需要同時關注教育投資的總量,并考慮教育投資的結構、比例和增長速率等因素[15]。

四、對于教育投資及其效率時代性與本土性問題的拓展和開創,豐富了教育投資研究的中國經驗和中國話語

20世紀90年代末期,隨著市場經濟浪潮的到來、經濟全球化的加速融合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多類經濟主體進入教育領域,在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需要的同時,也伴生了一些問題。對于教育投資及其效率的研究,涉及哪些市場主體能夠進行教育領域的投資,以及權力和責任的分配問題。同時,如何合理地拓展渠道以增加教育投資也是一個重要問題。這些問題既是教育經濟學理論研究的經典主題,也是當時中國在構建多元化教育投資體制改革過程中所面臨的現實挑戰。我國教育經濟學家對這一具有經典理論研究意義和重大現實政策價值的問題有著敏銳而深刻的認識,他們緊緊抓住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新挑戰和新要求,對教育財政體制問題、教育外資問題、教育貸款問題、學校經營問題和教育產權問題等具有顯著時代性和本土性的研究問題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探討。

例如,在教育投資與財政體制問題上,沈百福一方面從整體上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教育投入研究進行梳理,比較我國財政教育投入的增長與教育總投入增長、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財政支出增長、GDP增長的關系,分析財政教育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財政教育投入占教育總投入的比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并對其合理性進行分析,最后提出政策建議[16];另一方面,他結合我國國情和地方狀況,對地方教育投資體制的歷史變化進行歸納,并對未來趨勢展開預測,豐富和拓展了教育投資及其效率研究的中國經驗和中國話語[17]。在教育外資問題上,靳希斌重點關注并利用外資發展西部教育等項目開展了系列研究。在參與相關項目并進行調研的基礎上,梳理了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世界銀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中國的一系列教育投資捐資項目,總結成效經驗并做了具體的個案分析。他指出:中國的基礎教育、師范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廣播電視教育和教材建設等多個領域都由此受益,尤其是中國西部地區。這項研究在促進我國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發展和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并對規范教育投資來源渠道、明確各投資主體的權責關系以及促進薄弱落后地區教育發展等問題做出了開創性的學術貢獻,具有較為深遠的實踐價值[18]。

五、對于教育投資及其效率測算方法的創新與突破,增強了教育投資研究成果的說服力和政策價值,也為教育經濟學實證研究提供了經典的范本

教育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深受經濟學的影響,即盡可能地運用數量化方式來展示或解釋其研究結果和發現。因此,數量統計等實證研究方法被廣泛地運用于教育經濟學領域,并成為該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研究方法。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教育改革的積極推進以及教育經費的持續增加,人們開始日益關注教育投資及其效率測算等問題。我國教育經濟學家在對該問題的研究中尤為關注指標體系構建和量化方法運用,力圖突破和創新效率測算方法和計量模式,增強研究結果的可信度與政策價值引領,為教育經濟學的實證研究提供了一個經典范本。

對教育資源利用效率進行研究、考核,就必須先確定一套客觀性、操作性強的教育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和計算方法。梳理發現,諸多學者如王善邁[8]79、楊葆焜[19]、曲紹衛[20]等將評價和考核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指標總結為兩類,一類為綜合指標,一類為單項指標,均以學校為單位進行考核。由于綜合指標中學生質量難以量化,生均成本有上升趨勢,所以實踐中通常更關注單一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可以分為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利用率三大類,通過計算變量的比例關系來反映教育投資效率。由于教育投入和教育直接產出的單位是不同的,因此通常以比值的形式呈現教育投入和產出之間的對比關系。主要有定義模式、間接模式和單向模式三種計量模式,雖然三者均在一定前提條件下適用,但都存在明顯缺陷。靳希斌在充分梳理、歸納、學習和借鑒上述教育投資效率主要計量模式的基礎上,經過分析研究提煉出一種新的計量方法——參照標準分評定法。此方法中的內外參照指的是在進行內部經濟效益評估時,要根據學校的歷史和相關教育行政部門發布的達標標準來進行;而所謂的標準分是將評定結果轉化為標準分數形式[21]。該方法于20世紀末提出,是教育投資效率計量模式與方法中國化的一種嘗試,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前瞻性,也為教育投資及其效率的實證研究提供了經典范本,促使理論研究應用到實踐之中。特別是該方法設計思路中關于教育產出質量的理解與思考、外參照分和內參照分相互獨立以及增強可比性和科學性等做法,對于當前教育投資效率領域的實證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性和借鑒性。

六、教育投資及其效率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當下啟示

我國教育經濟學者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和教育理論為指導,批判借鑒、融合西方政治經濟學和人力資本理論等思想,系統研究教育投資及其效率問題。堅持經典與前沿相融合,孜孜以求學科的推陳出新;堅持服務國家發展、教育改革及人民所需,彰顯了學術操守和社會責任;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輔相成、相互印證,遵循了學術研究的基本范式。已有研究成果推動了我國教育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的長遠發展。

(一)堅持經典與前沿相融合,始終是中國教育經濟學科發展與完善的動力和源泉

教育投資及其效率問題兼具經典與前沿,我國教育經濟學者在對該問題的研究過程中十分注重二者的融合。一方面,教育投資及其效率屬于教育經濟學科內容的核心部分,學者們就其性質的辨析、內涵目標的闡釋,投資主體及責任的劃分、來源渠道的拓展,總量、比例以及結構的確定、基本原則與測算方法的構建等關鍵和基礎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為教育投資及其效率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明確了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體現了該研究的經典性。多位學者編著的多種版本的《教育經濟學》中,一直將教育投資作為核心內容,且均作為重要章節進行呈現,進一步印證了教育投資問題研究的基礎性和經典性。另一方面,學者們始終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教育改革需求以及學科進展保持高度的關注,用敏銳性眼光與前瞻性視角對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教育經濟學的相關前沿與熱點問題展開研究。在原有教育投資基本框架和內容的基礎上,逐漸增加了有關教育資源配置、教育成本、教育消費等新的代表性成果,彰顯了此研究話題的前沿性。例如,學校經營和教育產權就是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引入教育經濟學領域的新內容,也是對學科研究領域的拓展[22,23]。

經過幾代教育經濟學者的不懈研究和持續探索,教育投資及其效率這一教育經濟學科的核心問題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了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發展,而且有力保障和促進了中國教育改革的順利推進。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新時代,我國的教育改革面臨著如何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如何充分發揮教育在促進鄉村振興、區域一體化戰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等一系列新任務和新挑戰。有關教育投資及其效率的具有時代性的新興研究問題也因此應運而生,例如怎樣確定“后4%時代”教育投資總量的理論依據與測算標準,怎樣劃分教育財政投入和全社會教育投入之間的比例結構,怎樣設定更加科學、公平和效率的評價指標等,都是需盡快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證研究問題。已有教育投資及其效率問題的研究成果有著強有力的參考與啟示作用。如在決定教育投資總量、比例及結構時,不能盲目地照抄或者參考外國標準,而是要結合中國國情進行充分考慮;在兼顧公平和效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來優化資源配置,重視人口數量及增長速度、年齡結構等人口因素和科學技術發展對教育投資的影響等。堅持經典與前沿相融合的研究導向成為促進中國教育經濟學科不斷發展完善的動力源泉。

(二)堅持服務于國家發展、教育改革以及人民所需,把研究扎實地做在中國大地上,始終是中國教育經濟學者的學術操守和職責所在

我國教育經濟學研究以其傳統優勢和突出特點,在制定國家重大教育政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教育經濟學者始終堅持教育理論為實踐服務的導向,堅持研究要服務于國家發展、教育改革以及人民所需,真正把研究扎實地做在中國大地上。在中國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我國教育經濟學者始終聚焦最緊迫、最重要的現實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對中國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作出積極回應,充分彰顯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大教育觀的指導下,學者們進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研究,將教育經濟學理論與國家人口戰略、經濟體制改革、科教興國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起來,構建了宏觀教育經濟學研究框架。而在微觀教育經濟學層面,學者們則更加重視教育產權、教育資助等問題。

在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教育經濟學的理論成果對當時國家教育政策的制定與教育改革發展的實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一,助力人才培養。改革開放之初,一批國外教育經濟學論著被翻譯出版,我國學者也紛紛著書立說,如1983年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經濟學研究小組編寫的《教育經濟學講座》、1984年厲以寧著的《教育經濟學》等,這些論著為我國培養教育經濟學專業人才貢獻了力量,奠定了為國家教育決策部門提供政策咨詢的基礎。其二,助力國家戰略發展。陳良焜等學者通過計量經濟的方法比較了世界各國的教育投資和人均國民收入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提出了教育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應達到4%的政策建議[24]。隨后,4%的教育投資比例標準從學術研究到國家政策,成為社會科學研究轉化為政策實踐的典范。教育經濟學逐漸扎根中華大地,相關研究與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教育環境緊密結合,結出令世界矚目的碩果[25]。

(三)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的相輔相成、相互印證,始終是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應遵循的基本范式

我國教育經濟學者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做到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輔相成、相互印證。若理論研究脫離實際,不能被驗證,就存在理論過于理想化、內容空泛化取向;若實證研究脫離理論,則容易陷入就事論事、機械套用公式與數據,研究結論難以升華為理論,從而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困境。有學者指出,在研究過程中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和馬克思教育經濟思想的指導,運用科學的基本原理與理論來闡述研究問題的概念、原理和規律,同時還要對相關論點進行科學論證,確保使用的數理模型和公式的嚴謹性,數據資料要真實可靠[5]12。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教育經濟學作為需要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實踐的學科,其研究應以實際問題為基礎,聚焦現實問題的解決,細致入微地進行調查探究,在收集并在擁有足夠數據資料的前提下開展實證研究,以達到為國家教育決策部門提供政策咨詢的目的[8]10。秉承這種研究范式,學者們既要聚焦教育投資及其效率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等問題,還要積極對這些理論框架和觀點進行實證檢驗與印證,才能準確把握教育投資總量、結構及比例的合理性、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率及效益的真實情況。通過對教育投資及其效率測算方法的突破與創新,促進該問題的相關研究,從理論化步入實踐化,走向本土化,提升研究成果的說服力與適切性。

在當前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戰略背景下,隨著實證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并迅速發展,我們也要看到在當前的教育經濟學研究中,有一定程度的重實證、輕理論現象,一些實證研究大多是用數理公式和調查數據堆積起來的,過分追求論證方法,使得政府決策部門和一線實踐單位常常難以理解這些研究,從而導致政策咨詢報告的參考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十分有限。此外,部分研究簡單套用國外相關經濟理論、教育理論及計量方法,再結合中國的調查數據來分析驗證中國的現實問題,忽視了國外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問題,如此得出的結論也值得進一步商榷。因此,我們要堅持并踐行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基本研究范式,以中國現實問題為基礎,以教育實際需求為導向,力圖淬煉出兼具原創性與本土性的教育經濟理論和方法,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經濟學理論體系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靳希斌.教育經濟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山西教育科研通訊,1983(6):16-18+45.

[2]劉志民.教育經濟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韓宗禮.教育經濟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87-90.

[4]林榮日.教育經濟學[M].第2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97-102

[5]靳希斌.教育經濟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

[6]范先佐.教育經濟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91.

[7]劉寶超.教育經濟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2.

[8]王善邁.教育投入與產出研究[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9]靳希斌.關于教育經濟學若干熱點問題的爭鳴[J].教育研究,1999(6):40-44.

[10]靳希斌.教育經濟學中幾個理論問題的思考[J].教育與經濟,1998(1):1-5.

[11]楊葆焜,范先佐.教育經濟學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12]張鐵明.教育產業論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新視角[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56-263.

[13]厲以寧.教育經濟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3.

[14]曲恒昌,曾曉東.西方教育經濟學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85-91.

[15]靳希斌.關于確定教育投資比例的幾個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0(4):5-12.

[16]沈百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教育投入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08,35(5):50-55.

[17]沈百福.地方教育投資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19-134.

[18]靳希斌.利用外資貸款發展西部地區教育案例考察——四川省馬邊彝族自治縣教育考察紀實[J].教育研究,2000(11):64-68.

[19]楊葆焜.教育經濟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242-263.

[20]曲紹衛,韓延明,祁學勇.教育經濟學新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174-186.

[21]靳希斌,遲為國.教育投資內部經濟效益計量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1992(11):57-63.

[22]靳希斌.教育產權與教育體制創新——從制度經濟學角度分析教育體制改革問題[J].廣東社會科學,2003(2):74-80.

[23]靳希斌,任建華.論學校經營[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43-50.

[24]閔維方.高等教育規模擴展的形式與辦學效益研究[J].教育研究,1990(10):41-48.

[25]陳曉宇,麻嘉玲.改革開放40年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發展與成就[J].教育與經濟,2019,148(2):8-16.

O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Education Investment Reform: Researches of Domestic Education Econom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

ZHANG Wanpeng, WANG Yif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062)

Abstract:Education funding provides fundamental material guarantee for promoting all education reforms, and the study of education investment is one of the core research contents of education economic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domestic scholars of education economics have conducted continuous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this key issue with the needs of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their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by comprehensively applying the classical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economics. In this paper, we have sorted out the representative achievements of domestic scholars over the years from the essential issues, core issues, contemporary and local issue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of education investment research, and summarized the academic value of previous researche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able directions and inspiration for deepening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work on education investment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research on education investment; education economics; research contribution

(責任編輯:郭 蕓 梁昱坤)

收稿日期:?? 2023-04-17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當前主要國家和地區財政教育經費和全社會教育經費投入比較研究”(17JZD060)。

作者簡介:張萬朋,男,湖南新邵人,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宜凡,女,安徽銅陵人,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