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大學博物館館藏旗袍研究
——20世紀下半葉旗袍設計特征分析

2024-01-08 02:08苗薈萃
關鍵詞:蕾絲旗袍印花

苗薈萃

上海大學 上海大學博物館,上海 200444

旗袍是中國頗具代表性的女性服飾,20世紀初在中國社會出現并在20世紀上半葉廣泛流行。這類服裝脫胎于袍服、長衫一類中國傳統服飾,并受到西方審美的影響。在已有的旗袍研究中,眾多學者對旗袍的起源以及發展進行過大量的研究論證,其中不乏從造型、面料、工藝等角度進行詳細分析者。受新中國成立后一系列社會原因的影響,旗袍在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大陸社會中基本消失,因此20世紀上半葉作為旗袍文化的黃金時期一直是研究的重點時段。但在20世紀下半葉旗袍仍有發展。大量旅居大陸以外的華人華僑保留了旗袍這類服飾裝扮,并留下了大量的實物和圖像信息。我國香港歷史博物館[1-2]、臺灣輔仁大學,以及新加坡國立博物館[3]都曾出版過相關圖書,其中有大量篇幅提及這個時期的華人旗袍發展。由于此時期旗袍實物在大陸的保存較少,學界對此的研究并不多見,目前已有朱博偉、劉瑞璞等學者將研究視野擴展到20世紀下半葉的香港、臺灣等地[4]。上海大學博物館收藏有百余件來自榮氏家族女性的旗袍藏品,其特征與國內外各地博物館收藏的同時期旗袍基本相似,具有一定代表性。這些藏品的原主人過半曾有國外或中國港澳臺地區的旅居史,旗袍使用時間集中于20世紀下半葉至21世紀初。由于大部分旗袍主人在21世紀初已年逾古稀,因此這批旗袍制作時間基本可斷定為20世紀下半葉,是此時期不可多得的研究樣本。因此本文以上海大學博物館所藏的99件20世紀下半葉華人旗袍為研究對象,嘗試從面料、裝飾、造型剪裁、設計元素等角度對20世紀下半葉的旗袍設計特征進行歸納分析。

一、面料裝飾多元雜糅

上海大學博物館館藏的這批旗袍共99件,其面料極為多樣,且處理工藝往往也不滿足于單一的印花或提花,而是習慣使用多種材質與工藝進行雜糅疊加。表1中展示了99件旗袍所用面料的材質、工藝以及裝飾手段。在99件藏品中,只有13件是以單色經緯織造的素面料制作,3件用異色經緯織造的色織面料制作。在其他旗袍中,45件使用了印花工藝,26件使用了提花工藝。

(一) 提花與印花結合

表1中將采用印花與提花結合工藝的面料歸入以印花為主的面料,因這類面料通常在暗紋上印彩色圖案,印花效果更為明顯。在這99件旗袍中,純印花面料旗袍為30件,多種工藝組合的印花面料為15件,其中印花、提花兩種工藝組合制作的面料占了13件。對比同組案例中,其他提花面料僅有13件,可見提花加印花是當時旗袍面料中流行的工藝組合。

表1 上海大學博物館館藏20世紀下半葉旗袍面料工藝數據匯總表(1) 表格中的工藝“數量”指特定工藝種類作為面料主要工藝的旗袍數量,在其他工藝的“搭配形式”中作為輔助工藝出現的案例數量不再重復計入?!按钆湫问健睓谥械摹?金絲)”指:在棉麻絲毛等常見纖維基礎上使用“金絲”這類特殊纖維參與織造?!敖鸾z”指呈現金屬光澤的金色或銀色的線段,中國傳統金線通常為捻金或片金,表面材質為金、銀等金屬。發展至近現代這類線段逐漸使用明膠、塑料等人造材料制作,但依然呈現閃亮的金屬光澤,因此本文依然用金絲、金線、銀線指代這類材質。亮片:早期服裝中的亮片裝飾以金屬為主,20世紀中期之前出現明膠材質,后來發展出聚酯薄膜等材質。本文的亮片主要指20世紀下半葉常用的圓形帶有孔洞的明膠、聚酯類輔料。

提花加印花的面料早在民國時期已經出現并被使用,據上海地方志記載,上海五豐印花綢廠制作過一種銀緞提花加印花的產品。根據龔建培的分析,民國時期的提花加印花織物存在不少使用案例。當時的提花加印花分為兩類:一類是采用局部套染,一類是防染后刷染印花[5]。但無論何種形式,當時的提花加印花面料均根據提花花樣設計印花,印染的圖案通常與提花圖案輪廓相同,并在圖形內進行搭配裝飾(圖1a)。

20世紀下半葉的提花印花面料則與上半葉的不同。13例組合中,暗花紋樣大多為幾何形狀,多為四方連續的方形、波點或條帶圖案,也有少數植物紋樣。印花圖案則以植物紋樣為主,以幾何抽象圖案為輔。在13例提花加印花的面料中,面料的提花暗紋與印花圖案之間均不存在明顯關聯(圖1b)。與民國時期的設計不同,這一時期的工藝結合都只是將提花形成的暗花面料作為坯料,印染滿幅彩色圖案。其中一例還在提花加印花面料(圖1c)上增加了機繡裝飾。面料的暗紋地為四方連續的方形圖案,印花為淡彩花卉紋樣,機繡的主題為植物,但并不以印花圖案為標準,而是將完全不同的果實枝葉紋樣裝飾在提花印花面料上??梢妶D案間的嵌套契合并不是設計的重點,前一道工序形成的紋樣效果都被認為是下一道工序的背景,并不直接參與圖案主題的形成。因此與20世紀上半葉的旗袍面料相比,20世紀下半葉的旗袍中對提花印花面料的使用更為常見,且這一時期提花印花面料對不同工藝階段圖案間的統一性并沒有特別要求,僅追求工藝疊加后產生的豐富效果。

圖1 提花加印花旗袍面料

(二) 復雜裝飾的絨織物與蕾絲

絨織物和蕾絲面料是另外兩大類重要的旗袍面料。起絨和蕾絲因特殊的紡織工藝極易被識別,且用于旗袍制作時通常作為主導的面料工藝。樣本中絨料旗袍有8件、蕾絲旗袍為6件。兩類面料在樣本中的數量占比相近,并都加入了其他工藝或材質進行裝飾。

1.絨織物

絨類面料可根據起絨方式的不同分成多個種類。在本文旗袍樣本中,出現了素絨、拉絨、提花絨、爛花絨四類起絨工藝。這類面料在民國時期已經大量生產,因此以絨織物為面料是對20世紀上半葉旗袍面料的延續使用。

素絨是較為常見的一類起絨面料,中國傳統服飾中稱其為天鵝絨,通過絨經起絨圈后滿幅割絨形成細密的絨毛效果。絨料旗袍中素絨出現了2例,均為黑色絨地,以刺繡裝飾。一件以機繡在黑色絨地上裝飾尺寸較小的彩色花束圖案,面料形成周身散點花卉效果。一件將制作好的繡片貼繡到旗袍衣身(圖2a),繡片為黑色緞面上刺繡黑色圖案,整條折枝花葉沿偏襟裝飾于胸前,旗袍衣袖邊緣也用同系列繡片裝飾,絨毛與緞面形成明顯的肌理反差。

爛花絨與素絨的起絨原理相似,但需要借助化學方法形成特殊的圖案效果。爛花絨一般以桑蠶絲做地經地緯,人造絲做絨經,借助桑蠶絲和人造絲對酸堿度耐受值的不同,通過在絨毛上刷酸性制劑腐蝕局部而形成預設的圖案。由于刷酸后的絨毛會消失僅留下桑蠶絲的地組織,因此很多爛花絨都呈現薄透的紗地效果。樣本中的旗袍有2例為爛花絨,一件為黑色紗地上裝飾黑色絨毛(圖2b),圖案為簇擁緊密的熱帶植物,地組織為薄透的黑色紗地,由于旗袍搭配淺色內襯,圖案因此形成了明顯的剪影效果。另一件旗袍的爛花絨為醬紅色,絨毛圖案為大小不一的羽毛,根據需求對面料進行剪裁使羽毛自肩部向腰部延伸至后擺,形成輕盈的視覺效果。

另外還有3件提花起絨和1件拉絨面料制作的旗袍,其中2件提花絨和1件拉絨旗袍的絨毛中增加了金屬質感的金絲,這與較為傳統的素絨、爛花絨以及提花絨都有所不同。這種將金絲加入起絨組織的方式在20世紀上半葉的旗袍中并未見到,可以認為是20世紀下半葉絨織物的裝飾方式。其中拉絨的絨經會與地緯交織,形成間隔較遠的絨毛組,絨毛較長。提花絨則根據圖案在局部提花形成較為細密的絨毛。因起絨原理相同,金絲都是以絨經的形式加入組織,與絨經一起提花起絨圈后割絨形成絨毛組織。以金絲裝飾的絨毛具有特殊的金屬光澤,尤其是其中一件提花絨旗袍(圖2c),在圖案的枝葉以及花朵輪廓處使用金絲絨毛,與淺色絨毛對比,形成豐富肌理。

圖2 上海大學博物館藏旗袍絨類面料

2.蕾絲面料

蕾絲是民國旗袍中常見的一類較為時尚的舶來面料。相較于其他面料,蕾絲面料可以在充分展現花紋裝飾的同時呈現薄透效果,有更為突出的質感對比。依據民國旗袍的實物和圖像資料觀察,民國時期蕾絲面料旗袍一般為通體蕾絲制作,不施加其他復雜裝飾,日常穿著時在蕾絲旗袍內加一件素色背心襯裙搭配。相較之下,樣本中的20世紀下半葉蕾絲旗袍所用蕾絲更為精致,且裝飾形式也較前者更為復雜多樣。

表2中展示了樣本中的6件蕾絲旗袍,這些蕾絲面料都在普通蕾絲的基礎上使用了其他的裝飾手法進行補充。如1號的旗袍在蕾絲制作時添加了金銀絲,使面料帶有明顯的金屬光澤。2號旗袍則在蕾絲面料的花紋部位釘縫了同色的亮片,對蕾絲面料進行點綴。3號旗袍在淺綠色的蕾絲面料上沿花樣邊緣釘縫了一圈與肉粉色內襯同色的毛條輪廓,且在毛條中嵌入銀絲。使旗袍在保持蕾絲通透性的同時呈現毛絨效果,并通過嵌入的銀絲造成閃爍的金屬光澤。4號旗袍是蕾絲紋樣和附加裝飾結合最為復雜的一件。這件旗袍面料的地為粉色的蕾絲,在表面沿著蕾絲的花卉圖案釘縫了同色線帶,在線帶輪廓內用近乎透明的淺黃色亮片裝飾花瓣部位。除此之外還依據圖案用圓珠裝飾在其他部位,使旗袍呈現復雜華麗的效果。相對來說,5號和6號旗袍所用的基礎蕾絲面料較為簡單,幾乎看不到明顯的圖案,面料以網地為主。此處的網地蕾絲已經不是裝飾重點,而是作為繡布存在,是進行更復雜的裝飾的基礎。5號旗袍是在寶藍色的蕾絲網地上釘縫同色的織帶,通過織帶的盤結纏繞在網地上形成花朵和枝葉形狀,這種裝飾手法模仿網地蕾絲的刺繡手法,最終結果都是形成對比強烈的空透效果。6號與5號的裝飾意圖相似,用綠色的彩帶和白色珠片進行繡制,以綠色彩帶盤結出抽象的花朵,外部繡一圈白色亮片形成紋樣單元。每個單元紋樣之間都有一條珠片連接,可見這些珠片是通過設計用同一根繡線連續繡上的。

表2 蕾絲旗袍裝飾對比表

這類旗袍基本為明顯的柔美華麗風格,其中有三件旗袍長及膝下,同色襯布完全襯于蕾絲面料之下。另外三件旗袍衣身更長,設計方式都是用透空的蕾絲面料制作全身,同色襯布自胸部向下呈抹胸狀態。20世紀下半葉旗袍中逐漸加入里襯,因此民國時期蕾絲旗袍下的襯裙可以通過設計被里襯替代。省略了襯裙的肩帶后旗袍造型更加優雅,在上身后穿著者的肩膀和手臂半露在蕾絲之下,呈現若隱若現的效果。

二、現代配伍與裁剪

(一) 套裝配伍

旗袍套裝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美國華人博物館(MOCA)的館藏中就大量存在。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館藏的99例旗袍中,以套裝形式出現的共59例,足見旗袍套裝在當時的廣泛使用。旗袍搭配外套的穿著方式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出現,20世紀上半葉用于搭配旗袍的外套多為單獨制作的大衣、針織衫,也有少數女士夾克。這些外搭會有意選擇相近色彩或裝飾,往往與旗袍相得益彰,但多為穿著者分別購買并搭配成套而非成套制作的。20世紀下半葉的旗袍樣本中,成套制作是旗袍套裝的重要特征。在59套套裝中,49套使用了相同的面料制作旗袍和外套。7套旗袍和外套所用的面料雖不同,但具有明顯的統一元素,可以看出是在設計時有意選擇的。只有3套的外套與旗袍在面料上并沒有明顯關聯,主要以統一藝術效果為原則進行搭配??梢姲l展至20世紀下半葉,旗袍套裝這種現代裝束已經成為重要的旗袍配伍形式。

表3中展示了4類不同面料的套裝搭配形式。1號套裝的內外服裝使用面料不同,但都使用了圓點元素。雖然兩種面料上的圓點大小不一,但面料的組織結構和顏色完全一致??梢婋m然圖案不同,該套裝選擇的是相同系列的面料。2號套裝與1號相似,使用了紋樣細節不同但制造方式和色彩體系都相同的面料制作內外服裝。與1號套裝的區別是,2號套裝將旗袍的面料用于外套的領部,使服裝整體性更強。雖然3號旗袍與其外套所用的面料紋樣差異較大,但兩種面料所用的提花色彩都為藍、粉色,有明顯的配伍考量。且外套的領部邊緣使用了旗袍面料進行鑲邊,使內外服裝在細節處達到呼應。4號套裝也使用了沒有明顯紋樣關聯的面料,但質感都為呢料。而且在色系選擇上提取了外套中的銹紅色作為純色旗袍的主色。兩件面料互為對方緄邊,尤其是在外套的袖口設計了一段旗袍銹紅色面料的嵌條裝飾。

表3 旗袍套裝面料搭配對比表

旗袍套裝的這種統一性指向一個事實,即這些套裝都是成套設計制作的。在設計之初就對是否用相同面料制作,如何在設計中增加更多的細節保證套裝視覺效果的統一進行過非常精密的考量。因此這類旗袍套裝與早期曾流行過的用大衣、毛衫等外套搭配旗袍的配伍方式并不一樣,是一種全新的旗袍設計形式。所以旗袍套裝設計是20世紀下半葉出現并發展成熟的一類特殊配伍。

(二) 現代剪裁

旗袍剪裁現代化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逐漸展開,到40年代時西方常見的分體、省道等剪裁技術都已在旗袍中大量使用。朱博偉、劉瑞璞經研究認為,西式剪裁雖然在民國時期就已經初見端倪,但是有規律的裁制系統真正形成是以1975年《旗袍裁制的理論與實務》在臺灣的發表為標志的[6]。在該書中,前后腰省、胸省、袖窿省都在一件旗袍中集中出現,也展示了20世紀下半葉以后旗袍所謂“分身”“分袖”“施省”的剪裁特點。相較臺灣地區,朱博偉提出1950年代初香港地區就已經開始流行這種剪裁的“定型旗袍”,且這類定型旗袍在20世紀60—70年代達到高峰。本文觀察的99件旗袍則在充分體現這類典型旗袍形象的同時展示了當時旗袍對現代剪裁技術的成熟運用。

99件旗袍皆采用鑲袖的方式制作。對于袖子長短的選擇,單件旗袍與旗袍套裝有明顯的區別。40件單件旗袍中,中長袖占24件,短袖13件,無袖3件。59例旗袍套裝中,僅1例為長袖外套內搭長袖旗袍,46例為長袖外套內搭短袖旗袍,7例為長袖外套內搭無袖旗袍,剩下5例為中長袖旗袍搭背心外套??梢娺@一時期單件旗袍對于袖子的長短并沒有特殊偏好,但同時期旗袍套裝中短袖是常見的選擇。由于已經有外套,因此外套內的旗袍不需要為保暖而做長袖設計。尤其20世紀下半葉的旗袍套裝不僅在秋冬穿著,還有大量面料輕薄的春夏款式,因此套裝內的旗袍使用短袖就可以滿足室內外穿脫的需求。同時也由于20世紀上半葉的旗袍多為連袖設計,腋下形成過多余量,到20世紀下半葉使用鑲袖后腋下余量大大減少,因此鑲袖制作的短袖旗袍即使穿著外套也可以滿足合體舒適的需求。

出于對合體的追求,旗袍在20世紀下半葉大量使用省道以達到修身效果。在樣本旗袍中,以蕾絲旗袍為代表的長身旗袍多組合使用腋下胸省、袖窿省、前后腰省。因這類旗袍常用于晚會等場合,合身的剪裁更能展示主人修長優雅的身形。除此之外,樣本中數量不少的旗袍采用了腋下胸省和側縫收省結合的剪裁方式。這種剪裁方式結合了傳統與現代的旗袍制作工藝,通過側縫處的特殊設計減少腰部的余量,但并未在前后衣身處破縫;對于胸部形成的較多余量則在腋下以胸省處理。這種將余量集中于隱蔽的腋下完成的方式,可以保持衣身面料的完整性。有時為了達到更好的修身效果,還會做兩道腋下胸省。兩道腋下胸省搭配側縫線的收省可以以最隱蔽的方式完成省道轉移并在服飾上提供較為完整的面料展示。當旗袍面料為大型圖案或不便于折疊縫制時,這種收省方式就尤為適合。如圖3中旗袍的面料為定位印花面料,使用腰省或袖窿省很可能會破壞整體的花形,使用兩道胸省則可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由此可見,20世紀下半葉的旗袍在剪裁上不僅能更熟練地運用省道技術,還能根據設計需要進行多種變化。

圖3 雙胸省在大花形旗袍中的應用

三、對傳統元素的強化與致敬

在旗袍發展了近一個世紀之后,華人旗袍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漸出現了保留甚至有意強化中式傳統元素的傾向。這種選擇性的強化主要在20世紀下半葉旗袍對典型旗袍元素的保留和向中式傳統紋樣的致敬中體現。

(一) 典型旗袍元素

民國時期旗袍在發展中不斷創新,曾出現過很多獨特的設計嘗試。如在使用鴛襟時將領子設計為無開縫的整圈立領,高立領和小翻領也都曾出現在民國旗袍中。旗袍的袖子長度也有過各種嘗試,甚至出現過泡袖、開衩闊袖等設計,還有旗袍保留了上半身的旗袍款式卻將下身的裙子替換為西式長裙。包銘新曾總結20世紀上半葉旗袍的要素主要包括立領、偏襟、開衩、盤扣等,但這些要素并不一定會同時出現在一件旗袍中[7]??梢?0世紀上半葉的旗袍雖然已經有了一些代表性要素,但是這些要素不必同時出現,也不是旗袍的必需代表,僅為旗袍發展中較常呈現的一些設計元素。

但是到20世紀下半葉,在時尚愈加多元化的同時,華人旗袍在元素的使用上并沒有過多的創新或改良,反而刻意保留了一些民國旗袍的傳統造型元素。在99件樣本旗袍中,以立領、偏襟、開衩、盤扣、直身為代表的旗袍元素一部分被淡化,一部分被保留甚至強化。

盤扣是整批旗袍中較少使用的傳統造型元素,由于當時的撳紐、拉鏈、掛鉤扣等配件都已十分成熟,這批旗袍普遍使用拉鏈和撳鈕做旗袍的開襟固定,領口內側縫掛鉤扣進行固定開合。盤扣這時只作為裝飾性元素存在,在這批旗袍藏品中僅有幾例。且這些盤扣的樣式較為簡單,并不用于旗袍而是用于旗袍套裝的外套裝飾。開襟的設計則都用側拉鏈行使主要功能。領胸處保持的偏襟符號化的意味更重。樣式集中于右衽偏襟,以圓襟為主,直襟等時有出現。較為特別的是肩部開合的鴛襟[8]方式,有幾例出現,而民國旗袍常見的一字襟、八字襟未出現在這批旗袍中。

在這些實物中,立領、開衩、直裙身元素被嚴格保留,這些元素不僅在旗袍上使用,有時還會出現在旗袍套裝的外套上。相較于民國旗袍在領、裙造型上花樣百出的嘗試,此時的旗袍幾乎都嚴格采用了傳統的立領、開衩、直裙身的設計。由此可見,發展到20世紀下半葉,華人旗袍已經形成固定的設計程式,并作為一種設計符號,成為華人在制作旗袍時的默契選擇。

(二) 中國傳統紋樣

20世紀上半葉旗袍面料上的紋樣經歷了一個從傳統設計向西式設計逐漸轉向的過程。中國傳統紋樣對“詩情雅意”和“吉祥寓意”進行意境表現的裝飾方式逐漸被西方紋樣所代表的“進口時尚”意象表達所代替。大陸留存的民國旗袍中使用中國傳統紋樣的很少,偶有出現也是時間較早的實物。在30年代到40年代的旗袍設計中,西方的迪考風格、怪異抽象紋樣最為普遍。相關研究普遍認為民國時期的旗袍尤其是江浙滬地區的海派旗袍在紋樣發展上的特征之一就是中國傳統設計的弱勢。龔建培認為近代織物和旗袍中傳統“雅”紋樣的意境只有少量延續,與大眾生活相關的“俗”題材才是發展最為突出的,這些“俗”題材中西并舉但西方題材是遠超本土的[8]。因此在20世紀上半葉的旗袍文化中,“西風”是最時尚的潮流,傳統紋樣僅是國人審美習慣的殘存基因。在對旗袍進行審美設計和表達時,中國典型的傳統紋樣已不再是當時淑女小姐們的首選。

按照這樣對西式紋樣的偏好發展,20世紀下半葉的旗袍中應該極少見到中國傳統紋樣的裝飾方式,但是在本文的旗袍案例中出現了一批對中國傳統紋樣和裝飾手法的復古使用。圖4中的旗袍使用的是中國傳統紋樣的提花綢面料,該旗袍通過裁剪方式和配件被判斷為20世紀末制作,但其紋樣為中國傳統面料中常見的博古紋樣,為典型的傳統紋樣。圖5、圖6所示的另外兩件旗袍則更為典型,這是兩件款式相似的旗袍,所用面料都為純色重磅真絲。兩件旗袍都以來自中國傳統服裝的刺繡片進行裝飾。第一件旗袍在領袖和胸背部位裝飾了刺繡貼片,這些貼片采用的刺繡工藝為帶有釘金的三藍打籽繡,是清代十分流行的一種刺繡方式。而此旗袍上的蝴蝶、花卉、石榴果實等圖案也都是清代“言必有意,意必吉祥”裝飾風格下的典型紋樣,因此這件旗袍的繡片應來自同一件清代服飾。對舊繡片的使用明顯是此旗袍的設計重點,寶藍色的面料是為與三藍繡搭配,而鑲邊中黃色的嵌線又是對釘金繡的呼應。為了讓繡片能完整呈現在前胸部位,此旗袍還放棄了常見的偏襟方式,而采用民國時曾出現的肩襟,即將開襟轉移到右肩,用撳鈕固定,沿袖窿到右側腋下與側縫的拉鏈連接。同系列的湖綠色旗袍也使用了早期的刺繡,應為海水江崖紋刺繡衣邊的局部繡片。面料和鑲邊的顏色都與鑲在袖子上的兩塊繡片呼應。此兩件旗袍的袖子為中長微擴,考慮到同時期的旗袍以短袖和修身長袖為主,這兩件旗袍的微擴中袖造型,可以認為是一種對旗袍初期倒大袖造型的復古追求??梢?20世紀下半葉的旗袍在迎合西方時尚的同時,有意保留甚至強化了舊旗袍的傳統。這種有意應用固定范式和傳統紋樣的設計在民國時期的旗袍中并不多見。

四、結語

上海大學博物館館藏99件旗袍的制作使用時間均為20世紀下半葉。其在面料和裝飾上都呈現明顯的疊加雜糅風格,其中提花印花面料的使用、絨織物與蕾絲面料中大量疊加的珠繡、金絲材質都是這種雜糅的具體表現。在旗袍的配伍和剪裁上,統一設計的旗袍套裝的出現和對現代剪裁技術的熟練運用,暗示了這一時期的旗袍較20世紀上半葉旗袍吸收了更多現代時尚的理念與技術,更加現代化。另外在這批旗袍中,出現了20世紀早期旗袍較為少見的對典型旗袍元素的刻意保留以及對中國傳統紋樣的使用,這種情況表明20世紀下半葉的旗袍設計在銳意求新的同時也有對中國傳統旗袍和傳統文化的致敬。

猜你喜歡
蕾絲旗袍印花
Classic option,stylish choice
印花派對
蕾絲夢境
蕾絲氣息
飄逸蕾絲
印花蛇
最美 蕾絲鉆飾系列
我來說說旗袍美
旗袍找不同
印花游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